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明代散曲与民歌
- 格式:ppt
- 大小:1.79 MB
- 文档页数:33
古代文学史第四册第七编明代文学第一章《三国志演义》与历史演义的繁荣1、白话小说就题材内容而言分为:世情小说、神魔小说、历史演义和英雄传奇。
2、历史演义小说的典范是(《三国志演义》),取材于(《三国志》),最早刊本是(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万历年间吴观明刊《李卓吾先生批评三国志》本,240回合并成120回。
清康熙年间,毛纶、毛宗岗父子以李卓吾评本为基础,参考了“三国志传本”,对回目和正文做了较大的修改、增删,并做了详细的评点,这就是毛本《三国》。
现存最早的三国讲史话本有元至治年间建安虞氏刊印的《三国志平话》和内容大致相同的《三分事略》。
清代章学诚认为《三国志演义》是“七分事实,三分虚构”(《丙辰札记》)。
3、罗贯中: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
另有杂剧《赵太祖龙虎风云会》一种。
4、历史演义在明清还包括(列国系)、(隋唐系)和时事小说三类,鲁迅称之为(元明以来之讲史)。
5、余邵鱼《列国志传》:目前所见最早的有关列国故事的通俗小说。
这部小说在《武王伐纣平话》《七国春秋平话》《秦并六国平话》等讲史话本基础上,据正史,采杂说,以时间为经,以国别为纬,叙述了从商纣灭亡到秦并六国800年的历史。
明末冯梦龙将其增补改写成《新列国志》,成为一部东周列国的演义小说。
清代乾隆时,杨庸将其删并,名为《列国志辑要》,同时蔡元放将《新列国志》略作删改润色后,加入一些夹注和评点,易名为《东周列国志》,共23卷108回,成为最后通行本。
6、《唐书志传通俗演义》与《隋唐两朝志传》是明代较早的两部隋唐系统的历史演义小说。
稍后文学性较强的还有《隋炀帝艳史》(根据《迷楼记》《海山记》《开河记》散步小说以及正史和其他史料编写而成)《隋史遗文》两书。
清代康熙年间。
禇人获将《隋唐两朝志传》《隋炀帝艳史》《隋史遗文》以及唐代卢肇所撰的《逸史》等剪裁连缀成《隋唐演义》一书。
稍后的《说唐演义全传》虽也取材隋唐故事,但实质上已经属于英雄传奇小说一类了。
第12章明代的散曲与民歌12.1 复习笔记一、明代散曲1.概述从元代到明代,在题材开掘、艺术风格等方面,散曲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
(1)比起曲调清新自然、语言浅俗活泼的元代散曲,明代散曲有脱离民间本色而文人化的趋向,明中叶以后,词藻化、音律化的现象比较突出。
(2)从作家的地域分布和风格特征来看,明代散曲可以分为南北两派,北派风格多豪爽雄迈、质朴粗率,南派则清丽俊逸、细腻婉约。
2.相对沉寂的明初散曲创作明初散曲创作相对沉寂,较有影响的是朱有燉,有散曲集《诚斋乐府》,他所作多为北曲,开了弘治、正德年间北曲隆盛的先声。
其作在艺术上追求音律之美,内容则比较单调,庆贺、游乐、题情、赏咏等题材占多数,表现出雍容华贵、放逸闲适的贵族趣味,但也有个别作品写到他难以消除精神生活贫乏所带来的空虚颓唐之感。
3.弘治正德年间散曲的重新兴盛当时,北曲在总体上仍占据一定的优势。
(1)北方的王九思、康海王九思和康海分别有散曲集《碧山乐府》《沜东乐府》,反映了世态炎凉和官场中的压抑、艰险,充满了愤世嫉俗之感。
还有不少作品写到了解官后放情任性的生活态度,放达中寄寓失意,悠闲中含藏不平,感情色彩浓厚,意绪复杂;整体风格雄爽质朴,浑厚跌宕,体现着北方豪放雄迈的创作特征。
(2)南方的王磐、陈铎此方作品的内容较为广泛,风格大多清丽俊逸。
王磐著有散曲集《王西楼先生乐府》,《朝天子·咏喇叭》讽刺了宦官恃权横行的行径,是为人常提及的名作。
