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汉盆地
- 格式:ppt
- 大小:1.28 MB
- 文档页数:14
长江的前世今⽣
长江的前世今⽣
长江,发源于唐古拉⼭,其源头沱沱河和通天河流域,地势平缓,曲流发育。
到青藏⾼原的东南缘⾦沙江流域, 地势陡降, ⾼⼭峡⾕。
到达川江段, 地势坡降急剧减⼩。
长江东出三峡进⼊江汉平原, 从宜昌到⼊海⼝千余公⾥, 海拔⾼度下降仅百⽶, 因此流速较低, 河道宽阔。
长江的“诞⽣”,是指发源于青藏⾼原, 流经 (贯通)上述构造和地貌单元, 最终注⼊东海, 形成统⼀的东流⽔系的构造-沉积-地貌演化过程。
“袭夺说”认为,剑川⾕地中现今发育的⼩规模内流河系,没有能⼒塑造如此⾼深宽⼤的⾕地,因此剑川⾕地是古⾦沙江河⾕。
“袭夺说”推测,古⾦沙江的川江段曾经西流,在⽯⿎与南下的古⾦沙江汇合,取道剑川⾕地,再通过红河河⾕注⼊南海,在更新世时期,古⾦沙江被长江中下游袭夺。
然⽽,何浩⽣等对此持质疑态度,指出在剑川⾕地中的所谓古⾦沙江阶地, 实际是盆地断陷造成的阶地状断块台地,与⼤型河流⽆关,这⼀观点被最近在剑川盆地的钻探和地层研究进⼀步证实。
所以我们得知,长江第⼀湾的形成原因是:从始新世末期到渐新世期间,青藏⾼原东南缘(云南⾼原)发⽣了隆升。
在这个过程中, 古⾦沙江⽔系不再南流,⽽是在构造控制下沿着青藏⾼原和云南⾼原的边界带转向东流,形成了现今的长江“第⼀湾”。
⽔系。
似的宏观地貌地形格局逐渐建⽴。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湖北省潜江矿产资源概况潜江凹陷位于江汉盆地中北部,包括潜江大部和天门、仙桃各一部分,面积约2500 平方公里。
已探明在潜江凹陷富藏石油、天然气、卤水、岩盐、钾盐、钾芒硝、无水芒硝等矿产资源。
潜江境内还有矿泉水、陶土等地下资源。
1、资源储量60 年代以来,在江汉盆地找到了王场等25 个油田和一批含油结构,控制含油面积139.1 平方公里,其中潜江境内有16 个油田,共87.6 平方公里。
经测算,江汉盆地的石油远景含量达2 亿多吨。
潜江凹陷卤水分布面积达1200 平方公里,卤水地质储量227 亿立方米,含盐量为100-300 克/升,盐类资源量为51 亿吨。
卤水中含有多种微量元素,其中氯化钾储量4590 万吨、铯储量2.72 万吨、铷储量8.35 万吨,而且,富集程度已达到和超过工业开采品位。
潜江凹陷岩盐分布面积约2000 平方公里,岩盐累计厚度约1800 米,矿产埋藏深度700—2145 米,估算盐岩的地质储量为7900 亿吨,相当我国盐都自贡市的20—30 倍。
其中,潜江境内的潜一段到潜四段下均有盐层富集预计厚度大于1800 米,经湖北省矿产储量委员会鄂储决字[1991]02 号和鄂储决字[1991]05 号划定可供开采的3.45 平方公里湖北省潜江市王场油田北部潜江段和湖北省潜江市园林盐矿区蔡湖矿段可供开采0.66 平方公里的盐矿面积中,盐岩储量分别为13.64 亿吨,芒硝储量为1.18 亿吨,盐层氯化钠含量为64.11% 至85.47%。
C+D 级盐矿石量3675.1 万吨,纯盐量3302.8 万吨,硫酸钠(Na2SO4)为68.9 万吨,氯化钠(Nacl)平均品位为89.9%,矿段内还探求了表内级纯盐量3526.7 万吨,表外E 级纯盐量5361.9 万吨。
潜江凹陷还发现钾盐矿藏,矿产深度为1643-3040 米,矿产厚度0.42-。
中国四大盆地——四川盆地导读——中国的盆地集中分布在西部地区,塔里木盆地、柴达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和四川盆地为中国四大盆地。
此外,还有一些面积较小的次一级盆地,如吐每番盆地、哈密盆地、江汉盆地等,面积约180多万平方千米,占国土地面积的19%。
盆地是中国自然资源的聚宝盆。
这些盆地都有长久的发育历史和形成过程,生成各种矿床,如石油、天然气、钾盐、钠盐、煤层和砂矿等。
许多盆地地表有河流与冲积平原,保留有湖泊沼泽。
其特殊的地下矿产与地表土地资源,水文、气候资源成为人类早期活动的场所,是近代工农业集中地区和未来经济开发的资源宝库。
四川盆地位于长江上游四川省东部,四周为海拔米2000~3000m的山脉和高原所环绕,北面是大巴山、米仓山、龙门山,西面是青藏高原边缘的邓峡山、大凉山,南面是大娄山,东面是巫山。
一、盆地成因四川盆地属扬子陆台一部分,称为四川陆台,属较稳定的地区,但仍经过两次大规模的海浸。
第一次从亿多年前的寒武纪开始,延续到亿多年的志留纪,不断下陷成了海洋盆地,志留纪时发生加里东运动,除了西部的龙门山地槽继续下陷外,其余地区卜升为陆。
