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种子的结构
- 格式:docx
- 大小:15.48 KB
- 文档页数:4
3.1.2 种子植物(观察种子的结构)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实验探究 2.根据观察结果,结合菜豆种子各部分的形状和所在的位置,并对照植物幼苗认识菜豆种子各部分的名称,讲解各部分的作用。
(结合课件讲解)种皮:种子最外层——保护胚,防止水分散失。
种子胚芽:幼叶形态——发育成茎和叶胚根:圆锥形——发育成根胚胚轴:介于两者之间——发育成连接根和茎的部分。
子叶(两片):大,非常明显——储存营养。
胚是新一代植物的幼体。
3.如何证明子叶中储存了营养?用小刀划破子叶,滴加碘液。
现象:子叶变为深蓝色。
说明:子叶中含有的淀粉,储存了丰富的营养。
活动二:观察菜豆种子的内部结构。
1.采用纵切并滴加碘液的方式观察玉米种子的内部结构。
(播放操作视频)2.对比菜豆种子的结构以及各部分的功能,认识玉米种子结构并讲解其功能。
(结合课件讲解)结合观察到的种子各部分的形状和位置,讲解种子的结构与各部分的作用,让学生感受生物学当中外部形态结构特点总是与其功能相适应的。
让学生明白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呈现观察玉米种子的方法。
帮助学生建立知识间的联系,系统的进行理解记忆,学会有依据的分析和推测。
果皮和种皮:是果皮和种皮愈合在一起形成的复合层——保护胚,减少水分散失。
种子胚芽胚轴果实胚胚根胚是新一代植物的幼体。
子叶:小,不发达——转运营养胚乳:遇碘变蓝——储存营养环节3:对比发现1.对比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异同。
(结合课件讲解)在比较中学习,突出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特征。
环节4: 总结升华即使种子的外形多种多样,但是其内部都有种皮和胚这两个结构。
在生物学当中,多样性和统一性总是同时存在的。
让学生明白多样性和统一性总是同时存在的。
种子植物【知识点讲解】㈠.种子的结构种皮:保护种子内部结构胚芽(1)菜豆种子胚轴胚胚根子叶:2片,储存营养种皮和果皮:保护果实种子内部结构胚芽(2)玉米种子胚轴胚胚根子叶:1片,转运营养胚乳:储存营养胚是新植物体的幼体,由胚芽、胚轴、胚根和子叶构成。
【典型例题】炸油条要用到面粉和花生油,它们分别来自()A.小麦的子叶花生的子叶 B.小麦的胚乳花生的子叶C.小麦的子叶花生的胚乳 D.小麦的胚乳花生的胚乳【答案】B【点拨】小麦是单子叶植物,其种子的营养物质主要储存在胚乳中,故面粉主要来自小麦的胚乳,花生油从花生的种子中提取,花生是双子叶植物,其种子的营养物质主要储存在子叶中。
故选B㈡、种子的萌发1.种子萌发的条件:(1)环境条件: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充足的空气。
(与光照无关)(2)自身条件:胚是完整的、胚是活的、种子不在休眠期。
2、关于种子的萌发的环境条件的探究提出问题:种子的萌发需要哪些环境条件?作出假设:种子萌发需要水、空气、和适宜的温度设计实验:每组选择其中一个或多个条件进行实验设计,设计对照实验。
步骤:①.将4套罐头瓶用标签纸分别标上1-4号,将4张吸水纸分别铺在4个罐头瓶的底部,将每个罐头瓶中放十颗绿豆种子。
②、四个装置分别如下处理:预期的实验结果:2好罐头瓶中的种子萌发, 1.3.4号罐头瓶中的种子不萌发。
实验结论:种子萌发需要适量的水、充足的空气、适宜的温度。
【典型例题】下表为“探究玉米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的实验设计及结果:培养皿编号种子个数种子所处的环境实验结果1 20 培养皿底部垫有浸湿的滤纸25℃种子萌发2 20 培养皿底部垫有干燥的滤纸25℃种子不萌发3 20 培养皿底部大量水浸没种子25℃种子不萌发(1)该同学设计的实验可以说明,是影响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
(2)有同学将玉米换成大米做上述实验,结果都没有萌发,原因是。
(3)玉米种子萌发过程中,最新发育的是,为种子萌发提供营养的是。
《观察种子的结构》说课稿执教:徐继书单位:辽宁省朝阳县尚志红军学校教材:人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二章第一节第一课时一、说教材1、作用地位本节课来自人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二章第一节第一课时,是本章的重点内容。
种子是绿色开花植物的六大器官之一,是形成新一代植物体的基础。
种子植物的生长发育是由种子结构的胚发育开始的。
所以,教材把观察《种子的结构》安排在理解了植物体的“结构层次”之后,既为学习《种子的萌发》做好了铺垫,又为学习《种子植物》等内容打下基础。
2、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描述大豆和玉米种子的结构。
2)指出单、双子叶植物种子结构的主要区别。
3)能用适当的方法解剖、观察和记录所见种子的形态结构特征。
4)培养提高创新精神。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解剖观察种子的内部结构,提高学生实验观察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2)通过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处理信息、归纳总结、语言表达能力、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3)通过绘制玉米种子和大豆种子的结构图,提高学生的绘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体验交流合作的快乐。
2)通过观察、比较种子的结构,了解其功能,形成生物的形态结构与生理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3、教学重难点重点:活动“观察种子的结构”,认识种子的结构和各部分的功能。
