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油加工技术
- 格式:ppt
- 大小:5.15 MB
- 文档页数:47
粮油生产技术方案1. 背景介绍粮油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食品之一,也是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人们对于健康和品质的要求提高,粮油生产技术也不断升级。
2. 粮油生产技术方案2.1 粮食加工技术粮食加工技术是粮油生产的基础技术。
传统的粮食加工方式主要是磨面、碾米等,但这些方式效率低下,且容易破坏粮食的营养成分。
现代粮食加工技术主要有:•超微粉磨技术:通过加强研磨设备和工艺,使粮食破碎得更细,从而提高面粉的质量和口感。
•气流分离技术:这是一种环保型的粮食加工方式,通过不同重量、形状的颗粒在气流中的不同沉降速度,从而达到分离的目的。
这种技术不仅具有高效、低耗、低污染等优点,而且能保留粮食的营养成分。
•营养素注入技术:这是一种增加粮食营养素的技术,通过将缺乏的营养素注入到粮食中,使得粮食更加健康。
目前,国内外已有多家企业采用这种技术来生产面包、饼干等食品。
2.2 油脂加工技术油脂加工技术是粮油生产的关键技术之一。
在传统的油脂加工过程中,大多采用机械压榨的方式,但这种方式会使得油脂中的维生素和微量元素严重流失。
现代的油脂加工技术主要有:•超声波萃取技术:这是一种低温、低压、无污染的萃取技术,能够有效地保留油脂中的营养成分和活性物质。
目前,欧美和日本等已经将这种技术作为主要的方法来提取芝麻油、橄榄油和葵花籽油等,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
•膜分离技术:这是一种通过半透膜的分离技术,将脂肪酸、甘油酯等组分分离出来,达到油脂精炼的目的。
这种技术具有生产成本低、流程简单、操作方便等特点。
3. 结束语总的来说,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粮油生产技术将会不断升级和改进。
而且,随着人们对于健康和品质的要求不断提高,有望会出现更多创新的粮油生产技术,为人们的生活带来更多的便利和幸福。
粮油加工工艺学第二章:粮油原料的结构特征1:胚乳的两种不同结构:1 角质胚乳硬质胚乳:如果填充的蛋白质多,胚乳细胞内的淀粉颗粒之间被蛋白质所充实,将淀粉颗粒挤得很紧密,则胚乳组织坚实而透明,颜色较深,断面光滑平整呈透明状,像角类断面或玻璃断面;2 粉质胚乳软质胚乳:如果填充的蛋白质少,淀粉颗粒之间及其与细胞壁之间有空隙,甚至细胞与细胞之间也有空隙,则胚乳组织疏松,断面粗糙呈白色粉状而不透明;2:稻谷按粒形和粒质分为:籼稻谷、糯稻谷、粳稻谷3:油菜分为:白菜类、芥菜类、甘蓝类4:马铃薯块茎是其在生长过程中积累并储备营养物质的仓库其结构:表皮层、形成层环、外部果肉、内部果肉5:木薯分为苦种和甜种,区别在于氢氰酸的质量分数;甜木薯:< 50mg/kg 苦木薯:> 50mg/kg第三章:粮油原料的物质基础1:胚乳蛋白主要为:醇溶蛋白和谷蛋白2:同一麦粒不同部位胚乳的细胞结构及营养成分的差别:离皮层越近,胚乳中维生素含量越高,细胞壁越厚,灰分含量也越多,面筋质量虽相对高但品质次,磨制的小麦粉食用品质差;相反,越近心部,胚乳面筋质质量分数虽相对较低但品质好,细胞壁越薄,淀粉粒越细,磨制的小麦粉食用品质越好,但维生素含量低;3:小麦中的蛋白质主要分为:麦胶蛋白33.2%麦谷蛋白13.6%麦白蛋白11.1%球蛋白3.4% 4:引起麦粒色泽异常的原因:1 小麦晚熟使子粒呈绿色;2 受小麦赤霉病菌的侵染,麦粒颜色变浅,有时略带青色,严重时胚部和麦皮上有粉红色斑点或黑色微粒;3 储藏时间过久,色泽变得陈旧;4 受潮会失去光泽、带白色;5 发生霉变,麦粒上出现白色、黄色、绿色和红色斑点,严重时则完全改变其固有颜色,成为黄绿、黑绿色等;5:引起小麦气味不正常的主要原因:1 发热霉变,使小麦带有霉味;2 小麦发芽,,带有类似黄瓜的气味;3 感染黑穗病,散发类似青鱼的气味;4 包装和运输工具不干净,使小麦污染后带有煤油、卫生球或煤焦油等气味;6:粒度:麦粒大小的尺度整齐度:麦粒群体中麦粒大小一致的程度比重:麦粒纯体积的质量与同体积谁的质量之比容重:单位容积内小麦的质量千粒重:每一千粒小麦的质量g角质率:硬质麦粒的粒数占所取样品粒数的百分数散落性:粮食子粒自然下落至平面时,有向四面流散并形成一圆锥体的性质悬浮速度:指粮食自由下落时在相反方向流动的空气作用下,既不被空气带走,又不向下降落,呈悬浮状态时的风速;孔隙度:表示粮堆中粮粒之间的紧密程度自动分级:粮食子粒和杂质结合的散粒群体,在移动或振动过程中出现的分级现象;群体特性7:散落性是谷粒群体的特性小麦的散落性与麦粒的形状、表面状态、水分和小麦中含杂有关:一般粒形较圆、表面光滑的子粒静止角较小,流散时的摩擦阻力小,故散落性较好;反之,则散落性较差;含水量增加,一般静止角增大,从而散落性变差;小麦的静止角一般为23-38,内摩擦系数为0.445—0.568:胚乳的淀粉分为支链淀粉和直链淀粉糯米淀粉:只有支链淀粉,不含直链淀粉;粳米淀粉:直链淀粉多一些占淀粉总量20%;籼米淀粉:直链淀粉更多;直链淀粉多,则米质松散,食用品质低,因此籼米食用口感较差,但适合加工米粉;粳米和糯米所含的直链淀粉少或没有,米质较黏,食用品质好,除食用外,还可加工年糕;9:大米蛋白质组成:米谷蛋白主要,占总蛋白的80% 