膀胱非上皮性肿瘤临床病理分析(附10例报告)
- 格式:pdf
- 大小:603.11 KB
- 文档页数:4
膀胱副节瘤临床诊治与病理特点分析豆颖;闫哲【摘要】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bladder paragangliomas and its pat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Methods There were 5 patients with bladder paragangliomas as the research subjects of this study. Their clinical data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for observation of clinic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and pat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bladder paragangliomas. Results All of the 5 patients received successful surgery, and the intraoperative bleeding volume was 61~253 ml. Tumor resection was complete as oval or round in 1.6~2.6 cm of diameter without obvious coated surface, and the incision surface was hoary or tawny. There were 3 cases with elevated blood pressure, which returned to normal range within 3 d. Follow-up was taken on all the 5 cases for 60 months. Among them, there was 1 case with lumbar vertebra metastasis in 48 months af-ter treatment, and the other cases had no relapse. Conclusion Bladder paragangliomas is rare, and its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are important in diagnosis, such as hypertensive symptom of dizziness related with micturition and headache and visible hematuresis. Imageology and laboratory examination are all helpful for diagnosis and iden-tification of the disease. Preoperative biopsy is not advocated. The main treatment method is surgery, and postop-erative follow-up is essential.%目的:探讨膀胱副节瘤临床诊治与病理特点。
主堡塑垦丛壁盘壶芏!旦笙!!鲞整!塑曼坠!』堕里∑!!:!!!型!:!·论著·非浸润性膀胱尿路上皮癌不同病理分级方法的临床应用价值比较陈俊星黄斌陈凌武丘少鹏李晓飞陈炜戴宇平梁月有王道虎陈羽昊荣佩车丽红【摘要】目的比较非浸润性膀胱尿路上皮癌WHO2004年和1973年病理分级方法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采用WHO2004和19732种病理分级方法对160例非浸润性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进行病理分级,随访患者复发和进展情况,比较分析2种分级系统临床应用差异。
结果160例患者按1973分级方法:乳头状瘤5例,尿路上皮癌G,52例、Gz83例、G。
20例;按2004分级法:乳头状瘤7例,低度恶性潜能尿路上皮乳头状瘤(PUNI。
MP)3l例、低分级尿路上皮乳头状癌(LGPUC)99例、高分级尿路上皮乳头状癌(HGPUC)23例。
1973分级法各级别间复发与进展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O.05);2004分级法各级别间复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
