凹凸棒石_Fe_2O_3_碳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对苯酚的吸附作用
- 格式:pdf
- 大小:273.09 KB
- 文档页数:7
凹凸棒土应用于重金属离子吸附剂的研究孔泳;王志良;倪珺华;孙涛;陈智栋【摘要】以新型无机矿物材料凹凸棒土作为吸附剂处理废水中的重金属离子.通过扫描电镜、红外光谱及等温吸附-脱附曲线对凹凸棒土进行了表征,并阐述了凹凸棒土对重金属离子的可能吸附机理.在室温下,分别将0.05 g 凹凸棒土投入初始质量浓度为500 mg·L-1的Cu(Ⅱ)、Cd(Ⅱ)、Ni(Ⅱ)和Cr(Ⅵ)的溶液中,凹凸棒土对上述离子的平衡吸附量分别高达99、56、117、198 mg·g-1.结果表明,用凹凸棒土吸附废水中的重金属离子切实可行、经济有效.【期刊名称】《分析测试学报》【年(卷),期】2010(029)012【总页数】4页(P1224-1227)【关键词】凹凸棒土;重金属离子;吸附【作者】孔泳;王志良;倪珺华;孙涛;陈智栋【作者单位】常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江苏,常州,213164;江苏省环境科学研究院,江苏省环境工程重点实验室,江苏,南京,210036;常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江苏,常州,213164;常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江苏,常州,213164;常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江苏,常州,21316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O766.1;TQ577.33电镀行业是江苏省的重要产业之一,随着江苏省工业化水平的迅速发展,大量有害金属被排放入太湖流域,直接威胁着生态环境及人类健康。
目前,治理有害金属污染、净化水质的方法很多,其中,吸附法以其操作简单和实用有效的特点广受人们关注。
吸附法的关键在于吸附剂的性能,高效的吸附剂是研究者孜孜以求的目标[1]。
凹凸棒土是一种廉价易得的无机矿物材料,为含水的层链状镁质硅酸盐矿物。
其基本结构单元为2∶1层型,即 2层硅氧四面体夹 1层镁氧八面体组成单元层。
由于四面体的 Si4+被 Al3+替代置换,出现剩余负电荷[2-3]。
目前凹凸棒土在废水处理领域的应用,主要是用于处理印染废水,通过凹凸棒土对有机染料分子的吸附降低印染废水的色度和化学需氧量 (COD)的研究已有报道[4-5]。
凹凸棒石棒晶束解离及其纳米功能复合材料引言:凹凸棒石是一种具有独特结构和功能的材料,在纳米科技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凹凸棒石棒晶束解离及其纳米功能复合材料是通过将凹凸棒石与其他材料进行复合,以实现特定功能的材料。
本文将从凹凸棒石的结构和性质入手,介绍凹凸棒石棒晶束解离的原理和方法,以及凹凸棒石与其他材料复合形成纳米功能复合材料的应用。
一、凹凸棒石的结构和性质凹凸棒石是一种层状矽酸盐矿物,其结构由硅氧四面体和镁铝六面体构成。
凹凸棒石的层状结构使其具有很强的可分离性和可调控性,同时也赋予了其优良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凹凸棒石具有高比表面积、大比孔隙体积和丰富的活性位点,这些特性使其成为一种理想的纳米载体材料。
二、凹凸棒石棒晶束解离的原理和方法凹凸棒石棒晶束解离是指通过物理或化学方法将凹凸棒石分解成纳米级的棒晶束。
常用的解离方法包括超声波解离、机械剪切、热处理等。
其中,超声波解离是一种常用且有效的方法,它能够通过超声波的作用使凹凸棒石层状结构发生剥离,从而得到纳米级的棒晶束。
三、凹凸棒石与其他材料的复合凹凸棒石与其他材料的复合可以实现对凹凸棒石性质的调控和功能的拓展。
常见的复合方法包括物理复合、化学复合和表面修饰等。
物理复合是指将凹凸棒石与其他材料通过物理吸附、机械混合等方式进行复合;化学复合是指通过化学反应将凹凸棒石与其他材料进行化学键合;表面修饰是指通过改变凹凸棒石的表面性质,使其与其他材料更好地相容。
四、纳米功能复合材料的应用凹凸棒石与其他材料复合形成的纳米功能复合材料具有许多优异的性能和应用潜力。
例如,将凹凸棒石与金属复合可以制备出具有优异电催化性能的复合材料,可用于燃料电池和电化学传感器等领域;将凹凸棒石与聚合物复合可以制备出具有优异机械性能和热稳定性的复合材料,可用于汽车零部件和航空航天材料等领域;将凹凸棒石与药物复合可以制备出具有控释和靶向输送功能的复合材料,可用于药物传输和癌症治疗等领域。
凹凸棒石的塑化性能和高分子材料增强效果凹凸棒石是一种重要的填充材料,其在高分子材料中的应用广泛,并且被广泛研究。
本文将对凹凸棒石的塑化性能和高分子材料的增强效果进行探讨。
首先,凹凸棒石具有良好的塑化性能。
塑料填料通常需要具备塑化性能,以便使其能够更好地与高分子材料相容并增强其性能。
凹凸棒石粒径小,分散性好,具有高的比表面积,因此可以有效提高填充材料的塑化性能。
凹凸棒石表面的氢键强度较高,这种特性使得凹凸棒石能够与高分子材料间建立更加紧密的相互作用,从而增强材料的韧性和强度。
其次,凹凸棒石在高分子材料中的应用可以有效改善材料的力学性能,并增强其性能。
凹凸棒石作为填充材料,可以使高分子材料的力学性能得到显著提高。
凹凸棒石的纳米维度可以提高强化效果,填充后的材料具有更高的拉伸强度和模量。
此外,凹凸棒石还可以提高材料的热稳定性和耐磨性,使其在高温条件下具有更好的性能。
凹凸棒石与高分子材料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实现材料增强的关键。
凹凸棒石表面具有丰富的氢键部位,可以与高分子材料的极性功能团发生氢键作用,形成较强的相互作用力。
这种相互作用力可以大大增强填充材料与高分子材料的结合强度。
通过凹凸棒石与高分子材料间的物理或化学作用,填充材料可以均匀地分散在高分子基体中,从而提高材料的强度和韧性。
此外,凹凸棒石还可以有效地阻止高分子材料的链条滑移,从而增强材料的刚性。
