全纳教育理论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18.00 KB
- 文档页数:4
全纳式教育名词解释一、概念全纳式教育 (Inclusive Education) 是一种注重包容、尊重差异和多元性的教育理念,它强调每个学生都应该得到公平、公正和个性化的教育,而不受其种族、性别、文化背景、语言、智力、身体和心理状况等因素的影响。
全纳式教育倡导将所有学生纳入到同一个教育体系中,避免将特殊需要学生单独隔离的教育模式。
二、特点1. 尊重差异:全纳式教育认为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尊重学生的差异是实现全纳式教育的关键。
教育者需要关注学生的不同需求、兴趣和能力,以此来制定个性化的教育计划。
2. 融合性:全纳式教育强调将特殊需要学生与普通学生融合在一起,让他们在同一个教育环境中学习和成长。
这种融合性有助于消除对特殊需要学生的歧视和偏见,同时也为普通学生提供了了解和尊重多元性的机会。
3. 参与性:全纳式教育鼓励所有学生参与到课堂和学校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包括课程设计、教学活动和学校决策等。
这种参与性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认同,同时也有助于教育者更好地了解和满足学生的需求。
4. 个性化:全纳式教育注重个性化教育,认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学习需求和方式。
教育者需要根据学生的差异制定个性化的教育计划,以最大程度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三、影响1. 对学生的影响:全纳式教育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学校和社区。
同时,全纳式教育也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成绩,促进其全面发展。
2. 对教师的影响:全纳式教育对教师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通过全纳式教育,教师能够更好地了解和尊重学生的差异,提高其教育水平和专业素养。
同时,全纳式教育也能够促进教师的自我反思和成长,为其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
四、挑战与应对策略1. 挑战:全纳式教育在实际应用中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如教育资源不足、教师专业素养不够、社会歧视和偏见等。
2. 应对策略: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教育者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全纳教育(inclusive education)是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国际教育思潮。
它的内涵是指“一种持续的教育过程,即接纳所有学生,反对歧视和排斥,促进积极参与,注重集体合作,满足不同需求。
”兴起的客观背景是社会民主化、教育全民化。
基本理念包括:教育是一种权利;主张民主平等;提倡合作参与等。
全纳教育(inclusive education)是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国际教育思潮。
随着各国对于教育平等、教育民主化的追求,全纳教育的理念得到世界各国的认可,许多国家开始把全纳教育的思想付诸实践。
全纳教育成为21世纪世界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但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对其了解之人不是很多。
在本文中,笔者将较为详细地介绍全纳教育兴起的客观背景、全纳教育的涵义及全纳教育的基本理念,以飨读者。
全纳教育兴起的客观背景每一种教育思潮的产生,都具有一定的社会发展和教育发展的特定背景。
199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西班牙萨拉曼卡召开的“世界特殊需要教育大会”上发表了《萨拉曼卡宣言》,首次提出全纳教育。
它的兴起顺应当今社会发展的潮流、教育发展的趋势,符合社会民主化和教育全民化的要求,为接纳儿童弱势群体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氛围和积极的教育理念。
1.社会民主化。
全纳教育直接起源于美国20世纪50年代的民权运动(Civil Rights)。
更远则可以追溯到文艺复兴、法国启蒙时期西方对平等、自由的追求的一系列社会运动。
这些社会运动孕育了西方以个人自由、社会平等为价值目标的社会文化基础,也为有特殊需要的人士平等、尊严地参与社会生活以及新的特殊教育理念的诞生提供了动力。
社会民主化已成为全球性的问题。
伴随着人们追求自由、平等、民主等一系列的社会运动,全纳教育应运而生。
全纳教育倡导建设一个社会公平、平等和民主参与的全纳社会。
全纳社会是一个民主的社会,是一个尊重差异性的社会。
巴腾认为,“全纳教育本身不是目的,而是达到全纳社会的手段。
