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
- 格式:doc
- 大小:37.00 KB
- 文档页数:4
什么是糖尿病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它影响着全球数百万人的生活质量。
本文旨在介绍糖尿病的定义、原因、分类、症状、诊断和预防措施等方面的知识。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探讨,希望能给读者提供相关疾病的全面了解,以及如何更好地管理和预防糖尿病的方法。
糖尿病是一种由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胰岛素抵抗引起的高血糖疾病。
胰岛素是一种由胰腺分泌的激素,用于控制血糖水平。
当身体无法正常利用或不足以产生足够的胰岛素时,血液中的葡萄糖无法进入细胞,导致高血糖。
糖尿病可分为两种主要类型:类型1和类型2。
类型1糖尿病主要是由于免疫系统攻击胰岛素产生的细胞,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
类型2糖尿病则是由于身体对胰岛素的抵抗或细胞无法有效利用胰岛素,导致胰岛素不能正常工作。
类型2糖尿病是糖尿病的最常见类型,占据绝大多数病例。
糖尿病的主要症状包括频尿、口渴、疲劳、体重下降、视力模糊和容易感染等。
这些症状可能逐渐出现,有些人甚至可能不知道自己患有糖尿病。
因此,及早发现糖尿病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医生通常通过临床症状和糖尿病相关检查来诊断糖尿病。
这些检查包括血糖测试、糖化血红蛋白测定和葡萄糖耐量测试。
这些测试可以帮助医生判断病人的血糖水平是否正常以及是否患有糖尿病。
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定期监测血糖、均衡饮食以及进行适当的药物治疗是重要的管理措施。
此外,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进行适量的运动、控制体重、不吸烟和减少酒精摄入等,也能有效地控制血糖水平。
为了预防糖尿病的发生,我们应该注意饮食结构的均衡,尽量减少高糖、高脂肪和高盐食物的摄入。
此外,规律的体育锻炼以及保持适当的体重也是预防糖尿病的重要方式。
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谨慎的饮食习惯对于预防糖尿病以及保持整体健康至关重要。
总之,糖尿病是一种严重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影响着人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通过了解糖尿病的定义、原因、分类、症状、诊断和预防措施等方面的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管理和预防糖尿病。
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是预防糖尿病的关键,同时也能提高我们整体的健康水平。
糖尿病百度百科糖尿病,是一种以血糖代谢异常为主要特征的慢性代谢疾病。
其特点是体内胰岛素分泌缺乏、作用障碍或同时存在,并伴有高血糖症。
一、糖尿病的定义和分类糖尿病是一组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疾病,主要分为两种类型: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
1型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造成的,2型糖尿病则是由于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不足两种因素共同导致的。
此外,还有其他类型的糖尿病,如妊娠糖尿病和特殊类型糖尿病。
二、糖尿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糖尿病的病因复杂,与遗传、环境和生活方式等多种因素相关。
1型糖尿病通常与自身免疫有关,导致胰岛β细胞受损,无法正常分泌胰岛素。
2型糖尿病则与遗传、肥胖、缺乏运动和不良的饮食习惯等因素有关。
三、糖尿病的临床表现和诊断糖尿病的主要临床表现包括多尿、多饮、多食、体重下降、乏力等。
临床上通常通过测量空腹血糖、餐后血糖、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等方法来诊断糖尿病。
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测量糖化血红蛋白、尿液中酮体和尿糖等指标来确认糖尿病的诊断。
