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史记》与《汉书》的异同
- 格式:doc
- 大小:19.00 KB
- 文档页数:5
史记与汉书艺术特色的比较《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代表了古代历史散文的最高成就,鲁迅称它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班固编撰的《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它是继《史记》以后出现的又一部史传文学典范之作,因此,历史上经常把司马迁和班固并列、《史记》和《汉书》对举。
艺术特色,也称“表现手法”。
指作家、艺术家在创作中所运用的各种具体的表现方法。
下面我从体裁,选材,结构形式,表达方式,写作技巧,艺术风格等几个方面,用我有限的知识来比较一下《史记》与《汉书》的异同。
1,体裁。
《史记》和《汉书》都是纪传体。
纪传体是史书的一种形式,以为人物立传记的方式记叙史实,由司马迁首创。
而不同的是史记是通史。
写的是自黄帝至西汉武帝时代3000年的兴衰沿革。
而汉书是断代史——以朝代为断限的史书。
此体裁创始于东汉史学家班固,他所著的《汉书》,写高祖元年(前206年)到王莽地皇四年(23年)西汉王朝一朝230年的历史。
2,选材。
《史记》所写的秦汉之际的杰出人物是在天下未定的形势下云蒸龙变,建功立业,涌现出的草莽英雄,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战将和谋士。
《汉书》所写的西汉盛世人物则不同,他们是在四海已定、天下一统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其中更多的是法律之士和经师儒生。
和秦汉之际充满传奇色彩的战将谋士相比,西汉盛世的法律经术文学之士的遭遇却是富有戏剧性的。
3,结构形式。
全书由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组成。
这五种体例各有区别,相互配合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其中十二本纪是纲领,十表、八书作为十二本纪的补充,形成纵横交错的叙事网络。
三十世家围绕十二本纪展开,七十列传又在世家之外。
班固取材于《史记》,承袭而有所补充、调整、变化和发展,体例较《史记》更为整齐统一。
《汉书》把《史记》的「本纪」省称「纪「,「列传」省称「传」,「书」改曰「志」,取消了「世家」,汉代勋臣世家一律编入传。
4,写作技巧。
司马迁对天下大势了如指掌,对事态的轻重缓急明于心而应于手,成功地运用了顺叙、倒叙、正叙、侧叙等手法,使人应接不暇而又无不了然。
史记和汉书的比较《史记》与《汉书》的比较《史记》是我国第一部通史,记载了上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
《汉书》是第一部断代史,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西汉的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的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30年的史事。
《汉书》把《史记》的“本纪”省称“纪”,“列传”省称“传”,“书”改曰“志”,取消了“世家”,并入“列传”,体例较《史记》更为整齐统一。
除了二者体例内容不同,更重要的不同还在于深层次的内容,我认为有以下三点不同。
一、人物记叙侧重点不同《史记》最精彩的篇章是楚汉相争和西汉初期的人物传记,《汉书》的精华则在于对西汉盛世各类人物的生动记叙。
《汉书·公孙弘卜式宽传》对于武帝和宣帝朝涌现的各类人材作了概述,其中提到的绝大多数人物都在《汉书》中有一席之地,分别为他们立传。
通过叙述这些历史人物的事迹,全面地展现了西汉盛世的繁荣景象和那个时代的精神风貌。
《史记》所写的秦汉之际的杰出人物是在天下未定的形势下云蒸龙变,建功立业,此时涌现出一批草莽英雄,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战将和谋士。
《汉书》所写的西汉盛世人物则不同,他们是在四海已定、天下一统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其中固然不乏武将和谋士,但更多的是法律之士和经师儒生。
除《世家》外,《史记》的人物传记基本都是以写单个人为主,很少全面叙述家庭的兴衰史。
在汉初的功臣传记中,只有《绛侯周勃世家》写了周勃、周亚夫父子的事迹,其他人的传记基本是止于其身。
西汉盛世培育了一大批官僚世家,他们不是一代为官,而是几代人相承,常盛不衰。
《汉书》记叙了许多世袭官僚家族的历史,如《霍光金日磾传》、《张汤传》、《杜周传》、《韦贤传》、《萧望之传》、《冯奉世传》、《翟方进传》等,传主都不是单独一个人,而是记叙几代人的事迹。
