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植物细胞1
- 格式:ppt
- 大小:1.01 MB
- 文档页数:21
一、实验目的1. 了解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及其功能。
2. 掌握制作植物细胞临时装片的方法。
3. 通过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的结构,加深对细胞理论知识的理解。
二、实验原理植物细胞是构成植物体的基本单位,具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液泡、叶绿体等结构。
通过观察植物细胞,可以了解其结构特点及其功能。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洋葱鳞片叶、菠菜叶片、青辣椒、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滴管、盐酸、酒精、蒸馏水、染色剂等。
2. 仪器:显微镜、解剖镜、刀片、镊子、培养皿、玻璃皿、酒精灯、纱布、绸布、毛笔刷等。
四、实验步骤1. 取材:选取洋葱鳞片叶、菠菜叶片、青辣椒等植物组织作为观察材料。
2. 制作临时装片:(1)将洋葱鳞片叶、菠菜叶片等植物组织切成薄片,厚度约0.5mm。
(2)在载玻片中央滴一滴蒸馏水,用镊子取植物组织薄片放在水滴中。
(3)用镊子轻轻压平植物组织薄片,使其紧贴载玻片。
(4)盖上盖玻片,用镊子轻轻压平盖玻片,排除气泡。
3. 染色:(1)将临时装片放入染色碟中,滴加适量的染色剂。
(2)用显微镜观察染色后的细胞结构。
4. 观察与绘图:(1)观察植物细胞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液泡、叶绿体等结构。
(2)记录观察到的细胞结构特点,绘制植物细胞结构图。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观察到洋葱鳞片叶细胞具有明显的细胞壁,呈绿色,细胞膜透明,细胞质中散布着细胞核和液泡。
2. 观察到菠菜叶片细胞具有明显的细胞壁,呈绿色,细胞膜透明,细胞质中散布着细胞核和液泡,叶绿体较大,呈绿色。
3. 观察到青辣椒细胞具有明显的细胞壁,细胞膜透明,细胞质中散布着细胞核和液泡,液泡较大。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了解了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及其功能。
细胞壁具有保护和支持作用,细胞膜具有物质进出和物质交换功能,细胞质具有流动性和物质交换功能,细胞核具有遗传信息传递功能,液泡具有储存物质和调节细胞渗透压功能,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观察植物细胞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2. 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和分析植物细胞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进行探究,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2. 植物细胞的观察方法。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及其功能。
2. 教学难点:植物细胞结构的观察和分析。
四、教学方法:1. 观察法:学生通过观察植物细胞切片,了解其结构。
2. 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植物细胞结构的特征。
3. 实践操作法:学生动手制作植物细胞切片,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五、教学准备:1. 植物细胞切片标本。
2. 显微镜。
3. 载玻片、盖玻片。
4. 染色剂(如碘液)。
5. 纸、笔、记录表格。
六、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植物,提问:“你们知道植物细胞是什么样子的吗?”2. 教师展示植物细胞切片,简要介绍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3. 学生分组观察植物细胞切片,记录观察到的结构。
4.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植物细胞结构的特征及功能。
5. 学生动手制作植物细胞切片,体会观察植物细胞的乐趣。
七、课堂练习:1. 学生完成植物细胞结构观察记录表。
2. 学生绘制植物细胞结构图。
八、拓展活动:1. 学生收集不同植物的细胞切片,比较它们的结构特点。
2. 学生通过网络、书籍等途径,了解植物细胞结构与人类细胞结构的异同。
九、课后作业:1. 观察家中或校园里的植物,描述其细胞结构。