四、糖尿病的并发症和防治措施糖尿病的并发症包括心血管疾病、视网膜病变、神经病变和肾病等。
预防糖尿病并发症的关键是控制血糖、血压和血脂的水平,合理饮食,合理运动,定期进行体检和随访。
五、糖尿病的中医治疗方法中医认为糖尿病主要与脾胃失调、肝肾阴虚等有关,因此可采用中药治疗,如黄芪、苦瓜、茯苓等。
同时,中医还强调饮食调理和良好的生活习惯对于糖尿病患者的重要性。
六、糖尿病的预防和控制预防糖尿病的关键在于健康的生活方式。
保持适当的体重、健康饮食、规律的运动以及避免烟草和酒精的摄入都能有效预防糖尿病。
对于已经患有糖尿病的人群,早期的诊断和积极的治疗也至关重要。
总结:糖尿病是一种代谢疾病,对患者的生活和健康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通过加强对糖尿病的认识,采取积极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可以减少糖尿病的发生和并发症的发展。
同时,中医的治疗方法也为糖尿病的患者提供了一种可行的辅助治疗方式。
这些都需要我们共同努力,来改善糖尿病的预防与治疗水平,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糖尿病常识科普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的重大健康问题。
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显示,全球糖尿病患者数量在过去的三十年里增长了4倍。
为了提高人们对糖尿病的认识和了解,本文将从定义、分类、病因、症状、预防和治疗等方面进行科普。
一、定义糖尿病是指机体胰岛功能异常或胰岛素作用障碍所导致的慢性高血糖症,主要特征是血糖水平持续升高。
二、分类根据不同的病因和机制,糖尿病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1型糖尿病:也称为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通常在儿童或青少年期发病,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所致。
2.2型糖尿病:也称为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通常在中年或老年期发病,由于胰岛素抵抗和/或胰岛素分泌不足所致。
3.妊娠糖尿病:是妊娠期患糖尿病的一种特殊类型,通常在孕后期出现,但在分娩后会恢复正常。
三、病因糖尿病的病因是多方面的,包括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生活方式等。
对于1型糖尿病,主要是由于自身免疫攻击胰岛细胞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而2型糖尿病则主要是由于胰岛素抵抗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
此外,肥胖、高血压、高血脂、缺乏运动、不健康的饮食习惯等也是糖尿病的危险因素。
四、症状糖尿病的症状会因类型和个体的差异而有所不同,但常见的症状包括多饮、多食、多尿、体重下降、疲劳、视力模糊等。
部分患者可能还会出现感染性皮肤病、反复发作的外阴瘙痒等特殊症状。
五、预防预防糖尿病的关键在于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保持适当的体重、均衡的饮食、定期运动、减少糖分和脂肪摄入、戒烟限酒等都是预防糖尿病的有效措施。
六、治疗糖尿病的治疗原则是降低血糖水平、改善生活质量、预防并控制糖尿病并发症。
治疗方式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包括口服降糖药和注射胰岛素。
非药物治疗包括饮食疗法、运动疗法和心理疏导等。
总结:糖尿病是一种日益增多的代谢性疾病,对人们的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
通过了解糖尿病的定义、分类、病因、症状、预防和治疗等方面的常识,人们可以更好地预防和管理糖尿病。
糖尿病百科名片糖尿病的早期症状,糖尿病(diabetes)是由遗传因素、免疫功能紊乱、微生物感染及其毒素、自由基毒素、精神因素等等各种致病因子作用于机体导致胰岛功能减退、胰岛素抵抗等而引发的糖、蛋白质、脂肪、水和电解质等一系列代谢紊乱综合征,临床上以高血糖为主要特点,典型病例可出现多尿、多饮、多食、消瘦等表现,即“三多一少”症状。
通常用紫灵芝来调养糖尿病,以恢复血糖平稳状态,防止糖尿病并发症。
基本概述症状及分类我国最早的医书《黄帝内经素问》及《灵枢》中就记载了“消渴症”这一病名。
汉代名医张仲景《金匮要略》之消渴篇对“三多”症状亦有记载。
唐朝初年,我国著名医家甄立言首先指出,消渴症患者的小便是甜的。