清蛋白球蛋白醇溶蛋白最低,仅占3%—5%10:稻谷加工最适宜的水分质量分数为14.5%;大米的精度越高,灰分矿物质的质量分数越低;新鲜正常的稻谷是金黄色,糙米大都呈蜡白色或灰白色,未成熟的稻谷和糙米一般呈淡绿色;11:爆腰率:爆腰指糙米粒或大米粒上出现的一条或多条纵、横向裂纹的现象;爆腰米粒占试样米粒的百分率称为爆腰率原因:由于在急速干燥情况下的米粒外层干燥快,内部水分向外转移慢,内外层干燥速率不一致,米粒体积收缩程度不同,外层收缩大,内层小,因此形成爆腰;另外,气候干旱、病害、过迟收割、机械打击、剧烈撞击或日光暴晒,以及高温稻谷受到急剧的冷却,或受潮吸湿时米粒内部与表面收缩膨胀不平衡等都可以是稻谷产生爆腰;12:碳水化合物:主要由蔗糖、棉籽糖、水苏糖以及如阿拉伯糖和半乳糖类的多糖构成; 其中,棉籽糖和水苏糖在人体消化道中不被分解利用,但能被肠道中的双歧杆菌利用,是双歧杆菌生长的促进因子;13:大豆中的抗营养因子:胰蛋白酶抑制因子湿热条件下易失活;凝血素胃蛋白酶易是凝血素失活,湿热处理可使凝血素完全失活;致甲状腺肿胀因子在大豆制品中加入微量碘化钾可消除影响,湿热处理;14:可溶性氮指数NSI=水溶性氮量/样品中全氮量100%蛋白质分散度指数PDI=水中分散蛋白质质量/样品中总蛋白质质量100%15:油菜籽的抗营养因子:芥子苷与芥子酶、芥子碱、其他植酸和单宁16:棉酚:是一种由生物活性的萜类物质,存在于棉花植株的许多部位的分散腺体中;在棉籽的加工过程中,棉酚与棉籽仁中的蛋白质或油混合在一起;17:龙葵素:糖苷是葡萄糖或其他单糖与醇、醛或酚相结合的;许多糖苷具有苦味;马铃薯中发现的糖苷属于龙葵苷龙葵素或茄素,有剧毒,它由茄碱和三糖组成,纯品为白色发光的针形结晶体,微溶于冷热乙醇,很难溶于水、醚及苯,龙葵素晶体的熔点为280—285℃;龙葵素的质量分数以未成熟的块茎为多,占鲜薯质量的0.56%—1.08%;其质量分数以外皮为最多,髓部最少;18:木薯中的苦种薯含有一种有毒物:氰配糖体第四章:粮油原料的清理1:风选法:利用粮油原料与杂质在空气动力学特性上的差异,通过一定形式的气流使粮油原料和杂质以不同方向运动或飞向不同区域,从而达到清理目的的方法;2:筛选法:利用粮油原料与杂质在粒度和粒形上的差异,通过运动适宜、筛孔形状和大小都合理的筛面,使粮油原料和杂质分为筛上物和筛下物,从而达到清理的目的;3:比重分选:利用粮油原料和杂质在密度和空气动力学特性上的差异,通过筛面或其他形式的袋孔、凸台或凸孔工作面,并辅之以气流,首先促使粮油原料和杂质在运动中分层,再迫使它们向不同方向运动,使之分离,达到清理目的;4:磁选法:利用粮油原料和杂质在导磁性上的差异,通过永久磁铁或电磁铁构成的磁场构件吸住磁性物质,而粮油原料自由通过,使之分离,达到清理目的;基本结构:粮油原料通道、磁体装置和清杂装置,无需配用动力;5:精选:根据子粒长度和形状的不同,将小麦中混杂的长粒或短粒谷粒或异种谷粒进行的清除过程;精选机分为:碟片精选机、滚筒精选机、螺旋精选机6: 小麦的表面处理:在小麦入磨前必须将黏附在表皮上、麦沟中的泥沙、尘土、有害微生物等污染较彻底的清除;干法处理:包括打击与撞击,称为打麦湿法处理:清洗,称为洗麦7:薯类的清洗方法:手工清洗、流水槽清洗、洗涤机清洗去皮方法:手工去皮、机械去皮、化学碱液去皮、蒸汽去皮第五章:粮油加工主要工艺技术原理1: 一般的制粉、制米和油脂提取主要以干法加工为主,淀粉生产主要采用湿法工艺;2:稻谷脱壳的工艺过程称为砻谷;挤压搓撕脱壳:指谷粒两侧受两个不等速运动的工作面的挤压、搓撕作用而脱去颖壳的方法;端压搓撕脱壳:制谷粒长度方向的两端受两个不等速运动的工作面的挤压、搓撕而脱去颖壳的方法;撞击脱壳:指高速运动的谷粒与固定工作面撞击而脱去颖壳的方法;3:碾米:应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将稻糙米以及其他杂粮子粒表面的皮层部分或全部剥除的工序;目的:碾除子粒皮层要求:在保证成品粮符合规定的质量标准的前提下,应尽量保持米粒完整,减少碎米,提高出米率,提高纯品粮纯度,降低动力消耗;碾米四要素:碰撞、碾白压力摩擦擦离、碾削、翻滚、轴向输送;碰撞:米粒与碾辊决定作用、米粒与米粒、米粒与米筛4:机械碾米法:摩擦擦离碾白:制成的大米表面细腻光洁,精度均匀,色泽较好,但碾白压力大,容易产生碎米;碾削碾白:所需压力小,产生碎米少,但成品表面光洁度较差,米色暗而无光,易出现精度不均匀现象,米糠含淀粉较多;5:研磨:利用研磨机械对子粒施以挤压、剪切、剥刮和撞击作用;任务:将清理和润麦后的净麦剥开,刮净黏结在表皮上的胚乳,并将胚乳部分磨成一定细度的面粉;设备:盘式磨粉机、锤式磨粉机、辊式磨粉机最主要、撞击磨粉机和松粉机;6:湿磨法:指被研磨的物料在水溶液中被碎解的方法典型:玉米淀粉的生产玉米淀粉湿磨法的基本过程:浸泡、磨碎、分离浸泡:玉米首先用亚硫酸溶液浸泡,使各组成部分疏松,破坏蛋白质网络,加速渗透及扩散作用,玉米大量吸水而膨胀,浸出可溶性物质;目的:在于软化玉米颗粒,降低玉米子粒的机械强度,削弱玉米粒中各组分之间的联系,破坏胚体细胞中蛋白质网,除去大部分可溶性物质,将玉米粒中的淀粉和非淀粉部分分离,使后序操作容易进行;亚硫酸的作用:1 