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药剂学实验上
- 格式:docx
- 大小:27.61 KB
- 文档页数:12
实验一益元散、硫酸阿托品散的制备一、实验目的1.掌握一般散剂、含毒性成分散剂、含共熔成分散剂的制备方法及其操作要点。
2.熟悉等量递增的混合方法与散剂的常规质量检查方法。
二、实验题要1.含义散剂系指一种或多种药物经粉碎、混合而制成的粉末状剂型。
根据用途可分为内服散剂和外用散剂。
按药物性质分可分为一般散剂、含毒性成分散剂、含液体成分散剂、含低共熔成分散剂。
其外观应干燥、疏松、混合均匀、色泽一致,且装量差异限度、水分及微生物限度应符合规定。
2.制备工艺流程处方拟订一物料准备一粉碎一过筛一混合一分剂量—质检一包装。
3.细度要求对于不同的药物可采用不同的粉碎方法,且根据临床需要及药物性质不同,粉末细度应有所区别。
一般内服散剂,应通过5—6号筛;用于消化道溃疡病的散剂,应通过7号筛;儿科和外用散剂,应通过7号筛;眼用散剂则应通过9号筛。
4.制备要点混合操作是制备散剂的关键。
目前常用的混合方法有研磨混合法、搅拌混合法和过筛混合法。
若药物比例相差悬殊,应采用等量递增法混合;若各组分的密度相差悬殊,应将密度小的组分先加入研磨器内,再加入密度大的组分进行混合;若组分的色泽相差悬殊,一般先将色深的组分放入研磨器中,再加入色浅的组分进行混合。
5.其他若处方中含毒性成分,应添加一定比例量的赋形剂制成稀释散(亦称倍散),或测定毒性成分的含量后再配成散剂。
若含低共熔成分,一般先使之产生共熔,再用其他成分吸收混合制成散剂。
三、实验内容(一)益元散[处方]滑石30.0g 朱砂1.5g 甘草5.0g[制法]朱砂水飞成极细粉,滑石、甘草各粉碎成细粉(过六号筛)。
取少量滑石粉置于研钵内先行研磨,以饱和研钵表面能,再将朱砂置研钵中,以等量递增法与滑石粉混合均匀,倾出。
取甘草置研钵中,以等量递增法加入上述混合物,研匀,按每包3g分包,即得。
[功能与主治]清暑利湿。
用于感受暑湿,身热心烦,口渴喜饮,小便黄少。
[质量要求]1.性状本品为浅红包粉末;味甜,手捻有润滑感。
《中药药剂学》实验报告姓名:张莉敏学号:201225821034 专业:中药学实习时间:2014.9.21-2014.10.18实习地点:汕头市金润堂中药饮片厂有限公司指导老师:吴晓杰实习课目:《中药药剂学》实习主要内容:散剂、煎膏剂、颗粒剂、丸剂的制备实验一益元散剂的制备一、实验目的(1)掌握一般散剂的制备方法。
(2)熟悉散剂等量递增的原则。
二、实验仪器、试剂和药材1.仪器:粉碎机、药筛(80目,100目)、瓷研钵、烧杯、天平2.药材:滑石30g,甘草5g,朱砂1.5g三、实验内容制法:(1)水飞朱砂成极细粉。
(2)滑石、甘草各粉碎成细粉。
(3)将少量滑石粉放于研钵内先行研磨,以饱和研钵的表面能。
再称取朱砂极细粉1.5g置研钵中,逐渐加入等容积滑石粉研匀,倒出。
取甘草置研钵中再加入上述混合物研匀。
按每包3g分包。
四、散剂的常规质量检查1.外观检查散剂应干燥、疏松、混合均匀、色泽一致。
2.均匀度照《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附录检查,取供试品适量,置光滑纸上,平铺约5cm2,将其表面压平,在明亮处观察,应色泽均匀,无花纹与色斑。
3.水分照《中国药典》2010年版附录照水分测定法(附录ⅨH)测定。
除另有规定外,不得过9.0%。
4.装量差异依照《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附录I B检查,单剂量包装的散剂,照下述方法检查应符合规定。
检查法取供试品10袋(瓶),分别称定每袋(瓶)内容物的重量,每袋(瓶)装量与标示装量相比较,按表中的规定,超出装量差异限度的不得多于2袋(瓶),并不得有1袋(瓶)超出限度1倍。
标示装量装量差异限度0.1g及0.1g以下0.1g以上至0.5g0.5g以上至1.5g1.5g以上至6g 6g以上±15% ±10% ±8% ±7% ±5%5.装量多剂量包装的散剂,照最低装量检查法(《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附录Ⅻ C)检查,应符合规定。
最新中药药剂学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通过中药药剂学的理论与实践操作,探究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纯化以及制剂工艺,验证中药药剂的疗效与安全性,并掌握中药新药研发的基本流程。
实验材料:1. 中药材:金银花、黄芪、当归等。
2. 试剂:乙醇、盐酸、氢氧化钠等。
3. 仪器设备:回流提取装置、旋转蒸发仪、高效液相色谱仪(HPLC)、紫外分光光度计、恒温水浴锅、粉碎机、颗粒机、压片机等。
实验方法:1. 提取工艺:选取金银花作为实验材料,采用水提醇沉法提取有效成分。
首先将金银花粉碎后,用70%乙醇回流提取,再通过旋转蒸发仪浓缩,最后得到提取物。
2. 分离纯化:利用高效液相色谱仪对提取物中的有效成分进行分离,通过调整流动相比例和柱温,获得目标化合物。
3. 制剂工艺:将纯化后的有效成分与适宜的辅料混合,通过颗粒机制粒,压片机制片,制备成片剂。
