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文学总论
- 格式:doc
- 大小:70.50 KB
- 文档页数:12
第二编秦汉文学第一章秦汉文学概说一、秦代的社会与文学概况秦灭六国后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大统一的封建帝国,并采取了一系列巩固政权的措施,但严酷的专制政治统治使之很快走向了灭亡。
秦在文化上推行的也是极端专制政策,禁锢思想、摧残文化,使秦代学术文化一派凋零,文学自然难以有所成就。
鲁迅说:“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汉文学史纲要》)。
二、汉代的社会与文学概况汉代在政治、经济、文化上都是中国历史上的繁荣昌盛时期。
政治的统一、经济的强盛为文化的繁荣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汉代思想文化的主流是“独尊儒术”,经学的昌盛影响了文学观念与文学形态。
但的汉代思想文化仍存在着一定的兼容性,它吸纳了道、法、阴阳等诸子思想,以及楚文化的因素,对文学创作也有一定的影响。
汉代的文学发展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1.西汉初期文学,是汉代文学的初创期,包括汉初至景帝时期的文学。
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基本上沿袭着战国文学的余绪。
主要成就在于政论散文和辞赋。
政论散文的代表作家和作品,主要有陆贾的《新语》、贾谊的《新书》,以及晁错的《论贵粟疏》等。
文章思想内容的现实针对性很强,其中总结亡秦的历史经验教训的文章占有相当的数量。
文章大多恢宏开阔,疏直激切,气势夺人,颇有战国文章的遗风。
辞赋的代表作家和作品,主要有贾谊的《吊屈原赋》、《鵩鸟赋》和枚乘的《七发》等。
这一时期的辞赋创作体现着由楚辞向汉赋的过渡特征。
2.西汉中期文学,是汉代文学的全盛期,包括武帝至宣帝时期的文学。
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是两汉的全盛时期。
新体赋的创作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出现了以司马相如为代表的一大批作家和作品。
散文主要有史传散文和政论散文。
史传散文最突出的代表就是司马迁的《史记》,尚有先秦文章之遗风。
政论散文有经学大师董仲舒的《春秋繁露》及对策文,开始向儒家典雅醇厚的文风转变。
淮南王刘安主持宾客编著的《淮南子》仍承继着先秦诸子之余绪。
还有桓宽的《盐铁论》等。
3.西汉后期至东汉前期文学,是汉代文学的中兴期,包括西汉元帝至东汉和帝时期的文学。
第一章秦汉散文散体赋:也叫大赋,汉初形成,汉武帝至东汉中期最盛。
它是汉赋的主要代表,居于主流地位。
以写帝王贵族生活为主,既讽且劝,曲终奏雅,客主首引,韵、散结合。
“劝百讽一”:语出西汉末扬雄的《法言》。
“劝”是鼓励的意思,“讽”即讽谏。
其意是说赋中鼓励的成分过多,淹没了篇末的讽谏主旨,本末倒置,结果欲讽反劝,适得其反,助长了帝王的奢侈心理。
这是扬雄对汉大赋的批评。
汉赋四大家:指汉代以创作大赋出名的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衡四人简述汉大赋的成因及特点。
汉大赋的成因有多种因素:(1)春秋以来思维的精细化、“渐尚骋辞”的语言自觉、追求大、全、气势力量的审美意识,汉帝国的强盛和汉代帝王、藩侯的爱好提倡。
(2)《诗经》、《楚辞》、先秦诸子散文尤其是纵横家说辞、俳优讽谏之语等,都给汉大赋提供了丰富的艺术营养。
汉大赋的特点(1)篇幅长,宏大,一般都在千字以上。
(2)善于用铺陈、夸张的手法。
(4)主旨则既美且刺。
其效果往往是“劝百讽一”。
(5)多采用主客问答式,序和结尾一般用散文,正文以韵文为主。
概述《谏逐客书》的主要特点:1.。
结构严密。
2.文章罗列众多事实,极力铺陈,颇具纵横家法。
简述贾谊散文的代表作及其特点。
1.拒实设论,理直气壮,深情恳切,如《治安策》开头即说:“臣窃惟事势,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可为长太息者三。