亿年前的石炭纪末,发生范围更大的第二次海浸,盆地再次为海洋占据。
二叠纪时海陆交替,形成重庆附近的南酮、松藻、天府等煤矿。
二叠纪末,盆地西部岩浆喷出,峨眉山小金顶及清音阁一带的玄武岩就在这时生成。
距今亿年的三叠纪,“印支运动”使盆地边缘逐渐隆起成山,被海水淹没的地区逐渐上升成陆,由海盆转为湖盆。
当时湖水几乎占据现今四川盆地的全境,称为“巴蜀湖”,从此结束了海浸的历史。
在中生代漫长的亿多年里,盆地气候温暖湿润,到处生长旅类、苏铁和裸子植物,是又一个成煤期,永荣煤矿即在二肴纪和侏罗纪时形成。
东起长寿、垫泪,西到江油、邓峡,北抵大巴山麓,南到贵州赤水,还是天然气富集区。
这一时期爬行动物恐龙称霸一时。
年在我国合州发现的“合州“当门溪龙”身长米,高米,是亚洲最大和最完整的恐龙化石。
江汉盆地潜江凹陷渔洋组测井曲线旋回分析摘要:通过对潜江凹陷谭参1井的测井曲线原始数据的分析,运用旋回厚度累积偏差曲线进行处理,可识别出该区晚白垩世地层的旋回叠加样式,将渔洋组划分为6个低频旋回,3个上升旋回,3个下降旋回,而每一个低频旋回又是由数个高频旋回叠加而成。
对比发现,该旋回的主控因素为构造因素。
低频旋回所对应的旋回界面,可以用于反映层序界面的位置,据此渔洋组可以划分出6个三级层序。
关键词:江汉盆地晚白垩世 cctd曲线旋回分析中图分类号:f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1(b)-0154-02江汉盆地位于扬子准地台的中部,秦岭大别造山带以南,为中新生代断拗含油气盆地,面积36360 km2。
主要产油层为下第三系潜江组和新沟咀组,近年来,由于陆续在沔阳凹陷和江陵凹陷上白垩统系发现工业油流(李群等,2003;陈波等,2006;刘琼等,2007),该套地层逐渐引起广泛关注。
在晚白垩世,盆地在区域引张力的作用下进入整体拉伸断陷阶段(李群等,2006),全面接受沉积,古地形平坦,地层很好的记录了地层中的沉积旋回。
江汉盆地晚白垩世,普遍认为盆地构造稳定,地层很好的记录的气候演变(陈波等,2007)。
因此认为气候影响湖泊的蒸发量,通过控制降雨量来影响注入量,使湖平面和沉积物供给发生变化,进而影响砂泥旋回的发育,是影响江汉盆地西南部晚白垩世沉积旋回的主导因素。
但是通过测井曲线旋回分析,对比旋回年代控制因素,发现江汉盆地晚白垩世西北部渔洋组的旋回发育主要受构造影响。
1 数据处理为了了解江汉盆地潜江凹陷晚白垩世渔洋组沉积旋回的样式特征,选择自然伽马数测井据进行研究,测井曲线是一系列深度域振动信号序列的组合,它是时间域周期性变化的叠加响应。
测井曲线具有等间距测量的特点,而且数据序列连续、纵向分辨率高(李庆谋,1996;陈茂山,1999)。
自然伽马测井是测量地层中放射性元素衰变过程中放射出的伽马射线的强度,其值大小取决于岩石中所含放射性元素的种类和数量,一般伽马高值对应泥岩,低值对应砂岩和碳酸盐岩,一般采用测井曲线半幅点的位置标定砂泥岩层界面,地层剖面中泥质含量从低到高的变化,反映出从砂岩到泥岩的沉积旋回变化。
石油化工28 2015年18期江汉盆地潜江凹陷向斜油藏特征及成藏潜力分析王二伟杨薇龙飞江汉油田江汉采油厂,湖北潜江 433123摘要:本文通过对前人及其它盆地向斜油藏成藏机理和特征的分析,结合江汉盆地潜江凹陷的实际地质特征,认为潜江凹陷具有非常好的向斜成藏条件,一是发育大量有机质丰度高的暗色泥质烃源岩,二是发育大量岩性-断层圈闭,三是凹陷属于中孔中渗-低孔低渗储层,易于发生滞留效应,形成滞留向斜油藏。
关键词:江汉盆地;潜江凹陷;滞留效应;油藏特征;向斜成藏;成藏潜力中图分类号:P618.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799(2015)18-0028-011 潜江凹陷地质特征潜江凹陷位于江汉盆地中部,面积2500Km2,是江汉盆地潜江组沉积时期的沉积中心,蚌湖洼陷是潜江凹陷潜江组的沉积、沉降中心,是凹陷内水体最深的部位,也是潜江凹陷的一个最主要的烃源岩区。
从始新世晚期到渐新世早期,潜江凹陷北缘大断裂活动强烈,断裂前缘快速下陷,形成北深南浅、北陡南缓的箕状凹陷(图1)。
此期间,在机械沉积作用与化学沉积作用的交替作用下形成了厚达4500米的含盐岩系地层。
岩性主要为泥岩、含膏泥岩、油页岩及粉砂岩等,剖面上发育大量旋回韵律;巨厚的泥岩是盆地内重要的生烃层位,泥岩、盐岩和膏泥岩构成盆内优质的区域盖层[1]。
2 向斜油藏成藏机理随着现代油气勘探程度不断深入,在背斜部位发现大量的石油储量之后,目前在许多盆地的向斜区也发现了成规模的石油地质储量,如松辽盆地、渤海湾盆地等,这些向斜区油藏的聚集特征不能用差异聚集原理来解释,故向斜成藏机理的探讨逐渐成为现代石油勘探的一个新方向。
