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道捷径》-----脉诊-神奇脉诊-不说话便知病--把脉口诀
- 格式:doc
- 大小:4.66 MB
- 文档页数:22
中医十诊口诀顺口溜1. 中医十诊真奇妙,望诊就像雷达扫。
一眼看穿人面貌,气色好坏先知晓。
2. 闻诊好似狗鼻灵,气味异常能辨清。
口气汗味和痰鸣,病的线索它来拎。
3. 问诊如同查户口,吃喝拉撒全问透。
祖宗三代病史搜,病情底细全到手。
4. 切诊像是摸密码,寸关尺上玄机大。
脉象起伏有说法,气血盛衰全靠它。
5. 神诊神乎又其神,精神状态定乾坤。
好比看那信号灯,神乱病就来敲门。
6. 色诊恰似看彩虹,面色唇色各不同。
青红皂白有隐情,颜色里面藏病踪。
7. 形诊就像看雕塑,高矮胖瘦有讲究。
身体形态有暗示,疾病种类可猜透。
8. 态诊如同看演员,动静姿态露病源。
走路姿势一查看,病在何处能看穿。
9. 舌诊好像看地图,舌尖舌根各区域。
舌苔舌质有秘密,脏腑状况它报出。
10. 耳诊如同探宝库,耳朵上面藏小路。
各个穴位有对应,身体毛病能预警。
11. 鼻诊像是查烟囱,鼻的通气嗅味中。
一旦发现不对劲,体内毛病在其中。
12. 目诊简直像透视,眼睛里面找故事。
血丝白翳藏暗示,病邪深浅可探知。
13. 甲诊仿佛看指甲盖儿,半月痕和纹理怪。
小小指甲有百态,身体状况它来晒。
14. 腹诊好似摸地洞,腹部软硬知病凶。
按压弹拨有反应,脏腑气血能弄懂。
15. 脉诊仿若解谜题,浮沉迟数有意义。
脉象就像交响乐,奏响身体的消息。
16. 络诊像是寻蛛丝,经络穴位看血丝。
蛛丝马迹不放过,病的走向能预测。
17. 肛诊就像探深谷,肛门状况有讲究。
痔疮肛瘘和肿物,一探便知有没有。
18. 骨诊如同查房梁,骨骼形态看端详。
歪了斜了有情况,身体平衡受影响。
脉理兮,用心细,三法四中要熟记。
人脉难,需勤理,察形辨象非容易,浮沉迟数力为中,扩充各脉真消息,此理需明未诊前,免之新医,吃脉记,经为一贯用心机,指下回声诊妙记。
浮脉:轻寻有、按无有,浮脉漂然肉上游,水帆木浮未定向,浮脉中间仔细究,有力恶风见表实,无神无力指虚浮,浮脉里有七瓣(浮紧、浮缓、浮滑、浮数、、浮迟、浮虚、浮洪),其中理性要经验。
洪脉:洪脉满指波涛似,来时力状去自然。
脉洪阳盛虽夏旺,非是火盛治灾凡。
实脉:实毕毕更属长,举按充实力最强,新病逢时是火盛,久病逢时或气痛。
长脉:长脉直过本位前,迢迢自弱类长杆,心肾身强气本状,实脉相联似剑长。
短脉:短脉象形似龟,藏头露尾脉中筋,寸尺可凭关不诊,涩微动结似相随,主病逢之为难治,概似真元气多亏。
芤脉:两边实中间空,芤形脉似软如葱,寸阳见芤血上溢,芤现迟脉下流红,芤形浮细须轻诊,睡眠浮脉像得诊,气血伤耗精神损,自汗阳虚骨蒸深。
散脉:散脉形浮无沉候,如寻至数拘不定,满指散乱似扬先,按之分散难归整,产是生早胎为堕,久病脉散必丧命。
沉脉:沉脉壮重迎指,如石投水往下沉,按之无力真元弱,有力为痛滞气侵,中寒其脉均沉类,沉紧、沉滑、沉弦、沉细、沉数、沉迟、沉微,数头机关勿误人。
微脉:细微小至如弦,沉而极细最不断,春夏少年均不宜,春冬老弱确为善。
伏脉:沉之深,伏脉游,下指推筋靠骨求,真气不行症痞结,脉丧泻之不出头。
弱脉:沉细软绵似弱脉,轻寻无板重采知,元气耗损精血虚,少年可虑白头矣。
虚脉:虚脉举指迟大软,按之无力又空洞,精神气血都伤损,病因虚法,汗多中。
牢脉:沉而伏力很强,牢形实大和弦长,劳伤微疾真精损,气喘腹疝,七情伤。
