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师大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17课
- 格式:doc
- 大小:71.00 KB
- 文档页数:4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7课《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优质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是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7课的主题。
本课主要讲述了战后资本主义世界在经济、政治、科技等方面的变化。
教材通过具体的案例和数据,让学生了解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的发展和变化,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认知和分析能力。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资本主义的发展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可能还存在一些认知上的模糊之处。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和分析问题,提高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战后资本主义世界在经济、政治、科技等方面的变化,掌握相关的历史事实和数据。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具体的案例,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到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的变化对于世界历史的发展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尊重和认知。
四. 教学重难点1.战后资本主义世界在经济、政治、科技等方面的变化。
2.战后资本主义世界变化的原因和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引导学生了解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的基本情况。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的变化。
3.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
2.课件:制作相关的课件,用于辅助教学。
3.案例资料:准备一些与战后资本主义世界变化相关的案例资料,用于分析和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资本主义发展历程,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5分钟)教师利用课件展示战后资本主义世界在经济、政治、科技等方面的变化,同时给出具体的数据和案例。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如战后资本主义世界变化的原因是什么?这些变化对于世界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探讨。
【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二战后欧洲的联合与日本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教学难点】从欧共体到欧盟的演变原因与影响和美国对日本的扶持【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讲述法图示法谈话法问题探究法概念解读法多媒体课件板书影视资料【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时事新闻导入英国《独立报》2019年3月19日报道称,法国欧洲事务部长卢瓦索决定将她的猫命名为“英国脱欧”,因为这只猫“优柔寡断”。
卢瓦索解释说,“它每天早上都把我叫醒,因为它想出门。
但当我打开门后,它又一直站在门口犹豫不决。
我要是把它赶出去,它还会回头瞪我”。
调侃归调侃,卢瓦索对自己养的这只“英国脱欧”应该还是很宠溺的,但对于工作中要处理的“英国脱欧”,可能就没那么多好脸色了。
毕竟,欧盟与英国“分手”的过程看起来不大体面。
2016年6月,英国就“脱欧”问题举行公投,决定退出欧盟。
根据英国政府与欧盟之间的协议,英国将在2019年3月29日正式脱欧。
没错,是“英国脱欧”先把“主人”叫醒了。
紧接着,“主人”把门打开了——2018年11月25日,欧盟正式通过此前与英国达成的脱欧协议。
然而,到了2019年1月15日,英国议会下院以压倒性优势否决英国政府与欧盟达成的脱欧协议。
议会要求首相继续与欧盟谈判,修改协议部分内容。
3月12日,英国议会下院投票再次否决脱欧协议。
欧盟是怎样建立和发展起来的?欧洲的联合对欧洲和世界带来怎样的影响?我们今天就来共同学习《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整体感知】快速浏览全文,学生回答:战后资本主义新变化表现在哪些方面?欧洲的联合美国的发展日本的崛起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在自学的过程中,大家最感兴趣的是什么?(据学生回答情况开展教学)【新课学习】新变化欧洲的联合请问什么是联合?(学生回答,体会战后欧洲的变化)(一)欧盟的前世今生(欧洲联合的历程)材料一欧洲一体化首先从经济一体化开始,1951年4月,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比利时、荷兰、卢森堡六国宣布成立欧洲煤钢共同体。
教学设计【教材分析】科技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闪烁着耀眼的光芒,照亮了人类前行的道路,推进了人类社会发展进步。
因此,科技史知识的学习在初中历史学习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且今天科技发展已成为各国着力发展的重要目标,科技成就的多寡将影响各国在未来格局中的位置,各国非常重视科技的发展。
科技发明出现后如何有效的利用,成为今天人们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因此,对中外历史上的科技成就进行专题复习是有必要的,而且学好科技史对我国社会发展具有指导意义。