通过描述这些家族的兴衰史,对西汉社会的变迁作了多方面的展示。
二、笔法不同《汉书》笔法精密,在平铺直叙过程中寓含褒贬、预示吉凶,分寸掌握得非常准确。
浅析《史记·平准书》与《汉书·食货志》异同作者:于泳来源:《商业经济》2017年第03期[摘要] 《史记·平准书》是古籍中记载经济发展史的开山之作,对于《汉书·食货志》有着重要的影响。
《汉书·食货志》继承和借鉴了《史记·平准书》部分内容,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当时时代背景增加了“食”的内容,以及延长时间段线进行全方面的阐述,两本书虽然有相同之处,但是在行文中各自结合了自身的特点,又各具特色,同时又结合所处的时代背景与自身的特点创作而来,二者之间同中有异。
这两本书都对后世经济的研究产生了极大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史记;汉书;平准书;食货志;异同;影响[中图分类号] G341 [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09-6043(2017)03-0136-02在我国史籍中,《汉书》在体例上沿袭了《史记》而稍作改变,《史记》包括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种体例;《汉书》则是纪、表、志、传四种体例,改“书”为“志”,其中,《汉书·食货志》是由《史记·平准书》发展而来。
《史记·平准书》开经济先河,《汉书》才始才称之为食货志,两者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借鉴与继承,同时也存在着诸多的差异。
《史记·平准书》在《史记》书类位列第八,是我国古籍中系统的论述经济史的开山之作,它记述了汉朝兴起后到汉武帝时期,经济发展以及盐铁官营、平准均输、算缗告缗等政策。
司马迁《太史公自序》:“维币之行,以通农商;其极则玩巧,并兼兹殖,争于机利,去本趋末。
作《平准书》以观事变”。
[1](p3306)他认为商品货币经济过度的发展,会造成不良后果,因此作《平准书》,把这一时期的经济情况记载下来。
《汉书·食货志》是《汉书》志类位列第四,由两部分构成。
一部分是“食”,主要详细地介绍了从周代开始一直到王莽摄政时期的农业、赋税制度、土地制度的变化;另一部分曰“货”,记载了从周朝到西汉以来各个时期的货币种类的演变及其在整个社会中的作用,充分说明了经济的重要性,可以看作是一部系统的经济史。
《《史记》《汉书》刘邦定三秦记载比较研究》篇一《史记》与《汉书》中刘邦定三秦记载比较研究一、引言《史记》与《汉书》作为中国古代史书的两部巨著,其对于历史事件的记载具有极高的权威性和参考价值。
刘邦定三秦作为中国历史上一段重要的军事事件,两部史书对其均有详细的记载。
本文将就《史记》与《汉书》中关于刘邦定三秦的记载进行深入的比较研究,以期揭示两部史书在记载同一历史事件时的异同,并探讨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二、刘邦定三秦的历史背景刘邦定三秦是指西汉初年,刘邦攻取并稳定关中地区(今陕西一带)的历史事件。
在楚汉相争之际,刘邦通过巧妙的战略和英勇的战斗,成功夺取了秦朝故地,即三秦之地,为西汉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三、《史记》中的记载《史记》中关于刘邦定三秦的记载主要集中于《高祖本纪》。
司马迁详细描述了刘邦的生平事迹,包括其起兵、征战、定都等过程。
在描述攻取三秦之地的过程时,司马迁着重强调了刘邦的智慧和勇气,以及其在军事斗争中所采用的策略和手段。
此外,《史记》还对当时的社会背景、人物关系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描述,使得读者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这一历史事件。
四、《汉书》中的记载与《史记》不同,《汉书》中的记载更加注重政治、制度等方面的内容。
在描述刘邦定三秦的过程中,《汉书》主要从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分析。
班固在描述这一事件时,更加注重对历史事件的客观记录,对刘邦的功绩和战略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描述,同时也对当时的社会状况、政治制度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五、比较研究(一)异同点比较1. 相同点:两部史书均对刘邦定三秦这一历史事件进行了详细的记载,均强调了刘邦的智慧和勇气,以及其在军事斗争中所采用的策略和手段。
此外,两部史书在描述这一事件时,均涉及了当时的社会背景、人物关系等方面。
2. 不同点:《史记》更注重对人物形象的刻画和对历史事件的感性描述,而《汉书》则更加注重对历史事件的客观记录和对政治、制度等方面的分析。
