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上语文第五单元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39.00 KB
- 文档页数:22
【新教材】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全单元教案教学设计目录15.《夏天里的成长》教案及反思16.《盼》教案及反思习作例文:爸爸的计划习作例文:小站《习作:围绕中心意思写》15.《夏天里的成长》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品味充满童趣的语言,体会文字背后所传达的作者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2、梳理文章的内容,把握文章的中心,理解作者是如何围绕中心进行选材的。
重点和难点:1、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品味充满童趣的语言,体会文字背后所传达的作者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2、难点:梳理文章的内容,把握文章的中心,理解作者是如何围绕中心进行选材的。
教学准备:PPT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提出核心问题1、师导入:同学们一年有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如果请你用“夏天是一个的季节”说一句话,来表达你对夏天的感受,你会怎么说?。
2、师质疑:那么,在作者的眼里夏天又是怎样一个季节?3、请学生齐读第一段,“夏天是万物迅速成长的季节”,师提问:你认为哪些词语比较关键?针对这些关键词语你会提出哪些问题?(预设:夏天是万物迅速成长......的季节。
万物是指哪些事物?为什么说是迅速生长?)二、品读语言,感受充满童趣的语言,体会文字所传达的情感1、师过渡:请同学们带着“万物是指哪些事物?”、“为什么说是迅速生长?”这两个问题,自由朗读课文,思考并圈划关键句子,同桌之间可互相交流。
2、学生散读课文,圈划语句和词语,做好交流准备。
3、学生交流,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品读语言,让学生体会文字所传达的情感。
(预设交流:品读第2段:A.学生交流:豆棚瓜架上的绿蔓、竹子高粱拔节、植物开花结果、白石头长苔藓、黄泥土长草长菜、动物小猫小狗小鸡小鸭、教师边板书B.教师引导学生品读:夏天的长是飞快..的长,跳跃..的长,活生生...的看得见...的长......)关注朗读中的停顿和跳跃起伏的节奏感。
C.师质疑:在朗读中,我们除了能读出生物生长的过程中的生机勃勃之外,还能读出什么来呢?——作者对生命的热爱。
15夏天里的成长【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会写本课的9个生字。
3.体会文章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文本,理解作者为什么说“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的写作特点,理解最后一句话的含义。
(人一定要珍惜时间,积极争取知识、能力、经验的增长,不能错过时机,否则就会成为一事无成的人。
)【教学重难点】1.通过阅读,理解作者为什么说“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
”2.了解作者的写作顺序,学习运用浅显的语言表达情感的方法。
3.体会作者的表达特点,理解最后一句话的含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学习本课的生字词,初步理清文章脉络,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
秋天是一个收获的季节,但是秋天的累累硕果是需要在夏天用力生长才能得来的,没有夏天的生长就不会有秋日的丰收,今天,我们共同学习《夏天里的成长》这篇文章。
设计意图:由果实累累的秋天自然引出夏天,为出示课题做准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课件1:自读要求。
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学习本课的生字,纠正学生读错的字音,并指导个别语句的语音语调,为学生做好范读。
3.学生齐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地朗读。
4.自由读,喜欢读哪一节就读哪一节。
5.简单说说读后的感受。
