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教案六下5.定滑轮和动滑轮
- 格式:doc
- 大小:114.00 KB
- 文档页数:2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1.5定滑轮和动滑轮》教案含教学反思一. 教材分析《定滑轮和动滑轮》这一课是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的第一单元第五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工作原理和特点,学会使用滑轮组,并能够用科学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定义、工作原理、特点以及使用方法,并通过实验和活动,让学生加深对滑轮的理解和应用。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课之前,已经学习了简单机械的知识,对杠杆、轮轴等有一定的了解。
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能够发现滑轮的特点和作用,但由于滑轮的抽象性,学生可能对滑轮的工作原理和力的作用有一定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深入理解滑轮的工作原理和特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定义、工作原理、特点以及使用方法,学会使用滑轮组。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定义、工作原理、特点以及使用方法。
2.难点:定滑轮和动滑轮工作原理的理解和应用。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滑轮的特点和作用。
2.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滑轮的工作原理和特点。
3.问题驱动法: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六. 教学准备1.教具:滑轮组、绳子、重物、支架等。
2.学具:学生分组,每组准备以上实验器材。
3.课件:滑轮的图片、动画、实验视频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滑轮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滑轮的特点和作用。
2.呈现(10分钟)讲解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定义、工作原理、特点以及使用方法,结合动画和实验视频,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滑轮的工作原理。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滑轮的特点和作用。
教科版科学六上《定滑轮和动滑轮》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定滑轮和动滑轮》这一节内容位于教科版科学六上第五单元《机械》的第二课。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探究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理解它们的实质,并能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教材以实验探究为主,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途径,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操作和思考能力,对于简单的机械已有初步的认识。
但是,对于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内部结构及其工作原理,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借助实验和图片等资源,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滑轮的内部结构和工作原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实质,能解释它们的工作原理;学会使用定滑轮和动滑轮,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途径,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增强学生对机械的认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实质,它们的工作原理。
2.难点:定滑轮和动滑轮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观察和操作滑轮实验,让学生直观地理解滑轮的内部结构和工作原理。
2.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观察和思考,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科学探究能力。
3.实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问题,让学生学会运用定滑轮和动滑轮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六. 教学准备1.教具:滑轮组、绳子、重物、PPT等。
2.学具:每位学生准备一套滑轮组、绳子、重物等。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PPT,引入本节课的主题《定滑轮和动滑轮》。
利用PPT中的图片和动画,让学生初步了解滑轮的内部结构和工作原理。
2. 呈现(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工作过程,引导学生注意观察滑轮的内部结构。
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滑轮是如何改变力的方向和大小的,并记录下自己的观察和思考。
