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课堂结尾艺术
- 格式:doc
- 大小:14.00 KB
- 文档页数:2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的结尾艺术[摘要]:优秀的教学结尾,是巩固课堂教学内容的最佳时机,是衔接新旧知识、贯通前后内容的纽带。
笔者浅谈了语文课堂教学结尾的艺术功能,以及语文教学结尾的艺术的形式。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结尾艺术俗话说:编筐编篓,重在收口;描龙绘凤,重在点睛。
“收口”和“点睛”便是结尾的神圣使命。
一堂课的结尾就如一篇文章的结尾一样,有着“卒章显志”、画龙点睛、总结升华、诱发兴趣等诸多功效。
因此,掌握和运用课堂结尾的艺术十分重要也十分必要。
优秀的教学结尾,是巩固课堂教学内容的最佳时机,是衔接新旧知识、贯通前后内容的纽带,是从课内到课外、由知识向能力过渡的金桥,是启迪思考、开发智力的良机,能收到余音绕梁、回味无穷之效。
在课堂实践中,笔者认识到结尾的艺术功能有:(1)综合、概括。
即把所授知识经过整理归纳、提炼概括形成新概念。
这样会有利于学生理解、沟通,达到举一反三,实现知识迁移。
(2)条理、系统。
语文教学不像数理化学科教学内容那样集中,它需要教学后的及时整理。
一节语文课,阅读分析即要涉及文章的结构特点,又要涉及语言特色,学生的理解存在于阅读分析的过程中,还来不及形成一种系统的明晰的认识,需要通过小结,使学生头脑中形成系统的认识。
“记事者必提其要,篡言者以钩其玄” (韩愈)。
按其知识内在规律,有机组合排列,形成明晰的条理,也便于学生记忆。
(3)巩固、强化。
语文教学要讲求效率,而“及时回忆”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措施。
依据教育心理学家的研究,课堂及时回忆要比六小时以后回忆,效率高出四倍。
知识的再次重复、深化,会加深记忆。
(4)提纲、挈领。
语文教学小结便于学生把握教学重点,使学生容易从复杂的教学内容中简化储存的信息。
(5)激趣、明智。
有激情的小结会使学生在感情上得到启迪、诱发,领会新感觉、新情趣。
中学阶段是学生逻辑思维、抽象思维形成的重要阶段。
课堂小结的主要思维形式是归纳概括,所以课堂教学小结有利于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读与写杂志Read and Write PeriodicalNovember 20162016年11月第13卷第11期Vol.13No.11浅谈小学语文课结尾的艺术贺敏钟玉卿(江西省吉安市井冈山大学附属小学江西吉安343009)摘要: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里,结尾所占的时间虽然不长,但举足轻重,影响课堂教学目标的全面落实。
它能帮助学生整理概括,加深感受,深化认识,巩固记忆;它还能开拓学生视野,激发学生继续探索的热情。
通过反馈,引导学生冲刺,有可能使课堂教学出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
关键词:小学语文结尾艺术探索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1-0184-01明代谢榛在《四溟诗话》中强调:“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
”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应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如同一本精彩的小说,不仅要有引人入胜的“序曲”、扣人心弦的“主旋律”,而且也应该有一个让人感到韵味无穷的“结尾”。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里,结尾所占的时间虽然不长,但举足轻重,影响课堂教学目标的全面落实。
它能帮助学生整理概括,加深感受,深化认识,巩固记忆;它还能开拓学生视野,激发学生继续探索的热情。
通过反馈,引导学生冲刺,有可能使课堂教学出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要想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正确的观点,并在语文基础知识和能力方面得到发展,完成《大纲》提出的语文教学的任务,就要在课堂教学中下功夫,课堂教学的成功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
