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应激综合征的不良影响临床症状和防治方法
- 格式:docx
- 大小:11.31 KB
- 文档页数:2
猪应激性疾病的临床诊断及防治措施猪应激病症多因养猪生产中的异地购种、远途贩运的运输等因素的刺激诱导发生。
笔者针对生产中的这一病症,在近些年的兽医临床工作中不断的探索诊治技术,收到明显的诊治效果,并总结出了一系列的综合防治技术经验,值得养猪户和兽医临床工作者参考。
猪应激性疾病是指发病猪在受到长途运输、气温及饲料或饲养环境的突然改变等外界因素的刺激后,导致受刺激的猪发生体温上升、减食、喘气、便秘或下痢,严重病例后期出现皮肤红紫等一系列临床症状的一类综合性疾病。
该类疾病的诱发原因虽然不一致,但其发病过程基本相同,主要是病初各类诱因致使机体的免疫力和对病原微生物的抵抗力下降,从而使之继发或诱发肠炎、猪圆环病毒、猪附红细胞体等病。
因而临床常见到引种入场的猪发生下痢、发热、减食等症状,且死亡率很高,给引猪户造成极大损失,特别是初入养猪行业的户,由于养猪防病技术薄弱,遭到开门一击,更是忙然无措,有的甚至关门转行。
近年来,笔者对本镇8个猪场先后从省外和本市县外两个不同地区引回仔猪后,均发生应激综合症的发病及治疗情况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分析和诊治试验,收到了较为满意的效果。
现报告于后。
一、发病情况调查8个小规模养猪场,均因引进仔猪、种猪诱发猪应激综合症。
8个猪场共引进仔猪844头,其中,有3个猪场从省外引回475头,有5个猪场从本市县外引回369头。
引回入场后均陆续出现体温升高、呕吐、停食等病状的有695头,经治疗无效而死亡的有292头。
平均发病率82.3%,平均死亡率34.6%。
调查结果还表明:经长途运输后的仔猪发病率高于经短途运输后的仔猪;从同一地区运回的仔猪,运输时间长的比运输时间短的发病数多;运回的仔猪存放于旧圈喂养的比存入刚修好不到一个月的新圈喂养的发病数少;仔猪入场时添加一定的应激药物于饮水内比没有添加药预防的应激反应小。
二、发病症状1.一般症状入场仔猪发病后,一般表现为初期下痢,减食或停食,体温升高,精神不振,被毛粗乱,眼粘膜潮红;体表淋巴结、特别是腹股沟淋巴结肿大;有的出现呕吐、后肢无力等症状,以后有的发生便秘,背脊毛根出血呈铁锈色,耳、鼻、腹下、尾根等部皮肤出现红紫斑块,指压不退色,眼下角有泪斑,眼睑轻度浮肿,呈轻度青紫色;眼粘膜发白或轻度黄染;少数病猪病后期仍叫声正常,但头颈及下颌部肿胀,表现咳嗽、喷嚏、呼吸困难,并从鼻孔流出清亮或脓稠的粘液;有的病猪在晚期出现呕吐、腹部明显肿大,且死亡率特别高。
仔猪断奶应激综合征的发生原因临床表现和防治措施仔猪断奶应激综合征是指在仔猪断奶后由于环境变化、饲料转换和社会群体变化等因素引起的一系列生理和心理应激反应。
这种应激综合征会导致仔猪的生长发育受到影响,甚至引起一定的生产损失。
猪场养殖人员需要对仔猪断奶应激综合征进行深入了解,以便及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一、发生原因仔猪断奶应激综合征的发生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环境变化:仔猪从母猪身边断奶后,环境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从原来的母猪身边到大型饲养场的猪舍,这种环境的变化会给仔猪带来一定的压力。
2.饲料转换:仔猪断奶后需要适应新的饲料,由于饲料转换的过程中,仔猪的消化系统会出现一定的适应期,这也会导致仔猪的生理应激反应。
3.社会群体变化:仔猪断奶后与其他仔猪组成新的社会群体,这种群体的变化也会对仔猪产生一定程度的压力。
以上几点是仔猪断奶应激综合征发生的主要原因,猪场养殖人员需要在日常养殖管理中及时发现和解决这些问题,以降低仔猪应激综合征发生的风险。
二、临床表现1.生理表现:仔猪断奶后会出现食欲不振、消化功能紊乱、体重下降等生理反应。
部分仔猪还会出现呕吐、腹泻等消化系统疾病的临床症状。
2.行为表现:断奶后的仔猪会出现焦虑不安、哭叫、挠抓等行为表现。
部分仔猪还会出现相互攻击、排斥等社会行为异常。
3.免疫功能降低:仔猪断奶后免疫功能会出现一定程度的下降,容易出现呼吸道感染、消化系统疾病等疾病。
以上临床表现是仔猪断奶应激综合征的主要表现,猪场养殖人员需要密切观察仔猪的生长发育情况,并及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三、防治措施1.合理设计饲养环境:在仔猪断奶后,需要合理设计猪舍环境,保持适宜的温度、湿度和通风情况,减少环境对仔猪的影响。
2.逐步转换饲料:在饲料转换过程中,需要逐步转换饲料类型,减少对仔猪消化系统的影响,保证仔猪的正常生长发育。
