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燃机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 格式:doc
- 大小:89.11 KB
- 文档页数:5
课程设计内燃机一、教学目标本章节的教学目标为: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内燃机的基本原理、结构及其工作过程;理解内燃机的分类、性能指标及其应用;了解内燃机的发展历程和未来趋势。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运用内燃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训练学生进行内燃机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的能力;提高学生运用科学思维方法进行创新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内燃机技术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生投身于内燃机研究和发展的热情;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科学道德,关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二、教学内容本章节的教学内容为:1.内燃机的基本原理:介绍内燃机的定义、工作原理及其与热机的区别。
2.内燃机的结构与工作过程:讲解内燃机的四大组成部分——气缸、活塞、曲轴和飞轮,以及内燃机的工作循环。
3.内燃机的分类与性能指标:介绍不同类型的内燃机,如汽油机、柴油机等,并讲解其性能指标,如功率、效率等。
4.内燃机的应用:探讨内燃机在汽车、船舶、航空等领域的应用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5.内燃机的发展历程与未来趋势:回顾内燃机的发展历程,展望未来内燃机技术的发展趋势。
三、教学方法本章节的教学方法为:1.讲授法:教师讲解内燃机的基本原理、结构、分类及其性能指标。
2.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内燃机的应用和发展趋势,分享讨论成果。
3.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内燃机故障案例,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实验法:学生动手进行内燃机实验,观察实验现象,验证理论知识。
四、教学资源本章节的教学资源包括: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内燃机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科学的知识体系。
2.参考书:提供相关领域的参考书籍,丰富学生的知识视野。
3.多媒体资料:制作精美的PPT、视频等多媒体资料,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实验设备:准备内燃机实验设备,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的机会。
五、教学评估本章节的教学评估方式包括:1.平时表现: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提问回答、小组讨论等,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兴趣。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内燃机原理及构造》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40403 英文名称:Principle and Structure of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课程层面:专业基础课程性质:必修总学时:64 理论学时:64实验学时:0实践学时:0学分:4开课单位:机电工程学院——能源与动力工程教研室一、课程简介本课程是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的必修主干专业课程。
课程系统论述内燃机的一般工作过程、工作循环、内燃机的燃烧及控制;介绍内燃机的性能指标及其影响因素,以及提高性能的途径和措施。
讲解内燃机动力学分析,介绍内燃机典型零件的结构和设计方法。
学生学习本课程之后,掌握内燃机工作过程的基本原理,了解内燃机性能的影响因素和提高性能指标的途径及措施,了解内燃机典型零件的动力学特性和设计方法。
二、教学基本要求1.知识要求学习本课程之前,应系统地学完《工程热力学》、《传热学》、《流体力学》等专业基础课程,要求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
本课程是热能动力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主要讲述发动机的性能指标、换气过程、废气涡轮增压、燃料与燃烧、内燃机的特性、排放和噪声等方面的原理和特点等内容。