凹凸棒石在高分子材料中的应用还可以影响材料的流动性和加工性能。
凹凸棒石的添加可以改变高分子材料的流变性质,如降低熔融粘度和提高熔体流动性。
这对于材料的注塑成型等工艺具有积极的影响。
此外,凹凸棒石的加入还可以有效降低高分子材料的收缩率和热传导率,改善材料的成型性能。
在实际应用中,凹凸棒石的使用量和粒径大小对于高分子材料增强效果具有重要影响。
一般来说,较小的凹凸棒石粒径可以产生更好的填充效果,并提高材料的力学性能。
但是,过高的添加量可能会导致填充材料与高分子材料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较弱,从而影响材料的增强效果。
凹凸棒石载体功能的研究现状廖天江摘要:凹凸棒石是一种具有层链状结构和纳米棒状晶体形态的天然含水富镁铝硅酸盐黏土矿物,其特有的分子结构的不规则性和晶体中的晶格缺陷使其具有吸附和再释放的能力,因此,凹凸棒石可以作为催化剂的载体,也可以作为缓释肥料和农药的载体,作为天然矿物材料在载体功能领域展现出巨大应用前景。
本文综述凹凸棒石载体功能研究方面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凹凸棒石;载体;功能凹凸棒石(ATP)又称坡缕石,是一种层链状结构的含水富镁铝硅酸盐的无机非金属黏土矿物,理论化学式为Si8MgO20(OH)2(OH2)4·4H2O。
其晶体结构中的晶胞是由两层硅-氧四面体中间夹一层镁(铝)-氧(羟基)八面体构成,属2:1型层链状硅酸盐,凹凸棒石的晶体结构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凹凸棒石的基本结构单元,即棒状单晶体;二是由棒晶紧密平行聚集而成的棒晶束;三是由棒晶束间相互聚集而形成的各种聚集体。
凹凸棒石凹凸棒土外观呈棒状、纤维状,多为白色、灰白色、灰绿色粉体。
由于凹凸棒石具有比表面积大,机械强度高,热稳定性好的特点,结构中常有非晶质微畴,这些非晶质微畴或无序畴是化学反应最易发生地方,其特有的分子结构的不规则性和晶体中的晶格缺陷使其具有再释放出来的能力,因此,凹凸棒石可以作为催化剂的载体,也可以作为缓释肥料和农药的载体。
一、凹凸棒石作为催化剂载体凹凸棒石链层状结构中的羟基可形成B酸位点,暴露的Al3+离子可形成L酸位点。
发达的孔结构和较大的比表面积使其对NH3、H2O等极性小分子及部分有机物有一定的吸附能力,凹凸棒石的热稳定性和成型性较好。
因此,凹凸棒石既是许多催化反应的潜在催化剂,也是多种催化剂的优良载体。
凹凸棒石作为环境催化材料,二氧化钛、活性氧化铝和分子筛等载体有利于降低催化反应温度,但易受烟气中二氧化硫和水的影响,难以实现工业应用。
相比之下,黏土矿物由于绿色无毒、具有独特的类分子筛层状结构,在催化剂载体方面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
第53卷第1期 辽 宁 化 工 Vol.53,No. 1 2024年1月 Liaoning Chemical Industry January,2024收稿日期: 2023-04-26复合凹凸棒土的聚合物隔膜的制备及其在锂电池中的应用杨庆,吴帅宾*(宜春学院 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 江西 宜春 336000)摘 要: 在锂电池的四个主要组成部分中,隔膜的性能对电池的性能有着直接的影响。
目前,市场上广泛使用的是制备技术成熟、成本相对较低的聚烯烃类隔膜,但其存在孔隙率差、热稳定性差、电解液润湿性差等缺点,从而限制了锂电池的发展。
因此,对隔膜进行性能改善是提高锂电池性能的一项关键措施。
以聚丙烯隔膜为基质,主要采用静电吸附法在聚丙烯隔膜表面涂覆一层凹凸棒土,探讨凹凸棒土对隔膜的性能改造效果。
结果表明,当凹凸棒土质量浓度为1 mg/mL、隔膜浸渍时间为12 h 时,凹凸棒土可成功复合于隔膜表面。
此时,复合隔膜的孔隙率高达78%,电解液润湿性明显优于空白隔膜。
同时,其电化学性能也得到了明显改善。
关 键 词:凹凸棒土; 锂电池隔膜; 静电吸附中图分类号:TQ016.5+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935(2024)01-0074-05传统的能源供应方式,如化石燃料资源,面临着资源短缺和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1]。
新能源的开发有助于减少我们对化石燃料的依赖,并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方面发挥重要作用[2-3]。
其中,锂离子动力电池由于其安全性能好、环境污染小等优点,近年来,它越来越受到关注,已成为新能源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
锂电作为一种绿色环保的能源,不仅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同时也是实现“双碳”战略的一个重要抓手。
锂电池由四部分组成:正极、负极、电解质溶液和隔膜。
其中,隔膜作为锂电池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不参与电池中的电化学反应,但其可以防止由于正、负两极直接接触所导致的短路现象,同时,由于其本身是一个多孔结构,可以通过离子和电子的传输来实现电极与电解质之间的电荷转移[4-7]。
凹凸棒石是一种结晶状的硅酸盐矿物,具有独特的纳米尺度的棒状结构。
它在酸性条件下易于溶解,因此经常被用作纳米尺度材料的合成。
在纳米尺度下,凹凸棒石与酸反应的机理主要是由于酸对凹凸棒石表面上的硅酸盐基团产生腐蚀作用,从而使得矿物结构发生变化。
具体来说,在硫酸酸性条件下,硫酸会与凹凸棒石表面上的硅酸盐基团发生反应,使得矿物结构发生改变。
这种反应可以改变凹凸棒石表面积,导致其粒径变小。
在实验中,可以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或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来观察凹凸棒石与酸反应的影响。
