赔付率指标简介ppt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1.07 MB
- 文档页数:20
按照考察目的的不同,赔付率的计算可以有不同的公式。
如果需要对历史进行统计分析,那么将现行公式中的赔款支出修正为责任赔款,即:赔付率=(责任赔款÷保费收入)×100%(公式1)以此即可以计算出过去经营年度内的赔付率。
但在确定责任赔款时,则要借助现代电脑功能。
随着电脑在保险系统承保、理赔和核算过程中普遍而深入的应用,这一计算公式则更具可操作性。
例如:1997年承保的业务,一般情况下到1998年底其责任全部完结。
利用电脑将1997年承保的业务而在1997年和1998年两年发生的责任赔款检索出来,然后将相关数据套入公式即可计算出1997年承保的业务所对应的赔付率。
如果我们需要计算当期赔付率,那么在建立公式前则必须解决责任赔款与保费收入错位的问题。
从广义的角度讲,保费收入其实就责任准备金,只不过要把它分划到当期和以后各期而已,比如:1998年度的保费收入按现行的核算办法,到年终决算时则要从保费收入中提取50%作为责任准备金,留待1999年以应付赔付责任。
因为1998年承保的业务概算有一半的责任到1999年底才完结,故提取50%的准备金是理所当然的。
同理,我们将责任准备金进一步细划,1999年1月的保费收入按其责任期间1年来划分的话,那么它要分割为12份,到1999年12月责任到期。
以此类推,1999年2月承保的业务则到2000年1月到期等等。
按照上述观点,那么在计算某一特定会计期间的赔付率时,就不宜再直接使用保费收入,而应将之调整为与当期责任赔款对应的广义准备金。
广义准备金包含以前为本期提取的未到期责任准备金,加上本期保费收入,减去从本期保费收入中为以后责任期提取的未到期责任准备金。
为简便起见,姑且称之为责任保费。
现在则可以建立公式:赔付率=(责任赔款÷责任保费)×100%以1998年12月赔付率进行验证:A1998年赔付率=——B注:A表示1998年全部赔款支出+(1998年12月末未决赔款-1998年初未决赔款)B表示1997年保费收入×50%+1998年保费收入×50%这里是按年提取未到期责任准备金,不免显得过于平均或粗糙,但如果我们按月提取责任准备金,则任何一个期间的赔付率都能比较准确地计算出来。
赔付率指标1、满期赔付率= (已决赔款+ 未决赔款)/满期保费。
满期赔付率是计算保险行业某一经营主体当年盈亏情况的业务参考指标之一,其实际数值适合进行业务达成、市场细分及盈亏风险点分析,但并不代表保险经营主体真实的经营结果。
(反应保险经营主体真实经营结果的指标是综合赔付率)一般定义:保单年度满期赔付率=承保年度生效保单项下的已决赔款及未决赔款之和/承保年度保单的满期保费×100%所谓满期保费,是指已经实际发生的保费,比如现在是3月8日,那么如果保险期限为今年1月1日到12月31日,那么现在实际发生的保费就应该是今年的整体保费*68/366。
这个数据可以用以衡量当年所做的业务品质的好坏。
但是缺点是,没有考虑到因为历年保单延续到今年所造成的赔付率的波动。
2、历年制赔付率= (已决赔款+ 期末未决赔款- 期初未决赔款)/(当期保费- 期末未到期保费+ 期初未到期保费)历年制赔付率是指统计区间内实际的已决赔款及未决赔款之和与对应的满期保费之比,反映即时赔偿能力及经营业绩状况。
历年制赔付率考虑的是业务的长期品质和影响。
一般保险公司拿历年制赔付率作为衡量一个业务或者一个销售部门业务品质好坏的重要指标,从“保险主体经营的自然年度趋势”的角度上说,它比满期赔付率更有参考价值。
但是,它的缺点是,没有办法测量今年业务的好坏。
因为,历年制赔付率会受去年甚至更早些业务的品质影响,这一点特别体现在工程险上。
因为工程险长期业务比较多。
对于长期经营的保险公司来说,历年制赔付率会更有意义。
3、综合赔付率综合赔付率是保险公司真正考核利润的指标。
保险公司的综合成本率就是综合赔付率加上综合费用率。
综合赔付率和前2者最大的区别在于,它的分母是净已赚保费,而不是当期或者满期保费。
这也就会出现下面这种情况,某业务机构今年1月的满期赔付率和历年制赔付率都非常低,但是综合赔付率却非常高。
原因就在于这里,因为该业务机构的再保分出高达75%-80%,在这样的情况下,他的净自留保费就变得非常小,虽然赔款相应地也会减小,因为再保会摊回。
保险的专业术语——“赔付率”的相关概念赔付率最原始的定义公式很简单:赔付率=赔款/保费。
然而,由于对保险数据统计口径的不同,使得“赔款”“保费”衍生出各种口径的定义。
要想真正理解“赔付率”的定义,首先必须搞清保险数据常见的统计口径。
在保险行业数据处理上,常用的数据口径有三种:业务年度、财务年度、事故年度,它们分别对应于一家保险公司的业务部门、财务部门和精算部门。
精算部门除了使用“事故年度”外,有的还使用“报告年度”这个口径(处理IBNER使用)。
具体概念如下:1、业务年度(Underwriting Year,又称承保年度):一般保险公司总是“业务为先”,因此业务年度口径是业务部门最容易理解的一个概念。
在业务年度口径里,“保费”是指在一个业务年度里保单的保费数额(分为承保保费数和满期保费数),一个业务年度里的保单是指保险起期都在特定一个期间内(比如2009业务年度的保单,是指保险起期在20090101-20091231内的保单)。