设计意图:学生多次读文,可从读中感悟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你能用文中的一句话概括谁在夏天里成长吗?出示课件2: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
(齐读这句话)(板书)这句话是文章的中心句,也是课文的第1自然段,全文都是围绕这句话写的。
那么,围绕这个中心句,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讲述的呢?(板书:植物、动物、山水、铁轨、马路、人)设计意图:组织学生读课文,找出文章的中心句,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进而明确文章是从植物、动物、山水、铁路、马路等方面描写“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这句话的。
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理解课文是怎样围绕“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这一句话写的。
【导语】部编版⼩学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习作话题是“围绕中⼼意思写”,让学⽣选择⼀个感受最深的汉字确定中⼼,写⼀篇习作。
旨在培养学⽣“围绕中⼼意思,从不同的⽅⾯或选择不同的事例来写”的习作能⼒。
准备了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篇⼀】部编版⼩学六年级上册语⽂《习作5:围绕中⼼意思写》教案 教学⽬标 1.能围绕⼀个意思选择不同的事例或从不同的⽅⾯写,能将重要的部分写详细、写具体。
2.与同伴交换习作,针对是否写清中⼼意思相互评价、修改习作。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能围绕⼀个意思选择不同的事例或从不同的⽅⾯写,能将重要的部分写详细写具体。
教学难点: 能围绕中⼼从不同的⽅⾯或选择不同的事例来写。
教学过程 第⼀课时:习作指导课 (⼀)初试⾝⼿ 1.交流材料。
(1)出⽰材料。
下⾯是⼀位同学围绕“戏迷爷爷”这个题⽬选的材料。
请你判断⼀下,哪些材料可以⽤来表达中⼼意思,在后⾯的括号⾥打“√” 跑了⼏⼗⾥地去看戏。
( ) 常给我们讲故事。
( ) 在爷爷的倡导下,街道组织了业余戏班⼦。
( ) ⼲活时会哼上两句流⾏歌曲。
( ) 边炒菜边做戏曲⾥的动作,把菜炒糊了。
( ) 到⽂化馆拜师学戏。
( ) 每天看书看到很晚。
( ) ⼀看到戏曲表演就占着电视。
( ) (2)思考判断。
学⽣默读、思考、判断。
(3)交流反馈。
指名学⽣交流,并说说为什么这样选。
(4)⼩结点拨:围绕⼀个中⼼,可以⽤不同的事例来表达。
2.想象“⽅⾯”。
(1)确定⼀事。
如果只写同⼀件事,如,爷爷“跑了⼏⼗⾥路去看戏”这件事,你认为可以从哪些⽅⾯进⾏描写,想⼀想爷爷因为赶路可能会发⽣什么事。
(2)想想“⽅⾯”。
围绕爷爷“跑了⼏⼗⾥路去看戏”这⼀件事情,可以从多个⽅⾯想象来写。
如,爷爷赶路的样⼦、赶路忘记劳累、赶路回来⽣病…… (3)⼩结点拨:同⼀件事情,可以从不同⽅⾯来表达。
3.由“题”想“事”。
(1)选择题⽬。
从下⾯的题⽬中选⼀两个,想想可以选择哪些事例或从哪些⽅⾯来写。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全单元教案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导语】本文是根据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的内容,设计一份全单元教案的教学方案。
内容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教学反思等。
【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1)掌握第五单元的课文内容,了解其中的重要知识点;(2)能够正确理解与运用课文中的词语与句型;(3)学会运用学到的知识,进行独立的写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课文的研读,培养学生们的阅读兴趣;(2)鼓励学生们进行思考与表达,增强其语文表达能力;(3)采用情境教学法,提高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遵守学习和考试规范;(2)倡导学生们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3)传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掌握第五单元课文的内容和重要知识点。
