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如何升华主题
- 格式:ppt
- 大小:990.00 KB
- 文档页数:37
作文如何升华主题?一、由表及里,通过揭示本质升华主题。
例如: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
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
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莫怀戚《散步》)说明:莫怀戚的《散步》中,一家人走到一处难走的地方,家中的两个中年人分别背起了一老一小,这是很平常的一件事。
背人是表象,但透过“背人”这一表象,作者揭示了中年人身上应该具备“承前启后”“尊老抚幼”的人生责任的道理。
这样,揭示了表象背后的深刻本质,文章的主题就被提升了。
二、由点到面,通过揭示普遍性升华主题。
例如: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多姿多彩。
愿你珍重第一次。
(周素珊《第一次真好》)说明:生活总是由具体的一件件事、一个个人组成的,在事与事、人与人之间存在一种普遍性。
我们在作文中如果能由点到面,由具体的某个人某件事揭示出人类社会中存在的普遍性规律,文章的主题就得到了升华。
《第一次真好》从第一次做各种事的美好感觉上升到生命中诸多的第一次,这样由个体到整体,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阅读体验,文章的主题也就得到了升华。
三、由此及彼,通过触类旁通升华文章主题。
例如: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冯骥才《珍珠鸟》)说明:事物之间总是相类似的,有些在其他事物间的规律也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
如果在描写其他事物时,能发现其中的规律并把它提炼出来,用于规范人与人之间的行为,这就是一种由此及彼的升华。
冯骥才《珍珠鸟》一文中,作者叙述了自己养鸟的经过,作者对鸟不干涉,让它逐渐信任自己,小鸟开始敢于跟人接近,最后甚至放心大胆地在作者的肩头上睡着了。
小鸟信赖人,这种信赖创造出了美好的境界。
作者从这件“鸟事”想到人事,从而发出了“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感悟。
这句提炼出来的哲理不仅仅适用于人与鸟之间,更适用于人与人之间。
这就升华了主题。
开篇点题结尾升华的作文一、题目解析。
1. 主题。
这是一个常见的记叙文题目,要求写一件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事情。
“难忘”是题眼,所写事情要有独特之处,能够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
2. 开篇点题的要求。
在文章开头就要明确指出这件难忘的事是什么,或者直接表达这件事对自己的难忘之处,让读者迅速抓住文章的主旨。
3. 结尾升华的要求。
结尾不能仅仅停留在对这件事的叙述上,要从这件具体的事上升到一种情感、一种道理或者一种人生感悟等更高层次的表达。
二、作文题目。
生活中,我们总会经历各种各样的事情,有的让我们开怀大笑,有的让我们伤心落泪,有的让我们刻骨铭心。
请以“难忘的一件事”为题,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记叙文,要求开篇点题,结尾升华。
三、写作思路解析。
1. 开篇点题示例及解析。
示例:“在我的记忆深处,有一件事像一颗璀璨的星星,永远闪耀着,那就是我第一次参加演讲比赛的经历。
”解析:这个开头直接点明了“难忘的事”是自己第一次参加演讲比赛的经历,用“璀璨的星星永远闪耀”来形容这件事的难忘,既点题又能引起读者的兴趣。
2. 中间叙事示例及解析。
示例:“那一天,我怀着紧张又兴奋的心情来到了演讲比赛的现场。
看到台下那么多双眼睛盯着我,我的心怦怦直跳。
当我走上讲台,拿起话筒的那一刻,我的手都在微微颤抖。
我深吸一口气,开始了我的演讲。
一开始,我的声音还有些发颤,但随着演讲的进行,我逐渐沉浸在自己的讲述中,声音也变得越来越洪亮。
