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王道”,反对“霸道”,以“平治天下” 为己任。
孟子思想
口 民 本:提 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 为轻”,赞同若君主无道,人民有权推 翻政权。
口 仁 政:提倡“以 民为本”,仁政的主要表现在养民、教民两个方面,其基础 是“制民之产”,让老百姓有生活上的基本保障,这是政治稳定的基石。
口 王 道:是孟子提出的国家政治的最高理想。即“以德行政者王”,在孟子看 来,实行王道之治就是“保民而王”,就是“乐以天下,忧以天下”。
课堂小结
本文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写起, 由“不忍人之心”的仁心推导出仁政。文 章在强调后天教养的重要性时,也阐释 了“不忍人之心”对个人和国家的重要作
用。
读
读
《
《
孟
论
子
语
》
》
如
如
闻
沐
战
春
鼓
风
0
对比阅读
□比较阅读《〈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说 说这三篇课文在论述道理时表现出哪些相似的特点,又各自有哪些独 特的说理风格。
口请同学们诵读以上文本,简要概述以上部分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并分析作者 是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来论述的。
以上文本强调扩充“四端”的重要性,同时,阐释“不忍人之心”对个人和 国家的重要作用。
① 比喻论证:“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用火由开始燃烧到成为熊熊大火,泉 水由开始流出到汇集成江河,来比喻把仁、义、礼、智的发端扩大充实开来 的气象,鲜明生动,言简意赅。
只是在不同场合有不同表现而已。“羞恶之心”是“不忍之心”的反 面表达;“辞让之心”(“恭敬之心”)出于对他人的尊重,与“不忍 之心”互为表里;“是非之心”是道德判断,其标准就是恻隐、羞恶、 辞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