陈铎前期的散曲集《秋碧乐府》和《梨云寄傲》,题材大多模仿前人风月闺情之作,没有多少新的开拓,他后期的《滑稽馀韵》描写对象主要是城市各种行业中的人物,有表示赞美同情的,有加以嘲讽痛斥的,表现出作者鲜明的爱憎态度,较广泛而真实地反映了明朝中叶以来逐渐繁荣的城市生活面貌。
4.嘉靖以后散曲创作的繁荣各家创作风格从总体上看更趋于丰富多样,随着昆山腔的兴起,南曲开始盛兴,北曲有衰落的趋向。
(1)冯惟敏冯惟敏的散曲集《海浮山堂词稿》,描绘的生活面较广,具有较强的现实感,或反映时艰,或抨击政治弊端,或摹写其他人情世态,真实地反映了现实生活的不同方面。
明代的散曲与民歌一.明散曲有文人化趋向,特别明中叶后,词藻化、音律化的现象突出;从作家地域分布和风格特征看,明散曲大致可分为南北两派,北派风格大多豪爽雄迈、质朴粗率,南派则清丽俊逸、细腻婉约。
二.民歌创作繁荣:冯梦龙民歌专集《童痴一弄·挂枝儿》《童痴二弄·山歌》。
第一节明代散曲一.明初散曲创作较沉寂,成就不高。
如朱有燉散曲集《诚斋乐府》:(一)多为北曲;庆贺、游乐、题情、赏咏等题材占多数,表现出雍容华贵、放逸闲适的贵族趣味,内容比较单调。
(二)艺术上追求音律美。
(三)个别作品写到精神世界的另一面,如《北中吕山坡里羊·省悟》。
二.弘治、正德间兴盛。
(一)王九思和康海为代表的北方作家。
1.分别有散曲集《碧山乐府》、《氵片东乐府》反映世俗环境尤其是仕宦生涯的艰险。
如王九思《次韵赠邵晋夫》套曲;康海《满庭芳·遣兴》。
2.不少作品写解官后放情任性的生活态度,抒胸中块垒,风格雄爽质朴,体现北方作家豪放雄迈的特征,如王九思《寨儿令·对酒》康海《雁儿落带过得胜令·饮中闲咏》(二)王磐、陈铎等为代表的南方作家。
1.内容较广泛,风格多清丽俊逸。
2.王磐散曲集《王西楼乐府》取材丰富,或记事写景,或咏物述志。
如《朝天子·咏喇叭》《南吕一枝花·久雪》《南吕一枝花·村居》。
3.陈铎有《秋碧乐府》、《梨云寄傲》、《滑稽馀韵》等集。
(1)《秋碧乐府》、《梨云寄傲》是前期作品,题材多模仿前人风月闺情之作,新开拓不多,但文字清丽可观。
(2)《滑稽馀韵》描写对象主要是城市各种行业中人物,取材上有新突破:①表示赞美同情的,如《水仙子·瓦匠》《雁儿落带过得胜令·铁匠》;②嘲讽痛斥的,如《天净沙·门子》《天净沙·牢子》表现出鲜明的爱憎态度。
③有的刻画人物较成功,如《朝天子·媒人》《满庭芳·巫师》。
第七编明代文学第一章《三国志演义》一、填空1、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完整的长篇历史小说是(《三国志演义》)。
现存最早的刊本是(《三国志通俗演义》),后世最通行的版本是清代康熙年间(毛纶、毛宗岗)的评点本。
2、《三国志演义》塑造人物是特征化的典型,有(智绝(诸葛亮))、(义绝(关羽))、(奸绝(曹操))“三绝”之称。
《三国志演义》处理历史真实与文学虚构的关系是(七分事实,三分天下)。
《三国志演义》的语言风格是(文不甚深,言不甚俗)。
3、目前所见最早的列国故事通俗小说是余邵鱼编写的___《列国志传》______。
乾隆年间蔡元放将其删改润色,更名为____《东周列国志》___________,成为最通行的本子。
清代褚人获编缀的____《隋唐演义》___一书是隋唐系统小说中最流行的历史演义。
第二章《水浒传》一、填空1、现存讲说水浒故事的最早话本见于宋元之际的(《大宋宣和遗事》),展示了《水浒传》的原始面貌。
2、宋元之际画家(龚开)的《宋江三十六人画赞》最早完整地披露了宋江等36人的姓名绰号。
3、《水浒传》的版本主要有(71)回、(100)回、(120 )回三种。
(明末金圣叹)腰斩《水浒传》,删掉大聚义以后的内容,成为最流行的版本。
4、繁本系统中今存最早的较为完整的百回本是汪道昆所序的(《忠义水浒传》)。
5、在《水浒传》的影响下,___《杨家府演义》_____描述了杨业一门的报国精神,塑造了杨门女将佘太君、穆桂英等女性英雄群像。
第三章明代前期诗文二、填空1、“吴中四杰”是指(高启)、(杨基)、(张羽)和(徐贲(ben))四位诗人,他们在明初诗坛上颇具代表性。