三、教学难点:运用课文知识进行综合运用和写作。
四、教学过程:1. 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课文的相关教学资料,如课本、拓展阅读书籍等;(2)准备多媒体设备,方便展示与讲解。
2. 导入新课:(1)通过播放相关视频、展示课文图片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简要介绍本单元的学习目标和重点。
3. 学习重点知识点:(1)通过课堂讲解、示范与练习等方式,教授课文中的重要概念与知识;(2)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确保学生理解正确。
4. 拓展阅读:(1)引导学生阅读与课文相关的拓展阅读材料;(2)鼓励学生们分享他们的读后感悟与心得。
5. 综合运用:(1)设计相关练习题,巩固课文重要知识点;(2)组织学生进行课堂配对练习,加深对课文的理解;(3)进行课堂小组讨论,让学生进行合作解题与互相学习。
6. 写作任务:(1)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确定写作主题;(2)借助教师的指导,组织学生进行写作练习;(3)鼓励学生们相互检查、修改与完善自己的作品。
7. 课堂总结:(1)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总结与点评;(2)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个别辅导与解答。
2.有了中心,就如树有了根,不过,光有树根还不行,我们还要添枝加叶。
试着梳理《夏天里的成长》《盼》这两课围绕中心意思选择了哪些材料吧!(出示课件4)《夏天里的成长》这篇课文,围绕“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这个中心意思,写了动植物的生长、山河大地的生长、人的生长。
(出示课件5)其中“动植物的生长”通过具体罗列快速生长的事物,让人感受夏天的万物确实在迅速生长。
(出示课件6)《盼》这篇课文,围绕“盼穿新雨衣”这个中心意思,写了晴天盼下雨、下雨盼出去、出不去盼雨停、睡前盼明天下雨、终于如愿。
作者通过具体的心理描写,充分表达了“盼”。
(出示课件7)在“盼穿新雨衣”中,作者通过具体的心理描写充分表达了“盼”。
(出示课件8)3.读一读“交流平台”的内容,说一说你的发现。
(出示课件9)“交流平台”告诉了我们表达中心的方法:①文章要先确立中心意思。
②围绕要表达的意思从不同的方面或者选取不同的事例来写。
③表达时要将重要部分写得详细些、具体些。
二、“初试身手”的教学1.下面是一位同学围绕“戏迷爷爷”这个题目选的材料。
判断一下,哪些材料可以用来表达中心意思,在后面的括号里打“√”。
(出示课件10、11)提示:围绕“戏迷爷爷”这个中心意思,应该选择和“戏”有关的材料。
(出示课件12)2.给材料分类,进行有序整理。
(出示课件13)总结:从不同的方面选择不同的事例来表现“戏迷爷爷”这一中心意思,会使表达更有条理。
(出示课件14)3.从以下题目中选择一两个,说说可以选择那些事例或从哪些方面来写。
(出示课件15)预设1:我选择的题目是《好斗的公鸡》,我要选择“和周边抢食的小鸡斗”“和比它凶猛的大公鸡斗”“和自己的影子斗”三个事例来写。
(出示课件16)预设2:我选择的题目是《弟弟变了》,我要围绕弟弟“外形变了,长高了,也更壮实了”“性格变了,不再像从前那么顽皮了”“学习态度变了,学习成绩提高了”这三个方面来写。
(出示课件18)预设3:我选择的题目是《闲不住的奶奶》,我要选择“起床抢着做饭”“吃完饭喂鸡鸭、收拾菜园、给花浇水”“准备午饭、收拾屋子”等事例来写。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例文与习作》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会围绕中心选择作文材料。
2.学会根据中心安排材料的详略。
3.运用恰当的方法使作文的中心突出。
教学重难点1.学会如何按照中心选择作文材料。
2.编写一个完整有趣的故事,故事要有一个鲜明的主题,弘扬真善美,抨击假恶丑。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趣导入,引出主题以故事激起学生的兴趣,引出本次习作内容。
导语:在上课之前,我来给大家讲个故事。
古代有个读书人走了三百里路去向一位大师请教作文的诀窍。
这位大师看了他的文章,把他带到树林边,指着一个蜘蛛网说:“你不要拜我为师,你拜它为师吧。
”那个读书人对着蜘蛛网呆看了整整三天,终于悟出了其中的道理,从此作文大有长进,并且考场得意,中举成名。
事后有人问他原因,他说:“大师在告诉我:天下找不到一个没有中心的蜘蛛网;蜘蛛织网是先有网的中心,再一圈一圈地围绕中心编织。
