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12作为生物的社会教案(新人教版)必修5(2)
- 格式:doc
- 大小:89.50 KB
- 文档页数:4
⼈教版⾼中语⽂必修五第四单元第12课《作为⽣物的社会》教案《作为⽣物的社会》教案⾼⼆年级备课⼈:宋三龙【教学⽬标】⼀、知识⽬标1、了解作者刘易斯·托马斯。
2、了解《细胞⽣命的礼赞》⼀书的创作背景和影响。
⼆、能⼒⽬标1、理清⽂章思路,把握作者观点。
2、学习本⽂的论证⽅法。
3、品味本⽂幽默风趣的语⾔。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标1、增强对⼤⾃然的热爱之情,增强环保意识,⾃觉保护环境。
2、感受集体协作的巨⼤⼒量,增强团队合作意识。
【重点】1、理清⽂章思路,把握作者观点。
2、学习本⽂的论证⽅法。
【难点】品味本⽂幽默风趣的语⾔【课时安排】⼀课时【教学过程】⼀、导⼊同学们,今天咱们学习⼀篇科普⽂章。
⾸先观看⼀段视频(《昆⾍总动员》预告⽚)。
看完视频,同学们有何感想?蚂蚁、瓢⾍等⽣物群体跟⼈类社会相似吗?现在我们已经认识到⼈与⼤⾃然与其它⽣物应该和谐相处。
可是在四⼗多年前,科学界并不这么认为。
当时社会的主流观点是,⼈类是世界的中⼼,是“万物之灵长,宇宙之精华”,⼈类可以控制⼀切、战胜⼀切。
这种主流观点严重对⽴了⼈类与外部环境的关系。
就在这时《细胞⽣命的礼赞》出版,并引起美国读书界、评论界的巨⼤反响,此书获得当年美国国家图书奖。
今天咱们就⼀起学习其中的⼀篇⼩论⽂《作为⽣物的社会》,看看作者是怎样提出他的观点,让⼈们乐于接受的。
⼆、了解作者刘易斯·托马斯。
刘易斯·托马斯博⼠1913年⽣于美国纽约,1993年逝世。
美国医学家,⽣物学家,科普作家,美国科学院院⼠。
曾就读于普林斯顿⼤学和哈佛医学院,历任明尼苏达⼤学⼉科研究所教授、纽约⼤学——贝尔维尤医疗中⼼病理学系和内科学系主任、耶鲁医学院病理学系主任、纽约市斯隆—凯特林癌症纪念中⼼(研究院)院长,并荣任美国科学院院⼠。
三、了解《细胞⽣命的礼赞》⼀书的创作背景和影响。
【创作背景】⾃启蒙运动以来,西⽅社会在政治、经济、⽂化等诸多领域发⽣了巨⼤转变,理性取代了宗教神学的地位并得到⼴泛传播,“知识就是⼒量”成为普遍⽽坚定的信条。
《作为生物的社会》教案教学重点 1.品味作品形象而生动的语言;2.筛选信息,掌握作者的写作意图。
教学难点 1.训练和培养学生筛选有效信息解读科技文章的能力;2.解读作者的创作意图,把握作品主题。
教具准备幻灯片,投影仪。
课时安排1课时。
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作者刘易斯·托马斯的生平及《细胞生命的礼赞》的内容;2.掌握生物与人类社会的区别与关系,从中归纳出主旨;3.综合运用说明方法和说明顺序。
过程与方法1.分析文章大意,归纳思路,总结写作方法;2.抓住个别语段,纵深分析语言的运用;3.思路凌驾在自读之上,进行综合式的研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了解到人类社会唯有尊重生物,研究生物的智慧才能最大程度地发展自身的事业的理念;2.培养学生勇于为科学贡献余热的精神品质。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随着城市的繁荣、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类便不免表现出自视其高、自私傲慢的特点。
其实,任何生物都有其存在的形式。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读美国科普作家刘易斯·托马斯的《作为生物的社会》,从中,我们一定更能明白这个道理,更能懂得如何去尊重任何形式的生命,从它们的生存智慧中得到启示,来指导我们人类自身的行为和生活。
推进新课一、解题多媒体课件显示:刘易斯·托马斯(1913~1991),美国医学家,科普作家。
生于美国纽约,就读于普林斯顿大学和哈佛医学院,历任明尼苏达大学儿科研究所教授、纽约大学——贝尔维尤医疗中心病理学系主任、耶鲁医学院病理学系主任、纽约市斯隆——凯特林癌症纪念中心(研究院)院长,并荣任美国科学院院士。
《细胞生命的礼赞》这本书是一个医学家、生物学家关于生命、人生、社会乃至宇宙的思考。
思想博大而深邃,信息庞杂而新奇,批评文明,嘲弄愚见,开阔眼界,激发思索,而其文笔又少见的优美、清新、幽默、含蓄,无愧为当今科学散文中的大家手笔。
1974年出版后,立即引起美国读书界和评论界的巨大反响和热烈欢呼,获得当年美国国家图书奖,至今仍畅销不衰。
格一课堂教学方案章节:必修五课时:1 备课人:肖婷丽二次备课人:高考语文答题技巧模板有哪些答题技巧答题技巧是一个重要的课题,有些同学失分,不是失在知识能力上,而是失在没有题技巧上。
