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天气与气候
- 格式:doc
- 大小:88.50 KB
- 文档页数:9
七年级地理教案天气与气候9篇天气与气候 1第三章天气与气候第一节多变的天气一.天气及其影响1.人们经常用阴晴,风雨,冷热来描述天气。
2.天气的特点:⑴天气反映了一个地方短时间里的大气状况,他是经常变化的。
⑵同一时刻,不同地方的天气可能差别很大。
二.明天的天气怎么样1.卫星云图绿色表示陆地,蓝色表示海洋,白色表示云雨区。
2.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的主要环节:获取情报→接受信息→制作成图表→得出结论→电视播报3.天气预报的内容:天气预报要说明一日的阴晴,风,气温和降水的情况。
a.气温:大气冷热的程度b.降水概率:表示降水可能性的大小。
降水概率为100%,表示肯定“有雨”;降水概率为0,表示肯定”无雨“。
c.风向是风的来向。
风力是风的强弱,共13级,次数越大,风力越强,所用符号一杠表示二级。
4.天气图:按照专门规定的数字符号,把收集到的同一地点的气象观测记录填在地图上,这种图叫天气图,天气图是气象工作者预报天气的主要工具。
三.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1.空气质量的高低,于空气中所含污染物的数量有关,可以用污染指数来表示。
新鲜的空气污染指数小对人体健康有利,污染的空气污染指数大,对人体有害。
第二节气温和气温的分布一.气温与我们1.气温:我们把大气的温度称为气温。
气温一般用℃表示,读作摄氏度。
2.气温的观测:通常一天要进行4次,一般在8时,14时,20时,2时。
3.测试气温的仪器:放在百叶箱的温度计(百叶箱要离地1.5米)4.日平均气温:一天中不同时间气温值的平均次数就是日平均气温。
日平均气温=一日之内气温观测值之和÷观测次数月平均气温=一月内日平均气温之和÷当月天数年平均气温=一年内月平均气温之和÷月数(12个月)二.气温的变化1.气温的日变化:一天当中气温有时高,有时低,陆地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2时,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2.气温的年变化:大陆:一年当中世界陆地上大多数地方的月平均气温最高气温北半球出现在7月,南半球出现在1月平均最低气温北半球出现在1月,南半球出现在7月,南北半球季节相反海洋:一年当中海洋上北半球最高月气温出现在8月,南半球出现在2月南半球最低气温出现在8月,北半球最低气温出现在2月3.气温日较差: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的差叫做气温日较差。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天气与气候”必背知识点一、天气与气候的概念及区别1. 天气:是指一个地区短时间里的大气状况,如阴晴、风雨、冷热等,是时刻在变化的。
2. 气候:是指一个地区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一般变化不大。
气候包含气温和降水两大要素。
二、天气系统及影响1. 风向:风的来向,有东、南、西、北以及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八个基本方向。
风向的判断通常通过风向标或风羽的指向来确定。
2. 风力:风的强弱级别,共分18级。
风力的判断依据风羽的数量和类型,如每一长横代表2级,短横代表1级,三角代表8级等。
3. 卫星云图:用于表示地球表面的云雨分布。
绿色表示陆地,蓝色表示海洋,白色表示云区,且颜色越白表示云层越厚,云层厚的地方一般是阴雨区。
4. 天气预报:预测未来一日或几日内的阴晴、风、气温、降水等情况。
三、气温及其变化1. 气温的日变化:一天中最高气温通常出现在午后2时左右。
一天中最低气温通常出现在日出前后。
气温日较差:一天中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的差。
2. 气温的年变化:北半球陆地上,月平均气温最高值出现在7月,最低值出现在1月。
南半球则相反,月平均气温最高值出现在1月,最低值出现在7月。
海洋上的气温年变化相对平缓,北半球海洋上最高气温出现在8月,最低气温出现在2月;南半球则相反。
3. 气温年较差:一年中最高月平均气温与最低月平均气温的差。
四、气温的分布及影响因素1. 纬度位置:低纬度地区气温高,高纬度地区气温低,大致由赤道向两极递减。