可是,讲到一半的时候,我突然忘词了,脑子一片空白。
当时,我感觉自己的脸火辣辣的,台下似乎传来了轻微的议论声。
我在心里不断地给自己打气,努力回忆着下一句台词,几秒钟的时间仿佛过了很久,终于我想起来了,顺利地完成了演讲。
”解析:这部分详细地叙述了演讲比赛的过程,包括自己的心情变化(紧张兴奋紧张到忘词重新振作完成演讲),通过这些描写使事件生动具体。
3. 结尾升华示例及解析。
示例:“这次演讲比赛虽然已经过去了很久,但它教会了我一个重要的道理: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不要轻易放弃,要相信自己,只要坚持就一定能够克服困难。
写作文如何意义升华平时作文,学生最爱犯的毛病之一,就是主题肤浅。
那么,如何才能使文章的主题深刻呢?除了对所写题材本身要进行反复提炼和深入挖掘外,在写作技巧上也是有规律可寻的,其中简便易学而且效果颇佳的方法之一,就是在结尾升华主题。
作文结尾如何升华文章主题呢?这里介绍几种常用的方法,供同学们参考。
一、从小到大。
在文章的结尾部分,把前面写下的小范围的事物下降至一个很大的范围,从而升华文章的主题。
我们来欣赏一下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曾轰动一时的《乡愁》吧。
诗的内容是:“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前三节写作者对亲人、对故乡的思念,第四节则不断扩大至对祖国的思念,把个人“恩怨”与当时的家国风云融合出来写下。
似乎,从亲人、故乡至祖国就是“由小到大”的过程,并使诗歌的意境豁然开朗,有力地升华了主题。
二、从物到人。
在文章的前部分,对某种事物进行形神兼备的描写与刻画,而在结尾部分,把对这种事物的赞美转移到与这种事物具有类似品格的人的赞美上来,从而升华文章的主题。
杨朔的名篇《荔枝蜜》正是顺利地运用了此法。
作者先对蜜蜂的勤奋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展开了生动的著成和高度的赞美,然后自然而然地把对蜜蜂的赞美迁移至具备蜜蜂精神的劳动人民身上去,精妙地升华了主题。
三、由一及众。
文章的前部分把某一个人(或事物)作为具体的写作对象,突出这个人的品质、性格、习惯等(或事物的特性),而在结尾部分扩大到对具有这种品质、性格、习惯等的所有的人(或具有这种特性的事物)进行歌颂(或贬斥)。
例如朱德的《回忆起我的母亲》,课文前部分花掉了大量的笔墨,浓墨重彩地图形了母亲的本质特征:坚强不屈的性格和勤奋节俭的习惯。
在结尾部分,作者写下至:“母亲就是一个理想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缔造了和缔造着中国的历史……”作者由赞美母亲不断扩大至赞美具备母亲本质特征的劳动人民,感情在这里获得了升华。
作文微点训练:妙笔生辉锦上添花——记叙文如何点旨选点说明:根据荆州市中考作文评价标准,把事情叙述清楚、完整、有文采了,还有点感悟,这才是高分作文。
而学生实际作文中,徐出感悟是难点,如何落实这一点呢?我依据课文经典,学习领悟,培养学生从事件中得出深刻认识,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力争写出佳作。
教学方法:我从中考作文的评价标准说起,以教材为蓝本,完成从感知到认知,从认知到实践的过程。
教学过程一、导入:从荆州市中考作文评价标准说起。
荆州市中考语文命题人王佑军老师曾这样界定记叙文写作的三个层次:把事情叙述清楚、完整了,是及格作文,把事情叙述清楚、完整了、有文采,是优秀作文,把事情叙述清楚、完整了,有文采,还有点感悟,是高分作文。
我们知道,叙出感悟,其实就是对所记叙的人和事发表意见,进行评论,从而揭示生活哲理,对文章进行升华,增强感染力。
叙出了感悟,文章就不再苍白,就具有了内在魅力。
二:学习经典(一):赏读课本中的例子:1)我曾屡次发现,每当我感到前途茫茫而灰心丧气时,只要记起很久以前我在那座小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我便能应付一切。
我提醒自己,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
这时,我便可以惊奇而自豪地回头看看,自己所走过的路程是多么漫长。