”这个故事啊,就是告诉我们写文章一定要围绕一定的中心意思来写。
今天,我们就把理论付诸实践,本次习作训练的主题就是“围绕中心意思写”。
(板书:围绕中心意思写。
)二、反馈练习,交流互评1.复习交流《夏天里的成长》和《盼》。
预设:在本单元的“交流平台”中,学生已经结合课文交流了主要的写法,此时可提问那些基础稍差的学生,对反复交流过的内容,学生应该都能简单地概括出来。
明确:围绕中心意思,可以从不同方面或选择不同的事例来写,把重要的部分写具体。
2.反馈“初试身手”的选材练习,展示学生的选材,学生互评。
预设:在“初试身手”的教学中,学生已经展示过相关选材,但因时间有限,展示的材料也有限。
而且通过学习,学生或许会对自己的选材做出调整。
此时可再请几名同学读一读自己的选材,注意每个题目都要涉及,在黑板上做好板书、标注。
在后面的学习中可再运用这些题目和材料。
三、例文引路,学习写法1.学习写法:重要的部分写具体。
(1)阅读、交流习作例文《爸爸的计划》,说说作者围绕爸爸爱订计划这个中心意思写了哪些事例,其中哪一个事例写得最具体。
第五单元:习作一、教材分析本单元的习作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在习作中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汉字的情感。
“习作例文”教学,以学生自读为主,突出自主学习,使其进一步领悟如何围绕中心意思写。
二、教学目标1.自主阅读习作例文,了解作者围绕中心选择了哪些材料,是怎样把重点部分写具体的。
2.能围绕一个意思选择不同的事例或从不同的方面写,能将重要的部分写详细、写具体。
(重点)3.与同伴交换习作,针对是否写清中心意思相互评价,修改习作。
三、教学重点能围绕一个意思选择不同的事例或从不同的方面写,能将重要的部分写详细、写具体。
四、教学难点选择的材料能够表达中心意思。
五、教学准备学生:预习写作要求,选出自己感受最深的汉字,搜集相关素材。
教师:制作相关生字释义卡、搜集“围绕中心意思写”的典型例文。
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联系例文,导入新课同学们,通过《夏天里的成长》和《盼》两篇精读课文以及“交流平台”“初试身手”的学习,我们对“围绕中心意思写”的方法有了初步认识。
我们了解到“围绕中心意思写”有不同的方法,既可以通过列举不同的事例来展现人物性格特点,也可以通过不同的方面把重要的部分写详细、具体。
那么,今天就让我们运用学过的写作方法进入“实战演习”,亲自动笔写一写。
好的,“实战”马上开始,你准备好了吗?设计意图:由学习过的课文转入“实战写作”,既有例证展示又有巩固练习,多角度让学生增强习作意识和习作的自信心。
二、确定中心意思,明确习作内容1.引导学生读一读习作要求,并交流理解。
(课件出示)(1)确定写作内容:引导学生选择感触深的汉字,确定中心意思。
(2)展示汉字释义卡,交流每个汉字的文化内涵,教师相机指导。
①出示汉字,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字,同桌交流各自的感受。
②集中交流。
预设:甜——既可以表示甜味,又可以表示甜蜜。
乐——本义是动词,指和着演奏歌唱,读作yuè。
引申义为形容词,指开心的,愉快的,读作lè。
习作例文一、教材分析《爸爸的计划》讲述了一位爱订计划的爸爸的故事。
第1自然段罗列爸爸给每个人订的计划,突显他爱订计划的特点;第二自然段选取早晚开关气窗和按时作息两个小事例进一步点出他“执行计划一丝不苟”的特点。
文中抓住爸爸的神态、语言等生动表现了他爱订计划、严格执行计划的特点。
《小站》介绍了一个在北方山区常见的小站。
课文围绕小站“小而精心”,从不同方面进行具体描写。
先写“只有”慢车停靠。
快车转瞬间只能看到车站的简单样子。
接着近距离描写小站设施与所见景象,从多个角度描写小站的“小”。
最后笔锋一转,通过与周围景色对比,点出小站虽小,但设计精心,带给旅客温暖的春意。
二、教学目标1.阅读例文,读懂例文的内容。
2.通过阅读例文,根据批注,加深理解“围绕中心意思选择材料”的写法。
三、教学重点阅读理解两篇例文的中心思想。
四、教学难点感悟文章围绕中心思想选择材料的方法,理解把重点内容写详细、写具体的写作方法。
五、教具准备:课件六、教学过程一、教学例文:《爸爸的计划》(一)阅读例文,整体感知1.根据拼音,借助字典,扫清阅读障碍,不理解的词语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
2.例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以具体事例写出了一个擅长订计划、执行计划的爸爸形象。
)(板书:爸爸擅长订计划、执行计划)设计意图:通过通读课文,学生能够找出本文的中心意思。
(二)探究讨论,找中心句学生探究,交流:文章主要讲了哪几方面的内容?画出相关的中心句。
(1)我爸爸是一个工厂的计划科科长,擅长订计划。
(2)爸爸执行计划一丝不苟。