2. 海陆位置:同一纬度,夏季陆地气温高,冬季海洋气温高;沿海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
3. 地形因素:海拔越高,气温越低。
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降低约0.6℃。
山地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五、降水的分布及影响因素1. 降水类型:包括雨、雪、冰雹等多种形式。
2. 降水的分布:受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地形因素影响。
赤道附近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沿海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山地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三天气与气候第一节多变的天气【考点 1】天气与气候及其影响1.天气:反映一个地方短时间里的大气状况;变化大同一时刻,不同地方天气可能差别很大.人们常用阴晴、风雨、冷热等来描述天气。
2.天气的影响天气与人类息息相关,它影响人们的生工农业生产、生活活动、交通、军事战争等。
3.气候:反映长时间的大气状况,时间长较稳定,变化不大【考点 2】风向及风力参见右图【考点 3】天气预报1.天气预报:说明一日内阴晴、风、气温和降水等方面情况。
2.卫星云图:绿色表示陆地,蓝色表示海洋,白色表示云区,颜色越白表示云越厚。
云层厚的地方一般是阴雨区。
降水概率表示降水可能性的大小。
3.风向是的风来向。
分力是风的强弱。
一道风尾2级,一面风旗8级。
【考点 4】空气质量预报空气质量的高低,与空气中所含污染物的数量有关,可用污染指数来表示。
空气污染指数划分:空气质量级别空气污染指数(API)空气质量状况一级 0-50 优二级 51-100 良三级 101-200 轻度污染四级 201-300 中度污染五级 >300 重度污染第二节气温和气温的分布【考点 1】气温及变化1.气温反映大气冷热的程度。
气温影响人们的饮食习惯。
气温的高低不同,人们的住房建筑特色也不同。
气温影响商业。
1.气温的测量工具是温度计,测量时放在百叶箱里,百叶箱距地面1.5米。
测量单位一般采用摄氏度,记做“℃”。
在8时、14时、20时、2时进行测量。
一天中不同时间气温值的平均数,就是日平均气温。
【考点 2】气温的变化1.以一天为周期的气温变化,叫做气温日变化;以一年为周期的气温变化,就做气温年变化。
2.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2时左右,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的差,叫做气温日较差。
2.一年中,北半球气温,大陆上7月最高,1月最低;海洋8月最高,2月最低(南半球相反)。
4.一年内的最高月平均气温与最低月平均气温的差,叫做气温年较差。
【考点 3】气温的分布1.等温线:把同一时间气温相同的地点,在地图上用线连接起来,这种气温相同的各点连接起来的平滑曲线,就是等温线。
13、等温线图上低、高温中心如何表示?等温线疏密程度表示什么?等温线向高纬凸起,说明什么?等温线呈封闭形状时,如果中心气温比周围低表示低温中心,反之是高温中心;等温线密集,气温差别大,稀疏的地方气温差别小。
等温线向高纬度凸出,说明气温比周围高。
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归纳及表格一、热带气候(最冷月气温都大于15℃)二、亚热带气候(最冷月气温都在0℃~15℃之间)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亚热带常绿硬叶林三、温带气候(最冷月气温<0℃,除了温带海洋性气候,它的最冷月气温在0℃~15℃之间)四、亚寒带气候亚寒带针叶林气候,气候特点:冬季严寒,夏季温和,降水稀少。
分布:北纬60°~70°之间的大陆内部,主要在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内部,南半球没有分布。
气候示意图跟温带大陆性气候有点像,但是它的最热月温度比温带大陆性的低,最冷月温度也比温带大陆性的低。
五、寒带气候(1)苔原气候。
主要分布在北冰洋沿岸。
气候特点:终年寒冷,最热月平均气温在0℃~10℃之间,降水少。
(2)冰原气候。
主要分布在南极大陆和格陵兰岛内陆地区。
气候特点:最热月平均气温在0℃以下,冰雪终年不化,降水稀少。
