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二 工业地域的形成
- 格式:ppt
- 大小:7.21 MB
- 文档页数:38
新课标教材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第四章《工业地域的形成》课标要求:分析工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
高中阶段学习工业问题,主要是以学习工业的区位选择为基础,学会运用正确的地理思维来思考工业问题,为学习和分析世界主要工业地域的形成提供理论基础。
二、【教材分析】本节内容主要侧重分析工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特别是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课本用了两个案例(鞍钢和宝钢的区位选择、钢铁工业区位选择的三次变化)来分析。
并且通过活动题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进行问题的探究。
意在培养学生从材料和地图中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对于教材中科学技术的进步改变了哪些因素和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这部分内容,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引入了教材之外的鞍钢和宝钢对劳动力的要求,以完善教材的不足。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工业区位选择的基本原理和主要区位因素。
2.理解不同导向型工业的特点。
3. 理解环境因素对工业布局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投资理财的活动,了解影响工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
2.通过设置两个小组合作的场景,理解工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掌握环境因素对工业布局的影响。
3.通过阅读材料分析,学会从材料和地图中,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视频引入场景,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实、求真的科学态度和精神。
2.通过环境因素对工业布局的影响,树立正确的环境观。
3.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与人合作的精神。
四、【教学重点、难点】(一)教学重点1. 影响工业区位的主要因素。
2. 运用工业区位选择的基本原理对工厂进行合理的区位选择。
(二)教学难点运用案例分析主要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五、【教学方法及分析】(一)教法:情景教学法、学案导学法、多媒体教学法、诱导互动法。
(二)学法:自主学习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和案例分析法。
自主学习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通过课前的预习,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结合本地的一些案例,引导学生有效的讨论,积极发表个人看法。
高二地理必修二复习知识点归纳【导语】高中地理的知识点较广泛,需要识记的内容较多,汇总起来更容易记住。
作者为各位同学整理了《高二地理必修二复习知识点归纳》,期望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1.高二地理必修二复习知识点归纳篇一工业地域的形成1、工业集聚和工业地域的形成(1)导致集聚的主导因素:道路、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便宜劳动力;资源和能源散布等。
(2)集聚的效益(作用)——规模效益——(着落本钱,提高利润)①可以加强企业间的信息交换和技术协作;②着落中间产品的运输费用和能源消耗;③共同利用工业区的道路、供水、供电、通讯等基础设施,节省生产建设投资;④有利于集中处理生产进程中的环境污染问题。
2、工业分散和工业地域联系(1)工业分散的原因:为了充分发挥不同地方的区位优势。
(2)工业分散的条件:①现代化的交通运输方式——方便、快捷、便宜;②现代化的通讯技术和手段——世界的“同时性”。
2.高二地理必修二复习知识点归纳篇二混合农业(1)主要是畜生和谷物的混合农业。
我国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生产主要是渔业与林业的混合农业。
(2)散布:欧洲、北美、澳大利亚(“骑在羊背上的国家”、“坐在矿车上的国家”)等。
(3)特点(墨累—达令盆地的“小麦——牧羊带”为例)①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互惠互利:种植业为畜牧业提供饲料,畜牧业为种植业提供肥料,休耕和轮作、(有利于复原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种植、牧场。
②有效公道的农事安排:小麦农忙(播种5—6月、收割11—12月)正是放牧的闲时。
③对市场的适应性强:灵活的生产挑选,根据市场肯定是多种植小麦还是多牧羊。
3.高二地理必修二复习知识点归纳篇三一、太阳辐射与地球1、太阳的主要成分:氢和氦2、太阳辐射:太阳以电磁波的情势向宇宙空间开释的能量3、太阳辐射能的来源: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4、太阳辐射波长范畴是0.15-4微米,分为紫外光、可见光和红外光,50%的能量集中于可见光。
5、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太阳直接为地球提供光热资源,生物生长离不开太阳坚持地表温度,增进地球上的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太阳辐射本身及大气运动、水循环等为人类提供能源为生产生活提供煤、石油等能源二、太阳活动与地球1、太阳外部结构的分层由里到外: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2、太阳活动:黑子(温度比其他区域低)、耀斑、日珥和太阳风(光球层、周期11年)(色球层)(日冕层)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影响气候;扰动电离层,使地球上无线电短波通讯遭到影响乃至中断;干扰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两极地区产生美丽的极光。
