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地理名著《徐霞客游记》推出白话版
- 格式:pdf
- 大小:96.41 KB
- 文档页数:1
《徐霞客游记》闽游日记前关于徐霞客游记《徐霞客游记》是以日记体为主的地理著作,明末地理学家(一作宏祖,号霞客)经34年旅行,写有天台山、雁荡山、黄山、庐山等名山游记17篇和《浙游日记》、《江右游日记》、《楚游日记》、《粤西游日记》、《黔游日记》、《滇游日记》等著作,除佚散者外,遗有60余万字游记资料,死后由他人整理成《徐霞客游记》。
世传本有10卷、12卷、20卷等数种,主要按日记述作者1613~1639年间旅行观察所得,对地理、水文、地质、植物等现象,均作详细记录,在地理学和文学上卓有重要的价值。
闽游日记前原文发兴为闽、广游。
二十日,始成行。
三月十一日,抵江山之青湖,为入闽登陆道。
十五里,出石门街,与江郎为面,如故人再晤。
十五里,至峡口,已暮。
又行十五里,宿于山坑。
十二日二十里,登仙霞岭。
三十五里,登丹枫岭,岭南即福建界。
又七里,西有路越岭而来,乃江西永丰道,去永丰尚八十里。
循溪折而东,八里至梨岭麓,四里登其巅,前六里,宿于九牧。
十三日三十五里,过岭,饭于仙阳。
仙阳岭不甚高,而山鹃丽日,颇可爱。
饭后得舆,三十里抵浦城,日未晡也。
时道路俱传泉、兴海盗为梗,宜由延平上永安。
余亦久蓄玉华之兴,遂觅延平舟。
十四日舟发四十里,至观前。
舟子省家探望家园早泊,余遂过浮桥,循溪左登金斗山。
石磴修整,乔松艳草,幽袭人裾。
过三亭,入玄帝宫,由殿后登岭。
兀兀中悬,四山环拱,重流带之,风烟欲暝,步步惜别!十五日辨色天微明即行。
悬流鼓楫奔流的江水趋动舟船,一百二十里,泊水矶。
风雨彻旦,溪喧如雷。
十六日六十里,至双溪口,与崇安水合。
又五十五里,抵建宁郡。
雨不止。
十七日水涨数丈,同舟俱阁搁浅不行。
上午得三板舟,附搭乘之行。
四十里,太平驿,四十里,大横驿,过如飞鸟。
三十里,黯淡滩,水势奔涌。
余昔游鲤湖过此,但见穹石崿山崖峙,舟穿其间,初不谓险;今则白波山立,石悉没形,险倍昔时。
十里,至延平。
十八日余以轻装出西门,为玉年洞游。
南渡溪,令奴携行囊由沙县上水,至永安相待。
徐霞客游记白话选读
徐霞客是明代著名的旅行家和地理学家,他的《徐霞客游记》是中国古代地理学的重要著作之一。
以下是其中一段白话文选读:
“二十三日,船未开行。
我心中想念静闻,在崇善寺担心他窗前有破洞漏风,云白虽然多次答应修复,但尚未完成。
我乘船还未出发,便前往梁家寓所取钱交给静闻,让他找人代为修整。
此时寺中的和尚宝檀已归来,能够不避污秽之物,而客居的僧人慧禅、满宗又代为修整竹席遮风,与云白完全不同。
静闻又想要我买的布鞋、衡阳的茶叶,意思十分恳切。
我对静闻说:“你能起床行走时,我将回来问候你。
这些东西何必在今天要得到手呢!”慧禅也再三开导,但他的心愿不消。
行了四里,转向西北,又行四里,停泊在窑头。
”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建议阅读原版《徐霞客游记》以获取更全面的信息。
徐霞客传原文及翻译徐霞客传原文及翻译徐霞客是明代地理学家、旅行家和文学家,他经30年考察撰成的60万字地理名著《徐霞客游记》,被称为“千古奇人”。
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的徐霞客传原文及翻译,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徐霞客传原文:徐霞客者,名弘祖,江陰梧塍里人也生于里社,奇情郁然,玄对山水,力耕奉母,践更繇役,蹙蹙如笼鸟之触隅,每思飏去年三十,母遣之出游东南佳山水,皆几案衣带间物耳有再三至,有数至,无仅一至者其行也,不治装,不裹粮;能忍饥数日,能遇食即饱,能徒步走数百里,凌绝壁,冒丛箐,扳援下上,悬度绠汲居平未尝为古文辞,行游约数百里,就破壁枯树,燃松拾穗,走笔为记,如甲乙之簿,如丹青之画,虽才笔之士,无以加也游台、宕还,过陈木叔小寒山,木叔问:“曾造雁山绝顶否?”霞客唯唯质明已失其所在,十日而返曰:“吾取间道,扪萝上龙湫,有宕焉,雁所家也其颠罡风逼人,有麋鹿数百群,围绕而宿三宿而始下”其与人争奇逐胜,皆此类也母丧服阕,益放志远游访黄石斋于闽,穷闽山之胜,皆非闽人所知登罗浮,谒曹溪,归而追及石斋于云陽往复万里,如步武耳谓昔人志星官舆地,多承袭傅会;江河山川,多囿于中国一隅欲为昆仑海外之游,穷流沙而后返小舟如叶,大雨淋湿,要之登陆,不肯,曰:“譬如涧泉暴注,撞击肩背,良足快耳!”