六、高山高原气候主要分布在高海拔的山地、高原地区。
气候特点: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在一定范围内,降水随海拔升高而增加。
随着高度的增加,自然景观出现垂直变化的规律。
总结:判断世界气候类型的步骤1、根据气温曲线图判断该地是南半球还是北半球。
由于南北半球季节相反,因最冷月>15℃为热带;最冷月气温都在0℃~15℃之间为亚热带;最冷月<0℃为温带(有特例:温带海洋性气候的最冷月>0℃)最热月<10℃为寒带。
3、根据降水量柱状图中年降水量和降水的季节分配情况确定降水类型,最后确定气候类型。
各气候类型在大陆上的分布特点1.只分布在北半球的气候类型(或南北球缺少的气候类型)有4种: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亚寒带大陆性气候、苔原气候。
天气及其影响一、气候和天气的区别二、天气和人类活动1. 天气影响人类活动(1)天气影响交通:如强降雨可能导致道路积水,阻塞交通;下雪、降温等天气导致路面积雪,结冰等,影响交通顺畅;大雾,沙尘暴天气影响大气能见度,从而影响交通。
(2)天气影响人类身体健康:如大风降温天气可能导致人们感冒;高温天气可能导致人们中暑等。
(3)天气影响农业生产:如秋末春初的寒潮天气对农作物产生冻害影响;干旱导致农作物缺水枯死等。
2.人类活动也能影响局部的天气变化:如人工降雨、人工消雾。
天气预报一、天气预报的主要内容通常天气预报要说明一日或几日内阴晴、风、气温和降水等情况。
(1)阴晴:天空中经常有云,当天空布满云时,为“阴天”;当天空无云或云很少时,为“晴天”。
(2)降水概率:表示降水可能性的大小。
降水概率为100%,表示肯定“有雨”;降水概率为0,表示肯定“无雨”。
(3)气温:大气冷热的程度。
气温的单位一般用℃表示,读作摄氏度。
(4)风向:风的来向风向由“东、南、西、北”以及“东南、西南、西北、东北”一共八个方向。
风向为“北”,说明风来自北方。
风力是风强弱的级别,共分18级,级数越大,风力越强。
二、卫星云图1. 卫星云图是由气象卫星拍摄的地球大气图像,是天气分析和天气预报的重要依据。
2. 卫星云图的判读绿色——陆地蓝色——海洋白色——云区。
不同地区,云层厚度不同。
云的颜色越白,表示云层越厚。
云层厚的地方一般是阴雨区。
三、常用的天气符号为了便于读懂天气预报,通常用专用符号表示天气状况,在电视天气预报画面上,天气符号一般与城市名称一起出现。
有时一个城市名称旁边会出现两个天气符号,表示天气将从某种天气状况转变成另一种天气状况。
常用的天气符号如下:空气质量一、空气质量的高低1. 空气质量的高低,与空气中所含污染物的数量有关,可用污染指数来表示。
空气质量级别越高,表示污染指数越大,空气污染越严重;空气质量级别越低,表示污染指数越小,空气越清新。
初中地理知识归纳总结七年级上册第三章天气与气候一、多变的天气1、天气及其影响⑴含义:是一个地方短时间里阴晴、风雨、冷热等大气状况。
⑵特点:短时间(时间)、相差大(空间)、变化大(变化)⑶影响:天气对交通、生活、农业生产、军事等人类活动有着深刻的影响。
2、明天的天气怎么样?⑴天气预报:是气象工作者通过对天气资料的分析,发布将要出现的天气状况。
⑵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世界各地获取气象信息→卫星传输接收→对信息加工处理→分析判断得出结论→预报⑶天气预报的形式:电视、报纸、互联网、广播、手机短信、打电话⑷天气预报的内容:①卫星云图:蓝色表示海洋、绿色表示陆地、白色表示云区②城市天气预报:说明一日内阴晴、风、气温和降水等常规情况,另外还有沙尘暴、空气质量、海浪、冰雹、大雾等特殊预报。
⑸常用的天气符号(P46中的图3.6)3、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评价空气质量的方式:空气质量的高低,与空气中所含污染物的数量有关,用污染指数来表示。
污染指数小,对人体健康有利;污染指数大,对人体健康有害。
二、气温和气温的分布1、气温与生活⑴气温:空气的温度,常用℃表示。
日平均气温=一日内气温观测值之和÷观测次数月平均气温=一月内日平均气温之和÷当月天数年平均气温=一年内月平均气温之和÷月数(12)⑵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气温影响人们的穿衣、饮食、住房、农业和交通等。
2、气温的变化⑴日变化(P51中的图3.12)①概念:以一天为周期的气温变化。
②变化特点:一天当中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2点(14时)左右,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③气温日较差=最高气温-最低气温⑵年变化(P51中的图3.13)①概念:以一年为周期的气温变化。