下面,笔者就结合教学实践对语文课的结尾艺术,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1激励式结课教师在即将结束教学时,以意味深长的话语厚望于学生,打动学生心扉,留下难忘的印象。
如教《趵突泉》时,讲读完课文后教师小结:“趵突泉美丽极了,吸引了历代文人墨客,乃至帝王将相前往观赏。
可是,现在的趵突泉没有课文所写的那样美丽了。
由于过量开采地下水,地下水降低了,美丽的趵突泉水小了很多,有的小泉也干涸了,真是可惜啊!祖国的名山名水需要我们好好地保护,我们身边的一草一木也需要好好地保护,希望你们从小树立环保意识,把我们美丽的家园建设得更加美好。
浅谈课堂教学结尾艺术摘要语文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必须讲究结尾。
一堂完美的课,不仅要有好的开头,还要有完美的结尾。
在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经常采用的结尾方法有:归纳式结尾、点睛式结尾、畅想式结尾、反馈式结尾,此外还有撞钟式、开拓式、链索式、练习式等多种方式。
关键词课堂结尾教师学生余味无穷课堂教学的结尾,是一堂课结束时教师用简洁的语言引导学生小结,对整堂课的教学的巩固和强化。
一堂完美的课,不仅要有好的开头,还要有完美的结尾。
就像写文章一样,“宁为处女于前,勿作强弩之末。
”语文课堂教学结尾应追求艺术性和愉悦性,把学生从身心疲劳,情绪低落的状态中唤回,再次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使得整堂课在学生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正如文章“全定于终篇之一刻,临去秋波那一转,未有不令人消魂欲绝者也”。
所以,语文课堂教学结尾必须讲究结尾。
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一般都会精心设计课堂导入,但对课堂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课堂结尾,却不加注意,草草收场,缺少一点儿艺术性,给人留下些许遗憾。
常听学生反映:“这堂课老师教的好是好,就是听到后头忘了前头,脑子里没有留下什么印象,课后很快就忘了。
”这表明课堂教学的结尾非常重要,虽然结尾在一节课中仅占几分钟,有时甚至是几句话,却是画龙点睛,余味无穷。
耐人寻味的课堂结尾,不仅能巩固知识,检查效果,强化兴趣,还能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活跃思维,开拓思路,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在热烈、愉快的气氛中把一堂课的教学推向高潮。
所以,结束语看似无关紧要,却也有它不可替代的作用。
如果课堂教学有头无尾,“其兴也勃,其收也赢”,不仅导致一堂课的教学不完整,而且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
如果听一些语文名师的课或阅读他们的教学实录,我们就会发现,他们很注重课堂结尾的艺术,使课堂教学更趋完美。
一、归纳式结尾教师运用准确精练的语言,对课堂学习内容进行小结,纲举目张,由博返约,使学生读书由厚到薄,教他们从中得规律,悟窍门。
有时也可以启发学生小结,然后教师加以补充订正。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结尾艺术论文摘要:结课的方法还有很多很多,如练习结束法,讨论结束法,故事结束法等等。
结课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
一切皆因人,因境而定,从而体现教师的教学艺术风采,显现出其独特的教学魅力。
正如明人谢榛在《四溟诗话》中指出的那样:“凡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
”精彩而完整的语文课,除了要有扣人心弦的开头,环环相扣、紧紧衔接的过程,还要有余味无穷的”压台戏”——结尾。
因此,语文教师还要善于”创设余音缭绕的气氛,让学生带着美感下课堂,带着继续探索的心理下课堂”。
为了达到这一效果,语文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上传授知识,而且要十分重视语文课结束艺术形式的探索,尽力要做到课虽尽而意无穷。
结束教学是课堂教学中的必要环节,完善、精要的结尾,可以使课堂教学锦上添花,画龙点睛,学生回味无穷。
如何巧妙地进行结束教学呢?我谈谈自己的一些认识。
一、灵活运用语文课堂教学的结束方法结束教学可以归纳整理所授知识,提炼概括形成新理念;加深知识重点难点的理解;检查教与学的效果,及时反馈,巩固,防止遗忘;前言后续,承上启下,联系实际,学以致用;拓展延伸,激发兴趣。