这些显微镜可以提供纳米尺度的表面形貌信息,可以用来研究凹凸棒石与酸反应的机理以及表面积变化。
总的来说,凹凸棒石与酸反应是一个有趣且重要的研究课题,可以用来开发新的纳米材料和纳米技术。
当凹凸棒石与酸反应时,酸会与凹凸棒石表面上的硅酸盐基团发生反应,使得矿物结构发生改变。
这种反应会导致凹凸棒石表面积的变化,使得矿物粒径变小。
在纳米尺度下,凹凸棒石表面积的变化会影响到矿物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
例如,当凹凸棒石表面积变小时,它的比表面积会增加,这可能会改变矿物的吸附能力和催化性能。
此外,凹凸棒石与酸反应还可以改变矿物的形态和尺寸。
例如,当凹凸棒石与酸反应时,它的棒状结构可能会发生变化,导致矿物的形态发生改变。
最后,还需要注意的是,凹凸棒石与酸反应的机理和表面积变化可能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酸种类、浓度、pH 值、反应温度等。
因此,研究凹凸棒石与酸反应的机理和表面积变化时,需要考虑这些因素的影响。
土 壤(Soils), 2009, 41 (4): 525~533凹凸棒石环境矿物材料的制备及应用①干方群1,2, 周健民1*, 王火焰1, 杜昌文1, 陈小琴1(1 土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南京 210008;2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 100049)摘要:机械力改性、物理改性和化学改性是凹凸棒石环境矿物材料制备的3种主要改性方法。
机械力改性法和物理改性法工艺简单,化学改性法效率高且在实际生产中应用较多,但仅仅依靠一种改性作用目前尚难以满足环境应用领域对凹凸棒石矿物物理性能和化学性能的要求。
因此,深入系统地研究凹凸棒石环境矿物的基本性能,揭示环境矿物的净化机理,提出进一步提高环境矿物净化性能的改性工艺,将有利于进一步扩大其应用领域。
关键词:凹凸棒石黏土;环境矿物材料;机械力改性;物理改性;化学改性中图分类号: X52;P579凹凸棒石黏土是以凹凸棒石为主要矿物组成的一种天然非金属黏土[1]。
凹凸棒石(attapulgite),又称坡缕石或坡缕缟石(palygorskite),是具层链状结构的含水富镁铝硅酸盐黏土矿物,属硅酸盐类,层状硅酸盐亚类,黏土矿物族[1]。
凹凸棒石的理想结构式是Si8Mg5O20(OH)2(OH2)4 · 4H2O,具2∶1 型结构,内部多孔道,内外表面发达,但它没有连续的八面体片,与典型的2∶1 型结构不同,它的主要特性是具有平行纤维隧道孔隙,且孔隙体积占纤维体积的 1/2 以上,持水性强,但不具膨胀性,阳离子交换量也非常低[2]。
我国这类矿种发现和利用较晚,1976 年在江苏六合发现国内首例凹凸棒石黏土矿,之后在全国 14 个省区发现凹凸棒石黏土矿点[3]。
目前我国已是凹凸棒石黏土的主要资源国和生产国之一,江苏和安徽凹凸棒石黏土早已开采,并有系列产品问世,但与国外相比差距较大。
由于凹凸棒石特殊的晶体结构和性质,使之具有特殊的应用性能,例如胶体性能、吸附性能、补强性能和载体性能等,可广泛应用于化工、轻工、农业、纺织、建材、地质勘探、铸造、硅酸盐工业、原子能工业、环保及制药等领域[4]。
中科院兰州化物所科技成果——凹凸棒石霉菌毒素吸附剂成果介绍饲料霉变是一个全球性问题。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评估,全世界每年由于霉变污染饲料所造成的经济损失达千亿元。
我国因饲料霉变而造成的经济损失每年高达百亿元以上。
在众多的霉菌毒素脱毒法中,吸附法表现出较好的性能。
黏土类霉菌毒素吸附剂除具有良好吸附性能外,还可吸附畜禽消化道内的重金属,提高饲料适口性,补充多种矿物元素,提高饲料的利用率及畜禽动物免疫力,减少疾病发生,起到动物保健的作用。
但因黏土种类和来源的不同,其对霉菌毒素吸附能力有所差别。
凹凸棒石黏土具有独特的棒晶结构和孔道,对黄曲霉素有很好的吸附性能,但对玉米赤霉烯酮和呕吐毒素吸附能力较弱。
本产品突破了凹凸棒石棒晶束解离、电荷调控、功能改性一体化核心技术,实现了凹凸棒石纳米化和功能化的有效结合,开发出了新型高效霉菌毒素吸附剂,毒素吸附率可达到95%。
创新点1、将天然产出团聚的凹凸棒石棒晶束通过高压均质技术分散成单个纳米棒,最大程度释放了凹凸棒石固有的吸附孔道,解决了对霉菌毒素分子高效吸附的关键问题;2、针对霉菌毒素分子结构特点进行凹凸棒石功能化改性,实现对霉菌毒素分子的选择性吸附,解决了现有产品同时吸附营养物质的问题;3、采用凹凸棒石棒晶束解离和表面功能化改性核心工艺,简化了工艺流程,达到了节能降耗的目的,保证了产品规模化稳定生产。
凹凸棒石霉菌毒素吸附剂可在各养殖场和饲料厂使用,使用范围包括猪、禽、反刍动物、水产动物以及特种经济动物和宠物等。
工艺流程目标产品是利用凹凸棒石的独特吸附性能,针对不同霉菌毒素分子结构特点,经棒晶束解离、分子设计、电荷调控等方法研制而成的一种霉菌毒素吸附功能新材料,具有安全、高效、选择性强等优点,有效保障动物健康和产品安全。
社会效益目标产品上接凹凸棒石资源高值化利用,后促畜禽养殖产业健康发展。
通过棒晶束高效解离关键技术的突破,解决制约凹凸棒石高值应用的瓶颈,在助推凹凸棒石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实现“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
凹凸棒土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在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中的应用摘要:本研究利用凹凸棒土和纳米氧化锰在硫酸中反应制备了凹凸棒土纳米复合材料,并考察了其在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中的应用。
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和透射电子显微镜等分析工具,表征了制备的凹凸棒土纳米复合材料的结构和性能。