2.素质和能力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发动机的工作原理、工作特点和工作过程,初步具有利用发动机的基本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专业技术应用能力。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针对内燃机学课程的特点,课程教学方法上采用了教师讲解、师生互动讨论等多种形式并举。
课堂教学中始终围绕内燃机学的基本概念讲解,重点包括:基本概念产生的背景、影响因素以及基本概念之间的细微区别;列举基本概念的应用实例,使学生了解基本概念的用途;指导学生阅读文献、自主设计实验,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和掌握这些基本概念。
将启发式教学贯穿于教学中。
注重启发、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思维,循序渐进,将教师的传授与学生的参与相结合,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充分利用教具、模型、实物、实验及多媒体课件等教学手段,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内燃机说课稿一、说教材(一)作用与地位内燃机作为现代工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不仅在我国的交通运输、农业、国防等领域发挥着关键作用,同时也是高中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课内容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热力学原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还能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
(二)主要内容本课主要围绕内燃机的工作原理、类型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展开,涉及以下小节:1. 内燃机的基本原理2. 内燃机的类型及其特点3. 内燃机的效率与环保问题4. 内燃机的未来发展趋势二、说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内燃机的基本工作原理,了解内燃机的类型及其特点。
2. 使学生了解内燃机的效率与环保问题,认识到节能减排的重要性。
(二)能力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分析内燃机工作过程的能力。
2. 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学会通过实验、资料查询等方法深入探讨内燃机相关问题。
(三)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环保意识。
三、说教学重难点(一)重点1. 内燃机的基本工作原理2. 内燃机的类型及其特点3. 内燃机的效率与环保问题(二)难点1. 内燃机工作过程中能量转化的理解2. 内燃机效率的计算及其影响因素3. 内燃机排放污染物的控制技术四、说教法(一)教学方法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内燃机的相关知识,我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1. 启发法:通过提问和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帮助他们自主发现内燃机工作原理的奥秘。
例如,在讲解内燃机四个冲程的过程中,我会提出问题:“为什么要有吸气、压缩、做功和排气这四个冲程?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和区别?”从而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2. 问答法:在授课过程中,我适时提出问题,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回答问题。
这样既能检验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又能提高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
3. 案例分析法:以实际生活中的内燃机为例,分析其类型、特点和应用,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内燃机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
4. 实践操作法:组织学生进行内燃机模型的拆装和观察,让他们亲身体验内燃机的工作原理,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内燃机原理教学设计引言内燃机是机械专业必修的基础课程之一,掌握内燃机的原理和工作方式对于机械专业的同学来说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教学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估四个方面,设计一节内燃机原理的教学课程。
教学目标本节课程的主要教学目标如下:1.理解内燃机的基本概念和组成部分;2.了解内燃机的工作原理和工作循环;3.熟悉内燃机的分类和特点;4.掌握内燃机的性能参数计算方法;5.熟练掌握内燃机的故障诊断和维修方法。