丙子九月,辞家西迈僧静闻愿登鸡足礼迦叶,请从焉遇盗于湘江,静闻被创病死,函其骨,负之以行瘗静闻骨于迦叶道场,从宿愿也霞客还滇南,足不良行,修《鸡足山志》,三月而毕病甚,语问疾者曰:“张骞凿空,未睹昆仑;唐玄奘衔人主之命,乃得西游吾以老布衣,孤筇双屦,穷河沙,上昆仑,历西域,题名绝国,死不恨矣”余之识霞客也,因漳人刘履丁履丁为余言:“霞客西归,气息支缀,闻石斋下诏狱,遣其长子间关往视,三月而反,具述石斋系状,据床浩叹,不食而卒”其为人若此徐霞客传译文:徐霞客名弘祖,是江陰梧塍里人生在乡里,却奇情充沛,十分喜欢山水,种田侍奉老母亲出钱请人代替服劳役,好像笼子里的鸟一样,迫不得舒展,容易触到边沿,经常想着飞走三十岁的时候,母亲打发他出游东南地区美丽的山水,都是他十分熟悉的地方有去过两三次的,有去过多次的,没有只去过一次的他出行,不刻意整束行装,不包裹食物;能几天忍受饥饿,能遇到什么食物就吃什么食物,并能吃饱,能徒步跑几百里攀登陡峭的山壁,踏过丛生的竹林,上下攀援,空中横渡山谷,像拿绳索打水一样平常也未曾写过华丽的文章,但出游到几百里的地方,却能靠着破壁枯树,点燃松枝干穗,拿笔快速地记录,(写出的东西)好像是记得清清楚楚的账目,好像是高手画的'美丽图画,即使是很会写文章的人也没法超过他游览天台山、雁荡山回来,在小寒山拜访陈木叔陈木叔问他:“可曾到过雁荡山的最高峰?”徐霞客不敢肯定回答天刚亮,他人已经不见了十天以后回来了,说“我从小道,手拉藤条登上了大小龙湫,看到一个坑洼,是大雁住的地方山顶劲风逼人,有好多麋鹿围绕着我住下住了三宿才下山”他和人争奇斗胜,都是这类情况母亲去世,服丧期满,他更加放开心志游览远方在福建拜访了黄石斋,看遍了福建的胜山,都不是当地人所熟知的登上了罗浮山,拜谒了曹溪,回来又在云陽追访黄石斋来回上万里,好像是在近处漫步说前人记载天文地理,很多是抄袭,把没有关系的事物硬说成有关系长江黄河二条经脉,山与水两者之间的界限,大多于中原之内打算游览昆仑山等中原以外的地方,直到西北沙漠地区才回来乘坐一艘树叶般的小船,大雨淋湿了小船,邀请他上岸,他不愿意,说:“这就好比山泉猛下,撞击肩和背,实在是快活啊!”丙子年九月,辞家西行僧人静闻希望登鸡足山,礼拜迦叶,请求跟从在湘江遇到了强盗,静闻被伤害致死他就用盒子盛放他的尸骨,背着尸骨前行把静闻的尸骨埋葬在迦叶道场里,了却了静闻的夙愿徐霞客回到云南,脚生病,不好走,便修撰《鸡足山志》,三个月以后修撰完毕(他)病得很厉害,对前来探望的人说:“西汉张骞开辟道路,未见昆仑山唐朝玄奘奉皇上使命,才有机会西游我不过是一个老百姓,一根竹杖一双鞋,走到黄河、沙漠地带,登上昆仑山区,走过西域,留名很远的国家,即使死了也没有什么遗憾了”我认识徐霞客,是通过漳州人刘履丁刘履丁对我说:“徐霞客从西方回来,呼吸困难听说黄石斋被皇帝下诏关到监狱里,就派他的长子辗转崎岖的山路,前往探视,三个月才回来,他儿子对他详细讲述了黄石斋被拘押的情状,他躺在床上十分感叹,不吃东西去世了”他这个人为人就像这样啊!。
《徐霞客游记》游五台山日记关于徐霞客游记《徐霞客游记》是以日记体为主的地理著作,明末地理学家(一作宏祖,号霞客)经34年旅行,写有天台山、雁荡山、黄山、庐山等名山游记17篇和《浙游日记》、《江右游日记》、《楚游日记》、《粤西游日记》、《黔游日记》、《滇游日记》等著作,除佚散者外,遗有60余万字游记资料,死后由他人整理成《徐霞客游记》。
世传本有10卷、12卷、20卷等数种,主要按日记述作者1613~1639年间旅行观察所得,对地理、水文、地质、植物等现象,均作详细记录,在地理学和文学上卓有重要的价值。
游五台山日记原文癸酉(1633年)七月二十八日出都(即今北京)为五台游。
越八月初四日,抵阜平南关。
山自唐县来,至唐河始密,至黄葵渐开,势不甚穹窿矣。
从阜平西南过石梁,西北诸峰复嵱嵷上下众多起。
循溪左北行八里,小溪自西来注,乃舍大溪,溯西溪北转,山峡渐束。
又七里,饭于太子铺。
北行十五里,溪声忽至。
回顾右崖,石壁数十仞,中坳如削瓜直下。
上亦有坳,乃瀑布所从溢者,今天旱无瀑,瀑痕犹在削坳间。
离涧二三尺,泉从坳间细孔泛滥出,下遂成流。
再上,逾鞍子岭。
岭上四眺,北坞颇开,东北、西北,高峰对峙,俱如仙掌插天,惟直北一隙少杀收束。
复有远山横其外,即龙泉关也,去此尚四十里。
岭下有水从西南来,初随之北行,已而溪从东峡中去。
复逾一小岭,则大溪从西北来,其势甚壮,亦从东南峡中去,当即与西南之溪合流出阜平北者。
余初过阜平,舍大溪而西,以为西溪即龙泉之水也,不谓西溪乃出鞍子岭坳壁,逾岭而复与大溪之上流遇,大溪则出自龙泉者。
溪有石梁曰万年,过之,溯流望西北高峰而趋。
十里,逼峰下,为小山所掩,反不睹嶙峋之势。
转北行,向所望东北高峰,瞻之愈出,趋之愈近,峭削之姿,遥遥逐人向人逼来,二十里之间,劳于应接。
是峰名五岩寨,又名吴王寨,有老僧庐其上。
已而东北峰下,溪流溢出,与龙泉大溪会,土人构石梁于上,非龙关道所经。
从桥左北行八里,时遇崩崖矗立溪上。
《徐霞客游记》丽江纪略关于徐霞客游记《徐霞客游记》是以日记体为主的地理著作,明末地理学家(一作宏祖,号霞客)经34年旅行,写有天台山、雁荡山、黄山、庐山等名山游记17篇和《浙游日记》、《江右游日记》、《楚游日记》、《粤西游日记》、《黔游日记》、《滇游日记》等著作,除佚散者外,遗有60余万字游记资料,死后由他人整理成《徐霞客游记》。