”2.文章铺饰排比,渲染淋漓,深得先秦纵横家说辞的风神。
如《论积贮疏》是贾谊散文中的名篇。
简述《过秦论》的内容和艺术特点分上、中、下三篇,基本内容是指斥秦始皇、秦二世和子婴的过失,分析秦灭亡之因在于不行仁义。
文中又多设伏笔和照应,多用排比、对偶和比喻,逻辑严密,结构严谨,雄辩滔滔,感情充沛,气势磅礴,文辞富丽,既有纵横家的余风,又有汉代散文句式趋向骈偶的文辞之美的新特点。
谈谈汉赋的分类及其发展概况。
汉赋是汉代文学的代表,可分为骚赋、大赋和小赋三类.汉赋的发展,可分三个阶段看:第一个阶段是从汉初到武帝即位。
秦汉文学总结自秦朝的统一中国开始,一直到西汉时期,中国的文学蓬勃发展。
这一时期的文学主要以诗歌和散文为主,其中又以诗歌最为繁茂和多样化。
秦汉时期的文学作为古代文学的一个重要时期,不仅为后世文学作出了巨大贡献,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后来文学的发展。
一、秦汉文学风貌在秦汉时期,文学的创作更加关注社会生活和人的内心体验。
这一时期文学作品中温情的个人感受和纷杂的社会矛盾进行了交织,使得文学更加生动和尖锐。
这种关注社会和人的内心的倾向,在文学史上被称为“秦汉之际特有的‘为心证事’的创作倾向”。
同时,秦汉时期的文学作品还具有很强的表现欲望和艺术创造力。
诗歌和散文作为文学的两个主要形式,在表现形式上都有了新的发展。
在诗歌方面,不仅有以赋为主的骚体诗出现,而且还有以辞章为主的古体乐府诗盛行。
在散文方面,除了以史书为主的纪传体散文,还有一些以游记、随笔为主的小品散文,充满了生活的情趣和艺术的魅力。
二、秦汉诗歌秦汉诗歌的发展呈现了多种面貌。
在这一时期的诗歌作品中,以骚体诗和古体乐府诗为主要形式。
骚体诗运用丰美的意象、深远的意境来表达诗人对社会矛盾和人生苦难的思考和反思。
而古体乐府则更多以叙事和抒情为主,通过描绘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来传递作者对情感的表达。
其中,在骚体诗中最为著名的是《陈情表》和《大风歌》。
《陈情表》是汉代名将陈琳上书给刘备的公开状,通过对自己的失意和丧权辱国的感叹,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愤怒。
《大风歌》则是一首赞美自然力量的诗歌,以巧妙的比喻和鲜艳的描写方式,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敬畏和崇拜之情。
在古体乐府诗方面,最具代表性的是《木兰诗》和《长歌行》。
《木兰诗》是一首关于军旅生活和女性英勇形象的诗歌,通过描绘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展现了作者对忠孝和女性力量的讴歌。
《长歌行》则是一首以叙事为主的诗歌,通过对长城建设和边疆军民生活的描绘,展示了作者对历史和国家的敬仰之情。
三、秦汉散文秦汉时期的散文主要以史书和小品散文为主。
秦汉文学概说肖旭所谓秦汉文学,包括秦代和两汉文学的内容,秦汉文学是我国古代文学发展的第二个重要阶段。
一、秦汉文学都包括哪些重要内容?1、秦代文学,由于秦王朝在各个方面对人民进行残酷镇压,加上在思想文化领域内实行了“焚书坑儒”措施,统治时间的短暂,因此秦代文学实际上是一片空白,没有产生一个作家、一部作品。
我们现在所说的秦代文学,实际上是指在秦统一之前,战国末期的作家作品。
秦代唯一的作家李斯,原来是战国时期楚国人,是荀子的学生,他学成后去了秦国,由于吕不韦的帮助,得到了秦王的器重,后来当了秦国的宰相。
李斯在秦灭六国的斗争中,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为秦王出谋划策,在统一中国的事业中起了不少作用。
秦始皇死了以后,他被夭斩于咸阳。
李斯的散文是在秦统一以前写的。
代表作品是《谏逐客书》。
这是李斯在秦国做客卿时给秦王的奏章。
当时韩国有一人在秦国做客卿,他劝说秦王修一条灌溉渠,这对秦国的农业有利,但却给秦国进攻韩国带来不利。
秦国大臣们认为这是上了韩国的当,于是上书秦王,一切到秦国做事的外国人都是为了本国的利益在秦国挑拨离间,要求秦王下令把所有的客卿都赶走。
于是秦王下令逐客。
李斯因此事写了《谏逐客书》。