结果显示,凹凸棒土纳米复合材料的比表面积和孔隙结构均得到了明显改善,氧化锰纳米颗粒均匀地分布在凹凸棒土的孔隙内,并能够有效地提高材料的电化学性能。
在锂离子电池中,凹凸棒土纳米复合材料的表现出了优异的电化学性能,具有高的放电容量、较低的内阻和优异的循环稳定性。
因此,该凹凸棒土纳米复合材料在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凹凸棒土;纳米复合材料;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电化学性能Abstract:In this study, attapulgite and nanoscale manganese oxide were reacted in sulfuric acid to prepare attapulgite nanocomposites. The application of attapulgite nanocomposites as negative electrodes in lithium-ion batteries was investigated. The structureand properties of attapulgite nanocomposites were characterized by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X-ray diffraction and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etc.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pecific surface area and pore structure of attapulgite nanocomposites were significantly improved, and the manganese oxide nanoparticles were evenly distributed in the pores of attapulgite, which could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electrochemical performance of the material. Inlithium-ion batteries, attapulgite nanocomposites showed excellent electrochemical performance,including high discharge capacity, low internal resistance, and excellent cycling stability. Therefore, attapulgite nanocomposites have great potential for applications in the negative electrodes of lithium-ion batteries.Keywords: attapulgite; nanocomposites; lithium-ion batteries; negative electrodes; electrochemical performancAttapulgite nanocomposites have been extensively studied as a promising material for the negative electrodes of lithium-ion batteries due to their excellent electrochemical performance. Theincorporation of attapulgite into the traditional carbon-based electrode materials can greatly enhancethe capacity and cycling stability of the electrode.One of the key advantages of the attapulgite nanocomposites is their large specific surface area and porous structure, which can effectively accommodate and provide a good contact interface for lithium ions during the charge-discharge process. Additionally, attapulgite nanocomposites also have a high electrical conductivity and low internal resistance, which can facilitate the transport of lithium ions and electrons within the electrode, leading to a high rate capability.Moreover, the attapulgite nanocomposites can effectively alleviate the irreversible capacity loss during the initial charging process, which is attributed to the strong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attapulgite and lithium ions. This interaction can hinder the formation of the solid-electrolyte interphase (SEI) layer and suppress the electrolyte