世传本有10卷、12卷、20卷等数种,主要按日记述作者1613~1639年间旅行观察所得,对地理、水文、地质、植物等现象,均作详细记录,在地理学和文学上卓有重要的价值。
丽江纪略原文丽江名山牯冈、辇果,俱与腊罗相近。
东北界。
胡股、必烈,俱丽江北界番名。
甲戌岁(公元1634年),先有必烈部下管鹰犬部落,得罪必烈番主,遁居界上,剽窃为害。
其北胡股贩商,与西北大宝法王往来之道,皆为其所中阻。
乙亥公元1635年秋,丽江出兵往讨之。
彼先以卑辞骄其师,又托言远遁,丽人信之,遂乘懈返袭,丽师大败。
丽自先世雄视南服,所往必克,而忽为所创,国人大愤,而未能报也。
丽江纪略译文丽江的名山枯冈、荤果,全与猛罗族人相接近。
〔东北边界。
〕胡股、必烈,都是丽江北部边界少数民族的名称。
甲戌年,先有必烈的部下管辖鹰犬部落的,得罪了必烈族的主子,逃居在边界上,抢劫为害。
他北面胡股族的商贩,与西北大宝法王往来的通道,全被他从中间阻断。
乙亥年秋天,丽江出兵前去讨伐他。
他先用卑下恭谨的言辞让丽江的军队骄傲,又假意声称远逃了,丽江人相信了他,于是乘丽江人懈怠时回师偷袭,丽江兵大败。
丽江自从前代祖先起雄视南部边疆,所到之处必定战胜,可忽然遭到重创,全体人极为愤怒,但是未能报复。
徐霞客游记原文与译文【原文】十二月初一日先晚雨丝丝下,中夜愈甚,遂无意留吉水。
入城问打听张侯后裔。
有张君重、伯起父子居南门内,隔晚托顾仆言,与张同宗,欲一晤,因冒雨造其家云。
盖张乃世科而无登第者,故后附于侯族,而实非同派。
君重之曾祖名峻,嘉靖间云亦别驾吾常,有遗墨在家云,曾附祀张侯之庙,为二张祠。
此一时附托之言。
按张侯无在郡之祠,其在吾邑者,嘉靖时被毁已久,何从而二之?更为余言:侯之后人居西园,在城西五六十里,亦文昌乡也;族虽众,无读书者,即子衿秀才亦无一人。
余因慨然!时雨滂沱,以舟人待已久,遂冒雨下舟,盖此中已三月无雨矣。
时舟已移北门赣江上。
由北门入至南门之张氏,仍出北门。
下舟已上午,遂西南溯赣江行。
十里,挟天马山之西。
十里,过小洲头,东有大、小洲二重,西则长冈逶迤,有塔与小洲夹江相对。
至是雨止日出。
又十里,转挟螺子山之东,而泊于梅林渡,去吉郡尚十里。
既暮,零雨复至。
螺子,吉郡水口之第一山也。
吉水东大而高者,曰东山,即仁山也。
太平山在其内,又近而附城,曰龙华寺。
寺甚古,今方修葺qì修整,有邹南皋先生祠。
佛殿前东一碑,为韩熙载五代南唐重臣,著有《宁史?南唐世家》撰,徐铉八行书。
盖即太平西下之垅,南北回环,琐成一坞,而寺在中央。
吉水西为天马山,在恩、赣二江夹脊中。
北为玉笥sì山,即峡山之界赣江下流所经也。
南为巽xùn峰,尖峭特立,乃南皋先生堆加而峻者,为本县之文笔峰。
建昌人言军峰为吉水文笔,因此峰而误也,大小迥绝矣。
初二日黎明甫刚刚挂帆,忽有顺水舟叱咤而至,掀篷逼舟,痛殴舟人而缚之,盖此间棍徒托言解官银,而以拿舟吓诈舟人也。
势如狼虎,舟中三十人,视舟子如搏羊,竟欲以余囊过其舟,以余舟下省。
然彼所移入舟者,俱铺盖铃串之物,而竟不见银扛,即果解银,亦无中道之理。
余谕其此间去吉郡甚近,何不同至郡,以舟畀bì给以汝。
其人闻言,咆哮愈甚,竟欲顺流挟舟去。
余乘其近涯,一跃登岸,亟觅地方王姓者,梅林保长也。
《徐霞客游记》江右游日记十关于徐霞客游记《徐霞客游记》是以日记体为主的地理著作,明末地理学家(一作宏祖,号霞客)经34年旅行,写有天台山、雁荡山、黄山、庐山等名山游记17篇和《浙游日记》、《江右游日记》、《楚游日记》、《粤西游日记》、《黔游日记》、《滇游日记》等著作,除佚散者外,遗有60余万字游记资料,死后由他人整理成《徐霞客游记》。
世传本有10卷、12卷、20卷等数种,主要按日记述作者1613~1639年间旅行观察所得,对地理、水文、地质、植物等现象,均作详细记录,在地理学和文学上卓有重要的价值。
江右游日记十原文二十二日,由北城外历凤凰山北麓,经北门,二里,过黄备桥。
桥架曹溪之上。
西北行十里,溯溪至元口。
又五里至官庄前,西南渡溪,又十里至陈坊。
北渡小木桥,为曹山寺道。
遂令顾仆同担夫西至乐安之流坑,余与静闻携被襆,渡桥沿小溪入。
五里,为狮子口。
由回龙洞而入山隘,即曹山也。
其内环峰凹辟,平畴一围,地圆整如砥,山环绕如城,水流其间。
自回龙口而南下陈坊,又东下宜黄,交锁曲折,亦此中一洞天,为丹霞、麻姑之类也。
初以何王二氏名何王山,后加“草”、加“点”,名荷玉山。
唐本寂禅师礼曹溪回,始易名曹山。
宋赐额宝积寺,毁于嘉靖丙戌公元1526年,基田俱属缙绅。
兹有名僧曰观心,将兴复焉。
观心,宜黄人,向驻锡丰城,通儒释之渊微发生及发展,兼诗文之玄著。
余一至,即有针芥之合指性情契合,设供篝灯,谈至丙夜,犹不肯就寝,曰:“恨相见之晚也。
”先是,余午至,留饭后即谓余曰:“知君志在烟霞,此中尚有异境,曹山旧迹,不足观也。