”①全纳教育反对排斥、歧视,它体现并适应了社会民主化的要求,有助于社会民主化的进程。
全纳教育概念的全纳式教育(Including the Excluded)作为一个全新理念,不仅涉及到教育的理论和方法,更涉及到整个社会对人的价值的重新认识和评定,涉及到对残疾人的态度和看法,涉及到社会的公正及残疾人的人权问题。
特殊教育模式过去特殊教育的模式,即以医疗模式将人分成类别,打上标签,然后耗费大量资金为其建立特殊学校和专业机构,其结果只是将残疾人从小就与主流群体分割开来。
这不仅不利于残疾人享受平等接受教育和参与社会的机会,而且也不利于主流社会了解并接纳残疾人。
全纳式教育模式全纳式学校则应无条件地接受学区内所有的儿童,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这种教育模式使残疾孩子从小就与健康孩子融合在一起,朝夕相处便可以建立友谊,减少陌生和歧视。
这将为建立一个理想的全纳社会奠定基础。
但建立全纳式学校,需要政府的教育改革,通过建立新的教学评定标准,调整教育的资金分配以支持全纳式教学需要,等等。
全纳式教育,以一种全新的观念看待每一个人的能力和价值。
它着眼于人的长处,即扬长避短。
认为每个人都是可学习的,而每个人在学习上都需帮助。
在教育上不应该把人一开始就按其缺陷区分开来。
即便“健全人”也都有着这样和那样的问题,并非“健全”。
全纳式教育同样追求高质量的教学标准。
要求学校的老师能满足所有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
为达到此目标,学校必须建立学习支持系统,即学习支持资源中心,以帮助和辅导每一个在学习上需要帮助的学生。
为了鼓励全社会关心教育,减少教育资金,英国的一些全纳式学校还从社会上寻找资源充实该校的学习支持队伍。
它们聘用社会上热心教育的志愿者,家长等,参与学校学习支持系统的工作。
经过短期培训,他们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辅导某个学习上需要帮助的学生。
全纳教育的概念全社会对教育的需求日趋多样化,对于弱势群体的教育需求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而全纳教育则是针对于弱势群体的一种新型教育模式,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倡导的教育理念之一。
全纳教育,顾名思义,就是把所有的学生都纳入到同一个校园内,不论是残疾人、普通儿童还是具有特殊教育需求的学生都可以在此接受基本的教育。
其目标是让每个学生在一个包容、平等的校园环境中学习和成长,获得“教育内外”的全面发展。
在全纳教育中,所有的学生都应该受到同等的对待,学校应该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和特殊需求提供针对性的课程和教学方式,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够获得掌握知识、发展潜力和提高技能的机会。
教育机构应该提供包容性的文化氛围和完善的学校设施,让每个学生都有归属感和自信心。
同时,全纳教育鼓励学生之间相互尊重、理解,建立相互信任的人际关系,从而形成更为和谐、平等的社会环境。
作为教育的一种新型模式,全纳教育在实践中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
首先,学生之间的差异和特殊需求使教师的工作更加复杂且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资源。
其次,需要建立更为完善的辅助设施和专业教育机构,配备专业的技能人才和支持服务,满足弱势群体的特殊需求和需求。
然而,全纳教育的优势也是不容忽视的。
它创造了一个包容、平等的成长环境,能够促进不同背景、不同教育需求的学生之间的全面交流和互动,有益于增进彼此之间的理解和沟通。
同时,它也可以培养学生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同情心和友善心,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总之,全纳教育是一个供所有学生参与、全面发展的社会教育工程。
它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差异性与多元性,同时也具备了教育的普及性和契合性。
我们要积极响应全纳教育的号召,营造和谐、共融的教育环境,让每个孩子都能充分展示自己的潜力和天赋,并获得更好的教育和未来。
全纳教育全纳教育是一种教育理念和实践方法,旨在为每个学生提供公平、无障碍和高质量的教育机会。
全纳教育的目标是确保所有学生无论其身体、智力、情感或社会发展状况如何,都能在学校环境中实现成功。
这种教育模式强调尊重多样性和包容性,建立一个互相尊重和接纳的学习社区。
全纳教育的理念源于对个体差异的尊重和平等权利的追求。
每个人都有权力获得教育,并在学校中充分发展他们的潜力。
传统上,教育系统往往只关注典型发展的学生,而其他有特殊需求的学生则被排除在外。
全纳教育试图打破这种做法,鼓励学校为所有学生提供适用的教育和支持。
全纳教育的实施需要学校提供适应学生需求的支持和资源。
这包括教育师资培训、学习材料和课程设计的调整等方面。
学校还应提供平等的机会和教育环境,以确保每个学生能够以其自身的能力参与学习活动和社交互动。
全纳教育强调不同学习风格和学生能力的差异。
教育者需要以学生为中心,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这可能包括使用视觉、听觉和触觉等多种感官刺激,以更好地确保学生的参与和理解。
