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转体位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慢性肾功能不全45例疗效观察
- 格式:pdf
- 大小:239.15 KB
- 文档页数:2
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慢性肾功能不全的护理目的探讨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中药保留灌肠中护理干预对疗效的影响。
方法收集2009年6月—2012年5月九江市中医院肾内科住院资料较为完整的患者80例,均符合慢性肾功能不全的西医诊断的非透析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护理,治疗组加用中药保留灌肠护理。
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远高于对照组患者。
结论中药保留灌肠护理可明显降低毒素水平,保护肾功能,提高疗效。
标签:慢性肾功能不全;中药保留灌肠;护理慢性肾功能不全(chronic renal failure,CRF),又称为慢性肾衰竭,是由各种原发或继发性慢性肾脏疾病导致肾功能下降所导致的一系列症状和代谢紊乱组成的临床综合征,表现为尿毒素潴留、肾性贫血、水电解质、酸碱平衡、钙磷代谢紊乱等,其病情进行性发展,晚期可累及多个系统。
随着社会老龄化、生活节奏的加快、饮食结构的改变,本病的发病率逐年增加。
中药灌肠及护理策略在本病的治疗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可显著增加疗效,减轻医疗费用,在临床上运用越来越广泛。
笔者对本院40例CRF患者给予中药液保留灌肠,并予以合理的临床护理方法,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共80例患者,其中男52例,女28例。
年龄25~62 岁;平均(45.5±7.6)岁;病程1~6 a,平均(4.5±1.7)a;经中医辨证湿热下注35 型,血瘀型15 例,肾虚湿浊型30例。
1.2纳入标准符合慢性肾功能不全西医诊断的非透析治疗患者;病历数据较完整;护理方面采用了中药保留灌肠护理;能够耐受中药保留灌肠的患者。
1.3排除标准不符合慢性肾功能不全的西医诊断;透析治疗的患者;病历数据不完整影响疗效评定者;大便次数过多,血压过低或因为其他原因不能耐受中药保留灌肠的患者。
1.4治疗方法1.4.1对照组控制血压、血糖、纠正贫血、纠正钙磷代谢紊乱、防治感染、纠正酸中毒、纠正电解质紊乱、利尿消肿等;饮食:优质低蛋白低磷饮食。
中药保留灌肠干预治疗慢性肾脏病血肌酐升高临床护理要点研究摘要】目的:研究分析采取中药保留灌肠干预治疗慢性肾脏病血肌酐升高患者中的护理要点。
方法:回顾分析2018年9月-2019年11月期间我科室收治的慢性肾脏病45例患者,患者存在明显的血肌酐升高,经研究采取中药保留灌肠干预治疗,在治疗过程中采取体位护理、情志护理等,分析干预效果。
结果:患者的血肌酐从(594.5±110.3)umol/L降低至(362.1±92.1)umol/L,护理满意度为97.8%。
结论:对于接受中药保留灌肠干预治疗的慢性肾脏病血肌酐升高患者采取综合性护理干预可明显提升治疗效果,获得患者高度认可,值得推荐使用。
[关键词]慢性肾病;血肌酐;中药保留灌肠干预;护理满意度慢性肾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 CKD)是由于肾脏受损或者肾小球滤过率降低所导致的以代谢产物潴留、电解质紊乱以及酸碱失衡为临床表现的一种综合征。
血肌酐(serum cretiinine Scr)是一种评价CKD的指标,其水平升高反应了肾功能的损害。
慢性肾脏病血肌酐升高说明患者的肾功能已经出现明显的损害,需要加强治疗和护理干预,中医治疗CKD具有悠久历史,中药保留灌肠干预是一种比较有效治疗方法,但临床治疗中护理质量以及操作水平直接影响治疗效果,因此对于中药保留灌肠干预治疗慢性肾脏病血肌酐升高需要加强护理干预从而提升治疗效果。
1.资料与方法1.1基础资料2018年9月-2019年11月期间在钦州市中医医院肾病科接受治疗的45例肾脏病血肌酐升高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
病例选择:符合2012年国际改善全球肾病预后组织《CKD评估与管理临床实践指南》关于CKD的诊断[2]。
排除合并严重心肝肾疾病患者、不能配合护理患者。
45例患者中男性患者23例,女性患者22例,年龄范围(56.2±6.4)岁。
1.2方法1.2.1中药保留灌肠干预治疗组方:生大黄、黄芪、蒲公英、丹参、煅牡蛎等药物使用清水煎煮成200mL。
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慢性肾衰的临床观察与护理慢性肾功能衰竭(crf)是多种原因造成的肾脏受损、肾功能逐渐减退而使体内代谢废物不能排除所引起的综合征。
毒素不只存在于血液中,而且还存在胃肠液中[1]。
为探索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慢性肾衰竭的最佳操作方法及疗效,我科与吉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肾内科合作开展临床观察和护理,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120例crf患者均符合《肾脏病学》[2]诊断标准,其中男75例,女45例;年龄28~65岁;肾功能检测尿素氮(bun)18~25mmol/l,血肌酐(scr)280~750umol/l;原发病为慢性肾小球肾炎78例,慢性肾盂肾炎7例,肾病综合征13例,糖尿病肾病14例,高血压肾病6例。
方法:①对照组:辨证给予中药汤剂口服及西药对症治疗。
②试验组:辨证给予中药汤剂口服及西药对症治疗,并配合中药保留灌肠治疗。
综合疗法:患者在中药保留灌肠治疗的基础上,均采用综合治疗,包括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叶酸、维生素b12、力蜚能、血塞通、前列腺素e1等保护肾功能、纠正贫血、抗炎、降压等对症治疗。