”二十三日,早闻雨声。
饭而别观心,出曹山,而雨丝丝下。
三里至陈坊木桥,仍西从大道。
溯溪二里,过鹏风桥。
溪南自山来,路西折逾小岭。
又三里,复西渡溪之上流,曰接龙桥。
盖溪自曹山后岭北山峡而来,南下而转至鹏风桥者,此流尚细,而宜黄、崇仁之界,因逾接龙桥而西,即为崇之东南境。
从此入山共三里,逾大霍岭,直逼龙骨山下。
徐霞客游记文言文及翻译徐霞客游记文言文及翻译二十一日平明起,天已大霁,以陆公书投莫。
莫在囤,不及往叩,以名柬去,余乃候饭于寓中。
既午,散步东街,渡塘堤,经州治前,而西循囤山北壁下行,共一里,入北山南向石洞。
又从洞前西北行半里,转而西南又半里,渡桥亭,入清水塘,返寓已下午。
莫公馈米肉与酒,熟而酌之。
迨晚霁甚。
二十二日五更颇寒,迨起而云气复翳。
站人言夫将至,可亟炊饭。
既饭而夫仍不齐。
先是,余无以为贽zhì见面礼,以晶章水晶图二枚并入馈,此晶乃漳中署中所得,莹澈殊甚。
岂一并收入后,竟无回音。
余索帖再三,诸人俱互相推委,若冀余行即已者。
余不得已,往叩掌案掌管案牍文书的人刘,为言其故。
刘曰:“昨误以为银硃薄物,竟漫置之,不意其为宝物也传世的贵重物品,当即入言。
但斯时未起,须缓一日程可耳。
“余不得已,从之。
昨诸人竟私置于外,故不得回柬,至是然后入白也。
候至更余,刘犹在囤未归,乃闷闷卧。
银锡二厂,在南丹州东南四十里,在金村西十五里,其南去那地州亦四十里。
其地〔厂有三:〕曰新州,属南丹;曰高峰,属河池州;曰中坑,属那地。
皆产银、锡。
三地相间仅一二里,皆客省客贾所集。
按《志》有高峰砦同“寨”,即此高峰之厂,独属河池,而其地实错于南丹、那地之间,达州必由南丹境。
想以矿穴所在,故三分其地也。
银锡掘井取砂,如米粒,水淘火炼而后得之。
银砂三十斤可得银二钱,锡砂所得则易。
又有灰罗厂,止产锡。
在南丹东南三十又五里,即余昨所经。
有孟英山,在南丹西五十里芒场相近。
止产银。
永乐中遣中使雷春开矿于此,今所出甚微不及新州矣。
雷春至孟英时,河池所城是其所筑。
二十三日候夫不至,总站徐曰“以昨礼未酬,尚须待一日。
”余求去不得,惟闷闷偃坐而已。
至午后,始以两晶章还余,而损其一,余五色,则为诸人干没侵吞财物矣。
是日午间雷雨,晚大霁。
由银锡厂而南,两日程至涯洞,有大江自西而东,为那地、东兰二州界。
其渡处名河水渡,实为刁江。
其上流来自泗城界,其下流东历永顺土司北五里。
游大理日记翻译及原文游大理日记翻译及原文《游大理日记》是崇祯十二年三月徐霞客在大理盘桓所写的日记。
下面是关于游大理日记翻译及原文的内容,欢迎阅读!游大理日记【原文】十二日觉宗具骑挈餐,候何君同为清碧溪①游。
出寺即南向行,三里,过小纸房,又南过大纸房。
其东即郡城之西门,其西山下即演武场。
又南一里半,过石马泉。
泉一方在坡坳间,水从此溢出,冯元成谓其清冽不减慧山。
甃为方池,其上有废址,皆其遗也。
志云:“泉中落日照见有石马,故名。
”又南半里,为一塔寺②,前有诸葛祠并书院。
又南过中和、玉局二峰。
六里,渡一溪,颇大。
又南,有峰东环而下。
又二里,盘峰冈之南,乃西向觅小径入峡。
峡中西望,重峰罨映③,最高一峰当其后,有雪痕一派,独高垂如匹练界青山,有溪从峡中东注,即清碧之下流也。
从溪北蹑冈西上,二里,有马鬣在左冈之上,为阮尚宾之墓。
从其后西二里,蹑峻凌崖。
其崖高穹溪上,与对崖骈突如门,上耸下削,溪破其中出。
从此以内,溪嵌于下,崖夹于上,俱逼仄深窅④。
路缘崖端,挨北峰西入,一里余,马不可行,乃令从者守马溪侧,顾仆亦止焉。
【注释】①清碧溪:在下关西北13公里。
为点苍山18溪中风光最美的一溪,有上、中、下三潭。
②一塔寺:《大明一统志》大理府寺观:“弘圣寺,在点苍山十峰麓,中有塔高二十丈,又名一塔寺。
”此塔今存。
③罨映:彼此掩覆而衬托,罨通“掩”。
④深窅(yǎo):幽深;深邃。
【译文】十二日觉宗备好马匹带上午饭,等候何君一同去游清碧溪。
出寺后马上向南行,走了三里,走过小纸房,又往南经过大纸房。
村东就是府城的西门,村西的山下就是演武场。
又向南一里半,经过石马泉。
一池泉水在坡坳之间,水从此处溢出去,冯元成认为泉水的清冽不比慧山的泉水差。
砌成方池,池上有废弃的基址,都是冯元成的遗迹。
志书说:“落日下泉水中照见有石马,所以这样起名。
”又往南半里,是一塔寺,寺前有诸葛祠和书院。
又向南经过中和、玉局两座山峰。
行了六里,渡过一条溪水,水很大。
《徐霞客游记》楚游日记九关于徐霞客游记《徐霞客游记》是以日记体为主的地理著作,明末地理学家(一作宏祖,号霞客)经34年旅行,写有天台山、雁荡山、黄山、庐山等名山游记17篇和《浙游日记》、《江右游日记》、《楚游日记》、《粤西游日记》、《黔游日记》、《滇游日记》等著作,除佚散者外,遗有60余万字游记资料,死后由他人整理成《徐霞客游记》。
世传本有10卷、12卷、20卷等数种,主要按日记述作者1613~1639年间旅行观察所得,对地理、水文、地质、植物等现象,均作详细记录,在地理学和文学上卓有重要的价值。
