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人教)语文八年级上册说课稿 12 唐诗五首 钱塘湖春行 说课稿
- 格式:doc
- 大小:17.00 KB
- 文档页数:7
《钱塘湖春行》说课稿中国古典诗歌是世界艺术园地一朵奇葩,今天我和大家一起探讨的是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唐诗五首》中的一首《钱塘湖春行》。
一、教材分析纵观新教材诗歌,诗歌内容、习题的安排都遵循了循序渐进的规律,由浅入深提出了要求。
我认为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点:1、强调诵读,读出节奏,读出轻重,读出韵味。
2、体会诗歌感情。
3、品味字句,体会诗歌语言精妙。
4、体会诗的意境、情趣,要有一定自读和初步赏析诗歌的能力。
二、学生分析初二学生仍以形象思维为主,基础较差、文学底子薄,各方面能力相对低下。
没有学习诗歌的意识和方法,教学目标制定应综合考虑这些因素。
三、教学目标根据上述情况,我定出了以下教学目标:1、体会诗歌情感性。
2、学习阅读诗歌的方法并初步赏析诗歌。
3、培养学生想像能力,朗读能力及初步赏析能力。
4、了解我国古代诗歌重要性,培养阅读诗词兴趣。
目标2是对方法理解,为重点。
难点是目标3,由学生自身弱点和学生对教材适应情况决定的。
四、教法学法新的语文教材更为注重学生想像能力培养,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在发现理论中认为:“应可能的让学生参与到探索知识过程中去。
”叶圣陶也有理论:“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
”初二学生形象思维为主,活跃好动,再加上诗歌教学一定的难度性。
必然采用灵活多样、形象直观的方法突破难点。
方法定为:1、情境法(直观画面,音乐)2、诵读法(反复诵读)3、讨论法(交流体验)4、竞赛法(提高兴趣)五、教学过程(穿插媒体分析)(一)预习预习要求:①熟读诗歌,扫清字词障碍②了解诗人及创作背景通过课前预习对新课有一个感性认识,为课堂教学顺利进行作准备,并且可以培养学生读书习惯。
提高释词识字能力。
(二)学习诗歌,授之以渔1、第一步,导入新课。
导语:“‘同学们,伴着优美的旋律,在碧绿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在‘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的诗句中我们走进春的世界”。
由学生熟悉的诗句引入新课。
利用多媒体,播放流动的春景为课堂创设情境。
12 唐诗五首教案《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教学目标:1.了解诗意,体会情感,朗读并背诵诗篇。
2.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的艺术特色。
3.学习诗歌的写景手法。
教学重难点:1.了解诗意,体会情感,背诵诗篇。
2.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的艺术特色。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从最古老的《诗经》开始,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
唐诗是中华民族最珍贵的文化遗产之一,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同时也对世界上许多民族和国家的文化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对于后人研究唐代的政治、民情、风俗、文化等都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和价值。
今天,让我们一起继续学习三首唐诗。
二、学习《使至塞上》(一)朗读诗歌1.自由读诗,读准字音。
2.一学生范读,余生听评。
3.师范读诗歌,生仔细听清语音和节奏。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4.自由读,读准语音和节奏,尽量读出情感。
5.齐读,读出诗的韵律美。
(二)了解常识,疏通文义1.走近作者王维,字摩诘,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
他不仅是作诗的妙手,而且是绘画的行家,所以苏轼盛赞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浓郁的诗情画意是王维诗作最大的艺术特色。
开元二十五年(737)的春天,王维奉唐玄宗之命,以监察御史的身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这实际上是被排挤出朝廷,《使至塞上》所写的就是这次出使的情景。
2.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有疑难寻求小组的帮助。
3.学生说说诗句的含义。
4.完成导学案上的题。
(三)梳理诗意,概括内容提问1: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歌中颔联和颈联的画面。
明确:地上随处可见飘飞的蓬草,天空偶尔出现一队北归的大雁。
只见灿黄无垠的大漠上,挺拔着一柱直冲云霄的孤烟,绵长如带的黄河边,一轮火红的落日显得特殊浑圆、壮丽。
八年级上册教学设计12唐诗五首第二课时赏读《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八年级上册教学设计12唐诗五首第二课时赏读《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第二课时赏读《渡荆门送别》情景导入生成问题七年级时我们曾学习过表现乡愁的诗歌——王湾的《次北固山下》,同学们还记得吗?大家还知道哪些描写乡愁的诗歌?(学生回答,教师可再作补充),今天我们来学习另一首反映故园之思的诗歌——李白的《渡荆门送别》。
自我研学生成新知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
荆门(jīng)仍怜(lián)啄春泥(zhuó)没马蹄(mò)白沙堤(dī)2.理解诗歌重点词语的意思。
(1)古今异义。
仍怜故乡水(古义:爱,喜爱;今义:可怜)(2)解释下列词语。
从:往。
大荒:辽远无际的荒原。
初:刚刚。
暖树:向阳的树。
