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历代皇帝庙号、谥号、年号一览表
- 格式:doc
- 大小:31.50 KB
- 文档页数:5
汉朝历史.txt爱空空情空空,自己流浪在街中;人空空钱空空,单身苦命在打工;事空空业空空,想来想去就发疯;碗空空盆空空,生活所迫不轻松。
总之,四大皆空!本文由zpsxy23贡献doc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
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
1、汉朝、(公元前 202 年—公元 9 年,公元 25 年—公元 220 年)汉朝是中国历史上继短暂的秦朝之后出现的朝代,分为“西汉”(公元前 202 年—公元 9 年)与“东汉”(公元 25 年—公元 220 年)两个历史时期,后世史学家亦称两汉。
西汉为汉高祖刘邦所建立,建都长安;东汉为汉光武帝刘秀所建立,建都洛阳。
其间曾有王莽篡汉自立的短暂新朝(公元 9 年-公元 23 年)。
另外,部分学者亦将蜀汉列入汉朝的延续而将其归入汉朝的一部分,如此汉朝灭亡则是在 263 年,但大部分说法均将由汉昭烈帝刘备建立的蜀汉政权归入三国史中。
两汉时期是当时世界上一个伟大的一段历史,汉高祖至汉景帝时期的汉朝,经济实力直线上升,成为东方第一帝国,与西罗马并称两大帝国。
中亚和西域各大国也都闻而惧之。
而到了汉武帝时期,大汉帝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帝国,匈奴帝国战败而向北狼狈逃遁。
张骞出西域首次开辟了著名的“丝绸之路”,开通了东西方贸易的通道,中国从此成为世界贸易体系的中心,直到一千多年后蒙古人的叛乱。
正是因为汉朝的声威远播,外族开始称呼中国人为“汉人”,而汉朝人也乐于这样称呼自己,“汉”从此成为了伟大的中国华夏民族的永远的名字。
汉代起初在汉高祖刘邦汉高祖刘邦时根据五德始终说五德始终说,定正朔为水德水德,到汉武帝刘彻汉高祖刘邦五德始终说水德汉武帝刘彻时,又改正朔为土德土德,直到王莽建立新朝王莽建立新朝,方才采用刘向刘歆父子的说法采用刘向父子的说法,认为汉朝属于火土德王莽建立新朝采用汉朝属于火汉光武帝刘秀光复汉室之后,正式承认了这种说法,从此确立汉朝正朔为火德确立汉朝正朔为火德,德。
西汉⼗⼆帝分别有哪些皇帝西汉,是中国历史上的⼤⼀统王朝,共历⼗⼆帝,享国⼆百⼀⼗年,即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称为前汉。
下⾯是西汉⼗⼆帝相关内容,来看⼀下!西汉⼗⼆帝都有谁庙号谥号姓名在位时间在位年数陵寝年号关系始祖⼤帝刘煓--万年-太祖(⾼祖)⾼皇帝刘邦前202——前1957年长陵孝惠皇帝刘盈前195——前1888年安陵刘邦次⼦,嫡长⼦前少帝刘恭前188——前1845年--刘盈长⼦后少帝刘弘前184——前1805年--刘盈四⼦,刘恭异母弟太宗孝⽂皇帝刘恒前180——前15724年霸陵刘邦第四⼦,刘盈之弟孝景皇帝刘启前157——前14116年阳陵刘恒第五⼦,嫡长⼦世宗孝武皇帝刘彻前141——前8754年茂陵建元元光元朔2 元狩元⿍元封刘启⼗⼦孝昭皇帝刘弗陵前87——前7413年平陵始元元凤元平刘彻六⼦废帝刘贺前7427天海昏侯墓沿⽤元平刘彻之孙(第五⼦的⼉⼦)中宗孝宣皇帝刘询前74——前4926年杜陵本始地节元康神爵五凤⽢露黄龙刘彻曾孙孝元皇帝刘奭前49——前3316年渭陵初元永光建昭竟宁刘询长⼦孝成皇帝刘骜前33——前726年延陵建始河平阳朔鸿嘉永始元延绥和刘奭长⼦定陶恭王/恭皇(⼦刘欣追谥)刘康----孝哀皇帝刘欣前7——前16年义陵建平太初元将元寿刘奭之孙,刘骜之侄孝平皇帝刘衎前1——66年康陵元始刘奭之孙王莽6——25319年始建国天凤上戊始建国地皇上戊西汉是谁建⽴的前202年,西汉由刘邦建⽴,⼜称前汉,与东汉合称汉朝,是我国古代秦朝之后的⼤⼀统封建王朝。
西汉奠定了现代中国版图;开辟了连接欧亚⼤陆的丝绸之路;⾸次确⽴了儒家的核⼼地位等。
对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和世界历史进程产⽣了决定性的影响。
汉代皇帝年表西汉(前206——8)一、谥号:高皇帝庙号:高祖帝名:刘邦(小名刘季)辈份:第一代在位:前206——前195(11年)生卒:前256——前195(61岁)皇考:刘执嘉子生母:王含始年号:高帝(前206——前195)陵墓:长陵(今陕西省咸阳市东35里处)二、谥号:孝惠皇帝庙号:无帝名:刘盈辈份:第二代在位:前195——前188(7年)生卒:前210——前188(22岁)皇考:高帝嫡长子生母:吕雉年号:惠帝(前194——前188)陵墓:安陵(今陕西省咸阳市东北)三、谥号:前少帝庙号:无帝名:刘恭在位:前188——前184(4年)年号:前少帝(前188——前184)四、谥号:后少帝庙号:无帝名:刘义(刘弘)在位:前184——前180(4年)年号:后少帝(前184——前180)五、谥号:孝文皇帝庙号:太宗帝名:刘恒辈份:第二代在位:前180——前157(23年)生卒:前202——前157(45岁)皇考:高帝第五子生母:薄氏年号:前元(前179——前164)后元(前163——前157)陵墓:霸陵(今陕西省长安县)六、谥号:孝景皇帝庙号:无帝名:刘启辈份:第三代在位:前157——前141(16年)生卒:前188——前141(47岁)皇考:文帝第四子生母:窦氏年号:前元(前156——前150)中元(前149——前144)后元(前143——前141)陵墓:阳陵(今陕西省高陵县西南)七、谥号:孝武皇帝庙号:世宗帝名:刘彻辈份:第四代在位:前141——前87(54年)生卒:前156——前87(69岁)皇考:景帝第九子生母:王氏年号:建元(前140——前135)元光(前134——前129)元朔(前128——前123)元狩(前122——前117)元鼎(前116——前111)元封(前110——前105)太初(前104——前101)天汉(前100——前97)太始(前96——前93)征和(前92——前89)后元(前88——前87)陵墓:茂陵(今陕西省兴平县东北)八、谥号:孝昭皇帝庙号:无帝名:刘弗陵辈份:第五代在位:前87——前74(13年)生卒:前94——前74(20岁)皇考:武帝少子生母:赵氏年号:始元