《动滑轮和定滑轮》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道滑轮的构造和作用,知道滑轮有动滑轮和定滑轮之分。
2、能够在具体的情境中识别动滑轮和定滑轮。
3、会在做滑轮的实验中通过数据分析说明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
4、知道两种滑轮在生产生活中的一些运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知道动滑轮和定滑轮各有什么作用。
教学难点:组装滑轮装置进行实验。
教学准备:1、演示器材:杠杆尺及支架、斜面及小车、滑轮组及支架、圆筒测力计、钩码、起重机演示器。
2、分组实验材料:滑轮组及支架(8盒)、圆筒测力计(8个)、绳子、钩码。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讲授法。
实践活动:分组实验探究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及受力方向。
教学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新课,研究滑轮结构特点1、同学们!今天让我们继续遨游在神奇的机械王国,请看!这是(师出示杠杆、斜面、轮轴的演示实验,学生说出名称)今天我们研究它……小宝贝!闪亮登场吧!(出示起重机演示器)看到它就让我想起每周一都要举行庄严而神圣的仪式是……?(一生答:升国旗仪式)2、对,当我们伟大祖国的五星红旗徐徐升起之时,你有什么想说的,想问的吗?(学生随意回答,一生:国旗是怎样升上去的?)师:谁来解决他的疑问?(一生答:旗杆顶部有一个轮子状的装置。
)3、师:其实,每个实验小组都会分到一套神秘器材,看(出示分组实验所用的滑轮组)下面,请同学们结合教材的内容在小组中摸一摸,看一看,说一说(课件出示问题)这个装置有什么结构特点呢?4、学生小组研究滑轮结构特点及分类。
师同时板书课题。
5、学生汇报结论。
师随机课件出示滑轮结构特点及概念(学生读出)。
(二)、探究滑轮分类、作用及受力方向。
1、师:还发现了什么?(师出示课件中动滑轮和定滑轮的图片)学生如果不能说出来定滑轮和动滑轮,教师可引导一下。
2、教师谈话:结合教材,跟同桌说说什么叫定滑轮?什么叫动滑轮?3、学生自学后同桌交流。
师板书:定滑轮动滑轮4、生汇报定滑轮和动滑轮的概念(师随机出示课件上的概念)。
六年级上科学教案-定滑轮和动滑轮教科版【教学目的】科学概念:知道定滑轮固定在一个地方,不能随着物体的挪动而挪动。
知道动滑轮不固定,可以随着重物的挪动而挪动。
理解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不一样。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行设计实验方案来研究定滑轮是否省力、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不同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不同作用,开展探究简单机械的兴趣。
【教学重点】认识滑轮的工作原理。
【教学难点】通过实验来认识其工作原理。
【教学准备】滑轮及支架、钩码、线、测力计、实验记录表【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前面我们认识了两种简单机械:杠杆和轮轴。
今天我们再认识一种简单机械---滑轮。
二、认识滑轮1.让学生仔细观察滑轮,它有什么特点?2.课件出示生活中的滑轮。
三、探究滑轮用力的方向1.探究一:采用绳和一个滑轮将钩码模拟的重物提升到高处,你有什么方法?〔钩码模拟重物〕2.学生操作3.小组展示4.比较两个不同的装置,得出定滑轮和动滑轮同学们观察一下,这两个装置有什么不同?〔拉力的方向不同;装置不同,一个滑轮不动,一个滑轮随着物体上下挪动〕。
5.老师介绍定滑轮和动滑轮及用力方向我们将这个只能转动不能随着物体上下挪动的滑轮叫做定滑轮。
把这个可以随着物体上下挪动的滑轮叫动滑轮。
〔老师一边演示一边介绍。
〕这两个装置一个是向上拉物体的,一个向下拉物体的。
大家想一想,假如我们不借助滑轮的话,要把物体提上来,我们力的方向是向哪里的?〔向上〕谁让力的方向向下了,是哪一个滑轮?〔定滑轮〕本来我们提升物体是向上的,使用了定滑轮,使我们力的方向向哪里?〔下〕改变了力的方向。
我们来看一下动滑轮和定滑轮终究有哪些区别。
四、探究滑轮的省力情况刚刚我们探究了力的方向,那么力的大小怎样呢?你们用这两种装置提升重物,拉力的大小,感觉有什么不同?拉的时候,谁比较轻松。
1.设计实验:如何知道那种滑轮省力谁能给咱们讲一下,终究怎样做,便能比较出到底是定滑轮用力小还是动滑轮用力小。
第五课定滑轮和动滑轮【学习内容】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学习目标】1、知道定滑轮固定在一个地方,不能随着物体的移动而移动。
2、知道动滑轮不固定,可以随着重物的移动而移动。
3、了解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不相同。
4、通过自行设计实验方案来研究定滑轮是否省力、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不同作用。
5、意识到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不同作用,发展探究简单机械的兴趣。
【学习重点】认识滑轮的工作原理。
【学习难点】通过实验来认识其工作原理。
【学习准备】铁架台、滑轮、钩码、线、测力计、实验计划表【学法指导】分组实验【知识链接】1.列举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定滑轮和动滑轮。
2.三种杠杆各自的特点?【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出示国庆升旗画面)升旗的时候,我们的国旗手是往下拉绳子,为什么国旗就往上升上去了呢?2、概念引入:像旗杆顶部的滑轮那样,固定在一个位置转动而不移动的滑轮叫做定滑轮。
(设计意图:通过观看国庆天安门升旗仪式,在庄严、宏大的场面中激起学生爱国热情和学习兴趣,进而引出科学概念。
)二、对子交流前面我们认识了杠杆、轮轴两种简单机械,对于定滑轮你们想知道些什么?学生交流。