【学情分析】初三学生已初步掌握中外历史的基本知识,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相应的问题,具有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学习会更轻松,初中生的表现欲旺盛,学生的学习热情高。
此外,科技知识属于时政热点问题,学生通过报刊、杂志、新闻、广播、网络上,能获取很多与时俱进的科技成就,对深入学习科技在现今的指导意义会非常有帮助。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工艺、数学、医学、建筑成就,四大发明;知道詹天佑等科学家的科技成就;知道中国现代的航天技术、农学和高新技术领域的成就等;了解世界古代的数学、科技建筑成就;知道牛顿等科学家的成就;三次科技革命等。
通过这些知识的复习,学生会归纳总结、分析比较,提升学生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问题等,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梳理;通过图表观察分析,得到结论,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对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科技成就的比较,总结科技发展的规律;探讨科技与现实的相关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回顾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感受中华文化中辉煌灿烂的科技成就,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认识到科技的发展程度影响一个国家国力的强弱;科技是一把双刃剑,既能为人类造福,也能为人类带来灾难,合理利用科学技术等。
【教学重点】夯实基础知识的同时,辨清易混、易错知识,指导学生掌握归纳、比较学习方法。
【教学难点】通过比较中国不同时期科技成就,总结科技发展的原因;三次科技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教案一、课标内容知道欧洲联合的趋势和日本经济的发展;知道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初步了解战后资本主义发展的新特点。
二、教学目标目标1:结合教材,识记“欧共体”、“欧洲联盟”的建立,美国的发展和日本的崛起、社会保障制度建立等基本史实。
目标2:阅读教材,知道西欧经济恢复和发展的原因、表现;欧洲联合的原因,“欧共体”和“欧洲联盟”的建立过程;(重点、难点)目标3:阅读教材,简述美国、日本在二战后经济发展的原因,列举美国经济发展的时间及特点;(重点、难点)目标4:阅读教材,归纳美国、英国、法国和联邦德国等为建立社会保障制度采取的措施。
(重点)三、教学活动1.课堂导入师:经历过二战的冲击,资本主义各国满目疮痍,百废待兴。
但是,令人惊叹的是,仅仅十余年的时间,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就远远超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
这些国家为什么发展如此之好呢?2.讲授新课(1)合作探究出示任务:任务一【自学识记】结合教材,识记“欧共体”、“欧洲联盟”的建立,美国的发展和日本的崛起、社会保障制度等建立基本史实。
出示任务:任务二【合作探究】1.阅读教材,归纳西欧经济恢复和发展的原因。
学生小组探讨,回答,教师讲解总结。
外因:美国的援助;内因:采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制定恰当的经济发展政策。
【合作探究】2.阅读教材,归纳西欧经济恢复和发展的表现。
学生回答:20世纪50年代初:西欧各国的工业生产已经大体达到甚至超过了战前水平。
20世纪50-70年代:西欧经济持续繁荣。
设计意图:旨在培养学生归纳总结历史问题的能力。
【合作探究】3.从材料一中我们可以看到西欧国家国土面积有何特点?这会对西欧经济发展产生什么影响?结合材料与所学,从内外因两方面分析欧洲联合的原因。
材料一:材料二:战争结束时,德、意、日战败国几乎成了一片废墟,国内经济百废待兴;英、法等战胜国“赢得了战争,输尽了财富”,实力大为削弱……(战后)欧洲传统的国际地位一落千丈,无论是战胜国还是战败国,都沦为二、三流国家。
第17课《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战后欧洲经济的复兴与欧洲联合的基本史实;了解美国经济发展的历程、特点和日本经济崛起的原因;理解社会保障制度建立的原因和影响;引导学生联系学过的知识分析美、欧、日经济发展的共同原因与特点,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和独立思考基础上得出结论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本课内容与现实联系密切,教师可以在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美国、欧洲、日本经济发展的资料(图片、数据),从中筛选具有典型意义的材料,用于课堂展示,激化学生的学习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社会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进步;培养学生崇尚科学的意识,确立求实创新的科学态度,并激发他们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振兴祖国的热情。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二战后欧洲的联合与日本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教学难点:从欧共体到欧盟的演变原因与影响和美国对日本的扶持。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2016年6月24日,英国“脱欧”公投结果出炉。
“脱欧”阵营赢得超过半数的民众支持,这意味着英国在加入欧盟43年之后正式与这个大家庭说“再见”。
2018年6月24日,英国脱欧公投两周年,上万民众游行呼吁对脱欧协议最终公投。
这是自2016年脱欧公投以来最大规模的一次示威游行。
欧盟是怎样建立和发展起来的?欧盟的建立对欧洲和世界带来怎样的影响?为什么今天英国出现“脱欧”与反“脱欧”的矛盾和斗争?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欧洲的联合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联系第二次世界大战对欧洲的影响,分析二战结束初期欧洲经济恢复的原因与概况。
材料展示:英军进入柏林以后,发现这座曾经辉煌的城市已经基本成为废墟,把德国的战争垃圾清理干净都需要30年时间。
由于长期的战争,此时的德国已经只剩下断壁残垣。
可是在15年以后,也就是1960年,德国却已经再次成为欧洲头号经济强国。