(前86——前80)元凤(前80——前75)元平(前74)陵墓:平陵(今陕西省兴平县东北)九、谥号:昌邑王帝名:刘贺辈份:第六代在位:前74(27天)皇考:武帝孙十、谥号:孝宣皇帝庙号:中宗帝名:刘询辈份:第七代在位:前74——前49(25年)生卒:前91——前49(42岁)皇考:武帝子刘据子刘进子生母:王翁须年号:本始(前73——前70)地节(前69——前66)元康(前65——前61)神爵(前61——前58)五凤(前57——前54)甘露(前53——前50)黄龙(前49)陵墓:杜陵(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南)十一、谥号:孝元皇帝庙号:高宗帝名:刘奭辈份:第八代在位:前49——前33(16年)生卒:前75——前33(42岁)皇考:宣帝长子生母:许平君年号:初元(前48——前44)永光(前43——前39)建昭(前38——前34)竟宁(前33)陵墓:渭陵(今陕西省咸阳市东北)谥号:孝成皇帝庙号:无帝名:刘骜辈份:第九代在位:前33——前7(26年)生卒:前51——前7(44岁)皇考:元帝长子生母:王政君(王莽姑母)年号:建始(前32——前28)河平(前28——前25)阳朔(前24——前21)鸿嘉(前20——前17)永始(前16——前13)元延(前12——前9)绥和(前8——前7)陵墓:延陵(今陕西省咸阳市西北)十三、谥号:孝哀皇帝庙号:无帝名:刘欣辈份:第十代在位:前7——前1(6年)生卒:前26——前1(25岁)皇考:元帝子定陶恭王刘康子生母:丁氏年号:建平(前6——前3)太初元将(前5)元寿(前2——前1)陵墓:义陵(今陕西省咸阳县西北)十四、谥号:孝平皇帝庙号:元宗帝名:刘衎辈份:第十代在位:前1——5(5年)生卒:前9——5(13岁)皇考:元帝子中山王刘兴子生母:卫氏年号:元始(1——5)陵墓:康陵(今陕西省咸阳市西北)十五、谥号:孺子庙号:无帝名:刘婴辈份:第十一代在位:6——8(2年)生卒:5——25(20岁)皇考:宣帝曾孙广戚侯刘显子年号:居摄(6——8)初始(8)新(8——23)帝名:王莽在位:8——23(15年)生卒:前45——23(67岁)皇考:王曼子年号:始建国(9——13)天凤(14——19)地皇(20——23)更始(23——25)帝名:刘玄在位:23——25(2年)皇考:刘子张子生母:何氏年号:更始(23——25)东汉(25——220)十六、谥号:光武皇帝庙号:世祖帝名:刘秀辈份:第十代在位:25——57(32年)生卒:前6——57(62岁)皇考:刘钦子生母:樊娴都年号:建武(25——56)中元(56——57)陵墓:原陵(今河南省孟津县)十七、谥号:孝明皇帝庙号:显宗帝名:刘庄辈份:第十一代在位:57——75(18年)生卒:28——75(47岁)皇考:光武帝第四子生母:阴丽华年号:永平(58——75)陵墓:显节陵(今河南省洛阳市东南)十八、谥号:孝章皇帝庙号:肃宗帝名:刘炟辈份:第十二代在位:75——88(13年)生卒:58——88(30岁)皇考:明帝第五子生母:贾氏年号:建初(76——84)元和(84——87)章和(87——88)陵墓:敬陵(今河南省洛阳市东南)十九、谥号:孝和皇帝庙号:穆宗帝名:刘肇辈份:第十三代在位:88——105(17年)生卒:79——105(26岁)皇考:章帝第四子生母:梁氏年号:永元(89——105)元兴(105)陵墓:慎陵(今河南省洛阳市东)二十、谥号:殇皇帝庙号:无帝名:刘隆辈份:第十四代在位:105——106(1年)生卒:105——106(1岁)皇考:和帝子年号:延平(106)陵墓:康陵(在慎陵中)二十一、谥号:孝安皇帝庙号:恭宗帝名:刘祜辈份:第十四代在位:106——125(19年)生卒:94——125(31岁)皇考:章帝子清河王刘庆子生母:左小娥年号:永初(107——113)元初(114——120)永宁(120——121)建光(121——122)延光(122——125)陵墓:恭陵(今河南省洛阳市东)二十二、谥号:孝顺皇帝庙号:敬宗帝名:刘保辈份:第十五代在位:125——144(19年)生卒:115——144(29岁)皇考:安帝子生母:李氏年号:永建(126——132)阳嘉(132——135)永和(136——141)汉安(142——144)建康(144)陵墓:宪陵(今河南省洛阳市西)二十三、谥号:孝冲皇帝庙号:无帝名:刘炳辈份:第十六代在位:144——145(1年)生卒:143——145(2岁)皇考:顺帝子生母:虞氏年号:永嘉(145)陵墓:怀陵(今河南省洛阳市西)二十四、谥号:孝质皇帝庙号:无帝名:刘缵辈份:第十六代在位:145——146(1年)生卒:138——146(8岁)皇考:章帝曾孙渤海王刘鸿子生母:陈氏年号:本初(146)陵墓:静陵(今河南省洛阳市东南)二十五、谥号:孝桓皇帝庙号:威宗帝名:刘志辈份:第十五代在位:146——167(21年)生卒:132——167(35岁)皇考:章帝孙蠡吾刘翼子生母:匽明年号:建和(147——149)和平(150)元嘉(151——153)永兴(153——154)永寿(155——158)延熹(158——167)永康(167)陵墓:宣陵(今河南省洛阳市东南)二十六、庙号:无帝名:刘宏辈份:第十六代在位:168——189(21年)生卒:156——189(33岁)皇考:章帝曾孙解渎亭侯刘苌子生母:董氏年号:建宁(168——172)熹平(172——178)光和(178——184)中平(184——189)陵墓:文陵(今河南省洛阳市西北)二十七、谥号:少帝庙号:无帝名:刘辩辈份:第十七代在位:189(1年)生卒:176——190(14岁)皇考:灵帝子生母:何氏年号:光熹(189)昭宁(189)二十八、谥号:孝献皇帝庙号:无帝名:刘协辈份:第十七代在位:189——220(31年)生卒:181——234(53岁)生母:王氏年号:永汉(189)初平(190——193)兴平(194——195)建安(196——220)延康(220)陵墓:禅陵(今河南省修武县北)。
汉朝皇帝列表(西汉)公元前202公元8年,共210年汉代有西汉,东汉两个时期。
西汉又叫前汉,从公元前202年刘邦称帝起至公元8年王莽代汉建立新朝止,因国都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在东汉国都洛阳的南面,故称西汉。
西汉共有14个帝王,包括吕后和昌邑王刘贺。
所附的淮阳王刘玄,败降后被勒杀。