教学内容第一部分:内燃机基础知识1.内燃机的基本概念和组成部分;2.内燃机的工作原理和工作循环;3.内燃机的分类和特点。
第二部分:内燃机性能参数计算1.内燃机的热力循环过程;2.内燃机的性能参数计算方法;3.内燃机的优化设计原则。
第三部分:内燃机维修与故障诊断1.内燃机的故障分类和诊断方法;2.内燃机的维护和保养方法;3.内燃机故障的排查和排除方法。
教学方法本节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实验演示和案例分析等。
讲授在教学讲义中,详细介绍内燃机的基础知识、性能参数计算和故障维修等内容。
实验演示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亲身体验内燃机的工作原理和计算方法。
实验设备包括内燃机实验台、热力循环实验仪和排放测试仪等。
案例分析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学会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案例包括内燃机的优化设计、故障排查、排放控制等。
教学评估教学评估主要采用考试评估和实验评估两种方式。
考试评估考试内容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和计算题等,旨在考察学生对内燃机的基础知识、性能参数计算和故障维修等方面的掌握程度。
实验评估实验评估主要考察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技能和实验报告撰写能力。
评估内容包括实验操作过程、实验结果记录和实验报告撰写等方面。
结论通过本节课程的教学设计,学生将能够全面了解内燃机的基础知识、性能参数计算和故障维修等方面,提高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同时,教学评估也将为教师提供有效的教学反馈和课程改进建议。
车辆与交通运输实验中心实验教学大纲《内燃机学》课程试验教学大纲一、制定实验教学的依据本大纲根据《内燃机学》教学大纲对学生实验能力培养要求而制定。
二、本课程实验教学的地位和作用《内燃机学》课程是高等学校本科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技术基础课程。
实验课是本门课程的重要教学环节,其目的是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掌握发动机台架结构及其检测原理,掌握发动机负荷特性及速度特性的测试方法,以及内燃机的万有特性的绘制。
使学生掌握内燃机学的基本实验技术,具备分析和整理实验数据的能力,为学好后续课程,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和科学研究打下必要的基础。
三、本课程实验教学基本理论与技术内容本课程主要讲授内燃机的工作原理。
通过讲授内燃机的基本实验装置的使用方法与基本的测试技术,使学生对内燃机的基本实验达到能独立调试测量等能力。
要求学生课前预习实验指导书,指导教师应概述实验的原理、方法及仪器使用等,并作针对性指导,具体实验步骤和结果分析、处理由学生独立完成。
实验内容要求如下:1)掌握发动机台架测试系统的硬件结构及原理。
2)掌握发动机负荷特性的测试方法及数据处理方法。
3)掌握发动机速度特性的测试方法及数据处理方法。
4)发动机万有特性的绘制。
四、学时安排、教学文件及教学形式学时:本课程总学时为32学时,其中实验4学时,占总学时12.5%。
教学文件:校编《内燃机学实验指导书》。
教学形式:本课程实验为综合性实验。
要求学生课前预习实验指导书,指导教师应概述实验的原理、方法及仪器使用等,并作针对性指导,具体实验步骤和结果分析、处理由学生独立完成。
五、实验成绩评定根据学生的实验预习、实验纪律、实验动手能力及实验报告结果,进行综合评定,车辆与能源学院给出A、B、C。
实验成绩占本课程总成绩20%,对缺实验成绩者,本课程不予通过。
六、实验项目、适用专业及学时分配适用专业及要求序号实验项目学时类型类别车辆工程交通运输1 汽油机速度特性试验2 综合专业必修必修2 汽油机负荷特性试验 2 综合专业必修必修七、本课程实验用到的仪器设备及仪表发动机、测功机、油耗仪、控制柜、发动机试验台架。
《内燃机原理》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代码:020232029课程英文名称:Engine Principle课程总学时:40 讲课:34 实验:6 上机:0适用专业:车辆工程、交通运输、装甲车辆工程大纲编写(修订)时间:2017.5一、大纲使用说明(一)课程的地位及教学目标该课是车辆工程、交通运输、装甲车辆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选修课。
通过对本课程学习,使学生深入了解内燃机工作过程;掌握整机工作性能评定指标及其影响因素,运转特性及调整特性,获得一般的试验方法及操作技能,以便正确合理的选择、运用内燃机,同时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必要基础。
(二)知识、能力及技能方面的基本要求1.掌握内燃机理论循环;内燃机的实际循环;指示指标、有效指标及其它性能指标;机械损失及其测定;内燃机的环境指标;热平衡。
2.掌握四行程内燃机换气过程;四行程内燃机的充气效率;减少进气系统阻力;合理选择配气定时。
3. 掌握内燃机增压技术的类型及原理;废气涡轮增压器国内外发展现状、基本结构、工作原理及特性,影响废气能量利用的因素;与整机的匹配3.掌握燃料的使用特性及燃烧的基本知识。