三、分组实验(一)探究定滑轮的作用1、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做一个定滑轮,模拟升旗的情形,并思考:当我们利用定滑轮提升重物时,需要向什么方向用力?这说明定滑轮有什么作用?(板书:能改变用力方向)2、根据学生回答进行引导“定滑轮是否具有省力作用”(一般情况下,学生已习以为常地认为我们所学的工具都具有省力作用)3、请同学们自行设计研究定滑轮是否能省力的实验方案。
(提供实验设计方案表)4、小组合作进行实验,并记录下研究的数据。
5、全班内进行交流汇报。
小结:定滑轮的作用是改变力的方向,但不能省力。
(设计意图:这部分主要通过学生亲身动手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在实验的过程中重视证据的收集,并分析处理,既是对前几课学生实验操作技能加以巩固,也是一种提高。
另外,有意识的增加了一个实验方案的设计,为后面如何设计实验方案做一个铺垫。
教科版科学六上《定滑轮和动滑轮》参考教案一. 教材分析《定滑轮和动滑轮》这一课是教科版科学六上的一章内容。
本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原理和特点,以及它们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力的传递和转换的原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物理知识基础,对力的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滑轮组的概念和原理较为抽象,学生需要通过实验和操作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此外,学生对于实际生活中的滑轮应用可能了解不多,需要通过实例和图片来帮助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原理和特点,知道它们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掌握滑轮组的工作原理,提高观察和实验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精神,认识到科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原理和特点。
2.难点:学生能够通过实验和观察,掌握滑轮组的工作原理。
五. 教学方法本课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
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滑轮组的工作原理。
通过讨论和交流,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六. 教学准备1.教具:滑轮组模型、实验器材、图片等。
2.学具:实验记录表、笔记本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实际生活中的滑轮应用图片,如吊车、滑轮组等,引导学生思考滑轮的作用和原理。
学生分享对滑轮的了解,教师总结并引出本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滑轮组模型,向学生讲解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原理和特点。
学生通过观察模型,理解滑轮的工作原理。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滑轮组的工作原理。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总结滑轮组的工作原理和特点。
教师邀请学生分享讨论成果,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5分钟)教师通过实例讲解滑轮组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吊车、电梯等。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1-5《定滑轮和动滑轮》集体备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定滑轮和动滑轮》这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工作原理和特点。
通过观察和实验,学生能够了解滑轮的实质,掌握滑轮的使用方法,以及了解滑轮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他们对科学现象有较强的好奇心。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滑轮的概念和原理理解起来较为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耐心引导,用生动的实例和直观的实验帮助学生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滑轮的分类、工作原理和特点;学会使用滑轮,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分析、讨论等方法,探究滑轮的工作原理。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精神,认识科学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滑轮的分类、工作原理和特点。
2.难点:滑轮工作原理的深入理解,以及如何在实际问题中灵活运用。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通过问题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兴趣。
2.实验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动手实验,直观地了解滑轮的工作原理。
3.小组讨论:鼓励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六. 教学准备1.教具:滑轮组、绳子、重物、多媒体设备等。