高祖(刘邦)字季(公元前256--前195年,一作公元前247--前195年)。
汉开国皇帝,为汉王4年,在帝位8年,于平定英布叛乱中胸部受箭伤,后创伤复发而死,终年53岁,葬于长陵(今陕西省咸阳市东35里处)。
惠帝(刘盈)(公元前211--前188年)。
高祖长子,高祖死后继位。
在位7年,病死,终年24岁,葬于安陵(今陕西省咸阳市东30里处)。
文帝(刘恒)(公元前202--前157年)。
高祖第三子,惠帝死后,吕后立非正统的少帝。
吕后死后,周勃等杀死吕产,迎立刘恒为帝。
在位23年,病死,终年46岁。
葬于霸陵(今陕西省西安市东35里处)。
景帝(刘启)(公元前188--前141年)。
文帝第三子,文帝死后继位,在位16年。
病死,终年48岁,葬于阳陵(今陕西省高陵县西南30里处)。
武帝(刘彻)(公元前156--前87年)。
景帝第十子,景帝死后继位。
在位54年,于巡视途中病死,终年71岁。
葬于茂陵(今陕西省兴平县东北17里处)。
昭帝(刘弗陵)(公元前94--前74年)。
武帝少子,武帝死后继位。
在位13年,病死,终年22岁,葬于平陵。
(今陕西省咸阳市西北13里处)。
昌邑王(刘贺)生卒年不祥。
武帝孙,昭帝侄。
昭帝死后无子,由他继位,在位27日,因淫戏无度,被辅政大臣霍光废黜,后事不祥。
宣帝(刘询)(公元前90--前49年)。
武帝曾孙,昌邑王被废后继位。
在位25年,病死,终年42岁,葬于杜陵(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南15里处)。
元帝(刘奭)(公元前76--前33年)。
宣帝子,宣帝死后继位,在位16年,病死。
终年44岁,葬于渭陵(今陕西省咸阳市东北12里处)。
汉朝皇帝世系表
姓名父亲庙号谥号登基时间陵墓在位年数岁数
刘邦刘太公汉太祖汉高帝前206长陵1161刘盈刘邦/汉孝惠帝前195安陵722刘恭刘盈/汉少帝前188/4不详
刘弘刘盈/汉少帝前184/4不详
刘恒刘邦汉太宗汉孝文帝前180霸陵2345刘启刘恒/汉孝景帝前157阳陵1647刘彻刘启/汉孝武帝前141茂陵5469刘弗陵刘彻汉世宗汉孝昭帝前87平陵1320刘贺刘髆/汉废帝前74/1不详
刘询刘进汉中宗汉孝宣帝前74杜陵2542刘奭刘询汉高宗汉孝元帝前49渭陵1642刘骜刘奭/汉孝成帝前33延陵2644刘欣刘康/汉哀帝前7义陵625刘衎刘兴汉元宗汉孝平帝前1康陵513刘婴刘显/汉孺子6/220刘秀刘钦汉世祖汉光武帝25原陵3262刘庄刘秀汉显宗汉孝明帝58显节陵1847刘炟刘庄汉肃宗汉孝庄帝75敬陵1330刘肇刘炟汉穆宗汉孝和帝89慎陵1726刘隆刘肇/汉殇帝105康陵11刘祜刘庆汉恭宗汉孝安帝106恭陵1931刘保刘祜汉敬宗汉孝顺帝125宪陵1929刘炳刘保/汉孝冲帝144怀陵12刘缵刘鸿/汉孝质帝145静陵18刘志刘翼汉威宗汉孝桓帝146宣陵2135刘宏刘苌/汉孝灵帝168文陵2133刘辩刘宏/汉少帝189/114刘协刘宏/汉孝献帝189禅陵3153
制表人: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考古系孙晨。
东汉皇帝一览表及介绍东汉皇帝有刘秀、刘庄、刘炟、刘肇、刘隆、刘祜、刘懿、刘保、刘炳、刘志、刘宏、刘辩、刘协。
东汉皇帝有刘秀、刘庄、刘炟、刘肇、刘隆、刘祜、刘懿、刘保、刘炳、刘志、刘宏、刘辩、刘协。
帝王世系庙号谥号名讳在位年份年号年号始终在位时长〔按年号算〕世祖光武皇帝刘秀25年—57年建武25年—56年33年建武中元56年—57年显宗孝明皇帝刘庄57年—75年永平58年—75年18年肃宗孝章皇帝刘炟75年—88年建初76年—84年13年元和84年—87年章和87年—88年穆宗(后除)孝和皇帝刘肇88年—105年永元89年—105年17年元兴105年孝殇皇帝刘隆105年—106年延平106年1年孝德皇帝刘庆---0年汉安帝追尊为“孝德皇〞恭宗(后除)孝安皇帝刘祜106年—125年永初107年—113年19元初114年—119年永宁120年—121年建光121年—122年延光122年—125年北乡侯刘懿125年--0年一般不认为是东汉皇帝之一敬宗(后除)孝顺皇帝刘保125年—144年永建126年—132年19年阳嘉132年—135年永和136年—141年汉安142年—144年建康144年孝冲皇帝刘炳144年—145年永嘉145年1年孝质皇帝刘缵145年—146年本初146年1年孝穆皇帝刘开---0年追尊为孝穆皇孝崇皇帝刘翼---0年追尊为孝崇皇威宗(后除)孝桓皇帝刘志146年—167年建和147年—149年21年和平150年元嘉151年—152年永兴153年—154年永寿155年—158年延熹158年—167年永康167年孝元皇帝刘淑---0年汉灵帝追尊孝仁皇帝刘苌---0年汉灵帝追尊孝灵皇帝刘宏168年—189年建宁168年—172年21年熹平172年—178年光和178年—184年中平184年—189年弘农怀王刘辩189年光熹189年1年昭宁189年孝献皇帝刘协189年—220年永汉189年—189年31年中平189年—189年初平190年—193年兴平194年—195年建安196年—220年延康220年皇帝介绍1、刘秀光武帝(刘秀)(公元前6年——公元57年),25年—57年在位,共32年。
汉朝皇帝列表汉朝简介:1. 汉朝(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公元25-220年)是继秦朝之后统一的朝代。
它分为西汉和东汉,在407年的时间里有29位皇帝。
2. 秦朝末年,天下大乱。
秦朝灭亡后,刘邦被封为汉王。
公元前202年,楚汉战争胜利后,刘邦称帝,建都长安,建立汉朝。
汉武帝即位后,实行仁政,尊重儒家思想,加强中央集权;张骞出使西域,打通中原与西域,开辟丝绸之路,讨伐蛮族,扩张疆土,实现“汉、吴之盛”;汉宣帝时,国力达到顶峰,西域正式并入版图。
这就是所谓的“孝道”。
公元8年,西汉末年王莽弃都长安。
历史上,西汉被称为新朝,西汉灭亡。
3.公元25年,汉人刘秀一统天下,恢复了汉朝。
后来,他仍以汉为国号,定都洛阳,即东汉。
刘秀统一国家后,止军兴民,史称“光武中兴”;沿袭了轻役低税的传统,汉明帝和汉章帝创立了“明治”。
国力在东汉达到顶峰;汉河继位后,突破北匈奴,收复西域,建立了“永元昌”。
国力在东汉达到顶峰。
黄巾起义爆发于公元184年。
尽管镇压了内乱,黄巾起义还是赢得了当地军队的支持和自尊。