糖尿病(Diabetes)分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
在糖尿病患者中,2型糖尿病所占的比例约为95%。
1型糖尿病其中1型糖尿病多发生于青少年,因胰岛素分泌缺乏,依赖外源性胰岛素补充以维持生命。
2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多见于中、老年人,其胰岛素的分泌量并不低,甚至还偏高,临床表现为机体对胰岛素不够敏感,即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R)。
胰岛素是人体胰腺B细胞分泌的身体内唯一的降血糖激素。
胰岛素抵抗是指体内周围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外周组织如肌肉、脂肪对胰岛素促进葡萄糖的吸收、转化、利用发生了抵抗。
临床观察胰岛素抵抗普遍存在于2型糖尿病中,高达90%左右。
糖尿病可导致感染、心脏病变、脑血管病变、肾功能衰竭、双目失明、下肢坏疽等而成为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
糖尿病高渗综合症是糖尿病的严重急性并发症,初始阶段可表现为多尿、多饮、倦怠乏力、反应迟钝等,随着机体失水量的增加病情急剧发展,出现嗜睡、定向障碍、癫痫样抽搐,偏瘫等类似脑卒中的症状,甚至昏迷。
症状分析糖尿病症状可总结为“三多一少”,所谓“三多”是指“多食、多饮、多尿”,“一少”指“体重减少”。
多食由于大量尿糖丢失,如每日失糖500克以上,机体处于半饥饿状糖尿病环境因素态,能量缺乏需要补充引起食欲亢进,食量增加。
糖尿病医学知识糖尿病是一种以血糖控制失衡为特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
它的发病率不断增加,已成为全球公共卫生问题。
对于糖尿病患者和潜在患者来说,了解糖尿病的医学知识非常重要。
本文将介绍糖尿病的基本知识、分类、病因、症状和治疗方法,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管理这个常见的慢性疾病。
一、糖尿病的基本知识糖尿病是一种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胰岛素作用不良导致的高血糖病。
胰岛素是一种由胰腺分泌的激素,它在机体中起着调节血糖水平的重要作用。
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分泌不足或细胞对胰岛素的反应减弱,导致血糖浓度升高,严重时会对身体健康产生严重影响。
二、糖尿病的分类根据糖尿病的病因和临床特点,糖尿病可分为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和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
1型糖尿病主要由自身免疫破坏胰岛素分泌细胞所致,2型糖尿病则与遗传、环境等多种因素有关,胰岛素分泌不足和胰岛素抵抗是其主要特征。
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主要包括妊娠期糖尿病、肾性糖尿病等。
三、糖尿病的病因糖尿病的病因复杂多样。
1型糖尿病一般认为是由于遗传和环境等因素共同作用,导致免疫系统攻击胰岛素分泌细胞。
2型糖尿病则主要与不良的生活方式因素相关,如高脂肪、高糖饮食、缺乏体力活动等。
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则与特定的病理状态或药物治疗等因素相关。
四、糖尿病的症状糖尿病的主要症状包括多饮、多尿、多食、体重下降、疲倦等。
由于糖尿病导致血糖浓度升高,机体失去了对血糖的正常调控,造成上述症状的产生。
糖尿病还会导致一系列并发症,包括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糖尿病神经病变等。
五、糖尿病的治疗方法针对糖尿病患者的治疗方法包括生活方式干预、药物治疗和胰岛移植等。
生活方式干预是糖尿病治疗的基础,包括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控制体重等。
药物治疗主要通过口服降糖药物或胰岛素注射来调节血糖水平。
对于某些严重的糖尿病患者,胰岛移植可以考虑作为治疗选择。
六、糖尿病的并发症预防糖尿病的并发症是研究的重点之一。
通过合理控制血糖水平、定期做眼科、肾脏和神经系统检查等措施,可以有效预防或延缓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
糖尿病基础知识摘要本文档旨在提供糖尿病的全面基础知识,适用于医学生和患者。
内容涵盖糖尿病的核心概念、常用术语、治疗方法、病理病机和病因,配以详细的例子和案例。