全纳教育不仅关注学术领域,也关注学生的社交和情感发展。
学校应该创造一个安全和支持性的环境,让每个学生感受到归属感和尊重。
这包括培养友谊、建立互助关系和传授社交技能等方面的工作。
一个成功的全纳教育的关键是合作。
这需要学校、教育者、学生和家长之间的密切合作,共同制定和执行教育计划。
所有参与者都应承担责任,确保教育环境的无障碍和包容性。
虽然全纳教育存在一些 challenges,但它为所有学生提供了一个公平和机会平等的教育。
它有助于根除对特殊需求学生的歧视,并促进社会的包容和多元化。
全纳教育是一个适应不断变化的世界的必要和重要的教育方法。
在实践中,全纳教育还面临许多挑战。
学校资源的不足、教育者对多样化需求的储备不足以及社会观念的固化等问题,都可能影响全纳教育的有效实施。
然而,通过提供适当的培训和支持,各方可以努力克服这些挑战,为每个学生提供一个公平和无障碍的学习环境。
全纳教育理论分析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全纳教育是国际上新兴的一种教育思潮,其理论体系的建立与教育公平原则密不可分。
建立健全的全纳教育体系要求全纳教育的原则、实施和目标都实现教育公平原则,教育公平的理念也贯穿全纳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始终。
全纳教育(inclusive education)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是一种新兴的国际教育思潮,在不同的国家,学者们对“全纳”有着不同的诠释。
但无论是注重“处理多样化和差异”的Forest与Pearpoint,还是主张“增加参与减少排斥”的Potts,或是强调“社会组织与学校安排”的Clark等,都始终围绕教育公平这一原则。
1 全纳教育的理念全纳教育译为“inclusive education”,“inclusive”意为“including much or all”,可译成“包括许多或全部的”。
“全纳教育是指要接纳所有学生,是面向所有学生的教育,强调满足所有学习者的需要,并非仅针对残疾学生等某一特定群体。
”全纳教育起源于特殊教育,但已扩大为所有的学龄儿童和在校学生,成为普通教育的基本理念。
全纳教育提倡关注所有学生的积极学习和参与,要取消隔离、减少排斥,为所有的学生提供公平、平等的学习机会和发展条件。
全纳教育着眼于全体学生的需求,注重全体学生的尊严,维护全体学生的权益,真正体现了教育公平的理念,使全体学生都平等地享受着各种教育权利和教育资源。
2 全纳教育倡导教育公平瑞典著名教育家Husen认为,教育公平主要是指教育机会均等,包括教育起点的平等、教育过程的平等和教育结果的平等。
哲学家罗尔斯(John Rawls)提出公平的两类,即不但要有均等性,对于全纳教育来说,“‘零拒绝’是全纳教育的基本原则”,无条件的接纳所有学生入学,更重要的是要有“非均等性”,即不均等地对待不同者,因材施教。
全纳教育的全球趋势
全纳教育是指不论学生的能力、背景或其他因素如何,都应接受适合他们个人需求和能力的教育。
以下是全纳教育的全球趋势:
1. 国际共识:全纳教育的理念得到了国际间的广泛共识,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将全纳教育纳入其教育政策中。
2. 法律保障:越来越多的国家制定法律和政策来确保全纳教育的实施,例如《残疾人权利公约》要求各国提供全面和无障碍的教育。
3. 教育多样化:全纳教育鼓励学校提供多样的教育课程和方法,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和学习风格。
4. 政府投资:政府在全纳教育上的投资逐渐增加,以确保学生获得平等的教育机会和资源。
5. 专业支持:越来越多的专业人员,如教育心理学家和特殊教育教师,得到培训和专业支持,以满足全纳教育的需求。
6. 家长参与:家长在全纳教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他们有权参与决策和制定学生的个性化教育计划。
7. 技术应用:技术的迅速发展为全纳教育提供了工具和支持,如辅助技术和在线学习平台。
8. 全球合作:各国之间在全纳教育领域的合作不断增加,通过分享经验和最佳实践来推动全纳教育的发展。
总的来说,全纳教育作为推动教育公平和包容性的重要理念,将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更广泛的关注和实施。
怎样全面理解全纳教育的意义全纳教育是一种教育理念和实践,旨在为所有学生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和资源,不论他们是否具备身体或智力上的特殊需求。
全纳教育的核心思想是每个孩子都有权利接受优质的教育,而不论他们的能力水平如何。
全纳教育的意义在于促进社会的包容和公正,培养学生的多元思维能力,创造一个更和谐、更平等的社会。
首先,全纳教育的意义在于实现教育的公平与包容。
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有特殊需求的学生常常面临被边缘化和排斥的风险。
全纳教育通过让特殊需求的学生与一般学生一起学习,促进了学生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互动。
这有助于消除社会对特殊需求学生的刻板印象和偏见,实现了教育的公平和包容。
全纳教育使所有学生都能够共同分享资源,并提供适应不同学生需求的个性化支持。