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高考语文答题技巧模板相关内容,以供参考,一起来看看!1高考语文答题技巧模板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铺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全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照应开头。
文章概括:1、内容概括(一句话概括故事情节):人物和事件(a、谁干什么b什么怎么样)。
2、主题概括:“本文通过某人做某事反映了什么意义(人物性格、作者感情、人生哲理)。
”3、主旨句的作用:结构上贯穿全文,内容上点明中心。
修辞手法的作用: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3、设问: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文章段落语句的主要作用:1、结构上:承接上文、开启下文、总领下文(引出下文)、承上启下(过渡)、照应前文(开头)首尾呼应。
2、内容上:开篇点题、抒发情感、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画龙点睛。
文学类文本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①整体把握:人物、事件、景物、情感,明确作品主题;②认准答题方向:词句理解、作用、分析问题、归纳主旨等;③答题要注重和文章主旨结合起来考虑。
④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分析、概括、分条陈述等,做到表述严密,条理清晰,逻辑合理,语言通畅。
文言文阅读:1、接触文言文阅读试题时,先要从整体把握阅读材料,了解材料所涉及的人物和事件;特别是事件,它或许是一件事的来龙去脉,或许是几件事的勾连组合。
阅读时应注意文中的帝号、庙号、年号以及任职变化、空间位置转移的词语,因为这些词语能显示出文段的结构层次。
《作为生物的社会》教学设计汉滨高中杨磊【三维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相关的生物学知识,把握作者观点。
2、能力目标:体会本文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品味优秀科普作家的文字魅力。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对生物的热爱。
【教学重点难点】1、了解相关的生物学知识,把握作者观点。
2、体会本文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品味优秀科普作家的文字魅力。
分析:在单元目标中,教材要求学生“在学习中,要理清作者的思路归纳文章的观点,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因此,把握作者观点就是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导入由题目切入,从“社会”一词的惯性思维设置问题,指出“生物”的特殊性,引发学生的思考。
二、整体把握内容,简分文章结构安排学生快速浏览课文,通过提问让学生把握文章结构。
问题1:说一说哪些段落重在写人类社会,哪些段落重在写其他生物社会?问题2:文中提及了哪些人类之外的生物?明确:蚂蚁、白蚁、蜜蜂、黏菌细胞、鲱鱼以及海鸟。
三、具体研习课文1、作者是如何写蚂蚁的?明确:分工、协作2、蚂蚁既然这么像人,那你们愿意当蚂蚁吗?明确:从个体看它太渺小了,势单力薄,但当这些小蚂蚁团结起来,组成一个群体社会时,会有惊人的智慧和力量。
3、那作者的观点跟我们的一致吗?明确:从第五段和第七段筛选信息可见是一致的。
总结写蚂蚁的部分,作者主要突出了蚂蚁社会的两个特点。
(蚂蚁的社会分工明确,互相协作;个体简单而脆弱,并不拥有多少智慧,当视角关注整个蚂蚁群体时,它们集体所展现的力量和智慧令人惊叹。
)4、那么课文中另外提及的白蚁、蜜蜂、黏菌细胞、鲱鱼和海鸟是不是也是如此?同学们选其中一两种进行分析。
或者补充一些其他群体生活的生物的社会活动及其特征。
归纳总结:从以上的例子可以看出,作者笔下的生物社会呈现出两大特点:①其他生物社会活动像人类社会②群体的联合智慧突出。
5、作者是怎么写人类社会的?明确:人类社会活动像群居性昆虫大聚会。