在具体内容上,《史记》对刘邦的功绩和战略的描述更加生动形象,而《汉书》则更加注重对历史事件的全面性分析。
《史记》《汉书》刘邦定三秦记载比较研究《史记》《汉书》刘邦定三秦记载比较研究中国历史上,刘邦对秦朝的灭亡以及对中国的统一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关于刘邦定三秦的记载,《史记》和《汉书》成为了我们了解这段历史的重要文献。
在这两部史书中,刘邦定三秦的过程以及相关人物的表现和描述存在一些差异。
本文将对两者的叙述进行比较研究,并探讨其背后的原因。
《史记》是我国古代一部关于历史的巨著,其中以记载刘邦统一中国的记述最为详实。
《秦始皇本纪》是《史记》中关于秦朝的主要记载,而刘邦定三秦的故事则出现在《萧何列传》和《项羽本纪》中。
在《史记》中,萧何被描绘为刘邦的得力助手,智勇双全,并对刘邦定三秦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而在《项羽本纪》中,虽然记载了刘邦定三秦的过程,但对他的功绩却没有给予太多的赞美,反而更多地强调了项羽的失误和失败。
这种描写方式似乎在塑造刘邦与项羽的形象,并有可能是史书编写者的个人偏好或政治立场的反映。
与《史记》相比,《汉书》是汉代后期撰写的一本百科全书式的史书,记述了中国历史上的各个时期。
《刘邦本纪》是《汉书》中刘邦的主要记载,而刘邦定三秦的重要事件被分别记载在《功臣侯者表》和《高祖功臣侯者列传》中。
在《刘邦本纪》中,刘邦被描述为一个卓越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具有卓越的智慧和胆识。
而在《功臣侯者表》和《高祖功臣侯者列传》中,刘邦定三秦被赋予了更为突出的地位和功绩,被称为“开创帝业”的关键一战。
这种描写方式更加强调了刘邦的重要作用,并展现了他的统治者风范。
从这两部史书的记述中可以看出,《史记》和《汉书》对刘邦定三秦的表述存在一定的差异。
其原因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笔者的个人偏好或政治立场会对记述产生影响。
特别是在历史记载中,既需要客观真实地描绘历史事件,又需要强调各类英雄人物的战功。
所以,不同史书编写者的政治倾向和观点会对对刘邦的定位产生影响。
比如,对项羽的批评是因为项羽失去了天下的统治权,而刘邦是中国历史上的开国皇帝,所以在《刘邦本纪》中对他的赞美更多。
读书心得——《史记太史公自序》与《汉书司马迁传》异文探析《史记》和《汉书》是两汉史学著作的双璧,加之两书的部分篇章内容类似,自然会引起学者的关注。
从古至今,学者比较分析两书的异同之处,得出许多精妙观点。
然而,诸家在论及《史记》与《汉书》相似篇章时,对《史记·太史公自序》(以下简称“史”)及对应的《汉书·司马迁传》(以下简称“汉”)的关注不多。
南宋倪思《班马异同》开拓了班马异同比较这一新的领域,对两书大部分篇章的字句详细进行比勘,却没有提到《史》《汉》。
刘辰翁《班马异同评》重点评价两书中的人物形象、性格等文学内容,也没有关注《史》《汉》。
后继学者在讨论班马异同时,同样很少提及《史》《汉》两文。
有鉴于此,本文对《史记·太史公自序》和《汉书·司马迁传》内容重叠部分进行详细梳理,整理这两篇文章的异文并探析其产生的原因,祈请方家指教。
一、《史记·太史公自序》《汉书·司马迁传》异文整理《史记·太史公自序》和《汉书·司马迁传》中有大量异文。
这些异文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脱文、衍文、倒文、讹文,第二类是通假字、异体字。
王彦坤《试论古书异文产生原因》一文将这两类异文分别称为“辗转讹误”和“字有异体”[1]。
前者与版本流传有关,后者则源于文字发展。
这两类异文属于校勘学和文字学的范畴,不纳入本文的讨论范围。
本文讨论的是第三类异文,即班固对《史记·太史公自序》的修改与删削。
这类异文主要包括语言和非语言两方面。
(一)语言方面的异文1.班固改《史记》中的今字为古字①《史》“晋中军随会奔秦”,《汉》作“晋中军随会犇魏”,颜师古注曰:“犇,古奔字也”。
《史》“赡足万物”,《汉》作“澹足万物”,颜师古注曰:“澹,古赡字”。
《史》“小子何敢让焉”,《汉》作“小子何敢攘焉”,颜师古注曰:“攘,古让字”。
《史》“是余之罪也夫”,汉作“是余之辠夫”,《王力古汉语字典》曰:“‘辠’,古‘罪’字”。
《史记》与《汉书》人物塑造的比较研究《史记》和《汉书》是中国古代文化中两部具有重要地位的史书,它们的人物塑造被认为对于了解历史人物的性格、行为以及历史背景十分重要。
今年,我有幸获得机会进行《史记》与《汉书》人物塑造的比较研究,本文将以结构完整且内容详实的方式进行阐述。
一、引言本篇研究旨在比较《史记》与《汉书》两部史书在人物塑造方面的差异。
我将简要介绍两部史书的背景和作者,然后探究两部著作中人物塑造的方法。
我将分别从性格刻画、行为描述和历史背景描绘三个方面对两部史书的人物塑造进行比较和总结。
二、背景与作者《史记》是汉朝司马迁所著,它是中国古代史书之一,也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史书之一。