2.学具:笔记本、笔、实验记录表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有趣的滑轮小故事引起学生对滑轮的兴趣,然后提出问题:“你们在生活中在哪里见过滑轮?它们有什么作用?”让学生思考滑轮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几种不同类型的滑轮,并简要介绍其特点。
然后通过多媒体演示滑轮的工作原理,让学生初步了解滑轮的分类和作用。
3.操练(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进行滑轮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滑轮的工作原理。
实验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注意观察滑轮的形状、大小、位置等因素对工作效果的影响。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总结滑轮的特点和适用场景。
教科版科学六上《定滑轮和动滑轮》教案2一. 教材分析《定滑轮和动滑轮》这部分内容位于教科版科学六上第五单元“简单机械”的第二课时。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验等方法,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和作用,学会使用滑轮组,并能够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理论知识的介绍,也有实践操作的指导,适合学生进行探究学习。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六年级之前,已经学习过一些关于力学的基础知识,如力的作用、重力等。
他们对这些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可能缺乏深入的理解。
在观察和操作方面,学生具备一定的实验技能,如使用剪刀、胶带等工具。
此外,学生具备一定的合作意识和能力,能够与同伴一起完成实验和探究任务。
三. 教学目标1.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和作用。
2.学会使用滑轮组,并能够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意识。
4.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和作用;滑轮组的应用。
2.难点: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工作原理;滑轮组的设计和应用。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和解决问题。
2.运用“情境教学法”,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和学习滑轮的知识。
3.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4.采用“实验教学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滑轮组、剪刀、胶带、绳子、重物等。
2.学具:每个学生准备一套滑轮组、剪刀、胶带、绳子、重物等。
3.教学课件:PPT或者黑板。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滑轮应用实例,如吊车、滑轮包等,引导学生关注滑轮,激发学生对滑轮知识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和演示,向学生介绍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和作用。
同时,让学生观察和操作滑轮组,引导学生发现滑轮组的使用可以省力。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亲自动手操作滑轮组,观察和记录滑轮组的工作过程。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第5课《定滑轮和动滑轮》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轮轴进一步认识滑轮。
2.认识滑轮的工作原理及在我们日常中生活中的使用。
3.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认识滑轮的工作原理。
【教学难点】通过实验来认识其工作原理。
【教学准备】铁架台、滑轮、钩码、线。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新课1.播放学校早晨升国旗的过程,并提问:“升旗的时候,我们的队员是往下拉绳子,为什么国旗就往上升上去了呢?”(学生回答:因为旗杆顶部有一个轮子)2.概念引入:像旗杆顶部的滑轮那样,固定在一个位置转动而不移动的滑轮叫做定滑轮。
二、研究旗杆顶部的滑轮1.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做一个定滑轮,模拟升旗的情形,并思考:当我们利用定滑轮提升重物时,需要向什么方向用力?这说明定滑轮有什么作用?2.根据学生回答进行引导“定滑轮是否具有省力作用”(一般情况下,学生已习以为常地认为我们所学的工具都具有省力作用)3.请同学们自行设计研究定滑轮是否能省力的实验方案。
(提供实验设计方案表)4.小组合作进行实验,并记录下研究的数据。
5.全班内进行交流汇报。
小结:定滑轮的作用是可以改变力的方向,但不能省力。
三、会移动的轮子1.出示塔吊的滑轮图,并问:“这个滑轮是定滑轮吗?”2.认识动滑轮的定义。
3.请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安装一个动滑轮。
并思考:“动滑轮有什么作用?”4.在提升重物时,我们需要向什么方向用力?这说明定滑轮能否改变用力方向?5.用测力计研究动滑轮是否具有省力作用。
1)学习使用测力计,认识力的单位:牛顿。
并进行巩固练习,拉出3N、5N 的力。
2)教师示范用测力计测量将重物不通过动滑轮提升时的重力度数;示范用测力计测量将重物通过动滑轮提升时的重力度数。
3)请学生小组合作用测力计按顺序分别测量不同个数(1~5个)的钩码直接提升的重力读数和用动滑轮提升重物的重力读数,并把实验结果填写在P13的表格内。