楚游日记九原文十六日平明行,二十里,为麻潭驿,其地犹属零陵,而南即道州界矣。
自入泷来,山势逼束,石滩悬亘,而北风利甚,卷翠激玉,宛转凌波,不觉其难,咏旧句“舡梭织峰翠,山轴卷溪绡”,《下宁洋溪中诗》。
若为此地设也。
其处山鹃盛开,皆在水涯岸侧,不作蔓山布谷之观,而映碧流丹,老觉有异。
二十里,吴垒铺,其西南山稍逊,舟反转而东。
又五里,复南转,其东北岸有石,方形叠砌,围亘山腰,东下西起,若甃而成者,岂垒之遗者耶?又十里,山势愈逼束,是为泷口。
又五里,泊于将军滩。
滩有峰立泷之口,若当关者然。
溯流出泷,划然若另辟区宇。
是夜月明达旦,入春来所未有。
十七日平明行,水径迂曲,五里至青口。
一水东自山峡中出者,宁远道也,此水最大,即潇水也;一水南自平旷中来者,道州道也,此水次之,即沲水也,〔水小弱。
〕乃舍潇而南溯沲。
又五里为泥江口。
按《志》有三江口,为潇、沲、营合处,问之舟人,皆不能知,岂即青口耶?但营水之合在上流耳。
〔水西通营阳,舟上罗坪三日程,当即营水矣。
〕又三十里,抵道州东门,绕城南,泊于南门。
下午入城,自南门入,过大寺,名报恩寺。
由州前抵西门。
登南城回眺,乃知道州城南临江水,东南西三门俱南濒于江,惟北门在内。
盖沲水自江华,掩、遨二水自永明,俱合于城西南十五里外,东北来,抵城西南隅,绕南门至东门,复东南去,若弯弓然,而城临其背。
《徐霞客游记》楚游日记十三关于徐霞客游记《徐霞客游记》是以日记体为主的地理著作,明末地理学家(一作宏祖,号霞客)经34年旅行,写有天台山、雁荡山、黄山、庐山等名山游记17篇和《浙游日记》、《江右游日记》、《楚游日记》、《粤西游日记》、《黔游日记》、《滇游日记》等著作,除佚散者外,遗有60余万字游记资料,死后由他人整理成《徐霞客游记》。
世传本有10卷、12卷、20卷等数种,主要按日记述作者1613~1639年间旅行观察所得,对地理、水文、地质、植物等现象,均作详细记录,在地理学和文学上卓有重要的价值。
楚游日记十三原文初六日饭而行。
出东门,五里,一山突于路北,武水亦北向至,路由山南水北转山嘴复东南去。
路折而东北,一里,一路直北,乃桂阳间道;一岐东北,乃宜章道也。
三里至阿皮洞,武溪复北折而来,经其东北去。
水西有居民数家,从此渡桥东上牛庙岭,俱寂无村落矣。
逾岭下四里,为川州水凉亭。
又五里,升降山谷,为桐木郎桥。
桥下去水,自南而北,其发源当自秀岩穿穴之水也。
桥东有古碑,大书飞白,为广福桥。
其书甚遒劲,为宋桂阳军知临武县事曾晞颜所书。
从此南而东上一岭,又东向循山半行五里,路忽四岐,乃不东而从北。
下岭,又东从山坞行五里,为牛行。
牛行人烟不多,散处山谷。
盖大路从四岐直东,俱高岭无人,而此为小路,便于中火耳。
由牛行又东,从小径登岭。
逾而下,三里,为小源,亦有村民数家。
从此又东北逾二岭而下,共五里,为水下。
遇一人,言:“水下至凤集铺止三里,而岭荒多盗,必得送者乃可行。
”余乃饭于水下村家,其人为我觅送者不得,遂东南一里,复南上小径,连逾二岭,则铺在山头矣。
其铺正在岭侧脊,是为临武、宜章东西界,而铺亭颓落,寂无一家。
乃东下岭,转而东北行。
二里,始有村落,在小溪西。
渡溪桥,而东北循水下二里,至锁石,村落甚盛。
北望有大山高穹,是为麻田大岭。
由锁石北上岭,三里过社山,两峰圆削峙,—尖圆而一斜突,为锁石水口。
由其东下岭二里,则武溪复自北而南,路与之遇。
《徐霞客游记》楚游日记十六关于徐霞客游记《徐霞客游记》是以日记体为主的地理著作,明末地理学家(一作宏祖,号霞客)经34年旅行,写有天台山、雁荡山、黄山、庐山等名山游记17篇和《浙游日记》、《江右游日记》、《楚游日记》、《粤西游日记》、《黔游日记》、《滇游日记》等著作,除佚散者外,遗有60余万字游记资料,死后由他人整理成《徐霞客游记》。
世传本有10卷、12卷、20卷等数种,主要按日记述作者1613~1639年间旅行观察所得,对地理、水文、地质、植物等现象,均作详细记录,在地理学和文学上卓有重要的价值。
楚游日记十六原文二十七日平明行,舟多北向。
二十里,抵祁阳东市,舟人复泊而市米,过午始行。
不半里,江涨流横,众舟不前,遂泊于杨家坝,东市南尽处也。
下午舟既泊,余乃同静闻渡杨家桥,共一里,入祁阳西门。
北经四牌坊,东出东门外,又东北一里,为甘泉寺。
泉一方,当寺前坡下,池方丈余,水溢其中,深仅尺许,味极淡冽,极似惠泉水。
城东山陇缭饶,自北而南,两层成峡,泉出其中。
寺东向,倚城外第一冈。
殿前楹有吾郡宋邹忠公名浩,贬此地与蒋湋游。
《甘泉铭碑》,张南轩名栻。
从郡中蒋氏得之,跋而镌此。
邹大书,而张小楷,笔势遒劲,可称二绝。
其前山第二层之中,盘成一窝,则九莲庵也。
旧为多宝寺,邑人陈尚书重建而复之,中有法雨堂、藏经阁、三教堂。
而藏经阁中供高皇帝像,唐包巾,丹窄衣,眉如卧蚕而中不断,疏须开张而不志文,乃陈氏得之内府即皇宫而供此者。
今尚书虽故,而子孙犹修饰未已,视为本家香火矣。