革脉:革脉肢体自浮急,象诊真似按鼓皮,女人半产并崩漏,男子血虚或“梦遗”。
迟脉:寻肉内至来三,来往极慢微迟脉,浮迟表寒是表证,沉迟里冷必定见。
缓、结、代、涩居迟类,不究详细莫轻谈。
缓脉:缓四至通不偏,和风杨柳袅自然,欲从脉里求神气,只在从容和缓间,缓迟气血皆伤损,和缓从容为气安。
把脉的口诀
以下是五个符合要求的口诀:
《一脉一感要记牢》
一脉跳动有奇妙,一摸就知啥情况。
轻取好比微风飘,重按如同石头撞。
正常脉象如小鱼,欢快游动有力量。
如果脉象很奇怪,身体可能有异样。
小学生们要记清,自己健康心中放。
《二看二辨很重要》
二看脉搏快或慢,二辨节奏齐不齐。
快如小鹿在奔跑,慢似蜗牛慢慢移。
节奏整齐心安稳,忽快忽慢要警惕。
就像走路看步伐,稳定有序才适宜。
小朋友们多留意,脉象之中藏秘密。
《三感三知有妙法》
三感脉的软硬度,三知体内气和血。
软脉好似棉花糖,硬脉如同硬棒棒。
气血充足脉有力,气血不足脉虚弱。
好比汽车要加油,动力满满才好跑。
小学生呀要知晓,关心身体要趁早。
《四摸四想趣无穷》
四摸脉来四想象,想象体内啥模样。
滑脉好似珠滚动,涩脉就像路坎坷。
洪脉如同大江流,细脉宛如线一条。
如同观察小世界,脉象之中有乾坤。
小朋友们仔细摸,探索身体的大门。
《五观五思有门道》
五观整体五思考,思考健康好不好。
整体和缓为常态,异常波动要思考。
如同观察天气变,阴睛风雨要明了。
小小脉象大学问,用心体会才知道。
小朋友们多学习,健康成长乐淘淘。
中医把脉学习(“泰斗脉诊歌”记忆)脉象一句话浮脉只在浮取现,沉脉重按至肉间,数脉息间常六至,迟脉一息至唯三。
涩脉松软按之散,滑脉稍按滚指边,实脉浮沉有力强,虚脉浮迟大而软。
过于本位是长脉,不及本位钩者短,微脉微系有无间,细脉细系如丝线。
浮而柔细是濡脉,沉而柔细弱脉言,洪脉来盛去时衰,紧脉转索如切绳。
缓脉四至平和象,芤有两边中间空,数而时止名为促,迟而时止结脉乎。
弦按弓弦似弹动,革按鼓皮紧绷绷,牢脉弦实大且沉,伏则推筋着骨寻。
动脉摇晃只现关,代脉长时不能还,散似杨花散乱飞,疾脉七八至数间。
有力为实无力虚,阴阳表里自来现,一、浮脉素问曰:你说这浮沉迟数。
啥样脉为之浮哩?答曰:你看那清气上升成天象,卦为乾,时为秋,肺脉当旺,重按沉轻按浮,如木飘荡,悠悠然现其面表无隐藏。
那怎知他是啥病哩?左寸浮主头疼风邪眩上,右寸浮主咳嗽鼻不闻香。
左关浮发冷烧身困体犟,右关浮肚腹胀食不冲肠,左尺浮风客邪小便涩当,右尺浮大便难措手无方。
浮脉为阳主表症,有力表实,无力表虚,浮迟中风,浮数风热。
浮紧风寒,浮缓风湿,浮虚伤暑,浮芤失血,浮洪虚热,浮散痨极。
那可用什么药才好呢?辽细辛、治头疼、川芎相配,九月菊薄荷叶白芷当归。
肺咳嗽、离不了桔梗川贝,用前胡、炒杏仁、半下桑皮。
肝经风、川羌活、柴胡二味,筋骨疼、加秦艽、杜仲牛膝。
腹膨胀、亦或是呕吐翻胃,用槟榔、东山楂、藿香立逼用生姜、大葱白、麦芽少许,川厚朴、六神曲、百病除退。
小便澁、车前子快爽直利,加泽泻与朱苓守望相遂。
大便难、川大黄、芒硝最宜,通大海、火麻仁、香油蜂蜜。
你讲这浮脉讲的真切,不知药就这几样?嗳!亦不过此大略而矣。
二、沉脉素问曰:那沉脉怎讲哩?讲罢浮脉又问沉,再把沉脉向你云。
如同丸石投水内,伸手浮取无信间。
素问日:人有这脉,可主啥病呢?左寸沉心忧闷话不想讲,右寸沉寒痰滞气不和畅。
左关沉主气郁癥瘕之恙,右关沉胃家寒酸水上嚷。
左尺沉或背疼结石肾脏,右尺沉主泻痢大便阻挡。
沉脉为阴主里,有力里实,无力里虚。