其次,全纳教育的意义在于培养学生的多元思维能力。
全纳教育鼓励学生在各个学科领域中展现自己的才华和创造力。
特殊需求的学生可能有独特的思维方式和创新能力,他们的参与能够丰富教室的学习氛围,并为其他学生带来新的观点和启发。
全纳教育为所有学生提供了面对多样化问题的机会,他们可以通过与其他学生的合作和互动,培养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这种多元思维能力是适应快速变化的现实世界所必需的。
此外,全纳教育的意义在于促进社会的和谐和发展。
全纳教育通过让学生之间建立友谊和相互尊重的关系,创造了一个更加包容和和谐的社会环境。
学生在相互学习和相互支持中培养了自信和自尊心,并减少了校园暴力和欺凌的发生。
全纳教育还有助于学生学会接纳和尊重不同文化和背景的人,培养了他们成为包容和谦虚的公民。
这有助于建设一个充满爱和理解的社会,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最后,全纳教育的意义在于为特殊需求学生提供平等的机会和资源。
全纳教育意味着特殊需求学生不再与其他学生分开,而是融入普通学校的教育体系中。
这为特殊需求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参与到社会中,并实现自己的潜能。
全纳教育鼓励教师和学校提供个性化的支持,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够以自己的方式学习和成长。
幼儿园的全纳化的名词解释幼儿园的全纳化——营造包容的成长环境全纳化,作为幼儿园教育的一个重要概念,旨在创造一个包容、接纳并关怀每个孩子的成长环境。
它的核心理念是尊重多样性,确保每个孩子都能得到公平的学习机会和支持,不论其潜力、背景、文化或能力差异如何。
本文将对幼儿园的全纳化进行深入的探讨。
首先,全纳化的目标是帮助每个孩子实现个人发展。
在全纳化的幼儿园中,教育者致力于满足每个孩子的独立需求,培养他们的兴趣、才能和技能,并真正关心每个孩子的全面发展。
全纳化教育理念要求教育者具备灵活性和敏感性,能够采取个性化的方法,通过细致观察和理解,提供适合每个孩子需求的支持和指导。
其次,全纳化的实施需要建立积极的家园合作关系。
幼儿园的全纳化离不开家长的积极参与和配合。
通过和家长密切合作,交流孩子的发展情况、兴趣爱好以及特殊需求,幼儿园能够更好地了解孩子的个性,制定适合每个孩子的教育计划。
同时,家长也可以从专业教师那里获得关于教育的知识和技巧,以便更好地支持孩子在家庭环境中的学习和成长。
在实施全纳化教育的过程中,幼儿园还需要重视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优化。
全纳化的幼儿园应该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和教学设施,以满足不同孩子的需求。
这包括丰富多样的教育玩具、图书、艺术品、科学实验设备等等。
此外,幼儿园也应当为孩子提供适当的人力资源,包括专业的教师、心理辅导员以及特殊教育教师,以便有效地支持每个孩子的发展和学习需求。
全纳化的幼儿园还应该注重社交和情感培养。
通过鼓励孩子之间的合作、分享和互动,幼儿园可以培养孩子们的社交技能和情感智慧。
此外,去除成绩排名和竞争导向,让每个孩子能够按照自己的兴趣和节奏发展,有助于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全纳化的幼儿园应该提供一个开放、宽容和友善的环境,让孩子们能够积极地参与到集体生活中,并形成良好的个人身份认同。
最后,全纳化的幼儿园也需要持续地进行评估和反思。
评估是对全纳化教育的实施效果进行监测和评价的过程。
浅析全纳教育的由来及内涵作者:张惠娟来源:《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13年第09期一、全纳教育的由来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的全纳教育(Inclusive Education)思潮,最初同特殊教育的发展有非常密切的关系。
特殊教育指的是面向残疾人及有其他特殊需要的人群(包括情绪、行为、学业、社会适应等问题和障碍)的教育,其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以医学模式占主导,第二阶段以心理学模式占主导。
这两种模式的基本特征都是由专家对残疾儿童进行评估诊断,然后开出处方并加以分类,让他们进入相应的、与外界隔离的各类特殊学校。
第三阶段以社会学模式为主导,主张每个儿童都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反对将残疾儿童安置在具有隔离性质的特殊学校中,因为边缘性或者非主流性的教育和生活经历会影响儿童的身心健康,特殊教育由此发生了巨大变化。
许多国家最初强调应该为有特殊教育需求的儿童提供“最少受限制的教育环境”,如英国开展了由“主流学校”(Mainstream School)来进行的“一体化”(Integration)教育运动(在美国称之为“回归主流”运动,在我国主要表现为随班就读教育)。
“一体化”运动改变了以往将特殊儿童隔离在特殊学校或特殊班级的单一、封闭的教育形式,人们开始相信并要求特殊儿童能够在普通学校内接受教育,特殊学校从以往的教育“支流”逐渐回到整个普通学校教育的“主流”之中。
[1]但是,这种“一体化”教育模式也存在问题,如教育实施的对象主要指轻度障碍儿童,那些重度、极重度儿童仍然留在特殊学校就读,“普通教育”与“特殊教育”的双轨体制依然存在;教学实践中偏重特殊儿童对普通教育课程适应问题的要求,尚不能根据学生的特殊需要进行有针对性、选择性、个性化的课程设置及学习辅导,等等。