通过玉米子粒的基部及表皮进入子粒内部,使包围在淀粉粒外面的蛋白质分子解聚,角质型胚乳中的蛋白质失去自己的结晶型结构,亚硫酸氢盐离子与玉米蛋白质的二硫键起反应,从而降低蛋白质的分子质量,增强其水溶性和亲水性,使淀粉颗粒容易包围的蛋白质网络中释放出来;2 亚硫酸作用于皮层,增加其渗透性,可加速子粒中可溶性物质向浸泡液中渗透3 亚硫酸可钝化胚芽,使之在浸泡过程中不萌发;4 因为胚芽的萌发会使淀粉酶活化,使淀粉水解,对淀粉提取不利;5 亚硫酸可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乳酸菌发酵形成乳酸,一定质量分数的乳酸可使玉米粒内部的蛋白质水解为氨基酸,溶于水中6 并可增加浸泡液酸度,使所含无机盐成为可溶状态,有利于玉米的浸泡作用;磨碎:粗磨、精磨;分离:分离胚芽、纤维、蛋白质;7:煮浆作用:借助煮浆,还能消除大豆中的胰蛋白酶抑制素、血球凝集素、皂苷等对人体有害的因素,减少生豆浆的豆腥味,是豆浆特有的香气显示出来,还可以达到消毒灭菌、提高风味和卫生质量的作用;8:水代法制油:利用油料中非油成分对水和油的亲和力不同,以及油水之间的密度差,在油料中加入适量的水,经过一系列工艺过程,将油脂和亲水性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等分开水剂法制油:利用油料蛋白球蛋白溶于稀碱水溶液或稀盐水溶液的特性,借助水的作用,把油、蛋白质及碳水化合物分开第六章:稻谷制米1:稻谷制米的三个阶段:清理、砻谷及砻下物分离、碾米及成品整理2:稻谷脱壳方法:挤压搓撕脱壳、端压搓撕脱壳、撞击脱壳风选法是谷壳分离的首选方法3:留皮:指大米表面残留的皮层;加工精度越高,留皮越少留胚:加工精度越高,米粒留胚越少留角:是指米粒胚芽旁的米尖,加工精度越高,米角越钝大米精度主要决定于米粒表面留皮程度4:糙米的适宜入机水分质量分数为14.5%—15.5%;5:色选:利用光电原理,从大量散装产品中将颜色不正常的或感受虫病害的个体以及外来夹杂物检出并分离的单元操作;6:留胚米:指米胚保留率在80%以上,每100g大米胚芽质量在2%以上的大米与普通大米的区别:含有丰富的维生素B1、B2、E以及膳食纤维;长期食用留胚米,可以促进人体发育,维持皮肤营养,增进人体健康;7:碾米机种类:按碾作用分:擦离型碾米机、碾削型碾米机、混合型碾米机按碾辊材质分:铁辊碾米机、砂辊碾米机第七章:小麦制粉1:小麦清理流程麦路:指从原料接收到第一道研磨之前所有的工序组合,包括:小麦搭配、水分调节和各种清理除杂工作;2:小麦搭配目的:1 保证原料工艺性质的稳定性原料工艺性能一致,可使生产过程和生产操作相对稳定,避免因原料变化而引起负荷不均,粉路堵塞等故障发生;2 保证产品质量符合国家标准如红麦与白麦搭配,可保证面粉色泽;高面筋含量与低面筋含量搭配,可保证产品达到适宜的面筋质含量;灰分不同的小麦搭配,可得到符合规定灰分含量的面粉;3 合理使用原料,提高出粉率原料搭配可避免优质小麦及劣质先单纯加工造成浪费以及国家标准不符等问题;适当的搭配,可在保证面粉质量的前提下得到最高的出粉率; 3:小麦搭配的方法:1 毛麦仓搭配:优点工艺简单、操作方便,毛麦清理过程不需要经常调整;缺点水分不同、硬度不同的小麦混合后,其着水量和润麦时间相同,难以使不同小麦的制粉特性均达到最佳状态,清理杂质的难度相应增大;2 润麦仓搭配:优点不同批次的小麦可以分别进行毛麦清理和水分调节,对不同硬度的小麦施以不同的着水量,使硬度较大的小麦能有较高的入磨水分,达到最佳的研磨性能;缺点需要较多仓柜用于周转,品种更换和润麦实践的掌握比较麻烦4:小麦制粉流程粉路:指从第一道研磨到成品面粉包装所有工序的组合,次工段主要包括研磨、筛理、清粉、松粉、打麸和配粉等工序5:制粉系统:皮磨系统B、渣磨系统S、清粉系统P、心磨系统M、尾磨系统T及配粉系统;其作用6:清粉的任务:将皮磨、渣磨或前路心磨提出的粗粒、粗粉,按质量灰分不同进一步精选,获得纯度更高的胚乳颗粒,同时降低物料温度,有利于高等级面粉的生产;7:配粉:根据成品面粉的质量要求,将质量指标不同的基础粉进行搭配,同时均匀的加入各种面粉改良剂或营养强化剂的生产过程第八章:淀粉生产1:玉米浸泡工艺:静止浸泡法、逆流浸泡法、连续浸泡法新玉米用老浆,待加工玉米用新酸亚硫酸的含量为0.2—0.3% 温度在50℃左右2:麸皮分离:利用高速旋转、连续出料的碟片喷嘴式离心机可以使经曲筛得到的乳液中的淀粉与蛋白质分离;3:淀粉乳脱水:机械脱水和加热干燥:机械脱水对于含水量在60%以上的悬浮液来说是比较经济和实用的方法,脱水效率高出加热干燥数倍;但却达不到淀粉干燥的最终目的,离心过滤机只能使淀粉含水量降到34%左右,而商品淀粉要干燥到12%—14%的含水量,必须在机械脱水的基础上,再进一步采用加热干燥;4:甘薯淀粉生产中酸浆的作用:使过来后的乳浆中所含的淀粉迅速凝结,并与其他物质主要是蛋白质和细渣分离;5:豆类淀粉生产工艺:酸浆法、离心分离法、旋流分离法6:改性淀粉:1 物理改性:采用物理方法进行改性,如预糊化淀粉,射线、超高频辐射处理淀粉,机械研磨处理淀粉,湿热处理淀粉2 化学改性:用合作化学试剂处理得到改性淀粉;分为两类:一类是使淀粉分子质量下降,如酸解淀粉、氧化淀粉、焙烤糊精等;另一类是使淀粉分子质量增加,如交联淀粉、酯化淀粉、醚化淀粉等;3 酶法改性:用各种酶处理淀粉,如环状糊精、麦芽糊精4 