把脉入门必背口诀好的,以下是为您创作的关于“把脉入门必背口诀”的文案:咱今天就来唠唠把脉入门的那些必背口诀。
把脉这事儿啊,听起来挺玄乎,其实就是中医通过触摸脉搏来了解身体状况的一门学问。
要入门把脉,就得先把一些口诀牢记在心。
就说这“浮脉轻取即可得,沉脉重按始应指”,意思就是浮脉啊,轻轻一搭就能感觉到,而沉脉呢,得用力按下去才有感觉。
这口诀简单吧?可真要掌握好,还得下点功夫。
我记得刚开始学把脉的时候,那真是一头雾水。
有一次,老师让我们互相把脉练习。
我对面坐的是个小胖子,我一搭他的脉,哎呀,感觉模模糊糊的,心里直犯嘀咕:这到底是啥脉啊?老师走过来,轻轻敲了下我的脑袋说:“用心感受,别着急!”然后耐心地给我讲解,怎样分辨脉象的细微差别。
再比如“迟脉一息不足四,数脉一息五六至”,这说的是脉搏跳动的频率。
迟脉跳得慢,数脉跳得快。
可这快慢的度又该怎么把握呢?我当时就天天拿着个小计时器,自己给自己把脉,边把脉边数,弄得跟个科学怪人似的。
还有“滑脉往来流利,如盘走珠;涩脉往来艰涩,如轻刀刮竹”。
滑脉就像是珠子在盘子里顺畅地滚动,涩脉呢,则像是用不太锋利的刀在刮竹子,那种不顺畅的感觉。
为了体会这两种脉象,我没事就去摸摸家里的珠子,再去感受感受竹子的表面,就想找找那种感觉。
把脉入门的口诀还有很多,像“弦脉端直以长,如按琴弦;紧脉绷急弹指,状如转索”等等。
每一句口诀都蕴含着丰富的信息,需要我们慢慢去领悟和实践。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练习,我渐渐摸到了一些门道。
有一次,我给家里人生病的亲戚把脉,还真能说出个一二来,虽然不是特别准确,但也让大家对我刮目相看了。
总之啊,把脉入门的这些口诀是基础中的基础,要想真正掌握好把脉这门技术,就得把这些口诀背得滚瓜烂熟,然后多实践、多体会。
相信只要用心,咱们都能成为把脉的小行家!不知道您看了我这一大通唠叨,对把脉入门的口诀有没有多一点了解呢?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中医指南〗把脉入门必背口诀【中医指南】把脉入门必背口诀嘿,伙计们!今天我们来聊聊一个非常神奇的话题——中医把脉。
别看这东西有点玄乎,其实咱们老百姓也能轻松掌握。
今天,我就给大家来一段儿把脉入门必背口诀,让你在朋友聚会时,也能炫耀一下自己是个“中医达人”!1. 1.1 了解脉象的基本知识咱们得了解一下脉象的基本知识。
脉象是指医生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来判断患者身体状况的一种方法。
脉象分为浮、沉、迟、数、紧、滑等六种类型。
记住了吗?嘿嘿,别忘了跟我一起念一遍:“浮沉迟数紧滑”。
2. 1.2 掌握把脉的三大原则在学习把脉的过程中,咱们要掌握三个原则:举、按、寻。
举就是抬起手臂,让医生看到你的脉搏;按就是轻轻地用指腹去感受脉搏的跳动;寻就是根据脉搏的跳动情况,来判断你身体的状况。
记住了吗?跟我一起念一遍:“举按寻”。
3. 2.1 浮脉的特点浮脉是指脉搏跳动较快、较弱的一种脉象。
它通常出现在气血不足、阳气虚弱的人身上。
哎呀,这可不是什么好兆头哦!咱们得赶紧调养身体了。
4. 2.2 沉脉的特点沉脉是指脉搏跳动较慢、较强的一种脉象。
它通常出现在气血旺盛、阴血充足的人身上。
这可是个好消息!说明你的身体状况还不错嘛!5. 2.3 迟脉的特点迟脉是指脉搏跳动较慢、有力的一种脉象。
它通常出现在气血两虚、阳气不足的人身上。