4.熟练掌握汽油机的燃烧过程,空气供给、燃油的供给与喷射;燃烧室的结构;汽油机电喷技术。
5.熟练掌握供油系统分类与结构,燃油的喷射与雾化,柴油机的燃烧过程, 油气混合及燃烧室结构,燃烧过程的匹配。
6.掌握内燃机工况;内燃机的磨合试验与功率标定、相关技术规范;内燃机的可靠性试验、相关技术规范;内燃机的负荷特性与试验方法、相关技术规范;内燃机的速度特性与试验方法、相关技术规范;内燃机万有特性概念及作图方法;内燃机的调整特性与试验方法、相关技术规范。
(三)实施说明1.教学方法:本课程以课堂讲授和自学相结合,辅以课外练习。
讲课讲授着重使学生掌握本课程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堂讲授中理论与工程实践相结合。
2.教学手段:本课程属于专业基础课,在教学中以传统黑板方式为主,辅以PPT多媒体教学手段。
内燃机原理课程设计简介内燃机是一种将燃料与空气混合后在气缸内燃烧产生高温高压气体,利用其能量向外部做功的能量转换装置。
内燃机是现代交通工具和机械制造等领域中不可或缺的动力来源。
本次课程设计将深入学习内燃机的工作原理,设计一款自己的简易内燃机,并利用3D打印进行制作。
学习内容1. 内燃机的分类内燃机按工作循环类型不同,可以分为两类:往复式内燃机和旋转式内燃机。
其中,往复式内燃机包括四冲程汽油机和柴油机,旋转式内燃机包括涡轮喷气发动机和涡轮螺旋桨发动机。
2. 内燃机的工作原理(1)四冲程汽油机原理四冲程汽油机包括四个冲程:进气、压缩、燃烧和排气,是一种常见的汽车引擎类型。
进气冲程中,汽缸内的活塞由上往下移动,吸入燃油和空气混合物;压缩冲程中,活塞向上移动,将混合物压缩至较小体积;燃烧冲程中,火花塞产生火花,引燃混合物,产生高温高压气体,推动活塞向下运动;排气冲程中,活塞再次向上移动,以排出废气。
(2)柴油机原理柴油机是利用柴油燃料进行燃烧的内燃机,其工作原理与汽油机类似,但压缩比更高,通过高温高压气体将燃油喷入气缸,实现点燃燃料的过程。
柴油机的燃油效率和经济性较高,常用于大型工业用途。
3. 内燃机的设计与制作根据学习所得的内燃机原理知识,我们将设计一款简易的内燃机,并利用3D 打印进行制作。
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内燃机结构、燃料选择、点火系统等问题,并对设计方案进行实验验证,检验内燃机的功率和效率。
实验过程1. 设计内燃机根据上述内燃机原理,设计一款自己的内燃机,并绘制出其制图。
在设计过程中要考虑燃烧室、进气和排气系统、点火系统、气缸体等部件的设计。
2. 制作3D模型利用设计图纸进行3D模型制作,使用3D打印技术进行制造。
3. 进行实验验证将制造出的内燃机连接有功率分析仪和扭矩计,对其性能进行测试,检验其功率和效率。
根据测试结果进行数据分析和结论得出。
结论在本次课程设计中,我们深入学习了内燃机的工作原理和分类,并设计了一款自己的内燃机并进行了3D打印制作。
内燃机原理教案:深入理解发动机工作原理深入理解发动机工作原理一、教学理念发动机是汽车工作的核心之一,对于车辆的性能和使用寿命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因此,对于正规汽车维修和保养人员来说,理解发动机的工作原理显得尤为重要。
本教案的理念是:从基础原理入手,以图表为突破口,深入浅出地介绍发动机的工作原理和结构,最终达到帮助学生掌握汽车发动机基本知识的目标。
二、教学目标1.了解发动机的基本概念、分类和结构,掌握发动机的工作原理。
2.了解发动机的燃油系统、点火系统、冷却系统、润滑系统等基本组成部分以及其功能。
3.能够使用手边的工具对汽车发动机进行初步的检修和维护。
三、教学教法1.引入法选择生动的例子或现象引导学生思考,通过对话和互动勾起学生学习兴趣和知识积累。
2.探究发现法通过实际案例和问题解决,以启发学生思考和研究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探究并发现发动机理论模型的本质特征。
3.操作演示法以实际操作为手段,让学生在行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一步理解发动机原理。
四、教案设计一、发动机基础知识1.发动机的定义和分类2.发动机各部分名称3.发动机的材料和制造工艺二、发动机结构分析1.空气进气系统2.燃油系统3.点火系统4.冷却系统5.润滑系统三、发动机工作过程1.工作循环的概念2.四冲程循环工作原理3.四冲程循环工作过程四、发动机维护保养1.发动机检查2.发动机保养五、教学板书1.图片和标准配件列表2.发动机分类图3.四冲程循环工作原理图4.常见故障问题解析图六、教学方法1.理论探究使用思辨教学法、问题探究法和案例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逐步了解发动机的原理和构造。
2.案例分析以案例分析的方式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理解和发现发动机原理。
3.操作实践通过实验操作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度,加深发动机的理解。
七、教学评估通过期中、期末考试、课堂测验、实验操作等形式对学生进行评估,确保教学质量和教育效果的提高。
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名称内燃机原理Principles of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二.课程编码:822181三.学时与学分:64/4四.先修课程工程热力学、流体力学、动力机械基础、涡轮增压器原理等五.课程教学目标本课程属于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动力机械专业方向的专业核心课程。