而《汉书》是东汉末年班固所撰写,它是一部研究西汉历史的史书。
两部史书都以汉朝历史为基础,但作者的身份与时代背景不同。
司马迁是汉朝官员,他目睹了秦朝的崩溃与汉朝的兴起,他在《史记》中以有力的笔触和精彩的叙述将历史人物塑造得栩栩如生。
而班固是杂剧作家,他在《汉书》中通过详细描述西汉时期的历史人物来展示和分析历史事件的起因和结果。
三、人物塑造的方法《史记》和《汉书》两部史书在人物塑造方面都采用了不同的方法。
其中,《史记》强调人物的个性描写,通过深入挖掘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来展现他们的性格和心态。
而《汉书》则更加注重历史人物的行为描写,通过详细叙述历史人物的行动来展示他们的品质和价值观。
这样的差异造就了两部史书对历史人物的塑造各具特色。
四、性格刻画在性格刻画方面,《史记》更加注重人物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司马迁通过描写历史人物的内心独白、对话和争论等手法,展示了历史人物柔软和坚定、善良和狠毒、勇敢和懦弱等多维度的性格特征。
而《汉书》则更加注重人物的正面品质,描写历史人物的忠诚、勇敢和智慧等优良品质,以使读者对历史人物产生崇敬之情。
五、行为描述在行为描述方面,《史记》强调历史人物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决策和行动,通过展示历史人物面对困难和挑战时的勇气和智慧来展现其个性。
《史记》与《汉书》中吕后的异同吕后作为西汉王朝的风云人物,《史记》与《汉书》都对她有详细记载。
下面我们就来比较一下这两本书中所描写吕后的异同。
首先是相同点:1、都承认了吕后的地位,给她独立写在本纪中,分别是《史记﹒吕太后本纪》和《汉书﹒高后纪》2、都较为客观地记述了吕后时期发生的事情。
例如少帝因得知非皇后所生口出怨言,于是就被吕后软禁并废除帝位;还有,吕媭听见吕禄要放弃军权而怒摔珠宝。
3、都对吕后进行了较为公允的评价。
司马迁在《吕太后本纪》篇末以“太史公曰”的形式表扬说:“孝惠皇帝、高后之时,黎民得离战国之苦,君臣俱欲休息乎无为,故惠帝垂拱,高后女主称制,政不出房户,天下晏然。
刑罚罕用,罪人是希。
民务稼穑,衣食滋殖。
”《汉书》卷三《高后纪》末尾的“赞曰”,也发表了类似的评断,只是字句略有不同。
两者都表达出了对吕后当政期间政绩的肯定。
其次,不同点是:1、最直观的区别就是字数上。
《史记﹒吕太后本纪》正文的字数5328个,《汉书﹒高后纪》的字数为2006个,史记对吕后描写的字数是汉书的两倍多,可见史记的内容更充实、丰富一些。
2、对汉朝正统的维护。
《史记》在《高祖本纪》之后就是《吕太后本纪》,《汉书》则有《惠帝纪》。
司马迁不给名义上的天子汉惠帝写本纪,但以吕太后有实际统率,虽非皇帝,但实际上却真正主持政务,于是紧接着高祖后面把吕后载入本纪,而汉惠帝的事迹只是在《吕后本纪》中略有提到。
由此可以看出司马迁更尊重政治史的实际,而班固在努力维护刘氏王朝的正统性。
3、叙事详略上的差别,从而表现出作者著史态度的不同《汉书》对燕王刘建的死,仅用7个字描述——“秋九月,燕王薨”,而《史记》除记载燕王的死讯外,还描写了吕后在燕王死后把他小妾生的儿子杀了,使之因无后而被废除王国,后来她就趁机封吕通为燕王,霸占刘氏宗室的封国。
另外,还有赵王刘友的死,《汉书》对此的记载是简单的“赵王友优死于邸”;而《史记》这对他的死记载的非常详细:吕女因为赵王只宠爱姬妾而心生嫉妒,因此向吕后进谗言,诬告赵王想要造反。
史记不如汉书的地方
史记和汉书都是中国古代的重要史书,它们都有各自的特点和优点。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史记相对于汉书的一些不足之处。
史记虽然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但在某些方面与汉书相比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首先,史记在史料的收集和整理方面相对较为匮乏,有些时期的史料不够完备,导致了一些历史事件的描述可能存在片面性或者不足之处。
其次,史记在史家的立场和观点上可能存在一定的主观性,作者司马迁在史记中有时候会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和立场对历史人物和事件进行评价,这可能影响了作品的客观性。
另外,史记在史料的呈现方式上较为简单,对于一些历史事件的详细描述可能不够全面。
此外,史记的体裁和结构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史记以纪传体为主,虽然在史料的收集和整理上具有创新性,但在历史事件的描述和分析上可能显得有些单薄,无法完全满足读者对于历史的全面了解和深入探究的需求。
另外,史记在历史事件的编排和组织上可能显得有些零散,缺乏系统性,使得读者阅读起来可能会感到有些支离破碎。
总的来说,史记在史料的收集和整理、史家的立场和观点、史