(3)在爸爸的计划之下,我能有自己的计划吗?设计意图:例文引路,学习作者的写法。
(三)分析课文,突破难点1.各部分内容中,为了说明一个中心意思,分别选取了哪些事例或从哪些方面来写?2.学生结合课文的批注,讨论,汇报,教师点拨指导:(1)我爸爸是一个工厂的计划科科长,擅长订计划。
指名读一读爸爸在家里给每个人订的计划,从中你看出了爸爸的什么特点?(列出爸爸给每个人订的计划,凸显爸爸爱订计划的特点)(板书:给每人订计划)(2)爸爸执行计划一丝不苟。
第五单元:习作单元——围绕中心意思写单元备课一、单元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说明本单元是习作单元。
习作主题是“以立意为宗,不以能文为本”,语出南朝(梁)萧统《文选传》:“老庄之作,管孟之流,盖以立意为宗,不以能文为本”,用现代汉语解释为,写文章应以立意为宗旨,而不以擅长文采为根本,“立意”是指一篇文章所确定的主题,这个单元指“中心意思”。
围绕这一主题,本单元编排了《夏天里的成长》和《盼》两篇精读课文,以及《爸爸的计划》和《小站》两篇习作例文,中间穿插了“交流平台”和“初试身手”。
《夏天里的成长》节选自梁容若的散文《夏天》,这篇课文的中心意思是“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这一中心句位于课文的第一自然段,作者开篇点明主题,围绕这一主题,课文分别从动植物的生长,山河大地、铁轨柏油路等事物的“生长”,以及孩子们的成长这三个方面进行了具体描写。
《盼》节选自铁凝的同名短篇小说,并作了改动。
这篇课文的中心意思是“盼”,“盼”是一种心理活动,围绕这一心理活动,我们会思考——谁在盼?盼什么?为什么盼?通读课文后发现,文中的“我”盼着变天,盼着下雨,因为“我”想如愿穿上新雨衣。
课文把“我”盼雨的过程进行了极限“拉扯”——“我”盼而得之,求之不得,得而复失,失而复得。
“交流平台”提出了本单元的核心问题——怎样才能把中心意思表达得更全面、更充分?结合《夏天里的成长》和《盼》的具体内容,“交流平台”总结了两种方法,一是可以围绕中心意思,从不同的方面或者选取不同的事例来写;二是在围绕一个意思表达时,要将重要部分写得详细、具体。
“初试身手”旨在引导学生初步尝试围绕中心意思选择合适的材料,为此,教材安排了两个练习,一个是围绕“戏迷爷爷”,对已提供的材料进行判断,选出“适合的材料”;二是依据给出的题目,思考围绕中心意思可以选择哪些事例或者从哪些方面写。
“交流平台”和“初试身手”联系密切,为学生提供了认识和实践的具体路径。
习作例文《爸爸的计划》围绕“我”的爸爸爱订计划这一中心意思,选取了日常计划和暑假计划两个典型事例,并把订暑假计划的经过写得非常具体,让人印象深刻。
交流平台与初试身手一、教材分析“交流平台”梳理了围绕中心意思写的两个要点:一是在选材时,要从不同的方面或者选取不同的事例来写;二是在表达时,要围绕中心意思,将重要的部分写得详细些、具体些。
“初试身手”安排了两项练习活动。
一是围绕题目“戏迷爷爷”,给出一系列材料让学生选择,引导学生明白材料要与中心意思“匹配”。
在提供的选项中,“常给我们讲故事”“干活时会哼上两句流行歌曲”“每天看书看到很晚”这几项与“戏迷”不匹配。
第二项练习的要求进一步提升,让学生依据给出的题目,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选择材料。
给出的六个题目,包含写人、记事,状物等不同方面的内容,充分考虑不同学生的知识经验差异,提供多样选择,帮助学生通过练习积累选材经验。
二、教学目标1.能结合课文内容及提示,进一步体会围绕中心意思来写的方法。
2.能根据题目,确立中心意思,选择材料。
3.能根据题目,找准中心意思,围绕中心意思,思考组织写作素材。
三、教学重点能结合课文内容及提示,进一步体会围绕中心意思来写的方法。
四、教学难点1.能确立中心意思,选择材料。
2.能根据题目,找准中心意思,围绕中心意思,思考组织写作素材。
五、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六、教学过程一、交流平台。
(一)交流名言,总结道理。
(1)回顾单元导语,借助两篇精读课文的学习经历,说说自己对“立意为宗,不能以能文为本”的理解。
联系萧统的这句话,思考:中国古代文人用写作实践证实了写文章的一个道理,你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吗?设计意图:紧紧围绕本单元的单元导读,让学生从抓住中心进行学习回顾。
(二)回顾课文,巩固认知。
1.当今社会,这古人总结的作文道理是否仍能适用呢?回顾本单元所学的两篇课文,分别说说课文的中心意思是什么?2.学生思考,表达交流3.生阅读书中的话,体会写作确立中心的重要性。
出示:文章之道,必先立本,本丰则末茂。
写文章必须先确立中心,好像树木一样,它的根深,枝叶也就茂盛了。
设计意图:进一步理解写作中确立中心的重要性。