工业地域的形成说课稿高中地理说课稿引言概述工业地域的形成是地理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涉及到工业发展的地域分布、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等方面。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工业地域的形成,分析其影响因素和特点。
一、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城市化1.1 工业发展的需求: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城市化密切相关,工业发展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和市场,因此会集中在城市周边地区。
1.2 城市的功能:城市是工业地域的核心,提供了交通、通讯、金融等基础设施,吸引了大量的工业投资和人材。
1.3 城市规模的影响:城市规模的大小和发展水平直接影响了工业地域的形成,大城市通常会形成多元化的工业地域。
二、工业地域的形成与资源禀赋2.1 资源的优势:资源禀赋是工业地域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例如煤炭、铁矿石等资源的丰富会吸引工业企业的集中。
2.2 资源的利用:工业地域的形成还与资源的利用方式密切相关,科学合理的资源开辟能够促进工业地域的发展。
2.3 资源的可持续性:工业地域的形成需要考虑资源的可持续性,避免资源枯竭和环境污染等问题。
三、工业地域的形成与政策扶持3.1 政策的导向:政府的政策扶持对工业地域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例如税收优惠、用地政策等能够吸引企业投资。
3.2 政策的调控:政府还需要通过政策的调控来引导工业地域的合理发展,避免产业过度集中和资源浪费。
3.3 政策的协调:政府需要协调不同部门之间的政策,形成统一的政策导向,促进工业地域的协调发展。
四、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国际竞争4.1 国际市场的影响:工业地域的形成受国际市场的影响较大,国际竞争力强的地区往往能够吸引更多的外资和技术。
4.2 产业结构的调整:国际竞争的压力促使工业地域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向技术密集型和高附加值的产业转型。
4.3 创新能力的提升:国际竞争促使工业地域提升创新能力,加强科研合作和技术创新,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
五、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可持续发展5.1 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工业地域的形成需要重视环境保护,避免污染和资源浪费,实现可持续发展。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四章《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重要知识点和记忆点总结一、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1. 工业的概念及分类:工业是指从事自然资源的开采,对采掘品和农产品进行加工和再加工的物质生产部门。
工业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如轻工业和重工业,加工工业和原料工业等。
2. 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这些因素包括土地、水源、原料(矿产等)、燃料(动力)、劳动力、交通及基础设施、市场、技术、国家政策、工业基础、农业基础、个人偏好等。
不同的工业类型对区位因素的要求不同,如原料导向型工业应接近原料产地,市场导向型工业应接近市场等。
二、工业地域的形成1. 工业联系:工业联系是工业社会化、专业化生产的必然结果。
工业联系包括生产上投入—产出联系、非生产上的空间联系、非物质上的信息联系等。
2. 工业地域的形成:工业地域是工业集聚而形成的地域。
工业集聚的形式有多种,如生产工序上的联系(纺织厂和印刷厂之间)、空间利用上的联系(经济技术开发区中的企业)等。
工业地域的规模可分为工业点(工厂)、工业区(如上海金山)、工业枢纽(如上海)、工业地区(如沪宁杭工业区)等。
三、工业分散与工业地域联系工业分散是工业地域发展的另一种形式。
工业分散的原因包括老工业区的发展趋于饱和状态,使新建企业不得不迁出老工业区;以及由生产联系的工业企业之间的分散现象,这是为了充分发挥各地的区位优势而形成的。
工业地域联系则是指不同工业地域之间的经济、技术、信息等联系。
四、记忆点1. 工业的概念及分类:记住工业的基本定义和主要分类,理解不同工业类型的特点和区别。
2. 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掌握影响工业区位的各种因素,理解它们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机制。
3. 工业联系和工业地域的形成:理解工业联系的不同类型和工业地域形成的原因,掌握工业地域的不同规模和类型。
4. 工业分散与工业地域联系:了解工业分散的原因和工业地域联系的重要性,理解它们对工业地域发展的影响。
以上是对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四章《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的重要知识点和记忆点的总结和概述。