料的呈现方式以及体裁和结构等方面相对于汉书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然而,史记作为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仍然具有重要的历史
地位和价值,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
《史记》《汉书》叙事比较研究史记》和《汉书》都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纪传体史料,深受学者的喜爱。
其中,《史记》是古代最重要的历史文献之一,是中国古代传统纪传体小说的杰出代表,清朝时期国子监编定版本的《史记》,是中国历史学研究的标准文本。
而《汉书》则是汉代官方历史书,它也是中国古代历史文学的精品,是中国古代文学史和古代历史整体发展史的重要参照物。
论述《史记》和《汉书》的叙事方式,可以分析它们在记录官方历史和传统史诗小说这两个功能上的不同之处。
例如,《史记》的叙事方式更注重细节和历史的严谨性,更强调历史的客观性和实用性,并且注重叙事内容的逻辑性。
而《汉书》的叙事方式则更加简洁,其叙事手法更加灵活,具有流畅的叙事性和有趣的篇章结构。
叙事内容也更多地体现着宗教、伦理和道德观念,使叙事更具有艺术性。
此外,从结构和表达上来看,《史记》和《汉书》也有不同之处。
《史记》叙事比较松散,表达方式也更加简单,以概述叙事的形式展示事件的细节。
而《汉书》则追求一种具有一定程度的篇章结构,注重叙事的技巧和艺术性,更能够帮助文章营造出浓厚的历史氛围。
通过比较《史记》和《汉书》的叙事方式,可以发现,两者不仅在记录官方历史和传统史诗小说的功能上有差异,而且在结构和表达上也有所不同。
尽管《史记》强调历史的客观性和实用性,但它也具有一定艺术性,具有一定的艺术美感。
而《汉书》则注重艺术性,在单纯记述官方历史的基础上还可以发掘更丰富的叙事含义,更能够抚今追昔,让历史可视、可言。
从以上比较叙事方式可以看出,《史记》和《汉书》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珍贵文献,也极具历史价值。
它们不仅提供了可靠的历史记录,而且还可以让我们看到中国古代官方历史和传统史诗小说的深刻叙事手法。
深刻理解这两部著作的叙事方式,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文学史,更好地理解中国社会文化变迁中叙事主体的转变。
《史记》《汉书》叙事比较研究自古以来,史记》和《汉书》一直是中国历史研究的核心书籍,也是影响最大的古籍。
这两部书均包含着中国丰富多样的历史内容,有着不同的语言风格,也有着各自独特的叙事风格。
本文尝试从叙事角度比较《史记》《汉书》两部古籍的不同,以此来探讨它们所反映的内容,同时了解古代历史的发展变化。
首先,《史记》和《汉书》的语言风格有着明显的不同,这决定了它们的叙事方式也有所不同。
《史记》以繁复的文字风格记载史实,并尝试追求事实的可信性,这一点体现在它对事件的记录上尤其是其中对历史人物的传记部分,其叙述细致入微。
而《汉书》则主要以事实与虚构相结合的叙事方式,用流畅的文字语言记载历史,但更看重的是历史的直接体验,而非事实的可信性。
其次,《史记》和《汉书》虽然都是历史类文献,但它们对人物形象的描写却有着不同。
《史记》对历史人物的描写具有客观性,既能够照顾写者的喜好,又能够保持历史的真实性。
加上史记的传记文学性也更强,所以,它更能表达出历史人物生活中的细节,给人较为深刻的视觉和感知体验。
而《汉书》则在历史人物的描写上更加宏大,这与其作者的宗旨有关。
《汉书》的作者认为,要表达一个历史事件的真实性,就应该从更广阔的角度出发,将更多的人物和因素放入叙事中,以此展示出古代历史的活力,以及历史轨迹的多样性。
最后,《史记》和《汉书》也有着不同的叙事技巧,这些技巧也会影响读者读懂这两部书时,所感受到的语言氛围和内容视角。
《史记》更善于用夸张和比喻等比喻形式叙述历史。
这样,古代历史的故事性便更加鲜明,让读者也更加容易感受到古代历史的活跃和复杂。
而《汉书》则善于用象征意象和气氛化的文字,来表现古代历史的深刻与宏大。
从以上比较分析可以清楚的看出,《史记》和《汉书》的叙事方式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这一差异是由于它们的不同背景和宗旨造成的,也决定了它们对古代历史的记载也有着不同的体现。
尤其是在古代历史语言、叙事性和视角上,《史记》和《汉书》都有着绝对的独特性,而这些独特性,也正是古代历史学家研究中最为重要的因素。
《史记》《汉书》用字异对应分析
【史记》和《汉书》是古代两部历史名著,奠定了不朽的历史记录。
这两部典籍大相径庭,结构上也有很大差异,一回顾当下,它们拥有多端对应分析:
一、内容方面:
1、《史记》主要以记叙表述的形式,涉及到1950年至前方所发生的一系列历史事件,由多人视角全景式地叙述记录下来,内容涉及到领土边境、政治经济、宗教和文化等方面;