4. 质量控制:使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检测有效成分的含量,确保制剂中有效成分的一致性和稳定性。
实验结果:1. 通过水提醇沉法成功从金银花中提取到有效成分,并在HPLC中得到单一峰值,表明目标成分被有效分离。
2. 制备的片剂外观均匀,无明显杂质,通过紫外分光光度计检测,有效成分含量符合预期标准。
3. 稳定性测试显示,制剂在储存条件下3个月内成分无明显变化,表明制剂具有良好的稳定性。
结论:本次实验成功地从中药材中提取并分离出有效成分,并将其制备成片剂。
实验结果表明,所制备的中药片剂成分稳定,疗效可靠,为中药新药的研发和制剂工艺的优化提供了实验依据。
未来的工作将进一步探讨不同中药材的提取工艺,以及更多样化的中药制剂形式。
《中药药剂学》实验报告姓名:冯春霞学号:201225821049 专业:中药学实习时间:2014.9.21-2014.10.18实习地点:汕头市金润堂中药饮片厂有限公司指导老师:吴晓杰实习课目:《中药药剂学》实习主要内容:散剂、煎膏剂、颗粒剂、丸剂的制备实验一六一散剂的制备一、实验目的(1)掌握一般散剂的制备方法。
(2)熟悉散剂等量递增的原则。
二、实验仪器、试剂和药材1.仪器:粉碎机、药筛(80目,100目)、瓷研钵、烧杯、天平2.药材:滑石粉60g,甘草10g三、实验内容制法:(1)滑石、甘草各粉碎成细粉。
(3)将少量滑石粉放于研钵内先行研磨,以饱和研钵的表面能。
再称取甘草10g置研钵中,逐渐加入等容积滑石粉研匀,过筛,即得。
按每包7g分包。
四、散剂的常规质量检查1.外观检查散剂应干燥、疏松、混合均匀、色泽一致。
2.均匀度照《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附录检查,取供试品适量,置光滑纸上,平铺约5cm2,将其表面压平,在明亮处观察,应色泽均匀,无花纹与色斑。
3.水分照《中国药典》2010年版附录照水分测定法(附录ⅨH)测定。
除另有规定外,不得过9.0%。
4.装量差异依照《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附录I B检查,单剂量包装的散剂,照下述方法检查应符合规定。
检查法取供试品10袋(瓶),分别称定每袋(瓶)内容物的重量,每袋(瓶)装量与标示装量相比较,按表中的规定,超出装量差异限度的不得多于2袋(瓶),并不得有1袋(瓶)超出限度1倍。
5.装量多剂量包装的散剂,照最低装量检查法(《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附录Ⅻ C)检查,应符合规定。
6.无菌用于烧伤或严重创伤的外用散剂,照无菌检查法(《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附录ⅩⅢ B)检查,应符合规定。
7.微生物限度除另有规定外,照微生物限度检查法(《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附录ⅩⅢ C)检查,应符合规定。
五、思考题1、等量递增法的原则是什么?当药物比例量相差悬殊时,取量小的组分及等量的量大的组分,置于混合器中混合均匀,再加入与混合物等量的量大的组分稀释均匀,如此直至加完全部量大的组分,混匀,过筛。
成教专升本中药药剂学实验讲义一、散剂——益元散的制备【处方】滑石6g 甘草1g 朱砂0.3g【制法】取滑石细粉1/2量,甘草细粉全量共研为细粉,过80-100目筛。
另取朱砂极细粉,用等量递增法先与滑石套研和匀(预先用滑石粉饱和乳钵),然后再与上述两味混合物混合均匀,即得。
【均匀度检查】将益元散适量置光滑纸上平铺约5cm2,将纸折叠或用药匙、乳棒压平其表面,在亮处观察,表面应呈粉红色,色泽均匀,无花纹、色斑。
若有色斑或条纹则说明尚未混合均匀。
二、浸出制剂——养阴清肺糖浆的制备【处方】丹皮6g 白芍6g浙贝6g 玄参10g麦冬9g 生地15g甘草3g 薄荷油0.1g单糖浆54ml(相当于总量约30%)共制180ml【制法】1.提取取浙贝等六味药置1000ml烧杯中,加水没过药面(约加水500ml)浸泡0.5h后,直火加热,煮沸后25min加入丹皮,继续煎煮,以双层纱布过滤。
如法煎煮二次,时间分别为1h、45min,合并两次滤液,浓缩至每ml相当于原生药1g,放冷,加95%乙醇使含量为60%置冰箱中静置1 h,过滤,回收乙醇,于水浴中浓缩至无醇味,以煮沸过的蒸馏水稀释至110m1。
2.配制(1)单糖浆的制备取蒸馏水33m1,煮沸,加入蔗糖61g搅匀,溶解后,继续加热至100℃,用脱脂棉滤过,自滤器上补加适量热蒸馏水,使全量为72m1,搅匀,放冷待用。
(2)含药糖浆的配制以适量的95%乙醇约10ml,将0.1g薄荷油溶解并加入溶液中,混匀加入相当于总体积30%(约54ml)的单糖浆,混匀,以煮沸过的蒸馏水稀释至全量,即得。
三、乳剂(一)菜籽油乳剂的制备【处方】菜籽油4g阿拉伯胶0.9g西黄蓍胶0.1g蒸馏水加至12ml【制法】将阿拉伯胶、西黄蓍胶细粉置于乳钵中,加入菜籽油略研,使胶粉分散均匀,加水2ml 迅速向同一方向研磨1~2分钟,至发出吱吱声,即得初乳。
最后加水至全量,研匀即可。
(二)石灰搽剂的制备【处方】氢氧化钙溶液5ml植物油5ml【制法】取氢氧化钙溶液与植物油置试管中,密塞,用力振摇使成乳化状液,即得。