结束教学是如此重要,现介绍常用的几种方法:1.归纳结束法。
教师引导学生以准确简练的语言,对课堂讲授的知识进行总结。
如学习字母“a”后,老师可以这样结束:同学们,我们这节课学了“a”的哪些知识?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同学们说得真好,我们学了三点知识,一是“a”的发音,读“a”时,嘴巴要张大,二是学了“a”的四声,āáǎà。
三是“a”的写法,要写在四线三格的中格,两笔写成。
再如复习生字时,我把生字按偏旁写在一起,如:胳、膊、脑、脸、腿……小朋友通过指出身体的部位,总结出“月”旁的字跟身体有关。
这样,繁多的生字就容易记忆了。
2.悬念结束法。
悬念常指人们在欣赏文艺作品时对故事发展或人物命运的关切心情。
悬念之法移用到课堂教学上就是要让学生对获取知识、掌握能力,保持急切、渴望追求的心态。
简述课堂结尾艺术第一篇:简述课堂结尾艺术简述课堂结尾艺术重庆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朱砂小学贺培生课堂结尾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环,是教学步骤中的最后一步,对于强化教学目的,全面完成教学任务非常重要。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由于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的影响,一堂课的开头部分和结尾部分给学生留下的印象深刻因此,我们不仅要求课文开讲产生“课伊始,趣已生”的效果,而且要求课堂结尾达到“课虽尽,意犹存”的境界。
有经验的教师十分重视课堂结尾教学艺术,因为好的课终安排可起到画龙点睛、巩固知识、唤起思维、激发求知、发展想象等作用。
正如袁微子先生说的,“成功的课尾教学,不仅能体现教师的技巧,而且学生会主题更明、意味犹存、情趣还生……”所以,课堂的结尾须周全考虑,匠心设计。
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结尾方法。
(一)自然式结尾教师讲完课说一句“我们今天的课就讲到这儿”或“同学们,这一节课的内容就讲完了。
”这种是最常见的但又是最平庸的一种方法。
它宜在一定的条件下适用:一是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全部完成,顺利达到了教学目的,这是就不必再多费口舌;二是学生近日学习任务较重,急欲通过休息来缓解大脑的紧张状况,此时再多说一些,容易刺激学生逆反心理的滋生,引起学生的反感,其教学效果定然不会很好(二)总结式结尾这也是最常用的一种结尾方法。
一节课或一篇课文教学终了时,教师运用准确精炼的语言,对课文内容、文章中心、乃至写作特色等作提纲挈领的总结和归纳,意在让学生由博返约、纲举目张,在学习的结束阶段再次强化教学要点,从中找出规律,上升到新的认识,牢固地掌握所学知识。
总结可以抓住课文学习的某一方面,也可以从结构、语言、选材、立意、表达等各个不同角度进行归纳,但一定要紧扣教学要点和学习重点,要简明扼要,切忌拖泥带水、泛泛而谈。
如教学《一个苹果》一文,在教完全文后可设计这样一段结束语:“这篇课文情真而意切。
这种情是高尚的兄弟之情,是纯洁的兄弟之爱。
这种情不是凭空而发的,而是寄寓在一件平凡事情的具体记叙之中,作者感情的波涛,随着事情的发生、发展,奔涌起伏,激荡不已·读来亲切感人。
浅谈语文课堂结尾的艺术连林芳长期以来,人们对于一堂课的开头艺术研究甚多,而对于课堂教学的结尾艺术则涉及较少。
下面,我就语文课结尾艺术的浅谈几种方法。
其一,归纳式。
即从讲述的个别事实出发,经过概括,求得一般结论。
学生往往不善于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这样不利于知识的巩固。
因此,一节课讲完要引导学生回归到整体上,从理性的高度、以准确简练的语言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作者的表现形式及语言风格等。
一方面使学生明确知识重点,由分散的感性知识升华到条理的理性知识;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这种课堂小结与提要,容易在学生头脑中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
其二,过渡式。