12 作为生物的社会-人教版必修5语文教案一、教材内容简介本单元以“作为生物的社会”为主题,从社会的本质、社会行为的演化、群体生存策略、社会行为的遗传基础、人类社会所具有的特征、人类社会的结构与发展等角度介绍了社会生物学的相关知识。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理解社会行为的基本特征。
2.理解不同种类的社会结构和群体生存策略。
3.了解群体行为演化和社会行为的遗传基础。
4.了解人类社会的结构和特征,认识人类社会与其他社会的区别和联系。
2.能力目标1.能够分析社会行为和社会结构的演化,理解其背后的机制和原因。
2.能够识别和分析人类社会所具有的特征和结构,并理解其发展历史和现状。
3.能够利用社会生物学的知识解读人类社会中的热点问题和现象。
4.能够将社会生物学的理论应用到其他生物领域,比如生态学、行为学等。
3.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探索社会生物学的兴趣和能力,增强对生命之美和多样性的欣赏和尊重。
2.通过学习人类社会与其他社会的区别和联系,培养学生跨越种族和文化差异的宽容和包容心态。
3.培养学生观察生物行为和社会现象的细心和耐心,从小事着手,积累知识和智慧。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社会行为的基本特征和分类方法,掌握社会行为的演化和群体生存策略。
2.了解群体行为的遗传基础和复杂性,分析不同种类的社会结构和群体行为的特点和适应性。
3.理解人类社会的结构和特点,认识人类社会与其他社会的区别和联系。
2.教学难点1.掌握社会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和相关概念,建立生物社会学的思维模式。
2.记忆与理解不同种类的社会结构和群体生存策略的特点和适应性。
3.分析人类社会的结构和特点,了解人类社会与其他社会的区别和联系。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详细的讲解、教学演示、概念解析等方式,向学生深入讲解社会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案例分析法:通过网上新闻报道或自己观察到的社会现象,让学生对社会行为和社会结构进行深入分析和思考。
4.12 作为生物的社会教案3(人教版必修五)文本解读本文是一篇论述生物社会行为的文章。
作者选取了独特的视角,将一些群居性生物的行为与人类进行比较,描述了它们在集体行动中所表现出的高度组织性、协调性,以及作为群体出现时所表现的巨大力量和智慧,从而得出这样的结论:人类的社会行为与生物的社会行为有极大的共性,并非水火不容,而是可以互为比照的。
很显然,作者的目的不是为了证明其他生物比人类更高明,也不只是为我们提供生物交流技术方面的有趣知识,更是以一个医学家、生物学家的睿智和敏锐的洞察力,对传统生物学过分强调个体行为和动物本能的观点进行了反思,也对人类盲目自大、不能充分认识自身生存危机作出了警示。
他指出,在漫长的生物发展史上,人类是姗姗来迟的一个物种。
人类虽然最终脱颖而出,主宰了这个世界,但人类的行为方式还具有和其他社会性生物相类似的特点,还需要联合,需要团结,才能源源不断地产生智慧,克服自身发展面临的种种困境,推动社会进步。
令人耳目一新的是,作者独特的视角,这独特表现在:首先,作者始终是在与人类行为的对比中谈论生物的社会行为,始终认为人类行为与生物的社会行为有着共同性;其次,作者在论述中,无论是对人还是对其他生物,多从个体与群体两个方面做比较分析,肯定群体的智慧,强调社会化的重要性。
由于中西方语言表达习惯等方面的差异,加上又是译作,无疑给我们带来了阅读上的一些障碍,但本文生动幽默的语言风格是显而易见的。
作者在论述中,采用比拟的手法,往往把人类的行为看作是“生物化”的,把生物的行为看成是拟人化的。
这既显得生动亲切,又化雅为俗,拉近了人类与其他生物的距离,拉近了作者和读者的距离,极大地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无论从生物学角度,还是文学角度看,本文都是一篇佳作,它融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阅读此文,既可得到科学知识的启迪,又可得到科学美感的陶冶。
学习此文的目的即在于通过把握生物与人类社会的联系,懂得人类应该尊重生物,借鉴生物社会群体性生活的智慧,最大程度地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道理。
《作为生物的社会》一、教材分析:《作为生物的社会》是普通高中人教版实验教科书必修⑤的第12课,选自美国生物学家、医学家刘易斯.托马斯的科学散文著作《细胞生命的礼赞》,属于科普作品,教材编者也把它放在“自然科学小论文”单元。