一、实验目的1. 掌握中药药剂的基本制备方法,熟悉不同类型中药制剂的制备工艺。
2. 熟悉实验仪器、试剂和药材的使用方法。
3. 培养实验操作技能,提高中药药剂学实验能力。
二、实验仪器、试剂和药材1. 仪器:粉碎机、药筛(80目,100目)、瓷研钵、烧杯、天平、温度计、滴定管、容量瓶、移液管、漏斗等。
2. 试剂:盐酸、氢氧化钠、硫酸、乙醇、蒸馏水等。
3. 药材:滑石、甘草、朱砂、薄荷、黄连、黄芩等。
三、实验内容1. 散剂的制备(1)实验目的:掌握散剂的制备方法,熟悉散剂等量递增的原则。
(2)实验步骤:① 将滑石、甘草、朱砂等药材按处方比例称取,混合均匀。
② 将混合药材进行粉碎,过80目筛。
③ 将粉碎后的药材置于研钵中,加入少量蒸馏水,研匀。
④ 将研匀的药材过100目筛,得到散剂。
(3)实验结果:制备出的散剂外观均匀,无结块现象。
2. 煎膏剂的制备(1)实验目的:掌握煎膏剂的制备方法,熟悉煎膏剂的特点。
(2)实验步骤:① 将薄荷、黄连、黄芩等药材按处方比例称取,加水煎煮。
② 将煎煮后的药液过滤,收集滤液。
③ 将滤液置于蒸发皿中,加热浓缩至一定浓度。
④ 将浓缩液加入适量的蜂蜜,搅拌均匀。
⑤ 将搅拌均匀的煎膏剂倒入模具中,冷却凝固。
(3)实验结果:制备出的煎膏剂外观光滑,无气泡,无沉淀。
3. 丸剂的制备(1)实验目的:掌握丸剂的制备方法,熟悉丸剂的特点。
(2)实验步骤:① 将滑石、甘草、朱砂等药材按处方比例称取,粉碎成细粉。
② 将细粉过100目筛,得到丸剂原料。
③ 将原料与适量的水混合,制成丸剂。
④ 将丸剂干燥,冷却。
(3)实验结果:制备出的丸剂外观均匀,无结块现象。
四、思考题1. 等量递增法的原则是什么?答:当药物比例量相差悬殊时,取量小的组分及等量的量大的组分,置于混合器中混合均匀,再加入与混合物等量的量大的组分稀释均匀,如此直至加完全部量大的组分,混匀,过筛。
2. 何谓共熔?处方中常见的共熔组分有哪些?答:共熔现象是指两种或更多种药物经混合后有时出现润湿或液化现象。
中药药剂学实验报告中药药剂学实验报告引言:中药药剂学是研究中药制剂的配伍、制备、贮藏和质量控制等方面的学科。
本实验旨在通过制备中药药剂,探索中药的药理学和药剂学特性,为中药的开发和应用提供实验依据。
实验目的:1. 掌握中药药剂的制备方法;2. 研究中药药剂的质量控制方法;3. 分析中药药剂的药理学特性。
实验材料和仪器:1. 中药材:川芎、白芍、当归、熟地黄;2. 溶剂:乙醇、水;3. 仪器:电子天平、显微镜、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实验步骤:1. 材料准备:将川芎、白芍、当归、熟地黄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并将其粉碎成细粉;2. 提取:将细粉加入适量的乙醇水溶液中,浸泡一段时间,然后进行过滤,得到提取液;3. 浓缩:将提取液放入蒸发皿中,用水浴加热蒸发,直到得到浓缩液;4. 干燥:将浓缩液放入干燥器中,进行干燥,得到中药药剂;5. 质量控制:使用电子天平称量中药药剂的质量,并使用显微镜观察其形态特征;6. 药理学特性研究:使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测定中药药剂的吸收光谱。
实验结果与讨论:经过以上步骤,我们成功制备了中药药剂,并进行了质量控制和药理学特性研究。
根据质量控制的结果,我们可以得知中药药剂的质量是否符合要求。
同时,通过观察中药药剂的形态特征,我们可以进一步了解其微观结构。
在药理学特性研究中,我们使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测定了中药药剂的吸收光谱。
通过分析光谱数据,我们可以得知中药药剂中的化学成分及其浓度。
这对于进一步研究中药的药理学作用和药效有着重要的意义。
结论:通过本实验,我们成功制备了中药药剂,并进行了质量控制和药理学特性研究。
这些实验结果对于中药的开发和应用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在今后的研究中,我们可以进一步探索中药药剂的制备方法和药理学特性,为中药的现代化发展提供更多的实验依据。
参考文献:[1] 张三,李四. 中药药剂学[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2] 王五,赵六. 中药药剂学实验教程[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
中药药剂学毕业实习实验报告一、实习任务1.熟悉药用植物及其主要成分和药性,掌握采集、鉴别、储藏等药材常识;2、进行药材质量控制方面的检测,包括药材的外观、气味、性状、成分以及药效物质的检测;3、完成对中药注射液的制作和质量控制工作,掌握中药注射液的制作步骤,了解注射液的质量控制要求;4、熟练掌握中药酊剂制作及质量控制工作,提高熔炼、渣分离等技术水平。
二、实习情况实习期间,我参与了研发实习、质控实习和药剂制剂实习活动,对药剂学知识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
包括药用植物的采集、鉴别和储藏,对药材的质量控制及检测,中药注射液制备及质控,中药酊剂制作及质量控制。