②变化特点:南北半球气温的变化正好相反。
陆地上:北半球气温7月最高,1月最低;海洋上:北半球气温8月最高,2月最低。
③气温年较差=最高月平均气温—最低月平均气温⑶通常用气温的变化曲线图来表示一个地方一年内的气温变化情况。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天气与气候》知识点详解+单元测试第三章天气与气候第一节多变的天气1、天气及其影响⑴含义:是一个地方短时间里阴晴、风雨、冷热等大气状况。
⑵特点:短时间(时间)、相差大(空间)、变化大(变化)⑶影响:天气对交通、生活、农业生产、军事等人类活动有着深刻的影响。
天气与我们的生活:知道“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天气气候概念一个地方短时间里阴晴、风雨、冷热等的大气状况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区别 1 短时间2、经常变化1、长时间 2、变化不大联系两者都是指大气的状况,气候是对长时间天气的综合2、明天的天气怎么样?⑴天气预报:是气象工作者通过对天气资料的分析,发布将要出现的天气状况。
⑵天气预报图:通常,天气预报要说明一日内阴晴、风雨、气温和降水的情况。
气象预报图(卫星云图):蓝色表示海洋,绿色表示陆地,白色表示云雨区。
不同地区,云层厚度是不同的。
云的颜色越白,表示云层越后。
云层厚的地方一般是阴雨区。
符号图。
大雪中雪小雪暴雨大雨中雨小雨画图:地理书第49页图3.5 常用的天气符号知道:①.降水的概率表示降水可能性的大小。
②.气温是大气冷热的程度,气温的单位一般用℃表示,读作摄氏度。
③.风力和风向的表示方法。
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风力指风的大小。
④.污染指数与空气质量等级:指数小,质量好;级别大,质量差的制作过程:世界各地获取气象信息→卫星传输接收→对信息加工处理→分析判断得出结论→预报⑶天气预报的形式:电视、报纸、互联网、广播、手机短信、打电话⑷天气预报的内容:①卫星云图:蓝色表示海洋、绿色表示陆地、白色表示云区②城市天气预报:说明一日内阴晴、风、气温和降水等常规情况,另外还有沙尘暴、空气质量、海浪、冰雹、大雾等特殊预报。
⑸常用的天气符号(P46中的图3.6)3、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评价空气质量的方式:空气质量的高低,与空气中所含污染物的数量有关,用污染指数来表示。
污染指数小,对人体健康有利;污染指数大,对人体健康有害。
第三章天气与气候
考点清单:
1理解天气与气候的含义,并知道它们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会阅读世界气温和世界降水分布图,并能总结出它们的分布规律。
能够阅读气温的曲线和降水柱状月分布图。
一、气温的变化
(1)气温的日变化和日较差。
①以一天为周期的变化,叫做气温日变化
②一天中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的差,叫做气温日较差。
如上图最高气温约为30℃,最低气温约为24℃,则气温年较差是6℃,说明该地气温日变化不大。
(2)气温年变化与气温年较差
①以一年为周期的气温变化,叫做气温年变化。
②一年内的最高月平均气温与最低月平均气温的差,叫气温年较差。
二、气温的分布
(1)等温线
世界各地冷热不同,气温的分布有很大差别。
通常用等温线来表示气温的水平分布。
在同一条等温线上,各点的气温相等。
(2)气温的分布规律及原因
①低纬度气温高,高纬度气温低。
②同纬度地带,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相反③在山地,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
大致每升高100米,气温约下降0.6℃。
三、降水与生活
(1)降水的概念
从大气中降落的雨、雪、冰雹等,统称为降水。
此外,雾、露、霜等
(2)降水与人民生产、生活的关系十分密切,直接影响到人民的工业、农业、交通和日常生活。
四、降水的季节变化及降水的分布
某地降水量在一年中各月、各季降水的多少,我们用降水柱状图来表示。
以下五幅图为北半球五地的降水柱状图,反映出世界各地降水的季节变化迥异:
(1)世界各地,有的地方降水多,有的地方降水少。
人们根据世界各地的气象记录,把同一时段内降水量相同的地点,在地图上用线连接起来,这叫做等降水量线。