进展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其中PUNLMP与HGPU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1)。
2004分级法HGPUC级别进展率(30.40A)明显高于1973分级法G。
级别进展率(15.0%)。
结论WHO2004分级法中HGPUC级别衍含更多的高度恶性尿路上皮细胞癌,较1973分级法Gs级别更容易发生进展,临床上对HGPUC级别患者应采用更严密的治疗和随访措施。
【关键词】膀胱肿瘤;病理分级;临床应用WHO2004andWHO1973pathologicalgradingsystemoflion。
muscleinvasiveurothelialComparisonofneoplasmsCHENJun—xing。
HUANGBin。
CHENLing—t㈨,QIuShao-peng,LIXiao—fei,CHENWei.DAIYu—ping,LIANGYuPyou,WANGDao-hu,CHENYu,WURong—pei,CHESun—YatSenUniversity,Guang—Li—hong.。
疾病名:膀胱肿瘤英文名:bladder tumor缩写:BT别名:ICD号:D41.4分类:肾内科概述:膀胱肿瘤是泌尿系最常见肿瘤,也是全身比较常见的肿瘤之一,膀胱壁由内向外分为黏膜、黏膜下层和肌层,在肌层外分为脂肪蜂窝组织及覆盖于膀胱顶部的膜,膀胱的内壁可分为三角区、三角后区、颈部、两侧壁及前壁。
两输尿管口之间连线为三角区底线。
三角区是膀胱内腔的主要部分。
膀胱肿瘤大部分发生在三角区、两侧壁及颈部。
流行病学:膀胱肿瘤较常见占所有恶性肿瘤的20%左右,占全身肿瘤的第8位,其标准发病率为23/10万;死亡率在男性为4.2/10万,女性为1.1/10万,分别占肿瘤病死率的第9位和第16位。
膀胱肿瘤在发达国家或地区发病率较高,国外的发病率在男性泌尿生殖系肿瘤中仅次于前列腺癌,居第2位;在我国发病率居泌尿系肿瘤首位。
本病男多于女,约为4∶1,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且随年龄增大而发病率增加。
但近年来30岁以下发病者有所增加,20岁左右的患者也时有所见,总的发病率有增高趋势。
本病发病有明显地区和年龄差异、工业发达国家,城市人口及年龄大的人群发病率明显增高。
病因:膀胱肿瘤的病因复杂,虽经很多研究,仍不完全清楚。
1.化学致癌物质 现已肯定β萘胺、联苯胺、4-氨基双联苯等是膀胱癌质。
这些物质广泛应用于染料、纺织、印刷、橡胶及塑料工业,长期接触这类致癌质容易生发膀胱癌,但个体差异很大,潜伏期很长。
吸烟比不吸烟者危险度高1.5~4倍,烟中的苯并芘是致癌物质。
2.癌基因和抑癌基因 分子生物学研究认为,某种因素致使癌基因的激活或抑癌基因的失活,均可导致癌肿发生。
3.其他 色氨酸和烟酸代谢异常可为膀胱癌病因。
寄生在膀胱的埃及血吸虫病、膀胱黏膜白斑、腺性膀胱炎、尿石、尿潴留等也可能是膀胱癌的诱因。
发病机制:1.肿瘤的生长方式 分为原位癌、乳头状癌和浸润性癌。
原位癌局限在黏膜内,移行细胞癌多为乳头状,鳞癌和腺癌常有浸润。
肿瘤浸润深度是临床(T)和病理(P)分期的依据,临床可分为:原位癌(Tis);乳头状无浸润(Ta);限于固有层以内(T1);浸润浅肌层(T2);浸润深肌层或穿透膀胱壁(T3);浸润前列腺或膀胱邻近组织(T4)。
膀胱原发性淋巴上皮瘤样癌的临床病理特征(附1例分析)包雅丽;杨宇明【摘要】目的:总结膀胱原发性淋巴上皮瘤样癌(LELC)的临床病理特征。
方法对1例膀胱原发性 LELC 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间断全程肉眼血尿5个月,尿常规检查提示潜血阳性。
尿脱落细胞检查提示可疑肿瘤细胞存在,CT 检查示膀胱前壁不规则增厚。
术中见膀胱黏膜表面一个3.0 cm ×2.5 cm ×1.5 cm 不规则结节状凸起,镜下可见肿瘤组织呈条索状、巢状或片状聚集,肿瘤细胞呈合体样外观,胞质淡染或略嗜酸性;肿瘤细胞间为淋巴样间质,淋巴细胞与肿瘤细胞密切接触。
肿瘤细胞中细胞角蛋白(CK)及CK7阳性、CK20阴性,上皮膜抗原(EMA)、p21、p53、ki-67阳性,CD20、CD3、CD138阳性。
病理诊断为膀胱原发性LELC。
行膀胱肿瘤切除术,术后予吉西他滨+奥沙利铂全身静脉化疗,术后随访22个月,未发生肿瘤复发、转移。
结论膀胱原发性 LELC 以血尿为主要表现;该病确诊依靠病理检查,镜下可见肿瘤细胞呈合体样外观,胞质淡染或略嗜酸性,肿瘤细胞间为淋巴样间质;肿瘤细胞中 CK 及CK7表达阳性、CK20阴性,EMA、p21、p53、ki-67阳性, CD20、CD3、CD138阳性。