首先,我参与了药材的采集、鉴别和储藏工作。
我学会了按照药材的性质,在采集、鉴别和储藏过程中,对其进行恰当的处理以保持其质量。
经过观察,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药材的风味、色泽、气味和硬度等方面的差异,也进行了药材的适当质量控制和储存。
我了解了药材水解提取中多种影响因素,学会了合理的离子交换技术,以及游离基检测、水解比检测等技术,以便准确掌握药材的特性和药效物质组成。
随后,我参与了中药注射液的制备及质量控制工作,学会根据不同的药物组成,使用正确的体积以及浓度,以达到精确制备中药注射液的目的;了解质量控制过程中常用的测试单位,掌握共振光谱和色谱等新兴技术,也进行了各种常规的质量控制检测,保证中药注射液的质量。
最后,我参与了中药注射液的制作及质量控制工作,学会了熔炼、渣分离等方法,以及将中药酊剂制作出来,学会了中药酊剂质量控制方面的技术,掌握了用色谱法正确检测不同酊剂组成的原料药和成品药的质量。
三、实习总结实习结束后,我受益匪浅,对药剂学的使用、量的把握以及实验熔炼和渣分离的操作也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在实习期间,我掌握了药物质量控制的相关知识,掌握了常规的质控技术,也学会了合理控制药剂质量的方法。
这些知识和技能对我未来从事药学研究和从事药剂制作和检测工作都是很实用的,笔者在这里表示十分感激。
中药药剂学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次中药药剂学实验旨在通过实际操作,深入了解中药药剂的制备过程、掌握相关制剂技术,并对所制备的药剂进行质量评估和分析。
通过实验,培养我们的实践操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以及对中药药剂学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
二、实验材料与仪器1、实验材料中药材:_____、_____、_____等。
辅料:_____、_____、_____等。
2、实验仪器电子天平:精度为 001g。
粉碎机:用于药材的粉碎。
煎煮锅:不锈钢材质,容量_____L。
离心机:转速可达_____rpm。
干燥箱:温度可调节范围为_____℃至_____℃。
三、实验方法与步骤1、药材的预处理对选取的中药材进行拣选,去除杂质和非药用部分。
将药材洗净、晾干,然后使用粉碎机粉碎成适当的粒度。
2、提取工艺称取一定量粉碎后的药材,按照一定的料液比加入溶剂(如水、乙醇等)。
在特定的温度和时间条件下进行煎煮或回流提取。
3、分离与纯化提取液经过滤去除药渣。
滤液采用离心或沉淀等方法进一步去除杂质。
4、浓缩与干燥将滤液放入浓缩设备中,在适当的温度和真空度下进行浓缩。
浓缩液采用干燥箱进行干燥,得到干浸膏。
5、制剂的制备根据实验要求,将干浸膏与相应的辅料混合,制备成片剂、胶囊剂、颗粒剂等剂型。
6、质量检测对所制备的制剂进行外观、粒度、水分、含量测定等质量检测项目。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提取工艺结果记录不同提取条件下(如溶剂种类、料液比、提取时间和温度)的提取率。
分析提取条件对提取效果的影响,确定最佳提取工艺参数。
2、制剂质量检测结果外观:观察制剂的颜色、形状、表面光洁度等,判断是否符合质量标准。
粒度:使用粒度分析仪测定制剂的粒度分布,评估其均匀性。
水分:采用干燥失重法测定水分含量,确保在规定范围内。
含量测定: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或其他合适的方法测定有效成分的含量,判断是否达到预定标准。
3、结果分析对实验结果进行综合分析,讨论制剂质量是否符合要求。
中药药剂学实验益母草煎膏的制备一、实验要求掌握煎膏剂的制备方法及质量标准。
二、实验原理煎膏剂是指药材加水煎煮,去渣取液浓缩后,加蜂蜜或蔗糖等制成的稠厚状半固体制剂。
又因其药性滋润,故而又被称之为膏滋。
中药煎膏剂中含有较多的糖或蜂蜜,具有较强的滋补调理作用,所以中医常用于治疗慢性疾病。
中药煎膏剂的制备过程中,需煎煮浓缩,故受热易变质或易挥发的中药不宜制成煎膏剂。
煎膏剂中使用的辅料,通常有炒糖、炼蜜等。
三、实验仪器与试药仪器:不锈钢锅,量筒、烧杯,漏斗,天平,波美计,旋光仪试药:益母草250g,红糖适量四、实验步骤1、处方:益母草250g 红糖适量2、制备操作取处方量益母草适当碎断,投入煎煮容器内,加水高于药材3~4cm,煎煮2次,每次保持微沸0.5h。
合并煎煮液、滤过。
将滤液浓缩至比重1.21~1.25(80℃~85℃热测)的清膏。
取红糖(按每100g清膏加红糖200g的比例),加糖量1/2的水,加热熬炼,不断搅拌,至“滴水成珠,脆不粘牙,色泽金黄”时,与上述清膏混合,浓缩至规定的相对密度,即得。
3、质量检查(1)性状:本品为棕黑色稠厚的半流体;气微、味苦、甜。
质地细腻、稠度适宜、无浮沫、无返砂、用手捻之无粗粒感、无异臭和酸败。
(2)异物检查:取益母草煎膏5g,加水稀释至100ml,应无焦块、药渣等异物。
(3)相对密度:取本品10g,加水20ml稀释后,按《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0年版一部附录有关相对密度测定法项下有关规定测定。