十、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为下一节课的教学提供改进方向。
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了解学生对植物细胞知识的掌握程度,以便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观察植物细胞切片的准确性和描述能力。
2. 学生讨论植物细胞结构特征的深度和广度。
3. 学生制作植物细胞切片的操作技能和创造力。
4. 学生完成课堂练习和拓展活动的质量。
七、安全与卫生:1. 教师确保学生在使用显微镜和植物细胞切片时注意安全,避免划伤或摔落显微镜。
实验一四大基本组织的观察实验目的:观察并了解动植物细胞与组织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实验材料:显微镜、玻璃片、手术刀、注射器、盐水溶液、洋葱、鲜花、小白鼠等。
实验过程:1.观察植物细胞步骤一:将一片洋葱的最表层取下,切成薄片放在玻璃片上。
步骤二:滴上盐水溶液,用另一片玻璃片盖住。
步骤三:将盖片放在显微镜下,先用低倍镜观察,再用高倍镜观察。
观察结果:在洋葱细胞中可以看到细胞核、细胞质以及细胞壁。
细胞核位于细胞中心,周围有较宽的细胞质。
细胞壁呈现网状结构。
解释:洋葱细胞是典型的植物细胞,具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和细胞壁。
细胞核是细胞的控制中心,细胞质是细胞内的基质,提供养分和能量。
细胞壁是植物细胞的保护层,赋予细胞形状,并提供机械支撑。
2.观察动物细胞步骤一:用手术刀切开小白鼠的皮肤,取出一小块肌肉组织。
步骤二:将肌肉组织切成薄片放在玻璃片上。
步骤三:滴上盐水溶液,用另一片玻璃片盖住。
步骤四:将盖片放在显微镜下,先用低倍镜观察,再用高倍镜观察。
观察结果:在肌肉细胞中可以看到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
细胞核位于细胞中心,周围有较宽的细胞质。
解释:动物细胞是以动物为基础的细胞,也包含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
由于动物细胞没有细胞壁,所以相对植物细胞而言更灵活。
细胞膜是细胞的保护膜,通过选择性通透性维护细胞内外物质的平衡。
3.观察植物细胞组织步骤一:取一片鲜花的花瓣或叶片。
步骤二:将花瓣或叶片切成薄片放在玻璃片上。
步骤三:滴上盐水溶液,用另一片玻璃片盖住。
步骤四:将盖片放在显微镜下,先用低倍镜观察,再用高倍镜观察。
观察结果:在植物细胞组织中可以看到细胞间隙、细胞壁以及细胞质。
细胞壁形成一个个六角形的细胞。
解释:植物细胞组织由多个细胞组成,相邻的细胞通过细胞间隙相连,实现细胞间物质的传输和交流。
细胞壁是植物细胞的外部保护层,不仅提供了机械支撑,还可以在组织层面上形成不同形状和功能的细胞。
实验结论:通过这次实验,我们观察和了解了植物与动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植物学实验1显微镜的使用及植物细胞观察引言:显微镜是植物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工具,它可以帮助我们观察植物细胞的微观结构。
本实验的目的是学习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并观察植物细胞的结构和组织。
材料与方法:1.显微镜:包括目镜、物镜和调焦手轮等部件。
2.盖玻片、载玻片和滴管:用于制作和观察样品。
3.植物材料:如鲜叶片、细胞培养物等。
实验步骤:1.准备显微镜:将显微镜放在水平桌面上,并调节目镜和物镜。
2.制作样品:取一片鲜叶片,用镊子夹起并放在载玻片上。
滴一滴蒸馏水在叶片上,然后将盖玻片轻轻覆盖在叶片上。
3.放置样品:将制作好的样品放在显微镜的样品夹上。
4.调焦:用调焦手轮将样品调焦到最清晰的位置。
5.观察细胞:通过目镜观察样品中的细胞,并注意细胞的形状、大小和结构。
结果与讨论:在本实验中,我们观察了鲜叶片的细胞结构。
在显微镜下,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叶片上的细胞。
细胞是植物体的基本单元,它们具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等结构。
在观察过程中,我们发现细胞的形状和大小各异,有的呈长方形,有的呈圆形,有的呈梭形等。
细胞壁是细胞的外围结构,它起到支持和保护细胞的作用。
在样品中可以清晰地看到细胞壁的存在,它呈现为一层透明且均匀的薄膜。
细胞膜是细胞内外的分界线,它控制着物质的进出。
细胞膜呈现为一层透明的薄膜,紧密地包裹在细胞质的外围。
细胞质是细胞核和细胞膜之间的区域,它包括细胞器和细胞液等成分。
在样品中,我们可以看到细胞质呈现为一种黏稠的半透明物质,散布在细胞核和细胞膜之间。
细胞核是细胞中的控制中心,它包含着遗传物质DNA,并参与细胞的分裂和遗传传递等重要功能。
在观察中,我们可以看到细胞核位于细胞质的中央,呈现为一个较大的、圆形的结构。