明初诗坛成就最高的诗人是(高启),最能体现其诗风的代表作是(《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
2、被正史推为明代“开国文臣之首”的文学家是宋濂。
3.刘基的散文体裁多样,而最出色的是寓言散文。
第四章明代中期诗文二、填空1、前七子的代表人物是(李梦阳)、(何景明)。
后七子的代表人物是(李攀龙)、(王世贞)。
第九章明代的散曲与民歌一、明代散曲元代的散曲是一种新兴的文学体裁,当时刚从民间脱胎而出,清新活泼,发展到元代后期,则变得比较典雅。
散曲在明代又有了很大的发展,从题材的开拓到艺术风格,都有一些新的特点。
明代散曲,据谢伯阳《全明散曲》统计,有名可考的作家有400多人,小令10500多首。
散套2054套,作家数量,远远超过元代。
作品在反映社会生活的深度广度上有所开拓。
但是明代的散曲已由元的本色自然向着词化、雅化的方向发展,在成就上赶不上元散曲。
元末明初,是明散曲发展的第一阶段。
作家由元入明,他们如贾仲明,刘东生等人,再加上明初的少数作家,如朱权、朱有敦等,他们的作家多是求仙慕道、调情享乐的作品。
价值不高。
弘治正德年间,散曲创作开始兴盛,北方有王九思、康海,南方有王磐、陈铎,他们都是当时代表性作家。
王九思、康海他们的作品多寄寓自己不平的心情。
而一些作品对明代中叶的现实进行了反映。
比较有特色的是王磐与陈铎。
王磐(1470—1530)字鸿渐,号西楼,高邮人。
出身仕宦家庭,讨厌科举,徜徉山水,有《王西楼乐府》散曲集。
他的作品大多是闲适之作,但他生在那个社会不可能不对社会有所关心,他的关心社会的作品也是他影响最大的作品。
比较有名的是《朝天子·咏喇叭》:“喇叭,锁哪,曲儿小腔儿大;官船来往乱如麻,全仗你抬身价。
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
那里去辨什么真共假!眼见的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的水尽鹅飞罢。
”用喇叭的“曲儿小腔儿大”来隐喻宦官身份卑微但权力很大、借皇帝的宠信而狐假虎威的丑态,“水尽鹅飞”隐喻人民在宦官的淫威下,家散人离,不得安生的现实,总之形象生动。
像他的《南吕一枝花·村居》写出了他孤高洒脱的情怀。
不登冰雪堂,不会风云路;不干丞相府,不谒帝王都。
乐矣村居,门巷都载树,池塘尽养鱼。
有心去与白鹭为邻,特意来与黄花做主。
陈铎,(约1488—约1521)字大声,爱好散曲,风流倜傥。
散曲有《秋碧乐府》《梨云寄傲》《滑稽余韵》等集。
明代散曲、民歌、诗文文/肖旭明代散曲。
明初散曲作者多是围绕在明皇室贵族周围的杂剧作家,思想、成就不高,只是模拟元人格调,至到弘治、正德以后,才产生比较深刻反映现实和有艺术特色的作品。
主要散曲作家。
北方以康海、王九思、李开先为代表;南方以陈铎、王磐最著名。
下面介绍四位散曲作家。
陈铎精通音律,教坊子弟称之为“乐王”。
他的《滑稽余韵》收小令136首,广泛地描绘了各行各业的人物,对于了解明代社会很有帮助,其中反映手工业劳动者生活的作品,既描写了他们的劳动情况,也倾诉了他们艰辛不平的遭遇,如《雁儿落带得胜令》(铁匠)。
曲子对铁匠劳动的艰辛描写的真实、亲切。
这个作家对社会上的各种“寄生虫”,如巫师、相面、烧丹、命士、葬士等则投以辛辣的讽刺,再如《相面》。
这些作品又是一幅幅的风俗画,正如陈铎自己在《刻陈大声全集自序》中所说:“曲虽小技乎,摹写人情,藻绘物采,实为有声之画”,这些作品是了解明代风习的重要材料。
王磐的散曲最富于诙谐风趣。
正德年间阉党专权,他们几乎每天都往来河下,每到一处就吹号,老百姓不堪其苦。
王磐《咏喇叭》就是针对着这个来写的,曲子写他们煊赫的声威,充满蔑视,并揭示他们害民的本质。
冯惟敏是一个很有影响的散曲作家。
他的归田小令,反映了农村的生活面貌。
如《玉江引》(农家苦),把农民的痛苦写得很具体,很真实,并且饱含了作者的同情之心,是散曲中思想性较高的作品。