这时候,咱们得好好补一补身体了。
6. 2.4 数脉的特点数脉是指脉搏跳动较快、有力的一种脉象。
它通常出现在气血两盛、阴血过剩的人身上。
这个嘛,也得注意调节身体平衡哦!7. 3.1 紧脉的特点紧脉是指脉搏跳动较紧、有力的一种脉象。
它通常出现在气血瘀滞、气机不畅的人身上。
这时候,咱们得活血化瘀,让身体恢复健康。
8. 3.2 滑脉的特点滑脉是指脉搏跳动较滑、无力的一种脉象。
它通常出现在气血两虚、阴血不足的人身上。
这个嘛,得好好调理身体了。
9. 4.1 把脉的重要性把脉是中医诊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能够帮助医生准确地判断患者的身体状况,从而制定出合适的治疗方案。
中医诊脉口诀中医诊脉口诀气口九道脉(中医理论)手检图曰:肺为五脏华盖,上以应天,解理万物,主行精气,法五行,应四时,知五味。
气口之中,阴阳交会,中有五部,前后左右,各有所主,上下中央,分为九道,诊之则知病邪所在也。
李濒湖曰:气口一脉,分为九道,总统十二经,并奇经八脉,各出诊法,乃歧伯秘授黄帝之诀也。
扁鹊推之,独取寸口以决死生。
盖气口为百脉流注,朝会之始,故也。
三部虽传,而九道沦隐,故奇经之脉,世无人知,今撰为图,并附其说于后,于后,以泻千古之秘藏云。
歧伯曰:前部如外者,足太阳膀胱也。
动苦目眩头项腰背强痛,男子阴下湿痒,女子少腹痛引命门,阴中痛子脏闭,月水不利。
浮为风,涩为寒,滑为劳热,紧为宿食。
中部如外者,足阳明胃也。
动苦头痛面赤。
滑,为饮;浮,为大便不利;涩,为嗜卧肠鸣不能食。
足胫痹。
后部如外者,足少阳胆也。
动苦腰背胻股肢节筋痛,浮为气。
涩为风,急为转筋为劳。
前部如内者,足厥阴肝也。
动苦少腹痛引腰,大便不利,男子茎中痛,小便难,疝气,两丸上入,女子月水不利,阴中寒,子户闭,少腹急。
中部如内者,足太阴脾也。
动苦腹满胃中痛,上管有寒食不下,腰上状如居水中。
沉涩,为身重足胫寒痛,烦满不能卧,时咳唾有血,洩利食不化。
后部如内者,足少阴肾也。
动苦少腹痛,与心相引背痛,小便淋,女人月水来上抢心胸,胁满,股里拘急。
前部中央直者,手少阴心、手太阳小肠也。
动苦心下坚痛,腹胁急。
实急者为感忤,虚者为下利肠鸣。
女子阴中痒痛,滑为有娠。
中部中央直中者,手厥阴心主也。
动苦心痛,面赤多喜怒,食苦咽。
微浮苦悲伤恍惚,涩为心下寒,沉为恐怖,如人将捕之状,时寒热,有血气。
后部中央直者,手太阳肺、手阳明大肠也。
动苦咳逆,气不得息。
浮为风,沉为热,紧为胸中积热,涩为时咳血。
前部横于寸口丸丸者,任脉也。
动苦少腹痛,逆气抢心,胸拘急不得俛仰。
《脉经》云:寸口脉紧细实长下至关者,任脉也,动苦少腹绕脐痛,男子七疝,女子瘕聚。
三部俱浮,直上直下者,督脉也。
医道, 手抄本, 捷径手抄本《医道捷径》(很实用)我有一个手抄本《医道捷径》,是清末民间中医李元贞(河南省襄城县柏宁岗人)著,本书以脉理为刚进行治疗,现将其中的一小部分打出来,行家们看看没有实用价值?1、七表脉:浮、芤、滑、实、弦、紧、洪。
八里脉:微、沉、缓、濇、迟、伏、濡、弱。
2、脉理精要脉理细如毫发,得精微者有几家,明其大意也就罢;浮沉迟数四个字,虚实寒热紧对答,七表八里不论他,此四者,辨析分明,用药饵,庶乎不差。
3、浮脉听我把浮脉学,轻轻的就摸着;浮字之中分迟数,浮迟表寒何用讲,浮数往往假热多,浮而无力大虚火,浮而有力风寒搏,把浮字牢牢记着。
