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发明思维导图(可直接修改文字)培训资料
- 格式:doc
- 大小:119.00 KB
- 文档页数:1
四大发明科学知识点总结一、造纸术造纸术是中国古代的一项伟大发明,它的发明标志着人类文明开始了纸质文明的时代。
造纸术的发明,不仅是中国古代科技成就的一大奇迹,也因其对世界文明的发展影响深远而使人们深感震撼。
古代造纸术的主要原料是植物纤维,如稻草、麻、桑、葑等,并将这些植物纤维经过特定的工艺处理后,形成纸张。
造纸术的发明,使得人们能够通过文字记录知识和信息,加速了文明的进步和传播。
同时,造纸术的发展也推动了印刷术的诞生和发展。
在造纸术的基础上,印刷术的发明使书籍的出版和传播变得更加容易和快捷。
造纸术的发明,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带来了不可估量的贡献。
二、印刷术印刷术是四大发明之一,被誉为“人类文明的里程碑”。
印刷术的发明,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成就中的一大奇迹。
古代印刷术主要是用木版印刷,其基本原理是通过雕刻文字和图案在木版上,然后涂上墨汁,再用纸张或织物进行印刷。
这种印刷方法的发明,使书籍的复制和传播大为便利化和快捷化。
印刷术的发明,推动了书籍的大规模出版和传播,促进了文化和知识的普及。
印刷术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为古代中国的文化传承和文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指南针指南针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发明之一,它是中国古代航海史上的一项重要技术革新。
指南针的发明,给中国古代航海事业的发展和世界地理探索做出了卓越贡献。
指南针是一种利用磁性指向地理方位的仪器。
指南针的发明,改变了人们对地理方位的认识和把握。
它大大提高了航海的准确性和安全性,推动了古代中国航海业的迅速发展。
指南针的发明,不仅在航海领域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对地理学、工程学等领域有着深远的影响。
指南针的发明,为古代中国的科技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成为中国古代科技成就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四、火药火药是中国古代发明的一项重要技术,也是四大发明之一。
火药的发明,对古代中国的军事、工程、科学和工艺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火药的主要成分是硝石、木炭和硫磺,这三种物质的混合物产生了强大的燃烧和爆炸能力。
中央与地方:大分裂,民族大融合中央官制:逐步形成三省体制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检查制度:大多沿用汉制。
御史台仍为最高检察机关全国经济:经过孙吴、东晋、南朝的开发,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农业手工业土地制度:孝文帝(冯太后掌权)推行均田制耕作方法:(北)耕耙耱技术、(南)耕耙技术灌溉工具:翻车冶金:南北朝的灌钢法(綦毋怀文)制瓷:北朝有成熟的白瓷纺织:民间手工业曾遭摧残商业东晋时建康(南京)城外就有草市,大都位于水陆交通要道或津渡及驿站所在地思想文学:乐府、骈俪文盛行,志怪小说书法绘画佛教盛行,道教在民间广为传播,儒家有新的发展;且三教之间相互融合北方游牧民族也大力崇儒兴教楷书定型,行书、草书产生王羲之《兰亭序》、王献之、钟繇顾恺之《女史箴图》、《洛神赋图》,并提出“以形写神”的理论宗教画,云岗石窟,龙门石窟发明与发现选修:孝文帝改革造纸技术进步明显,白度增加,纸取代竹简成为最主要的书写材料数学:祖冲之的圆周率农书: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历法:《大明历》也称“甲子元历”,祖冲之创制首次引入了“岁差”的概念,采用391年置144闰月,求出回归年的长度为365.2428日,和今天仅差46秒,从而使得历法更加精确,是中国第二次较大的历法改革总体:南北对峙北方少数民族大量迁入中原地区并建立政权,民族融合加强——北魏孝文帝改革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民族大融合南方稳定,经济发展,士族占有特殊地位总体:长期分裂,战乱导致商品经济水平低北方战乱,生产遭到破坏,但也有短暂恢复期南方因北方人口南迁,