1989年,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第3条提出,无论是公立还是私立学校、社会福利设施、法庭、行政当局及立法机关,在实行有关儿童的任何政策时都必须着重考虑儿童的最善利益,其中的第23条明确提出,缔约国应对精神或肉体有残疾的儿童做出承诺,确保其尊严,促进其自立,为其创造积极且容易参与社会的条件,使其享受充实的生活。
全纳教育理论与实践及其对我国的借鉴一、全纳教育的理论基础人权理论:全纳教育基于每个人都有受教育的基本权利这一原则。
根据联合国《世界人权宣言》和《残疾人权利公约》等国际法律文件,每个人都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不应因身体、智力、经济、社会或其他条件的限制而受到歧视。
社会正义理论:全纳教育强调教育的公平性和包容性,认为教育系统应该为所有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和资源。
这种理念倡导消除教育中的不平等,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最大程度上实现其潜能。
教育民主化理论:全纳教育推动教育民主化,即教育不应成为特权阶层的专利,而应为所有社会成员所共享。
这一理论主张通过教育消除社会阶层间的隔阂,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多元文化教育理论:全纳教育倡导尊重和包容不同文化、背景和能力的学生,认为教育应该反映社会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的跨文化理解和尊重差异的能力。
能力差异理论:全纳教育认识到学生之间存在不同的能力和学习需求,主张通过差异化教学策略来满足每个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帮助每个学生都能取得成功。
可持续发展理论:全纳教育与可持续发展目标相契合,认为教育应该为所有人提供终身学习的机会,以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个人的全面发展。
二、全纳教育的国际实践全纳教育,作为一种全球性教育理念,旨在促进教育的公平性和包容性,确保所有学生,无论其背景、能力或其他特征,都能获得高质量的教育机会。
在国际实践中,全纳教育的理念已被许多国家所采纳,并在各自的教育体系中得到实施和推广。
英国是全纳教育的先行者之一。
自20世纪80年代起,英国就开始推行全纳教育政策。
英国的教育体系通过提供特殊教育需求(SEN)支持,确保所有学生都能获得适当的教育资源。
英国还通过“每个孩子都重要”(Every Child Matters)的政策,强调对所有学生的关爱和支持,进一步推动了全纳教育的实施。
澳大利亚同样重视全纳教育的推广。
该国通过制定《残疾歧视法》(Disability Discrimination Act),保障残疾人士的教育权利。
知识文库 第20期41新加坡中小学全纳教育的特点以及对我国的启示李梦姣全纳教育是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倡导的一种教育思想,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影响着21世纪的教育发展。
新加坡1965年独立后,教育发展迅速,更是有先进的特殊教育理念。
对中国的特殊教育发展有极强的意义,希望可以借鉴优秀的部分,改进不足的部分。
1 全纳教育的产生全纳教育是在特殊教育的发展中产生的,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排斥性教育。
此阶段前期认为教育不是为所有阶层的人服务的,只为有身份、地位、财富的人服务,后期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大多数平民百姓也可以接受教育,但是残疾人是被排除在外的。
第二阶段是隔离式教育。
到18世纪,建立了专门招收残疾学生的特殊学校,进行与普通学生相分隔的教育。
因此出现了“二元制”教育模式,即普通学生在普通学校接受教育,特殊学生在特殊学校接受教育,两类学校没有任何的联系。
第三阶段是一体化教育。
一体化教育是社会进步的一个体现,打破“二元制”教育模式,将特殊学生送到普通学校与普通学生一起学习和生活。
第四阶段是全纳教育。
199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西班牙萨拉曼卡召开“世界特殊需要教育大会”并发表《萨拉曼卡宣言》,此宣言首次正式提出了“全纳教育”,拉开了全纳教育的序幕。
2 新加坡的全纳教育 2.1 新加坡全纳教育简介在新加坡,对残疾儿童提供双重的教育体系,一方面是主流教育学校,另一方面是特殊教育学校。
特殊学生选择到主流学校学习还是选择到特殊学校学习,是家长根据教育部提供的学校名单数来选择的。
根据新加坡出台的特殊教育政策《2007-2011总体计划》中可知,有2所主流中学接受听力受损的学生;有4所主流中学接受视觉障碍的学生;有59所主流小学和中学接受生理缺陷的学生;有20所主流小学和12所主流中学接受自闭症障碍的学生;所有小学和20所中学接受读写困难的学生。
2.2 新加坡为实现全纳教育的措施 2.2.1 主流学校的支持主流学校为了满足轻度残疾或者轻度学习障碍学生的需要,所有的小学都配备了至少一名读写和数学教学的教师。