复合改性:采用两种以上的方法得到的改性淀粉,如氧化交联淀粉、交联酯化淀粉等; 7:淀粉改性程度的衡量方法:1 预糊化淀粉的评价指标为糊化度;2 酶法糊精的评价指标为葡萄糖当量DE值,即还原糖含量占固形物的比例,DE值越高,酶解程度越高;3 酸解淀粉一般用黏度或分子质量来评价水解程度,一般水解程度越高,其黏度越低,分子质量越小;4 氧化淀粉用羧基或羰基含量或双醛含量来评价其氧化程度,一般含量越高,氧化程度越高;5 接枝淀粉用接枝百分率来评价接枝程度;6 交联淀粉用溶胀度或沉降体积来表示交联程度,溶胀度或沉降体积越小,表示交联程度越高;7 其他变性淀粉用取代度DS或摩尔取代度MS来表示,DS或MS值越大,表示变性程度越高;8:β-淀粉:原淀粉具有微结晶结构,在冷水中不溶解膨胀,对淀粉酶不敏感;α-淀粉:将天然淀粉在一定量的水的存在下加热糊化,规律排列的胶束结构被破坏,分子间氢键断开,淀粉失去晶区结构;第九章:植物油脂提取与精炼1:预处理:在制油前对油料进行清理、剥壳及仁壳分离、破碎、软化、轧坯、膨化、蒸抄等一系列的处理;2:除杂:筛选、风选、比重分选和磁选;3:软化的目的:在于调节油料的水分和温度,使之具有适宜的可塑性,减少轧坯时的粉末度和粘辊现象,可以保证坯片的质量;还可以减轻轧坯时油料对轧辊的磨损和机器的振动,以利于轧坯操作的正常进行;4:轧坯的目的:通过轧辊的碾压和油料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使油料细胞组织破坏,同时使料坯成为片状,增大物料表面积,大大缩短油脂从油料中排出的路程,从而提高制油时出油速度和出油率;5:挤压膨化原理:物料被挤出膨化机的模孔时,压力骤然降低,造成水分在物料组织结构中迅速汽化,物料受到强烈的膨胀作用,形成内部多孔、组织疏松的膨化料;6:浸出制油的工艺类型:直接浸出:油料经一次浸出后,油料中残留的油脂量就可以达到极低值;该取油方法常限于大豆等含油量在20%左右的油料;预榨浸出:在浸出取油之前,先采用压榨取油,提取油料内85%—89%的油脂,并将产生的饼粉碎成一定粒度后,再进行浸出法取油;适用于含油量在30%—50%的高油料加工;7:胶溶性杂质:磷脂、蛋白质、糖类、树脂和黏液物;磷脂遇热280℃会焦化发苦,吸收水分而促使油脂酸败,影响油品的质量和利用;脂溶性杂质:游离脂肪酸用碱炼、蒸馏的方法除去、色素、甾醇、生育酚、酮、蜡等;8:黄曲霉素采用碱炼—水洗和吸附剂吸附工艺除去;9:影响水化脱胶的因素:加水量、操作因素、混合强度搅拌速度控制在30r/min以下,使胶粒絮凝良好,有利于分解、电解质、毛油的质量;10:理论碱量:用于中和游离脂肪酸的碱量超碱量:为了满足工艺要求而额外超加的碱11:蒸馏脱酸法:也叫物理精炼法;这种脱酸法不用碱液中和,而是借甘油三酯和游离脂肪酸相对挥发度的不同,在高温、高真空条件下进行水蒸汽蒸馏,使游离脂肪酸与低分子物质随着蒸汽一起排出;适用于高酸值油脂;12:油脂脱色的方法:吸附脱色、氧化还原、离子交换树脂吸附;13:吸附脱色的原理:利用某些吸附力强的吸附剂在热油中能吸附色素及其他杂质的特性,在过滤去除吸附剂的同时也把吸附的色素及杂质除掉,从而达到脱色净化的目的;吸附剂种类:天然漂土、活性白土、活性炭13:真空蒸汽脱臭原理:利用油脂内的臭味物质和甘油三酯挥发度的极大差异,在高温高真空条件下,借助水蒸汽蒸馏原理,使油脂中引起臭味的挥发性物质在脱臭气内与水蒸汽一起逸出而达到脱臭目的;温度:230—270℃;压力:0.27—0.40kpa;时间:间歇脱臭3—8h,连续脱臭15—120min; 14:脱蜡方法及原理:常规法、碱炼法、表面活性剂法、凝聚剂法、静电法、脲包合法及综合法等;根据蜡与油脂的熔点差及蜡在油脂中的溶解度随温度降低而变小的特点,通过冷却析出晶体蜡,再经过过滤或离心分离而达到蜡、油分离的目的;第十章:植物蛋白提取与加工1:浓缩蛋白质蛋白质质量分数在70%以上:从优质、净洁的脱皮大豆中,去掉大部分油脂和水溶性非蛋白成分而得到的产品;制取方法:稀酸浸提法、酒精溶液浸提法和湿热处理法;2:分离蛋白质蛋白质质量分数在90%以上:把脱脂大豆中除蛋白质以外的可溶性和不溶性碳水化合物、灰分及其他微量成分除去所得到的高纯度蛋白质;碱提酸沉法3:组织蛋白质:指蛋白质经加工成型后,其分子发生了重新排列,形成具有同方向组织结构的纤维状蛋白质;。
粮油加工学知识点总结一、粮油加工学的基本概念1.粮油加工学的定义粮油加工学是指将粮食、油料等农产品经过一定工艺流程,利用专门的设备和加工技术,制备成粮油制品的科学和技术。
2.粮油加工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粮油原料的种类、性质和加工流程,粮油加工中使用的设备和工艺技术,以及粮油制品的质量安全与改良等方面内容。
3.粮油的基本概念粮油是人类生活中的主要食品之一,主要包括大米、小麦、玉米、豆类、花生、菜籽等谷物和油料,是人体所需的主要能量来源。
二、粮油加工的基本工艺流程1.粮油加工的基本工艺粮油加工的基本工艺流程包括清选、碾磨、脱壳、研磨、蒸煮、挤压、浸提、榨油、精炼等环节。
2.粮油加工的设备粮油加工中常用的设备包括清选机、磨粉机、脱壳机、蒸煮机、挤压机、榨油机、精炼机等。
这些设备可以根据加工原料的不同需求进行选择和组合使用。