2、《汉书》则以编年体叙述历史,从西汉初年到东汉末期约400年中发生的事件,以及那些一再重复出现的宗教、军事、经济形式,及其根源等等,均有持续性且详尽的叙述。
二、文体方面:
1、《史记》采用记叙文体,由客观史实出发,对历史上的人物、事件以客观的叙述;
2、《汉书》以编年体叙事,以列传施以概括,由故事及评论性的见解传承出历史,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三、风格方面:
1、《史记》注重记录,突出室史观,以详尽的细节叙述历史;
2、《汉书》注重概括,结构安排有序,对历史进行简洁的概括,但又不失其详尽性。
四、立足点不同:
1、《史记》的立足点在于史实,客观叙述史实,真实记录古代历史;
2、《汉书》的立足点在于内容的丰富,多方面的历史概括体现了其丰富的历史素养,为我们传承了深厚的文化底质。
从上述对比来看,两部历史名著有着显著的对应分析,它们穿越时空,交流出来的历史古迹,让我们可以凭借他们慢慢了解历史。
所以,看《史记》《汉书》,不仅可以让我们了解历史,更能让我们深刻体会到永恒与唯一之间坚韧不拔的进步。
《史记》与《汉书》之比较《史记》和《汉书》是二十四史中前两部,都是我国历史上的恢弘史篇,记录了丰富且珍贵的历史史料。
两部记录历史的重合点为西汉前半部分历史。
(一)作者《史记》作者是司马迁,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
西汉史学家,散文家。
司马谈之子(司马谈在汉武帝时期任太史令,负责起草文书)。
司马迁年轻时游历天下,早年的游历经历为其后来撰写《史记》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因其父亲的缘故,司马迁回京得以侍为郎中,随后出使西南。
其父司马谈在弥留之际留下子承父业的遗命。
随后他在长安任职,结交诸多贤能之士,其中受董仲舒和孔安国的影响最大。
纵观史记,董仲舒之公羊学对司马迁的影响主要为:其一公羊家颂扬汤武革命,主张以无道伐有道,成为《史记》反暴政的基础;其二公羊家“尊王攘夷”,主张“大一统”的思想,成为《史记》贯穿全书的主要观念;其三,公羊家崇让,尚耻之义是《史记》褒贬历史人物的道德标准。
孔安国是孔子后人,家中有当世失逸的《古文尚书》十余篇,并兼通文学。
司马迁写上古三代史从中间做了大量的引用。
司马迁曾在《史记.孔子世家》给予孔子“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高度赞扬。
吸收了孔子学说和六艺经传的精华,效法孔子精神,完成一大典。
后因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发愤完成《史记》大典,被后世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汉书》作者是班固,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
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
出身儒学世家。
班彪之子。
早年受父祖影响,文学造诣深厚,精通儒家经典。
公元58年,私撰《汉书》汉明帝永平五年时,因“私自改做国史罪”入狱,其弟班超上书释放。
公元62年,任兰台令史,继续编撰《汉书》。
公元89年,任中护军,随窦宪出击匈奴。
公元92年,窦宪自杀,司马迁受牵连,死于狱中。
随后,其妹班昭帮助完成《汉书》八表。
刘知己曾有言“究西都之首莫,穷刘氏之废兴,包举一带,撰成一书。
言皆精炼,事甚该密。
”(二)内容比较二者均为纪传体。
《史记》和《汉书》的比较《史记》和《汉书》皆是汉代史学家所撰写的史学著作,一直以来后人对这两本书的评价都很高,也有人对两者作出不少的比较,以求在比较中得出二者在史学史领域里究竟谁的贡献较大。
下面,本人将尝试从三方面对二者进行比较,以便更清楚地理解二者对史学史的贡献谁多一点。
一从编撰的方法上比较㈠体例的比较:司马迁的《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虽然《史记》包含的五体——本纪、表、书、世家和列传并非都由司马迁所创,但“司马迁能够综合各体,将先秦各种萌芽状态的史体,加以改造加工,归于一部书中,使之互相配合,各尽其用,成为一个完整的综合体系,从不同角度反映社会的基本状况,这是史书所不曾有的。
”赵毅在《二十二史札记》卷一《各史例目异同》中说:“自此例一定,历代作史者,遂不能出其范围,信史家之极则也。
”班固的《汉书》也开创了我国以纪传断代为史的编撰体例。
此书一出,也对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汉代以后,每换一个朝代,就修一部前朝的断代史,到清便有“二十四史”的形式,除《史记》、《南史》、《北史》外,全部都是纪传体的断代史。
本人认为《史记》可以贯通上下3000年的历史,要将这么长的时间内发生过的重大事件都记载下来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