公元191年,董卓迁都长安。
公元220年,曹丕篡夺汉朝,东汉灭亡。
中国进入三国时期。
4.欧洲的汉朝和罗马帝国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文明和最强大的帝国。
在汉朝鼎盛时期,它东临朝鲜,南接越南,西接聪陵,北接戈壁,国土面积约609万平方公里。
5. 汉朝以后,中国人逐渐被称为汉人。
汉朝在科学技术方面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例如,蔡伦改进了造纸术,成为中国四大发明之一。
张衡发明了地震仪和浑仪。
西汉帝王简表,附帝陵、避讳一、太祖高皇帝刘邦(前256年-前195年),51岁即位,在位12年,年62岁,葬长陵,避讳曰国。
二、孝惠皇帝刘盈(前211年-前188年),17岁即位,在位7年,年24岁,葬安陵,避讳曰满。
三、高皇后吕雉(前241年-前180年),54岁临朝,称制8年,年62岁,葬长陵,避讳曰野鸡。
四、太宗孝文皇帝刘恒(前202年-前157年),23岁即位,在位23年,年46岁,葬霸陵,避讳曰常。
五、孝景皇帝刘启(前188年-前141年),32岁即位,在位16年,年48岁,葬阳陵,避讳曰开。
六、世宗孝武皇帝刘彻(前157年-前87年),17岁即位,在位54年,年71岁,葬茂陵,避讳曰通。
七、孝昭皇帝刘弗(前95年-前74年),9岁即位,在位13年,年22岁,葬平陵,避讳曰不。
八、中宗孝宣皇帝刘询(前91年-前49年),18岁即位,在位25年,年43岁,葬杜陵,避讳曰谋。
九、孝元皇帝刘奭(前75年-前33年),27岁即位,在位16年,年43岁,葬渭陵,避讳曰盛。
十、孝成皇帝刘骜(前52年-前7年),20岁即位,在位26年,年46岁,葬延陵,避讳曰俊。
十一、孝哀皇帝刘欣(前26年-前1年),20岁即位,在位6年,年26岁,葬义陵,避讳曰喜。
十二、孝平皇帝刘衎(前9年-5年),9岁即位,在位5年,年14岁,葬康陵,避讳曰乐。
皇太子孺子刘婴(4年-25年),3岁为皇太子,在皇太子位3年,5岁退皇太子位,年22岁。
新帝王莽(前45年-23年),53岁篡位,建祚15年,年68岁。
更始帝刘玄(?-25),在位3年。
自太祖至更始,合计在位232年,更始、王莽重复一年,更始、世祖重复一年,故享国230年也。
汉朝二十四帝的庙号、谥号以下是我整理的汉朝二十四帝的庙号、谥号及意义分析,供诸位历史爱好者参考。
其中可能有一些遗漏或错误的地方,请大家指出,谢谢太祖高皇帝(刘邦)孝惠皇帝(刘盈)少帝(为高后所废杀)淮阳王(为周勃所废杀)(以上两个废帝都不是刘氏的子孙)太宗孝文皇帝(刘恒)孝景皇帝(刘启)世宗孝武皇帝(刘彻)孝昭皇帝(刘弗陵)昌邑王(为霍光所废)中宗孝宣皇帝(刘询)孝元皇帝(刘奭)孝成皇帝(刘骜)孝哀皇帝(刘欣)孝平皇帝(刘衎)孺子(为王莽所废杀)世祖光武皇帝(刘秀)显宗孝明皇帝(刘庄)肃宗孝章皇帝(刘炟)穆宗孝和皇帝(刘)孝殇皇帝(刘隆)恭宗孝安皇帝(刘祜)少帝(北乡侯刘懿,病死)敬宗孝顺皇帝(刘保)孝冲皇帝(刘炳)孝质皇帝(刘缵)威宗孝桓皇帝(刘志)孝灵皇帝(刘宏)少帝(为董卓废杀)孝献皇帝(刘协)附:汉朝二十四帝谥号的意义(根据《汉书》《后汉书》注)西汉:高帝——谥法无“高”,以为功最高而为汉帝之太祖,故特起名焉。
此后历代王朝始祖多以“高”为谥惠帝——谥法『柔质慈民曰惠』文帝——谥法『慈惠爱民曰文』景帝——谥法『布义行刚曰景』武帝——谥法『威强叡德曰武』昭帝——谥法『圣闻周达曰昭』宣帝——谥法『圣善周闻曰宣』元帝——谥法『行义悦民曰元』成帝——谥法『安民立政曰成』哀帝——谥法『恭仁短折曰哀』平帝——谥法『布纲治纪曰平』东汉:光武帝——谥法:“能绍前业曰光,克定祸乱曰武”明帝——谥法:“照临四方曰明”章帝——谥法:“温克令仪曰章”和帝——谥法:“不刚不柔曰和”殇帝——谥法:“短折不成曰殇”安帝——谥法:“宽容和平曰安”顺帝——谥法:“慈和篃服曰顺”冲帝——谥法:“幼少在位曰冲”质帝——谥法:“忠正无邪曰质”桓帝——谥法:“克敌服远曰桓”灵帝——谥法:“乱而不损曰灵”献帝——谥法:“聪明睿智曰献”从这里分析汉朝帝王谥号的几个特点:1、出现了多个历史上从未见过的谥号,其中“高”肯定是汉朝的首创。
而“光”“明”“和”“顺”“冲”“质”这几个谥号也前所未见,很可能也是东汉王朝的首创。
汉朝历代皇帝列表大汉王朝BC206—公元220年西汉王朝BC206—公元9年首都长安(陕西西安)第1任高帝刘邦BC202—BC194年在位9年第2任惠帝刘盈BC194—BC187年在位7年第3任废帝刘恭BC187年高后吕雉摄政第4任废帝刘弘BC187年高后吕雉摄政BC187—BC179年摄政8年第5任文帝刘恒BC179—BC156年在位23年第6任景帝刘启BC156—BC140年在位16年第7任武帝刘彻BC140—BC86年在位54年第8任昭帝刘弗陵BC86—BC73年在位14年第9任少帝刘贺BC73年第10任宣帝刘询BC73—BC48年在位26年第11任元帝刘奭BC48—BC32年在位16年第12任成帝刘骜BC32—BC6年在位26年第13任哀帝刘欣BC6—公元1年在位6年第14任平帝刘箕子公元1—6年在位5年第15任孺子刘婴公元6—9年王莽摄政4年西汉王朝END西汉王朝共15帝立国215年新王朝公元9—23年首都长安(陕西西安)第1任新皇帝王莽9—23年在位15年新王朝共1帝立国15年玄汉王朝23—25年首都长安第1任更始帝刘玄23—25年在位3年玄汉王朝共1帝立国3年东汉王朝25—220年首都洛阳第1任光武帝刘秀25—58年在位34年(原名刘绣)第2任明帝刘庄58—76年在位18年第3任章帝刘炟76—89年在位14年第4任和帝刘肇89—106年在位18年第5任殇帝刘隆106年第6任安帝刘祜107—125年在位19年第7任婴帝刘懿126年第8任顺帝刘保126—145年在位20年第9任冲帝刘炳145年第10任质帝刘缵146年第11任桓帝刘志147—168年在位22年第12任灵帝刘宏168—190年在位23年第13任少帝刘辩190年第14任献帝刘协190—220年在位31年东汉王朝END东汉王朝共14帝立国196年两汉共29帝立国411年END(西汉)公元前202—公元8年,共210年汉代有西汉,东汉两个时期。
