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生态环境概述
- 格式:ppt
- 大小:2.40 MB
- 文档页数:37
海洋生态环境现状及措施分析1 我国海洋概况我国海洋面积约300万平方公里,海岸线延绵达1800公里,海岸线资源异常丰富,具有得天独厚的渔业资源、旅游资源、港口资源和辽阔发展的空间。
有极其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海洋生物物种多达26000多种,鱼类3000多种、浅海和滩涂生物资源2200多种,长久以来在平衡生态环境,保持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发挥着极大的作用,当然我国的海域划界也存在着激烈的争端,在黄海、东海、南海与周边各国均存在着或多或少的管辖权争议。
在资源日益枯竭的今天,因为科学水平的因素,被保存完好丰富的海底能源,将会为国家发展提供巨大的資源保障。
目前,其他国家在清洁的可再生能源方面投入颇大,海水也是不少可再生的能源,如潮汐能、浪能、水温能、盐度差能等。
随着开发的深入,我国也前所未有地污染和破坏着海洋生态环境,海水富养化、物种多样性快速减少等问题,使海洋保护工作迫在眉睫。
2 海洋环境保护现状及原因分析2.1 我国海水受污染情况非常严重2.1.1 海洋环境问题的首要表现就是海洋水体遭到污染,随着近海岸海域富营养化程度的不断加剧,赤潮现象频频发生,且不断扩大规模,不断出现新的赤潮生物种,给海洋生态环境、人民群众健康和海洋经济造成了重大危害。
2.1.2 在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的同时,作为能源战略的石油在陆续大量建设开发,海上运输石油频繁如织,开采石油规模不断扩大,风险源更加分散分布更广,风险源强度更大,溢油的潜在风险也在不断增加,发生突发性溢油污染事故的概率也在大幅增加。
近几年,我国油船溢油事故和海上开采石油的泄露与井喷事故迅速攀升,每年石油排入大海约12万吨。
渤海湾“7·16”溢油事故和山东蓬莱“19-3”重大溢油事故更是给海洋生态环境以沉重打击同时给人们敲响了安全的警钟。
2.1.3 海运航行和作业中的船舶所产生的污染物源源不断的排入海洋,也可能发生事故,如碰撞、爆炸等,所产生有害物质排到海水中,使海水再次受到污染。
1.生态系统: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生物与非生物环境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所形成的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并具有自动调节机制的自然整体。
2.生物地化循环:生态系统之间各种物质和元素的输入和输出以及它们在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土壤圈之间的交换。
3.关键种:对群落组成结构和物种多样性(包括生态系统稳定性方面)具有决定性作用的物种。
4.生物泵:有机物生产、消费、传递、沉降和分解等一系列生物学过程构成碳从表层向深海底转移的过程5.生态阈值(环境容量):在人类生存和环境不致受害的前提下,某一环节所能容纳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
6.富营养化:氮磷等植物所需的营养物质大量进入湖泊、水库、河口、海湾等水体,引起藻类大量繁殖、水体透明度和溶解氧含量下降、水质恶化的污染现象。
7.洄游索饵:为寻找或追逐食物所进行的洄游。
8.牧食食物链:以活体植物开为起点,然后是食草动物、一级肉食动物、二级肉食动物等的食物链。
9.碎屑食物链:以动植物死亡尸体等碎屑为起点的食物链。
10.海洋酸化:指由于吸收大气中过量的二氧化碳,导致海水逐渐变酸的过程.11.生态平衡:能在外来干扰下通过自我调节恢复到原初的稳定状态。
12.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有自然生态系统在在其生态运转过程中所产生的物质及其所维持的生活环境对人类产生的服务功能。
13.环境梯度:从赤道到两极的纬度梯度、从海面到深海海底的深度梯度以及行延安到开阔大洋的水平梯度。
14.浮游生物:在水流运动的作用下,被动地漂浮在水层中的生物群.15.越冬洄游:主要是暖水性游泳动物的一种习性,通常在晚秋和初冬水温下降时集群游到适于过冬的海区.16.产卵洄游:产卵季节前集群向产卵场的洄游17.生态因子:生态学上将环境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18.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植物的生长取决于处在最小量状况的必须物质,即,当环境中某物质的量接近于植物所需的最低量时,该物质就对植物的生长和繁殖起限制作用,成为限制因子。
海洋生态环境研究报告近年来,由于人类活动的不断发展和生产生活水平的提高,海洋生态环境遭受到严重破坏,给海洋生态带来了严重影响。
为了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必须进行科学的研究与分析。