他从各方面分析客卿对秦国的作用,劝秦王取消错误的逐客令,要有气量容纳人才,秦王采纳了他的意见,收回了逐客令。
这篇文章的特点是排比铺陈,富于文采,文体趋向骈偶化,被人认为是“骈体初祖”。
秦代另一部著作是《吕氏春秋》。
这部作品也是出现在秦统一以前,是由吕不韦召集门客集体编撰的。
当时百家争鸣的局面已近尾声,在思想上趋于走向调和、折衷、统一的道路。
编书目的是想采众说之长,纳入统一体系之中,为秦统一天下进行理论论证。
这部书语言朴素、简练,借寓言故事说理,富有文学意味。
关于秦代文学掌握李斯的《谏逐客书》和吕不韦的《吕氏春秋》就可以了。
2、汉代文学样式多,作家作品也多,并且取得了新的成就。
主要有这样一些内容:﹝1﹞汉初,政论散文得到发展,贾谊的《过秦论》论述了秦国灭亡的原因;晁错的《论贵粟疏》论述了农业的重要性。
秦汉文学总论第一节秦统一后的文学一、秦统一后的中央集权(始皇)二十六年……丞相绾等言:“……请立诸子,唯上幸许。
”始皇下其议于群臣,群臣皆以为便。
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
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置诸侯不便。
”始皇曰:“……廷尉议是.”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史记·秦始皇本纪》)秦兼天下,建皇帝之号,立百官之职,不师古。
……太尉主兵权,丞相总百揆。
又置御史大夫,以贰於相。
(《通典》卷一九《职官》一)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收河南。
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史记·蒙恬列传》)(秦)为驰道于天下,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濒海之观毕至。
毕至。
道广五十步,三丈而树,厚筑其外,隐以金椎,树以青松。
(汉书·贾邹枚路传))(始皇)二十六年……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
(《史记·秦始皇本纪》)其后诸侯力政……分为七国,田畴异晦,车涂异轨,律今异法,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
秦始皇帝初兼天下,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
斯作《仓领篇》,中车府今赵高作《爱历篇》,大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籍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
是时泰烧灭经书,涤除旧典、大发隶卒兴役戍,官狱职务繁,初有隶书,以趣约易.而古文由此绝矣。
(许慎《说文解字序》)二、秦统一后的文化专制始皇三十四年,置酒咸阳宫,博士仆射周青臣等颂称始皇威德。
齐人淳于越进谏曰:“臣闻之,殷周之王千余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支辅。
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患,臣无辅弼,何以相救哉?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
今臣青等又面谀以重陛下过,非忠臣也。
始皇下其议丞相。
丞相谬其说,绌其辞,乃上书曰:“古者天下散乱,莫能相一,是以诸侯并作,语皆道古以害今,饰虚言以乱实,人善其所私学,以非上所建立。
今陛下并有天下,辨白黑而定一尊;而私学乃相与非法教之制,闻令下,即各以其私学议之。
入则心非,出则巷议,非主以为名,异趣以为高,率群下以造谤。
如此不禁,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
禁之便。
臣请诸有文学《诗》《书》百家语者,蠲除去之。
令到满三十日弗去,黥为城旦。
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
若有欲学者,以吏为师。