中药保留灌肠:患者取左侧屈膝卧位,同时臀部抬高10~15cm,可使灌肠液顺利流入结肠,并使药物与肠道充分接触,有利于肠道毒素的排泄,延长药物在肠道内保留的时间以及延缓药液的溢出。
灌肠前药浴锅控制药液温度为39~40℃,若温度达到41℃以上,灌肠液能使肠道黏膜充血、水肿、甚至烫伤肠黏膜,影响治疗效果。
若药液温度低于38℃以下,会因药液温度过低刺激肠道,出现肠蠕动异常,引起腹部不适而不利于药液的保留,而不能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护理时须注意保证温度适中的药液滴入结肠内,以利疏通经脉、畅流气血而共奏药效。
插管深度及滴速:为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选肠肛管要细,插入深度要适度,滴速适中。
我们选用一次性输液器和一次性14号导尿管,插入深度为18~25cm,药液量为200ml,在15分钟内灌毕,并使患者保留药液时间为45~90分钟,以提高临床疗效。
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慢性肾功能不全40例体会目的:观察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慢性肾功能不全临床症状缓解及肾功能指标的疗效。
方法:对40例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增加保留灌肠治疗,观察临床症状、尿素、肌酐、尿酸、尿常规等变化。
结论:中药保留灌肠对于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临床症状、尿素、肌酐有明显改善,治疗有效(尿毒症终末期效果不显),治疗方法痛苦小、经济、便于操作和推广。
标签:慢性肾功能不全;中药保留灌肠慢性肾功能不全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肾脏损害及进行性恶化的结果,机体在排泄代谢产物,调节水、电解质、酸碱平衡,以及某些内分泌活性物质的生成和灭活等方面出现紊乱的临床综合征。
临床上常见倦怠、恶心、呕吐、贫血、少尿等症状及肾功能损害、水电解质紊乱等。
在中医属于“癃闭”、“关格”、“水肿”、“虚劳”、“肾劳”等范畴。
[1]西医在慢性肾功能不全保守治疗方面无明显有效方案,透析治疗导致生活质量下降,且不易于接受,肾移植费用昂贵、且受治对象局限。
中医在延缓慢性肾功能不全损害进程的治疗方法多样、效果明显。
中药保留灌肠是将中药药液从肛门灌入大肠以治疗疾病的一种疗法,可使毒素通过肠道增加排泄,在肾病领域有不可代替的作用,开展时间较长,操作简便,取得较好疗效。
1临床资料收集2010年至2014年于我院住院病人40例,年龄20~70岁,按2006年美国CKD诊断和分期标准为慢性肾脏病3~5期尿液成分、血液、影像学检查、病理检查异常等肾损害≥3个月,和/或GFR<59ml/min/1.73m2,感染、酸中毒、电解质紊乱、高血压等得到有效控制,临床表现均有不同程度水肿、小便减少、疲乏感、腰酸、纳差、呃逆、贫血、面色晦暗、大便干结等。
2治疗方法2.1综合治疗静卧休息、优质低蛋白低盐饮食、补充必需氨基酸、控制血压、纠正贫血、纠正钙磷代谢紊乱、纠正酸碱平衡、利尿消肿、改善肾脏微循环等综合治疗。
2.2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方法2.2.1中药灌肠方大黄10~30g,甘草5g,六月雪30g,蒲公英30g,生牡蛎30g。
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慢性肾功能不全的疗效观察摘要】目的:观察并探讨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慢性肾功能不全的疗效。
方法:将66例各期慢肾衰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4例、对照组32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
结果:治疗组患者肌酐及尿素氮下降程度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患者,能延缓其肾衰进展,价格低廉,操作简便,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慢性肾功能不全;中药;保留灌肠【中图分类号】R24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10-0337-02慢性肾功能衰竭是多种原发性或继发性肾脏疾病持续进展的最终结果,临床按肾衰竭的程度可分为四期,即肾功能代偿期、氮质血症期、肾功能衰竭期与尿毒症期。
本病的治疗方法包括病因治疗、延缓肾衰竭进展的治疗、对症治疗及肾脏替代治疗。
本次研究主要探讨中药保留灌肠对于延缓肾功能衰竭进展的疗效,旨在为慢肾衰患者非肾脏替代治疗方案的制定上提供更多有益选择及依据。
1.临床资料1.1 病例选择选择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2013年1月1日—2013年12月1日内未经肾脏替代治疗的各期慢性肾功能不全住院患者66例,其中34例接受过中药保留灌肠,设为治疗组;32例未接受中药保留灌肠,设为对照组。
治疗组中,男17例,女17例,年龄25~86(66.3±17.1)岁,病程1~10年,其中肾功能代偿期患者5人、氮质血症期19人、肾衰竭期8人、尿毒症期2人;对照组中,男17例,女15例,年龄36~89(68.9±13.5)岁,病程1~10年,其中肾功能代偿期患者9人、氮质血症期20人、肾衰竭期3人。
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进行比较。
所有病例均符合《肾脏病学》中的诊断及分期标准。
另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将治疗组的34例患者分为湿毒内盛型15例,肝肾阴虚型13例及脾肾两虚型6例。