在短短15年的时间里,德国日耳曼民族是如何创造了这一奇迹的?1950—1970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年平均增长率的比较归纳总结:教师指导学生归纳二战结束初期西欧经济恢复发展的原因与表现。
第五单元冷战和美苏对峙的世界第17课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知道欧洲联合的趋势和日本经济的发展;知道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初步了解战后资本主义发展的新特点。
1.了解战后西欧、美国、日本等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采取的措施;理解社会保障制度、“新经济”的概念。
能够运用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措施来理解战后出现的新变化。
2.通过分析二战后资本主义新变化的本质及原因,学会懂得分析历史要从表象看到本质,培养学生借鉴历史经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学生通过思考讨论西方保障制度的利弊,培养全面、客观分析和比较历史现象,辩证地观察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重点:欧洲的联合;日本的崛起;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
难点:正确理解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西欧和日本都是美国非常有力的竞争对手。
朋友,是的。
盟国,是的。
但是,他们正在与我们竞争。
在经济领域的问题上,他们在全世界同我们竞争得非常激烈……同我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时候相比,美国遇到了我们甚至连做梦也没想到过的那种挑战。
——引自《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的讲话》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美国、日本是通过什么方式发展起来的?在此时期社会保障制度又发生了什么变化?让我们一起走进第17课《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了解历史的重大变化。
一、欧洲的联合1.欧洲经济的恢复史料1战后的欧洲。
教师:从图片中可以得知二战后欧洲的状况如何?阅读教材,二战后西欧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有哪些?学生:状况:一片废墟。
主要原因:西欧原有的工业基础;马歇尔计划的援助;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恰当的经济发展政策。
史料2战后资本主义的发展。
教师:结合史料说明二战后西欧经济的发展取得了怎样的成果?学生:20世纪50年代初,各国的工业生产已经基本恢复到甚至超过了战前水平。
20世纪50—70年代,西欧经济持续繁荣。
2.欧洲的联合(1)背景史料1二战使欧洲丧失了世界政治经济中心的优势地位,面对经济凋谢、政治危机、社会动乱等诸多困难,西欧各国纷纷实行社会改革,发展经济。
第17课《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教学设计第17课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1教学分析教学重点:二战后欧洲的联合与日本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教学难点:从欧共体到欧盟的演变原因与影响和美国对日本的扶持2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2016年6月24日,英国“脱欧”公投结果出炉。
“脱欧”阵营赢得超过半数的民众支持,这意味着英国在加入欧盟43年之后正式与这个大家庭说“再见”。
2018年6月24日,英国脱欧公投两周年,上万民众游行呼吁对脱欧协议最终公投。
这是自2016年脱欧公投以来最大规模的一次示威游行。
欧盟是怎样建立和发展起来的?欧盟的建立对欧洲和世界带来怎样的影响?为什么今天英国出现“脱欧”与反“脱欧”的矛盾和斗争?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欧洲的联合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联系第二次世界大战对欧洲的影响,分析二战结束初期欧洲经济恢复的原因与概况。
材料展示:英军进入柏林以后,发现这座曾经辉煌的城市已经基本成为废墟,把德国的战争垃圾清理干净都需要30年时间。
由于长期的战争,此时的德国已经只剩下断壁残垣。
可是在15年以后,也就是1960年,德国却已经再次成为欧洲头号经济强国。
在短短15年的时间里,德国日耳曼民族是如何创造了这一奇迹的?1950—1970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年平均增长率的比较归纳总结:教师指导学生归纳二战结束初期西欧经济恢复发展的原因与表现。
2.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和材料,帮助学生认识西欧走向联合的目的(原因)、过程与影响。
(1)首先引导学生分析西欧联合的目的(原因)、联合的过程。
材料展示:战争结束时,德、意、日战败国几乎成了一片废墟,国内经济百废待兴;英、法等战胜国“赢得了战争,输尽了财富”,实力大为削弱……(战后)欧洲传统的国际地位一落千丈,无论是战胜国还是战败国,都沦为二、三流国家。
美、苏以欧洲为主战场的冷战,更使欧洲人民终于意识到再也不能发生欧洲人打欧洲人的战争了。
设问:材料中促使欧洲人产生“再也不能发生欧洲人打欧洲人的战争”这一认识的原因是什么?为实现这一梦想,欧洲人有何重大措施?提示: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使欧洲国家实力大为削弱,美、苏以欧洲为主战场冷战,西欧国家深感加强西欧各国间合作的重要性;措施:先后建立了欧洲煤钢共同体、经济共同体和原子能共同体;1967年这三个组织合并为欧洲共同体,简称“欧共体”。
华东师大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17课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高密四中于秀兰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识目标:⑴了解赫鲁晓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匈牙利改革的基本内容。
⑵知道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的大致情况。