目录1.糖尿病概述2.常用术语解释3.糖尿病的病理病机4.糖尿病的病因5.糖尿病的分类6.治疗方法7.详细案例分析1. 糖尿病概述糖尿病是一组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主要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或其生物作用受损所致。
长期高血糖状态会导致各种器官,特别是眼、肾、心脏、血管和神经的慢性损害、功能障碍和衰竭。
2. 常用术语解释•高血糖:血糖水平高于正常范围,空腹血糖水平≥7.0 mmol/L或餐后2小时血糖≥11.1 mmol/L。
•胰岛素:一种由胰腺β细胞分泌的激素,调节血糖水平。
•胰岛素抵抗:身体细胞对胰岛素反应减弱,导致血糖升高。
•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反映过去2-3个月平均血糖水平的指标。
3. 糖尿病的病理病机糖尿病的病理机制包括胰岛素分泌不足和胰岛素抵抗。
胰岛素分泌不足•胰腺β细胞功能受损或数量减少,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
•自身免疫性损伤(1型糖尿病的主要机制)。
胰岛素抵抗•肌肉、脂肪和肝脏细胞对胰岛素反应减弱。
•常见于2型糖尿病,通常伴随肥胖。
4. 糖尿病的病因•遗传因素:家族史显著增加糖尿病的风险。
•环境因素:不健康饮食、缺乏运动、肥胖等。
•自身免疫因素:1型糖尿病与自身免疫反应相关。
•其他因素:某些药物、感染和疾病可诱发糖尿病。
5. 糖尿病的分类1型糖尿病1型糖尿病(T1DM)主要是由于胰岛β细胞的破坏导致胰岛素绝对缺乏,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
它通常在儿童或青少年中发病,但也可以在任何年龄出现。
概念•自身免疫性破坏:患者的免疫系统错误地将胰岛β细胞视为外来入侵者,进而攻击和破坏这些细胞。
•胰岛素绝对缺乏:由于胰岛β细胞的破坏,体内几乎没有或完全没有胰岛素分泌。
•急性发病:症状通常突然出现,包括多饮、多尿、多食和体重下降。
致病机理•免疫介导:自身免疫反应导致胰岛β细胞被破坏,通常伴有胰岛细胞抗体(ICA)、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等自身抗体的存在。
糖尿病的基本知识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全球范围内患者数量不断增加。
它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了解糖尿病的基本知识,对于预防、诊断和管理疾病至关重要。
1. 糖尿病的类型糖尿病主要分为两种类型: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
1型糖尿病是由免疫系统攻击胰岛细胞造成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导致胰岛素的分泌减少或完全停止。
2型糖尿病是由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细胞功能减退引起的慢性代谢紊乱。
2. 糖尿病的危险因素糖尿病的发生和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遗传因素、家族史和年龄是患2型糖尿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肥胖、不健康的饮食、缺乏体力活动、高血压和高胆固醇也与糖尿病的风险增加相关。
3. 糖尿病的早期症状糖尿病的早期症状常常被忽略或与其他疾病混淆。
常见的早期症状包括多饮、多尿、多食、体重减轻、疲劳和视力模糊。
这些症状是机体对高血糖水平的适应反应,应引起警惕。
4. 诊断和检测方法糖尿病的诊断和检测主要通过测量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
空腹血糖水平高于126毫克/分升(7.0毫摩尔/升)和HbA1c水平高于6.5%被认为是诊断糖尿病的标准。
5. 管理和治疗方法糖尿病的管理和治疗包括药物治疗、饮食控制、体力活动和血糖监测。
药物治疗主要包括口服降糖药物和胰岛素注射。
饮食控制是通过合理安排饮食结构和控制总热量摄入来控制血糖水平。
体力活动可以提高胰岛素敏感性,有助于控制血糖。
血糖监测是患者自我管理的关键步骤,通过家庭血糖仪等设备可以定期检测血糖水平。
6. 并发症和预防措施糖尿病如果得不到有效控制,会引发一系列并发症,如心血管疾病、肾脏疾病、眼部疾病和神经系统疾病。
预防糖尿病并发症的关键是合理控制血糖、血压和血脂水平,定期进行与糖尿病相关的检查和筛查。
7. 糖尿病与生活质量糖尿病对患者的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包括饮食的限制、药物的需求和血糖的监测。