【期刊名称】《山东医药》【年(卷),期】2017(057)003【总页数】3页(P89-91)【关键词】淋巴瘤;上皮瘤样癌;膀胱;膀胱肿瘤【作者】包雅丽;杨宇明【作者单位】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天津市泌尿外科研究所,天津 300211;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天津市泌尿外科研究所,天津 300211; 天津医科大学中新生态城医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7.14尿路上皮癌是膀胱癌的主要组织学类型,占膀胱癌的90%以上。
尿路上皮癌有多向分化倾向,存在许多不同变异型。
根据2004年WHO对膀胱尿路上皮癌的分类,尿路上皮癌变异亚型包括浸润性尿路上皮癌伴鳞状分化、伴腺性分化、巢状变异型、微囊变异型、微乳头变异型、淋巴上皮瘤样癌(LELC)、淋巴瘤样和浆细胞样变异型、肉瘤样变异型等[1]。
膀胱非上皮性肿瘤的诊断与治疗(附11例临床分析)钟键;金正贤;卞卫星【期刊名称】《航空航天医学杂志》【年(卷),期】2011(022)012【摘要】目的:总结膀胱非上皮性肿瘤的诊治特点,探讨治疗方法与预后的关系。
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膀胱非上皮肿瘤临床资料。
男7例。
女4例。
年龄32—65岁。
其中血尿6例,尿频2例,排尿困难1例,排尿晕厥2例。
超声及CT检查发现11例膀胱占位病变,均行膀胱镜检查及活检。
结果:9例良性肿瘤行单纯肿瘤剜除术或膀胱部分切除术;2例恶性肿瘤均行膀胱全切术。
恶性肿瘤术后辅助化疗、放疗。
随访3个月-3年。
良性肿瘤均无复发,恶性肿瘤2例死于术后3年内,平均存活13个月。
结论:膀胱非上皮性肿瘤临床上少见,病理类型复杂,恶性居多,预后较差。
误诊率高,深部活检可提高其诊断率。
膀胱部分切除术或膀胱全切术是本病的主要治疗方法.良性肿瘤应完整切除.恶性肿瘤应争取广泛切除.结合其病理特点辅助放化疗可提高疗效。
【总页数】3页(P1435-1436,1438)【作者】钟键;金正贤;卞卫星【作者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中医医院泌尿外科,张家港2156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7.14【相关文献】1.膀胱非尿路上皮良性肿瘤诊断与治疗(附10例报告) [J], 李晖2.膀胱非上皮性肿瘤的诊断与治疗(附11例临床分析) [J], 钟键;金正贤;卞卫星3.膀胱非移行细胞恶性肿瘤诊断与治疗(附16例报告) [J], 俞洪涨;周浩尚;龚炎忠;沈周俊4.膀胱非尿路上皮良性肿瘤诊断与治疗(附10例报告) [J], 李晖5.膀胱非尿路上皮性恶性肿瘤的诊断与治疗(附14例报告) [J], 沈海波;齐隽;康健;白强;张良;叶敏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膀胱非上皮性肿瘤的CT诊断黎蕾; 冯凯; 邓银良; 刘国保; 华余强; 童进; 钟兴【期刊名称】《《中国CT和MRI杂志》》【年(卷),期】2017(015)011【总页数】4页(P92-94,封2)【关键词】膀胱; 非上皮性肿瘤;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作者】黎蕾; 冯凯; 邓银良; 刘国保; 华余强; 童进; 钟兴【作者单位】解放军184医院医学影像科江西鹰潭 335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7.14; R445.3膀胱肿瘤约95%来源于膀胱上皮,以膀胱移行细胞癌最多见;仅少数肿瘤起源于膀胱间叶组织,包括:肌肉、血管、淋巴、神经及胎生组织等,统称为膀胱非上皮性肿瘤,占所有膀胱肿瘤的比例不足5%,相关文献,尤其是影像学表现报道较少。
笔者搜集本院2000年1月~2016年4月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8例膀胱非上皮性肿瘤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合文献复习,分析、总结其CT表现特征,提高诊断准确率。
1.1 病例资料本组8例患者中,包括平滑肌瘤3例,男1例、女2例,年龄26~42岁;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1例,男,62岁;副神经节细胞瘤2例,均为女性,年龄60、52岁;神经内分泌癌2例,男、女各1例,年龄80、53岁。
主要临床症状:除1例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表现为排尿困难伴血尿,1例神经内分泌癌及副神经节细胞瘤表现为血尿外,余各例均为体检发现。
1.2 检查方法 8例患者均行MSCT平扫及三期增强扫描,检查前嘱患者适度充盈膀胱。
采用GE LightSpeed 16排螺旋CT扫描机,扫描参数:电压120kv,电流150mA,层厚/层距=10mm。