技能目标:通过比较赫鲁晓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匈牙利改革的异同,探究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的主要原因,对比中、苏改革概况,从而使学生学会用比较探究法学习历史事件。
2、过程与方法:⑴利用多媒体手段,增强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和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⑵采用师生互动方式,通过讨论完成有关知识的处理、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与合作解决问题的习惯。
⑶采用表格学习法,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引导学生谈谈对改革的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⑴通过对赫鲁晓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匈牙利改革等内容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必须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符合本国的实际状况。
⑵通过对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等史实的了解,使学生明确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是曲折、艰巨和长期的。
教学重点:⑴了解各次改革的内容⑵探究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的原因重点突破:⑴通过学生自读课本,自主学习各次改革的内容,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各次改革的特点及这些改革的共同点。
⑵教师组织学生在比较各次改革异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的原因。
教学难点:⑴各次改革遭到挫折的原因⑵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的原因通过对比分析,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讨论总结出原因,从而使学生明确社会主义道路是曲折的。
教法与学法导航:教法⑴范例教学法。
(学生通过学习一个改革,自己“照方抓药”,主动学习)⑵讲解法。
(在学生的展示过程中,对于一些重点、难点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归纳)⑶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学法⑴合作探究法(学生结合教师提出的讨论问题,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解决)⑵自主学习法(学生阅读课本自主学习,自己提出问题)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完成科学、系统、操作性强的教学设计,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查阅相关资料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问:苏联宣布建成社会主义国家的标志是什么?生答后,师指出:1936年制定宪法,宣布建成社会主义国家。
同时也标志着斯大林模式的形成。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苏联和东欧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同样处于和平发展时期,社会主义事业应如何前进,这是当时所有社会主义国家都面临的一个实际问题。
苏联和东欧国家相继进行了一些改革,但成效不大,最终导致了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
这些国家的改革有什么异同?这些改革为什么没有成功?这就是我们所要学习的内容。
讲授新课:1、赫鲁晓夫改革:师问:改革一般从哪些方面学习呢?生答:时间、背景、内容、结果等方面。
生答:还有特点、性质等。
师说:请同学们按照刚才提出的,分小组自学本目。
展示:⑴1953年3月,斯大林逝世。
谁掌握了党政大权,揭开了苏联体制改革的序幕?⑵小组讨论:①请根据改革的内容判断改革的性质。
②赫鲁晓夫改革有何特点?学生分小组解决上述问题,请组长记录好组员的发言,由组长总结问题的答案。
教师在学生阅读、讨论、总结时,深入小组进行指导和帮助。
讨论结束,组长展示本组的学习成果。
师问:请一组组长展示本组要求展示问题的答案。
组长回答后,多媒体展示问题的答案。
师问:请二个小组来回答讨论题。
二组组长抢先回答:赫鲁晓夫改革的性质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因为赫鲁晓夫改革是对斯大林时期的一些路线政策作了调整,揭开了苏联体制改革的序幕,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斯大林的经济政治体制。
四组组长不甘示弱地回答:赫鲁晓夫改革带有明显的应急性、局部性和肤浅性。
师小结:赫鲁晓夫针对斯大林时期存在的弊端进行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并未根本改变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各种矛盾更加突出,改革最终归于失败。
师过渡:继赫鲁晓夫之后,苏联的改革时断时续,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苏联的政治、经济已处于危机前的困境。
戈尔巴乔夫上台后进行了改革。
2、戈尔巴乔夫改革:学生认真阅读教材,在小组中互相交流,找到更多的有关戈尔巴乔夫改革的信息。
生回答:①改革的时间:1986年—1990年②内容:经济上,苏共二十七大通过了以根本变革经济体制为主的改革纲领;经济改革受阻,仓促转向政治改革;第三次人民代表大会修改宪法,取消苏共法定领导地位的条款;苏共二十八大通过了《走向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的纲领,确定了“向市场经济过渡”的方针。
③特点:倡导“民主化”和“公开性。
④结果:经济日益恶化,社会混乱,最终加剧了苏联的解体。
生补充:⑤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最大失误:取消苏共法定领导地位⑥1991年12月21日,原苏联11个加盟共和国领导人签署《阿拉木图宣言》,停止苏联的存在,12月25日,苏联正式解体。