全纳教育的意义与价值全纳教育的意义与价值全纳教育也称为全方位教育,是以“全纳”为核心理念的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它以超越传统的单一思维和教育方式为基础,以全面的视野教育孩子,让孩子在多元文化交流下能以积极乐观的心态与热情去参与新环境和不同文化的体验,使孩子从多方位和多层次的文化和世界观中学习到有价值的知识,而走向自由开放的世界。
全纳教育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一是增强孩子的无私奉献精神:使孩子能在多元文化交流的过程中体会到彼此的敬重,尊重他人,展现出自己的热心奉献。
这样,他们就会不断地学习到和体会到帮助他人、回报社会的重要性,激发其无私奉献的精神和力量,在日后的价值观和行为中应有较好的发挥。
二是培养孩子正确的世界观:通过全纳教育,在孩子接受多元文化交流的过程中,使他们的世界观不受地域、文化、成长背景的影响而畸变,从而使孩子以正确的视角去认识自然、文化以及历史等,更能够看到自然界、世界各地及人类文明的奥妙,也能为他们的未来建立一个更广阔,全面的世界观。
三是拓展孩子的思维模式:全纳教育能够拓展孩子的思维模式,从而接受更多的知识,更能够从不同文化中学习,开放的心态去面对新的知识,并运用人类的智慧去解决新的问题,全纳教育的重要性就体现在这里了。
全纳教育的价值在于:一是能够培养孩子全面的思维能力:全纳教育以全面思维为核心,可以充分发挥孩子的创造力和思考能力,在未来的发展中,孩子能够从多方位去理解和思考问题,能够更快、更有效的分析和解决问题,也能够在世界各地不同文化的面前更聪明的表现自己,这一切,都要以正确的价值取向和全面思维为基础。
二是能够树立孩子正确的价值取向:在全面体验多元文化的过程中,能够更好地培养孩子的责任心,让他们能够有正确的价值取向,并体现出高尚的品德理想。
三是能够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全纳教育能够让孩子在探索多元文化的同时,让他们拓展想象力,更能够激发兴趣,联想性十分强,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和处理未来的各种挑战,使孩子们真正能够在各领域发现和练习自己的能力。
全纳教育特殊教育论文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全纳教育的理念也逐渐被人们所接受和关注,特殊教育更是成为全民关注的话题。
全纳教育是指将所有学生纳入相同的学习环境中,而不是把特殊教育学生单独隔离出来。
本文将对全纳教育特殊教育领域进行探讨和研究,探索其意义、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法等。
一、全纳教育的意义全纳教育是一种倡导教育平等和充分利用资源的教育模式,它为每一个学生提供了平等的机会。
相较于特殊教育,全纳教育不再将学生进行分流或排挤,而是将每个人的不同点从根本上融合在一起,创造一个能够让每个人都能够获得成功的学习环境。
除此之外,全纳教育可以有效地防止特殊教育学生的自我不满和自我排斥,增加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同时,全纳教育也有助于提高家长对教育的满意度,因为他们的孩子可以在更加包容性的环境内获得更好的教育。
二、存在的问题虽然全纳教育的概念很好,但实际操作中仍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
(一)教育资源不足尽管全纳教育的理念是所有学生都应该获得同等的教育机会和资源,但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
在某些地方,教育资源短缺,无法满足所有学生的需求,这可能会造成“大班额”和低效教育。
(二)师资力量不足特殊教育教师相对于普通教育教师不是那么容易招募。
特殊教育教师需要具有特定的教学技能,以及更加人性化的教育方法,以满足教育的多样化需求。
(三)对特殊教育儿童的特殊关注不足有些特殊教育儿童需要特别的关注和照顾。
而在全纳教育环境中,教师面临的挑战是在提供正常课堂教学的同时,还需要耐心地取悦、安抚和启示特殊教育儿童,使他们保持专注和主动学习。
三、解决方法(一)培养多元化的师资队伍我们必须培养更多的特殊教育教师,使他们能够在全纳教育环境中胜任工作。
此外,普通教师和特殊教育教师也应该加强合作和配合,掌握更有效的教学方法。
(二)增加教育资源为了保证全纳教育的顺利进行,我们应该大力增加教育资源。
这包括增加校舍建设、购买更多的学习器材、提供更好的课外辅导服务等。
试阐述对全纳教育班的理解及态度800全纳教育的定义在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理解。
美国全国全纳教育重建中心认为,全纳教育是指为学生提供均等的有效的受教育机会,为培养学生成为社会的正式成员面对未来的生活,在就近的学校中开展的一种给予全体学生充分的帮助和支持的教育。
英国全纳教育中心认为,全纳教育是指在适当的帮助下,残疾与非残疾儿童与青少年在各级普通学校的共同学习。
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参与到普通学校的学习和生活中去,并且具有同等的机会,尽管他们的学习成绩和能力有差异,但是在毕业之后都要进入社会发挥作用。
就不同的人而言,也对全纳教育有不同的理解。
在国际上较为流行的且被大多数国家所接受和认可的是英国的全纳教育家托尼布思(TonyBooth)的解释。