decomposition, resulting in a low irreversible capacity loss and an enhanced cycling stability.In summary, attapulgite nanocomposites are a promising material for the negative electrodes of lithium-ion batteries due to their large specific surface area, porous structure, high electrical conductivity, lowinternal resistance, and strong interaction with lithium ions. Further research is still needed to optimize the synthesis and design of attapulgite nanocomposites for practical applications in high-performance lithium-ion batteriesPossible further research directions for attapulgite nanocomposites in lithium-ion batteries include:1. Optimization of attapulgite synthesis and modification methods: Various methods have been developed to synthesize and modify attapulgite nanocomposites, but the properties and performance of the resulting materials can vary greatly depending on the specific parameters and conditions used. Further research could focus on optimizing the synthesis and modification methods to achieve the desired properties and performance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s.2. Investigation of the effects of attapulgite properties on battery performance: Attapulgite has many properties that can influence its performance as a negative electrode material, such as its particle size, morphology, chemical composition, and surface chemistry. Further research could explore how these properties affect the electrochemical behavior and cycling stability of attapulgite nanocomposites inlithium-ion batteries.3. Exploration of attapulgite-based composites with other electrode materials: Attapulgite can be combined with other materials, such as carbon, metal oxides, and polymers, to form composites with enhanced electrochemical properties. Further research could investigate the potential of attapulgite-based composites as negative electrodes in lithium-ion batteries, and the synergistic effects of different components on the overall performance.4. Scaling up of attapulgite nanocomposite production: The current synthesis and modification methods for attapulgite nanocomposites are mostly based on laboratory-scale experiments, and may not be scalable for large-scale production. Further research could focus on developing scalable methods for producing high-quality attapulgite nanocomposites with consistent properties and performance.5. Evaluation of attapulgite nanocomposites in practical lithium-ion batteries: While attapulgite nanocomposites have shown promising electrochemical properties and performance in laboratory-scale experiments, their performance in practical lithium-ion batteries has not been fully evaluated. Furtherresearch could involve testing attapulgite-based negative