4、沉脉将沉字,说与你,重重的按至底;沉中亦寓迟数理,沉迟里边寒如冰,沉数内热不需提,沉而无力知是气,沉而有力定是积,把沉字,切切记之。
5、脉分部位学看脉,要部位分明,寸关尺左右相同,五脏六腑配合定,左心胞络肝胆肾,右肺膻中脾胃命,肾与膀胱表里应,命门脉紧对三焦功,大小肠两寸分并。
临诊脉,贵沉静;勿斜视,勿妄听,澄心静虑验脉症,病在某脏,在某腑,虚当补,实当攻,寒宜温,热宜清;分清了虚实寒热,庶不愧当医之名。
6、看脉息至诊脉时,稳呼吸,以己息,侯彼息,察其间断与接续。
一息四至平和脉,再加一至亦是吉;六数七热为急脉,八九十至将死期。
当医人要阴阳分,浮数阳,沉迟阴,关前关后阴阳论,阴中有阳,阳中阴,阴极似阳,阳极阴,其间最足把人混,当医人,阴阳不分,无怪乎,治死活人。
7、心经浮脉左寸浮,心火虚,不能生土;土困兮,金必败,咳嗽痰吐,怔忡悸,盗自汗,归脾为主,去木香,易白芍,五味敛补;养心汤,补心丹,二方酌处。
归脾汤诗曰:参术龙芪神,远归香枣仁,甘草须用炙,水煎姜枣引。
养心汤诗:参芪神茯苓,枣柏归川芎,半草志桂味,血足心自宁。
补心丹诗:人元(玄)丹参苓,归地天麦冬,远味枣柏仁,内中有桔梗。
又诗:补心加石菖,开窍效更良,蜜丸朱砂衣,引用灯草汤,去了五味子,加草和中堂。
中医绝技:秘而不宣的脉诊,能预知疾病的脉象!导读:摸脉是一个极其用心感悟的实践体会,绝不仅仅是脉理知识的堆砌。
要不然中医院校的学生都是脉诊高手了,可惜他们基本什么也摸不出来。
摸脉是中医的标配,因此许多人就是在装蒜。
当然也有不少人有真功夫的,比较出名的比如张玉林老师的脉法就比较传神。
切脉是中医辨证的一个重要依据,前人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诊脉能精确到“以脉断生死”。
网上有人分享过这样一则故事:一个医学生毕业后在医院上班,有一天遇到了她的中医老师住院,这个老师当年十分看好她,对她要求也很严格,所以两个人的师生关系其实有点类似古代的那种徒弟师父的关系。
老师的病很重,所以她经常去看望,然后有一天老师很匆忙的把她叫到床边,对她说:“你快来把把我的脉吧,这个脉很稀少的,叫雀啄脉。
”她听完老师的话潸然泪下,眼里含着泪把了老师的脉。
为什么老师很匆忙的叫她来把脉?为什么她听完老师的话之后潸然泪下?普通人大多不知是何原因,但是中医大夫们应该知道,这一切皆是因为这个脉象“雀啄脉”。
雀啄脉是中医的怪脉之一,其脉象连三五至而歇,歇而再至,如雀啄食,故名雀啄脉,该脉象脉来坚硬,断断续续,毫无冲和之气,属于死脉,代表脾气已绝,性命危急,古代中医认为此脉四日必亡。
七绝脉月有盈亏,花有开谢,人有生死,世间万物皆有规律,谁也躲不掉,但是虽然我们不能逃避生死,却能预知生死。
中医既然能通过把脉知道妇人是否怀孕,怀孕几月来判断生命的诞生;自然也能通过把脉判断生命的结束。
其实像“雀啄脉”这样的死脉,中医还有六种,分别是:釜沸,鱼翔,弹石,解索,屋漏,虾游;都是非常美的名字,但是他们组合在一起还有一个名字“七绝脉”。
七绝脉的出处已不可考,我读的书里元朝的《诊家枢要》,明朝的《景岳全书》《诊家正眼》,清朝《医宗金鉴》都提到过七绝脉。
我们现在背诵的七绝脉歌是出自《医学入门·死脉总诀》,这个歌诀的内容是“雀啄连来三五啄,屋漏半日一滴落,弹石硬来寻即散,搭指散乱真解索,鱼翔似有又似无,虾游静中跳一跃,更有釜沸涌如羹,旦占夕死不须药。
《医道捷径》-----脉诊-神奇脉诊-不说话便知病--把脉口诀多因肝、胃有病。
如轻压只有关脉顶指必有脾虚,多有四肢无力,女性月经偏多。