他认为,全纳教育是要加强学生参与的一种过程,主张促进学生参与就近学校的文化、课程、社区的活动并减少学生被排斥的可能。
而朴永馨教授则倾向于把全纳教育说成是包容的教育,即是对特殊儿童的一种包容。
台湾的学者们则将全纳教育称为“融合教育”即对普通儿童和特殊儿童的一种融合,而不是强调把特殊儿童纳入到普通儿童里面去。
尽管不同的人不同的国家对全纳教育有不同的解释,但还是可以看出他们有一个共同的思想就是要把特殊儿童普通化。
他们是反对歧视和排斥特殊儿童的,而最终的目的是要让特殊儿童进入普通学校,要满足特殊儿童的不同需要。
就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来看,全纳教育的发展不可能达到理想化的状态。
所以,我们不妨试试将全纳教育的定义做一个修改,以更好地适应我国当前教育发展的水平。
全纳教育是指让在适当的帮助下有能力与非残疾儿童在各级普通学校共同学习的残疾儿童进入普通学校。
而这里的全纳教育更侧重的是纳入教育。
这样说并不是对其他残疾儿童的歧视和排斥,而对他们来说这才是公平的。
与其让他们在普通学校里做“样品”,不如让他们按照自己的道路发展。
全纳教育与“回归主流”运动一脉相承,其哲学基础是人本主义哲学。
人本主义的核心思想是以人为中心,个人是一切事物的出发点。
全纳教育理论分析
作者:王佳音
来源:《科教导刊》2013年第02期
摘要全纳教育是国际上新兴的一种教育思潮,其理论体系的建立与教育公平原则密不可分。
建立健全的全纳教育体系要求全纳教育的原则、实施和目标都实现教育公平原则,教育公平的理念也贯穿全纳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始终。
关键词全纳教育全纳教师教育公平
中图分类号:G522 文献标识码:A
Analysis of Inclusive Education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EducationEquity
Abstract Inclusive education is a newly-promoted international educational trend. Establishing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inclusive education should focus on the principle of education equity which is one of the fundamental educational policies in China, as well as the basic priciples,implementation and ultimate purpose of inclusive education.
Key words inclusive education; inclusive teacher; education equity
全纳教育(inclusive education)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是一种新兴的国际教育思潮,在不同的国家,学者们对“全纳”有着不同的诠释。
但无论是注重“处理多样化和差异”的Forest与Pearpoint,还是主张“增加参与减少排斥”的Potts,或是强调“社会组织与学校安排”的Clark 等,都始终围绕教育公平这一原则。
1 全纳教育的理念
全纳教育译为“inclusive education”,“inclusive”意为“including much or all”,可译成“包括许多或全部的”。
“全纳教育是指要接纳所有学生,是面向所有学生的教育,强调满足所有学习者的需要,并非仅针对残疾学生等某一特定群体。
”全纳教育起源于特殊教育,但已扩大为所有的学龄儿童和在校学生,成为普通教育的基本理念。
全纳教育提倡关注所有学生的积极学习和参与,要取消隔离、减少排斥,为所有的学生提供公平、平等的学习机会和发展条件。
全纳教育着眼于全体学生的需求,注重全体学生的尊严,维护全体学生的权益,真正体现了教育公平的理念,使全体学生都平等地享受着各种教育权利和教育资源。
2 全纳教育倡导教育公平
瑞典著名教育家Husen认为,教育公平主要是指教育机会均等,包括教育起点的平等、教育过程的平等和教育结果的平等。
哲学家罗尔斯(John Rawls)提出公平的两类,即不但要有均等性,对于全纳教育来说,“…零拒绝‟是全纳教育的基本原则”,无条件的接纳所有学生入学,更重要的是要有“非均等性”,即不均等地对待不同者,因材施教。
全纳教育为所有人提供受教育的权利和资源,对不同的人群采取不同的方法,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切实关切不同人群的心理感受。
从全纳教育理念被提出的一刻到其落实在各个国家、各个学校以及各个教学参与者的过程中,每一步都贯穿着公平和平等,鲜明地体现了对教育公平的追求。
2.1 全纳教育的原则是公平的
全纳教育着眼于全体,毋庸置疑体现了量的公平;从质的角度看,全纳教育原则更体现着公平和平等。
全纳教育注重多样化,尊重人权,尊重不同的观念,发展不同的个性,为每个学生最大化地发挥潜能和提升品质。
真正的全纳教育不仅提供平等的受教育权,更意味着提供优质的教育水平,在此前提下,质和量无论缺少哪一量度都不能称之为全纳教育。
2.2 全纳教育的实施是公平的
全纳教育涉及千家万户,我国近年来经济飞速发展,由此也产生一系列社会问题,城乡贫富差距过大,农村留守儿童增多等,这些都不利于开展全纳教育,但也是全纳教育的职责所在。