3.作者简介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李白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诗歌现存九百九十多首,豪迈奔放,别具一格,与杜甫并称“李杜”,对后代的诗歌创作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中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白居易的诗题材丰富、内容深刻,表达平易浅近,现存诗近3000首。
代表作品有《卖炭翁》《钱塘湖春行》等。
4.背景介绍《渡荆门送别》李白青少年时期是在蜀中度过的,这次从三峡出蜀,面对江汉平原,眼界大开,心旷神怡,不由得借景抒情,写下了这首广为传诵的五言律诗。
《钱塘湖春行》唐穆宗长庆二年(822年)七月,白居易被任命为杭州刺史,所以这首《钱塘湖春行》写于长庆三、四年间的春天,也就是他任职时所作。
5.大声朗读,用“/”划分朗诵的停顿。
渡荆门送别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课文《野望》 《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黄鹤楼》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睛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使至塞上》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渡荆门送别》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钱塘湖春行》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有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教案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这五首诗。
2.结合律诗常识,联系诗人身世及写作背景,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这五首诗。
2.学习律诗相关常识,整体理解诗歌文本。
教学难点: 1.感受律诗的韵律之美,把握诗歌思想感情。
2.提高学生古典诗歌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
教学创意: 整体阅读教学 教学流程:第一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从最古老的《诗经》开始,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
阅读诗歌,是对灵魂的一种反思与升华,可以让思想穿梭于历史的时空,在某一刻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今天,让我们阅读学习《唐诗五首》,在唐诗学习中升华自己。
二、诵读诗歌明韵律。
(请同学们大声地自由朗读诗歌,注意要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语气,读出情感。
) (一)读准字音。
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准字音。
东皋(ɡāo) 徙(xǐ)倚 驱犊(dú) 萋萋(qī) 燕(yān)然 候骑(jì) 仍怜(lián) 没(mò)马蹄 (二)读准节奏。
前言: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不仅要对教材有所了解,还要对学生的情况有清晰明了的掌握,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这样才能了解学生真正的学习需求,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强调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
部编版人教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12.唐诗五首钱塘湖春行》说课稿(最新精品获奖说课稿)各位老师您们好!今天我要为大家讲的课题是《钱塘湖春行》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一些分析:一、教材分析(说教材)1. 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钱塘湖春行》是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第三册的内容。
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基础。
本节内容是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占据重要的地位。
2.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意境。
②揣摩诗歌的思想感情。
③准确朗读并默写。
(2)能力目标:①品味诗句,感悟诗歌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增强古诗文修养。
②了解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培养学生朗读古代诗歌的节奏感。
③情感目标:反复朗读中启发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3. 重点,难点以及确定依据:重点:通过诵读,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意境美,感受诗歌的语言美突出重点。
难点:通过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运用再造想象感悟诗歌内容。
突破难点。
关键:诵读和想象。
下面,为了讲清重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课设定的目标,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首先,采用范读和反复朗读的方式使学生对诗歌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其次,鼓励学生参与对诗歌内容的热烈讨论,加深诗歌在学生心中的印象。
最后,课堂提问和名句赏析的方式,进一步加深诗歌在学生心目中的印象,使学生达到能够基本吃透诗歌的内容和韵味。