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的临床观察与护理黄永廉【摘要】目的探讨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的临床效果与护理措施.方法选取2010年5月至2013年6月我院收治的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50例患者采用西药治疗,观察组50例患者采取中药保留灌肠治疗,对全部患者进行相同的护理.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8.0%)明显高于对照组(6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1).两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均为12 d.结论对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进行中药保留灌肠治疗和有针对性的护理能有效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提升患者生存质量.【期刊名称】《内科》【年(卷),期】2014(009)001【总页数】2页(P65-66)【关键词】中药保留灌肠;慢性肾功能不全;护理【作者】黄永廉【作者单位】广西宁明县中医医院,崇左市5325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73.5慢性肾功能不全不仅危害患者的身体健康还极大地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晚期肾功能减退,主要表现为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失调,毒素储存体内引发一系列全身中毒症状[1]。
2010年5月至2013年6月我院收治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共100例,通过采取中药保留灌肠治疗和进行有针对性的护理,效果显著,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1 临床资料选取2010年5月至2013年6月我院收治的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全部患者通过病理确诊。
年龄24~65岁,平均(45.0±8.0)岁,病程1~3年。
中医辩证:湿热下注型40例,瘀热互结型 30例,寒湿凝滞型30例。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两组患者的年龄、病程和辩证分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1.2.1 治疗对照组患者口服氢氧化铝凝胶,20~30 mL/次,4次/d;为了纠正代谢性酸中毒,口服钙剂[2];静脉滴注5%碳酸氢钠100~300 mL或1.7%乳酸钠300~500 mL。
探讨慢性肾功能不全用中药保留灌肠治疗的效果与护理体会【中图分类号】r2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10-0234-02【摘要】目的:探讨运用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慢性肾功能不全的疗效,护理。
方法:分析在我院住院治疗的60例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观察组药液在肠道内吸收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两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
结论:中药保留灌肠是治疗慢性肾功能不全安全、方便,疗效显著的方法。
医护人员要争取患者积极的配合,以期取得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关键词】慢性肾功能不全;中药保留灌肠;效果;护理慢性肾功能不全(chronic renal failure.crf),是指发生于原发或继发性慢性肾脏病的基础上,肾脏损伤持续进展,缓慢的出现肾功能减退而致衰竭的临床综合症。
多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中药保留灌肠疗法是其中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1。
本病的治疗非常困难,严重危害患者的健康。
中医药在治疗慢性肾功能不全上有较好的效果,可以延长患者生命。
本病患者一般都口服中药效果不理想,因此,基本采用外治方法。
本文探讨了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临床疗效,总结了护理方法。
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2007年1月-2011年12在我院住院治疗的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60例。
所有患者均符合crf的诊断标准2,且均处于肾功能衰竭期。
其中,男35例,女25例;年龄20~67岁;病程:3-10年。
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即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
两组患者的年龄、病程等临床资料没有显著性差异。
1.2 治疗方法两组患者均给予高热量,低磷,限制蛋白质摄入的饮食。
并给予扩血管、降压利尿药,纠正水、电解质失衡及代谢性酸中毒等综合治疗。
观察组在以上治疗的基础上行中药保留灌肠。
用大黄30g、蒲公英20g、牡蛎30g、水煎400ml。
维持药温37~38℃,取大号导尿管插入肛门20~30cm,将200ml药液缓慢注入,每日2次,20日为1个疗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