这是一篇论述生物社会行为的文章,文中有大量篇幅描述一些群居性动物在集体行动中所表现出的高度组织性行为,与人类比较,说明人类的社会行为与生物的社会行为有极大的共性。
学习本文,重在积累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理念和精神。
无论从生物学角度还是从文学角度看,本文都是佳作。
它融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
读者既可以得到科学知识的启迪,又可以得到科学美感的熏陶。
学习这篇课文,要让学生通过把握生物与人类社会的联系,认识人类只有尊重生物,借鉴生物社会群体性生活的智慧,才能最大程度地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
二、学情分析:高二的学生已经积累了比较全面的现代文阅读基础知识,必修三中也学过《动物游戏之谜》等知识小品文。
他们对本课知识性、趣味性特点不会陌生。
但本课运用了一些专业术语,欧式的翻译语言逻辑性强,作者还在文中运用了讽刺性幽默技巧,这都让学生对课文感到畏难。
教学中需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在阅读中引导学生攻克难关。
三、教学目标分析自然科学小论文的阅读就目前情况来看,还是语文教学的一个薄弱环节,一是因为学生对这些文字有与生俱来的恐惧感,不喜欢这样的文字;一是我们老师在上课时不能很好地摆正语文能力的培养和科学知识的传授这二者之前的关系。
设计这节课的目的是要学生熟知阅读自然科学小论文的两个方面:一是科学知识的解读;一是语文能力的培养。
引导学生由对自然科学小论文的理解过渡到语文能力的培养上面。
因此学习此文的目的即在于通过把握生物与人类社会的联系,了解人类唯有尊重生物,借鉴生物社会群体性生活的智慧才能最大程度地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又在于依据自然科学论文的文体特点,在学习中训练和培养学生筛选有效信息解读科技文章的能力。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人类和生物相似的社会性并归纳主旨。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5第四单元《12作为生物的社会》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5第四单元《12作为生物的社会》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1教学目标一、知识教育目标1.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主要观点;2.了解本文所涉及的生物学知识。
二、能力培养目标1.引导学生通过对本文一些重点问题的讨论,提高探究能力。
2.理解文中重要语句,分析和筛选信息,归纳文章要点的能力训练。
3.引导学生体会本文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提高语言的品鉴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通过本文的学习,让学生正确把握生物与人类社会的联系,了解人类不可妄自尊大,必须抛却无知与偏见,敬畏生命,懂得“生物也和人一样是个社会”,人也应该像生物一样“分工明确,团结协作” ,才能求得自身的进步的道理。
2学情分析在各类文体中,学生最喜读小说,而最厌读者莫过于科学小品文。
一方面学生觉得此类文章内容枯燥,难以找到兴趣点,学不学意义都不大,顶多就是积累一些生字生词,在学习意义上存在认识上的误区;另一方面学生阅读速度提不上去,思路理顺不了,要点把握不住,这主要是学生在阅读方法、技巧、能力上存在严重不足。
因此,在本篇教学中,教师应该做的,一者是借助生动幽默的语言,对人类社会现实的观照,清新而生动的图片,精彩而新颖的影视片段拉近学生与本篇的距离,让学生直观感受生命力的伟大;再者是让学生明白学习本课的目的除了产生敬畏生命的意识之外,还要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完成一定的阅读任务,即理解文中重要语句,分析和筛选信息,归纳文章要点,理解内容,把握作者观点。
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让学生正确把握生物与人类社会的联系,认识人类应该抛却无知与偏见,尊重世间各种生命。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重要语句,分析和筛选信息,归纳文章要点的能力训练。