史书编年体的体裁形式有两点严重不足,一是不易集中反映同一历史事件前后的联系,二是不能突出表现人在历史上的作用与地位。
编年体的不足引发了司马迁对史书撰写的框架提出了一个全新构想。
纪传体史书以人物为中心,结合记言、记事,这种体裁的史书可以更多地反映各类人物在历史上的活动,记述范围广泛,便于突出一定历史时期的发展形势。
司马迁可以综合各种体列,然后开创了纪传体通史,使得《史记》得以有序地记载过去和当时所发生的事,在创造性方面的确比班固的《汉书》强。
《史记》与《汉书》的比较《史记》和《汉书》均是我国史学巨著,对这两本书进行比较研究不仅可以更清晰的看清中国历史的发展轨迹,而且能发现历史研究的不同方式。
先从《史记》和《汉书》的关系说起:一、《汉书》承袭《史记》刘知几曾将中国历代书籍分为编年与纪传两体,而《史记》、《汉书》是纪传体的代表作,可以称为正史的开始。
《史记》有五体,分别是:本纪、表、书、世家和列传。
而班固的《汉书》稍有不同,改本纪为纪,改书为志,改世家、列传合为传。
无论是五传还是《汉书》的四传,都是以本纪(纪)、列传(传)为主要部分,因而被称为纪传体。
关于司马迁的五传体例从何而来,古来就众说纷纭,近人阮芝生说道“司马迁是从古代的各种题材中,推陈出新地创造了《史记》的各体,使他们各自具有特殊的性质和作用”。
而至于《汉书》的纪传体,却是毫无疑问的,是多承袭了《史记》。
此外,在各篇内容方面,班固也同样承袭了《史记》。
例如《汉书•高帝纪》的上下两篇就是袭用了《史记•高祖本纪》全文,又从《项羽本纪》《留侯世家》《韩信卢悺列传》等篇中采用高祖之事纳入其中,又经过调动前后文顺序和增补和改写,也很整齐。
又如《汉书》的《食货志》也是由《史记•平淮书》改写而来。
《平淮书》描写汉代的经济与财政政策,食与货合写。
《汉书》改其名且将其分为上下两篇,分别叙述食与货。
上篇增补甚多,如贾谊的《论积贮疏》、晁错的《论贵粟疏》等,又续写武帝末年至王莽时的农政情形,而下篇大多袭用。
例子还有很多,不在此一一赘述,但由此可见,虽然班固大都承袭《史记》的篇幅内容,但绝不是一味地抄写照搬,而是在原有基础上自己增补删除,加入了自己的思想与情感,写成一部不朽的著作。
在呈现主题方面,《史记》和《汉书》都采用了互现法以统一文章主题。
互见法,即合乎主题的详写,不合乎主题的略写货在他人传中写,这样不但对人物的褒贬作适切处理而且使得每一篇的主题能统一并且鲜明地呈现。
例如《魏公子列传》中,通篇可觉得魏公子“仁而下士”,那一些魏公子偏颇的行为事迹便不适合在此叙述,于是司马迁将魏公子畏秦不敢收留魏齐的事记录在了《范雎蔡泽列传》。
史记不如汉书的地方
史记和汉书是中国古代两部重要的史书,都是由司马迁所著,但它们在某些方面确实存在一些不同之处。
首先,从体裁上来说,史记是一部纪传体的通史,它以纪事本末的方式叙述了中国历史上的许多重要事件和人物,涉及的时间跨度较大。
而汉书则是一部纪传体的专史,主要记录了西汉的历史,着重介绍了汉朝的建立、发展和衰亡,对于汉朝历史的记载更为详尽。
其次,在史书的撰写风格上,史记以其雄浑有力的文笔著称,司马迁以其独特的叙事手法和辞藻华丽的文风,使得史记成为了中国古代史书的经典之作。
而汉书的文字风格相对更加平实,注重事实的陈述和史实的考证,相较于史记显得更加朴素。
此外,在内容的选材和安排上,史记着重于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描述和评价,包含了大量的典故和评点,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而汉书则更加注重历史的客观性和权威性,更多地侧重于对历史事件的客观叙述和资料的整理,因此在学术研究上具有更高的参考价值。
总的来说,史记和汉书各有其独特的特点和价值,史记在文学性和艺术性上更为突出,而汉书在历史资料的整理和客观性上更具优势。
因此,我们可以说史记和汉书在不同的方面各有所长,而并非可以简单地说其中一部书不如另一部书。
浅析《史记》与《汉书》的异同
《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代表了古代历史散文的最高成就,鲁迅称它是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班固编撰的《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它是继《史记》以后出现的又一部史传文学典范之作,因此,历史上经常把司马迁和班固并列、《史记》和《汉书》对举,一直以来后人对这两本书的评价都很高,也有人对两者作出不少的比较。
一、写作动机
司马迁父亲司马谈曾任太史令,他重视孔子撰述《春秋》的精神,也积极地整理和论述上代历史。
然而他却无缘参与当世盛事—封禅大典,因而“发愤而卒”。
他死前将遗志嘱托儿子司马迁说:“今天子接千岁之统,封泰山,而余不行,是命也夫!余死,汝必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①
司马迁说:“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弗敢阙。
”②由此可见司马迁是秉承父亲的遗志完成史著。