综上所述,通过显微镜的使用,我们成功地观察到了植物细胞的微观结构。
细胞是植物体的基本组成部分,了解其结构和功能对于我们深入研究植物学具有重要意义。
在今后的实验中,我们可以进一步观察和研究植物细胞的其他组成和特征,以更好地了解植物的生长和发育过程。
一、实验目的1. 学习制作临时装片的基本方法。
2. 观察并认识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3. 练习绘制植物细胞结构简图。
二、实验原理植物细胞是构成植物体的基本单位,具有多种细胞器和细胞结构。
通过观察植物细胞,我们可以了解其形态、结构及功能。
三、实验材料与用具1. 材料:洋葱鳞片叶、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滴管、镊子、盐酸、酒精、清水、碘液、显微镜镜片、显微镜支架。
2. 用具:实验台、白纸、铅笔、剪刀、解剖刀。
四、实验步骤1. 制作临时装片(1)将洋葱鳞片叶剪成小块,用解剖刀将叶片切成薄片。
(2)在载玻片上滴一滴清水,将洋葱鳞片叶薄片放在水滴中。
(3)用镊子轻轻将盖玻片盖上,避免产生气泡。
2. 染色(1)用滴管滴一滴碘液在盖玻片的一侧。
(2)用吸水纸从盖玻片的另一侧吸碘液,使碘液均匀覆盖在洋葱鳞片叶薄片上。
3. 观察(1)将载玻片放在显微镜支架上,调节显微镜的焦距,使洋葱鳞片叶薄片清晰可见。
(2)观察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液泡、叶绿体等。
4. 绘制植物细胞结构简图(1)用铅笔在白纸上绘制洋葱鳞片叶薄片的轮廓。
(2)在轮廓内绘制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液泡、叶绿体等。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细胞壁:洋葱鳞片叶细胞壁呈透明状,为细胞提供支持和保护。
2. 细胞膜:细胞膜为半透膜,负责物质的进出和信息的传递。
3. 细胞质:细胞质为胶状物质,含有多种细胞器和细胞结构。
4. 细胞核:细胞核为细胞的核心,含有遗传物质DNA。
5. 液泡:液泡为细胞内的储存器官,储存水分、营养物质和废物。
6. 叶绿体:叶绿体为植物细胞特有的细胞器,负责光合作用。
六、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成功观察到了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液泡、叶绿体等。
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植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为后续学习植物生理学和分子生物学打下基础。
七、实验反思本次实验过程中,我们遇到了以下问题:1. 载玻片上的洋葱鳞片叶薄片不易均匀分布,导致观察时部分区域较暗。
观察植物细胞实验报告实验目的:通过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的形态结构及特征,了解植物细胞的基本组成和功能。
实验器材:显微镜、草叶片、无菌注射器、盐水、玻璃片、垫片、草细胞标本。
实验步骤:1. 取一片新鲜的草叶片,放入无菌注射器中,注入适量的盐水。
2. 将草叶片置于玻璃片上,用剪刀轻轻剪开表皮和叶肉组织,取得一小片草细胞标本。
3. 用滴管将一滴盐水滴在草细胞标本上,覆盖一片垫片。
4. 用镊子将垫片取下,放在显微镜物镜下进行观察。
首先用放大镜将标本放大到适当的倍数,然后进一步放大,观察植物细胞的形态结构。
实验结果:1. 细胞壁:植物细胞的细胞壁比较厚实,由纤维素和其他多糖构成。
细胞壁可保证细胞在环境变化下的稳定性和保护细胞免受机械伤害。
2. 细胞膜:细胞膜是细胞内和外环境的隔离层。
植物细胞的细胞膜分为内外两层,其中内层富含磷脂和蛋白质,外层则横跨于其外部,形成异构鞘。
细胞膜对物质的进出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3. 细胞质:细胞膜内的物质称为细胞质,主要由水分和溶质构成。
细胞质中含有各种酶、核酸、膜蛋白、细胞骨架等物质,可满足植物细胞的生物学活动所需。
4. 细胞核:细胞核是植物细胞的控制中心,由外核和内核组成。
外核含有许多孔隙,可以与细胞质交流;内核则包裹着核染色质,内核和外核之间相互隔离。
核染色质是蕴含着遗传信息的重要物质,是细胞有序生长和分裂的重要因素。
通过观察植物细胞的形态结构及特征,我们可以清晰地了解植物细胞的基本组成和功能,同时也体现了细胞学研究的不断发展。
这次实验的成功为我们探究细胞生物学的研究提供了一定帮助,相信我们对细胞结构和功能的理解会不断深入,为植物学及生命科学的研究贡献更多重要信息。
观察植物细胞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及其功能。
(2)学会使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