寺前环堵左绕,其中已芜,而闭户之上,有砖镌“延陵道意”四字,岂亦邹忠公之遗迹耶?而土人已莫知之,那得此字之长为糖羊也。
九莲庵之山,南垂即为学宫。
学在城外而又倚山,倚山而又当其南尽处,前有大池,甘泉之流,南下东绕,而注于湘。
其入湘处为潇湘桥。
桥之北奇石灵幻,一峰突起,为城外第二层之山。
一盘而为九莲,再峙而为学宫,又从学宫之东度脉突此,为学宫青龙之沙。
其前湘江从南至此,东折而去;祁江从北至此,南向入湘;而甘泉活水,又绕学前,透出南胁,而东向入湘。
《徐霞客游记》随笔二则关于徐霞客游记《徐霞客游记》是以日记体为主的地理著作,明末地理学家(一作宏祖,号霞客)经34年旅行,写有天台山、雁荡山、黄山、庐山等名山游记17篇和《浙游日记》、《江右游日记》、《楚游日记》、《粤西游日记》、《黔游日记》、《滇游日记》等著作,除佚散者外,遗有60余万字游记资料,死后由他人整理成《徐霞客游记》。
世传本有10卷、12卷、20卷等数种,主要按日记述作者1613~1639年间旅行观察所得,对地理、水文、地质、植物等现象,均作详细记录,在地理学和文学上卓有重要的价值。
随笔二则原文黔国公沐昌祚卒,子启元嗣爵。
邑诸生往祭其父,中门启,一生翘首内望,门吏杖箠通捶,用棒打之。
多土怒,亦箠其人,反为众桀奴所伤,遂诉于直指挺直不阿金公。
公讳瑊,将逮诸奴,奴耸启元先疏诬多士。
事下御史,金逮奴如故。
启元益嗔,征兵祭纛,环直指门,发巨炮恐之,金不为动。
沐遂掠多士数十人,毒痛之,囊其首于木。
金戒多士毋与争,急疏闻。
下黔督张鹤鸣勘,张奏以实。
时魏珰专政,下调停旨,而启元愈猖狂不可制。
母宋夫人惧斩世绪,泣三日,以毒进,启元陨,事乃解。
宋夫人疏请,孙稚未胜爵服,乞权署名,俟长赐袭。
会今上登极,怜之,辄赐敕实授。
即今嗣公沐天波,时仅岁一周支也。
普名胜者,阿迷州土寇也。
祖者辂,父子为乱三乡、维摩间。
万历四十二年(公元1614年),广西郡守萧以裕,调宁州禄土司兵合剿,一鼓破之,辂父子俱就戳,始复维摩州,开三乡县。
时名胜走阿迷,宁州禄洪欲除之。
临安守梁贵梦、郡绅王中丞抚民,畏宁州强,留普树之敌,曲庇名胜。
初犹屯阿迷境,后十余年,兵顿强,残破诸土司,遂驻州城,尽夺州守权。
崇祯四年(公元1631年),抚臣王伉忧之,裹毡笠,同二骑潜至州,悉得其叛状,疏请剿。
上命川、贵四省合剿之。
石屏龙土司兵先薄漾田,为所歼。
三月初八日,王中丞亲驻临安,布政周世昌统十三参将,将本省兵万七千人,逼沈家坟。
贼命黎亚选扼之,不得进,相持者二月。
《徐霞客游记》游颜洞记关于徐霞客游记《徐霞客游记》是以日记体为主的地理著作,明末地理学家(一作宏祖,号霞客)经34年旅行,写有天台山、雁荡山、黄山、庐山等名山游记17篇和《浙游日记》、《江右游日记》、《楚游日记》、《粤西游日记》、《黔游日记》、《滇游日记》等著作,除佚散者外,遗有60余万字游记资料,死后由他人整理成《徐霞客游记》。
世传本有10卷、12卷、20卷等数种,主要按日记述作者1613~1639年间旅行观察所得,对地理、水文、地质、植物等现象,均作详细记录,在地理学和文学上卓有重要的价值。
游颜洞记原文临安府颜洞凡三,为典史颜姓者所开,名最著。
余一至滇省,每饭未尝忘钜鹿也。
遂由省中南过通海县,游县南之秀山。
上一里半,为灏穹宫。
宫前巨山茶二株,曰红云殿。
宫建自万历初,距今才六十年,山茶树遂冠南土。
又南抵临安府。
城南临泸江;此江西自石屏州异龙湖来,东北穿出颜洞;而合郡众水,亦以此洞为泄水穴也。
于是觅一导游者于城东接待寺。
颜洞大道,当循城而南,渡泸江桥;导者从寺前隔江东北小路行,遂不得渡泸江,东观三溪会合处。
由寺北循塘岸东行,塘东皆红莲覆池,密不见水。
东北十五里,渡赛公桥。
水自西北来,东南入泸。
又五里,上山,为金鸡哨。
哨南泸江会诸水,由此东入峡。
峡甚逼,水倾其中,东抵洞口尚里余。
望洞顶石崖双劈,如门对峙,洞正透其下,重冈回夹之,不可得见。
求土人导入,皆曰:“水涨流急,此非游时。
若两月前水涸,可不桥而入;今即有桥,亦不能进,况无桥耶!”桥非一处,每洞中水深处,辄架木以渡。
往例按君来游,架桥费且百金,他费亦百金。
土人苦之,乘普酋兵变,托言洞东即阿迷境,叛人尝出没此,遂绝官长游洞者。
余必欲一至洞门,土人曰:“须渡江南岸,随峡入,所谓泸江桥大道也。
”始悔为导者误,乃舍水洞,觅南明、万象二陆洞。
从哨东下坡,复上山登顶。
东瞰峡江环峡东入,洞门即在东峡下。
余所登山处,正与其上双崖平对,门犹为曲掩,但见峭崖西向,涌水东倾,捣穴吞流之势,已无隐形矣。
《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十关于徐霞客游记《徐霞客游记》是以日记体为主的地理著作,明末地理学家(一作宏祖,号霞客)经34年旅行,写有天台山、雁荡山、黄山、庐山等名山游记17篇和《浙游日记》、《江右游日记》、《楚游日记》、《粤西游日记》、《黔游日记》、《滇游日记》等著作,除佚散者外,遗有60余万字游记资料,死后由他人整理成《徐霞客游记》。