本门课程的教学目标,旨在使学生获得内燃机工作原理、现代内燃机清洁燃料、排放控制及电控应用技术方面的必备知识,掌握提高内燃机动力性、经济性和降低有害排放物的基本方法。
培养学生综合所学知识进行内燃机性能设计与研究的能力。
六.适用学科专业能源与动力工程、车辆、船舶轮机、航空发动机、工程机械、农业机械和林业机械等专业。
七.基本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1.课内讲授(56学时)本课程分为十个模块,一个模块一个知识点,课堂理论教学环节56学时,三层次实践教学环节64学时(其中内燃机拆装实习40学时计入认识实习学时,内燃机性能实验8学时计入本课程课内学时,内燃机工作过程数值仿真16 学时计入课程设计学时)。
模块一绪论本模块为 2 学时的课堂教学主讲教师:黄荣华讲授内容:内燃机当前的发展水平及今后的发展方向。
模块二内燃机的工作循环本模块为 4 学时的课堂教学主讲教师:黄荣华讲授内容:内燃机的理想循环及热效率计算,理想循环与实际循环的差异。
模块三内燃机的工作指标与性能分析本模块为 4 学时的课堂教学主讲教师:黄荣华讲授内容:内燃机的工作指标、动力性与经济性的指示参数与有效参数、机械效率、热平衡与内燃机的强化分析。
模块四内燃机的燃烧本模块为 12 学时的课堂教学主讲教师:黄荣华讲授内容:内燃机燃烧热化学、缸内空气运动、压燃式与点燃式发动机的混合气形成、燃烧与燃烧室。
模块五内燃机的燃料与燃料供给本模块为 8 学时的课堂教学主讲教师:黄荣华程伟讲授内容:内燃机燃料、柴油机的燃油喷射系统与电控喷油系统、汽油机的燃油供给系统与电控汽油喷射系统、气体燃料的供给。
学习指南1. 教学目标本课程属于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
其教学目标,旨在使学生获得内燃机工作原理、清洁燃料、排放控制及电控应用技术方面的必备知识;掌握提高内燃机动力性、经济性和降低有害排放物的基本方法。
培养学生综合所学知识进行内燃机性能设计与研究的能力。
2. 先修课程工程热力学、流体力学、动力机械基础、工程传热学等3.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1)教材《内燃机原理》,刘永长主编,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2001年第1版(2)主要参考书①《内燃机学》,周龙保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年第2版;②《汽车发动机原理教程》刘峥、王建昕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版。
4.学习指南本课程的重点:内燃机工作循环与工作指标、内燃机燃料与燃烧、内燃机换气过程与增压、内燃机有害物排放与控制、内燃机运行特性。
本课程的难点:内燃机实际循环、电控供油、燃烧机理、泵气功概念、车用柴油机增压和特殊工况下的增压、有害物的生成机理及其排放控制、内燃机特性及其调整等。
解决办法:(1)充分了解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学习内容、采用的教学方式及可利用的教学资源;(2)课前预习,课堂认真听讲,做好笔记,勤思考,根据课堂所讲授的知识和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对重点、难点内容反复阅读体会,必要时查阅其他相关文献、书籍,对照理解;(3)多参照,根据本课程所列出的几本参考书目,也可以自己查阅其他相关书目,有助于对知重点、难点的理解,培养自学能力;(4)重视课后作业和教学试验环节,认真完成所布置的课后作业,通过作业巩固所学知识,认真做好实验记录和试验课程作业,通过试验加深对发动机总体结构和性能的认识,并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5)重视交流,多与授课教师交流,有助于理解和解惑,纠正不正确的认识,同时多与其他同学切磋,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工程热力学及内燃机原理》教学大纲开课单位:汽车工程系课程代号:学分:4 总学时:64 H课程类别:限选考核方式:考试基本面向:车辆工程专业一、本课程的目的、性质及任务本课程为车辆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掌握热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内燃机基本原理,能对内燃机的性能进行全面的、系统的分析,具备一定的热力学过程和内燃机主要参数的计算能力,并为以后学习机械方面的专业课程打好基础。
二、本课程的基本要求掌握热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内燃机基本原理,掌握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热力学第二定律;了解各种常用工质的热力性质;能根据热力学基本定律,结合工质的热力性质,分析计算实现热能和机械能相互转换的各种热力过程和热力循环;了解提高热效率的正确途径和措施。
了解内燃机排污、噪声、振动的知识,掌握内燃机台架试验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学习本课程前,应先修“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学”、“机械原理”、“汽车构造”等课程。