带来了先进生产工具和技术,使南方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带有分裂割据的烙印和体现民族大融合的特色在农学,数学,思想,书法,绘画方面都有突出成就年+南宋1127~1276))政治文化央地关系经济中央官制:二府三司制,皇帝得以总揽大权选官制度:科举制进一步发展,科举选官成为主导收精兵削实权(文官知州通判制)制钱谷强干弱枝加强中央集权全国经济:南宋迁都后,南强于北的局面完全形成,南移完成农业手工业商业监察制度中央御史台,提高谏官地位,出现独立的谏官机构:谏院地方设监察区、路设监察御史土地制度:不抑兼并租佃关系:日益普遍(订立契约)耕作制度:江南成为经济重心,江南形成稳定的稻麦轮作的一年两熟制,甚至一年三熟制灌溉工具:水利的高转筒车(60米高地)制瓷纺织制瓷技术大放光彩磁窑遍布全国五大名窑丝织品品种繁多,织锦吸收花鸟画中的写实除了纺织品外,城乡所需的日常用品主要出自民营手工业空前繁荣,环境相对宽松,交子、商税收入成为重要财源坊市制度被打破,早夜市昼夜相接外贸:同十几个国家贸易,海外贸易税收成为重要财源思想文学书法:宋四家(黄米苏蔡)个性化绘画戏剧程朱理学,陆九渊心学王安石,陈亮,叶适等反对理学空,谈经世致用与功利之学结合起来词成为主流形式和标志,散曲出现供说话人用话本,小说新阶段宫廷画最为活跃,画学兴起风俗画《清明上河图》为最大亮点文人画:马一角(马远)夏半边(夏圭)瓦舍(瓦肆)(浙江温州)南戏科技发明与发现选修:王安石变法军事上广泛使用火药雕版印刷的黄金时代,11世纪中叶,毕升(970~1051)发明胶泥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用于航行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央地关系:行省制,土司制度,少数民族中央官制监察制度只设中书省蒙汉官制中央御史台地方设御史台,22个监察区农业:棉花从边疆传到内地手工业商业制瓷:青花瓷纺织:黄道婆推广棉纺织技术交通发达,大都成为国际性贸易大都会外贸:泉州是最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设立7个(后并为3个)市舶司,制定市舶法则文学:元曲繁荣,关汉卿、马致远书法:赵孟頫戏剧:元杂剧绘画:王冕《墨梅图》数学:算盘出现历法:郭守敬《授时历》农书:王祯《农书》政治经济文化央地关系:结束分裂局面,一统天下中央:三省六部制选官制度:隋文帝分科考试选拔官员,隋炀帝设进士科,形成监察制度:中央御史台,地方设司隶台,专掌洲县监察农业:开通大运河商业:开通大运河思想: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主张绘画:展子虔《游春图》央地关系中央官制:三省六部制完善选官制度:科举制完善(武则天首创武举殿试)科举取士占少数,中第者须吏部考察监察制度唐代中期设置节度使发展为藩镇割据西南少数民族实行羁縻制度沿袭隋制,中央御史台,唐朝另建立一套更有效的谏官系统,虽然谏官以皇帝为监察对象,把皇帝当做国家最高官吏,对传统依法治官不失为一项重大突破地方设监察区,道设监察御史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全国经济:中唐以后,南方逐渐超过北方农业手工业土地制度:前中期实行均田制(租佣调制,780杨炎两税法)、土地私有制耕作方式:曲辕犁(江东犁,配有犁评、犁梢)灌溉工具:筒车制瓷:形成南青北白,唐三彩(陶)纺织:丝织技术高,吸收波斯的织法和图案,唐代朝廷赋税户调多数出自民妇商业都市商业繁荣,农村集市贸易发展,邸店、柜坊和飞钱涌现坊市制度,唐后期扬州出现夜市外贸:广州成为外贸港口,设有市舶使,唐朝瓷器大量输出国外远达欧洲,非洲思想:唐代实行三教并行,韩愈复兴儒学文学:唐诗繁荣,词出现,传奇出现书法绘画张旭,怀素楷书步入盛世,颜体、柳体、欧体成为范式阎立本《步辇图》,吴道子《送子天王图》壁画敦煌莫高窟戏剧:(唐玄宗时宫廷设立)梨园发现与发明选修:唐太宗四大发明1四大发明2:出现雕版印刷术,作品《金刚经》天文药王孙思邈《丹经》记载了硫磺伏火法唐末火药开始用于军事唐代书籍记载了《石氏星表》僧一行、梁令瓒创制了黄道游移,发现恒星位置有变动,实测了子午线的长度《大衍历》隋和唐前期实行均田制,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曲辕犁出现,生产技术水平提高手工业和商业繁荣170万年~前2070前1600)政治经济文化禅让制、公天下部落联盟农业手工业商业:物物交换,原始商业经济形态:采集经济到种植经济(北粟麦南稻)耕作方式:刀耕火种生产工具:石刀、石斧水利:大禹治水制陶(黑陶、彩陶、白陶、)养殖并有丝织品书法绘画:鹳鱼石斧图戏剧:傩戏仓颉造字结绳记事原始文字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