electrodes in full cells and evaluating their performance in terms of energy density, power density, and cycling stability under realistic conditionsIn addition, it would be important to evaluate the long-term stability and safety of attapulgite nanocomposites in practical lithium-ion batteries. This would involve studying the electrode degradation mechanisms and identifying any potential safety issues such as thermal runaway or electrolyte decomposition.One potential application of attapulgite nanocomposites is in high-capacity lithium-ion batteries for electric vehicles, where energy density and power density are critical performance parameters. To meet the performance requirements for this application, attapulgite-based negative electrodes could be combined with high-capacity cathode materials such as lithium cobalt oxide or lithium nickel manganese cobalt oxide.Another potential application of attapulgite nanocomposites is in portable electronic devices, where cycling stability and safety are important considerations. Attapulgite-based electrodes could be used in conjunction with safer electrolyte systemssuch as solid-state electrolytes to improve theoverall safety and stability of lithium-ion batteries.Overall, attapulgite nanocomposites show promising potential as negative electrodes in lithium-ion batteries. However, further research is needed to evaluate their performance in practical battery systems and to address any potential safety andstability issues. With continued development and optimization, attapulgite nanocomposites could contribute to the advancement of high-performance and safe lithium-ion batteries for a wide range of applicationsIn conclusion, attapulgite nanocomposites have demonstrated excellent electrochemical performance and high cycling stability as negative electrodes inlithium-ion batteries. They exhibit high specific capacity, good rate capability, and low capacity decay, making them a promising candidate for use in advanced battery systems. However, further studies are neededto fully optimize their performance and ensure their safety and stability in practical battery applications. With ongoing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attapulgite nanocomposites could play a significant role in the advancement of high-performance lithium-ion batteries for various applications。
凹凸棒石粘土的分散性研究及其在涂料中的应用凹凸棒石粘土是一种具有特殊表面形态和孔隙结构的纳米级材料,它的分散性对于其在涂料中的应用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凹凸棒石粘土的分散性进行研究,并探讨其在涂料领域的潜在应用。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凹凸棒石粘土的性质和结构。
凹凸棒石粘土是一种层状结构的矿物材料,其晶格间距较小,通常在纳米级别。
由于其层状结构和独特的电荷性质,凹凸棒石粘土在水中易形成胶体颗粒,但很容易发生堆积和团聚。
为了克服凹凸棒石粘土的堆积和团聚现象,我们可以采用一系列分散剂来提高其分散性能。
分散剂可以通过与凹凸棒石粘土表面发生相互作用,形成一层分散剂分子的覆盖层,从而改善其分散性。