曲子语言浅显流俐,风格朴直无华。
朱载育是明王朝宗室,他的父亲郑王因王族争夺王位,被皇帝禁锢十九年,在统治阶级内部受到打击。
他们对现实的认识比较深刻,如《山坡羊》(钱是好汉),这支曲子用讽刺的于法,描写了金钱的巨大作用,诅咒了金钱万能。
明代的民歌。
民歌在明代非常盛行,民间小曲非常流行,形成了新的风貌。
明代民歌不仅广泛流传民间,而且也引起许多作家的注目,不少作家写了大量的模拟作品,也有不少作家搜集刊刻民歌作品集。
现存民歌集有《新编四季五更驻云飞》、《新编题西厢记咏十二月赛驻云飞》以及冯梦龙选辑的《桂枝儿》(山歌)等多种,在流传的民歌中,情歌占很大比重,这些作品大胆泼辣,表现了他们对婚姻自由的追求,如《劈破玉》(分离)这首民歌感情非常强烈,以三种不可能出现的事物来比喻自己的生死不渝,可以感到这不是一般的海誓山盟,而是爱情遭到干预、破坏时的反抗呼声,所以它表现出来的情调不是缠绵悱恻、低回、哀怨,而是咬牙切齿,痛心疾首,表现出一种斩钉截铁的坚强态度。
明散曲名词解释
明代散曲是指明代时期的一种文体,是指没有固定的词牌和曲调,以自由散漫的形式表达情感和思想的文学作品。
从明代中期开始,南散曲开始出现,但北散曲仍然有很大优势。
从白苧体产生到明末,南散曲成为散曲主流。
此时散曲内容贫乏,形式浮艳,终于使散曲趋向衰微。
明代散曲有文人化趋向,特别明中叶后,词藻化、音律化的现象突出;从作家地域分布和风格特征看,明散曲大致可分为南北两派,北派风格大多豪爽雄迈、质朴粗率,南派则清丽俊逸、细腻婉约。
第十二章明代的散曲与民歌作为一种源自于民间的文学样式,散曲在元代十分兴盛,而在明代又有了较大的发展,从题材开掘到艺术风格,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
比起曲调清新自然、语言浅俗活泼的元代散曲,明代散曲有脱离民间本色而文人化的趋向,特别是明中叶以后,词藻化、音律化的现象比较突出。
从作家的地域分布和风格特征来看,明代散曲大致上可以分为南北两派,北派风格大多豪爽雄迈、质朴粗率,南派则清丽俊逸、细腻婉约。
民歌创作在明代形成繁荣的局面,尤其是自明代中叶以来,南北地区广为流行。
广大下层民众的喜爱以及一些文人士大夫的重视,推动着民歌创作的发展。
不少作品以男女情爱为主题,具有浓郁的民间生活气息。
晚明时期,由通俗文学家冯梦龙编辑的民歌专集《童痴一弄·挂枝儿》和《童痴二弄·山歌》很有特色,代表着明代民歌创作的主要成就。
○第一节明代散曲相对沉寂的明初散曲弘治正德年间散曲的重新兴盛嘉靖后散曲创作的繁荣明代散曲创作总体上处于盛而不衰的状态,作家人数众多,创作数量可观。
而在不同阶段以及具体作家身上,发展状况与创作风格又各有特点。
相对于中后期而言,明初的散曲创作显得比较沉寂,成就不高,当时较有影响的数皇室贵族朱有 敦,有散曲集《诚斋乐府》。
由于长期生活在北方而对南方音调不太熟悉的缘故,朱有 敦所作多为北曲,但他对南曲也比较欣赏,曾用心研习。
大致来说,朱有 敦的作品在艺术上追求音律之美,明人沈德符称其“调入弦索,稳叶流丽,犹有金元风范”(《万历野获编》卷二十五《词曲·填词名手》)。
受生活环境的影响,朱氏散曲中庆贺、游乐、题情、赏咏等题材占多数,表现出雍容华贵、放逸闲适的贵族趣味,内容比较单调。
但也有个别作品写到他精神世界的另一面,如《北中吕山坡里羊·省悟》第一首便有“膏粱供奉,寰区知重,浮生自觉皆无用。
德尊崇,禄盈丰,浑如一枕黄粱梦”的感慨,虽处于优裕的生活环境,却难以消除精神生活贫乏所带来的空虚颓唐之感,不失为作者内心世界某种真实的写照。
明代散曲明代散曲的总体成就,与元散曲相比,学术界大致有三种评价,一说远逊于元人,一说超过元人,是”第二个黄金时代”,一说如唐诗与宋诗之加别,各有千秋。
具体说,明代散曲有三种类型,一是文人散曲,实不逮元人。
二是小曲,为“我明一绝”,极有特色,超越元人。
三是文人拟小曲,很有成就,与元人持平。
