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高校图书馆与大学生素质教育
- 格式:pdf
- 大小:164.77 KB
- 文档页数:2
高校图书馆与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高校图书馆是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的重要场所。
图书馆作为学校的知识中心和学术资源库,为学生提供了诸多丰富的学习资源。
通过利用图书馆资源,大学生可以拓宽知识面,提升信息素质,提高学习能力,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图书馆提供了丰富的书籍和文献资源,帮助大学生深入学习各个学科。
图书馆收藏了大量的学术著作、研究报告、论文期刊等,涵盖了广泛的学科领域。
通过阅读这些书籍和文献,大学生可以了解到最新的学术发展动态,掌握领域内的前沿知识。
图书馆还提供了电子资源和数据库,使得大学生可以方便地获取各种学术文献和数据。
通过利用这些资源,大学生可以进行深入的学术研究,并形成自己的独立观点和见解。
图书馆为大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促进了他们的学习效果。
图书馆是一个安静、整洁、宽敞的场所,为大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
在图书馆里,大学生可以独立学习,不受干扰和打扰。
这种专注的学习环境有助于大学生提高学习效果,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纪律性。
图书馆还注重服务意识,提供了图书借阅、参考咨询、学术导引等服务,帮助大学生更好地利用图书馆资源,提高学习效果。
图书馆还组织开展了各类教育活动,帮助大学生培养信息素质。
图书馆举办了讲座、论坛、展览等各种形式的活动,邀请专家学者进行学术报告和讲解,介绍最新的学术研究成果和知识发展动态。
这些活动既可以让大学生了解到最新的学术动态,也可以帮助他们培养学术探索的兴趣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图书馆还开设了信息素质教育课程,教授大学生信息搜索、评估、利用和传播等方面的技能,培养他们的信息素养。
浅谈大学图书馆与大学生素质教育机电工程学院班级:0908106学号:XXXXXXX姓名:XXXX浅谈大学图书馆与大学生素质教育【摘要】本文阐述了大学图书馆在大学生的素质教育中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对完善大学图书馆的工作以好地服务于大学生素质教育提出了建议。
近年来,大力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并能适应21世纪需要的人才,已成为当前高等学校教育改革的热点。
高校图书馆作为高校的三大支柱之一,应充分利用其丰富的图书资料和深层次的信息服务,为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素质,培养新世纪的合格人才发挥应有的作用。
【关键词】大学图书馆素质教育大学生一、素质教育及其教育理念所谓素质教育,是指学校通过一系列有目的、有计划的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使学生获得稳定的、能长期发挥作用的基本品质结构。
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内容可概括为:文化素质教育、思想道德素质教育、身心素质教育、业务素质教育、信息素质教育。
这五方面之间既相互渗透,又各有侧重点,德育教育重在培养高尚的思想品德,身心教育强调的是强壮的体魄和健全的心理,文化素质教育是通过对学生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的教育和学习,促使其文化知识水平和艺术鉴赏力不断提高,最终促进其综合素质的提高。
信息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向全社会延伸并得以持续终身的保障,是信息社会的产物。
素质教育有3个基本特点:1、公平性,即面向全体,让每一位学生有机会接受教育、有机会得到发展。
2、合理性,即力求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
3、主动性,即让学生积极主动发展,培养学习能力(核心为自学能力)和开拓精神。
二、大学图书馆素质教育的优势大学图书馆在其成长过程中发展和完善了自身的职能,这些职能使得她在大学中得以发挥独特而重要的作用,具体而言,大学图书馆有如下职能与作用:1.大学图书馆具有保存文化遗产的职能德国启蒙思想家莱布尼茨(GottfriedWilhelm Leibniz,1646—1716)认为图书馆是“全人类的百科辞典”和“一切时代的伟人对话的场所”,只有当每个学者能够迅速方便地查阅到以前有文字记载的全部成就时,知识才能真正进步。
试论高校图书馆在大学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及其途径摘要:近年来,我国高等院校素质教育取得了较大成绩,但也存在一些较严重的问题,这些问题与对素质教育的理解及图书馆在大学素质教育中的作用未能很好发挥有一定关系。
所以,讨论高校图书馆在大学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具有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素质教育高校图书馆在大学素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是高校学生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场所。
教育就其本意而言是人类社会得以延续的主要手段之一,没有教育,以社会性作为本质的人类社会是很难生存和发展的。
同时教育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
社会化的过程其实也是过去和他人经验和思考的结晶不断植入并内化于一代又一代新生社会成员头脑和血液中的过程,而这种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传播和内化由于图书馆的创立变得更为便利和有效。
1 什么是素质教育素质的含义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的素质一般指生理学和心理学意义上的素质概念。
素质教育中的素质是指广义素质,即教育学意义上的素质,通常界定为:人在先天的生理基础上,在后天社会和自然环境等影响下,经过学习、训练所获得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生理、心理和社会特征及其基本品质结构。
主要包括人的道德素质、智力素质、身体素质、审美素质、劳动技能素质等。
对于智力素质、身体素质、劳动技能等素质要素通常并无多大争议,因为它们往往可以用一些量化指标来衡量,客观性较强;意见分歧较大的主要在道德素质和审美素质方面,由于国家、民族、宗教以及文化传统的差异,这方面有时间相当不统一,同属于西方发达国家的美国和日本,一个崇尚个人主义,另一个则大力弘扬集体主义,至于社会主义国家在德的观念上与西方社会差异就更大了,如朝鲜和韩国同属一个民族,但德的观念就完全不同。
在我国所谓德,除了狭义的道德(如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外,还包括一些政治意识形态如世界观、人生观、政治制度、政治信仰、政治理论等,还包括一些心理因素的东西,情感意志、心理承受力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