莫顿·亨特《走一步,再走一步》(写一次探险经历)2)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冯骥才《珍珠鸟》(写一次养鸟经历)3)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
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莫怀戚《散步》(写一次散步经历)4)我在朦胧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
我想:希望本是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
写作方法|袖里藏乾坤——记叙文如何“以小见大”记叙文要达到深刻的要求,最好采用“以小见大”的方法。
即通过生活中的小事情,视野中的小角度,揭示深刻的社会主题,能够“袖里藏乾坤,沙中显世界”。
写作方法|袖里藏乾坤——记叙文如何“以小见大”一、选材要小就是小处落笔,借小事情,表现大主题。
写记叙文,从撼动过自己灵魂的小事入手,显示人间大爱,提纯理性精华;写议论文,从身边琐事着笔,折射时代面貌,揭示生活本质:此所谓“盆山蕴秀,寸草涵奇”。
二、感悟要深一些同学的文章,能从生活中选取新鲜的材料,叙写也比较生动;但是,没有真挚情感的涌动,不能带来心灵的震撼;没有理性之光的闪烁,不能给人人生的启迪。
究其原因,是没有用心感受体味生活,不能解读生活中潜涵的丰富情感,不能捕捉生活所折射的深邃哲理。
“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纵览世界,洞察人情,用心感受,用心体味,方能感受到真情的可贵、真理的永恒,方能写出动人的华章。
①悟情。
平凡的生活表象,潜在着丰富的情感特质。
感受之,解读之,便会使文章具有撼人的艺术力度。
②悟“理”。
用心感受,联想人生,便会体味和解读出生活所折射的丰富内涵和深邃哲理,显现出高远的志趣。
【例如】某学生的《厦门散记》,写自己在海轮的甲板上观赏海景:大海终于咆哮起来,海浪冲得好高啊,水花直往我身上溅,一股海腥气味直往我鼻子钻。
我们的船在海面上颠簸,一会儿冲上峰巅,一会儿跌入深谷。
我望着这惊涛骇浪,不禁为海的神威所震慑。
在我们人生道路上不也时常会遇到这样的风浪吗?作者颠簸于惊涛骇浪间,瞩目翻滚的海浪,震撼、感叹,心灵顿悟:人生之路常遇此般风浪,惟有正视而不惧,方显英雄本色。
心灵的感受,深邃的体味,思维超逸自然原态,使自然景观具有深刻的人文意义,文章情感因之升华,立意随之深化。
材料是文章的“血肉”,深刻的思想内涵是文章的“灵魂”,感悟则是使“血肉”中生出“灵魂”的手段和过程。
没有感悟就不可能对生活进行精加工,就无法使主题思想得到升华。
开篇点题结尾升华的作文一、题目解析。
这是一个常见的记叙文题目,要求写出一件令自己难忘的事情。
在写作时,开篇点题可以直接点明这件难忘的事是什么,或者直接说出这件事给自己留下难忘印象的原因。
结尾升华部分可以从这件具体的事情中提炼出一种情感、一种品质或者一个道理,使文章的主题得到提升,而不仅仅局限于事件本身。
二、作文要求。
1. 字数:不少于600字。
2. 内容:要详细描述这件难忘的事,包括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三、作文示例。
在我的记忆中,有许多事情像繁星一样闪闪发光,让我难以忘怀。
最让我刻骨铭心的是那次参加演讲比赛的经历。
_(开篇直接点题,说出最难忘的是参加演讲比赛的经历)那是学校组织的一次演讲比赛,主题是“梦想的力量”。
我一直对演讲有着浓厚的兴趣,当得知这个消息后,便毫不犹豫地报了名。
可是,当我真正开始准备演讲稿的时候,才发现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我查阅了大量关于梦想的资料,反复思考如何才能把梦想的力量阐述得生动而深刻。
经过几天的努力,演讲稿终于写好了。
但是,这仅仅是个开始。
接下来就是练习演讲了。
我每天早上都会早早地起床,到公园里找一个安静的角落练习。
一开始,我总是掌握不好语速和语调,读起来干巴巴的,没有一点感染力。
我有些沮丧,甚至想要放弃。
但是,一想到自己的梦想,我又鼓起了勇气。
我对着镜子,一遍又一遍地纠正自己的姿势、表情和发音。
有时候,一个段落要练习十几遍才能满意。
到了比赛的那一天。
我怀着紧张又激动的心情走上了舞台。