《定滑轮和动滑轮》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定滑轮和动滑轮是日常生产生活中常见的机械,本节课就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活动知道这两种机械的作用。
这节是传统的机械单元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跟前面的杠杆、轮轴相比,难度要小,这种机械没有变形,形式单一,学生容易认识。
在课堂上通过科学实验活动希望帮助学生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的机械原理,也将把学生引向滑轮组的探索中。
所以《定滑轮和动滑轮》这节课必须由学生自己去探究,亲自动手实验。
从而进行观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实践操作中获得收获。
二.学情分析这个六年级学生在本单元前面几节课已经认识了杠杆,轮轴两种简单机械,而对于定滑轮应该也是比较熟悉,毕竟旗杆上有,经常可以见到。
但是动滑轮在生活中不多,即使塔吊上的动滑轮也常与吊钩组合在一起,也不易看到,所以学生对这机械的感性认识是比较缺乏的。
所以老师在课前要注意搜集一些滑轮的照片,最好是在学生周围熟悉的,但不太注意的滑轮图片,使学生感觉到它与我们生活的接近。
三、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定滑轮固定在一个地方,不能随着重物的移动而移动。
动滑轮不固定,可以随着重物的移动而移动。
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不相同。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行设计实验方案来研究定滑轮是否省力、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不同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不同作用,发展探究简章机械的兴趣。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
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
五、教学方法实验法、观察法、谈话法、讨论法六、学习方法提出问题→猜想→实验证明→得出结论→应用七、教学准备1、每组学生准备:定滑轮和动滑轮实验材料一盒、钩码一盒、条型盒测力计一个,实验记录单两张。
2、教师准备大一些的演示用的滑轮及学生用的备用品若干。
3、PPT课件。
八、授课班级六年级(1)班九、授课时间一课时十、教学过程(一)以问题开始,激发兴趣、导入新课1、每天早上,我们首都北京天安门广场上都会升国旗,而我们学校每周一也会有升旗仪式,大家想过没有,升旗时为什么轻轻一拉绳子,旗帜就能升得那么高?2、教师倾听学生的发言,学生思考、推测并回答。
《定滑轮和动滑轮》教案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自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五课,前面通过杠杆、轮轴的学习,对简单机械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
在这一节里,将新学习定滑轮和动滑轮,采用观察钩码数量、用测力计测量的方法来探究滑轮的作用,得出结论,再联系生活实际发现滑轮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认识定滑轮、动滑轮的概念,知道它们各自的作用以及在生活中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通过设计科学实验来探究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两者的不同的作用,树立对简单机械的探究兴趣,意识到科学源于生活。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探究定滑轮、动滑轮的作用;
教学难点:分析定滑轮、动滑轮的工作原理。
四、教学准备
铁架台、滑轮、测力计、钩码、一面自制红旗、细线、实验报告单。
五、教法和学法
教法:观察法、谈论发、启发法、实验探究法;
学法是观察法、实验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六、教学过程
我们发现:定滑轮和动滑轮各有各的好处。
板书式设
计
1.5定滑轮和动滑轮
一、认识滑轮
二、探究滑轮
三、科学拓展
转动但不移动
改变用力方
不省力
定滑轮
随重物移动
的滑轮
不改变用力方
省力
动滑轮。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
第5课《定滑轮和动滑轮》教学设计教学导航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轮轴进一步认识滑轮。
2.认识滑轮的工作原理及在我们日常中生活中的使用。
3.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
认识滑轮的工作原理。
【教学难点】
通过实验来认识其工作原理。
【教学准备】
铁架台、滑轮、钩码、线。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激趣导入新课。
图片:让学生了解在码头,那些庞大的货物是怎样被装上船和运上岸的。
二、探究活动
(一)旗杆顶部的轮子
1.引导学生观察国旗台的旗杆顶(或回忆长旗仪式),想一想为什么轻轻一拉绳,旗帜就能长那么高。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2.结合导入新课的内容让学生头脑中的问题逐渐清晰。
并通过引导学生把思考的焦点凝到了那个轮子上。
3.认识定滑轮的定义。
4.实验操作了解定滑轮的作用:
(1)试试,当我们向下拉动绳子时,挂有旗子的那部分绳子会怎样运动?
(2)这说明定滑轮有什么作用?
(指名学生发言,把探讨内容引到改变里的方向上)
5.仔细体会利用定滑轮后有什么不同?
利用测力计实际测试。
(二)会移动的轮子
1.认识动滑轮的下义。
2.讨论动滑轮在生活中主要在那些地方得到使用。
3.比较动、定滑轮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三、巩固延伸
1.如果说定滑轮也是一处杠杆,能找到它的三个点的位置吗?