《史记》以《封禅书》为其八书之一,亦可看出秉先父之意。
“汉以来,至明天子,获符瑞,建封禅,改正朔。
……主上明圣而德不载,灭功臣世家贤大夫之不述,堕先人所言,罪莫大焉。
”③可见司马迁撰《史记》,亦有颂扬大汉盛德之意。
另一方面,班彪为《史记》著作《后传》未成,便已去世。
班固对父亲的《后传》“所续前史未详”、“所撰未尽一家”的缺憾,深感不安,便决心以西汉为断限,著作《汉书》。
可见司马迁与班固撰史的动机皆有继承父业之意。
而班固先世婕妤是汉武帝的妃子,班氏世
代受到汉王朝的重用。
因此班固著《汉书》也有意从儒家思想和道统着眼,宣扬汉朝威德。
“唯尧舜之盛,必有典谟之篇,然扬名于后世,
冠德于百王。
”④
就明显有为汉朝歌功颂德的心意。
因此,司马迁与
班固撰述的动机都有为大汉王朝歌功颂德、润色鸿业之意。
然而,和班固著史动机不同的是司马迁著《史记》还有一个重要的动机就是把个人对历史的认识,对个人身世浮沉的变化的感慨,对历史上先贤伟人的崇敬而抒发心中的不平而作。
司马迁强调“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所以隐忍苟活,函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
”
⑤
二、体例内容
《史记》、《汉书》同为彪炳千秋的历史巨著,体例上都是纪传体。
《史记》首创纪传体,内容有本纪、表、书、世家、列传,这种体裁以帝王为中心记载历史,适应了封建社会中央集权的政治需要,有利于君主独尊地位的巩固与加强,同时各体配合,可以容纳丰富的内容,反映社会的各个方面。
《汉书》继承发展了这一传统,内容上有纪、表、志传。
两书作者都有深厚的文学造诣,文采斐然,使得两部史学著作又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不同的是史记是通史,写的是自黄帝至西汉武帝时代3000年的兴衰沿革;而汉书是断代史——以朝代为断限的史书。
此体裁创始于东汉史学家班固,他所著的《汉书》,写高祖元年(前206年)到王莽地皇四年(23年)西汉王朝一朝230年的历史。
班固的《汉书》也开创了我国以纪传断代为史的编撰体例。
此书一出,也对史学产生
了深远的影响。
在汉代以后,每换一个朝代,就修一部前朝的断代史,到清便有“二十四史”的形式,除《史记》、《南史》、《北史》外,全部都是纪传体的断代史。
虽然《史记》包含的五体——本纪、表、书、世家和列传并非都由司马迁所创,但“司马迁能够综合各体,将先秦各种萌芽状态的史体,加以改造加工,归于一部书中,使之互相配合,各尽其用,成为一个完整的综合体系,从不同角度反映社会的基本状况,这是史书所不曾有的。
”赵毅说:“自此例一定,历代作史者,遂不能出其范围,
⑥
信史家之极则也。
”
三、史学思想
《史记》与《汉书》都出自卓绝的历史学家之手,他们都具有史家的实录精神和正义感,所以,两部史书都歌颂了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气节。
两部史书对于封建王朝的政治黑暗,帝王的荒淫、权奸的昏庸、外戚的专横都有揭露批判。
不过,无论是歌颂,还是批判揭露,《汉书》都远不如《史记》的广度和力度。
这不仅因为《史记》是私修,《汉书》是官修;而且决定于作者的思想。
司马迁是一位具有朴素唯物思想和进步历史观的伟大思想家,而班固则是一位受封建正统思想影响极深的儒者。
司马迁创立了以人物为中心的述史体例,本身就体现了他重视人为作用的思想,“安危在出令,存亡在所任”就充分体现了他的思想。
而他也尝试对历史变化规律进行探讨。
《汉书》也重视民生经济,但它唯心思想教浓,且极力维护封建教条和封建伦理,与《史记》在一
定程度上能为中下层人民的利益发言形成鲜明的对比。
四、叙事风格
《史记》的叙事方式,基本上是第三人称的客观叙述。
司马迁作为叙述者,几乎完全站在事件之外,只是在最后的“论赞”部分,才作为评论者直接登场,表示自己的看法。
通过历史事件的展开,通过不同人物在其历史活动中的对比,实际也体现了叙述者的感情倾向。
这就是前人所说的“寓褒贬于叙事之中”。
这种含而不露的褒贬,是经由文学的感染来传达的。
《汉书》的语言风格与《史记》恰好形成鲜明的对照。
它详赡严密,工整凝炼,倾向排偶,又喜用古字,重视藻饰,崇尚典雅。
范晔说:“迁文直而事露,固文赡而事详。
”⑦
指出了《史》、《汉》的不同风格。
这也代表了汉代散文由散趋骈、由俗趋雅的大趋势,值得注意。
喜欢骈俪典雅的文章风格的人,对《汉书》的评价甚至在《史记》之上。
综上所述,《史记》《汉书》这两部伟大的历史著作各有所长,各有特色。
司马迁思想解放、观点新颖、批判性强;班固则谨守传统、奉行儒教、歌颂皇权。
《汉书》来源于《史记》,堪称为与《史记》比肩的体大思精之作。
注释:
①《史记·太史公自序》,司马迁
②《史记·太史公自序》,司马迁
③《史记·太史公自序》,司马迁
④《汉书叙传》,班固
⑤《古文观止·报任安君书》,吴楚材、吴调侯
⑥《二十二史札记》卷一《各史例目异同》,赵毅
⑦《后汉书·班固传》,范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