随着社会贫富差距的进一步增大,教育所反映出的差别也越来越明显,最突出的是农民工子女就学问题,高学费低收入把农民工子女排斥在了城市教育体系以外,农村留守儿童的情况更加严重,到了就学年龄却无法入学,严重侵犯了儿童受教育的权利,再加上政府投入过少,部分行政部门无力支撑当地教育,致使农村辍学率升高,教育的落后造成经济的进一步落后。
在我国,教育公平是国家的基本教育政策,十八大后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针对重点大学中农村生源所占比例下降的问题以及入学的贫困生中农村生源占较大比例的问题,政府提出教育资源应向农村倾斜,实现教育均衡发展。
我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一半以上,但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我国居住在城镇的人口占总人口的49.68%,首次超过农村人口,这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农村的主要劳力进城务工,只剩留守的老人和儿童,部分农村学校因生源流失而取消。
由于上学地点的改变,相应地增加了交通住宿费用,进一步加大了贫富差距,因此全纳教育在农村的实施更为困难。
这也使得农村全纳教育的实施,全纳学校的建立更为迫切。
2.3 全纳教育的目标是公平的
全纳教育立志于“让每一位学生有书读,让每一位学生读好书”,这本身就体现着教育公平。
“全纳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建立全纳社会和实现全民教育。
全纳教育主张要加强学生的参与和减少学生的被排斥,就是要求我们的教育要着眼于全体学生(包括残疾学生和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等),使所有学生在其团体中感受到自己是其中的一员而积极地参与学习和生活。
”
但是全纳教育和教育公平倡导的公平和平等并不是绝对的,也不是人人均等,而是机会均等,不同的人在教学过程中区别对待,以期达到对个体最佳的教育效果。
3 建立全纳教育体系,实现教育公平
全纳教育已是当今教育的发展趋势,但普及全纳教育观念及有效开展全纳教育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过程。
如何让普通学校接纳特殊儿童就学及如何安排课堂两者兼顾都是令各国教育界头疼的问题。
至今为止,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能够建立健全的全纳教育体系,而是否能够提供有效的教学仍是全纳教育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
在我国,教育公平是一项基本国策,九年义务制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教育的起点是公平的,便这并不能保证教育的过程和结果都是公平的,要建立健全的全纳教育体系,必须制定全纳教育制度,从而规范执行全纳教育范围内的一切教学活动;要开展全纳教育课程,在全纳学校里,根据个体的不同差异制定相应的课程,充分满足各个学生的学习需求,挖掘最大学习潜力,发挥最佳的学习潜能,以期得到最佳的学习效果;要组织全纳教育师资力量,做为全纳教育的践行者,全纳教师的教学质量直接影响着全纳教育体系,因此建立全纳教育体系除了做到改变观念、调整体制和变革实践外,还要注意全纳师资力量的培养。
全纳教师必须经过严格的培训,掌握对待特殊儿童的基本态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此外,还要建立完整健全公平公正的全纳教育评价体系,如何判断学业成绩,是否还以考试分数为准,或是以进步幅度为准,又或是将两者结合,根据不同的学生制定相应的个人教育评价方案,这都必须在实施全纳教育过程中得以解决,否则,全纳教育只是一朵没有果实的花。
全纳教育建立在教育公平基础之上,并以此为方向关注每一位儿童的未来,反对隔离和排斥,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学有所成,学有所得,学有所用。
作为国际教育思潮的一大趋势,全纳教育在我国的实施必须遵循本土化原则,着眼于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着眼于城市和农村的差别、特殊儿童和普通儿童的差别以及每位学生的个体差异,真正做到均等地为每位学生提供机会,不均等地对待不同的学生,量体裁衣,因材施教。
参考文献
[1] 黄志成.全纳教育关注所有学生的不同需求.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10-24:B01.
[2] 步伟伟.全纳教育视角下教育公平的思考.高等农业教育,2009(2).
[3] 张宝蓉.以全纳教育的视角看教育公平.教育探索,2002(7).
[4] 贺慧敏,王晨. 全纳教师教育在国外面发展及启示. 科教导刊(上旬刊),2012-10-05.
[5] Peter Clough and Jenny Corbett. Theories of Inclusive Education:A Student‟s Guide [M],London: Paul Chapman Publishing Ltd,2000.
[6] 邓猛,景时. 特殊教育最佳实践方式及教学有效性的思考. 中国特殊教育,2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