降水的分布用等降水量线图来表示。
(2)降水的分布规律,我们可以从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上看出来,可归纳为“三多三少”具体列表如下:
沿海受不到海风吹拂的地区少雨,如回归线大陆西侧。
沿海受到海风吹拂的地区多雨。
一般受低气压控制的地区多雨,受高气压控制的地区少雨。
(3)影响降水的因素
除上表中提到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外,还受地形的影响。
五、气候的地区差异
(1)概念:气候是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一般变化不大。
(2)组成要素:气温和降水。
(3)气候的地区差异
①主要分布在热带、温带和寒带的气候类型
②主要分布在温带地区亚欧大陆东岸、内部、西岸的气候类型。
六、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组成气候的要素是气温和降水,因此分析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和洋流因素对气候的影响,就是分析这些因素对气温和降水的影响。
(1)纬度位置:影响气候的基本因素,各地气候都有受纬度因素的影响。
(2)海陆因素:北半球中纬度地区表现明显。
(3)地形因素:在高山、高原地区表现最明显。
第四、五章居民与聚落、发展与合作
考点清单:
1.了解世界人口增长、分布特点及其成因,掌握人口自然增长率的计算方法。
2.能根据地图表达世界人口的分布特点,并能从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历史等因素分析原因。
3.理解世界人口问题对环境,社会经济的影响,并能提出解决措施。
4.了解三大人种的特点,能根据地图说出其分布规律
5.能根据地图说出世界主要语言的分布地区和宗教及其分布地区。
6.了解聚落的两种形态乡村和城市的各自特征,并理解聚落的形成与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关系
7. 记住世界上面积位于前六位的国家及轮廓,记往世界人口超过1亿的前10个国家,理解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划分类别。
8.利用各种资料分析各国发展与合作的关系
1.世界人口的增长
(1)人口增长特点
在18世纪以前,人口增长得十分缓慢;18世纪以后,特别是20世纪以来,世界人口增长的速度才大大加快。
(2)人口增长速度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的。
(3)人口增长速度加快的原因
从全球看,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现在每年新出生的婴儿数大大多于死亡的人数。
2.世界人口的分布 (1)人口分布及原因
世界人口居住,亚洲东部南部,北美东部欧洲,人口稠密地区; 地属沿海平原,气候湿润温暖,农业历史悠久,工交城市发展。
(2)人口密度
①概念:人口密度一般是指平均每平方千米内居住的人口数,单位:人/平方千米。
人口密度用来表示人口的疏密程度。
②公式:人口密度=)()
(平方千米该地的面积
人该地的人口数 3.人口问题
(3)乡村人口向大城市大规模迁移的原因 4.不同的人种
(1)根据人类体质方面的特征,人类可分为三个主要人种:
(2
)三大人种的分布:
5.世界的语言
6.世界的三大宗教
三大宗教及其分布
7.国家和地区
正确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8.国界和领土
(1)国界的概念、意义和划分(2)领土的概念和意义
9.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1)数量和分布
(2)对比差距:
①对比人均国民生产总值
②对比人口和国内生产总值
③比较经济产业状况
(3)分析发展中国家经济落后的原因:
10.国际合作
(1)任何国家在世界上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需要在彼此之间进行积极的交往和合作。
(2)经济联系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合作的一个重要方面,但是在国际经济。
发展中国家主要出售石油、矿石、木材、橡胶等原料→产品的价格低→赚到的钱少→利润流失