(3)能够识别并描述植物细胞的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植物细胞玻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运用显微镜进行观察,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
(3)分析植物细胞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生物学实验的兴趣。
(2)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探索科学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及其功能。
(2)使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的方法。
2. 教学难点:(1)植物细胞结构的识别。
(2)显微镜的操作技巧。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植物细胞玻片。
(2)显微镜。
(3)教学PPT。
2. 学生准备:(1)预习植物细胞相关知识。
(2)了解显微镜的基本操作。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植物细胞是什么吗?(2)总结:植物细胞是构成植物体的基本单位,它具有许多特点和功能。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观察植物细胞玻片,了解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2)学生总结植物细胞的特点。
3. 显微镜操作:(1)讲解显微镜的基本操作方法。
(2)学生分组进行显微镜操作,观察植物细胞。
4. 观察与分析:(1)让学生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记录下观察到的现象。
(2)分析植物细胞的特点,如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植物细胞的特点及其功能。
(2)鼓励学生热爱大自然,继续探索科学。
五、课后作业:1. 绘制植物细胞结构图。
3. 预习下一节课内容:动物细胞的特点。
六、教学内容与活动设计:6. 植物细胞与环境的相互作用(1)知识与技能:了解植物细胞如何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
学习植物细胞对光照、水分、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利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观察植物细胞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反应。
分析环境因素对植物细胞生长和发育的影响。
观察植物细胞的评课稿观察植物细胞的评课稿9月29日,艾老师完成《观察植物细胞》第1课时的教学。
这一节课既是作为学校“优质课示范周”示范课,亦是学校科组在推广学习“生本教育”后的实践课。
本节教学内容较多,要达成的目标比较多包括:(1)学会制作临时装片的基本方法;(2)观察自己制作的临时装片(3)绘制植物细胞结构简图;(4)阐明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本课时目标是前三点。
总的说来,亮点较多:1、课前准备充分。
表现在课件的精良制作和多媒体技术的娴熟使用;在课前对教室课桌的重新编排;课前作业的设计和布置;在课前,艾老师特意邀请9位学生(每组1位)参与课前准备,预先培训这些学生,这些学生在课堂上发挥了很好的带头作用。
2、教学设计合理。
在艾老师的教学设计中,其思路非常明确,采用探究性学习的模式进行实验教学,突显实验的“动手”“探究”功能,以个人和小组合作的方式,引导学生在操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课堂流程可以概括为:复习显微镜的使用——如何才能观察到细胞——制作成玻片标本(玻片标本的种类)——学生动手制作玻片标本——观察自制的标本——组内、组间交流(解决疑难)——总结制作技巧——评价——再制作——绘图——交流——总结——整理仪器。
遵循了循序渐进的原则,又显得环环相扣。
作为“生本教育”模式的.实践课堂,艾老师在前置作业的设计上颇费了心思,每一道讨论题给学生的留白很多,尽可能给学生创造发挥的空间。
从课堂效果看不论是目标还是内容,学生领悟的掌握的达成度都比较好。
小组的组建和别具一格的组牌设计等等都为课堂活动的成功开展作了充分的铺垫,这些都为本科组学习推广“生本教育”模式提供了一个可借鉴的模板。
存在问题:1、学生作业(作品)的反馈、评比、评价等方面。
在实验过程中,有两个需要评比、评价的环节(比较制作好的临时标本和所画的图)都匆匆带过,学生失去很好的展示学习结果的机会,也使本节课的效果大打折扣。
这里的根本原因是实验室条件所限,如缺少实物投影和显微投影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