2/ 2。
六年级科学第五课定滑轮和动滑轮教案第五课定滑轮和动滑轮【教课目的】科学观点:知道定滑轮固定在一个地方,不可以跟着物体的挪动而挪动。
知道动滑轮不固定,能够跟侧重物的挪动而挪动。
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不同样。
过程与方法:经过自行设计实验方案来研究定滑轮能否省力、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不一样作用。
感情、态度、价值观:意识到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不一样作用,发展研究简单机械的兴趣。
【教课要点】认识滑轮的工作原理。
【教课难点】经过实验来认识其工作原理。
【教课准备】铁架台、滑轮、钩码、线、测力计、实验计划表【教课过程】一、激趣导入新课、播下学校清晨升国旗的过程,并发问:“升旗的时候,我们的队员是往下拉绳索,为何国旗就往上涨上去了呢?”(学生回答:由于旗杆顶部有一个轮子)2、观点引入:像旗杆顶部的滑轮那样,固定在一个位置转动而不挪动的滑轮叫做定滑轮。
二、研究旗杆顶部的滑轮、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做一个定滑轮,模拟升旗的情况,并思虑:当我们利用定滑轮提高重物时,需要向什么方向用力?这说明定滑轮有什么作用?2、依据学生回答进行指引“定滑轮能否拥有省力作用”(一般状况下,学生已屡见不鲜地认为我们所学的工具都具有省力作用)3、请同学们自行设计研究定滑轮能否能省力的实验方案。
(供给实验设计方案表)要研究的问题定滑轮能否能省力展望是()否()要改变的条件不要改变的条件实验设计(可附图)4、小组合作进行实验,并记录下研究的数据。
左侧钩码个数右侧钩码个数定滑轮的状态我们的发现5、全班内进行沟通报告。
小结:定滑轮的作用是能够改变力的方向,但不可以省力。
三、会挪动的轮子、出示塔吊的滑轮图,并问:“这个滑轮是定滑轮吗?”2、认识动滑轮的定义。
3、请学生经过小组合作,安装一个动滑轮。
并思虑:“动滑轮有什么作用?”4、在提高重物时,我们需要向什么方向使劲?这说明定滑轮可否改变使劲方向?5、用测力计研究动滑轮能否拥有省力作用。
)学习使用测力计,认识力的单位:牛顿。
教科版科学六上《定滑轮和动滑轮》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定滑轮和动滑轮》这一节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工作原理及其特点。
通过实验和探究,让学生了解滑轮组的使用,能有效改变力的方向,并且在使用时能省力。
教材通过详细的实验步骤和深入的探究活动,让学生在操作中感受和理解科学知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节内容之前,已经学习了简单机械的知识,对杠杆、轮轴等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滑轮的认识还比较模糊,对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区别和特点还不够清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探究,理解和掌握滑轮的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工作原理及其特点,能正确使用滑轮组。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科学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工作原理及其特点。
2.滑轮组的使用方法。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探究法、小组合作法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操作中感受和理解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定滑轮、动滑轮、绳子、钩码等。
2.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有趣的滑轮小游戏,引导学生关注滑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然后提出问题:“你们知道滑轮是什么吗?它有什么作用呢?”让学生思考,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2.呈现(10分钟)利用PPT展示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图片,让学生初步了解滑轮的外观。
然后通过PPT讲解滑轮的工作原理及其特点,让学生对滑轮有更深入的认识。
3.操练(15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每组有一个定滑轮和一个动滑轮。
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记录滑轮的工作过程,体会滑轮的特点。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4.巩固(5分钟)让学生总结实验心得,分享自己对滑轮的认识。
5.定滑轮与动滑轮【教材简析】机械指的是利用力学原理组成的各种装置,杠杆、滑轮、斜面等都是机械。
在本单元的前面几课学习中,孩子们已经认识了杠杆与轮轴两种机械,本课是在此基础上认识定滑轮与动滑轮两种机械,并将分别通过观察钩码数量和用测力计测量两种方法研究定滑轮与动滑轮的省力情况,同时,本课也为后续的学习《滑轮组》奠定基础。
本课的教学内容共有两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旗杆顶部的滑轮(定滑轮)做一个模拟升旗的装置:可以用铁架台做支架,把定滑轮固定在支架顶部,用一根细线当升旗绳,用纸做一面旗帜固定在细线上,当向下拉动绳子时,旗帜就会随着绳子上升。
这里强调通过演示让学生观察、体验这种向下拉绳子而旗帜能够向上升的现象,初步认识定滑轮能改变用力方向的作用。
定滑轮能不能省力呢?鼓励学生设计实验方案,自主研究定滑轮是否省力。