如轻压只尺脉顶指,说明小肠有火,小便多数黄赤。
如三部脉都顶指,多数高压偏高。
但感冒发烧,全身有炎症也会出现三部脉顶指,可试血压鉴定。
如轻摸三部脉都摸不到,多数阳虚怕冷或高压低;如深压只寸脉顶指,多心火大,多有心烦、心悸,少数左肺有火、咽干;如摸不到,多数心脏弱,心脏或心血管有病。
深压只关脉顶指,说明胃有火,食欲正常。
如深压摸不到,则是胃寒,食欲不佳,或有各种胃病。
如深压只尺脉顶指,说明左肾虚,多数有腿痛、无力等症状;如摸不到,则腿通气不畅。
重压两膝眼痛不可触,如果按摩的双足有了凉感,说明气已通,再压两膝痛立止。
如深压三部脉都摸不到,多数是低压低或是阴虚体弱;如深压三部脉都顶指,则低压偏高。
(二) 诊右手轻压只寸脉顶指,绝大多数有头晕、头痛以及咽喉痛或耳有病;如轻压只有关脉顶指,说明多数胆有火、口苦,如不苦,食无味也系轻度口苦;或者是有胆结石或胆囊炎,可做B超检查。
如只尺脉顶指,多数是大肠有火,大便不成形,有结肠炎,少数便秘次数多;如摸不到,则为大肠寒,多数便秘或肠感冒。
如三部脉都顶指,多数高压偏高,或有感冒发烧及全身有炎症。
如三部脉都摸不到,多数是阳虚、怕冷或是高压低。
如深压只寸脉顶手,说明多数右肺热,多有咽喉干渴。
如深压只有关脉顶指,说明肝火盛,易怒,易发脾气。
如只有右手尺脉顶手,不是腰痛(检查多数血沉快或有肾炎如抗连O高则是风湿腰痛)。
如不腰痛,就是背部有压迫感,胃有病。
如深压寸脉摸不到,多数肺弱或肺有病。
如关脉摸不到,多数肝有病。
如只尺脉摸不到,则是腰通气不好,如掐压后溪双足有凉感腰痛立止。
如三部脉深压都摸不到,多低压低或身体虚弱。
如三部脉深压都顶指,则低压偏高。
脉70次左右为特别正常,但快不超90次,慢不低于60次都属正常范围,超过则为不正常。
注:l、如深压只双手尺脉顶指,则为气血双亏。
古人讲气血双亏不能补,一见补药立即影响食欲。
如深压只双手尺脉摸不到,则为底脉断,不治,卧床病人多数近日可死。
如十二部脉都摸不到随时可死(无脉症例外)。
如按摩调不过来,请快速送医院,以免出现危险,慎之慎之。
如果患者急性心肌梗塞、煤气中毒猝死,如体温正常,用心脑肺复苏法90%可抢救活,如体温已降速送医院,随时有危险。
2、老有少脉者死,如老年人十二部脉重压还跳动顶指,说明其生命不久矣。
如能调过来可继续治疗,可延长生命时间:如调不过来就让人家另请高明。
3、三跳一停一年必死,两跳一停随时可死,慎之慎之。
所以要特别注意,对重病人看着很危险,只要脉搏正常、有力,体温也正常,看着有危险实际危险很小;如果脉搏无力、体温又不正常,看着没危险实际危险很大。
如果在按摩中出现休克,四肢抽动,速向中指方向重补内关十八下,重拨合谷,迅速强掐十指根十指甲根两旁,迅速强掐十趾根和趾甲根及趾甲根两旁,最后掐人中,立即可以抢救过来。
千万不要先掐人中,如果是心脏引起的,如油灯没油猛一加油仅剩下的灯头反被浸灭就没救了。
但有的人脉太弱摸不准和不全面,所以还需以诊痛法、诊气法进一步诊断,才能使诊断达到与CT、B超、透视、化验95%的准确率。
如六十岁以下不管男女,长过长的眉毛超过多数眉毛二倍以上必患重病,可让病人每月拔两根,拔完为止。
连根拔,不要用剪刀剪,有利于治疗效果。
如在未病时提前拔掉,多数可避免重病的发生。
血压,高压看低压,高压240mmHG是红灯:而低压120mmHG是红灯。
所以,低压120mmHG随时可以出危险。
如按摩降不下来,请病人速到医院。
低压看高压,高压低于50mmHG则有危险,请注意。
如压差低于20mmHG是肾脏所致,治肾为主;压差大一倍是心脏所致,以治心脏为主。