常见的分散剂包括阳离子表面活性剂、阴离子表面活性剂、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等。
本研究采用了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作为分散剂,通过扫描电镜(SEM)观察凹凸棒石粘土的形貌变化,以及动态光散射(DLS)测定凹凸棒石粘土颗粒的粒径分布,评估分散剂对凹凸棒石粘土分散性的影响。
实验结果表明,适量的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可以有效提高凹凸棒石粘土的分散性能,使其颗粒均匀分散并保持较小的粒径。
接下来,我们将探讨凹凸棒石粘土在涂料中的应用。
由于其层状结构和高比表面积特性,凹凸棒石粘土可以作为一种优良的增稠剂和增强剂,用于改善涂料的粘度、流变性能和机械强度。
与传统的有机增稠剂相比,凹凸棒石粘土具有更好的稳定性和持久性,有利于涂料的储存和使用过程中的稳定性。
此外,凹凸棒石粘土还可以用作一种填料,用于调整涂料的光学性能和抗紫外线性能。
由于其层状结构对光线的透过性较强,凹凸棒石粘土可以有效降低涂料的透光率,并增强其遮盖力和遮蔽性能。
同时,凹凸棒石粘土还可以吸收和分散紫外线辐射,提高涂料对紫外线的抵抗能力。
除了上述应用,凹凸棒石粘土还具有一些其他的优点和潜在应用,例如作为阻燃剂、抗菌剂、吸音剂等。
这些应用领域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以应用凹凸棒石粘土的特殊性质和优势。
凹凸棒土,又被称为凹凸棒石或坡缕石,是一种非常稀有的非金属矿产资源。
享有“千土之王”美誉的凹凸棒土,用途广泛,可用于建材、化工、机械、军工、核工业、纺织、环保、造纸、医药和食品等领域。
以下是一些具体的用途:
1.在国内食用大豆油脱色剂市场上,凹凸棒石活性白土已占到70%以上的份额。
2.可作为填充剂、流平剂、增稠剂和稳定剂等,用于涂料功能添加剂。
3.用作弹性体和聚氨酯泡沫等的增强活性填料,改善其压缩性,增加其体积。
4.和其它纤维等材料一起制成矿棉吸音板,具有防火、装饰、保温、节能、杀菌、吸音和净化空气的功能。
5.凹凸棒石富含大量的微量元素,能有效改善土壤结构、增强土壤的透气性,用作保水剂及保水多功能肥。
6.凹凸棒石粘土的吸附功能,可吸附动物圈养环境有害废物和气体,和鱼塘中的氨离子,改善畜养环境和防止鱼塘水质污染变臭,提高养殖产出率。
7.在原子能工业和国防工业中,凹凸棒石粘土是放射性废料的优越载体,可吸附铀元素、锕系元素等,目前逐步推广用于核电站。
8.利用凹凸棒吸附分离土壤重金属,这项国际领先的技术简单来说就是将提纯后的凹凸棒粘土放入农田,然后灌溉。
沉淀的重金属离子被吸附在凹凸棒粘土上。
在水分子作用下,凹凸棒粘土爆裂粉碎,顺着导流渠流入收集池,经电离作用,与重金属离子再分离。
农田由此恢复了生机,而且可回收纯度达99.99%的镉。
凹凸棒土是一种非常珍贵的资源,其应用价值正在不断被发掘和利用。
摘要:凹凸棒石是一种含水富镁的硅酸盐黏土矿物,具有层链状结构,结构中有着规整的孔道,是天然的一维纳米材料,其具有比表面积大、吸附性强等特点,已被广泛应用于陶瓷领域。
简述了凹凸棒石的晶体结构及其基本性质,包括吸附性、催化性、填充性、胶体性和悬浮性;分析了凹凸棒石在加热过程中的结构演变过程;综述了凹凸棒石在传统陶瓷和功能陶瓷中的应用现状,并展望了其未来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凹凸棒石;黏土;陶瓷;结构演变;吸附性;催化性;功能陶瓷0 引言凹凸棒石又名坡缕石,是一种含水富镁的硅酸盐黏土矿,具有2∶1层链状晶体结构,亦为天然的一维纳米材料。
我国凹凸棒石储量丰富,仅甘肃省临泽县已探明储量就高达4亿t,远景储量达10亿t,而国外的凹凸棒石总储量约为4 000万t。
凹凸棒石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陶瓷、石油化工、造纸、建材、印染及环保等领域。
在陶瓷领域中,凹凸棒石表现出了巨大的应用潜力,与传统的黏土矿物相比,其不仅具有黏土的大部分特性,因结构的特殊性还使其拥有黏土所不具备的其他性能。
与氧化物功能陶瓷相比,在同等性能下,凹凸棒石陶瓷的成本更低,经济效益更好。
目前,凹凸棒石已被应用于陶瓷砖、吸附陶瓷和支撑材料等领域。
添加凹凸棒石可以显著提高材料的力学性能,包括抗弯强度、抗压强度和断裂韧性等。
此外,凹凸棒石还可以增强吸附陶瓷材料的吸附性。
本文介绍了凹凸棒石的结构及其性质,分析了温度对凹凸棒石结构的影响,综述了凹凸棒石在陶瓷领域的应用现状,并展望了其在陶瓷领域的发展方向。
1 凹凸棒石的结构和性质凹凸棒石的理论化学式为Mg5Si8O20-(OH)2-(OH2)4·4H2O,其基本单元由硅氧四面体双链组成,硅氧四面体在链间通过角顶的氧原子连结并上下交替排列,构成层链状结构。
由于硅氧四面体角顶的氧原子指向不同,产生了不连续的八面体片,从而形成了孔道,孔道截面尺寸约为0.37 nm×0.64 nm。
这些孔道沿凹凸棒石晶束有序排列,因此凹凸棒石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
天然矿物凹凸棒石在高分子材料与发光材料中的应用天然矿物凹凸棒石在高分子材料与发光材料中的应用引言:凹凸棒石是一种天然矿物,由二氧化硅和氧化铝组成。
它具有优异的热稳定性、机械强度和化学惰性,因此广泛应用于高分子材料和发光材料等领域。
本文将详细介绍凹凸棒石在这两个领域中的应用,探讨其优势和潜在的发展前景。
一、凹凸棒石在高分子材料中的应用1. 高分子复合材料凹凸棒石具有良好的分散性和增强效果,可以作为增强材料加入到高分子复合材料中,改善材料的机械性能、热稳定性和耐用性。
凹凸棒石在增强材料中的应用可以减轻材料的密度,提高强度和刚度,降低热膨胀系数,增强防火性能等,同时还能改善材料的表面光洁度和耐腐蚀性。
2. 高分子复合膜凹凸棒石可以作为填料添加到高分子膜中,可以增加膜的抗氧化性、耐热性和机械强度,提高膜的吸附性能和分离性能。
凹凸棒石填充的高分子膜具有较高的孔隙度和表面积,可以增加溶液在膜表面的接触面积,改善膜的渗透性能,广泛应用于水处理、气体分离和电池等领域。