世袭制出现了王位继承的传子制度占卜来神话王权农业手工业:青铜铸造村社结构虽保留,但公有制被破坏井田制出现书法:象形文字历法:《夏小正》前1046)中央与地方关系:内外服制度,地方封侯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中央官制王位有时父子相传,有时兄终弟及相、卿士,相权力大,甚至可以放逐王(伊尹放逐太甲)农业手工业商业土地制度:井田制发展,村舍结构仍有保留生产工具技术少量青铜农具木制的耒耜和石锄、石犁为主懂得开沟排水除草培土用打草区制肥料,治虫灭害冶金:后母戊鼎制瓷:原始瓷器纺织:有了织机,能织出多种丝织品商人善经商,名称由来书法:甲骨文,文字成熟历法:殷历干支纪日法月亮圆缺一次作为一个月,一年12月大月30天,小月29天农业经历了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青铜时代阶段农业耕作方式不断改进并趋于成熟;土地制度由氏族土地公有制包土地国有制手工业与农业分离后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夏商时期被官府垄断。
烧,产生向前的推力,使之飞向敌阵炸,这是世界上第一种火药火箭。
以又发明了火枪和枪,这些都是用竹管成的原始管形火器,是近代枪炮的老
性能可以辨别方向。
常用于航海、
大地测量、旅行及军事等方面。
南针的N指北方,
指西方,S指南方
指南针的始祖大约出现在
石制成的。
样子像一把汤勺,圆底,可以放在平滑地盘”上并保持平衡,且可以自由旋转。
当它静止的时候,勺柄就会指向南方。
古人称它为
人类文明史上的一项杰出的发明创造。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织丝的国家。
中国古代劳动人民以上等蚕茧抽丝织
漂絮法制取丝绵。
四大发明内容中国古代四大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卓越贡献。
造纸术由蔡伦改进,利用多种原料经复杂工艺造出纸张,推动知识传播。
指南针战国时以司南出现,北宋用于航海,后传入欧洲助力新航路开辟。
火药源于炼丹,宋时用于军事,传入欧洲改变战争格局。
活字印刷术由毕昇发明,克服雕版印刷缺点,提高书籍生产速度,推动世界文明进步。
一、造纸术造纸术的发明堪称人类文明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在蔡伦改进造纸术之前,文字主要记录在甲骨、青铜器、竹简、丝帛等材料上。
甲骨和青铜器记录文字数量有限且不便携带;竹简虽然较为常见,但过于沉重,一部书往往需要用大量的竹简,搬运和存储都十分困难;丝帛虽然轻便,但价格昂贵,无法广泛应用。
东汉蔡伦总结了前人的经验,利用树皮、碎布、麻头、破渔网等廉价易得的原料,经过复杂的工艺制作出了纸张。
他的造纸方法大致可分为四个步骤:首先是分离,通过沤浸或蒸煮的方法让原料在碱液中脱胶,并分散成纤维状;接着是打浆,用切割和捶捣的方法切断纤维,并使纤维帚化,成为纸浆;然后是抄造,把纸浆渗水制成浆液,再用捞纸器捞浆,使纸浆在捞纸器上交织成薄片状的湿纸;最后是干燥,把湿纸晒干或晾干,揭下就成为纸张。
蔡伦改进后的造纸术生产出的纸张质地轻薄、书写流畅、易于保存和传播。
造纸术的发明和推广,使得知识的记录和传播变得更加容易,大大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
它不仅在中国广泛应用,还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为世界文化的传承和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
二、指南针早在战国时期,智慧的中国古人就发现了磁石指示南北的特性,并制成了“司南”。
司南是一种用天然磁石制成的指南仪器,其形状像一把勺子,放在光滑的“地盘”上,勺子柄就会指向南方。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指南针的制作技术不断改进。
到了北宋时期,人们开始使用磁针指南,并把磁针装在罗盘上,制成了更加精确和方便的指南针。
指南针在航海中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航海的安全性和准确性。
指南针的传播对世界历史产生了重大影响。
精品文档
四大发明
指
南
针
火药
造
纸
术
印刷术
火药一种黑色或棕色的炸药,
由硝酸钾、木炭和硫磺机械混合而
成,最初均制成粉末状,以后一般制
成大小不同的颗粒状,可供不同用途
之需,在采用无烟火药以前,一直用
作唯一的军用发射药。
球状火药包扎在箭杆头附近,点
引线以后,用弓箭将火药射出去烧伤
人。
还有把火药、毒药,再加上一些
青、桐油等,做成毒球,点着以后,
弓箭射出,杀伤敌人是后来的“万人敌