遵循健康的生活方式、良好的血糖控制和积极应对糖尿病所带来的压力,对改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糖尿病概念名词解释
糖尿病(Diabetes):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它通常指的是糖
尿病类型1(或糖尿病患者)或糖尿病类型2(或非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是由体内不能控制血糖含量而引起的疾病。
人体由于某些因素而缺乏胰岛素,从而导致血糖水平升高,进而影响其他器官系统的功能,从而导致多种疾病(如高血压、心脏病、肾脏病、眼病等)。
胰岛素(Insulin):胰岛素是由胰腺分泌的一种激素,其作用是帮助细胞将血液中的葡萄糖吸收入细胞内,使细胞能够正常使用能量,帮助维持正常血糖水平。
血糖浓度(Blood Glucose Level):血糖浓度是指血液中的葡萄糖含量。
正常人的血糖浓度在70-99 mg/dL范围内,如果血糖浓度过高,即表示血液中葡萄糖含量过多,这是糖尿病的一个典型症状。
血糖检测(Blood Glucose Test):血糖检测是指使用一种诊断
工具,测量一个人的血糖水平,以便确定是否患有糖尿病。
并发症(Complications):并发症是指慢性病,通常是糖尿病的一种,引起的症状或疾病。
其常见的并发症包括心脏病、肾脏病、视网膜病、神经病变和失明等。
膳食控制(Dietary Control):膳食控制是指通过改变饮食结构和食物量,改变血糖水平,来控制疾病(如糖尿病)。
膳食控制常常
与运动、药物以及血糖检测结合使用,以帮助患者控制血糖水平。
- 1 -。
当今世界,随着经济高速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加速,人类健康面临的非传染性疾病威胁正日益增重,其中的糖尿病和随之而来的合并症更是危害健康的无情杀手,而糖尿病患病率和糖尿病患者数量增长速度之快更是令人咋舌,称其为洪水猛兽亦不夸张。
根据国际糖尿病联盟(International Diabetes Federation,简称IDF)统计,在2000年全球有糖尿病患者1.51亿,而目前全球有糖尿病患者2.85亿,按目前速度增长的话,估计到2030年全球将有近5亿人患糖尿病。
值得注意的是,糖尿病已不仅仅是工业化发达国家的“富贵病”,亚洲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已经成为糖尿病的重灾区,由于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其庞大的人口基数使中国背负着极大的糖尿病负担,糖尿病人群数量占据全球的1/3,2008年的调查结果显示,在20岁以上的成人中,年龄标化的糖尿病的患病率为9.7%,而糖尿病前期的比例更高达15.5%,相当于每四个成年人就有一个高血糖状态者,更为严重的是我国60.7%的糖尿病患者未被诊断而无法及早进行有效的治疗和教育。
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对患者的生命和生活质量威胁极大,给家庭以及患者个人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
2010年全世界11.6%的医疗卫生费用花费在防治糖尿病上,世界卫生组织估计2005到2015年间中国由于糖尿病及相关心血管疾病导致的经济损失达5577亿美元。
而糖尿病复杂的发病过程使人类至今尚未找到根治的方法,这就意味着患者需要终身接受治疗,但遗憾的是,即使是在发达国家,也有三分之二的患者得不到有效管理。
在发展中国家,糖尿病控制状况更不容乐观,据我国2003年、2004年、2006年大中城市门诊的调查表明,仅有四分之一的糖尿病患者HbAlc达标(<6.5%%)。
为遏制糖尿病病魔肆虐,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应运而生,与世界各国的同仁一起为防治糖尿病做着孜孜以求的努力。
学会自诞生之日起,秉承“通过教育、研究和医疗来预防、治疗和根治糖尿病”的使命,培养了大批专科医师、营养师,成功地组织了一系列重大活动,包括大量糖尿病宣教、流调、预防、治疗和科研工作。
为进一步统一和规范全国糖尿病防治工作,使全国各级医务工作者对糖尿病防治管理有法可依、有理可偱,学会在2007年组织编写《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
指南作为疾病预防和治疗的规范,是糖尿病一二级预防的保证,本身汇集大规模临床研究的结果,体现着偱证医学的精髓,应是符合多数糖尿病患者的防治依据,其编写不但要体现全球最新最翔实的糖尿病研究和实践的进展,而且一定要结合本国的具体情况,符合本国的国情和疾病变迁特征。