这是在教学一个课时(或一篇课文、一个单元)将结束时,用以小结本课时(或本篇课文、本单元)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新的领域的承上启性的谈话,这种方法用得好,可以使整篇课文(或整个单元、整册书)的教学形成一个浑然不可分割的整体,使学生能更好地把握各部分分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还可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激励学生根据教师的提示作进一步钻研。
其三,拓展式。
讲完课之后,教师不停留于课文,而向课外或课外写作延伸,向生活延伸。
在学完《我的叔叔于勒》一文后,笔者设计了三个练习题,引导学生向课外拓展。
①仿写:金钱能买来鲜花,但买不来友谊;金钱能买来书本,但买不来知识;金钱能买来,_______。
②写作练习:《于勒叔叔发财回来了》。
③写作练习:《我心中的于勒》。
其四,举一反三式。
孔子说:“举一隅而以三隅反。
”就是教师通过分析、讲授,让学生找出规律,这样就是变课文为例子,变分析思路为解题钥匙,让学生分析同类问题。
学习《曹刿论战》后,笔者总结道:“鲁庄公听从了曹刿的战略战术,终于以少胜多,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战例还有很多,大家还知道哪些?为什么他们会以少胜多呢?从战略战术方面试加以分析。
”其五,讨论式。
前苏联的研究表明:下课之前的7~10 分钟,学生的注意力逐渐趋于衰退。
开展适当的活动可以调节大脑、减少疲劳,同时强化学生知识的理解和技能的巩固,可谓一箭双雕。
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结尾的艺术. 一节课有好的开头还得有好的结尾。
两者前后联系成为课堂教学完整过程的标志。
在小学语文40分钟的课堂教学里结尾所占的时间虽然不长但却举足轻重影响课堂教学目标的全面落实。
它能协助学生整理概括加深感受深化理解巩固记忆它还能开拓学生视野激发学生继续探索的热情。
通过反馈必要时引导学生冲刺有可能使课堂教学出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
结尾有的能够为新一课的学习奠定基础直接影响到新一课的开头。
这样课的结尾又成为学生理解发展的转折点。
一、结尾的要求1、周密计划。
结尾容易产生拖拉和仓促两种偏向时间过长空而且松时间太紧匆忙草率。
这些偏向是因为时间安排不当造成的。
有的还和教学思想密切相关。
在应试教育里盲目追求信息量搞满堂灌结尾却被当作尾巴割掉了。
安排结尾要根据教学实际需要估算好时间留有余地这是重要的前提。
2、整体安排。
结尾仅仅教学过程的一个组成部分其内容受其他教学环节制约。
在设计时要着眼于课堂教学的整体增强与其他教学环节的内在联系使之成为落实课堂教学目标的重要一环。
3、方法灵活。
结尾一般由教师执掌机械呆板。
随着教学任务的完成有的学生松一口气有的学生感到疲劳注意力下降。
在这种情况下更需要改变刻板的教学模式讲究教学艺术继续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例如结尾一般由教师总结。
如果改为由学生总结则更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结尾一般用肯定的语气为学生下结论如果给学生留下问题促使学生继续思考则更能提升他们探索的热情结尾一般用言语表述反映学习成果如果让学生汇报听说读写训练的成果通过反馈则更能让学生感受到学有所得的乐趣。
总来说之要灵活使用各种教学方法使结尾更加生动活泼。
还理应指出的是在结尾时切勿为了结尾而把结尾程式化那只能会造成画蛇添足的效果。
1、总结概括。
协助学生把学习的教材内容加以整理归纳。
总结提升以加深印象牢固记忆。
为此能够设计概括性的问题也能够利用原有板书引导学生自己去归纳它的艺术性表现在简明、扼要而又系统、完整上。
浅谈语文教课中的结尾艺术讲堂教课是一门艺术,它表此刻教课中的每一个环节,特别是导入和结尾这两个环节。
很多教师很重视讲堂教课的导入,但对结尾却重视不够。
导入安排得奇妙,诚然能起到先发制人、令人着迷的作用,但结尾也不行小觑。
下边说说我对语文讲堂教课中“结尾”的一点见解。
一、归纳总结式这是最常用的一种结尾方法。
它是对教课内容、课文特点作纲要挈领的总结和归纳,是对知识进行条理化和系统化的工作,意在让学生纲举目张,坚固地掌握所学知识。
所以,用语一定简洁简要,力戒重复?? 嗦、拖拖拉拉,防止产生悲观作用。
比如,《白杨礼赞》的最后一句话“我要大声赞叹白杨树!”文章中不过这空洞的赞叹之词吗?那么作者究竟是如何对白杨树进一步详细描绘的呢?归纳:主要描绘它的形象随和魄,表现出旺盛、坚毅、力求上游的斗争精神。
所以,它象征北方的军民,特别象征今日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行缺乏的朴素、坚毅、力求上游的精神。
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中心的理解,又能激励同学们学习这类精神。