向斜油藏由于其油水关系倒置,一般认为属于非常规油藏。
根据吴河勇“滞留成藏”理论[2],一般认为气、水及油珠在致密的岩层中发生移动的方式是不同的。
气和水一般以单个或几个分子结合的状态移动,其直径比岩层的孔隙直径要小,可以自由通过岩层,而石油则以多种有机高分子油珠形式运移, 油珠的直径比岩层孔隙要大,油珠只有通过变形才能通过或者难以通过,这样就造成水气分子优先通过,而油珠落在最后而逐渐滞留下来,这种滞留效应是决定其在坳陷向斜部位形成非常规油藏的关键。
江汉盆地潜江凹陷潜江组岩性油藏勘探方向及对策郑有恒【摘要】潜江凹陷位于江汉盆地中部,是江汉盆地油气最为富集的富烃凹陷.潜江组勘探程度高,岩性油藏已成为主要的勘探对象与目标.该文通过对潜江组岩性油藏发育条件、分布规律及主控因素的分析,指出潜江凹陷构造斜坡带、构造反转区、断裂发育带及挠曲带是岩性油藏的有利勘探方向.发展高分辨率三维地震、建立以相控砂体预测为核心的岩性圈闭识别与评价技术,推广薄油层改造技术是深化潜江盐湖岩性油藏勘探的主要对策与方法.【期刊名称】《石油实验地质》【年(卷),期】2010(032)004【总页数】5页(P330-333,346)【关键词】油气勘探;岩性油藏;潜江组;潜江凹陷;江汉盆地【作者】郑有恒【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江汉油田分公司,湖北,潜江,43312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32.1潜江凹陷位于江汉盆地中部,面积2 610 km2(图1),属燕山运动发展起来的白垩—古近系断陷,自晚白垩纪至早古近纪末消亡,经历了2个断—坳旋回,主要发育了新沟嘴组和潜江组2套生储油层系。
其中潜江组地层是我国独具特色的内陆高盐度氯化钠盐湖沉积[1],也是江汉盆地最重要的勘探层系。
经过50余年的勘探,已探明16个油田,探明石油地质储量占江汉盆地探明石油地质储量的65%。
但随着勘探程度的提高,现已步入高勘探程度阶段,石油资源探明率达60%,岩性油藏成为勘探增储的主要对象与目标。
1 岩性油藏发育的有利地质条件1.1 烃源岩及油气的运移潜江组暗色泥岩分布广、厚度大,生烃中心在蚌湖—周矶洼陷及其周缘,烃源岩最厚达2 000 m。
烃源岩有机质丰度中等,残余有机碳含量平均1.06%,有机质转化率高,氯仿沥青“A”平均为0.332 7%,烃含量平均为0.719 mg/g;生油母质类型好,Ⅰ+ⅡA型占81.5%;生烃强度大,一般为(150~350)×104t/km2。
图1 江汉盆地区域构造位置示意Fig.1 The regional structural location of the Jianghan Basin潜江组砂岩资源量达到1.68×108 t,具备良好的烃源条件。
江汉盆地新沟嘴组页岩油储层物性下限张鹏飞;卢双舫;李文浩;胡莹;薛海涛;李倩;张晗【摘要】江汉盆地新沟嘴组泥质白云岩层系钻获页岩油,开辟了该地区油气勘探的新领域.弄清区内页岩油富集与分布规律,对有效储层物性下限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根据研究区岩心实测孔隙度、渗透率和高压压汞资料,综合应用经验统计法、压汞曲线法和最小流动孔喉半径法,确定了江汉盆地南部新沟嘴组不同深度段(778 ~890,959 ~1 070,1 378~1 478,2 093 ~2 200 m)的页岩油储层物性下限,并建立了物性下限值与深度的相关性方程.结果表明:不同研究方法确定的物性下限值不同.总体上,压汞曲线法和最小流动孔喉半径法确定的物性下限值较高,经验统计方法确定的物性下限值较低.随着储层埋深的增加,不同方法确定的物性下限之间的差异减小.多种方法综合运用能够降低物性下限的不确定性.研究区页岩油储层物性下限值随着深度的增加逐渐降低,其中孔隙度下限值随着深度的增加呈指数函数递减,渗透率下限值随着深度的增加呈幂函数递减.