”始皇可其议,收去《诗》《书》百家之语以愚百姓,使天下无以古非今。
(《史记·李斯列传》)魏人陈余谓孔鲋曰:“秦将灭先王之籍,而子为书籍之主.其危哉!”子鱼曰:“吾为无用之学.知吾者惟吾友。
秦非吾友,吾何危哉!吾将藏之以待其求;求至,无患矣。
”……侯生、卢生相与讥议始皇,因亡去。
始皇闻之.大怒曰:“卢生等,吾遵赐之甚厚,今乃诽谤我!诸生在咸阳者、吾使人廉问,或为妖言以乱黔首。
”诸生传相告引,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皆阬之咸阳,使天下知之。
以惩后;益发谪徙边。
(《资治通鉴》卷七) 秦焚诗书,独存博士官。
所职者则犹令其司经籍。
然既曰通古今,则上必有所师承.下必有所传授,故其徒实繁。
秦虽存其官而恶恶具徒.常设法沫灭之,始皇使御史案问诸生,传相告引,至杀四百六十余人。
又令冬种瓜骊山,实生,命博士诸生就视,为伏机,杀七百余人。
二世时,又以陈胜起,召博士、诸生议.坐以非所宜言者又数十人。
然则秦之于博士弟子,非惟恐其不能考察试用之,盖惟恐其不撕尽泯没矣。
(《文献通考》卷四十《学校》三、刻石之文与诏令奏议秦始皇帝……又渐并兼列国,虽亦召文学,置博士,而终则焚烧《诗》《书》,杀诸生甚众,重任丞相李斯、以法术为治。
……斯虽出荀卿之门.而不师儒者之道,治尚严急…法家大抵少文采、惟李斯奏议,尚有华辞……二十八年,始皇始东巡郡县,群臣乃相与诵其功德,刻于金石,以垂后世。
其辞亦李斯所为,今尚有流传,质而能壮,实汉晋碑铭所从出也……三十六年.东郡民刻陨石以诅始皇,案问不服,尽诛石旁居人。
始皇终不乐,乃使博士作《仙真人诗》;乃行所游天下,传令乐人歌张之。
其诗盖后世游仙待之祖.然不传。
《汉书》《艺文志》著秦时杂赋九篇;《礼乐志》云周有《房中乐》,至秦名曰《寿人》,今亦俱失。
故由现存者而言,秦之文章,李斯—人而已。
(鲁迅《汉文学史纲要》第五篇《李斯》) 第二节汉初文学一、汉初无为之治二世皇帝元年,年二十一。
……七月,戍卒陈胜等反故荆地,为“张楚”。
胜自立为楚王,居陈,遣诸将徇地。
山东郡县少年苦秦吏,皆杀其守尉令丞反,以应陈涉,相立为侯王,合从西乡,名为伐秦,不可胜数也。
……三年,章邯等将其卒围巨鹿,楚上将军项羽将楚卒往救巨鹿。
……二世自杀。
阎乐归报赵高,赵高乃悉召诸大臣、公子……立二世之兄子公子婴为秦王。
以黔首葬二世杜南宜春苑中。
……子婴为秦王四十六日,楚将沛公破秦军,入武关,遂至霸上,使人约降子婴。
子婴即系颈以组,白马素车,奉天子玺符,降轵道旁。
沛公遂入咸阳,封宫室府库,还军霸上。
居月余,诸侯兵至,项籍为从长,杀子婴及秦诸公子宗族……秦竟灭矣。
后五年,天下定于汉。
(《史记·秦始皇本纪》)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
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
高祖乃令民得卖子,就食蜀、汉。
天下既定,民亡盖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上于是约法省禁,轻田租,什五而税一,量吏禄,度官用,以赋于民。
而山川、园池、市肆租税之入,自天子以至封君汤沐邑,皆各为私奉养,不领于天子之经费。
漕转关东粟以给中都官,岁不过数十万石。
(《汉书·食货志》)当孝惠、高后时,百姓新免毒蠚,人欲长幼养老。
萧、曹为相,填以无为,从民之欲,而不扰乱,是以衣食滋殖,刑罚用稀。
(《汉书·刑法志》)孝惠、吕后时,公卿皆武力有功之臣。
孝文时颇征用,然孝文帝本好刑名之言。
及至孝景,不任儒者,而窦太后又好黄老之术,故诸博士具官待问,未有进者。
(《史记·儒林列传》)孝惠帝元年,除诸侯相国法,更以参为齐丞相。
参之相齐,齐七十城。
天下初定,悼惠王富于春秋,参尽召长老诸生,问所以安集百姓,如齐故俗。
诸儒以百数,言人人殊,参未知所定。
闻胶西有盖公,善治黄老言,使人厚币请之。
既见盖公,盖公为言治道贵清静而民自定,推此类具言之。
参于是避正堂,舍盖公焉。
其治要用黄老术,故相齐九年,齐国安集,大称贤相。
(《史记·曹相国世家》)二、汉初分封之制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
(《汉书·诸侯王表序》)汉兴自秦二世元年之秋……八载而天下乃平,始论功而定封。
讫十二年,侯者百四十有三人。