本品相对密度为1.10~1.12。
(4)鉴别:取本品约15g,置烧杯中,加硅藻土4~4.5g搅拌均匀,加酸性乙醇50ml,移置带塞锥形瓶中,振摇5min,放置过滤,滤过液置水浴上浓缩至稠膏状,加酸性乙醇25ml 重复操作至稠膏状,加含盐酸1滴的水10ml,搅拌均匀,滤过。
取滤液1ml,加硅钨酸试液1~2滴、加碘化铋钾试液3~5滴、即发生澄红色沉淀。
4、工艺注解在“炼糖”时要注意“炼糖”的时间,观查其熬炼的程度。
实验十一滴丸的制备
一、实验目的
掌握制备滴丸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
滴丸系用滴制法制备。
系指固体或液体药物用适宜基质加热熔化混匀后,滴入不相混溶的冷凝液中,收缩冷凝而制成的小丸状制剂。
常用的水溶性基质有聚乙二醇6000(PEG6000)、聚乙二醇4000(PEG4000),硬脂酸钠,甘油明胶等,冷却剂常用液状石蜡或二甲基硅油。
三、实验内容与操作
芦丁滴丸的制备
1.处方
芦丁1g
PEG6000 9g
2.制法
取PEG6000置蒸发皿中水浴90℃熔融后,加入芦丁搅拌至完全混匀,转移至已恒温于80℃的滴丸器中,调整滴头与液面间的距离约6cm左右,滴入甲基硅油冷凝液中。
滴制完毕,倾出液状石蜡,沥干,即得。
3.性状:本品呈淡黄色,味苦。
4.作用与用途:能降低毛细血管的脆性和通透性,用于高血压病及毛细血管出血性疾病的辅助治疗。
5.用法与用量:口服,一次8~10粒,一日3次。
四、思考题
影响滴丸成型和质量的因素有哪些?。
《中药药剂学》实验报告姓名:桂聪敏学号:201225821003 专业:中药学实习时间:2014.9.21-2014.10.18实习地点:汕头市金润堂中药饮片厂有限公司指导老师:吴晓杰实习课目:《中药药剂学》实习主要内容:散剂、煎膏剂、颗粒剂、丸剂的制备实验一九分散剂的制备一、实验目的掌握一般散剂的制备方法。
二、实验仪器、试剂和药材1.仪器:粉碎机、药筛(80目,100目)、瓷研钵、烧杯、天平2.药材:马钱子25g,麻黄25g,乳香(制)25g,没药25g三、实验内容制法:(1)马钱子、麻黄、乳香(制)、没药(制)各粉碎成细粉。
(2)将麻黄粉放于研钵内先行研磨,再称取乳香(制)、没药(制)置研钵中,研匀。
再逐渐加入马钱子粉研匀,过筛。
按每包2.5g分包。
四、散剂的常规质量检查1.外观检查散剂应干燥、疏松、混合均匀、色泽一致。
2.均匀度照《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附录检查,取供试品适量,置光滑纸上,平铺约5cm2,将其表面压平,在明亮处观察,应色泽均匀,无花纹与色斑。
3.水分照《中国药典》2010年版附录照水分测定法(附录ⅨH)测定。
除另有规定外,不得过9.0%。
4.装量差异依照《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附录I B检查,单剂量包装的散剂,照下述方法检查应符合规定。
检查法取供试品10袋(瓶),分别称定每袋(瓶)内容物的重量,每袋(瓶)装量与标示装量相比较,按表中的规定,超出装量差异限度的不得多于2袋(瓶),并不得有1袋(瓶)超出限度1倍。
5.装量多剂量包装的散剂,照最低装量检查法(《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附录Ⅻ C)检查,应符合规定。
6.无菌用于烧伤或严重创伤的外用散剂,照无菌检查法(《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附录ⅩⅢ B)检查,应符合规定。
7.微生物限度除另有规定外,照微生物限度检查法(《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附录ⅩⅢ C)检查,应符合规定。
五、思考题1、等量递增法的原则是什么?当药物比例量相差悬殊时,取量小的组分及等量的量大的组分,置于混合器中混合均匀,再加入与混合物等量的量大的组分稀释均匀,如此直至加完全部量大的组分,混匀,过筛。
《中药药剂学》实验报告姓名:颜文孟学号:201225821006 专业:中药学实习时间:2014.9.21-2014.10.18实习地点:汕头市金润堂中药饮片厂有限公司指导老师:吴晓杰实习课目:《中药药剂学》实习主要内容:散剂、煎膏剂、颗粒剂、丸剂的制备实验一黛蛤散剂的制备一、实验目的(1)掌握一般散剂的制备方法。
(2)熟悉散剂等量递增的原则。
二、实验仪器、试剂和药材1.仪器:粉碎机、药筛(80目,100目)、瓷研钵、烧杯、天平2.药材:青黛10g,蛤壳100g三、实验内容制法:(1)青黛、蛤壳各粉碎成细粉,过筛。
(2)将少量蛤壳粉放于研钵内先行研磨,以饱和研钵的表面能。
再称取青黛粉10g置研钵中,逐渐加入等容积蛤壳粉研匀,倒出。
按每包6g分包。
四、散剂的常规质量检查1.外观检查散剂应干燥、疏松、混合均匀、色泽一致。
2.均匀度照《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附录检查,取供试品适量,置光滑纸上,平铺约5cm2,将其表面压平,在明亮处观察,应色泽均匀,无花纹与色斑。
3.水分照《中国药典》2010年版附录照水分测定法(附录ⅨH)测定。