17 少年闰土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少年闰土教学目标:1、预习课文,学会本课7个生字。
能够正确读写“碧绿、郑重、允许、仿佛、厨房、刺猬、畜生、胯下”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一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学习描写闰土外貌的部分,了解闰土的性格特点。
教学方法: 讲授法教学手段:传统教学手段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有这样一位少年,他和我们的年纪相仿,不仅健康、天真、活泼,而且勇敢、聪明、有本领、见识广。
大家想不想认识他,了解他呢?“闰土”是谁,他和“我”是什么关系?二、初读课文,出示自学要求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认清字形,默读课文,想想“我”和闰土是怎样认识的?三、检查预习情况四、学习描写闰土外貌的内容1、一般情况下,我们认识、了解一个人的时候,首先认识和了解这个人的什么呢?(要想认识一个人,先要看他的外貌。
)2、闰土长什么样呢?板书:紫色的圆脸头戴小毡帽颈套银项圈4、谁来说说闰土的外貌有什么特点?板书:健康可爱五、理清四件事的顺序1、快速读2---16自然段讨论:闰土向“我”讲了几件事,从中可以看出闰土是个什么样的少年?2、板书:雪地捕鸟、海边拾贝、看瓜刺猹、潮汛看鱼六、课堂小结我们初步认识了鲁迅笔下的闰土,下节课我们再从具体的事件中去更深入地认识闰土。
七、布置作业1、抄写生字词语。
2、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17、少年闰土紫色的圆脸头戴小毡帽颈套银项圈健康可爱雪地捕鸟、海边拾贝、看瓜刺猹、潮汛看鱼第二课时教学内容:少年闰土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闰土的形象。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我”的思想感情的变化。
3、初识鲁迅,了解鲁迅先生的文学成就。
过程与方法:1、有速度地默读课文。
2、概括课文主要讲了几件事。
教学重难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初步感知闰土的形象。
教学难点:揣摩人物的特点,体会课文的表达方法。
教学方法:讲授法教学过程:一、复习旧课,直入主题师引述: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
其间有个十一二岁的少年在做什么呢?可以看出闰土是个怎样的少年呢?(机智勇敢)二、品读体会1、课文讲了闰土几件事?你对哪一件事情最感兴趣?捕鸟、拾贝、刺猹、观鱼2、在这四件事中,我们还能了解到闰土的什么特点呢?3、小结:综合闰土给“我”讲的这四件事,我们可以看出闰土是一个怎样的少年?4、小结:由于环境的不同,闰土和文中的“我”对生活有不同的理解。
作者鲁迅是如此的向往闰土的生活,那闰土和作者相比,谁的生活有意思呢?同学们!如果要你选择,你是向往闰土的生活还是课文中“我”的生活?请结合课文内容谈一谈。
也可以结合你对鲁迅的了解以及鲁迅的作品来谈。
6、展开想象,训练口语。
板书设计:17 少年闰土紫色的圆脸雪地捕鸟聪明头戴小毡帽年少天真夏日拾贝能干颈套银项圈健康活泼月夜刺猹勇敢潮讯看鱼见多识广教学反思:18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第一课时教学内容: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内容:1、会写12个生字。
正确读写“遗体、挽联、致敬”等词语。
2、学习生字词,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1、会写12个生字。
正确读写“遗体、挽联、致敬”等词语。
2、学习生字词,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方法:讲授法教学手段:传统教学手段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二、初读课文,自学课文1、自读课文,注意读通课文,读准字音,不认识的字可借助字典弄清楚。
2、再浏览一遍,说说课文写了哪几件事?可分为几段?你怎么知道的?3、同桌讨论。
总结归纳段意4、刚才大家用比较简洁的语言概括了段意,你能用更简洁的语言给每个段加个小标题吗?教师指导学生加小标题。
教师讲解拟小标题的方法有两种:一是根据段意概括小标题:二是摘出最能表达主要内容的语句作小标题。
5、选择其中一到两个段落放声朗读,要读准字音,读得流利。
想想如何加小标题。
6、生分小组讨论研究。
三、再次默读课文,想想鲁迅先生是个怎样的人,勾出表明中心的句子。