如一手寸、关脉顶指,尺脉摸不着;一手尺、关脉顶手,寸脉摸不着,俗名叫“十五个桶打水七上八下”,病人最痛苦。
只有手足调通才能治好。
摸两手只有关脉顶指,寸、尺脉摸不着,俗名叫枣核脉,实际是气结胸,针、药很难治,按摩以治足为主,上下兼治。
发焦肺主皮毛,毛发在药中叫血竭,说明血已不能润发,以治生血为主,不及时治疗将危及生命。
耳焦耳主肾,多因房事过度,多患肝病而死。
左右双手关、尺脉都顶指,饮食明显减少手抄本《医道捷径》------ 脉诊我有一个手抄本《医道捷径》,是清末民间中医李元贞(河南省襄城县柏宁岗人)著,本书以脉理为刚进行治疗,现将其中的一小部分打出来,行家们看看没有实用价值?1、七表脉:浮、芤、滑、实、弦、紧、洪。
八里脉:微、沉、缓、濇、迟、伏、濡、弱。
2、脉理精要脉理细如毫发,得精微者有几家,明其大意也就罢;浮沉迟数四个字,虚实寒热紧对答,七表八里不论他,此四者,辨析分明,用药饵,庶乎不差。
3、浮脉听我把浮脉学,轻轻的就摸着;浮字之中分迟数,浮迟表寒何用讲,浮数往往假热多,浮而无力大虚火,浮而有力风寒搏,把浮字牢牢记着。
4、沉脉将沉字,说与你,重重的按至底;沉中亦寓迟数理,沉迟里边寒如冰,沉数内热不需提,沉而无力知是气,沉而有力定是积,把沉字,切切记之。
5、脉分部位学看脉,要部位分明,寸关尺左右相同,五脏六腑配合定,左心胞络肝胆肾,右肺膻中脾胃命,肾与膀胱表里应,命门脉紧对三焦功,大小肠两寸分并。
临诊脉,贵沉静;勿斜视,勿妄听,澄心静虑验脉症,病在某脏,在某腑,虚当补,实当攻,寒宜温,热宜清;分清了虚实寒热,庶不愧当医之名。
6、看脉息至诊脉时,稳呼吸,以己息,侯彼息,察其间断与接续。
一息四至平和脉,再加一至亦是吉;六数七热为急脉,八九十至将死期。
当医人要阴阳分,浮数阳,沉迟阴,关前关后阴阳论,阴中有阳,阳中阴,阴极似阳,阳极阴,其间最足把人混,当医人,阴阳不分,无怪乎,治死活人。
7、心经浮脉左寸浮,心火虚,不能生土;土困兮,金必败,咳嗽痰吐,怔忡悸,盗自汗,归脾为主,去木香,易白芍,五味敛补;养心汤,补心丹,二方酌处。
归脾汤诗曰:参术龙芪神,远归香枣仁,甘草须用炙,水煎姜枣引。
养心汤诗:参芪神茯苓,枣柏归川芎,半草志桂味,血足心自宁。
补心丹诗:人元(玄)丹参苓,归地天麦冬,远味枣柏仁,内中有桔梗。
又诗:补心加石菖,开窍效更良,蜜丸朱砂衣,引用灯草汤,去了五味子,加草和中堂。
8、心经沉脉左寸沉,心火实,实则亢害,移热于小肠中便闭赤涩,或淋浊,或口糜,疼难忍耐,导赤散合逍遥,一剂清泰,若不然,泻心汤,亦可使得。
(注:便指的是小便)导赤散诗:生地木通甘草稍,还有竹叶清上焦,数味清凉降实火,南方丙丁自然消。
逍遥散诗:(略)(注:原书此方有山楂一味)泻心汤诗:泻心汤中芩连黄,三味能泻是火强,大黄必须酒蒸用,至于芩连生无妨。
9、心经迟脉左寸迟,心经寒,抽愵冷颤,面色青,小便白,毛骨悚然,喜热饮,恶凉水,烈火不煖,真武汤,理中汤,附桂难免,不大寒,养荣汤,可保安痊。
(方剂略)10、心经数脉左寸数,心经热,热即是火,心属火,数属火,火上加火,或赤肿,或痒疡,无非火烁,归脾汤善能泻,火中之火,六味汤加归芍,渐渐消却。
11、肝经浮脉左关浮,肝经虚,木中无火,木无火,不生心,心血立涸,血枯稿,不管筋,筋挛脚弱,或结核,或瘰疬,肝气不和,只须用,七味饮,一方安妥。
七味饮诗:六味加桂名七味,辛以润之此方类,水能生木木自强,何虑肝经浮脉溃。