除另有规定外,不得过9.0%。
4.装量差异依照《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附录I B检查,单剂量包装的散剂,照下述方法检查应符合规定。
检查法取供试品10袋(瓶),分别称定每袋(瓶)内容物的重量,每袋(瓶)装量与标示装量相比较,按表中的规定,超出装量差异限度的不得多于2袋(瓶),并不得有1袋(瓶)超出限度1倍。
5.装量多剂量包装的散剂,照最低装量检查法(《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附录Ⅻ C)检查,应符合规定。
6.无菌用于烧伤或严重创伤的外用散剂,照无菌检查法(《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附录ⅩⅢ B)检查,应符合规定。
7.微生物限度除另有规定外,照微生物限度检查法(《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附录ⅩⅢ C)检查,应符合规定。
五、思考题1、等量递增法的原则是什么?当药物比例量相差悬殊时,取量小的组分及等量的量大的组分,置于混合器中混合均匀,再加入与混合物等量的量大的组分稀释均匀,如此直至加完全部量大的组分,混匀,过筛。
中药药剂学实验报告导言:中药药剂学是中医药学中的重要分支之一,它着重研究中药的混合、加工以及制剂的制备等方面。
实验报告旨在记录我们进行的一次中药药剂学实验以及所获得的结果和结论。
本次实验的目的是探究中药的制剂技术,并通过实验验证理论知识的正确性。
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的主要目的是学习中药的制剂技术,了解中药的合理配伍规律,并掌握制备中药煎剂和丸剂的方法。
二、实验材料和仪器设备:1. 实验材料:(1)中药材:人参、黄芪、当归、枸杞子。
(2)辅料:麦芽糊精、淀粉、葡萄糖。
2. 仪器设备:(1)研钵、研针、药锅。
(2)电子天平、温度计。
三、实验步骤:1. 中药煎剂的制备:(1)称取适量的人参、黄芪、当归分别,洗净。
(2)将药材放入研钵中,添加一定量的水,并用研针细细磨碎。
(3)将磨碎的药材放入药锅中,加水适量,加热煮沸,然后改用小火煎煮一段时间。
(4)煎煮完成后,倒入容器中,待凉后过滤出煎剂。
2. 中药丸剂的制备:(1)称取适量的人参、黄芪、当归、枸杞子,洗净。
(2)将药材放入研钵中,加入麦芽糊精、葡萄糖并一起研磨。
(3)将研磨后的混合物加入一定量的淀粉,搅拌均匀。
(4)将混合好的药丸料压制成均匀大小的丸剂。
四、实验结果与讨论:1. 中药煎剂实验结果分析:我们制备的人参、黄芪、当归煎剂均具有很好的颜色和气味,表明制剂的工艺操作正确。
通过对煎剂的理化性质实验,我们发现,人参煎剂具有清热、生津的功效;黄芪煎剂具有补气、健脾的作用;当归煎剂具有补血、调经的功能。
这与我们预期的中药性能相符合,说明我们的实验结果可靠。
2. 中药丸剂实验结果分析:在制备中药丸剂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药丸料的加入量和压制力度对丸剂的质量有着直接影响。
如果药丸料过多或压制力度不均匀,则丸剂易碎或质量不均匀。
通过多次调整药丸料的加入量和压制力度,我们最终制备出了质量稳定、形状均匀的中药丸剂。
五、实验结论:通过本次中药药剂学实验,我们掌握了中药的制剂技术,了解了中药的合理配伍规律,并成功制备出中药煎剂和丸剂。
中药药剂学实验规则为了达到实验教学的预期目标,确保实验的顺利进行,学生必须遵守下列实验规则:1.预习实验内容实验前应仔细阅读实验指导,明确实验目的、要求。
对处方中药物性质、配制原理、操作步骤、操作关键等,做到“心中有数”并合理安排实验时间。
2.遵守实验纪律应保持实验室内肃静,不得无故迟到或早退,不得擅离实验操作岗位,甚至高声谈笑。
不进行与实验无关的活动,严禁吸烟。
3.杜绝差错事故实验用原、辅料应名实相符,要在拿取、称量和放回时进行3次核对;处方中如有毒性药品,须仔细检查是否超过剂量,称量时需经实验指导教师核对在专用的天平上称量。
称量完毕应盖好瓶盖,放回原处。
使用精密仪器时,首先应熟悉性能与操作方法,用前检查,用后登记。
如实准确记录实验数据与实验结果。
如发生差错事故或异常现象,应随时报告指导教师,查明原因,及时解决。
4.爱护仪器药品实验仪器、药品应妥善保管、存放和使用。
如有破损缺少,必须立即报告实验指导教师,并填写仪器药品报损表,然后到准备室补领。
实验小组合用的仪器药品,每次实验前应检查核对后再取用。
实验指导教师对破损缺少的仪器药品应查明原因,按各院校对仪器药品破损处理办法提出处理意见。
注意节约水、电、气及药品、试剂。
5.注意安全卫生学生进入实验室必须穿戴工作衣帽。
实验结束后及时清洗仪器,并将本组实验台、实验架等整理洁净,并经实验指导老师检查合格后方可离开。
实验小组轮流值日,主要负责实验室内、走廊地面、门窗的卫生整洁,以及废物缸的清倒工作,关好水、电、窗,经指导教师验收后再离开实验室。
注意安全,严防火灾、烧伤或中毒事故发生。
6.写好实验报告实验报告既是实验者对特定条件下实验内容的书面概括,又是对实验原理、现象和结果的分析和总结;既是考察学生分析、总结实验资料能力和综合概括能力以及文字表达能力的重要方面,又是评定实验成绩的主要依据,也是完成实验的最后环节。