【期刊名称】《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年(卷),期】2016(037)001【总页数】8页(P93-100)【关键词】物性下限;泥质白云岩;页岩油;新沟嘴组;江汉盆地【作者】张鹏飞;卢双舫;李文浩;胡莹;薛海涛;李倩;张晗【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非常规油气与新能源研究院,山东青岛266580;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山东青岛266580;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非常规油气与新能源研究院,山东青岛266580;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非常规油气与新能源研究院,山东青岛266580;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山东青岛266580;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非常规油气与新能源研究院,山东青岛266580;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山东青岛266580;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非常规油气与新能源研究院,山东青岛266580;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非常规油气与新能源研究院,山东青岛266580;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山东青岛266580;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非常规油气与新能源研究院,山东青岛266580;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山东青岛26658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2.2有效储层是指能够储存和渗流流体,且在现有的经济、技术条件下能够产出流体的岩层。
江汉盆地江汉盆地是中国湖北省境内的盆地,位于长江中游的荆江河段以北和汉江中游的襄阳至武汉区间。
盆地呈椭圆形,南北长约100公里,东西宽约50公里,面积约5万平方公里。
江汉盆地是中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之一,也是长江中游地区的一个重要经济发展区域。
江汉盆地的形成江汉盆地的形成可以追溯到距今约7亿年前,由于地球表面的海陆变迁和地壳运动的影响,形成了江汉平原。
在第四纪时期,由于河流的切割和侵蚀作用,形成了江汉盆地。
盆地内部地形平坦,河流纵横交错,水网密布,有着丰富的水资源。
江汉盆地的气候江汉盆地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
春季气温回升,夏季高温多雨,秋季凉爽干燥,冬季寒冷少雨。
年降水量在800-1200毫米之间,多集中在夏季。
江汉盆地的生态环境江汉盆地生态环境优美,植被覆盖率高。
盆地内有大量的湖泊、河流和水库等水域,其中最为著名的是长江和汉江两大河流。
这些水域为江汉盆地的生态环境提供了良好的水资源和生态环境支撑。
江汉盆地生物资源丰富,拥有众多珍稀濒危物种,如白鹤、黑鹳、大鸨、中华鲟、白鲟等。
其中白鹤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数量约有300只左右,是全球最大的白鹤类迁徙群体之一。
江汉盆地的文化历史江汉盆地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在距今约5000年前,这里就有了原始的农业和畜牧业生产活动。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里逐渐发展成为了一个具有独特文化特征的地区。
江汉盆地的居民主要为汉族人,但也包括了土家族、苗族等其他民族的居民。
这里有着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和传统手工艺品,如刺绣、剪纸、泥塑等。
江汉盆地的经济发展江汉盆地是中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之一,主要种植作物有水稻、小麦、玉米、棉花等。
其中棉花是这里的特产之一,品质优良,产销量高。
此外,江汉盆地还发展了丰富的渔业资源,拥有众多湖泊和水库等水域,为渔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除了农业和渔业外,江汉盆地还积极发展工业、旅游等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