3. 高分子纳米复合材料由于凹凸棒石具有纳米级的颗粒尺寸和大比表面积,可以与高分子材料形成纳米复合体系。
凹凸棒石在复合材料中的应用可以改善材料的电性能、热导率和力学性能等,扩展高分子材料的应用领域。
此外,凹凸棒石还可以通过改变填料的含量和分散状态,调控复合材料的性能,实现对高分子材料的精确设计。
二、凹凸棒石在发光材料中的应用1. 镧系凹凸棒石发光材料凹凸棒石可以作为载体材料添加到镧系离子中,形成镧系凹凸棒石发光材料。
这种材料具有独特的发光性能,可以发出宽带谱的可见光,并具有较高的光效和稳定性。
镧系凹凸棒石发光材料在LED照明、荧光显示和激光器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2. 纳米荧光粉凹凸棒石可以通过特殊的化学处理和修饰,制备纳米级的荧光粉。
这种荧光粉具有较高的荧光强度和较窄的发射光谱,可以用于生物荧光标记、生物成像、光动力治疗和生物传感器等应用。
凹凸棒石基础的纳米荧光粉对于疾病诊断和疗法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凹凸棒石粘土与有机物相互作用的研究概述:凹凸棒石粘土是一种天然矿物,拥有很高的比表面积和负电荷密度,因此具有良好的吸附性能。
在环境科学领域,研究人员广泛关注凹凸棒石粘土与有机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本文将对凹凸棒石粘土与有机物吸附、解吸、降解以及对环境的影响进行探讨。
一、凹凸棒石粘土对有机物的吸附凹凸棒石粘土由于其特殊的层状结构,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和丰富的孔隙结构,可以吸附各类有机物质,如农药、重金属离子、有机染料等。
实验证明,凹凸棒石粘土通过表面吸附、显微孔隙扩散等方式有效地吸附有机物,具有较高的吸附容量和吸附速率。
同时,环境因素(如温度、pH值等)对凹凸棒石粘土吸附性能也有一定影响。
研究人员通过改变环境条件,进一步探究凹凸棒石粘土对不同有机物的吸附特性以及吸附机制。
二、凹凸棒石粘土对有机物的解吸除了吸附,凹凸棒石粘土还能够释放吸附的有机物。
这一特性使凹凸棒石粘土成为一种可再生的吸附剂。
研究表明,改变环境条件(如温度、pH值等)可以影响凹凸棒石粘土与有机物之间的解吸过程。
同时,通过使用不同的解吸剂、控制解吸速度等方法,可以进一步实现对吸附-解吸过程的调控。
这对于凹凸棒石粘土的再生利用以及有机物吸附-解吸的循环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三、凹凸棒石粘土的有机物降解作用凹凸棒石粘土在吸附有机物的同时,也可以通过催化降解作用将其分解成较低分子量的化合物。
凹凸棒石粘土的负电荷和层状结构可使其与溶液中的有机物发生静电相互作用,使有机物分子断裂。
研究人员通过调节凹凸棒石粘土的表面性质、催化条件等因素,对有机物的降解行为进行了深入研究。
这为凹凸棒石粘土的环境应用提供了新的途径。
四、凹凸棒石粘土与有机物相互作用对环境的影响凹凸棒石粘土与有机物相互作用不仅对有机物的处理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对环境的污染物去除和土壤修复等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土壤修复过程中,凹凸棒石粘土可作为一种有效的吸附剂应用于污染物的去除。
研究表明,凹凸棒石粘土与有机物的共吸附或共存可影响有机物的迁移与转化行为,进一步调控土壤环境中污染物的行为。
凹凸棒石作为催化剂的催化性能研究凹凸棒石是一种常见的催化剂材料,其具有较高的比表面积和孔隙结构,因此具有很高的催化活性和选择性。
本文将从凹凸棒石的基本特性、催化剂制备方法、催化性能研究以及应用前景等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凹凸棒石是一种层状硅酸盐矿物,具有多孔结构和丰富的化学组成。
它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和氧化镁,结合其他的金属离子,比如铝、铁等。
凹凸棒石的表面具有大量的羟基、缺陷等活性位点,这些活性位点可以提供催化反应的活性中心。
其次,制备凹凸棒石催化剂的方法多种多样。
常见的制备方法包括溶胶-凝胶法、离子交换法、水热法等。
其中,溶胶-凝胶法是一种简便有效的方法,首先通过溶胶处理将溶胶中的成分均匀混合,然后经过凝胶化和干燥,最终得到凹凸棒石催化剂。
此外,离子交换法是一种通过将溶液中的金属离子通过与凹凸棒石表面上的离子进行交换来制备催化剂的方法,水热法则是将金属离子和硅酸在高温高压下反应,生成凹凸棒石材料。
催化性能是评价催化剂的重要指标之一。
凹凸棒石作为催化剂的催化性能主要受到其比表面积、孔隙结构以及活性位点的影响。
凹凸棒石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这意味着其相对较多的活性位点,利于催化反应的进行。
同时,凹凸棒石的孔隙结构也具有一定的重要性,合适的孔隙结构可以提高催化剂对底物的传质速率,从而提高催化反应的速率。
凹凸棒石的催化性能研究主要集中在其在有机合成、化学反应和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应用。
例如,凹凸棒石可以作为二氧化碳捕集和转化的催化剂,在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此外,凹凸棒石还可以用于有机反应催化,如催化裂化、酯化等反应,有效地提高反应的产率和选择性。
除了催化性能研究,凹凸棒石作为催化剂还存在一些挑战和改进的可能。
其中之一是通过改变催化剂结构和组成来提高其稳定性和寿命。
另外,制备高性能的凹凸棒石催化剂还需要进一步的工艺和技术改进,以实现高产率和低成本的制备。
总结起来,凹凸棒石作为催化剂具有较高的催化活性和选择性,这归功于其高比表面积、多孔结构和丰富的活性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