(《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序》)汉兴,设爵二等,曰王,曰侯。
皇子而封为王者,其实古诸侯也,故谓之“诸侯王”。
王子封为侯者,谓之“诸侯”。
群臣异姓以功封者,谓之彻侯。
大者不过万家,小者五六百户,以为差降。
(《通典》卷三一《职官》一三)高祖创业,日不暇给,孝惠享国又浅,高后女主摄位,而海内晏如,亡狂狡之忧,卒折诸吕之难,成太宗之业者,亦赖之于诸侯也。
然诸侯原本以大,末流滥以致溢,小者淫荒越法,大者睽孤横逆,以害身丧国。
(《汉书·诸侯王表序》)(景帝前)三年,正月……吴王濞、胶西王卬、楚王戊、赵王遂、济南王辟光、菑川王贤、胶东王雄渠皆举兵反。
大赦天下。
遣太尉亚夫、大将军窦婴将兵击之。
斩御史大夫晁错以谢七国。
二月……诸将破七国,斩首十余万级。
追斩吴王濞于丹徒。
胶西王卬、楚王戊……皆自杀。
(《汉书·景帝纪》)汉高祖虽不喜儒.文景二帝,亦好刑名黄老,而当时诸侯王中.则颇有倾心养士,致意于文术者。
楚、吴、梁、淮南、河间五王,其尤著者也。
……惟吴梁淮南三国之客,较富文词,梁客之上者,多来自吴,甚有纵横家余韵;聚淮南考,则大抵浮辩方术之士也。
(《汉文学史纲要》第八篇《藩国之文术》)三、汉初崇尚楚文化居剿人范增年七十,素居家,好奇计,往说项梁曰:“陈胜败固当。
夫秦灭六国,楚最无罪。
自怀王入秦不反,楚人怜之至今。
故楚南公曰:‘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也’。
今陈胜首事,不立楚后而自立,其势不长。
今君起江东,楚蜂起之将,皆争附君者,以君世世楚将,为能复立楚之后也。
”于是项梁然其言,乃求楚怀王孙心民间,为人牧羊,立以为楚怀王,从民所望也。
(《史记·项羽本纪》)汉兴,乐家有制氏……又有《房中祠乐》,高祖唐山夫人所作也。
……凡乐,乐其所生,礼不忘本。
高祖乐楚声,故《房中乐》楚声也。
(《汉书·礼乐志》)叔孙通儒服,汉王憎之;乃变其服,服短衣,楚制,汉王喜。
(《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秦既焚烧《诗》《书》,坑诸生于咸阳……故在文章,则楚汉之际,诗教已熄.民间多乐楚声,刘邦以一亭长登帝位,其风遂亦被宫掖。
盖秦灭六国.四方怨恨,而楚尤发愤.誓虽三户必亡秦,于是江湖激昂之士.选以楚声为尚。
(《汉文学史纲要》第六篇《汉宫之楚声》)四、汉初文学概貌自三代讫于五季,为天下君而得罪于民,为万世所麾斥者,莫若秦与隋,岂二氏之恶浮于桀、纣哉盖秦之后即为汉,隋之后即为唐,皆享国久长。
一时论议之臣,指引前世,必首及之,信而有征,是以其事暴白于方来,弥远弥彰而不可盖也。
尝试裒举之。
张耳曰:“秦为乱政虐刑,残灭天下……”张良曰:“秦为无道,故沛公得入关,为天下除残去贼。
”陆贾曰:“秦任刑法不变,卒灭嬴氏。
”王卫尉曰:“秦以不闻其过亡天下。
”张释之曰:“秦任刀笔之吏,争以亟疾苛察相高……”。
贾山借秦为喻曰:“为宫室之丽,使其后世曾不得聚庐而托处……”贾谊曰:“商君遗礼谊,弃仁恩,并心于进取……”又曰:“使赵高傅胡亥,而教之狱……下憎恶之如仇雠。
”晁错曰:“秦发卒戊边,有万死之害,而亡铢两之报。
……”又曰:“任不肖而信谗贼,民力罢尽……外内咸怨,绝祀亡世。
”(《容斋续笔》卷五)汉文中年,始举贤良,晁错对策,蔚为举首。
……观晁氏之对,证验古今,辞裁以辨,事通而赡,超升高第,信有征也。
(《文心雕龙·议对》)由汉至魏,文章变迁,计有四端……若贾生作论,(《过秦论》之类是。
——作者原注,下同)史迁报书……虽记事记言,昭书简册.不欲操瓠率尔,或加润饰之功,然大抵皆单行之语.不杂骈俪之词;或出语雄奇。
(如史迁、贾生之文是.出于《韩非子》者也。
)或行文平实,(如晁错、刘向之文是,出于《吕氏春秋》者也。
)咸能抑扬顿挫,以期语意之简明。
(刘师培《论文杂记》第九)汉祖《大风歌》汗洋自恣,不必三百篇遗音,实开汉一代气象,实为汉后诗开创。
若武帝《瓠子》、《秋风》、《柏梁》诸作,从湘累脱化,有词人本色也。
(任昉《文章缘起》)昭帝《黄鹄》、《淋池》二歌,皆乐府楚声也(《诗源辩体》)高祖既定天下,出征黥布过沛,置洒沛宫.召故人父老子弟佐洒,自击筑歌曰:“大风起兮云飞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