本文将从海洋环境污染、海洋资源利用、海洋生态平衡等角度进行探讨,以期提高我们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意识。
一、海洋环境污染海洋环境污染是当前海洋生态环境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
海洋环境污染主要分为化学污染和物理污染。
化学污染主要包括油污染和有害化学物质污染,物理污染主要包括噪音污染、放射性污染和海洋垃圾污染等。
这些污染物对海洋生物造成的危害不仅限于破坏生态平衡,而且会引发海洋生态链的变化,进一步加剧海洋生态环境的恶化。
油污染是最常见的一种化学污染。
大量的石油开采和运输活动导致了大量的漏油事故,每年都会有大量的油污染事故发生。
油污染不仅会杀死大量的海洋生物,还会污染海水和海滩,严重影响游客观光和渔民的渔业活动。
物理污染方面,人类的噪音污染和海洋垃圾污染是最突出的问题。
人类的噪音污染主要来自于海上的船只、飞机、聚居点等,这些噪音会使海洋生物感到压力,影响其正常的生活和繁殖。
海洋垃圾如塑料袋、玻璃瓶、金属罐等,会严重破坏海洋生态环境的平衡,污染海洋环境,威胁人类的健康。
二、海洋资源利用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人类对海洋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如渔业、矿产资源开发、海底油气勘探等,但是过度开发却又导致了海洋生态环境的破坏。
目前,全球的渔业资源正在严重枯竭,海洋中的矿产资源也面临着枯竭的局面。
为了避免海洋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必须对海洋资源进行科学的开发利用。
为此,应加强对海洋资源的科学研究,培养海洋科研人才以及加强海洋科技创新。
此外,加强国际合作,促进共同利益,协调海洋资源的利用,统筹考虑各方面的经济和环境影响,才能实现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
三、海洋生态平衡海洋生态平衡是维持海洋生态系统的一种状态,是指各种生物种群,在物种数量、分布和生态角色等方面,将其自然环境中的自然秩序保持在可以持续维持的状态。
海域生态分区-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是引言的第一部分,用来介绍文章的主题和内容,以及概括海域生态分区的定义和意义。
以下是概述部分的内容:概述海洋覆盖了地球表面的大部分面积,其中海域生态环境的保护与管理一直是全球关注的重要议题之一。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科学家们提出了海域生态分区这一概念。
海域生态分区是根据海洋生态系统的生物、物理和化学特征,将海洋空间划分为不同的区域的方法。
这种划分基于不同海域内的生态环境差异和生物多样性特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和管理海洋生态系统。
本文对海域生态分区进行了系统的论述和探讨。
首先,我们将介绍海域生态分区的定义和意义,明确其科学研究的重要性。
其次,我们将探讨海域生态分区的方法和技术,包括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等。
最后,我们将重点关注不同海域生态分区的特征和生态环境,以及其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本文旨在通过概述海域生态分区的研究进展和意义,为相关领域的科学家和决策者提供参考和指导。
希望通过深入研究和划定海域生态分区,能够更有效地保护和管理海洋生态系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是指文章整体组织的框架和布局。
一个清晰的文章结构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和逻辑关系。
以下是本文的文章结构:1. 引言1.1 概述引言部分将简要介绍海域生态分区的背景和重要性,引起读者的兴趣。
1.2 文章结构本部分将详细说明本文的组织结构,包括各章节的内容和主要论点,以便读者对全文的内容进行整体了解。
本文的文章结构如下:2. 正文2.1 海域生态分区的定义和意义本部分将介绍海域生态分区的定义,明确该概念的内涵,并探讨海域生态分区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2.2 海域生态分区的方法和技术本部分将介绍海域生态分区的划分方法和相关的技术手段,包括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等,以及各种方法和技术的优缺点。
2.3 不同海域生态分区的特征和生态环境本部分将详细描述不同海域生态分区的特征和生态环境,包括海洋生物多样性、海洋生态系统功能等方面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