难点:活动“观察种子的结构”,区别双子叶植物种子与单子叶植物种子的异同。
二、说学情七年级学生对新鲜事物兴趣浓、热情高、好奇心强、求知欲强、表现力强,易于接受直观形象的知识,但学生爱说话、自控能力弱,动手能力较差,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较短,保持兴趣和热情的时间较短,根据学生的这些特点,我采用扬长避短,我在课堂中利用图片、实物、多媒体等直观教学手段,及时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并及时进行调控、指导,让学生始终处于良好的学习状态中,有效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三、说教学方法【教法】激情导入法、设疑激趣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观察法、创新实验法等。
第二节种子植物一、选择题1.科学探究某同学通过观察菜豆和玉米种子的形态结构,得出了以下结论,其中正确的是( )A.菜豆种子的主要结构是子叶,玉米种子的主要结构是胚乳B.菜豆种子有胚和种皮,玉米种子没有种皮C.滴加碘酒的玉米种子纵剖面,其种皮和胚未被染成蓝色D.在菜豆种子的“豆瓣”上滴加碘酒,变蓝的结构是子叶2.小芳做“观察种子的结构”实验时做了如下记录。
小组讨论中,同学指出小芳的记录有一项是错误的。
请你找出( )A.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都有种皮和胚B.均由胚芽、胚根、胚轴和子叶构成胚C.玉米种子有胚乳,菜豆种子没有胚乳D.菜豆种子有子叶,玉米种子没有子叶3.图为大豆种子结构示意图,图中贮存营养物质的结构是( )A.①B.②C.③D.④4. 种子结构中能发育成新植物幼体的是 ( )A.胚轴B.胚根C.子叶D.胚5.玉米是人们非常喜爱的食品,关于玉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玉米是双子叶植物B.我们吃煮玉米时掉出来的“小芽”是胚根C.在玉米种子纵剖面上滴加碘液,被染成蓝色的部分是胚乳D.玉米种子的胚由胚芽、胚轴、胚根和胚乳组成6. 人们食用的大豆油,主要来自大豆种子的( )A.胚芽B.子叶C.胚轴D.胚根7.大豆、玉米种子萌发时所需要的养料分别来自( )A.子叶、胚乳B.胚芽、胚根C.胚根、子叶D.胚轴、胚芽8. 如图是玉米种子结构图,滴碘液后变蓝的结构是( )图3-1-8A.①B.②C.③D.④9.下列关于种子中胚的说法错误的是( )A.胚由胚芽、胚轴、胚根、子叶组成B.胚是种子的主要结构C.胚是幼小的生命体D.胚贮藏种子的营养物质10.图为菜豆种子的纵剖面结构模式图,①~④中细胞不能继续分裂成新个体组织及器官等结构的是( )A.①B.②C.③D.④11. 与菜豆种子相比,玉米种子特有的结构是 ( )A.种皮B.胚C.胚乳D.子叶12.下列关于种子和孢子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孢子是一种生殖细胞B.种子的寿命比孢子长C.种子的生命力比孢子强D.蕨类植物也可以产生种子二、非选择题13.理性思维如图是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结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探究实验:种子的结构及萌发>>教学案例<<探究实验:种子的结构及萌发>>教学案例一、教学指导思想:倡导探究性学习是生物学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
重视对学生实验观察、探究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既是科学探究与实践能力的核心,也是生物学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节课教材以实验内容为基础,注重对学生生物学核心素养的培养,通过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体验改进实验材料;通过观察、比较种子的结构与萌发,感知生命变化的动态过程,形成生命观念,并通过推理、归纳、建构“胚是新植物体的幼体”这一核心概念。
同时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手段,通过微视频对“分离玉米胚的各部分”这一操作难点进行了科学有效地指导,以及学生的绘图、拼图,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通过电子相册回放,再现了学生课前培养、观察幼苗的精彩过程,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实验教学分析:1、教材分析:“观察种子的结构”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一章第二节的一个实验。
本实验旨在通过学生对菜豆、玉米等种子的观察,明确种子的结构,为后面学习<<被子植物的一生>>打下基础。
关于“种子的结构”教材先安排了一个实验,“观察种子的结构”让学生通过观察菜豆、玉米等种子获得关于种子的直接经验。
菜豆种子的结构比较容易观察,而玉米种子的结构则不太容易区分,教师需要加强指导。
实验之后,教材总结了种子的基本结构,还结合两种植物种子在结构上的差别,点出了“单子叶植物”、“双子叶植物”的名词,在学生了解种子基本结构的基础上,教材再进一步阐述种子的生命力强及各部分发育。
2、学情分析:初一学生生物学知识积累不多,特别是实验的机会少、动手能力差,所以本节实验设计成探究实验,由小组合作完成,并在课前做好明确的分工,确保小组合作的有效性。
学生对种子这一种生活中常见的结构比较熟悉,兴趣浓厚,能将生活常识与生物理论知识相联系,让他从一开始就参与进来,而且选择的实验材料都是他自己感兴趣的,容易引发他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