师小结:可见,改革应该从本国的国情出发,不能脱离自己国家的实际情况,应遵循社会发展的规律。
3、匈牙利改革:师讲述:二次大战后,东欧各国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并以苏联为榜样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20世纪50年代中期,随着苏联局势发生变化,东欧多数国家先后走上改革的道路。
其中,匈牙利具有代表性。
生回答:①时间: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②改革者:卡达尔③内容:纳吉改革(试图突破“斯大林模式”,导致匈牙利事件爆发);卡达尔改革:1968年全国推行计划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经济体制改革;1989年实行多党制为基础的议会民主及混合制为基础的市场经济,修改宪法;1990年匈牙利共产党失去领导地位④结果:生活水平一度名列榜首;改革停止;内部危机、外部环境影响下发生剧变。
师点拨:特点是没有突破计划经济框架。
东欧剧变的时间是20世纪80年代末,其实质是社会性质发生改变。
讨论一: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讨论总结这三次改革的共同点。
师点拨,从出发点来看:都想突破斯大林模式;从经济方面来看:改革遇到阻碍,没能突破计划经济的旧框架;从政治方面来看:改革导致社会混乱,矛盾激化。
由此可见:社会主义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是曲折的。
各国必须根据自己的国情,实事求是地探索一条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同学们可以用表格比较法总结各次改革的异同点,有利于知识的梳理和对问题的理解。
探究一:我们在比较学习了赫鲁晓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匈牙利改革异同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的原因。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给以引导,可小结为:⑴从内因来看①经济长期处于困境,这是根本原因;②政治体制改革失败,政治混乱,社会动荡。
⑵从外因来看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
可让学生得出这样的结论:中国改革的成功是因为找到了符合中国国情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课堂小结:我们从各次改革的内容中了解到苏联、东欧国家进行改革的成败得失,他们的经验教训都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请同学们根据这一节课的学习,总结一下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有哪些启示?通过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可归纳为:①坚持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坚持独立自主的内外政策;②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显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③建立和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实行以法治国;④加强执政党建设,维护党的领导地位等。
板书展示:课堂作业:1、1953年斯大林逝世后,在苏联开始进行改革的是()A勃列日涅夫 B赫鲁晓夫 C安德罗波夫 D契尔年科2、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是()A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弊端 B各加盟共和国的分离倾向C戈尔巴乔夫背离社会主义的政治改革 D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和平演变”策略的影响3、东欧剧变的实质是()A各国政党变化B各国国名变化 C经济制度变化D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4、下列主题中,最符合20世纪50~90年代初苏联、匈牙利等国历史的是()A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 B国际工人运动的兴起C二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 D殖民扩张与殖民地人民的抗争5、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毛泽东材料二社会主义究竟是什么样子,苏联试了许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邓小平请回答:⑴十月革命是一场什么性质的革命?⑵后来僵化了的“苏联的模式”指的是什么?其特征是什么?⑶为改变苏联僵化了的模式,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戈尔巴乔夫进行了改革,但结果失败了,从中我们应吸取哪些历史教训?(附答案:1B 2C 3D 4A 5⑴帝国主义时代第一次胜利的无产阶级革命⑵斯大林模式;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⑶改革必须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党的领导;我国的改革遵循了实事求是的原则;我国的改革是循序渐进;我国的改革代表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得到人民的支持。
)教学反思:本课内容系统,问题设计注重了精练,环环相扣;注意了重难点知识的提炼、整合、梳理和建构。
通过表格比较法学习简单的问题、复杂的问题合作探究,做到史论结合、以知育人。
范例教学法的运用,既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探究的基础上延伸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渗透思想教育,整体效果还不错。
但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有些学生没有积极主动地参与讨论,尤其是基础差的同学需要教师特别关注,同时对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的原因理解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