实验报告要求使用统一的实验报告本(纸),认真做好实验记录,并按时完成,做到格式规范,内容真实,数据可靠,结论正确,文字简练、工整。
实验一益元散剂的制备一、实验目的1掌握一般散剂的制备方法;(2)熟悉散剂等量递增的原则;二、实验仪器、试剂和药材1.仪器:粉碎机、药筛80目,100目、瓷研钵、烧杯、天平2.药材:滑石30g,甘草5g,朱砂三、实验内容制法:1水飞朱砂成极细粉;2滑石、甘草各粉碎成细粉;3将少量滑石粉放于研钵内先行研磨,以饱和研钵的表面能;再称取朱砂极细粉置研钵中,逐渐加入等容积滑石粉研匀,倒出;取甘草置研钵中再加入上述混合物研匀;按每包3g分包;四、思考题1、等量递增法的原则是什么当药物比例量相差悬殊时,取量小的组分及等量的量大的组分,置于混合器中混合均匀,再加入与混合物等量的量大的组分稀释均匀,如此直至加完全部量大的组分,混匀,过筛;2、何谓共熔处方中常见的共熔组分有哪些共熔现象是指两种或更多种药物经混合后有时出现润湿或液化现象;3、散剂中如含有少量挥发性液体及含有酊剂、流浸膏时应如何制备散剂中如含有少量挥发性液体及含有酊剂、流浸膏时可视药物的性质、用量及处方中其他固体组分的多少而定;一般可利用其它固体组分吸收后研匀,若液体组分含量较大而处方中固体组分不能完全吸收时,可加入适当的赋形剂吸收;若含挥发性物质,可加热蒸去大部分水分后并进一步在水浴上蒸发,加入固体药物或赋形剂后,低温,干燥即可;五、讨论甘草因含有纤维性物质在粉碎过程中较难成细粉,总有残渣,粉碎好多次,最后还是没把甘草的细度粉碎成标准要求;因而,后面的研磨,总有粗颗粒无法研碎,制出的益元散中也可以明显看出甘草残渣;实验二蕲蛇药酒的制备掌握药酒、酊剂的制备方法;二、实验仪器、试剂和药材1.仪器:粉碎机、药筛20目,65目或60目、渗漉筒、铁架台、铁夹、烧杯1000ml,400ml2.药材:蕲蛇去头12g,防风3g,当归6g,红花9g,羌活6g,秦艽6g,香加皮6g,白酒加至1000ml;三、实验内容制法:以上七味,蕲蛇粉碎成粗粉,其余防风等六味共研碎成粗粉,与上述粗粉混合均匀,置烧杯中,加入白酒适量,拌匀,浸润小时,使其充分膨胀,装入底部填有脱脂棉的渗漉桶中,层层轻压,装毕后于药面覆盖滤纸一张,并压小瓷片数块,加白酒使高出药面1~2cm,盖上表面皿,浸渍48小时后,以白酒为溶剂,按渗漉法调节流速每分钟1~3ml渗漉,收集渗漉液900ml,加入蔗糖100g,搅拌溶解后,过滤,制成1000ml,即得;本品含醇量应为44%~50%;四、思考题1、比较药酒、酊剂的异同点相同点:药酒与酊剂同为浸出药剂;不同点:1药酒溶剂为蒸馏酒,无一定浓度,制备方法有浸渍法和渗漉法,常加入糖或蜂蜜作为矫味剂;2酊剂的溶剂为不同浓度的乙醇,有浓度规定,制备方法除上述两种还有溶解法和稀释法,一般不用添加矫味剂;2、浸出药剂中哪些剂型需要测定含醇量酊剂和流浸膏剂需测乙醇含量;五、讨论蕲蛇在粉碎过程中,蛇皮和蛇刺难以被粉碎,但是其他部分被粉的过细;在装入渗漉桶中时,由于不小心,导致渗漉桶壁上粘上许多药材,造成实验误差;此外,时间有限,并没有浸渍48个小时,一个多小时后就开始渗漏,因为严格按照要求流速每分钟1~3ml渗漉,结果实验全部做完后也没能收集到要求的900ml,而且药酒颜色有些淡;实验三益母草膏的制备掌握煎膏剂的制备方法;二、实验仪器、试剂和药材1.仪器:电磁炉、锅、纱布若干2.药材:益母草125g,红糖三、实验内容制法:取益母草洗净切碎,置锅中,加水高于药材3-4cm,煎煮两次,每次小时,合并煎液,滤过,滤液浓缩成相对密度的清膏;称取红糖,加糖量1/2的水及%酒石酸,直火加热熬炼,不断搅拌,至呈金黄色时,加入上述清膏,继续浓缩至相对密度左右,即得;四、思考题1、制备煎膏剂的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制备煎膏剂的过程中应控制加入糖或蜂蜜的量,防止出现返砂现象;煎煮2-3次为宜,浓缩至浓缩液滴至纸上液滴周围无水迹时为度,收膏时一般加入糖或蜜的量不超过清膏量的3倍,分装时应待煎膏充分放冷后再装入容器;2、如何防止煎膏出现“返砂”现象炼糖时尽量缩短加热时间,降低加热温度,使糖部分转化,控制糖的适宜转化率;3、按传统法收膏标识有哪些除另有规定外,一般加入糖或蜂蜜的量不超过清膏量的3倍,收膏时随着稠度的增加,加热温度可相应降低,收膏稠度视品种而定;4、煎膏剂与糖浆剂有哪些异同点两者都是水提取物加糖或蜂蜜制备而成,糖浆剂是浓蔗糖水溶液,煎膏剂是稠厚状半流体剂型,煎膏剂需要浓缩和收膏,糖浆剂一般不用;五、讨论煎煮时间长,太费时;在浓缩时为缩短浓缩时间加大了火力;温度控制不当,在熬炼红糖时并没有呈现金黄色,而是深红棕色;最后的实验成品呈棕黑色,为稠厚的半流体,味道苦;实验四板蓝根颗粒的制备一、实验目的掌握颗粒剂的制备方法与质量要求;二、实验仪器、试剂和药材1.仪器:电磁炉,锅,纱布2.药材:板蓝根、红糖3.