看着台下那么多双眼睛,我的心跳陡然加快,感觉大脑一片空白。
但是,当我看到老师鼓励的眼神时,我深吸了一口气,开始了我的演讲。
刚开始的时候,我的声音还有些颤抖,但随着演讲的进行,我逐渐进入了状态,声音也变得洪亮而富有激情。
我仿佛忘记了自己是在比赛,而是在向大家讲述一个关于梦想的故事。
当我演讲完毕,台下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那一刻,我感到无比的自豪和满足。
这次演讲比赛的经历,对我来说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永远镶嵌在我的记忆深处。
采用人称变换升华记叙文的意蕴记叙文的写作总是离不开写入、叙事、绘景、状物和抒情,这自然也就需频繁地使用人称代词。
一般地说,记叙文的人称前后一致,“或者只用第一人称,或者只用第三人称。
”,否则,人称前后错乱,必然要造成叙述或描写对象上的混乱,但是在阅读教学中,我发现不少著名作家在他们的作品中却常常有意变换人称,而这些文章中人称的变换.非但没有使文脉不畅,反而收到意蕴升华之效。
在记叙文的作文教学中,我想。
能否把这种意蕴升华的手法,即人称变换的方法移植过来,以改变学生作文中意蕴浮浅、抒情力度不够的现状。
经过初步试验,收到了较满意的效果。
下面具体谈谈我的做法。
一、示例、分析著名作家的记叙文,有多篇出现了人称变换,在作文课中.我有选择地列举并分析了以下几个实例:1、巍魏《我的老师》,这篇文章起笔写蔡老师的七件小事。
全面展示了蔡老师爱学生的心灵。
这七件小事的叙写,作者始终运用第三人称“她”来称呼蔡老师。
可是在写到由于学校放假.蔡老师要离开学生一段时,作者写道:“蔡老师!我不知道你当时是不是察觉,一个孩子站在那里.对你是多么的依恋!”这里作者变换第三人称为第二人称,如同作者面对蔡老师诉说崇敬的思想感情,使人倍感真切,这比第三人称抒情更直接、更强烈。
2、贾平凹《我的小桃树》是一篇记物抒情.托物言志的散文。
作者首先运用第三人称对小桃树进行了多角度、多层次的描写。
写出了小桃树的孱弱、孤单和顽强;桃花的苍白、冷落与希望,同时又写了自己的生活经历和遭遇。
文章最后一段,作者变换了人称,写道:“啊,我的小桃树啊!我该怎样去感激你,你到底还有一朵花吗,明日一早,你会开吗?你开的是灼灼的吗?香香的吗?你那花是会开得美的,而且会孕育出一个桃儿来的。
我还叫你是我的梦的精灵,对吗?”这段文字,作者含蓄委婉地借小桃树抒写自己的理想和情志,从小桃树的顽强生命力看到了希望,坚定了信心。
坚信不屈不挠的奋斗,定会创造美好的未来,实现美好的理想。
记叙文的开头和结尾点题及结尾主题升华技巧1. 引言在写作中,记叙文是一种广泛运用的文体,它通过叙述一段个人经历或故事来传达对生活、情感和人性的思考。
而记叙文的开头和结尾点题及结尾主题升华技巧,则是写手在构建文章整体结构和呈现思想的关键环节。
本文将深入探讨记叙文的开头和结尾点题技巧以及结尾主题升华技巧,并分享个人对这些技巧的理解和观点。
2. 记叙文的开头点题技巧2.1 直接引入主题一个有效的记叙文开头点题的方式是直接引入主题,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并展示文章的核心思想。
这可以通过一个令人惊讶的事实、引人入胜的句子或一个有趣的情节来实现。
在一篇关于友谊的记叙文中,开头可以如下所示:“那一年夏天,我在一个陌生城市遇见了一个陌生人,从那一刻起,我们的友谊就开始了。
”2.2 提出疑问或反问另一种开头点题的方法是通过提出疑问或反问引起读者的好奇心和思考。
这样可以激发读者的兴趣,促使他们继续阅读。
在一篇关于梦想的记叙文中,开头可以如下所示:“你曾经有过一个梦想吗?那种让你无法入睡、充满希望和渴望的梦想。
”2.3 利用寓意或象征开头点题时,运用寓意或象征也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方法。
通过引入寓意或象征的元素,可以为文章创造一种含蓄而深远的氛围。
在一篇关于自由的记叙文中,开头可以如下所示:“海浪轻拍着岸边的礁石,仿佛自由的歌声在呼唤。
”这样的句子通过寓意的表达方式,为读者展示了文章的主题和情感。
3. 记叙文的结尾点题及结尾主题升华技巧3.1 结尾点题技巧记叙文的结尾点题是为了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和思考。