已达到深刻感受诗歌意境美的教学目的。
二、教学策略(说教法)1.教学手段: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拟计划进行如下操作:教学方法。
基于本节课的特点,应着重采用朗读法、联想和想象法、讨论点拨法的教学方法。
《钱塘湖春行》说课稿一、说教材《钱塘湖春行》选自部编版语文课本八年级下册第三单第12课唐诗五首,是我国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任杭州剌史期间创作,是一首颇具盛名的七言律诗。
这首诗如同展开一幅精美的画卷,把杭州西湖的春天之美抒写得淋漓尽致,令人神往。
该诗语言浅近平易,充分表达出白诗的语言风格,且很符合生理解背诵的要求。
同时,这首诗的结构安排也十分巧妙,首尾照应,中间又集中写景,表达出诗的结构美,它的这种写作特点也值得学生们借鉴。
教学目标:《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主张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鉴于此,我结合了所教年级与本课特点,从不同维度把握,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能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读并背诵本诗;通过朗读背诵,感受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推敲诗中用字的精妙之处,以此培养学生对唐诗的赏析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整体感知,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要引导学生思考讨论的作用,让学生在合作探讨中,自我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反复朗读中启发学生学生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没、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以此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通过诵读,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理解诗中所用“象中有兴〞的写法,体会作者用字之妙。
教学难点:通过对本诗的鉴赏,培养学生对古诗的赏析能力。
二、说教法本课我具体采用的教学方法为朗读法、讲授法、讨论探究法。
新课标针对古诗文的教学指出,古诗教学应着重表达朗读,注意语气、语调、节拍,力求声情并茂,表达诗歌的声韵美,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深入体会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古代诗歌语言精炼,意境优美,寓意深邃。
但由于学生知识面狭窄,文本分析能力不是很强,鉴赏古诗词需要老师的引导,所以教学中我会以讲授法为主。
三、说学法八年级的学生虽然有一定的诗歌积累,但是仍以形象思维为主,理解能力低,鉴赏能力更有待于提高,而且也没有学习诗歌的意识和方法,再加上诗歌教学一定的难度性。
钱塘湖春行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情景导入春天是个美丽,生机勃勃的季节。
从古至今,有很多文人墨客面对春天有着自己的感悟。
1、春天在林黛玉的眼里是“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的伤感;2在李清照眼里是“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载不动”的忧愁;3、在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伟大诗人杜甫的眼里春景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悲愤;4、在韩愈眼里是:“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要看近却无”的美;5、是苏轼“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的无限情趣。
我们知道了:诗可言志,也可抒情。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也了解了如何去学习古代诗歌。
我们总结出要解读一首诗就要做到以下五点:(出示幻灯片)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与诗仙李白、诗圣杜甫合称唐朝三大诗人,是唐代诗人中创作诗作最多的一个被后人称为诗王和诗魔,代表作品有:《长恨歌》、《琵琶行》等。
古人云:“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杭州西湖是公认的天下名胜。
西湖美景深深地吸引着诗人。
在任期间,他写下了很多相关西湖湖光山色的诗歌。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尽情欣赏钱塘湖的美丽景色。
钱塘湖就是今天的西湖,苏轼以前也赞美西湖“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常说西湖有著名的西湖十景,那么白居易在诗歌里会怎么样去描写春天的西湖美景呢?让我们一起来领略白居易笔下的西湖春景。
(出示幻灯片)活动3【活动】三、初读诗歌,划节奏,注意语气,重音。
1、老师范读钱塘湖春行(唐)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xi) ,水面/初平/云脚低(di).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ni).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ti).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di) .2、请同学单独读3、全班齐读活动4【活动】四、再读课文欣赏图片,找出诗歌都塑造了哪些意象?(出示图片)1、请同学回答找到的意象。