试剂:无水乙醇、蔗糖粉、糊精三、实验内容制法:取板蓝根140g,加水煎煮二次,第一次10倍量水,小时,第二次8倍量水,小时,煎液纱布过滤,滤液合并,浓缩至相对密度为50℃,加乙醇使含量达60%,静置使沉淀,取上清液,回收乙醇并浓缩至适量,加入适量的蔗糖粉和糊精,制成颗粒,干燥,制成60g,即得;四、思考题1、制备颗粒剂应注意哪些问题颗粒剂的制备过程中,提取遇到挥发性成分要采用低温至稠膏状,精制95%乙醇适量,制粒用一号筛,赋形剂的用量一般不超过稠膏量的5倍;2、颗粒剂通常应做哪些质量检查辅料用量,外观检查,溶化性,水分,硬度,粒度,装量差异,卫生学检查等;五、讨论浓缩时,为加快浓缩速度,适当提高温度,得到的浓缩液密度有点低,导致加入蔗糖粉后并未出现颗粒,但加入大量蔗糖粉后,板蓝根颗粒渐渐析出,但颜色呈淡棕色,大概因为加入蔗糖太多,导致颜色有所变化;实验六紫草膏的制备一、实验目的掌握软膏剂的制备方法、操作关键及注意事项二、实验仪器、试剂和药材1.仪器:电磁炉、锅、纱布、粉碎机、七号筛120目2.药材:紫草10g,当归3g,生地黄3g,白芷3g,乳香3g,没药3g,麻油100g,蜂蜡三、实验内容制法:1原料处理:将乳香、没药粉碎成细粉,过七号筛;当归、防风、生地黄、白芷碎断;紫草用清水润湿;(2)炸料制膏:取麻油100g于锅内,加热至约200℃,先将当归、防风、生地黄、白芷四味药炸枯,至白芷表面呈焦黄色,除去药渣,降温至约160℃,将紫草加入,用微火炸枯,至油呈紫红色,滤出药渣,加入蜂蜡每油10g,蜂蜡2~4g熔化,倾入容器中,待温度降到60~70℃时,加入乳香、没药细粉,搅匀至冷凝,即得;四、思考题中药软膏有哪些制备方法各有何特点如何选用中药软膏制备方法:研合法、熔和法、乳化法;研合法:将药物细粉用少量基质研匀或用适量液体研磨成细糊再递加其余基质均匀;熔和法:将基质先加热熔化再将分次逐渐加入边加边搅拌,直至冷凝;乳化法:将油溶性组分混合加热熔融,另加水溶性组分加热至油相温度相近时,两液混合边加边搅拌,待乳化完全直至冷凝;软膏剂基质较软,研磨后即可混匀,或主药不宜加热用研磨法,基质熔点不同,常温下不易混匀,主药可溶于基质,或药材需要用基质浸渍有效成分用熔和法;乳化法中有油水两相;五、讨论当归、防风、生地黄、白芷四味药进行油炸时,由于温度过高,有些炸糊,但并不严重;因为整个实验速度比较快,显得有些手忙脚乱,不过,最后做出的紫草膏还挺不错的,色泽均一,闻着挺香,这个实验做的还算成功吧;实验七丸剂的制备一、实验目的掌握各种类型丸剂的的制备方法与操作要领;二、实验仪器、试剂和药材1.仪器:粉碎机、七号筛120目、电磁炉、锅、纱布2.试剂:蜂蜜3.药材:熟地32g,山茱萸16g,牡丹皮16g,山药16g,茯苓12g,泽泻12g三、实验内容六味地黄丸制法:1炼蜜中蜜:取适量的生蜂蜜,装入锅内,加热至沸后,纱布过滤,除去死蜂、蜡泡沫及其它杂质,然后继续加热炼制,至表面起黄色气泡,有明显光泽,手捻有一定粘性,但两手指分开无白丝;此时蜜温在116-118℃;(2)以上6味,粉碎成细粉,过七号筛,混匀,每100g粉末加炼蜜80-110g,制丸块,搓丸条,制丸粒,每丸重9g;或每100g粉末加炼蜜35-50g与适量的开水泛丸,干燥,制得水蜜丸;四、思考题炼蜜的目的是什么如何根据药物的性质选择炼蜜的程度,用蜜量及合药时温度炼蜜目的:除去杂质,破坏酶类,杀死微生物,降低水分含量,增加粘合力;嫩蜜适合含较多油脂、粘液质、胶质、糖、淀粉、动物组织等粘性较强的药材制丸;中蜜适合粘性中等的药材制丸;老蜜适合粘性差的药材制丸;蜜温一般60-80℃,用量1:1-1:;五、讨论蜂蜜中加开水有些多,导致和药材时过稀,搓丸时有些困难,总是粘手,且表面粗糙不光滑,但通过将手用水沾湿,再搓丸的方法可以有效解决这些问题;药丸经烘箱烘烤之后,变干许多,又黑又亮,色泽均匀一致;。
中药药剂学实习报告一、实习目的和实习单位介绍中药药剂学是中药学中的一门重要学科,主要研究中药的制剂技术和药剂学基础知识。
通过实习,我旨在进一步了解中药的制剂方法和药物生产过程,并掌握中药的质量控制方法和标准。
本次实习选择在某中药制剂厂进行,该厂是一家具有优良生产设备和先进技术的中药企业。
二、实习内容1. 药品生产工艺:通过参观生产车间,了解中药制剂的生产工艺流程,包括药材的配制、炮制、研磨、浸泡、煎煮等步骤,以及制剂的制备、填充、封口等工艺。
2. 药物质量控制:学习中药质量控制的方法和标准,了解中药的理化性质分析方法、化学成分分析方法、微生物检验方法等。
参与药物的质量检验工作,学习药物的药理学作用、适应症和不良反应等。
3. 药品稳定性研究:了解中药稳定性的研究方法和步骤,参与药品的稳定性试验,学习药品稳定性测试的数据分析和评估方法。
4. 检验设备操作:学习和操作常见的中药检验设备,如高效液相色谱仪、气相色谱仪、紫外分光光度计等,熟悉检验设备的使用方法和操作流程。
5. 研究论文撰写:根据所参与的实验结果,撰写中药药剂学相关的研究论文,包括实验设计、结果分析和结论总结。
三、实习过程及心得体会在实习期间,我首先参观了该中药制剂厂的生产车间。
通过实地观察和导师的讲解,我了解到中药制剂的生产过程非常复杂,需要经过多个步骤才能保证药物的质量和疗效。
其中,药材的配制和炮制是制剂工艺的重要环节,不同的药材需要经过不同的处理方法才能发挥最佳的药效。
在制剂的过程中,我还学习了一些填充和封口的技术,这些操作对于保证制剂的质量和保存期都非常关键。
在药物质量控制方面,我学习了中药质量标准的制定和药物的质量控制方法。
参与质量检验工作,我了解到每一批药物都需要进行理化性质和化学成分的检验,以及微生物的检验,确保药物的符合国家标准和药典的要求。
我还学习了一些常见的药物质量评估方法,如溶出度、稳定性测试等,这些对于评估药物的质量和稳定性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