3.粮油加工的工艺技术粮油加工的工艺技术包括清选工艺、脱壳工艺、研磨工艺、蒸煮工艺、挤压工艺、榨油工艺、精炼工艺等。
这些工艺技术可以根据加工原料的特点和产品要求进行调整和改进。
4.粮油加工的质量控制粮油加工的质量控制主要包括原料质量管理、加工过程的控制、产品的检测和分析等环节,以保证粮油制品的安全、卫生和品质。
三、粮油加工学中的关键技术和应用1.粮油加工的关键技术粮油加工的关键技术包括新型加工设备的研发和应用、新型工艺技术的创新和改进、粮油加工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等。
2.粮油加工的应用粮油加工技术在食品工业、食用油品牌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通过加工技术的不断创新和改进,可以提高食品的品质和安全性,推动食品产业的发展。
四、粮油加工学的发展趋势1.粮油加工设备技术的发展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粮油加工设备技术也在不断发展和改进。
未来,随着智能制造和物联网技术的应用,粮油加工设备将更加智能化、高效化。
2.粮油加工工艺技术的创新在粮油加工工艺技术方面,越来越多的环保节能技术将被引入到粮油加工中,以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粮油工业知识点总结一、粮油工业概述粮食和油料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是农业生产的重点作物。
粮食包括稻谷、小麦、玉米、大米、小米等,油料包括大豆、花生、棉籽、油菜籽等。
粮油工业是指对以上作物进行加工,生产出粮食和食用油等食品的产业。
粮食是人们主要的能量来源,而食用油则是不可或缺的脂肪类食品。
因此,粮油工业对于保障人们的生活必需品供应具有重要意义。
二、粮油加工工艺1. 粮食加工工艺(1)清洗:首先将采收的谷物进行清洗,去除杂质和附着的泥土等。
(2)脱粒:将谷物的籽粒与壳分离,获得纯净的籽粒。
(3)碾磨:将籽粒磨成粉末状的细粉,这是制作面粉等产品的基础工序。
(4)筛分:通过筛分将面粉、麸皮等不同颗粒大小的物料分开。
(5)磨粉:对面粉进行精细加工,得到细腻的面粉产品,为食品加工提供原料。
2. 食用油加工工艺(1)脱壳:将油料的籽粒与壳分离,得到纯净的籽粒。
(2)破碎:碎裂籽粒,以便提高油脂的提取率。
(3)蒸煮:利用高温蒸汽处理,使油脂在籽粒中充分释放。
(4)压榨:采用机械压榨的方式,从油料中提取油脂。
(5)精炼:通过脱臭、脱酸等工序,提高油脂的纯度和质量。
三、粮油工业的技术发展1. 自动化生产:随着科技发展,粮油加工设备逐渐实现了自动化生产,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2. 精细加工:粮油工业在产品的精细加工上不断进行技术创新,生产出更多种类、更高质量的产品。
3. 节能环保:在生产过程中,粮油工业越来越注重节能减排,采用更环保的生产技术和设备。
四、粮油产品的分类1. 粮食类产品:主要包括小麦粉、玉米淀粉、大米、小米等。
2. 食用油类产品:主要包括大豆油、花生油、食用植物油、橄榄油等。
3. 其他副产品:包括麸皮、食用淀粉、食用蛋白等。
五、粮油行业标准1. 产品质量标准:国家对于粮油产品制定了相应的质量标准,保障了产品的质量安全。
2. 加工工艺标准:粮油工业的生产工艺也有一系列的标准规范,确保了产品加工过程的安全与卫生。
粮油加工工艺技术粮油加工工艺技术是指将粮食和油料经过一系列的工艺处理,将其加工成成品粮食和食用油的技术方法。
粮油加工工艺技术的发展,不仅对食品行业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也对人们的生活和健康有着重要的意义。
粮油加工工艺技术的主要内容包括研磨、脱壳、脱皮、破碎、浸泡、榨油、脱水、炒香、炒制等环节。
首先是研磨环节,将粮食和油料进行破碎,使其更容易进行后续的处理。
然后是脱壳和脱皮,将粮食和油料的外壳和皮去除,以减少对维生素和矿物质的损失。
接下来是破碎环节,将粮食和油料进行粉碎,以增加其表面积,提高出油率。
然后是浸泡环节,将粉碎后的粮食和油料用水浸泡一段时间,以便去除其中的杂质和有害物质。
接着是榨油环节,将浸泡后的粮食和油料进行榨油,得到食用油。
然后是脱水环节,将榨油后的渣滓进行脱水处理,获得干燥的残渣。
最后是炒香和炒制,将食用油和残渣进行炒制,增加其口感和香味。
粮油加工工艺技术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自动化程度的提高,通过引进先进的生产设备和自动化技术,可以降低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
其次是加工精度的提高,通过科学的生产工艺和精密的设备,可以使产品的质量更加稳定和可控。
再次是环保性能的改善,通过引进环保材料和清洁生产技术,可以减少废弃物的产生和对环境的污染。
最后是加工工艺的创新,通过改进传统工艺和引进新的工艺方法,可以提高产品的口感和营养价值,满足人们不断提升的消费需求。
粮油加工工艺技术的应用,不仅可以为人们提供更丰富和方便的食物选择,也能够满足人们对健康和安全的需求。
