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麦赤霉病防治技术

小麦赤霉病防治技术

小麦赤霉病防治技术
小麦赤霉病防治技术

小麦赤霉病防治技术

孟凡夫

(安徽省宿州市种子公司,安徽宿州234000)

摘要阐述了小麦赤霉病的危害症状、病原物、侵染循环、发生因素及防治方法。

关键词小麦;赤霉病;发生;防治中图分类号S435.121.4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8421(2012)08-954-01

作者简介

孟凡夫(1968-),男,安徽宿州人,助理农艺师,从事良种

繁育及推广工作。

收稿日期2012-07-26小麦赤霉病又名烂麦头、红麦头、麦穗枯。该病由多种镰刀菌引起。常见的有禾谷镰孢、

燕麦镰孢、串珠镰孢、黄色镰孢和税顶镰孢等,均属于半知菌亚门。以禾谷镰孢为主,有性态为玉蜀黍赤霉属子囊菌亚门。小麦赤霉病的赤霉病菌寄主范围广泛,

能侵染许多栽培作物和野生植物,而且能在很多植物产品或残体上营腐生生活。主要寄主有禾本科的小麦、大麦、裸大麦、水稻、甘蔗、玉米、燕麦、稗草、狗尾草、鹅观草等。其中以禾本科、豆科、菊科植物残体上最易产生,其次是蔷薇科,而松柏科很少。

小麦赤霉病最近几年在宿州市有发生严重的趋势,小麦受害后千粒重降低,发芽率下降,发芽势减弱,且出粉率低,面粉质量差,色泽灰暗,商品价值降低。病麦含有致呕毒素和类雌性激素等毒素,

人畜食后可引起急性中毒。在我国南方冬麦区,

如长江中、下游冬麦区,川滇冬麦区和华南冬麦区等地经常流行危害;东北三江平原春麦区在多雨年份也可流行成灾。小麦赤霉病世界各地都有发生,而且有发生加重的趋势。1

危害症状

从苗期到穗期均可发生,引起苗腐、茎基腐、秆腐和穗腐,

穗腐危害最大。湿度大时,病部均可见粉红色霉层,即病菌分生孢子和子座。病穗上常呈现以红色为主基色的霉层,故叫赤霉病。1.1

苗腐

由种子带菌或土壤中的病菌侵染引起。先是芽

变褐,然后根冠腐烂。轻者病苗黄瘦,重者幼苗死亡。手拔病株易自腐烂处拉断,断口褐色,带有黏性的腐烂组织。1.2基腐又称脚腐。从幼苗出土到成熟都可发生。初期茎基变褐软腐,

以后凹缩,最后麦株枯萎死亡。1.3秆腐初期在剑叶的叶鞘基部呈棕褐色,接着扩展到节部,以后上面长出一层红霉。病株易被风吹断。

1.4

穗腐

发病初期,在颖壳上或小穗基部出现小的水渍

状淡褐色病斑,

逐渐扩大变成枯黄色,同时不断扩大蔓延到全粒或全小穗,甚至整穗发病。以后在颖壳的合缝处或小穗基部生出一种黏胶状的粉红色霉(病菌分生孢子),到后期高湿条件下,

粉红色霉层出产生蓝黑色小粒(病菌子囊壳)。麦穗得病后,麦粒皱缩干瘪,严重时全穗枯腐。2病原物2.1形态

2.1.1

禾谷镰刀菌。不形成小分生孢子,大分生孢子形成

于分生孢子座,镰刀形,多为3 5隔,顶细胞渐细,腹部近平直,

足胞明显,孢子大小(37.5 62.5)μm ?(3 5)μm 。PDA 上生长速度快,气生菌丝棉絮状,较密,白至黄色,有时中央有黄色菌丝区。子囊壳卵圆形,紫黑色,子囊棍棒形,无色,子囊孢子纺锤形,3隔。2.1.2

燕麦镰刀菌。小孢子常不产生,棒形,纺锤形,

0 3隔,大型分生孢子产自分生孢子座,瘦长、壁薄,顶细胞细长,孢子大小(45 55)μm ?(1.5 3.0)μm 。PDA 上生长较快,气生菌丝细丝状),茸状,较密,白色至棕黄色。PDA 基质反面白色至黄色。2.1.3

黄色镰刀菌。不产生小分生孢子,大分生孢子粗短,

壁厚,分隔明显,多5隔,大小(30 38)μm ?(5.0 6.5)μm 。PDA 上生长快,气生菌丝浓密,通常白色,基质反面洋红色。2.2

特性

菌丝发育适温为22 28?,最低温度为3?,最

高温度为35?。分生孢子萌发适温为4 32?,以28?最适。3

侵染循环

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在寄主病残体上或种子上越夏、越冬,

也可在土壤中营腐生生活而越冬。第2年在这些病残体上形成的子囊壳是主要侵染源。子囊壳产生的子囊孢子可借气流、风雨传播,溅落在花器凋萎的花药上萌发,先营腐生生活,然后侵染小穗,几天后产生大量粉红色霉层,经风雨传播引起再侵染。4发生因素4.1寄主抗性迟熟、不耐肥的品种发病重。小麦齐穗后

20d 内最容易发病,以扬花期发病率最高。

4.2环境高温高湿病情发生迅速。开花灌浆阶段闷热、连续降雨、潮湿多雾的天气发病重。

4.3

栽培

①田间病残体数量大,带菌量高的地块发病重。

②地势低洼、排水不良、土质黏重、偏施氮肥、田间潮湿郁闭的发病重。5

防治方法

应以农业防治为基础,药剂保护为重点,充分利用耐病品种的综合防病措施。5.1

农业防治

选用抗(耐)病品种。适时早播,避开扬花

期遇雨。合理施肥,增施底肥,氮磷配合,追肥早施、少施,提高植株抗病力。雨后及时排水,

降低田间湿度。深耕灭茬,秸秆过腹还田或堆沤后施用;小麦播种前,清除田间农作物残体。

(下转第956页)

责任编辑胡先祥责任校对胡先祥

农技服务,2012,29(8):954,956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