要达到这个效果,写手可以通过呼应文章开头的方式来提醒读者文章的主题或情感。
在一篇关于家庭的记叙文中,结尾可以如下所示:“每当我回到家中,看到家人的笑容,我才真正明白,家永远是我内心最温暖的港湾。
”3.2 结尾主题升华技巧结尾主题升华是在文章结尾的时候,通过对主题的深化和延伸,使读者对文章思想产生更多的反思和启发。
这可以通过提出新的问题、给出观点或思考,或者用一个富有感情色彩的句子来实现。
记叙文的开头和结尾点题及结尾主题升华技巧一、引言作为一种叙述性的文学体裁,记叙文的开头和结尾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整篇文章的质量。
优秀的点题和主题升华技巧不仅能够吸引读者的注意,还能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让整个叙述更加生动有趣。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记叙文开头和结尾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运用点题和主题升华技巧来提升文章质量。
二、点题的重要性与技巧1. 点题的重要性开头的点题是记叙文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它直接决定了读者是否愿意继续往下阅读。
一个引人入胜的开头点题可以让读者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而沉浸在整个故事之中。
我们在写作记叙文的时候,务必要重视开头的点题。
2. 点题的技巧在点题时,我们可以通过提出问题、引用名言、描述场景等方式来吸引读者的注意。
在写一篇关于旅行的记叙文时,我们可以以“我踏上了未知的旅程,心中充满了期待和不安……”来引起读者的好奇心,让他们想要进一步了解故事的发展。
三、结尾的主题升华技巧1. 主题升华的重要性与点题相比,结尾的主题升华更像是整篇文章的精华所在。
它能够将整个故事推向一个高潮,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一个巧妙的结尾主题升华可以让读者对整个故事产生共鸣,让他们在阅读完文章后产生深刻的感悟。
2. 主题升华的技巧要想做到成功的主题升华,我们可以通过对故事情节、人物命运的总结和回顾来将整个故事推向高潮。
在写一篇关于友情的记叙文时,我们可以通过总结主人公的成长与变化,表达对友情的理解与珍惜之情,从而达到主题升华的效果。
四、个人观点与理解在我看来,记叙文的开头和结尾点题及结尾主题升华技巧至关重要。
一个出色的点题和主题升华能够让整篇文章增色不少,更能让读者产生共鸣,获得深刻的感悟。
在写作记叙文时,我们务必要重视这两个环节,并通过细致的揣摩与构思,使之达到完美的境界。
五、总结记叙文的开头和结尾的点题及主题升华技巧对整篇文章的影响至关重要。
一个引人入胜的开头和一个巧妙的结尾主题升华可以让整个故事更加生动有趣,让读者产生深刻的共鸣。
记叙文点题五法:1、开宗明义,篇首点题。
落笔入题,紧扣标题,为全文定下基调,使读者一下子就抓住意脉。
2、卒章显志,结尾点题。
点睛之法,卒章显志,最为常见。
在充分叙述、说明或议论的基础上,水到渠成,一语破的,既能让读者充分地、准确地把握中心思想,同时在结构上收束全文。
3、蕴涵深沉,含蓄点题。
4、貌似重复,强调点题。
5、前后呼应,首尾点题。
守望者1990年,我一岁,母亲20岁。
母亲是我最初的守护。
她教会我说话,走路……我从母亲那里,得到了最初的衣食,看到第一张展开的笑颜,吸到了世上第一声至善的声音……小小的心,像薄而透明的玻璃瓶,溢满了乳白色的源泉。
爱,悄悄涟漪着。
于是,母亲成了我人生中真善美的源泉。
1995年,我六岁,母亲25岁。
我已到了该上学的年龄,可当时我死也不肯去学校那个陌生的地方。
母亲将我送去学校可等她一离开,我立马就跟着走。
母亲无奈,只好陪我度过最初在学校的几天。
在这之后,母亲都会站在屋前的板栗树下,目送我上学;中午放学回家的时候,母亲也常在树下,向我回家的路瞭望着,但我总感觉她的眼神越过了我,越过了我身后的大山。
后来,我才觉察到,她的眼神早已穿透了我的心灵。
2000年,我十二岁,母亲31岁。
小学六年时,我转入县城小学就读。