同时,发展粮油加工工艺技术也有助于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促进农民增收和乡村振兴。
在未来的发展中,粮油加工工艺技术将继续向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发展。
通过加强科研和技术创新,提高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推动粮油加工行业朝着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方向发展。
总之,粮油加工工艺技术在食品行业中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是人们生活和健康的重要保障。
粮油工艺技术规范粮油工艺技术规范是制定和规定粮油加工过程中的操作规程和工艺流程,旨在保障粮油产品的质量和安全。
以下是一份700字的粮油工艺技术规范的示例。
一、原料处理1. 原料采购:应选择正规渠道采购新鲜、无霉变、无异味、无虫害的优质原料。
2. 清理:对原料进行清理,去除杂质、坏粒、石子等。
3. 粉碎:将大颗粒原料经过适当粉碎,碾磨得到适合加工的粉末。
二、粮油加工1. 搅拌:在粉碎原料中加入适量水,进行充分搅拌,以达到合适的湿度。
2. 烘炒:将湿度适宜的原料进行烘炒,时间、温度需控制在合理范围内,确保烘炒均匀。
3. 榨油:采用合适的机械设备进行榨油,确保榨得的油品质良好。
4. 过滤:将榨得的油进行过滤,去除杂质、悬浮物等。
5. 净化:对过滤后的油进行净化处理,去除油中的酸、油脂、溶解物等。
6. 脱香:对净化后的油进行脱香处理,去除油中的异味物质。
7. 分离:将脱香后的油进行沉淀、分离,得到清澈的粮油产品。
8. 贮存:将分离后的粮油产品贮存于阴凉、通风、干燥的环境中,以保持其品质。
三、加工设备和环境要求1. 加工设备应具备优良的加工性能,满足卫生和安全要求。
2. 加工设备应定期进行检修和保养,确保其正常运转。
3. 加工场所需要保持严格的卫生,定期进行清洁和消毒工作。
4. 加工过程中应避免任何可能对产品质量产生负面影响的因素,如异物、细菌等。
5. 加工过程中应采取合适的温度调控措施,确保加工过程温度的合理控制。
四、质量控制1. 加工过程中对原料、半成品和成品进行严格的品质检查,确保产品符合相关标准和规定。
2. 加工过程中应有完整的记录,包括原料采购、加工参数、质检结果等,以便追溯和分析。
3. 定期对原料和成品进行抽样检验,确保产品符合相关质量标准。
4. 发现问题产品应及时停产、排查问题并进行处理,以确保产品质量和安全。
以上是一份粮油工艺技术规范的示例,制定和落实相应的规范,可以提高粮油产品加工的操作规范性和产出质量,确保产品的安全和可靠性。
粮油加工实验技术教学设计背景粮油食品是人类的主要食品之一,在我国尤其重要。
粮油加工技术的发展对于促进粮食的加工、提高粮食的品质、延长保存期限、增加经济效益以及人们健康的保障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高等教育中,粮油加工实验技术的教学也是非常重要的,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技能,同时也是学生了解粮油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
实验目的通过设计这个实验,旨在培养学生能够掌握粮油加工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实验操作技能,深入了解粮油加工流程和产品的基本特性,从而提高学生对于粮油加工技术的理解和掌握,为将来从事粮油食品加工业提供一定的技术保障与支持。
实验内容1.粮食加工实验1.粗粮制粉实验: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粗粮的处理方式和制粉技术,并进行产品品质分析。
2.米面制品实验:通过实验让学生掌握饺子、馄饨等米面制品的制作方法。
2.油脂加工实验1.油脂萃取实验:学生可以了解油脂的萃取工艺,并进行油脂的定性定量分析。
2.色泽分析实验:学生可以通过实验掌握油脂颜色的变化和相关工艺处理。
3.油脂炼制实验:实验中学生可以了解植物油脂的脱臭、脱酸、脱色等工艺过程,并进行产品品质分析。
实验注意事项1.实验前必须做好相关知识的预习,了解实验原理和实验要点。
2.实验时必须认真阅读实验操作手册,按照要求进行实验操作。
3.实验过程中要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及时记录实验数据和结果。
4.实验后要及时清洗设备,妥善保存实验记录和实验产品。
5.学生必须正确使用实验设备和器材,注意安全。
实验评估实验的成绩将通过以下方式进行评估:1.实验操作能力(40分):从实验条件设定、实验现象观察、实验数据记录、实验报告撰写等方面考核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2.课程考试(60分):包括笔试和实践操作两个部分,笔试考核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实践操作考核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结论通过粮油加工实验技术教学设计,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技能,为将来从事相关行业提供保障和支持。