先行常规CT平扫(扫描范围自肝门至耻骨联合水平),再采用CT专用高压注射器以2.0~3.0ml/s流速,1.5~2.0ml/kg用量经肘静脉注入对比剂优维显(300mgI/ml),行CT动态增强扫描:分别于注射对比剂后25~40s(动脉期)、54~60s(门脉期)、5~10min(延迟期)时嘱患者屏气,重复上述平扫的范围。
恶性膀胱非尿路上皮肿瘤临床治疗分析【摘要】目的探讨恶性膀胱非尿路上皮肿瘤临床诊治。
方法选择我院2008年5月至2011年5月收治的恶性膀胱非尿路上皮肿瘤20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术后行病理检查,证实为种膀胱肿瘤类型,其中6例为膀胱鳞癌,8例为膀胱腺癌,3例为膀胱平滑肌肉瘤,3例为膀胱小细胞癌。
病理分期12例为t2期,5例为t3期,3例为t4期。
患者术后均获得随访,平均术后生存期为12.1个月,其中4例为1周~3个月,14例为3个月~2年,1例为2~3年,其中1例>3年,仍存活。
结论采取手术治疗效果理想,其中实施膀胱全切除根治性手术结合肿瘤不同类型的病理特点,辅助放、化疗可提高远期效果,改善患者生存质量。
【关键词】膀胱非尿路上皮恶性肿瘤【中图分类号】 r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4-0742(2012)04(b)-0071-01在泌尿外科肿瘤中,恶性膀胱非尿路上皮肿瘤较为少见,仅为膀胱恶性肿瘤的1%~5%,病变位于膀胱间叶,以肌肉、淋巴、胚胎、血管为组织来源[1]。
病理类型存在一定复杂性,使临床诊治存在一定难度。
本次研究选择我院2008年5月至2011年5月收治的恶性膀胱非尿路上皮肿瘤20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患者20例,男12例,女8例,年龄32~87岁,平均(71.9±2.5)岁。
病程1周~2.9年。
排尿困难2例,无瘦性肉眼血尿15例,尿急尿频3例。
均行膀胱镜、盆腔ct、b超检查及病理活检。
肿块直径ct和膀胱镜检提示为1.4~8.1cm,平均4.8cm。
其中18例为膀胱镜下深部病理活检确诊,占90%,常规活检确诊率为30%。
1.2 方法13例患者行膀胱全切除术,其中4例为膀胱鳞癌,5例为膀胱腺癌,3例为膀胱平滑肌肉瘤,1例为膀胱小细胞癌;2例行膀胱部分切除术,为膀胱鳞癌;5例行尿道膀胱肿瘤电切除术,其中1例为膀胱小细胞癌,3例为膀胱腺癌,1例为膀胱平滑肌癌。
膀胱癌40例临床病理分析作者:郭伟宣来源:《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上半月》2015年第06期【摘要】目的:分析探讨膀胱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
方法:选取40例膀胱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病例均接受病灶组织实验室病理检查,统计膀胱癌患者的具体类型,并进行临床讨论与分析。
结果:患者中移行细胞癌共33例(82.5%),腺癌2例(5.0%),鳞癌2例(5.0%),鳞腺癌1例(2.5%),肉瘤样癌1例(2.5%),横纹肌肉瘤1例(2.5%)。
免疫组化检验中CK阳性者30例(75.0%),CEA阳性者32例(80.0%),PSA与Vinmentin均为阴性。
结论:膀胱癌患者中主要以移行细胞癌最为常见,其他病理类型相对较为少见,临床诊断时依靠免疫组化检查可有效指导诊断,对患者早期诊治具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膀胱癌;临床病理;临床分析【中图分类号】R737.1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5)11-0095-02膀胱癌是泌尿系统中高发的恶性肿瘤疾病,多为膀胱移行细胞癌,其发病率约为全部恶性肿瘤的3.2%,是第7大恶性肿瘤疾病之一[1],并且多集中于男性人群中。
随着我国国民生活习惯的不断变化,该疾病的临床发病率也呈现出日益升高的趋势,成为危害人们生命健康的常见风险因素[2]。
本研究对我院40例膀胱癌患者分别开展实验室病理检查,旨在通过病理分析提高膀胱癌的临床认知程度,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研究中40例膀胱癌患者均为本院2011年8月至2014年8月所收治,其中男性35例(87.5%),女性5例(12.5%);年龄范围为11~81岁,平均(59.7±8.2)岁,年龄为40岁以下者4例(10.0%),40~60岁者11例(27.5%),60岁以上25例(62.5%);发病时间为1个月至14年,平均(3.7±2.9)年;其中存在血尿史者31例(77.5%),具有尿痛、尿急及排尿困难者3例(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