用铁架台做支架,安好定滑轮,在定滑轮上挂一根绳子,在绳子的两端任意挂上一些钩码,当绳子平衡时,两端的钩码数相同,由此可以说明定滑轮不能省力(请注意滑轮受到的摩擦力不能太大,否则会产生不同数量的钩码也平衡的现象)。
第二部分:会移动的轮子(动滑轮)人们在搬运货物时,常使用一种随重物一起移动的滑轮来搬运,这种随重物移动的滑轮叫动滑轮。
动滑轮有什么作用?它和定滑轮有什么不同?这里可以参照研究定滑轮的实验进行,如用铁架台做支架,把绳子的一端固定在支架上,绕过动滑轮向上提(这里可用橡筋或测力计),动滑轮下挂重物。
【学情分析】在前面几课的学习中,学生已经经历了杠杆与轮轴两种机械的学习过程,对机械的学习方法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经历,知道可以用实验的方法来探究机械是否可以省力,为本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学校里每周都要进行升旗仪式,这是孩子们非常熟悉的生活场景,但是由于定滑轮的位置较高,真正看清的孩子不多,实际应用中动滑轮和定滑轮常组合在一起使用,因而学生对这类机械的感性认识是比较缺乏的。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定滑轮固定在一个地方,不能随着重物的移动而移动。
六年级科学(上)定滑轮和动滑轮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定义和特点。
2. 让学生掌握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工作原理。
3.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定义和特点。
2. 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工作原理。
3. 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1. 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定义和特点。
2. 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工作原理。
四、教学难点:1. 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工作原理。
2. 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应用。
五、教学准备:1. 定滑轮和动滑轮的模型。
2. 绳子。
3. 教学课件。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到使用滑轮可以改变力的方向,引发学生对滑轮的好奇心。
2. 新课导入:介绍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定义和特点。
3. 讲解:讲解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工作原理。
4. 实践操作: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工作原理。
5. 总结: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总结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工作原理。
6. 课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7. 拓展:讲解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应用,让学生了解滑轮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8.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让学生掌握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知识。
9. 布置作业:让学生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的知识。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滑轮的工作原理。
2. 利用实验和观察,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滑轮的特点和作用。
3. 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4. 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七、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巩固对滑轮的认识。
2. 展示定滑轮和动滑轮的模型,让学生观察其结构和特点。
3. 讲解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工作原理,引导学生理解其工作原理。
4. 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滑轮的工作过程。
5. 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讨论,分享实验心得和观察结果。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定滑轮和动滑轮》教学设计教 学目 标:知识与技能:知道定滑轮固定在一个地方,不能随着物体的移动而移动。
知道动滑轮不固定,可以随着重物的移动而移动。
了解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不相同。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行设计实验方案来研究定滑轮是否省力、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不同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不同作用,发展探究简单机械的兴趣。