只有在学好上述课程的基础上才能更好的学习本课程。
四、本课程的教学内容第一部分工程热力学部分绪论(一)热能及其利用(二)热力学发展简史(三)工程热力学的主要内容及研究方法第一章基本概念(一)热能在热机中转变成机械能的过程(二)热力系统(三)工质的热力学状态及其基本状态参数(四)平衡状态,状态方程式,坐标图(五)工质的状态变化过程(六)过程功和热量(七)热力循环第二章热力学第一定律(一)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实质(二)热力学能和总能(三)能量的传递和转化(四)焓(五)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基本能量方程式(六)开口系统能量方程式(七)能量方程式的应用第三章理想气体的性质(一)理想气体的概念(二)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式(三)理想气体比热容(四)理想气体的热力学能、焓和熵(五)理想气体混合物第四章理想气体的热力过程(一)研究热力过程的目的及一般方法(二)定容过程(三)定压过程(四)定温过程(五)绝热过程(六)多变过程第五章热力学第二定律(一)热力学第二定律(二)可逆循环分析及其热效率(三)卡诺定理(四)熵参数、热过程方向的判据(五)熵增原理(六)熵方程第六章气体的流动(一)稳定流动基本方程(二)促进速度变化的条件(三)喷管的计算(四)定熵滞止参数第七章压气机的热力过程(一)单级活塞式压气机的工作原理和理论耗功量(二)余隙容积的影响(三)多级压缩和级间冷却(四)叶轮式压气机的工作原理第八章气体动力循环(一)活塞式内燃机动力循环(二)活塞式内燃机各种理想循环的比较(三)斯特林循环(四)燃气轮机装置循环(五)燃气轮机装置的定压加热实际循环(六)提高燃气轮机装置循环热效率的措施第二部分内燃机原理部分第一章绪论(一)20世纪的内燃机(二)内燃机面临能源与环境的严峻挑战(三)内燃机当前的发展水平(四)面向21世纪的内燃机第二章内燃机的工作循环(一)内燃机理想循环(二)涡轮增压内燃机理想循环(三)内燃机理想循环热效率(四)内燃机实际循环(五)内燃机工作循环举例第三章内燃机的工作指标与性能分析(一)内燃机的工作指标(二)内燃机的指示参数(三)内燃机的机械损失及机械效率(四)内燃机的有效参数(五)内燃机的强化指标与强化分析(六)内燃机的热平衡(七)内燃机的热计算第四章内燃机的燃烧(一)内燃机燃烧热化学(二)内燃机缸内的空气运动(三)点燃式内燃机的燃烧(四)点燃式内燃机的燃烧室(五)压燃式内燃机的燃烧(六)压燃式内燃机的燃烧室第五章内燃机的燃料与燃料供给(一)内燃机燃料(二)柴油机的燃油喷射系统(三)柴油机电控喷油系统(四)汽油机的燃油供给系统(五)电控汽油喷射系统(六)气体燃料内燃机的燃料供给第六章内燃机的换气过程(一)四冲程内燃机的换气过程(二)提高充气系数的措施(三)二冲程内燃机的换气过程及其品质评定(四)内燃机的换气可用能与缸盖气道稳流试验第七章内燃机增压(一)增压技术和增压方式(二)涡轮增压系统(三)高压比、超高压比涡轮增压系统(四)涡轮增压器与内燃机的配合(五)车用发动机增压(六)特殊工况下发动机的涡轮增压第八章内燃机的排放与控制(一)内燃机排放与环境污染(二)内燃机中的有害气相排放物(三)内燃机的颗粒物排放(四)光化学反应(五)内燃机的排气净化第九章内燃机工作过程数值计算(一)内燃机的工质及热力系统的划分(二)内燃机气缸内的热力过程(三)内燃机进排气系统内的热力过程(四)内燃机缸内过程计算的边界条件(五)内燃机与涡轮增压器的匹配计算第十章内燃机的运行特性(一)内燃机的运行工况和调节(二)内燃机的基本运行特性(三)内燃机的实用运行特性(四)内燃机功率及燃油消耗率的修正五、本课程重点、难点1、工程热力学部分:重点:热力学第一定律、理想气体的性质、热力学第二定律、理想气体的热力过程、气体动力循环、气体的流动难点:热力学第二定律、气体的流动。
内燃机学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1、课程名称:内燃机学2、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3、学分:_____4、总学时:_____5、适用专业:_____二、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一)课程性质内燃机学是一门研究内燃机工作原理、结构、性能和设计的专业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内燃机的基本理论和知识,为从事内燃机的设计、研发、制造、运行和维护等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目的1、使学生了解内燃机的发展历程、现状和未来趋势,培养学生对内燃机领域的兴趣和关注。
2、让学生掌握内燃机的工作循环、热力过程、燃烧过程等基本原理,能够进行内燃机性能的分析和计算。
3、使学生熟悉内燃机的主要结构和零部件的设计方法,具备初步的内燃机结构设计能力。
4、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够解决内燃机工程中的实际问题。
(三)课程任务1、掌握内燃机的工作原理和性能特点,包括内燃机的分类、工作循环、示功图、性能指标等。
2、学习内燃机的燃烧过程和排放控制技术,了解燃烧的基本原理和影响因素,掌握降低排放的方法和措施。
3、熟悉内燃机的换气过程和增压技术,理解换气过程的工作原理和评价指标,掌握增压系统的类型和工作特点。
4、掌握内燃机的燃料供给系统和调速系统,了解不同燃料供给系统的工作原理和结构特点,熟悉调速系统的作用和类型。
5、学习内燃机的润滑与冷却系统,理解润滑和冷却的作用和原理,掌握润滑和冷却系统的结构和设计要求。