(出示幻灯片)2、这些意象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意境?请同学来回答,教师补充。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唐诗五首》课文原文及教案课文《野望》王绩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黄鹤楼》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睛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使至塞上》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渡荆门送别》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有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教案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这五首诗。
2.结合律诗常识,联系诗人身世及写作背景,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这五首诗。
2.学习律诗相关常识,整体理解诗歌文本。
教学难点:1.感受律诗的韵律之美,把握诗歌思想感情。
2.提高学生古典诗歌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
教学创意:整体阅读教学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导入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从最古老的《诗经》开始,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
阅读诗歌,是对灵魂的一种反思与升华,可以让思想穿梭于历史的时空,在某一刻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今天,让我们阅读学习《唐诗五首》,在唐诗学习中升华自己。
二、诵读诗歌明韵律。
(请同学们大声地自由朗读诗歌,注意要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语气,读出情感。
)(一)读准字音。
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准字音。
东皋(ɡāo)徙(xǐ)倚驱犊(dú)萋萋(qī)燕(yān)然候骑(jì)仍怜(lián)没(mò)马蹄(二)读准节奏。
律诗的节奏划分一般是把声律节奏和意义结构两个方面综合起来考虑。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钱塘湖春行》说课稿一、教材分析《钱塘湖春行》是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课文,内容描写了古代文人陆游的游览钱塘江的经历和感受。
通过这篇课文,学生可以了解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文人墨客的游览诗歌创作。
1.1 教材信息•课文名称:《钱塘湖春行》•原作者:陆游•课文类型:古文诗歌1.2 教材目标通过学习《钱塘湖春行》,学生能够:•了解古代文人的游览和诗歌创作背景;•掌握课文的基本内容和核心词汇;•培养学生欣赏古诗词、感受自然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2.1 了解古代文人的游览和诗歌创作背景通过阅读《钱塘湖春行》,学生可以了解古代文人游览名胜的习惯,并理解游览是他们创作诗歌的灵感来源之一。
2.2 掌握课文的基本内容和核心词汇学生需要掌握《钱塘湖春行》的基本故事情节,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及相关词汇的含义。
三、教学内容3.1 课文导入通过展示钱塘江的图片或描述,引起学生对景色和环境的兴趣,为学习课文做铺垫。
3.2 教学过程1.第一段:首先,引导学生阅读第一段内容,并与学生一起分析句子结构和表达方式,理解作者站在船上远眺的情景。
2.第二段:学生阅读第二段内容,并理解“玉碗”的隐喻和“洞庭泛菊”的意境描写,培养学生欣赏诗歌的美感。
3.第三段:学生阅读第三段内容,并通过教师的提问引导学生思考“船”在诗中的象征意义,涵盖了速度、离别、人生等方面的意义。
4.第四段:学生阅读第四段内容,并理解“楼船”的修辞手法和作者对美景的赞美。
3.3 课堂练习通过问题提问、小组讨论或个人思考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课堂练习,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四、教学方法4.1 导入法通过图片、短视频或问题引导学生进入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4.2 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活动和讨论,让学生共同合作、交流和探讨课文中的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4.3 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通过课后自主阅读和学习课文,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索能力。
《唐诗五首》名师教案一、教学建议1.遵循部编新教材的编写理念,突出“双主”教学的根本宗旨。
“立德树人”的人文素养与阅读与鉴赏、表达、策略与方法等语文素养是这次部编语文新教材的基本编写理念。
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培养爱国主义以情怀,这是教学本课的人文素养,让学生积累唐诗知识、律诗知识及王绩、崔颢等诗人生平、主要文学成就、学会诗歌阅读鉴赏方法等是教学本课的语文素养。
2.紧扣体载特点,注意依体教学。
这五首诗歌,都是律诗,从律诗的格律体裁特点出发,要引导学生通过诵读,正确把握律诗在节奏、押韵、对仗、平仄等所体现出来的音韵和谐、节奏分明、回环往复、琅琅上口的格律之美、声韵之美和音乐之美,领略律诗的艺术魅力。
3.紧扣诗歌特点,领略不同诗歌风格的艺术之美。
这五首诗歌,作者不同,作者的生平际遇、思想情感、创作背影、个性风格、艺术追求、面对所处景物引发的情感不同,创作出的诗歌,其风格迥异,有着不同的特有的艺术魅力。
如王绩平静的写景中抒写自己的归隐之情,自然宁静,以动衬静,李白于豪迈奔放、神奇瑰丽的想象中抒写青春勃发之情、思念家乡之意。