粮油的工艺流程粮油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食品,其制作工艺流程非常重要。
下面将为大家介绍一下粮油的工艺流程。
首先是粮食的加工。
粮食加工是将原粮食进行处理,以提取有用的部分,去除杂质和不需要的部分。
通常的加工方法包括脱壳、研磨、筛分等。
脱壳是将粮食外壳去除,例如将稻谷的外壳去除。
研磨是将粮食颗粒研磨成粉末或粒状,例如将小麦研磨成面粉。
筛分是将研磨后的粉末进行筛分,以去除粗颗粒和杂质。
接下来是粮食的处理。
粮食处理包括清洗、蒸煮等工序。
清洗是将粮食进行水洗,以去除表面的杂质和污染物。
蒸煮是将粮食进行蒸煮处理,以改变其物理和化学性质,使其更易于加工和消化。
然后是油品加工。
油品加工是将油料进行加工,以提取油脂。
常见的油品加工方法包括压榨、萃取等。
压榨是将油料进行压榨,通过物理力量将油脂从油料中分离出来。
萃取是利用溶剂将油脂从油料中提取出来。
最后是油脂的精制。
油脂精制是对提取的油脂进行处理,以去除杂质和不良物质,提高油脂的质量。
常见的精制方法包括脱酸、脱臭、脱色等。
脱酸是将酸性物质从油脂中去除,以提高油脂的稳定性和质量。
脱臭是将油脂中的异味物质去除,以提高油脂的口感。
脱色是将油脂中的色素去除,以提高油脂的品质。
以上就是粮油的工艺流程。
粮油的加工过程需要严格的控制和管理,以确保产品的质量和安全。
在现代工业生产中,通常采用机械化和自动化的方法进行粮油加工,以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同时,通过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粮油工艺流程也在不断改进,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
粮油加工论文范文标题:粮油加工技术研究论文摘要:粮油加工技术是农业产业链中至关重要的环节,对提高粮食加工产业的效益和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本论文通过系统研究和总结,探索了粮油加工技术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分析了目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同时,对一些具有创新意义的粮油加工技术进行了详细介绍,以期对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借鉴和参考。
导言粮食是人类的重要物质基础,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需求的改变,粮油品质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
然而,由于传统的加工技术存在一系列问题,粮油加工过程中容易造成粮油质量下降、生产效率低下等问题。
因此,研究和开发适用于粮油加工的新技术,成为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粮油加工技术现状分析目前,我国的粮油加工技术已经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在一些方面仍存在一些不足。
首先,传统的粮油加工方式存在浪费资源、劳动力成本高等问题,无法适应现代经济发展的要求。
其次,粮油加工技术在保持粮食原有营养成分和天然风味方面还存在一定困难,影响了产品质量的提升。
此外,由于加工技术的盲目追求高效和大容量,很多加工企业忽视了工艺参数对产品品质的影响,造成质量问题频发。
二、粮油加工技术问题分析1.传统加工方式效率低下,成本高昂。
许多地区仍然采用传统人工操作,加工效率低,人力成本高,难以满足大规模粮油加工需求。
2.营养成分流失严重。
在粮油加工过程中,部分营养成分容易受热处理、压榨等工艺影响而流失,直接影响了产品的营养价值。
3.食品安全问题。
加工过程中可能存在一些不合规范的操作,例如使用劣质原料、添加过量化学添加剂等,导致食品安全隐患。
三、解决方案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加以解决。
1.引进新的粮油加工设备。
采用现代化粮油加工设备可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劳动力成本,同时减少资源的浪费。
2.优化工艺流程。
合理设计工艺流程,选择适宜的工艺参数和操作方法,最大限度地保护粮食原有的营养成分和天然风味。
1、粮油加工是指对原粮和油料进行工业化处理,制成粮油半成品、粮油成品、粮油食品以及其他产品的过程。