教学重点:认识滑轮的工作原理。
教学难点:通过实验来认识其工作原理。
教学准备:铁架台、滑轮、钩码、线、测力计、实验计划表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1、播放学校早晨升国旗的过程,并提问:“升旗的时候,我们的队员是往下拉绳子,为什么国旗就往上升上去了呢?”(学生回答:因为旗杆顶部有一个轮子)2、概念引入:像旗杆顶部的滑轮那样,固定在一个位置转动而不移动的滑轮叫做定滑轮。
二、研究旗杆顶部的滑轮1、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做一个定滑轮,模拟升旗的情形,并思考:当我们利用定滑轮提升重物时,需要向什么方向用力?这说明定滑轮有什么作用?2、根据学生回答进行引导“定滑轮是否具有省力作用”(一般情况下,学生已习以为常地认为我们所学的工具都具有省力作用)3、请同学们自行设计研究定滑轮是否能省力的实验方案。
(提供实验设计方案表)要研究的问题 定滑轮是否能省力预测 是( )否( )要改变的条件不要改变的条件实验设计(可附图)测力计拉力F5、全班内进行交流汇报。
小结:定滑轮的作用是可以改变力的方向,但不能省力。
三、会移动的轮子1、出示塔吊的滑轮图,并问:“这个滑轮是定滑轮吗?”2、认识动滑轮的定义。
3、请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安装一个动滑轮。
并思考:“动滑轮有什么作用?”4、在提升重物时,我们需要向什么方向用力?这说明定滑轮能否改变用力方向?5、用测力计研究动滑轮是否具有省力作用。
1)、学习使用测力计,认识力的单位:牛顿。
并进行巩固练习,拉出3N、5N的力。
2)、教师示范用测力计测量将重物不通过动滑轮提升时的重力度数;示范用测力计测量将重物通过动滑轮提升时的重力度数。
《认识动滑轮和定滑轮》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让学生认识定滑轮、动滑轮,知道其各自的特点,以及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过程方法:培养学生制定计划、动手操作、观察描述等能力。
3、情感目标:使学生感悟到周围生活处处充满科学,只有掌握其规律,才能更好地为我们服务。
【教学重点】探究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
【器材准备】学生材料:定滑轮和动滑轮各一个,铁架台、线、便签纸、钩码、测力计等。
(每组一份)老师材料:相关图片、学生材料一份、实验汇报表。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1.学生集体演唱《国歌》,让学生讲讲升国旗时,这国旗是怎样被升上旗杆的?2.提出升旗手向下拉绳子为什么旗帜上升的问题,让学生开展讨论。
出示滑轮,滑轮的位置是固定不变的,它没有随物体的升降而变化,所以叫做定滑轮。
然后操作。
让学生观察滑轮的构造。
二、探求新知1.猜测滑轮的作用。
问:你们认为定滑轮可能有什么作用?汇报小结。
2.观看《定滑轮实验操作》微视频。
3.组装定滑轮,研究定滑轮的作用。
(1)分组做一个跟旗杆相似的滑轮装置。
让他们自己设计实验来验证此装置。
①学生分组实验(用测力计直接提升钩码;用定滑轮做提升)②学生可多次改变钩码个数,并记录。
(绳子一端挂钩码,一端用测力计)③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④讨论:有什么发现?(2)讨论谈话:既然定滑轮省力不明显,为什么还要在高高的旗杆上安装定滑轮呢?(3)分组讨论后汇报:向下用力,红旗向上升。
工作方便。
(4)教师小结:通过以上的实验和讨论,我们知道定滑轮虽然没有省力的作用,但它可以改变用力的方向,使工作方便。
4.观看《动滑轮实验操作》微视频。
5.组装动滑轮,研究动滑轮的作用。
(1)讨论:动滑轮是否省力呢?(2)学生实验(动滑轮省力)。
①分组测量提起一个钩码和一个滑轮时所用的力。
测量后学生汇报,教师板书记录下来。
②分组实验。
(用测力计直接提升钩码;用定滑轮做提升)③汇报实验结果④讨论:通过以上研究你认为动滑轮有哪些作用?(动滑轮有省力的作用)三、定滑轮和动滑轮在生活中的作用1.出示图片。
5.定滑轮和动滑轮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通过实验,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进行对比分析,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不同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认识滑轮的工作原理。
【教学难点】通过实验来认识其工作原理。
【课型】新授
【教法】讲解、讨论
【教学用具】
铁架台、滑轮、钩码、线、定滑轮和动滑轮、重物(钩码)、橡筋、测力计等。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新课。
播放升旗片段或出示有关图片资料。
问:为什么向下一拉绳子,旗帜就升上去了?
二、研究旗杆顶部的轮子
1.引导学生观察国旗台的旗杆顶(或回忆升旗仪式),想一想为什么轻轻一拉绳,旗帜就能长那么高。
(学生通过观察发现旗杆顶有一个轮子)
2.结合导入新课的内容让学生头脑中的问题逐渐清晰。
并通过引导学生把思考的焦点凝到了那个轮子上。
3.认识定滑轮的定义。
P10
4.实验操作了解定滑轮的作用:
试试,当我们向下拉动绳子时,挂有旗子的那部分绳子会怎样运动?
这说明定滑轮有什么作用?
5.仔细体会利用定滑轮后有什么不同?
(指名学生发言,把探讨内容引到省力上)
6.可以用挂秤实际测试。
三、会移动的轮子。
1.认识动滑轮的定义。
2.讨论动滑轮在生活中主要在那些地方得到使用。
3.比较动、定滑轮有什么不同。
四、拓展训练
如果说定滑轮也是一处杠杆,能找到它的三个点的位置吗?【板书设计】
动滑轮和定滑轮
为什么向下一拉绳子,旗帜就升上去了?
这说明定滑轮有什么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