到了宋朝,人们将火药装填在竹筒里
火药背后扎有细小的“定向棒”,点燃
管上的火硝,引起筒里的火药迅速
烧,产生向前的推力,使之飞向敌阵
炸,这是世界上第一种火药火箭。
以
又发明了火枪和枪,这些都是用竹管
成的原始管形火器,是近代枪炮的老
宗。
指南针是用以判别方位的一种简
单仪器。
前身是司南。
主要组成部
分是一根装在轴上可以自由转动
的磁针。
磁针在地磁场作用下能保
持在磁子午线的切线方向上。
磁针
的北极指向地理的北极,利用这一
性能可以辨别方向。
常用于航海、
大地测量、旅行及军事等方面。
指
南针的N指北方,E指东方,W
指西方,S指南方。
指南针的始祖大约出现在战国时期。
它是用天然
磁石制成的。
样子像一把汤勺,圆底,可以放在平
滑的“地盘”上并保持平衡,且可以自由旋转。
当它静
止的时候,勺柄就会指向南方。
古人称它为“司南”,
当时的著作《韩非子》中就有:“先王立司南以端朝
夕。
”“端朝夕”就是正四方、定方位的意思。
《鬼谷子》
中记载了司南的应用,郑国人采玉时就带了司南以
确保不迷失方向。
造纸术是中国四大发明之一,人类文明史上的一
项杰出的发明创造。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织丝
绸,剩下的恶茧、病茧等则用漂絮法制取丝绵。
漂絮完毕,篾席上会遗留一些残絮。
当漂絮的次
数多了,篾席上的残絮便积成一层纤维薄片,经
晾干之后剥离下来,可用于书写。
这种漂絮的副
产物数量不多,在古书上称它为赫蹏或方絮。
这
表明了中国造纸术的起源同丝絮有着渊源关系。
造纸术(也称蔡侯纸)蔡伦改进。
东汉和帝元兴元年(公元105年),蔡伦
在总结前人制造丝织晶的经验的基础
上,用树皮、破渔网、破布、麻头等
作为原料,制造成了适合书写的植物
纤维纸,改进了造纸术,才使纸成为
人们普遍使用的书写材料。
被称为“蔡
侯纸”。
对纸的概念有个统一认识。
什
么样的物品叫“纸”。
活字印刷术:
北宋科学家、政治家、道家学者沈括曾在《梦溪笔谈》中有一篇文
章叫《活板》,其中详细介绍了活板印刷术的全过程,通俗易懂,非常详
细。
在他写于1088年的著作《梦溪笔谈》中,将此发明归于不知名的工
匠毕升(990年-1051年)。
随著烧结陶土字符的使用,沈括描述毕升制
作字形、捡字排列、印刷、并在印刷后拆解留待后来使用。
宋代虽然发明
了活字印刷术,但是普遍使用的仍然是雕版印刷术。
毕升曾尝试木制活字,
但木制活字一直要到元朝(1271年–1368年)王祯(活跃于1290年至1333
年)的木模才趋完善。
王祯亦将文字按照音韵组合置于有小隔间的转轮排
字盘以方便捡字。
至于铜版活字要等到明朝(1368年-1644年)华燧(1439
年至1513年)于1490年的印刷作品才趋完美
雕版印刷术:
目前发现最早的雕版印刷成品是一单页版印度梵文撰写的《陀罗尼经》,该经是印在亚麻纸上,于650年至670年间出版,且在1974
年于西安附近的唐代陵墓出土。
1966年,考古学家在韩国发现了一本微型《陀罗尼佛经》,该经内含唐朝女皇武则天(约690年-705年)颁行的则天文字。
学者断定该经不早于704年,后来被珍藏在一座建于751年统一新罗时代的舍利塔里。
不过,已知最早一般大小的印刷出版书籍,是唐代(618年-907年)间刊行的《金刚经》。
该经长5.18米(17英尺),卷轴格式,可追溯到唐懿宗咸通9年农历4月15日(即868年)。
学者李约瑟和钱存训(Tsien Tsuen-hsuin)的记述表示唐朝金刚经的书法雕刻技术远较较早印行的单页版印度陀罗尼经更为先进,更为精巧。
另外,两个最古老的印刷农历日期为877年和882年,它们是在当时敦煌被发现。
木活字:
元代,著名道家学者、农学家与机械学家王祯发明了木活字,并创造出比较简捷的适于汉字复杂特点的转盘排字方法;后又发明了金属活字,使活字印刷得到了改进。
唐代的雕刻印本传到日本,8世纪后期日本完成了木板《陀罗尼经》以后又传到朝鲜、中东一带和东欧。
15世纪,德国人学会了用合金铸字,从此毕升首次创造的活字印刷在欧洲各地推广开来。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印刷术的国家。
早期的印刷是把图文刻在木板上用水墨印刷的,木版水印画仍用此法,统称“刻版印刷术”(亦称“雕版印刷术”)刻版印刷的前身是公元前流行的印章捺印和后来出现的拓印碑石等。
造纸和制墨等生产技术出现之后,逐渐发明了刻版印刷技术。
根据历史学家邓广铭考证,雕版印刷术发明于唐朝,并在唐朝中后期开始普遍使用。
[3]宋代虽然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但是普遍使用的仍然是雕版印刷术。
[4]
它与造纸术一样对知识的保存和流通造成影响。
另外,印刷术的发展与早期的印章无直接关系,古代印章在古埃及、古希腊、两河流域都有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