汉朝历代皇帝庙号、谥号、年号一览表汉太祖高皇帝刘邦长陵、汉孝惠皇帝刘盈安陵、汉太宗孝文皇帝刘恒霸陵、汉孝景皇帝刘启阳陵、汉世宗孝武皇帝刘彻茂陵、汉孝昭皇帝刘弗陵平陵、汉中宗孝宣皇帝刘询杜陵、汉高宗(后除庙号)孝元皇帝刘奭(shì)渭陵、汉统宗(后除庙号)孝成皇帝刘骜延陵、汉孝哀皇帝刘欣义陵、汉元宗(后除庙号)孝平皇帝刘衎(kàn )康陵西汉(前206年—8年)庙号谥号姓名年号在位时间汉太祖(汉高祖)[1] 高皇帝刘邦-前206年—前195年-孝惠皇帝[2] 刘盈-前195年—前188年-前少帝[3] 刘恭-前188年—前184年-后少帝[4] 刘弘-前184年—前180年汉太宗孝文皇帝刘恒前元、后元前180年—前157年-孝景皇帝刘启前元、中元、后元前157年—前141年汉世宗孝武皇帝刘彻建元、元光、元朔、元狩、元鼎、元封、太初、天汉、太始、征和、后元前141年—前87年-孝昭皇帝刘弗陵始元、元凤、元平前87年—前74年--刘贺[5] -前74年汉中宗孝宣皇帝刘询(刘病己) 本始、地节、元康、神爵、五凤、甘露、黄龙前74年—前49年汉高宗孝元皇帝刘奭初元、永光、建昭、竟宁前49年—前33年汉统宗孝成皇帝刘骜建始、河平、阳朔、鸿嘉、永始、元延、绥和前33年—前7年-孝哀皇帝刘欣建平、元寿前7年—前1年汉元宗孝平皇帝刘衎元始前1年—5年-孺子皇帝[6] 刘婴居摄、初始 5年—8年注:1. 司马迁的《史记》中称刘邦庙号为汉高祖,后世多因循之。
实际庙号为汉太祖。
2. 汉朝(包括东汉、西汉)除汉高帝和汉光武帝外,所有皇帝的谥号前都有一个“孝”字,意喻强调孝治天下,如刘恒的谥号汉文帝也可作孝文皇帝或孝文帝。
3. 汉文帝之前是汉高后掌权,期间有两位傀儡少帝刘恭和刘弘。
实质上汉文帝只是正式继任的汉朝皇帝。
4. 同上。
5. 汉宣帝之前是昌邑王刘贺。
昌邑王即位仅27日就被霍光废黜。
6. 刘婴为皇太子,号孺子。
汉代皇帝年表西汉(前206——8)一、谥号:高皇帝庙号:高祖帝名:刘邦(小名刘季)辈份:第一代在位:前206——前195(11年)生卒:前256——前195(61岁)皇考:刘执嘉子生母:王含始年号:高帝(前206——前195)陵墓:长陵(今陕西省咸阳市东35里处)二、谥号:孝惠皇帝庙号:无帝名:刘盈辈份:第二代在位:前195——前188(7年)生卒:前210——前188(22岁)皇考:高帝嫡长子生母:吕雉年号:惠帝(前194——前188)陵墓:安陵(今陕西省咸阳市东北)三、谥号:前少帝庙号:无帝名:刘恭在位:前188——前184(4年)年号:前少帝(前188——前184)四、谥号:后少帝庙号:无帝名:刘义(刘弘)在位:前184——前180(4年)年号:后少帝(前184——前180)五、谥号:孝文皇帝庙号:太宗帝名:刘恒辈份:第二代在位:前180——前157(23年)生卒:前202——前157(45岁)皇考:高帝第五子生母:薄氏年号:前元(前179——前164)后元(前163——前157)陵墓:霸陵(今陕西省长安县)六、谥号:孝景皇帝庙号:无帝名:刘启辈份:第三代在位:前157——前141(16年)生卒:前188——前141(47岁)皇考:文帝第四子生母:窦氏年号:前元(前156——前150)中元(前149——前144)后元(前143——前141)陵墓:阳陵(今陕西省高陵县西南)七、谥号:孝武皇帝庙号:世宗帝名:刘彻辈份:第四代在位:前141——前87(54年)生卒:前156——前87(69岁)皇考:景帝第九子生母:王氏年号:建元(前140——前135)元光(前134——前129)元朔(前128——前123)元狩(前122——前117)元鼎(前116——前111)元封(前110——前105)太初(前104——前101)天汉(前100——前97)太始(前96——前93)征和(前92——前89)后元(前88——前87)陵墓:茂陵(今陕西省兴平县东北)八、谥号:孝昭皇帝庙号:无帝名:刘弗陵辈份:第五代在位:前87——前74(13年)生卒:前94——前74(20岁)皇考:武帝少子生母:赵氏年号:始元(前86——前80)元凤(前80——前75)元平(前74)陵墓:平陵(今陕西省兴平县东北)九、谥号:昌邑王庙号:无帝名:刘贺辈份:第六代在位:前74(27天)皇考:武帝孙十、谥号:孝宣皇帝庙号:中宗帝名:刘询辈份:第七代在位:前74——前49(25年)生卒:前91——前49(42岁)皇考:武帝子刘据子刘进子生母:王翁须年号:本始(前73——前70)地节(前69——前66)元康(前65——前61)神爵(前61——前58)五凤(前57——前54)甘露(前53——前50)黄龙(前49)陵墓:杜陵(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南)十一、谥号:孝元皇帝庙号:高宗帝名:刘奭辈份:第八代在位:前49——前33(16年)生卒:前75——前33(42岁)皇考:宣帝长子生母:许平君年号:初元(前48——前44)永光(前43——前39)建昭(前38——前34)竟宁(前33)陵墓:渭陵(今陕西省咸阳市东北)十二、谥号:孝成皇帝庙号:无帝名:刘骜辈份:第九代在位:前33——前7(26年)生卒:前51——前7(44岁)皇考:元帝长子生母:王政君(王莽姑母)年号:建始(前32——前28)河平(前28——前25)阳朔(前24——前21)鸿嘉(前20——前17)永始(前16——前13)元延(前12——前9)绥和(前8——前7)陵墓:延陵(今陕西省咸阳市西北)十三、谥号:孝哀皇帝庙号:无帝名:刘欣辈份:第十代在位:前7——前1(6年)生卒:前26——前1(25岁)皇考:元帝子定陶恭王刘康子生母:丁氏年号:建平(前6——前3)太初元将(前5)元寿(前2——前1)陵墓:义陵(今陕西省咸阳县西北)十四、谥号:孝平皇帝庙号:元宗帝名:刘衎辈份:第十代在位:前1——5(5年)生卒:前9——5(13岁)皇考:元帝子中山王刘兴子生母:卫氏年号:元始(1——5)陵墓:康陵(今陕西省咸阳市西北)十五、谥号:孺子庙号:无帝名:刘婴辈份:第十一代在位:6——8(2年)生卒:5——25(20岁)皇考:宣帝曾孙广戚侯刘显子年号:居摄(6——8)初始(8)附:新(8——23)帝名:王莽在位:8——23(15年)生卒:前45——23(67岁)皇考:王曼子年号:始建国(9——13)天凤(14——19)地皇(20——23)更始(23——25)帝名:刘玄在位:23——25(2年)皇考:刘子张子生母:何氏年号:更始(23——25)东汉(25——220)十六、谥号:光武皇帝庙号:世祖帝名:刘秀辈份:第十代在位:25——