研究参考书目:1,教材《中国文学史》第四册第十二章《明代的散曲与民歌》,袁行霈主编。
2,《全明散曲》五册,齐鲁书社,谢伯阳主编,1992年。
3,《元明散曲小史》,梁乙真,商务印书馆,1934年。
4,《明清散曲史》,赵义山,人民出版社,2007年。
分期,多以昆曲(嘉靖年间)发生为界,分前后期,赵义山分五期。
粗的太粗,细的太细。
我们分为三期,最能反映其发展过程的阶段性特征。
第一期,朱元璋洪武元年至明英宗天顺末(1368-1464)明前期96年,八朝七帝,是明散曲创作的低谷。
只有两个作家,二朱(朱权与朱有燉),权有几首作品,但有曲论名著《太和正音谱》,燉有散曲专集《诚斋乐府》。
“国初十六人”汤舜民、杨景贤等算不明曲家,是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当时人就有分歧,朱权说是,贾仲明《录鬼续编》载入,说不是。
今人也是两说,《全元散曲》与《全明散曲》都收。
赵说是,我说不是,已作元人第四期介绍。
事实,这些人由元入明,时间各半。
作品风格是元曲,不是明曲,历史惯性。
此时只有二朱作,都是王爷。
为何散曲潮流突然中断?这是个问题。
此与朱明王朝的新政策有直接关系,一是推行八股取士,二是来禁词曲。
那可以二朱作曲?双重标准。
统治阶级不但不禁,反而鼓励。
一是朝廷宴乐使用,二是“亲王之国,以词曲千七百本与之。
”(李开先语)第二期:从明宪宗成化(1465)初,经弘治、正德、嘉靖、隆庆末(1572),计107年,文人大家辈出,南派陈铎、王西楼、唐寅、祝允明,北派康海、王九思、李开先、常伦、冯惟敏等都集中在此期。
市井小曲蔚为大潮。
真正的明曲成熟,以鲜明风格区别于元曲。
第9章明代散曲和民歌9.1 复习笔记一、王磐及其他散曲作家1.王磐著有《王西楼乐府》。
他的散曲虽也多闲适之作,但有部分作品比较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现实,或表达了改变现实的愿望。
他的[朝天子]《咏喇叭》最为有名。
2.陈铎他精通音律,教坊子弟称他为“乐王”。
散曲有《秋碧乐府》、《梨云寄傲》、《月香小稿》等集。
这些作品大都是供给歌妓清唱的,表现了封建文人以声色自娱的生活情趣,内容很少可取。
他的《滑稽馀韵》收小令一百三十六首,广泛地描绘了各行各业的人物,相当真实地反映了明代中叶社会的面貌。
从内容推断,应是作者根据当时在城市中流行的“时调”改写的。
最值得我们注意的是那些描写手工业劳动者的作品。
二、冯惟敏及其他散曲作家1.冯惟敏现存散曲集《海浮山堂词稿》四卷,共收套数五十套,小令四百馀首。
其散曲,具有丰富深刻的现实内容,反映了社会的主要矛盾。
他关心人民的疾苦,不愿奔走权门,“鞭箠赤子情难忍,奔竞朱门眼倦开,甘心儿不染炎凉态”,是他在这方面的自白。
辞官返里后,有机会熟悉农村生活,看到农村存在的问题,在散曲创作中热忱地为灾难深重的农民呼吁,并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横征暴敛。
真实地反映了广大农民在天灾和官府的重压下的苦难生活,也饱含着作者的同情。
在艺术上,继承元代豪放派曲家的传统,不尚浮华,特重本色,风格刚劲朴直,语言浅近流利,在明代曲坛上,是很有特色的。
2.薛论道著散曲有《林石逸兴》,共收集小令一千首。
作者通过边塞风光的描绘,表达了将士们怀念家乡的情绪和捍卫祖国的壮志,另一部分作品表达了他对丑恶社会现实的抗议。
有不少曲子流露了宿命论等落后思想;在大量的“闺情”作品中,也缺乏新鲜的内容。
3.朱载墒在统治集团内部矛盾中受到打击,对现实的认识比较深刻。
对炎凉世态和剥削者贪婪无厌心理的刻划,也颇为深刻。
在表现手法上,受民歌的影响比较明显,风格朴实明朗。
4.南散曲适应昆腔细腔赠板的要求,集曲犯调大量出现,散曲创作家多追求文字的工丽和音律的谐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