母亲显然放心不下,每次返校的时候,她总是先将我送到板栗树下,然后叮嘱道:“你还这么小,一个人在外要好好照顾自己……还有,要做一个好学生,要交善良的朋友,要和别的同学好好相处。
”然后把书包交给我。
可那时每次我都很不耐烦,且又担心赶不上汽车。
有好几次,从她手中抢过书包就走了。
但心中又过意不去,回头去时,母亲仍怔怔地站在树下,见我回头,仍不忘加一句“要照顾好自己”。
如今,我已经快在成年了,而母亲也有了37岁。
最近,我常常想起板栗树下守望着的母亲,以及她身后的大山;想起大山上的石头和花儿争着绽放,想起屋前的云朵和风儿进行赛跑,突然发现母亲眼角多了许多绉纹。
想起母亲一直以来对我的好,而我似乎没做过什么让母亲舒心的事情,不禁内疚起来。
主题升华有深度的作文立意记叙文生活就像一场永不停息的马拉松,充满了未知和惊喜。
有时候,一个小小的瞬间,就能让我们对人生有全新的感悟。
那是一个再平常不过的周末,我像往常一样被闹钟从美梦中拽了出来。
窗外的天空阴沉沉的,似乎在酝酿着一场大雨。
我心里暗自嘀咕:“这鬼天气,可别影响我今天的计划。
”简单收拾了一下,我准备出门去图书馆还书。
刚踏出家门,风就呼呼地刮了起来,吹得树叶沙沙作响。
我加快了脚步,希望能在雨落下来之前赶到图书馆。
然而,老天似乎故意和我作对。
还没走多远,豆大的雨点就噼里啪啦地砸了下来。
瞬间,街道上仿佛被挂上了一层水帘,视线也变得模糊起来。
我赶紧跑到一家商店的屋檐下避雨。
望着眼前越下越大的雨,我心里那个急呀!想着图书馆马上就要关门了,如果今天还不了书,就要交滞纳金,那可是一笔不小的费用呢!我咬咬牙,决定冒雨冲过去。
把书包顶在头上,我像个冲锋陷阵的战士一样冲进了雨幕。
雨水很快就打湿了我的衣服和鞋子,每走一步都感觉特别沉重。
路上的积水越来越多,我的鞋子踩下去就会溅起一片水花,裤子也湿透了,紧紧地贴在腿上,那种冰凉的感觉真不好受。
就在我奋力奔跑的时候,突然听到身后传来一阵呼喊声:“小姑娘,等等!”我回头一看,原来是一位卖水果的阿姨。
她拿着一把雨伞,朝我跑了过来。
“孩子,这么大的雨,你咋就这么跑出来了?来,拿着这把伞!”阿姨一边说着,一边把伞递给我。
我愣住了,一时间不知道该说什么好。
“阿姨,这怎么行?您自己还要用呢!”我连忙推辞。
阿姨笑了笑,说:“傻孩子,阿姨这儿还有伞呢,你赶紧去办你的事,别淋坏了身子。
”我接过雨伞,心里顿时涌起一股暖流。
这把伞看起来有些旧了,但在那一刻,它却像是世界上最珍贵的东西。
“谢谢阿姨!”我感激地说道。
阿姨摆摆手:“快去吧,孩子!”我撑着伞,继续在雨中奔跑。
但这一次,我的脚步变得轻快了许多。
雨水打在伞上,发出噼里啪啦的声音,仿佛在为我加油鼓劲。
终于,我赶到了图书馆,还了书,没有产生任何滞纳金。
揭示主题、深化主题、升华主题的区别与运用一.什么是揭示主题“揭示”的“揭”是将覆盖在事物表面的覆盖物揭开,“示”展示给别人看。
由此推导,“揭示主题”就是揭开覆盖主题表面的事物,将主题拿出来,展示给读者看。
话外意是,主题在没揭示之前,始终处于一种被遮盖的状态,哪位读者也没见过,主题在这里第一次“露脸”。
要彻底弄明白什么叫“揭示主题”就需要弄明白两个问题:一是蒙在主题上面的覆盖物是什么?二是什么叫主题?问题的突破口还在记叙文的定义。
记叙文是通过写人、记事、写景、状物来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的一种常见文体。
解决这两个问题的关键是一个词语——表现,表现的内涵是借助具体的表象内容以及由此呈现的特点,来委婉的表达某种思想感情,但不把思想感情具体、直接地说出来。
由此可以得出一个绝对肯定的答案,这个覆盖在主题之上的物就是:1.写人、记事的记叙文:人或物的具体行为及其在行为过程中呈现的具体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再加上侧面描写的事物和环境。
2.写景、状物的记叙文:所有景和物的外在状态。
而文章的主题就是文章本质上要表现的抽象的思想感情。
揭示主题——就是在行文过程中,作者最终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始终通过表现来进行,只有到了文章的结尾时才第一次把这种思想感情用几句高度概括的话直接表达出来,让读者明白前面写了那么多内容,真正的目的是什么!二、深化主题逐步转变的过程为“化”。
例如:信息化——信息技术逐步演变成社会主流技术。
深化主题,内涵有两个方面:一是运用技术手段,使主题更明显;二是运用艺术手段,进一步凸显思想感情的深度、程度。