57(32年)生卒:前6——57(62岁)皇考:刘钦子生母:樊娴都年号:建武(25——56)中元(56——57)陵墓:原陵(今河南省孟津县)十七、谥号:孝明皇帝庙号:显宗帝名:刘庄辈份:第十一代在位:57——75(18年)生卒:28——75(47岁)皇考:光武帝第四子生母:阴丽华年号:永平(58——75)陵墓:显节陵(今河南省洛阳市东南)十八、谥号:孝章皇帝庙号:肃宗帝名:刘炟辈份:第十二代在位:75——88(13年)生卒:58——88(30岁)皇考:明帝第五子生母:贾氏年号:建初(76——84)元和(84——87)章和(87——88)陵墓:敬陵(今河南省洛阳市东南)十九、谥号:孝和皇帝庙号:穆宗帝名:刘肇辈份:第十三代在位:88——105(17年)生卒:79——105(26岁)皇考:章帝第四子生母:梁氏年号:永元(89——105)元兴(105)陵墓:慎陵(今河南省洛阳市东)二十、谥号:殇皇帝庙号:无帝名:刘隆辈份:第十四代在位:105——106(1年)生卒:105——106(1岁)皇考:和帝子年号:延平(106)陵墓:康陵(在慎陵中)二十一、谥号:孝安皇帝庙号:恭宗帝名:刘祜辈份:第十四代在位:106——125(19年)生卒:94——125(31岁)皇考:章帝子清河王刘庆子生母:左小娥年号:永初(107——113)元初(114——120)永宁(120——121)建光(121——122)延光(122——125)陵墓:恭陵(今河南省洛阳市东)二十二、谥号:孝顺皇帝庙号:敬宗帝名:刘保辈份:第十五代在位:125——144(19年)生卒:115——144(29岁)皇考:安帝子生母:李氏年号:永建(126——132)阳嘉(132——135)永和(136——141)汉安(142——144)建康(144)陵墓:宪陵(今河南省洛阳市西)二十三、谥号:孝冲皇帝庙号:无帝名:刘炳辈份:第十六代在位:144——145(1年)生卒:143——145(2岁)皇考:顺帝子生母:虞氏年号:永嘉(145)陵墓:怀陵(今河南省洛阳市西)二十四、谥号:孝质皇帝庙号:无帝名:刘缵辈份:第十六代在位:145——146(1年)生卒:138——146(8岁)皇考:章帝曾孙渤海王刘鸿子生母:陈氏年号:本初(146)陵墓:静陵(今河南省洛阳市东南)二十五、谥号:孝桓皇帝庙号:威宗帝名:刘志辈份:第十五代在位:146——167(21年)生卒:132——167(35岁)皇考:章帝孙蠡吾刘翼子生母:匽明年号:建和(147——149)和平(150)元嘉(151——153)永兴(153——154)永寿(155——158)延熹(158——167)永康(167)陵墓:宣陵(今河南省洛阳市东南)二十六、谥号:孝灵皇帝庙号:无帝名:刘宏辈份:第十六代在位:168——189(21年)生卒:156——189(33岁)皇考:章帝曾孙解渎亭侯刘苌子生母:董氏年号:建宁(168——172)熹平(172——178)光和(178——184)中平(184——189)陵墓:文陵(今河南省洛阳市西北)二十七、谥号:少帝庙号:无帝名:刘辩辈份:第十七代在位:189(1年)生卒:176——190(14岁)皇考:灵帝子生母:何氏年号:光熹(189)昭宁(189)二十八、谥号:孝献皇帝庙号:无帝名:刘协辈份:第十七代在位:189——220(31年)生卒:181——234(53岁)皇考:灵帝子生母:王氏年号:永汉(189)初平(190——193)兴平(194——195)建安(196——220)延康(220)陵墓:禅陵(今河南省修武县北)仅供个人用于学习、研究;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西汉皇帝世系表刘邦,字季,父刘执嘉,母王含始。
公元前205年二月,被项羽封为汉王。
公元前201年2月称帝,建立汉朝,史称“西汉”。
先定都洛阳,公元前201年5月迁都长安。
刘邦在位8年,死于前194年4月,终年62岁。
庙号高祖,谥号高皇帝。
刘盈,刘邦嫡长子,母吕雉。
公元前194年5月即位,在位7年。
死于公元前187年8月,终年23岁。
谥号孝惠皇帝。
吕后,姓吕名雉,刘邦之妻。
自公元前187年8月刘盈死后,她临朝称制,先后立刘恭(三世帝,史称前少帝,刘盈之子,公元前187~公元前183在位)、刘弘(四世帝,史称后少帝,刘盈之子,公元前183~公元前179在位)为帝。
死于前179年7月,终年62岁。
刘恒,刘邦第五子,母薄氏。
公元前179年即位,在位23年。
死于公元前156年6月,终年46岁。
庙号太祖,谥号孝文皇帝。
年号:前元元年(公元前179年)~前元16年(公元前163年)后元元年(公元前163年)~后元7年(公元前156年)刘启,刘恒第四子,母窦氏。
公元前156年6月即位,在位17年。
死于前140年元月,终年48岁。
谥号孝景皇帝。
年号:前元元年(公元前156年)~前元7年(公元前149年)中元元年(公元前149年)~中元6年(公元前143年)后元元年(公元前143年)~后元3年(公元前140年)刘彻,刘启第九子,母王氏。
公元前140年即位,在位53年。
死于公元前87年,终年70岁。
庙号世宗,谥号孝武皇帝。
年号: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建元6年(公元前134年)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元光6年(公元前128年)元朔元年(公元前128年)~后元6年(公元前122年)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元狩6年(公元前116年)元鼎元年(公元前116年)~元鼎6年(公元前110年)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元封6年(公元前104年)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太初4年(公元前101年)天汉元年(公元前100年)~天汉4年(公元前97年)太始元年(公元前96年)~太始4年(公元前93年)征和元年(公元前92年)~征和4年(公元前89年)后元元年(公元前88年)~后元2年(公元前87年)刘弗陵,刘彻幼子,母赵氏。