4.紧扣单元教学目标,整体设计本课教学。
本课以“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整个单元的古代诗文,都是歌咏祖国山水的优美篇章。
因此,教学本课,要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走进诗中意境,沉浸于其景其情,发挥想象联想,感受山川风物的灵秀,体会作者寄予其中的情怀。
二、教学设计1.学情分析初二学生从幼儿开始已接触学习古代诗歌,现在他们已积累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篇诗句,学习和欣赏古代诗歌有浓厚兴趣。
但怎样真正走进诗歌意境,充分咀嚼其思想情感与艺术之美还缺乏一定的技巧和方法。
教学时要特别引起注意,这是依学定教进行教学设计必须充分考虑的学情起点。
2.教学目标(1)了解律诗知识,学会划分律诗的节奏,能说明律诗在对仗、押韵方面的特点。
(2)体会诗歌意境,理解诗歌思想感情。
(3)品析重要诗句的意境及表达妙处。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及反思第12课《唐诗五首》教学目标:1.了解诗意,体会情感,背诵诗篇。
2.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的艺术特色。
3.明确写景手法,积累写景手法的专业术语。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唐代是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巅峰时期,名家辈出,佳作迭现。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唐诗中,感受律诗的格律之美。
二、教学新课野望目标导学一:了解常识,疏通文义1.学生自由朗读,指名朗读。
教师指导:一定要让学生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2.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义。
3.学生说说诗句的含义。
目标导学二:理解诗句,概括内容1.第一、二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明确:描绘了诗人临近黄昏时徘徊在东皋之上,四处眺望,走走停停,不知止于何处,一副若有所思又若有所待的画面。
2.颔联和颈联运用了何种手法?描绘了怎样一幅景象?明确:这两联运用了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颔联写作者举目四望,山、树一片秋色,在夕阳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颈联表现牧歌式的田园气氛,牧人与猎马的出现,使静谧的画面活了起来。
这四句宛如一幅山林秋晚图,在闲逸的基调中,透露出几分忧郁和苦闷。
目标导学三:品味分析,体味感情1.试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明确:第一句的“东皋”点明地点,“薄暮”点明时间,“望”字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
第二句呼应尾联,表现出哀伤的情感,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2.请从“景”与“情”的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明确: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
诗中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
3.诗人在诗中流露了怎样的感情?明确: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景,借景抒情,表现了诗人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和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人的落寞心绪。
板书设计:略黄鹤楼目标导学一:检查预习,整体感知谈谈你所了解的江南三大名楼及与之有关的著名诗文。
明确:湖北:黄鹤楼崔颢《黄鹤楼》湖南:岳阳楼范仲淹《岳阳楼记》江西:滕王阁王勃《滕王阁序》目标导学二:朗读古诗,分析探究1.读了这首诗,你最喜欢哪一句?为什么?明确:生1:我喜欢“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钱塘湖春行教材分析《钱塘湖春行》部编版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十三课《唐诗五首》中的一首七言律诗,本单元是“美景依然”的古文单元,有郦道元的《三峡》,吴均《与朱元思书》等篇目,要求通过朗读、品析等方式了解作者如何写景,从而感受大自然的美和作者的情感,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愫和语文素养。
本诗诗一首写景抒情佳作,也似游记,其中写春名句看成绝妙之笔。
学情分析《唐诗五首》包含五首律诗。
学生在七年级时学过一些古诗,学生了解一点律诗的知识,积累了一些阅读古诗的方法:知人论世、绘景悟情、品析语言等。
但每首古诗都有其独特性,我校学生基础还不错,所以教授本文时采用了朗读法、语言品析法来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知识与水平反复诵读课文,感受律诗的格律美。
学习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通过朗读,感受诗意诗情。
品析本文平易浅近,清新自然的语言,培养学生赏读诗歌的水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领会本诗的精之处妙,培养学生对中华古诗词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学习诗歌情景交融的写法,品析诗歌语言,感受诗歌精妙之处。
教学难点通过朗读感受律诗的韵律美。
教学方法:朗读法品析法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钱塘湖是哪吗?对!就是西湖,古代谚语说“上有天堂,下有西湖。
”苏轼也以前写过“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
”我们再来欣赏几张图片(多媒体播放)。