这种手段一是对主题的重复强调。
例如《白杨礼赞》反复重复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我要高声地赞美白杨树!一篇文章在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的过程中,已经分别揭示了其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到了文章结尾,再重复一遍,这种手法,就是深化主题的第一种形式。
它的运用,可以让作者非常清晰地感受到作者要表达何种思想感情,就像老师上课,为了突出重点,反复重复强调一样。
补充材料————1、叙述完毕,自然收束。
要叙述的内容结束了,文章也就很自然地结尾了。
这种用事情的结局作为文章结尾的手法,显得干脆利落,朴素自然,自有一番情韵。
比如《最后一课》,结尾写道:“他(韩麦尔先生)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散学了,——你们走吧。
’”这段文字就非常细致地描写了韩麦尔先生的举止和表情,深刻地表现了他祖国必胜的坚定信念,又表现出他面对祖国被占领的残酷现实而陷入了一种极大的痛苦之中。
至此,小说的主旋律——爱国主义精神的丰碑,就悄然立在了每一个人的心里。
2、呼应开头,首尾圆合。
比如《济南的冬天》……这块水晶里,包着红屋顶,黄草山,象地毯上的小团花的小灰色树影,这就是冬天的济南。
结尾呼应开头是记叙文写作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方法。
它给人以结构严谨,叙事完整的感觉。
3、归纳总结,卒章显志。
有些文章的结尾,喜欢对所写的景物、人物、事件等进行归纳总结,用极其精练的语言,极其巧妙的方式点明文章主题。
比如《枣核》,文章先写朋友索要“枣核”却没有讲明用途,再写朋友得到枣核如获至宝却“故弄玄虚”,后写朋友领“我”踏访后花园时的一番谈话,说明索要枣核的原因。
这些都是蓄势、铺垫。
文章结尾一句“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则是对海外游子的思乡之情的高度浓缩,是对全文内容的归纳总结,提炼升华。
没有了这笔,文章将逊色不少。
4、抒情议论,激励感召。
文章结尾满怀激情,抓住自己感触最深的地方生发开去,或激越而深厚,或清幽而甘甜,或畅达而明朗,或凝练而沉重……使读者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染和鼓舞。
既深化了主题,又往往使人产生一股跃跃欲试的冲动。
比如《故乡》,结尾一句“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
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把希望比作地上的路,告诉我们:只空有希望而不去奋斗、追求,希望便“无所谓有”;有了希望并始终不渝地斗争、实践,希望便“无所谓无”。
区本作文学案教学简案
如何升华主旨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探究记叙文写人叙事后升华主旨的方法。
2、指导使用适当的方法实行片段写作升华主旨。
教学重点:
1、探究升华主旨的方法。
2、指导升华主旨的片段写作。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教学目标
1、温习课文《走一步,再走一步》的结尾,讨论该结尾升华主旨的好处和方法。
2、老师引导学生回忆课文,归纳升华主旨的方法。
二、探究记叙文写人叙事后升华主旨的方法。
1、阅读《散步》片段,谈自己对文章主旨的理解。
2、结合文章内容,以“亲情”为主旨添加一个结尾,老师点评并引导学生归纳方法。
3、老师出示为文章添加的叙事内容,要求学生以“责任”为主旨为文章添加一个结尾。
4、老师引导学生研究原文的结尾在升华主旨时使用的方法。
三、课堂演练
1、学生阅读《人生一课》,结合文题和内容,小组合作交流,使用一种方法补写一个能升华主题的结尾。
2、各组学生代表展示自己写作的结尾,老师点评。
四、课后练习
1、完成《作文学案》自主训练第二题。
2、用现代汉语改写《渡者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