汉朝皇帝及年号太祖高皇帝刘邦(前256年-前195年6月1日)前206年~前195年-- 孝惠皇帝刘盈(前211年-前188年)前195年~前188年-- 前少帝刘恭(?-前184年)前188年~前184年-- 后少帝刘弘(?-前180年)前184年~前180年太宗孝文皇帝刘恒(前203年—前157年) 前180年~前157年-- 孝景皇帝刘启(前188年—前141年)前157年~前141年世宗孝武皇帝刘彻(前157年—前87年)前141年~前87年建元元光元朔元狩元鼎元封太初天汉太始征和后元-- 孝昭皇帝刘弗陵(前95年-前74年)前87年~前74年始元元凤元平-- 废帝刘贺(前92年-前59年)前74年7月~前74年8月中宗孝宣皇帝刘询(前91年-前49年)前74年~前48年本始地节元康神爵五凤甘露黄龙高宗(光武帝时除庙号)孝元皇帝刘奭(前75年-前33年) 前48年~前33年初元永光建昭竟宁统宗(光武帝时除庙号)孝成皇帝刘骜(前52年-公元前7年)前33年~前7年建始河平阳朔鸿嘉永始元延绥和-- 孝哀皇帝刘欣(前25年-前1年)前7年~前1年建平太初元将元寿-- 元宗(光武帝时除庙号)孝平皇帝刘衎(前9年-5年)前1年~5年元始-- 孺子刘婴(5年—25年) 6年~9年居摄初始王莽(前46-23年) 9年~23年天凤地皇刘玄(?—25年) 23年~25年更始刘盆子 25年~27年建世世祖光武皇帝刘秀(前6年—57年) 25年~57年建武建武中元显宗孝明皇帝刘庄(28年-75年) 57年~75年永平肃宗孝章皇帝刘炟(58年-88年) 75年~88年建初元和章和穆宗(献帝时除庙号)孝和皇帝刘肇(79年—105年) 88年~105年永元元兴-- 孝殇皇帝刘隆(105年—106年)106年1月~106年8月延平恭宗(献帝时除庙号)孝安皇帝刘祜(94年-125年) 106年~125年永初元初永宁建光延光-- -- 刘懿(?-125年) 125年3月~125年10月无敬宗(献帝时除庙号)孝顺皇帝刘保(115年—144年)125年~144年永建阳嘉永和汉安建康-- 孝冲皇帝刘炳(143年—145年) 144年~145年永憙-- 孝质皇帝刘缵(138年-146年) 145年~146年本初威宗(献帝时除庙号)孝桓皇帝刘志(132年—167年)146年~167年建和和平元嘉永兴永寿延熹永康度宗(献帝时除庙号)孝灵皇帝刘宏(156年—189年)168年~189年建宁熹平光和中平-- 弘农怀王刘辩(176年—190年)189年4月~189年9月光熹昭宁永汉(献帝中平六年十二月,“诏除光熹、昭宁、永汉三号”)无孝献皇帝刘协(181年-234年) 189年~220年中平初平兴平建安延康。
汉高祖刘邦,庙号太祖,谥号高皇帝,在位时间前202—前195,年数7年。
汉惠帝刘盈,庙号太宗,谥号孝惠皇帝,在位时间前195—前188,年数8年。
汉少帝刘恭,谥号少帝,在位时间前188—前184,年数5年。
汉少帝刘弘,谥号少帝,在位时间前184—前180,年数5年。
汉文帝刘恒,庙号太宗,谥号孝文皇帝,在位时间前180—前157,年数24年。
汉景帝刘启,谥号孝景皇帝,在位时间前157—前141,年数16年。
汉武帝刘彻,庙号世宗,谥号孝武皇帝,在位时间前141—前87,年数54年。
汉昭帝刘弗陵,在位时间前87—前74,年数13年。
汉废帝刘贺,在位时间前74—前73,年数1年。
汉宣帝刘询,在位时间前73—前49,年数24年。
汉元帝刘奭,在位时间前49—前33,年数16年。
汉成帝刘骜,在位时间前33—前7,年数26年。
【汉朝历史】东汉帝王世系表历史东汉王朝(公元25年-220年),始于光武帝刘秀,终于汉献帝刘协,共12帝。
东汉王朝中后期,完全被宦官,外戚交替掌握。
造成社会动荡,政权不稳。
最终分裂亡国。
东汉帝王世系表东汉王朝(公元25年~公元220年),始于光武帝刘秀,终于汉献帝刘协,共十三帝。
一世帝刘秀(公元前6年~公元57年)刘秀,字文叔,刘邦九世孙,父刘钦,母樊娴都。
公元25年称帝,定都洛阳,改洛阳为雒阳。
公元36年统一全国。
在位33年。
死于公元57年,终年63岁。
庙号世祖,谥号光武皇帝。
年号:建武元年(公元25年)~建武32年(公元56年)中元元年(公元56年)~中元2年(公元前57年)二世帝刘庄(公元28年~公元75年)刘庄,刘秀的第四子,母阴丽华。
公元57年即位,在位19年。
死于公元75年,终年48岁。
庙号显宗,谥号孝明皇帝。
年号:永平元年(公元58年)~永平18年(公元75年)三世帝刘?(公元58年~公元88年)刘?,刘庄的第五子,母贾氏。
公元75年即位,在位14年。
死于公元88年,终年31岁。
庙号肃宗,谥号孝章皇帝。
年号:建初元年(公元76年)~建初9年(公元84年)元和元年(公元84年)~元和4年(公元87年)章和元年(公元87年)~章和2年(公元88年)四世帝刘肇(公元79年~公元105年)刘肇,刘?的第四子,母梁氏,养母窦太后。
公元88年即位,窦太后临朝称制,公元92年亲政,在位18年。
死于公元105年12月,终年27岁。
庙号穆宗,谥号孝和皇帝。
年号:永元元年(公元89年)~永元17年(公元105年)元兴元年(公元105年)五世帝刘隆(公元105年~公元106年)刘隆,刘肇子,养于民间。
公元105年12月,年方百日即位,邓太后主持朝政。
死于公元106年8月,终年2岁,在位8个月。
史称殇皇帝。
年号:延平元年(公元106年)六世帝刘祜(公元94年~公元125年)刘祜,刘?孙,父清河王刘庆,母左小娥。
汉朝历代皇帝庙号、谥号、年号一览表
汉太祖高皇帝刘邦长陵、汉孝惠皇帝刘盈安陵、汉太宗孝文皇帝刘恒霸陵、汉孝景皇帝刘启阳陵、汉世宗孝武皇帝刘彻茂陵、汉孝昭皇帝刘弗陵平陵、汉中宗孝宣皇帝刘询杜陵、汉高宗(后除庙号)孝元皇帝刘奭(shì)渭陵、汉统宗(后除庙号)孝成皇帝刘骜延陵、汉孝哀皇帝刘欣义陵、汉元宗(后除庙号)孝平皇帝刘衎(kàn )康陵
西汉(前206年—8年)庙号谥号姓名年号在位时间
汉太祖
(汉高祖)[1] 高皇帝刘邦-前206年—前195年
-孝惠皇帝[2] 刘盈-前195年—前188年
-前少帝[3] 刘恭-前188年—前184年
-后少帝[4] 刘弘-前184年—前180年
汉太宗孝文皇帝刘恒前元、后元前180年—前157年
-孝景皇帝刘启前元、中元、后元前157年—前141年
汉世宗孝武皇帝刘彻建元、元光、元朔、元狩、
元鼎、元封、太初、天汉、
太始、征和、后元前141年—前87年
-孝昭皇帝刘弗陵始元、元凤、元平前87年—前74年