业务年度对应的“赔款”就是这些保单项下的赔款,它一般包括已决赔款和已发生已报告未决赔款准备金(CASE Reserves),但是不含IBNR(业务部门往往是不理解精算IBNR概念的,因此业务年度赔付率也就不涉及看不见的IBNR)--有的公司在统计数据时已非绝对。
业务年度的赔付率,根据分母的不同,又分为简单赔付率和满期赔付率。
简单赔付率只具有与以往业务年度的同期比较的意义,没有绝对数值上的意义。
满期赔付率是能够衡量业务质量的一个指标,虽然它没有反映不可见的IBNR的概念,但是它反映了在一定时期内(比如20080101-20081231内)承保的所有业务的质量,它的优点是,在这段时间内,由于承保政策和定价政策的一致性,使得这批业务具有可比性,并且也只有通过这个指标来回头审查当时的承保政策和定价政策的效果,这是其它口径所达不到的。
“满期保费与”与“已赚保费(Earned Premium)”的区别。
产险公司常用的几个赔付率指标一、几个概念:满期保费:即已了责任部分的保费收入。
假设风险均匀分布情况下,简单用公式表示为满期保费=签单保费*〔已了责任天数/保险期间〕。
已赚保费:财务上常用到,计算综合赔付率的重要保费收入概念,指所有保单的在该统计期间内的满期保费。
区别:二、常用的几个赔付率指标:1、简单赔付率简单赔付率=评估期间的已决赔款/评估期间的签单保费,也有用〔已决赔款+未决赔款〕/签单保费来表示。
用途:反映评估期间的现金流状况优点:a计算简单,数据易获取;b 在业务开展速度、理赔速度及业务构造等比较稳定情况下,能反响一定的业务质量情况。
缺点:a易受业务增速、理赔速度及业务构造的变化影响;b 保费收入与赔款支出不匹配,在业务开展及理赔环境波动较大时,很难反映出业务质量情况。
2、满期赔付率概念:指保单年承保的一批保单,截止到某一评估时点,这批保单的已报告赔款与其满期保费的比值,反映的是该批保单已满期部分的赔付情况。
业务部门采用该数据指标评价业务质量较多,并且一般情况下不考虑IBNR因素。
公式:满期赔付率= 已报告赔款/ 满期保费=〔已报告已决赔款+已报告未决赔款〕/ 满期保费优点:a 匹配程度最正确:由于保单年制核算中的保险费资料与损失资料完全来自于同一保险单,两者的匹配程度最正确,最能反映该时段的承保质量和承保政策的有效性。
b 对市场波动、监管政策和承保风险变化极为敏感:可以第一时间在损失率中表达这种变化,几乎没有延迟,因此经常使用这个赔付率来判断承保的业务质量。
缺点:a 时效性较差,由于保单年制的已发生损失随评估日期的不同而变化,评估的时间点越晚,赔付率的值计算那么越准确。
以一年期保单为例,一个保单年赔付率的计算至少要在两年以后,此时才可以获得完好的损失及赔付的情况〔一般情况下是承保后的3-5年〕。
因此,满期赔付率评估的准确性随评估时间点的后移而逐步准确。
b 由于发生日期离签单日期越近的赔案中未被报告进入系统的占比越大,因此,即便在公司承保业务质量没有明显变化情况下,近期的已报告频率也会低于早期已报告频率。
赔付率是指一定会计期间赔款支出与保费收入的百分比。
用公式表示为:赔付率=(赔款支出÷保费收入)×100%。
但在实践中,由这一公式计算出的赔付率严重失真,不能如实地反映该期间发生的灾害事故所造成的损失程度,也不能为今后风险控制提供准确信息。
赔付率N、O、C赔付率N是指对当期起保的保单,按照三百六十五分之一法计算其在当期确认的已赚保费(已赚保费N),再按照已发生已报告的案件数量估算这些保单在当期所发生损失的赔款金额(赔款金额N),在此基础上,利用下述公式,得出纯风险的赔付率(赔付率N):赔付率N=赔款金额N/已赚保费N赔付率O是指上年承保的业务按照已发生已报告口径在本年发生赔款的损失金额估计,与该业务在本年确认的已赚保费的比例,其实质是对未到期的上年业务在本年的盈利状况的核算。
这一指标评价了上年业务在本年的盈利状况,其计算公式如下:赔付率O=估计赔款O/已赚保费O赔付率C:整体业务赔付率核算责任期内的所有保单的盈利状况。
它是根据当期确认的所有保费及其对应的赔付责任计算而得的纯风险赔付率,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上年起保的业务在本年的盈利情况,另一部分是本年起保的业务在本年的盈利情况。
我们将该口径所监控的赔付率指标定义为赔付率C,具体计算公式如下:赔付率C=估计赔款C/已赚保费C一、现行计算公式分析从理论上讲,赔付率=(赔款支出÷保费收入)×100%,但是这里的赔款支出在实际的会计核算上,仅是指事故已经发生且赔款已经支付的那部分;而对事故已经发生,赔付责任也已开始,只不过因为某种原因尚未结案或未实际支付款项的部分则未计算在内。
除非在一种极理想的状态下,即事故一旦发生而赔款立即支付时,赔款支出才包含了已发生的全部赔付责任。
但事实上这一理想状态是不可能存在的。
那么现在已经明确,即无论考察哪一会计期间的赔付率,赔款支出都应加上当期未决赔款。
为简便起见,姑且将赔款支出与未决赔款之和统称为责任赔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