二、比较比较式只有比较,才有鉴识。
这类结尾的方法,就是在讲堂教课结束之际,从内容、构造、语言等方面,有所重视地将课文与从前学过的其余课文进行比较比较,同中求异,异中求同,进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比如,教课完欧 ?亨利的《警察与赞叹诗》,能够把小说中的主人公苏比跟从前学过的鲁迅《阿 Q 正传》中的阿 Q 进行比较。
他们在好多方面存在着相像之处。
1.都有着“低俗”的目的。
阿 Q 认为革命的目的就是报私仇、抢东西、讨妻子;苏比呢,希望进牢狱的目的,竟是图那边无挨冻之苦,又可免费食宿的便利。
2.都有着畸形的心理。
阿 Q 有着自欺欺人的精神成功法,在现实中吃了亏,但他会在精神上获得知足和胜利;苏比呢,竟希望过上牢狱生活,不可以说心理没有点变态和失常。
这样一对照,学生既能温故旧的知识,又能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
三、巧设悬念式讲堂教课的结尾也应像文章的结尾同样,讲究悬念迭出,耐人回味,给人一种课已结束而意犹未尽的感觉。
浅谈语文课的结尾艺术语文是知识迷宫,语文课则是游乐园,教师是导游,学生是游客。
有些教师上语文课时把开头(新课导入)搞得天花乱坠,结尾却落地无声,只把学生引进去,却没有引出来。
俗话说:“编筐织篓,全在收口;描龙绘凤,重在点睛。
”“收口”和“点睛”便是结尾的神圣使命。
教学也如此,完美的结尾可以使知识得以概括、深化、延伸,可以使整个教学结构浑然一体。
现介绍一下笔者在语文课结尾时常用的几种方法,与大家共享:一、总结式结尾——“回眸一笑百媚生”讲完一节课后一般根据板书将新课内容进行总结,找关键词、重点处概括而结尾,这是最基本也是最常用的一种结尾方法。
如在讲授《背影》这篇文章时,到了课堂尾声处,要总结全篇,可以运用总结抒情式的语言来介绍:唐代诗人孟郊在《游子吟》中写道:“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诗中母亲为儿子一针一线细细密密缝补衣服的镜头表现出母爱的细密绵长、深沉博大,这个镜头成为耸立在人们心目中的母爱的丰碑。
这样,就巧妙地把整堂课的主要内容加以总结概括,给学生以系统完整的印象,促使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二、对比式结尾——“映日荷花别样红”比较区别式是将传授的新知识与有关的旧知识联系起来,通过比较分析、把握异同、区分优劣,使学生更深刻、更正确地理解知识的结尾方式。
如学习了鲁迅的《风筝》后,可引导学生对比阅读周粲的《满天的风筝》。
《满天的风筝》所描写的是那种快乐、满足、骄傲的形象,通过对比更加突出了《风筝》中所特有的那种情感,笼罩着深沉的悲哀:无法补过,无法释怀,悲哀之至,让人在心灵的震撼中更深切地体会到文章的丰富意蕴。
三、悬念式结尾——“一石激起千层浪”这种方式是教师在结课时,为下节上课留下伏笔,使教学内容自然地进行过渡,以保证知识的完整性和学生思维的连贯性;或在下课前留下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留给学生思考,将课堂进行延伸,课虽尽而意无穷。
如学习《斑羚飞渡》后,结合“激发学生关爱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的教学目标可作这样的结尾:课文中展示了一幅幅凄美的图画,人在这里充当的是一种很不光彩的角色,人类的行径已经导致许多物种的灭绝,而动物应该有生存在地球上的权利。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结尾艺术
作者:刘水明
来源:《广西教育·A版》2015年第03期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结尾艺术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3A-
0090-01
在语文教学中,不少教师比较重视课堂导入的设计,而对于课堂结尾却没有给予相应的重视。
精彩的课堂导入固然能直击学生的心灵,巧妙的课堂结尾同样给人“绕梁三日,不绝于耳”之感。
小学语文关于课堂结尾的方式有许多,下面,笔者就常见的煽情式结尾、拓展式结尾、总结式结尾三个方面谈谈自己的教学体会。
一、煽情式结尾——启迪期盼
在当前教育形式下,关注“情商”,注重学生情感体验已经成为广大语文教师的共识。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具有感人的故事,描写人物、情节的课文,在教学这类课文的结束环节,教师可采取激励煽情式的语言激发学生的感情,带领学生进入诗一样的教学意境中,让学生学习兴致高涨,促其奋进。