--刘贺[5] -前74年
汉中宗孝宣皇帝刘询
(刘病己) 本始、地节、元康、神爵、
五凤、甘露、黄龙前74年—前49年
汉高宗孝元皇帝刘奭初元、永光、建昭、竟宁前49年—前33年
汉统宗孝成皇帝刘骜建始、河平、阳朔、鸿嘉、
永始、元延、绥和前33年—前7年
-孝哀皇帝刘欣建平、元寿前7年—前1年
汉元宗孝平皇帝刘衎元始前1年—5年
-孺子皇帝[6] 刘婴居摄、初始 5年—8年
注:
1. 司马迁的《史记》中称刘邦庙号为汉高祖,后世多因循之。
实际庙号为汉太祖。
2. 汉朝(包括东汉、西汉)除汉高帝和汉光武帝外,所有皇帝的谥号前都有一个“孝”字,意喻强调孝治天下,如刘恒的谥号汉文帝也可作孝文皇帝或孝文帝。
3. 汉文帝之前是汉高后掌权,期间有两位傀儡少帝刘恭和刘弘。
实质上汉文帝只是正式继任的汉朝皇帝。
4. 同上。
5. 汉宣帝之前是昌邑王刘贺。
昌邑王即位仅27日就被霍光废黜。
6. 刘婴为皇太子,号孺子。
王莽摄政,称摄皇帝。
附:新莽王朝(8年—23年)谥号庙号姓名在位时间年号年期--王莽 8年—23年初始
始建国
天凤
地皇 8年
9年—13年
14年—19年
20年—23年
东汉(25年—220年)庙号谥号姓名统治时间年号年期
世祖光武皇帝刘秀 25年--57年建武
建武中元 25年—56年
56年—57年
显宗孝明皇帝刘庄 57年--75年永平 58年—75年
肃宗孝章皇帝刘炟 75年--88年建初
元和
章和 76年—84年
84年—87年
87年—88年
穆宗孝和皇帝刘肇 88年--105年永元
元兴 89年—105年
105年—105年
-孝殇皇帝刘隆 105年--106年延平 106年—106年
恭宗孝安皇帝刘祜 106年--125年永初
元初
永宁
建光
延光 107年—113年
114年—119年
120年—121年
121年—122年
122年—125年
-前少帝[1] 刘懿 125年--
敬宗孝顺皇帝刘保 125年--144年永建
阳嘉
永和
汉安
建康 126年—132年
136年—141年
142年—144年
144年—144年
-孝冲皇帝刘炳 144年--145年永嘉 145年—145年-孝质皇帝刘缵 145年--146年本初 146年—146年
威宗孝桓皇帝刘志 146年--167年建和
和平
元嘉
永兴
永寿
延熹
永康 147年—149年
150年—150年
151年—152年
153年—154年
155年—158年
158年—167年
167年—167年
-孝灵皇帝刘宏 167年--188年建宁
熹平
光和
中平 168年—172年
172年—178年
178年—184年
184年—188年
-后少帝[2] 刘辩 189年光熹
昭宁
永汉 189年—189年
189年—189年
189年—189年
-孝献皇帝
孝愍皇帝[3] 刘协 189年--220年中平
初平
兴平
建安
延康 189年—189年
190年—193年
194年—195年
196年—220年
注:
1. 在汉敬宗(汉顺帝)之前本来是阎太后(汉安帝太后)拥立的少帝刘懿,刘懿做了半年皇帝即死亡,敬宗趁机即位。
现在史书和学者都没有把刘懿归于汉朝皇帝一类。
2. 献帝以前是少帝刘辩,当了四个月皇帝,而且还有许多时间都在避难之中。
现在史书和学者都没有把刘辩归于汉朝皇帝一类。
3. 此谥为蜀汉昭烈皇帝(刘备)所上。
太祖之称在《礼记-祭祀》中有,一般是用来指开创之主(不一定是皇帝),文王是周太祖,刘邦是汉太祖(尊号是高皇帝,后人误作高祖),曹操是魏太祖,司马昭是晋太祖,后来宋太祖、元太祖、明太祖、清太祖都不用所,也有例外,如唐太祖李虎并无创业之功,但他的孙子李渊认为是从他那里袭封的唐国公,尊他为始封之君,庙号太祖。
帝王死后,其神主牌位被供奉在太庙中立室祭祀,为避祖先名讳,便称某宗或某祖来代替皇帝本名,是为庙号,如太祖、高宗等。
通常开国创业之君称祖,如高祖、太祖、世祖。
其继位者而又有大功德者亦可称祖如明成祖、清圣祖(康熙)等。
其他继位者便称宗如太宗、高宗、文宗之类。
太宗一般指继太祖之后的有德之君,在祭祀时郊祀以祖配天,宗祀以宗(一说以父)祭于明堂配上帝。
太宗基本上都不是先君的嫡长子,如汉太宗文皇帝是高帝的第四子,唐太宗是高祖次子,辽太宗是太祖次子,宋、金太宗是太祖之弟,明太宗是太祖第四子,清太宗是太祖第八子,都是用或明或暗的方法,或经历变故,或受拥戴,总之是夺嫡取位。
明太宗也即永乐皇帝为什么后来又被尊为成祖了呢?正是因为前面提到的祭祀制度(原自《礼记》和《孝经》)在后人那里理解有分歧造成的,明堂究竟应该配以有德之宗还是父亲呢?在太宗之子仁宗时还好说,两者合一,到了太宗的晜孙(自太宗以下第七代)世宗嘉庆皇帝,本是在堂兄武宗正德皇帝少崩无子情况下以外藩入继大统,但他不愿按照过继的规矩称孝宗为皇考,生父兴献王(与孝宗为亲兄弟)为叔父,而是不顾群臣反对(明史上叫“大礼议”),尊生父为皇考,加庙号与谥号,称睿宗献皇帝,并采纳以严父佩明堂(此说占优势),另以睿宗配享明堂,但又不得不照顾群臣的不满和太宗的功德,改尊太宗为成祖,这样成祖就不可以与
太祖并于郊祀配天,不必与睿宗争明堂了。
至于中宗、高宗一般是中兴之君的庙号,如汉中宗宣帝刘询,晋中宗元帝司马睿,宋高宗赵构,不过唐高宗只是继太宗之后的守成令主、清高宗乾隆皇帝也是坐守父祖基业,远没有到中衰之时,而唐中宗简直是个昏君,但因为在大臣帮助下逼母亲武则天让位,复唐国号,所以也获得中宗之号。
世祖一般是将祖先基业发扬光大或别开天地的君主,如汉世祖光武帝刘秀,晋世祖武帝司马炎,元世祖忽必烈,清世祖顺治皇帝。
世宗则一般是指太祖(高祖)太宗之后一位有作为的守成君主但不是中兴之君,如汉世宗武帝刘彻,后周世宗柴荣,金世宗完颜雍,明世宗嘉靖皇帝(他只是在位长,无多大作为),清世宗雍正皇帝。
不过世宗同世祖一样有皇族内帝系转移的含义,这些世祖世宗多不是平稳入继皇位的,不少是夺来的。
高祖跟太祖一样是创业之君的庙号,其他庙号则多借用谥法,如圣祖、烈祖功德继祖,他谥加祖必是追尊,仁宗、宣宗、圣宗、景宗、成宗是守成令主的美号,孝宗、宪宗是中兴名君的褒称,肃宗、哲宗、睿宗、庄宗、明宗、代宗、兴宗等也还差强人意,惠宗、顺宗略显仁柔,英宗、德宗、神宗则嫌功业不足,文宗、武宗明褒实贬,玄宗、真宗、道宗、徽宗、理宗多讽修玄好虚,昭宗、穆宗、宁宗无可奈何,光宗、僖宗反配昏君,哀宗、思宗只能亡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