第四章 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第一节 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一、区位选择因素 1、 自然因素 (1)水源 (2)土地 (3)原料 (4)能源2、经济社会因素 (1)市场 (2)交通 (3)科技 (4)政策 (5)劳动力 (6)资金 (7)农业基础 (8)个人偏好3、环境因素(1)废渣污染严重的工业区位选择:远离居民区和农田(2)废气污染严重的工业区位选择:盛行风的下风地带或垂直地带(3)废水污染严重的工业区位选择:远离水源地或河流上游活动 科技进步导致工业区位选择因素的变化科技进步→交通运输条件改善(高速化、大型化)→工厂可以远离原料地、燃料地布局 →工业生产机械化、自动化水平提高→对劳动力素质、人才、科技的要求提高 →对信息的依赖程度提高→靠近市场布局→对资源的利用效率提高——对原料、燃料的依赖程度下降阅读 钢铁工业的区位选择变化第二节 工业地域的形成一、工业联系→工业集聚→工业地域2、工业地域(1)工业地域的形成①自发形成的工业地域:以工序上的工业联系为基础②规划形成的工业地域:或以工序上的工业联系,或以空间利用上的工业联系为基础二、工业分散→工业的地域联系1、工业分散(1)原因①原料和产品质量轻、体积小、价值高(如电子元器件)②产品结构复杂、零部件种类繁多(如汽车)③工业集聚过度,导致环境污染、成本增加(2)效益①充分利用不同地区的区位优势,提高经济效益②形成了跨国企业2、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1)现代化的交通(2)现代化的通信第三节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一、传统工业区(以鲁尔区为例)典型地区:美国东北部、德国鲁尔区、英国中部、意大利西北部、中国辽中南地区。
1、生产特点(1)、发展基础:丰富的煤炭和铁矿石(主导因素为原料导向型)(2)、工业部门:(煤炭、火电、化工、钢铁、机械、纺织)以重工业为主(3)、生产规模:以大型企业为主(4)、分布特点:高度集聚2、区位条件(1)地理位置优越:位于德国中西部莱茵河畔,欧洲经济最发达的区域内,欧洲陆上交通的十字路口(2)温带海洋性气候降水量多,河流流量大,水源充足(3)靠近法国的洛林铁矿(4)鲁尔煤田的煤炭储量丰富、开采条件好、品质优良(5)市场广阔(6)水陆交通便利(内河航运)3、衰落原因(1)新科技革命的冲击(根本原因)(2)产业结构单一(3)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①石油和天然气广泛使用,煤炭在世界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下降②冶金技术的进步,使煤炭消耗量减少③开采条件变差,成本增加(4)世界性的钢铁产能过剩①钢铁生产国和出口国越来越多,钢铁市场竞争激烈②钢铁替代品(橡胶、塑料)的广泛使用,使钢铁需求量减少(5)高度集聚,造成环境污染、交通拥挤、地价上涨、成本增加4、整治措施(1)调整产业结构(核心措施)①兼并重组,淘汰落后产能②发展高技术工业(如石油化工、汽车、电子工业)③发展第三产业(如金融业、旅游业、科技、教育)(2)调整工业布局①向德国西部和南部转移②向荷兰沿海转移(3)优化环境①控制工业三废的排放②植树种草5、整治效益(1)产业结构多样化(2)工业布局趋于合理(3)成为环境优美的地区活动中国辽中南重化工业基地的区位条件1、地理位置优越:濒临黄海、渤海海峡和渤海,与日本、韩国隔海相望,北起辽宁省中部腹地、南至辽东半岛南端,临近京津冀工业基地2、水源不足:降水量少、水污染严重3、铁矿石、海盐资源丰富(鞍山铁矿)4、石油、煤炭资源丰富5、重化工业产品市场广阔6、交通便捷(铁路)二、新工业区(以意大利东北部和中部新工业区为例)典型地区:意大利东北部和中部、温州乡镇企业、珠三角专业镇。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第四章《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知识点总结4.1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1、工业的概念及分类(1)概念:指从事自然资源的开采,对采掘品和农产品进行加工和再加工的物质生产部门。
(2)分类:按生产对象:采掘业、加工工业按产品性质:重工业(主要为生产服务)轻工业(主要为生活服务)2、主要的区位因素理想的工业区位:充足的原料、动力;质高价廉的劳动力;前景广阔的市场;便利的交通。
目的:低投入、高产出以花费最低的生产成本获得最高利润五种主导型工业类型的特征工业类型部门举例区位选择原则原料指向型工业钢铁厂、甜菜制糖厂、甘蔗制糖厂、水产品加工厂、水果罐头厂接近原料产地市场指向型工业啤酒厂、汽水厂、家具厂、印刷厂、石油加工厂、棉布厂接近消费市场动力指向型工业电解铝、冶金、化学等重工业接近能源供应地(火电厂或水电厂)廉价劳动力指向型普通服装、电子装配、包带等工业接近具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地方技术指向型工业集成电路、卫星、飞机、精密仪表等接近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地区3、影响工业区位选择主要因素的发展变化(1)科学技术进步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鞍钢与宝钢的区位变化特征:共同区位优势:交通便利、接近市场、接近水源区别:鞍钢——接近原料,燃料产地宝钢——接近消费市场钢铁工业的三次变革:近煤型(动力导向型)----近铁型(原料导向型)----临海型(市场导向型)(2)环境保护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3)社会因素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如政策变化、乡土情感、个人偏好、 工业惯性等4.2工业地域的形成一、工业联系——工业集聚——工业地域 1.工业联系(1)生产工序上的工业联系(投入——产出的联系)第一种是甲企业的产出是乙企业的投入。
如纺纱——织布——印染——服装制造。
第二种时同一工厂中不同工序之间的联系 也属于这种联系方式,如汽车组装厂、生产流水线。
(2)空间利用上的工业联系有些工厂相互之间并没有生产工序上的联系,却在地理空间上联系在一起,工厂之间这种空间联系有的为了共同利用基础设施,有的为了共同利用廉价劳动力等,如某些经济技术开发区中的不同工业企业(3)信息上的工业联系2、工业集聚在工业发展中,具有工业联系的一些工厂往往发生工业集聚现象。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不同工业地域的形成和发展特点
形成类型:
(1)自发形成的工业地域:有投入-产出关系
(2)规划建设的工业地域:有投入-产出关系;或由于共同设施而集聚一起
发展特点:
(1)农产品加工为主的工业地域:发育程度低;工业发展潜力小,面积小;如糕点厂、糖果厂等
(2)以钢铁等生产过程复杂工业为主的工业地域:发育程度高;工业发展潜力大,面积大可扩展成为工业城市,其区位由核心工厂区位因素而定
如钢铁工业城市鞍山、攀枝花、马鞍山
石油工业城市大庆、克拉玛依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第 1 页共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