(的确,伯父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板书设计:18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谈《水浒传》谈碰壁救助车夫关心女佣第二课时教学内容: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目标:1、学习生字词,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2、通过具体事例来悟出鲁迅先生的高贵品质,练习给各段加小标题,培养综合概括能力。
3、理解五段课文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分析理解的能力。
教学准备:课前收集关于鲁迅先生的资料,知道鲁迅先生是一个了不起的伟人。
教学重难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意思教学方法:讲授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鲁迅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出示中心句,齐读两遍。
二、学习二、四、五段1、从哪些事情中可以看出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2、小组交流。
谈《水浒传》部分从这些语句中你体会到了什么?重点理解“囫囵吞枣”“张冠李戴”。
如果是其他的长辈见“我”这样读书会怎样说?你能听懂伯父的话吗?从中可以感受到什么?三、学习“救助车夫”(出示投影片)用自己的语言说说图上的内容。
谁能说说你课外收集到的关于鲁迅先生的资料。
鲁迅先生是什么身份?想想资料上的内容,再看看图中的鲁迅先生,你有什么感受?指名有感情地朗读,体会鲁迅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
四、学习“关心女佣”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女佣阿三的话讲了哪两方面的意思?从阿三的话中我们分明触摸到了先生那颗为别人想的多,为自己想的少的心啊!第三课时教学内容: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内容:1、学习生字词,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2、通过具体事例来悟出鲁迅先生的高贵品质,练习给各段加小标题,培养综合概括能力。
3、理解五段课文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分析理解的能力。
教学准备:课前收集关于鲁迅先生的资料,知道鲁迅先生是一个了不起的伟人。
教学重难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意思教学方法:讲授法教学过程:一、激情引入二、学习“谈碰壁”这个故事。
1、你听说过或遇到过鼻子被墙壁碰扁的事情吗?2、那么,伯父说的“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究竟含着什么意思呢?我们来看屏幕上鲁迅先生的一段话──—中国各处是壁,然而无形,像“鬼打墙”一般,使你随时能“碰”。
3、联系鲁迅那个时代的情况,读读这段话,想一想、议—议:“四周围黑洞洞的”指什么?“碰壁”又指什么?4、师:同学们想一想,谈“碰壁”与表现伯父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也有联系吗?三、学习第一段鲁迅先生就是这样一个为别人想的多,为自己想的少的人,所以他也得到了人们的爱戴,(板书:爱戴)在先生去世以后,才会有那么多人来吊唁他。
直到今天,鲁迅先生的音容笑貌仍留在人们的记忆中,也深深地印在我们的心里。
板书设计:18、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为别人想的多爱戴为自己想的少教学反思:19* 一面教学内容:一面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鲁迅先生热爱劳动人民和关怀进步青年的高贵品质。
3、学习作者抓住特征描写人物外貌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鲁迅先生热爱劳动人民和关怀进步青年的高贵品质。
学习作者抓住特征描写人物外貌的方法。
教学方法:问题探究式教学手段:传统教学手段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板书课题二、整体感知,理清思路1、速读课文,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全文可以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按时间顺序,记叙了作者与鲁迅见面的全过程。