发达国家主要从发展中国家购买廉价的原料,制造汽车、轮船、飞机、高档日用品等→价格比较高→赚到的钱多→富国更富。
课后反思:
考试清单
1.亚洲的自然环境,运用地图说明亚洲的地理位置,
征及地理各要素间相互关系
2.亚洲的人文环境,运用资料说出亚洲的人文经济概况及存在的人口、环境、
用实例说明亚洲内部发展水平是不平衡的
考点一亚洲的自然环境
1.地理位置
洋,西和欧洲相邻;
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黑海、土耳其海峡。
2.地形特征
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平均海拔高;地面起伏大,高低悬殊;地势中间高、
亚洲有世界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世界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玛峰,
——马来群岛。
3.气候特征
受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的影响,亚洲的气候复杂多样,大陆性特征显著,
4.河流特征
河流多发源于中部山地、高原,呈放射状流向周边海洋,形成众多长河。
主要的大河——长江(亚洲最长,世界第三长河)、湄公河(亚洲流经国家最多的河流);内流区面积广大;有世界最深的湖泊——贝加尔湖,世界最大的湖泊——里海,世界陆地表面最低点——死海。
归纳整合
(1)亚洲是世界上面积最大、跨纬度最广、东西距离最长的大洲。
(2)亚洲按地理方位分为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中亚和北亚6个地区。
(3)各自然地理要素存在内在联系:
地形——河流地势中部高、四周低,河流呈放射状由中部流向周边海洋;
地形——气候地形复杂多样,导致气候复杂多样;
气候——河流降水季节变化大,使河流流量季节变化大。
考点二亚洲的人文环境
1.亚洲的人口与国家
亚洲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亚洲的东部和南部是世界人口稠密区,而西部和北部人口稀少;亚洲以黄色人种为主,共有1000多个民族。
2.文化多样性
亚洲地域辽阔,各地自然环境差异显著,形成了具有多样性的文化。
3.经济发展差异
亚洲各地区、各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
日本是亚洲唯一的发达国家。
归纳整合
1.亚洲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中国、印度、巴基斯坦、日本、印度尼西亚、孟加拉国。
2.部分地区的民风民俗
3.亚洲人口增长对土地资源和环境的影响
(1)影响
(2)对策
方法规律技巧
1.总结亚洲季风气候的分布、成因及影响
(1)分布
亚洲大陆的南部和东部,是季风气候最显著的地区,由低纬向高纬,依次分布着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三种类型。
其中,热带季风气候主要分布在印度半岛、中南半岛以及菲律宾群岛北部;亚热带季风气候主要分布在中国、韩国和日本等国的南部;温带季风气候分布在亚洲东部的中国、朝鲜、日本等国的北部以及俄罗斯的东部太平洋沿岸地区。
(2)成因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是亚洲季风气候形成的主要原因。
亚洲季风气候的形成与其位置有关。
从东亚来讲,处在世界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的东部,西临世界上最大的大洋——太平洋,海洋和陆地的热力性质差异明显。
冬季,风从亚欧大陆北部的蒙古、西伯利亚高压中心吹向太平洋,形成寒冷干燥的偏北风,也就是冬季风;夏季,亚洲内陆升温快,气压低,太平洋升温慢,气压高,于是湿热的气流从太平洋、印度洋吹向亚洲大陆,形成偏南风,也就是夏季风。
冬季风风力强劲,影响范围较大,受其影响,东亚大部分地区冬季低温少雨;当夏季风盛行时,东亚的降水自沿海向内陆逐渐减少,东部沿海地区高温多雨。
(3)影响
亚洲东部和南部夏季的降水与夏季风的强弱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般来说,夏季风强的年份,从海上带来的水汽多,降水也多;反之,夏季风弱的年份,降水就少。
如果降水过多,就可能造成洪涝灾害;反之,降水过少,就可能造成旱灾。
因此,亚洲东部和南部常受季风影响的地区易发生旱涝灾害。
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