2、粮油加工业主要包括稻谷加工、小麦加工、玉米加工、大豆加工、油料加工、杂粮加工和薯类加工、粮油食品生产、粮油副产品综合利用以及相关机械装备和检测仪器的制造。
3、我国粮油加工业存在的主要问题:(1)具备参与国际性竞争实力的集团化企业严重匮乏,竞争能力弱;(2)生产能力和利用率偏低,开工率不足,制约着行业的总体发展。
原料和油料等价格波动异常,原料深加工不全面,没有突出特点,在粮油加工技术和粮油加工设备等方面还要进行深入研究,国内原料短缺,依赖进口,行业盈利受全球化因素影响较大。
4、粮油产品按原料的种类划分为谷物类(稻谷、小麦)、油料类(花生、菜籽)、豆类(大豆)、薯类(甘薯、马铃薯)四种。
5、蛋白质的分类:简单蛋白质和结合蛋白质。
简单蛋白质根据溶解度的不同可分为清蛋白、球蛋白、胶蛋白、谷蛋白;结合蛋白根据辅基的化学成分不同可分为核蛋白、磷蛋白、脂蛋白、糖蛋白、色蛋白。
6、面筋:将小麦面粉加水和成面团,静置一段时间后,把面团放在流动水中揉洗,面团中的淀粉粒和麸皮微粒都随水渐渐被冲洗掉。
可溶性物质也被水溶解,最后剩下来的一块柔软的有弹性的软胶物质,就是面筋。
7、面筋的形成:面团中面筋蛋白质不溶于水,其空间结构的表层和内层都存在一定的极性基团,很容易把水分子先吸附在面筋蛋白质单体表层,经一段时间,水分子便渐渐扩散渗透到分子内部,造成面筋蛋白质的体积膨胀,充分吸水膨胀后的面筋蛋白质分子彼此依靠极性基团与水分子综合交错地联结起来逐步形成面筋网络。
8、面筋特性:○1弹性:面筋的弹性是指面筋拉长或压缩后恢复到原始状态的能力;○2延伸性:延伸性是指把面筋拉到某种长度而不致断裂的性能;○3韧性:指面筋在拉长时所表现的抵抗力;○4比延伸性:指面筋每分钟被拉长的长度,以厘米表示。
9、淀粉分为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
10、淀粉的物理性质:淀粉为白色粉末,吸湿性很强,天然淀粉粒不溶于冷水,但在热水中能吸水膨胀。
粮油生产技术方案一、简介粮油是中国的主要农产品之一,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随着科技水平的发展,粮油生产技术也不断更新和升级,以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和提高品质。
本文将介绍当前粮油生产中常用的技术方案和各种工艺的特点。
二、粮油加工技术1. 加工流程粮油包括小麦、玉米、葵花籽油、豆油等多种品种,不同品种的加工流程也不同,但都包括以下步骤:•原料清理:将杂质、石头、沙子等物质清除;•破碎或压碎:将原料破碎、压碎,以便后期加工;•榨取:将原料中的油分离出来;•沉淀:将榨出的油中杂质、水分等物质分离;•精炼:对沉淀后的油进行过滤、脱臭和脱色等处理;•包装:将精制油装入瓶子或袋子中。
榨油是粮油生产中的核心工艺之一,主要包括冷榨、热榨和浸出三种方式。
2.1 冷榨工艺冷榨是指直接榨取生油的方法,不需对原料进行热处理。
其优点是榨出的油品质好,香味浓郁,营养成分丰富,但榨油率较低。
冷榨适用于小批量或高档油的生产,如橄榄油、芝麻油等。
2.2 热榨工艺热榨是指将原料进行蒸煮或烘烤后榨取油的方式。
热榨可以有效提高油的产量,适用于大批量生产,如大豆油、花生油等。
2.3 浸出工艺浸出是指将原料放入溶剂中,让溶剂溶解油脂后进行分离的工艺。
浸出工艺可以提高油脂的提取率,适用于低油含量的原料,如芦笋子、棉籽、花生等。
3. 精炼工艺精炼工艺是对榨出的原油进行加工和处理,主要包括脱臭、脱酸、脱色等步骤。
脱臭是指将原油中的异味物质去除的工艺。
常用的脱臭方法有蒸汽脱臭、高温短时间脱臭等。
3.2 脱酸工艺脱酸是指将原油中的游离酸、过氧化氢等酸性物质去除的工艺。
常用的脱酸方法有中和、盐脱酸等。
3.3 脱色工艺脱色是指将原油中的色素和杂质去除的工艺。
常用的脱色方法有土法脱色、壳聚糖脱色、活性炭脱色等。
三、总结粮油生产技术方案是一个综合性问题,需要考虑原料的品种、质量、产量等多个方面的因素。
本文主要介绍了粮油生产中常用的加工流程和工艺,希望能为相关从业者提供一些参考。
粮油加工的新技术包括以下几种:
1. 机电一体化技术、光电控制技术、智能技术:这三项技术是世界发达国家现代米、面、油精深加工必用的高新技术,运用于粮油加工的原料储运、保鲜,产品加工、质量控制,成品储存和发放的全过程,是粮油加工达到高效、优质、低耗的重要技术手段。
2. 挤压膨化技术:挤压膨化技术是世界发达国家用于粮油加工、食品制作、纤维和淀粉降解、谷物和大豆蛋白组织化、谷物细胞壁破壁等生化反应器。
在早餐食品、休闲食品制作和粮油深加工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3. 生物技术:生物技术是21世纪高新技术中的核心技术之一。
4. 膜分离、离子交换、色谱分离技术:这三项技术是粮油深加工和副产品综合利用必不可少的高新技术,油料和谷物蛋白及其功能肽的制备,谷物细胞壁多糖及粮油资源中各种功能性活性物质的分离、纯化、制备等高附加值产品的生产都必需利用超滤、钠米滤等膜分离高新技术。
5. 超细粉碎技术:超细粉碎技术是粮油深加工中的常用技术。
这些新技术的应用有助于提高粮油加工的效率和质量,同时也有助于开发出更多具有高附加值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