世传本有10卷、12卷、20卷等数种,主要按日记述作者1613~1639年间旅行观察所得,对地理、水文、地质、植物等现象,均作详细记录,在地理学和文学上卓有重要的价值。
滇游日记十原文二十六日鸡再鸣,饭而出店,即北向循西山行。
三里,曙色渐启。
见有岐自西南来者,有岐自东北来者,而中道则直北逾坳。
盖西界老山至此度脉而东,特起一峰,当关中突,障扼川流,东曲而盘之,流为所扼,稍东逊之,遂破峡北西向,坠级争趋,所谓石龙坝也。
此山名为九子山,实海口下流当关之键,平定哨在其南,大营庄在其东,石龙坝在其北。
山不甚高大,圆阜特立,正当水口,故自为雄耳。
山巅有石九枚,其高逾于人,骈立峰头,土人为建九子母庙,以石为九子,故以山为九子母也。
余时心知正道在中,疑东北之岐为便道,且可一瞰川流,遂从之。
一里抵大营庄,则川流轰轰在下,舟不能从水,陆不能从峡,必仍还大路,逾坳乃得;于是返辙,从峰西逾岭北下。
共二里,有小水自西南峡来,渡之。
复西上逾坡,则坡北峡中,螳川之水,自九子母山之东破峡北出,转而西,绕山北而坠峡,峡中石又横岨而层阂之,水横冲直捣,或跨石之顶,或窜石之胁,涌过一层,复腾跃一层,半里之间,连坠五六级,此石龙坝也。
此水之不能通舟,皆以此石为梗。
昔治水者多燔石凿级,不能成功,土人言凿而辄长,未必然也。
石级既尽,峡亦北转。
路从峡西山上,随之北行。
下瞰级尽处,峡中有水一方,独清潴,土人指为青鱼塘,言塘中青鱼大且多。
按《志》,昆阳平定乡小山下有三洞,泉出汇而为潭,中有青鱼白鱼,俗呼随龙鱼,岂即此耶?北二里,峡稍开,有村在其下,为青鱼塘村。
《徐霞客游记》江右游日记四关于徐霞客游记《徐霞客游记》是以日记体为主的地理著作,明末地理学家(一作宏祖,号霞客)经34年旅行,写有天台山、雁荡山、黄山、庐山等名山游记17篇和《浙游日记》、《江右游日记》、《楚游日记》、《粤西游日记》、《黔游日记》、《滇游日记》等著作,除佚散者外,遗有60余万字游记资料,死后由他人整理成《徐霞客游记》。
世传本有10卷、12卷、20卷等数种,主要按日记述作者1613~1639年间旅行观察所得,对地理、水文、地质、植物等现象,均作详细记录,在地理学和文学上卓有重要的价值。
江右游日记四原文二十四日晨餐后,仍渡西南门大溪候车夫,久之发,已上午矣。
南十里,新田铺。
其处山势渐开,正在西华山之南,回望诸岩突兀,俱并成一山,只有高下,无复剖裂之痕矣。
又十里,饭于联桂铺。
又二十里,过马鞍山为横石铺,于是复入山谷。
又四里,逾一岭,下宿于申命地。
其地南对应天山,为张真人上清宫入山始境,其曰“申命”者,正对“应天”而言也。
是夜,逆旅主人乌姓为余言:“此南去上清二十五里,而西去仙岩只二十里,若既至上清而去仙岩,亦二十里。
不若即由此向仙岩而后上清也。
”余善之,遂定计,明日分静闻同车一辆待我于上清,余以轻囊同顾仆西从间道向仙岩。
主人复言:“仙岩之西十五里有马祖岩。
在安仁界。
其岩甚胜,但先趋仙岩亦复稍迂,不若竟竟,直接赴马祖,转而东,由仙岩、龙虎以尽上清为最便。
”余益善之。
二十五日平明,饭而发。
雨丝丝下,不为止。
遂别静闻,彼驱而南,余趋而西。
四里,至章源。
四里,过一小岭,至桃源。
又过一小岭,二里至石底。
过水二重,俱有桥,三里,至连塘。
过一小岭。
二里,过一桥。
又二里,铁垆坂。
又三里,过香炉峰。
其峰回亘三叠,南面直剖而下,中有一凹,结佛庐于上。
时雨大作,竟不及登。
香炉峰西即为安仁东界,于是又涉饶州境矣。
三里,简堂源。
过一里,雨狂甚,衣内外淋漓。
三里,过新岩脚,而不知岩之在上也。
从其东峡穿而北入,见其西崖下俱有横亘之岩,飞瀑交洒于上,心知已误,因避雨岩间,剖橘柚为午餐。
徐霞客游记白话选读徐霞客,名弘祖,字振之,号霞客,是明朝时期的一位杰出旅行家、地理学家和文学家。
他一生志在四方,不避风雨虎狼,与长风云雾为伴,以野果充饥,以清泉解渴,足迹遍历大江南北。
其《徐霞客游记》堪称中国古代地理学的瑰宝,不仅描绘了壮丽的山川景色,还记录了丰富的地理、人文和民俗风情。
在游记中,徐霞客对山水的描绘细腻而生动。
他游历黄山时,如此写道:“时浓雾半作半止,每一阵至,则对面不见。
眺莲花诸峰,多在雾中。
独上天都,予至其前,则雾徙于后;予越其右,则雾出于左。
其松犹有曲挺纵横者;柏虽大干如臂,无不平贴石上,如苔藓然。
山高风钜,雾气去来无定。
下盼诸峰,时出为碧峤,时没为银海;再眺山下,则日光晶晶,别一区宇也。
”这段文字将黄山的云雾变幻描绘得如在眼前,让人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那飘忽不定的雾气和时隐时现的山峰。
徐霞客对于地理的考察也十分严谨。
他在考察长江源头时,经过了艰苦的探索和细致的观察。
他指出金沙江才是长江的正源,而不是传统认为的岷江。