6、了解内燃机的主要零部件的结构和设计方法,包括气缸、活塞、连杆、曲轴等,能够进行简单的结构设计和强度计算。
7、掌握内燃机的试验和测试技术,能够进行内燃机性能的测试和分析。
三、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一)理论教学要求1、教学方法:采用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
2、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课件、动画演示、实验视频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复杂的内燃机工作原理和结构。
内燃机原理设计(024132211)课程教学大纲一、前言(一)大纲的适用对象本大纲适用于能源动力类函授专科各专业。
(二)总学时安排总学时80学时,其中理论讲授30学时,自学50学时。
(三)课程的性质、目的及任务《内燃机原理》是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的主要专业课之一。
通过对本课程学习,使学生深入了解内燃机工作循环中各个过程的各个阶段;掌握整机工作性能评定指标及其影响因素;运转特性及调整特性;获得一般的试验方法及操作技能,以便正确合理的选择、运用内燃机,同时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必要基础。
(四)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关系本课程的先修课程为《工程热力学》、《工程流体力学》和《内燃机构造》,主要后续课有《内燃机试验与测试技术》、《内燃机设计》等。
二、本课程基本要求(一)课程基本要求学习本课程应达到以下基本要求:1、用P--V图比较三种理论循环,对理论循环、实际循环的特点具有一个较完整的概念。
2、准确熟练的掌握内燃机工作性能评价指标。
3、深入了解内燃机工作循环中各个过程的各个阶段,分析影响各过程各阶段的主要因素;找出它的一般规律和提高性能指标的有效措施。
4、掌握内燃机常用的工作特性和调整特性的概念、应用情况、制取方法、并能分析特性曲线,从而合理选择、使用内燃机。
5、熟悉燃料的有关性质和选用,了解内燃机的燃烧理论。
6、了解废气涡轮增压器的工作原理及其工作特性。
7、获得内燃机性能试验的初步训练,了解和运用试验规范的一般知识,并对常用的内燃机测试仪器有所了解。
(二)课程的重点与难点本课程的重点和难点是燃烧过程及对性能的影响。
三、课程的基本内容与要求(一)内燃机的性能内容:内燃机理论循环;内燃机的实际循环;指示指标、有效指标及其它性能指标;机械损失及其测定;内燃机的环境指标;热平衡。
要求:重点掌握内燃机的指示指标、有效指标及其它性能指标;机械损失及其测定。
(二)内燃机的换气过程内容:四行程内燃机换气过程;四行程内燃机的充气效率;减少进气系统阻力;合理选择配气定时;可变技术简介。
重庆科创职业学院课程授课方案(教案)课程名称内燃机原理年级教研室汽车制造装配任课教师职务教师职称重庆科创职业学院教务处制量燃油质/F A4、燃烧室形状合理分布5、组织适当的气流运动6、防止爆燃和早燃二、汽油机典型燃烧室1、楔型燃烧室2、浴盆形燃烧室3、半球形燃烧室4、汽油机典型燃烧室的性能比较浴盆形楔形半球形火焰传播距离火花塞的布置挤气效果压缩比气门面积气道弯曲程度F/V值充气系数散热损失气门机构噪音维修性长稍受限制好难以提高限制大大大低大较简单小好长稍受限制特别好较易提高限制较小较小中等中等中等较复杂较小较好短限制大差容易提高限制小小最小高小最复杂较大差三、稀混燃烧及快燃系统梅氏火球形燃烧室三、分层充气燃烧系统(4)废气再循环(5)增压(6)改善喷油特性三、机后净化的技术措施燃气从缸内排出后,机后处理可进一步减少排气中的有害成分,其中包括:1、排气热反应器2、排气催化反应器3、微粒过滤器4、防止汽油蒸发装置四、作业:思考题:3五、课堂总结止水钢板做法:止水钢板采用3厚钢板经过剪板、折板加工而成,每一块的长度4米,运至施工现场后可先2块一拼接,减少现场立焊工作量。
止水钢板搭接时,两块重叠100mm,并将重叠部分两面采用电焊满焊连接起来,角焊缝的高度为3mm。
转角部位止水钢板采用整块钢板折弯而成,焊接部位距离角部200~500mm。
止水钢板穿越箍筋、拉结筋位置钢筋断开,断开后的钢筋要和止水钢板进行焊接。
150止水钢板截面止水钢板转角做法1、应尽力保证止水钢板在墙体中线上;2、两块钢板之间的焊接要饱满确保不渗水,一般是双面焊。
根据监理要求,也可以单面焊接;3、墙体转角处的处理,一、整块钢板弯折;二、丁字型焊接;三、7字型焊接。
4、止水钢板的支撑焊接,可以用小钢筋电焊在主筋上;。
《内燃机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020232029
课程英文名称:Engine Principle
课程总学时:40 讲课:34 实验:6 上机:0
适用专业:车辆工程、交通运输、装甲车辆工程
大纲编写(修订)时间:2017.7
一、大纲使用说明
(一)课程的地位及教学目标
该课是车辆工程、交通运输、装甲车辆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选修课。
通过对本课程学习,使学生深入了解内燃机工作过程;掌握整机工作性能评定指标及其影响因素,运转特性及调整特性,获得一般的试验方法及操作技能,以便正确合理的选择、运用内燃机,同时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必要基础。
(二)知识、能力及技能方面的基本要求