4教学过程4.1一学时4.1.1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教学流程示意。
《作为生物的社会》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主要观点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对本文一些重点问题的讨论提高探究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文的学习,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对生物学的热爱之情【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主要观点;2.了解本文所涉及的生物学知识。
【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通过对本文一些重点问题的讨论提高探究能力;2.通过观看生物资料片、观察一些昆虫的社会行为等活动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略)二、作家作品简介:刘易斯•托马斯(1913---1994)美国医学家、生物学家,生于美国纽约,就读于普林斯顿大学和哈佛医学院,美国科学院院士,1974年出版随笔集《细胞生命的礼赞》,该书收文29篇,获该年度美国图书奖。
是一个医学家、生命学家关于生命、人生、社会乃至整个宇宙的思考。
思想博大而深邃,信息庞杂而新奇,批评文明,嘲弄愚见,开阔眼界、激发思索。
而其文笔又少见的优美、清新、幽默、含蓄,无愧当今科学散文中的大家手笔。
三、快速阅读,筛选信息,判断下面句子的正误1.如果说昆虫的群居活动有点像人类事务,生物学家肯定是一片反对的声音,则反过来说,昆虫像人则完全不一样。
()2.人类之所以不愿意承认人类跟昆虫的行为像素数性就是因为自己是人类。
()3.一群蚂蚁不是单个的蚂蚁的简单相加。
()4.白蚁群体变大时,其智慧也随之增加。
()5.数只白蚁着手集体建筑的刺激物是它们的数目达到特定阈值时释放的外激素。
()6 .只有离巢外出寻找花蜜的单个蜜蜂才不属于蜂窠的一部分。
()7.黏菌、鲱鱼、飞鸟等动物都不属于昆虫。
()8.每个黏菌细胞立即聚集起来的细胞是它们每个细胞放出的聚激素。
()9.鲱鱼的群体紧紧挤在一起,功能上是一个多头鱼组成的巨大生物。
()四、整体感知,明确本文写作思路:在刚才快速阅读的基础上说一说课文哪些段落重在写人类社会,哪些段落重在写其他生物的社会?3—10段重在写其他生物。
<作为生物的社会>解读与探究预习提示本文是一篇论述生物社会行为的文章。
作者选取了独特的视角,将一些群居性生物的行为与人类进行比较,描述了它们在集体行动中所表现出来的高度智慧,提出了多个单独的低等动物合并成一个类似高等生物的现象。
作者由此对人类进行反思,虽然人类“无论如何也是所有群居性动物中最具社会性的——比蜜蜂更互相依赖,联系更密切,行为上更不可分”,但是,“却并不经常感到我们的联合智慧”。
作者指出人类如果想“对于如何前进有个清楚的概念”,就必须建立“人类社会信息积累机制”,借以联合人类的智慧。
本文选自《细胞生命的礼赞》,语言幽默风趣,表现出一个科普大家的睿智和哲思。
《细胞生命的礼赞》一书的副标题为“一个生物学观察者的手记”,作者以细致的观察,入微的思考,揭示了“作为生物的社会”中一些值得让我们探讨的生命现象,从而反思我们人类自身的行为方式和组织形式,表现出深厚的人文关怀精神。
学习本文,建议采用如下的方法:(1)抓文章思路研读课文。
“文章有思路,遵路斯得真”,这是研读课文的基本方法。
文章分两大部分,先说明生物的社会性,然后由此反思人类的社会行为。
而在说明生物的社会性时,先说明人类的社会行为类似生物,接着反过来又说明生物的社会行为类似人类。
那么生物的社会行为在哪些方面类似人类呢?作者不是泛泛而谈,而是紧紧抓住“多个单独的动物合并成一个生物的现象”,列举多种事例说明低等的生物群居时可以表现出高等的智慧,在此基础上反思人类对于自己的联合智慧的忽视,说明人类联合智慧的极端重要性,并为解决这个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设想。
(2)用创新意识赏读课文。
这是一篇科技说明文,科学的本质是创新,这篇文章通篇都充满了创新精神。
作者论述昆虫、鱼类、鸟类等生物的社会行为,证明它们也有集体协作精神,而且随着群体数量的增加,智慧也随之增长,这些都是他对自然界中社会性生物细心观察和思考后得出的新见解。
把这些生物的群体看成是一个庞大的生物体,更是作者的创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