如教学人教版语文第九册《慈母情深》一课时,课文主要讲了作者少年时代的一件事:“我”想要买一本书,母亲不顾家庭困难、朋友劝阻,极力支持“我”读书,表达了“我”对母亲深深的感激之情。
文章为了表达母亲支持“我”读书的不容易,着力描写了母亲的工作环境和母亲给钱时的毫不犹豫,体现了母亲对“我”深深的爱与支持。
在教学时,怎样才能使学生领悟母亲对“我”的爱呢?在课堂教学结尾处,笔者是这样教学的:“由作者的母亲,我想到了天底下所有的母亲,她们是那么平凡,又是那么伟大,正如一首歌中所唱…你入学的新书包有人给你拿,你爱吃的三鲜馅有人给你包……‟母爱是伟大的,就让我们一起深情地说一句…妈妈,您辛苦了,我们爱你‟。
”在课堂结尾时,教师主要针对文本流露出的母子深情,采用煽情式的语言作结尾,这样教学,由一位母亲联想到天底下所有的母亲,自然激发了学生对母亲深深的爱,有利于学生实现阅读情感的升华。
二、拓展式结尾——延伸探究
语文学习应紧扣文本但不止于课本,课堂教学的终结并不等于语文教学的终结。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在语文教材中有许多知识和课外知识联系紧密,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
因此,在语文教学结尾的时候,教师可以根据文本内容适当拓展教学,拓宽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带着课堂上的认知张力,自觉开拓认知空间,进而提高课堂效果。
如教学人教版语文第七册《蟋蟀的住宅》一课时,课文主要描写了蟋蟀住宅的特点以及蟋蟀是如何建造住宅的,激发学
生热爱自然科学的兴趣。
在这一课教学结尾时,为了有效拓展文本内容,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以及激发学生探究课外生活的兴趣,笔者是这样结束课堂的:“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蟋蟀的住宅,了解了蟋蟀住宅的特点,自然界中还有许许多多的生物,你了解它们吗?它们的住宅有什么特点呢?请你根据生活实际条件观察一种自己熟悉的小动物,并把这种小动物是如何建造住宅的给大家说一说,可以是小蚂蚁,也可以是自己熟悉的小动物。
你们有兴趣吗?”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要把下课铃声作为课堂教学的终结,而是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有效拓展文本。
在这个课例里,正是因为有了教师对教学的适当拓展,才不断激发学生探究科学奥秘的兴趣,学生在探究实践活动中也体验到了观察的乐趣,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
三、归纳式结尾——总结升华
归纳式结尾是课堂教学中常用的一种结尾方式,正如唐代散文大家韩愈所云:“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
”在学习了全篇课文后,教师要带领学生对本课要点和知识难点进行梳理和总结。
教学采用归纳式的课堂结尾可以起到统领全篇,加深学生记忆,以及总结升华的作用。
如人教版语文第九册《鲸》这篇课文,无论是内容还是表达形式都很优美,在这一课的教学结尾处,为了让学生学会运用文章的表达方式描写对象,使学生既获得知识,又具备学习能力,实现阅读与运用的双赢,笔者是这样展开教学的:“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鲸,知道了鲸有多长、多重,明白了鲸是哺乳动物,鲸的种类以及鲸的生活习性。
那么,作者为什么能够把鲸描写得这样具体、形象、生动,让我们爱读呢?那是因为作者运用了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等说明方法,使鲸在我们头脑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如果你想让自己的文章表达得清楚明白,在平时的写作练习中就要多学习课文的写作手法。
”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师针对说明文的特点,主要采取了归纳式的结尾方式,一方面使学生对本课内容有了综合整体的认识,另一方面再把课文的表达方式和课文内容结合起来,使教学条理清楚、层次分明,实现由迁移运用到了总结升华的教学作用。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合理的结尾方式,这样才能使语文课堂达到“课已尽而意无穷”的教学效果。
(责编杨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