12、肝经沉脉左关沉,肝经实,郁而不伸;胸胁痛,胃脘疼,二目赤昏,怒伤肝,不荣筋,久则崩淋;每食后,吞酸味,如醋浸心,数般病,逍遥散,加入左金。
(吴萸炒黄连即为左金)13、肝经迟脉左关迟,肝经寒,冰里藏炭;不是热,用凉药,不得正权;浑身颤,二目闭,两手搦拳;腰又弓,脚又软,筋急拘挛;右归饮,八味饮,二方任拣。
14、肝经数脉左关数,肝经热,火又增火;上烁金,中凌脾,痰嗽形削;君不明,乱贼臣,助纣为虐;向北方,求救兵,剿灭贼伙;大剂子,六味汤,重加归芍。
15、肾经浮脉左尺浮,肾经虚,虚则水泛;水泛兮,土不撮,浮而为痰;理中汤,加白蔻,木香制半;亦有那,命门衰,不能配简。
即当用,八味饮,补而逐痰。
(木香制半:木香制半夏。
八味饮:六味地黄汤加附子、肉桂)16、肾经沉脉左尺沉,肾经实,实则水聚;水不流,其余脏,何以济滋;二目赤,唇口糜,鼻无润滞;皮肤燥,咽咙干,二便且闭;四物汤,右归饮,重加六味。
17、肾经迟脉左尺迟,肾经寒,寒则水凝;水凝了,遇寒冬,必冻成冰;穿厚衣,近烈火,难忍寒冷;四肢厥,两唇青,小腹绞痛;用姜附,上肉桂,加入汤中。
诗曰:寒则凝滞热流通,大凡医家无不明,太阳一照冰霜解,不过二八与理中。
18、肾经数脉左尺数,数为热,热则水沸;水沸了,必横流,谁可遏阻;上涌痰,下滑精,曷其危笃;益气汤,知柏丸,清水补土;服二方,兼能养,其庶几乎。
(益气汤:指补中益气汤)(注:河南口音读“沸”不读fei 而读fu)19、肺经浮脉右寸浮,肺气虚,不能固表;不制木,不生水,反被火燎;空咳嗽,盗自汗,黄芪汤妙;木势盛,水势弱,惟肺可保;即速进,生金饮,两家和好。
诗曰:黄芪汤中归术芪,远志枣仁补骨脂,生金饮内有丹皮,参术归芍麦草地。
黄芪汤:当归、白术、黄芪、远志。
生金饮:党参、白术、当归、白芍、生地、麦冬、丹皮、甘草。
20、肺经沉脉右寸沉,肺气实,内热表寒;嗽声沉,咽微干,见饭懒餐;气不散,胸腹满,膨胀难堪;轻四君,重益气,二方可间;平肺散,生脉散,泻白三散。
(轻四君,重益气:轻者用四君子汤,重者用补中益气汤。
)诗曰:参苓青陈知味天,即是人参平肺散,生脉散中参麦味,泻白桑骨二皮甘,参苓术草四君子,益气加芪升麻当。
21、肺经迟脉右寸迟,肺经寒,寒难尅木;木过旺,反烁金,更凌脾土;脾土衰,不生金,金愈受苦;外不卫,表更松,贼风易入;也须将,生金饮,连进数付。
诗曰:金生水亦生,水生木火平,金宜木受制,不敢向脾凌。
22、肺经数脉右寸数,肺气热,清肃冷缺;伐肝木,肝难藏,痰嗽动血;鼻孔干,毛皮燥,大肠枯结;驱其子,来劝母,怒气可雪;甘露饮,清金饮,二方当啜。
甘露饮清金饮诗:天降甘露润万物,地气不生天气无,二地二冬苓壳草,枇杷茵陈共石斛,麦味汤中增枯芩,清金滋水病悉除。
甘露饮:生地、熟地、天冬、麦冬、茯苓、枳壳、甘草、枇杷叶、茵陈、石斛。
清金饮:甘露饮加黄芩。
23、脾经浮脉右关浮,脾气虚,难以消食;胃难纳,脾不磨,定成积滞;善治者,枳术丸,补消兼施;不得已,备急丹,中病即止;总不若,参苓散,无穷利益。
诗曰:枳术只两样,备急姜豆黄,参苓白术散,药味要说详,扁莲药苡砂,参术健脾强,还有苓甘桔,加陈引枣姜。
枳术丸:枳壳、白术。
备急丹:姜、巴豆、大黄。
参苓白术散:(略)24、脾经沉脉右关沉,脾经实,实则为郁;土即郁,不化食,久则作湿;湿盛了,变痰涎,呕吐不已;二陈汤,六君子,斯症妙剂;山楂肉,宿砂蜜,炒过神曲。
二陈汤六君子汤诗:陈半苓草名二陈,再加参术即六君,山楂神曲善消导,温经和胃宿砂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