由此可见,钱塘湖是很美的。
那么,我们今天也随白居易去钱塘湖走一走,看看那里的美景。
二、解题从题目我们可知道全诗以“行”字为线索,以“春”字为着眼点,写出了初春的美景给游人带来的喜悦之情。
三、作者介绍(幻灯片出示)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与李白、杜甫合称唐朝三大诗人,是唐代诗人中创作诗作最多的一个,代表作品有:《长恨歌》、《琵琶行》等。
这首诗是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所作。
长庆三年或四年春,诗人到西湖游玩,骑马走在白沙堤上,远看风景迷人的西湖,被它特别的气质吸引了,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了初春的美好。
《钱塘湖春行》说课稿
中国古典诗歌是世界艺术园地一朵奇葩,今天我和大家一起探讨的是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唐诗五首》中的一首《钱塘湖春行》。
一、教材分析
纵观新教材诗歌,诗歌内容、习题的安排都遵循了循序渐进的规律,由浅入深提出了要求。
我认为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1、强调诵读,读出节奏,读出轻重,读出韵味。
2、体会诗歌感情。
3、品味字句,体会诗歌语言精妙。
4、体会诗的意境、情趣,要有一定自读和初步赏析诗歌的能力。
二、学生分析
初二学生仍以形象思维为主,基础较差、文学底子薄,各方面能力相对低下。
没有学习诗歌的意识和方法,教学目标制定应综合考虑这些因素。
三、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情况,我定出了以下教学目标:
1、体会诗歌情感性。
2、学习阅读诗歌的方法并初步赏析诗歌。
3、培养学生想像能力,朗读能力及初步赏析能力。
4、了解我国古代诗歌重要性,培养阅读诗词兴趣。
目标2是对方法理解,为重点。
难点是目标3,由学生自身弱点和学生对教材适应情况决定的。
四、教法学法
新的语文教材更为注重学生想像能力培养,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在发现理论中认为:“应可能的让学生参与到探索知识过程中去。
”叶圣陶也有理论:“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
”
初二学生形象思维为主,活跃好动,再加上诗歌教学一定的难度性。
必然采用灵活多样、形象直观的方法突破难点。
方法定为:
1、情境法(直观画面,音乐)
2、诵读法(反复诵读)
3、讨论法(交流体验)
4、竞赛法(提高兴趣)
五、教学过程(穿插媒体分析)
(一)预习
预习要求:①熟读诗歌,扫清字词障碍
②了解诗人及创作背景
通过课前预习对新课有一个感性认识,为课堂教学顺利进行作准备,并且可以培养学生读书习惯。
提高释词识字能力。
(二)学习诗歌,授之以渔
1、第一步,导入新课。
导语:
“‘同学们,伴着优美的旋律,在碧绿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在‘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的诗句中我们走进春的世界”。
由学生熟悉的诗句引入新课。
利用多媒体,播放流动的春景为课堂创设情境。
随着柳枝摇曳,伴着春花竞放,他们会很快走进万物复苏、争奇斗艳的春天里。
把学生思维引入了正轨,激发了兴趣。
2、介绍诗歌方法,授以新知。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这一方法符合初中学生心理、生理特点,并且遵循了循序渐进的规律。
3、用方法学习本诗。
“读诗”——利用多媒体声、像具备的特点,展开诗句所对应的图景。
学生跟着读可读出节奏、读出轻重音。
在朗朗书声里,在生动的画面中学生快乐的学习着。
“解诗”——
①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②说说诗大意。
③找出诗中所绘景物并且寻求游踪。
这一步由学生讨论完成,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地位。
解诗是解作者、解诗意,对初中学生而言通过这一步骤可以拓展知识面,同时为后几步的学习贮备力量。
它是必不可少的一步。
“悟诗”——
①景中有情吗?将你感触到的说给同桌听。
②自由诵读,融入诗情(配乐)。
王国维曾在《人间词话》中指出“一切景语皆情语”,可见景产生于情,情是作品的灵魂。
悟也就是悟诗情。
以情为桥梁与诗人交流容易产生共鸣,体会到了情才会看到诗词的精妙。
这一步我仍然让学生各抒己见,同时将诵读作为手段来让学生悟情。
这样学生口、脑并用,在热热闹闹的课堂里大胆的发挥。
“赏诗”——
①点击赏诗办法
A、抓字眼(抓关键字,美词美句)
B、品诗情(如游子思乡情、忧国忧民情、热爱自然之情等)
C、现画面(找出隐藏着的图画)
D、品诗韵(如平仄和谐、末字押韵,对仗、对偶等)
②赏析诗歌(写、画)
教师点击赏诗方法目的在于发挥其主导作用。
初中生三年下来不会阅读、赏析诗歌是屡见不鲜的事情。
在这里提供方法在于为他们终身阅读和赏析诗歌奠定基础。
叶圣陶曾说:“文学鉴赏犹如采矿,你不动手,自然一无所获,只要你动手,就会采到晶莹的矿石。
”让学生将体会到的用笔写下来,或者鼓励他们用画笔将脑海中已有的图画勾勒出来,这样,他们是会有所收获的。
在他们寻找美的过程中,表达与创造已经和谐统一。
“想诗”——
请一位“小导游”将游者带到钱塘湖游览。
游者可以闭上双眼,在“导游”描绘的春景中插上想像翅膀飞翔观光。
伴着跳动的旋律,学生心儿也会
随之跳动。
这时候他们获得的不再仅仅是呆板的挂图,而是着有情感的活生生钱塘湖春景。
“读诗”——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用竞赛形式让学生进行诵读。
这一读不仅把前几个环节有机衔接了起来,在书声里,诗情、诗意、诗韵综合感受。
同时,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
是最后一步,也是总结性一步。
(三)延伸性阅读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用捕鱼方法捕鱼是教学最终目的。
这一阶段是知识的巩固运用性阶段,同时也是能力深化培养的阶段。
用本课所授方法自学此词可以培养学生迁移知识的能力和自学能力。
六、总结
1、这堂课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材为例子的原则。
2、具有实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