我国的偱证医学起步较晚,但今年来发展迅猛,经过了多年的潜心努力,已发表了许多为世界同行认可并借鉴的重要研究,并为编写适应我国国情的指南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有鉴于此,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会再一次组织全国专家修订了《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一书,以适应当今日新月异的糖尿病防治进展水平。
认识糖尿病,我们在行动;控制糖尿病,刻不容缓。
我衷心感谢,每一位从事糖尿病防治的医生、护士、药师和营养师都时刻牢记使命,不断丰富糖尿病防治的知识,共同努力遏制我国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增长形势,为糖尿病患者和民众的健康送去福音,为世界糖尿病防治事业贡献出来自中国的力量。
中国2型糖尿病的流行病学
一、2型糖尿病的流行病学
近30年来,我国糖尿病患病率显著增加。
1980年全省14省市30万人的流行病学资料显示,全人群糖尿病患病率为0.7%。
1994-1995年间全国19省市21万人群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25-64岁年龄段糖尿病的患病率为2.5%(人口标化率为2.2%),IGT为3.2%(人口标化率为2.1%)。
最近10年糖尿病流行情况更为严重。
2002年全国营养调查同时调查了糖尿病的流行情况。
该调查利用空腹血糖>5.5mmol/l作为筛选指标,高于此水平的人作OGTT实验。
在18岁以上的人口中,城市糖尿病的患病率为4.5%,农村为1.8%。
城市中年龄在18-44岁,45-59岁和60岁以上者糖尿病患病率分别为2.96%,4.41%和13.13%,而农村相应年龄组为1.95%、0.98%和7.78%。
2007-08年,在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组织下,在全国14个省市进行了糖尿病的流行病学调查。
通过加权分析,在考虑性别、年龄、城乡分布和地区差别的因素后,估计我国20岁以上的成年人糖尿病患病率为9.7%,中国成人糖尿病总数为9240万,其中农村4310万,城市4930万左右。
我国可能已成为糖尿病患病人数最多的国家。
需要指出的是,这几次的调查方法和诊断标准是不一致的,如1997年后糖尿病诊断的空腹血糖切点从≥7.8mmol/l改为≥7.0mmol/l.因此,如果采用最近的诊断标准,表中前3次的调查结果患病率是被低估的。
在调查方法上,前4次的都是通过筛选高危人群后再进行糖耐量试验的。
1980年是采用尿糖阳性加餐后2小时血糖进行100克葡萄糖的OGTT实验。
1986和1994年的调查则是用2小时血糖筛选高危人群,包括了部分2小时血糖相对正常的人群(PG2h≥6.7mmol/l),2002年则是用空腹血糖进行筛选。
筛选方法不同可能导致患病
率估计的偏差,如尿糖敏感性低,用空腹血糖筛选可能遗漏空腹血糖正常的IGT或糖尿病人群;而用餐后2小时筛选高危人群的方法,可能遗漏空腹血糖受损的患者。
2007-08年完成的全国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采用自然人群OGTT试验来调查糖尿病的患病率,可能更准确地反映我国糖尿病和糖尿病前期的流行情况。
我国全国性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情况汇总
(*诊断标准:空腹血浆血糖≥130mg/dl、或/及餐后2h≥200mg/dl或/及OGTT曲线上3点超过诊断标准
(0,125,30,190,60,180,120,140,180,125;其中30min或60min为1点。
血糖测定为邻甲苯胺法,葡萄糖为100克)#糖尿病前期,包括IFG,IGT,IFG/IGT.
目前,我们还缺乏有代表性的I型糖尿病患病率和发病率的研究。
根据推算,我国糖尿病总体人群中,I型糖尿病的比例应小于5%。
上述几次调查结果是糖尿病的总体的情况,其中包括了I型糖尿病人群。
二、妊娠糖尿病的流行病学
妊娠糖尿病是糖尿病的一种类型,在妊娠期诊断。
在我国,曾经进行过几次城市妊娠糖尿病的调查。
一般先经过口服50克葡萄糖进行初次筛查,然后进行75克葡萄糖耐量试验。
天津城区通过对近1万妊娠妇女的筛查,妊娠糖尿病的发病率为2.31%(WHO诊断标准)。
而2008年的资料显示,通过对16,286名中国18个城市妊娠女性进行筛查,妊娠糖尿病的患病率为4.3%(按照ADA诊断标准)。
高龄妊娠、糖尿病家族史、超重/肥胖是妊娠糖尿病的危险因素。
反复阴道真菌感染、自然流产、南方住民等与妊娠糖尿病也有关系。
这些研究仅限于城市地区,只能代表城市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