先写“我”与鲁迅一面之交的背景。
再写内山的热情接待和“我”买书缺钱造成的窘况。
重点写“我”与鲁迅的会面。
第二部分:写一面之交对作者的巨大鼓舞和影响。
2、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深入探究,体会重点语句。
跳读课文,勾出描写鲁迅外貌的语句,认真读一读,看能收获到什么。
3、学生读书,划出描写鲁迅外貌的语句,仔细朗读,体会。
三、指导学生朗读三处外貌描写。
1、这三处外貌描写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出示鲁迅的照片,自己观察,对照课文的描写,对作者的描写作出评论。
2、引导思考:文中这三次外貌描写有什么作用?3、在写人物方面,你收获到了什么?4、读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
(1)默读讨论:“我”为什么能在历尽艰苦的、受尽虐待的情况下,咬紧牙,昂起头?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谈谈你对鲁迅又有了哪些新认识。
板书设计:19 一面大病新愈叫人担心鼓励影响关心进步青年教学反思:20 有的人教学内容:有的人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深刻的内涵,了解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2、学习鲁迅的伟大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
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诗歌深刻的内涵,了解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2、学习鲁迅的伟大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方法:讲授法教学手段:传统教学手段教学课时:1教学过程:一、新课,揭示课题1、导入:人都有生死。
对待生和死,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理解和态度。
有的人活得崇高、伟大;有的人活得无耻、卑微。
在死的问题上,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
哪个同学能举出这两方面的例子?学生举例,教师评析、小结。
2、根据本课内容,介绍鲁迅的《自嘲》和散文诗集《野草》。
初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歌的基本内容1、找出哪些诗句写出了诗人对鲁迅的纪念?(每节诗的后两行)2、诗歌的首节中“活”与“死”的含义有什么不同?精读诗歌,领会诗歌感情。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
注意体会每节诗歌中感情。
指名朗读诗歌,读出各节的真情实感。
对比是常用的一种艺术手法,在诗歌中使用对比,能产生强烈的感情冲突。
这首诗每一小节都使用了对比的手法。
细读诗歌,体会诗歌对比的写法。
板书设计:有的人鲁迅有的人两种观点:死了活着还活着已死了对人民的态度:俯骑两种结局:记住摔垮对比教学反思:口语交际·习作五教学目标:1板书课题:留在心里的印象。
2、完成习作:通过一两件事写出一位小伙伴的特点,也可根据所给材料进行合理的续写。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口语交际留在心里的印象。
一、导入,明确目的1、导入:同学们,在生活中,我们会经常遇到新面孔,结识新朋友,并在后来的相处中不断加深了解。
这一节课,我们就从记忆的长河里搜索一下这些人留在我们心里的印象。
二、联系实际,全班交流。
1、指名回答。
谁给你的第一印象最深?你们初次相见时是怎样一番情景?给你留下了怎样的第一印象?2、指名回答:后来你们在相处的过程中又发生了什么事?你对他(或她)的印象发生了怎样的改变?小组交流,合作学习出示上述两组问题。
学生按兴趣自由选择学习伙伴。
3、提出合作学习要求:叙述时态度要大方,语句要通顺,把事情说具体。
听的同学要专心倾听,有不懂的地方可以提出来。
小组成员逐一说完后,选出本小组说得最好的的人。
4、小组合作学习,教师行进巡视,相机指导。
三、汇报交流,集体评议。
小组推选的同学在全班同学面前交流,师生集体评议。
四、全课总结。
第二课时习作指导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