1.掌握内燃机理论循环;内燃机的实际循环;指示指标、有效指标及其它性能指标;机械损失及其测定;内燃机的环境指标;热平衡。
2.掌握四行程内燃机换气过程;四行程内燃机的充气效率;减少进气系统阻力;合理选择配气定时。
3. 掌握内燃机增压技术的类型及原理;废气涡轮增压器国内外发展现状、基本结构、工作原理及特性,影响废气能量利用的因素;与整机的匹配
3.掌握燃料的使用特性及燃烧的基本知识。
4.熟练掌握汽油机的燃烧过程,空气供给、燃油的供给与喷射;燃烧室的结构;汽油机电喷技术。
5.熟练掌握供油系统分类与结构,燃油的喷射与雾化,柴油机的燃烧过程, 油气混合及燃烧室结构,燃烧过程的匹配。
6.掌握内燃机工况;内燃机的磨合试验与功率标定、相关技术规范;内燃机的可靠性试验、相关技术规范;内燃机的负荷特性与试验方法、相关技术规范;内燃机的速度特性与试验方法、相关技术规范;内燃机万有特性概念及作图方法;内燃机的调整特性与试验方法、相关技术规范。
(三)实施说明
1.教学方法:本课程以课堂讲授和自学相结合,辅以课外练习。
讲课讲授着重使学生掌握本课程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堂讲授中理论与工程实践相结合。
2.教学手段:本课程属于专业基础课,在教学中以传统黑板方式为主,辅以PPT多媒体教学手段。
(四)对先修课的要求
内燃机构造。
(五)对习题课、实验环节的要求
习题内容的选择基于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巩固,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
能力;实验课的安排有利于学生掌握内燃机基本性能实验方法及相关的设备工作原理,包括空燃比实验、外特性实验、负荷特性实验,各2学时,均为综合性实验。
(六)课程考核方式
1.考核方式:考查
2.考核方法:笔试、闭卷与开卷相结合;小论文、答辩与笔试相结合或者有关考试方法改革的其它形式。
3.成绩构成:本课程的总成绩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平时成绩(包括作业情况、出勤情况等)占20%,实验成绩占10%,期末考核成绩占70%。
平时成绩由任课教师视具体情况按百分制给出;实验成绩由实验老师参照相关规定按百分制给出,实验无成绩或实验不及格,取消期末考试资格;实验成绩无或不合格,重修总成绩为不及格。
(七)主要参考书目:
1.《内燃机学》,周龙保编,机械工业出版社,2017.7
2.《汽车发动机原理》,吴建华编,机械工业出版社,201
3.4
二、中文摘要
该课是车辆工程、交通运输、装甲车辆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选修课。
通过对本课程学习,使学生深入了解内燃机工作过程;掌握整机工作性能评定指标及其影响因素,运转特性及调整特性,获得一般的试验方法及操作技能。
三、课程学时总体分配表
四、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第01部分总学时6 讲课4 实验2 上机0
标题:绪论
具体内容:
内燃机理论循环;内燃机的实际循环;指示指标、有效指标及其它性能指标;机械损失及其测定;内燃机的环境指标;热平衡;
空燃比实验。
重点:
1.内燃机理论循环;
2.内燃机的指示指标、有效指标及其它性能指标;
3.机械损失及其测定;
难点:
1.内燃机的指示指标、有效指标及其它性能指标;
2.机械损失及其测定;
第02部分总学时4 讲课4 实验0 上机0
标题:内燃机的换气过程
具体内容:
四行程内燃机换气过程;四行程内燃机的充气效率;减少进气系统阻力;合理选择配气定时;EGR技术
重点:
1.四行程内燃机换气过程;
2.充气效率;
3.EGR技术;
难点:
1.四行程内燃机换气过程;
2.充气效率;
第03部分总学时2 讲课2 实验0 上机0
标题:内燃机增压技术
掌握内燃机增压技术主要类型及原理;废气涡轮增压器国内外发展现状、基本结构、工作原理及特性,影响废气能量利用的因素;与整机的匹配
重点:
1.废气涡轮增压器工作特性
2.增压器与整机的匹配;
难点:
1.废气涡轮增压器工作特性
2.增压器与整机的匹配;
第04部分总学时3 讲课3 实验0 上机0
标题:燃料与燃烧
具体内容:
内燃机的燃料;燃料的使用特性;燃烧热化学;燃烧的基本知识。
重点:
1.燃料的使用特性;
2.燃烧的基本知识
难点:
1.燃料的使用特性;
2.燃烧的基本知识
第05部分总学时4 讲课4 实验0 上机0
标题:汽油机混合气形成和燃烧
具体内容:
汽油机的燃烧过程,空气供给、燃油的供给与喷射;燃烧室的结构;汽油机电喷技术。
重点:
1.汽油机的燃烧过程;
难点:
1.汽油机的性能与燃烧过程、燃烧室间的关系;
第06部分总学时5 讲课5 实验0 上机0
标题:柴油机混合气形成和燃烧
具体内容:
供油系统分类与结构,燃油的喷射与雾化,柴油机的燃烧过程, 油气混合及燃烧室结构,燃烧过程的匹配,柴油机的怠速与冷启动特性,柴油机的调速特性。
重点:
1.柴油机的燃烧过程;
2.燃油的喷射与雾化;
3.柴油机燃烧室
难点:
1.柴油机的燃烧过程;
2.燃油的喷射与雾化;
第07部分总学时16 讲课12 实验4 上机0
标题:内燃机特性
具体内容:
内燃机工况;内燃机的磨合试验与功率标定;内燃机的可靠性试验;内燃机的负荷特性
与试验方法;内燃机的速度特性与试验方法;内燃机万有特性概念及作图方法;内燃机的调整特性与试验方法;废气生成机理及检测方法;
外特性实验;负荷特性实验。
重点:
1.内燃机速度特性与试验方法;
2.内燃机万有特性及实验方法;
3.废气生成机理及检测方法;
难点:
1.内燃机的调整特性;
2.废气生成机理及检测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