这种勇于挑战传统观念,通过实地考察得出科学结论的精神,在当时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除了自然景观和地理探索,徐霞客还对各地的人文风俗进行了记录。
在云南,他描述了当地少数民族的独特风情:“其俗,男女皆跣足,衣短衣,以布缠头。
妇女多织锦,男子善射猎。
”这些简单的文字,让我们对当时少数民族的生活方式有了直观的了解。
徐霞客的游记并非一帆风顺,他在旅途中遭遇了许多困难和危险。
有时道路崎岖难行,有时遭遇风雨饥寒,但他从未放弃。
他曾在山中迷路,也曾遭遇强盗,但他凭借着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一次次克服了困难,继续前行。
比如有一次,他在一个荒僻的山谷中迷失了方向,随身带的食物也所剩无几。
但他没有慌乱,而是仔细观察周围的地形和植被,凭借着自己积累的经验,最终找到了出路。
还有一次,他在过河时不小心跌入水中,差点被湍急的水流冲走。
幸好他抓住了河边的一棵大树,才得以脱险。
徐霞客的精神激励着无数后人。
徐霞客游记全文+翻译,徐霞客游记白话文展开全文徐霞客游记全文+翻译,徐霞客游记白话文徐霞客名弘祖,字振之,别号霞客,明代伟大的地理学家、文学家、史学家。
徐霞客生性自由蔬狂,不喜官场仕途,于是把整个生命都寄置于山水之中。
他自助游历考察了今天的北京、天津、河北、河南、江苏、上海、浙江、山东、山西、陕西、安徽、湖北、湖南、江西、福建、广东、广西、贵州、云南等地,足迹遍布五湖四海。
在考察途中徐霞客将亲眼所见以及自己的学术思考用优美的文笔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为世人留下了一部宝贵的著作。
徐霞客本人被誉为“千古奇人”,而《徐霞客游记》一书则被誉为“千古奇书”。
内容由网友上传,删贴删文见页面底部联系方式•游天台山日记浙江台州府•游雁宕山日记浙江温州府•游黄山日记徽州府•游武彝山日记福建建宁府崇安县•游庐山门记江西九江府•游黄山日记后•游九鲤湖门记福建兴化府仙游县•游嵩山日记河南河南府登封县•游太华山日记陕西西安府华阴县•游太和山记湖广襄阳府均州•游雁宕山日记后•游五台山日记山西太原府五台县•游恒山日记山西大同府浑源州•游秦人三洞日记•湘江遇盗门记•游七星岩日记•游漓江日记•与静闻永诀日记•游白水河瀑布日记•游盘江桥日记•游太华山记•随笔二则•黄草坝札记•丽江从教日记•游茈碧湖日记•游大理日记•越高黎贡山日记•游石房洞山•游鸡足山日记后•溯江纪源•徐霞客身世概述•徐霞客游踪及其记录的景点•《徐霞客游记》在科学史上的地位和意义•《徐霞客游记》的诸多版本•历朝历代对徐霞客及其游记的评述•慕游名山和万里遐征•少蓄五岳之志的徐霞客•《徐霞客游记》的故事性。
《徐霞客游记》游白岳山日记关于徐霞客游记《徐霞客游记》是以日记体为主的地理著作,明末地理学家(一作宏祖,号霞客)经34年旅行,写有天台山、雁荡山、黄山、庐山等名山游记17篇和《浙游日记》、《江右游日记》、《楚游日记》、《粤西游日记》、《黔游日记》、《滇游日记》等著作,除佚散者外,遗有60余万字游记资料,死后由他人整理成《徐霞客游记》。
世传本有10卷、12卷、20卷等数种,主要按日记述作者1613~1639年间旅行观察所得,对地理、水文、地质、植物等现象,均作详细记录,在地理学和文学上卓有重要的价值。
游白岳山日记原文丙辰岁(1616年),余同浔阳叔翁,于正月二十六日,至微之休宁。
出西门。
其溪自祁门县来,经白岳,循县而南,至梅口,会郡溪入浙。
循溪而上,二十里,至南渡。
过桥,依山麓十里,至岩下已暮。
登山五里,借庙中灯,冒雪蹑冰,二里,过天门,里许,入榔梅庵。
路经天门、珠帘之胜,俱不暇辨,但闻树间冰响铮铮。
入庵后,大霰作,浔阳与奴子俱后。
余独卧山房,夜听水声屋溜,竟不能寐。
二十七日起视满山冰花玉树,迷漫一色。
坐楼中,适浔阳并奴至,乃登太素宫。
宫北向,玄帝像乃百鸟衔泥所成,色黧黑。
像成于宋,殿新于嘉靖三十七年,庭中碑文,世庙御制也。
左右为王灵官、赵元帅殿,俱雄丽。
背倚玉屏即齐云岩,前临香炉峰。
峰突起数十丈,如覆钟,未游台、宕者或奇之。
出庙左,至舍身崖,转而上为紫玉屏,再西为紫霄崖,俱危耸杰起。
再西为三姑峰、五老峰,文昌阁据其前。
五老比肩,不甚峭削,颇似笔架。
返榔梅,循夜来路,下天梯。
则石崖三面为围,上覆下嵌,绝似行廊。
循崖而行,泉飞落其外,为珠帘水。
嵌之深处,为罗汉洞,外开内伏,深且十五里,东南通南渡。
崖尽处为天门。
崖石中空,人出入其间,高爽飞突,正如阊阖。
门外乔楠中峙,蟠青丛翠此句描绘树木挺拔苍翠繁茂的样子。
门内石崖一带,珠帘飞洒,奇为第一。
返宿庵中,访五井、桥崖之胜,羽士即道士汪伯化,约明晨同行。
二十八日梦中闻人言大雪,促奴起视,弥山漫谷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