3.提供适宜的社会环境:在仔猪断奶后,需要提供适宜的社会环境,保证仔猪之间的和谐相处,减少社会压力对仔猪的影响。
猪应激综合征的诊断与防治摘要猪的应激综合征是猪体受到外界刺激而表现各种特异症状的综合征,健康猪因环境的突然变化易发生该征而出现全身颤抖、呼吸困难、肌肉僵硬、下痢、水肿病等综合病症。
介绍了猪应激综合征的临床症状、病理变化、临床诊断与防治方法,以期降低该征给养猪户带来的损失。
关键词猪应激综合征;临床症状;病理变化;诊断;防治方法近年来,肥西县一些猪场,因环境的突然变化或运输等原因,造成猪产生各种特异症状的综合征,甚至于死亡。
这种情况在临床上称之为猪的应激综合征。
该病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它是猪体受到了外界各种刺激(称之应激原)作用而产生的应激综合征,多发生于表面上肌肉发育良好、脂肪极薄的瘦肉型猪,特别是那些表现为眼神惊恐、胆小神经质、肌肉与尾颤抖的猪,它们一旦受到应激原作用,极易发生应缴综合征。
1临床症状根据应激的性质、程度和持续的时间以及表现的各种特异症状和病理变化,在临床上可分为以下几个类型:(1)猝死性应激综合征。
这种类型的猪还没有表现出任何临床病征,突然死亡,因此又称之为“突毙综合征”。
其主要原因是突然受到强烈的应激原的刺激,而引起的猪神经过于紧张,使交感—肾上腺系统受到剧烈刺激,引起休克或循环虚脱造成的猝然死亡。
例如,配种时公猪过度兴奋而猝死,猪运输时过度拥挤等。
特别是长途运输过程,仔猪在途中或到达后,发现有的仔猪严重脱水,临床上未表现明显症状即死亡。
这些死亡的猪,肌肉苍白,质地弛软,断面有肌浆渗出,严重者有液体滴出。
(2)急性应激综合征。
引起急性应激综合征的应激原主要是受运输、惊恐、热射、拥挤、严寒、中毒甚至饥饿、防疫注射等因素刺激,从而引起应激系统复杂反应。
猪在受到应激刺激后表现为警戒反应的休克、精神沉郁、全身颤抖、肌肉僵硬、体温一般升高到40.0~40.5℃,呼吸困难或肌肉弛缓、血压下降、体温降低。
有的病猪交错出现体温、血糖、血压升降等抗休克相。
这一类型临床症状表现较为明显。
猪由于受到应激反应,机体抵抗力下降,病菌趁虚而入,继发感染发病。
猪的应激表现及预防1 应激表现由于应激源作用时间及猪的品种、遗传特性的不同,猪的应激表现有所不同。
猪的应激表现主要有急性死亡、应激综合征及慢性应激三种。
1.1急性死亡。
急性死亡是最严重的应激表现,个别应激敏感猪在受到抓捕惊吓或注射时可突然死亡。
1.2应激综合征。
猪应激综合征是猪在现代养殖生产条件下,受到多种不良刺激而发生的非特异性应激反应。
1.2.1桑甚心病。
其典型特点是猪心肌广泛出血,心脏色如桑套,其主要见于3-4月龄的小猪。
1.2.2猪心性急死。
其主要特点是猪急性死亡和心肌、全身横纹肌变性,死亡多突然发生于酷热季节,仔猪和育成猪都可发生心性急死。
1.2.3猪应激性肌病。
此类猪宰后肌肉水肿、变性,出现坏死及炎症,其多发生于肥猪。
1.2.4猪恶性高热综合征。
初期猪表现为肌颤抖和尾颤抖,继而呼吸困难,体表出现充血斑,体温迅速上升,达42-44℃,心跳快,后肢痉挛、收缩,重者全身无力,肌肉僵硬,最后死亡,其多见于待宰的肥猪。
1.2.5暗猪肉。
此类猪的肉色深暗,质地粗硬,切面干燥。
1.2.6大肠杆菌病。
发生应激时,猪的抵抗力下降,其消化道内的条件性病原微生物常可引发疾病。
1.2.7乳热综合征。
病猪表现为产后无乳、少乳,食欲不振,发热,乳房肿胀和阴门排出秽物。
1.2.8咬尾症。
有咬尾癖的猪往往对外部刺激敏感,其表现为凶恶,食欲不振。
1.2.9肝脏变性。
运输、拥挤,宰前禁食,驱赶,环境过冷过热等因素都可导致猪肝脏变性。
1.3慢性应激。
指由于应激源作用的强度不大,作用方式比较隐蔽而导致的应激反应。
因慢性应激而死亡的猪心脏肥大,以右心及中隔变化最为明显,其肾上腺肥大,出现胃肠溃疡等。
2 预防2.1选育抗应激品种,淘汰应激敏感猪种。
2.2减少抓捕、保定、驱赶、麻醉等刺激,猪舍的温度不宜突变,以防猪发生应激。
2.3防止噪声刺激猪群,装运或驱赶猪时不要鞭打,不要用电棒刺激。
2.4对应激反应的治疗原则是镇静和补充皮质激素。
猪应激综合征的不良影响临床症状和防治方法
猪应激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猪类疾病,该病症通常由于环境不适应等因素引起,主要
表现为猪只体重下降、精神不振、食欲不振等症状。
该病的发病率极高,如果不及时治疗,会严重影响猪只的生长发育和生产性能,因此引起了广泛关注。
猪应激综合征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下列几个方面:
(1)体重下降:当猪只出现应激综合征时,它们的食欲将大大降低,因为猪只的食欲下降,所以会导致体重明显下降。
(2)精神不振:猪只的精神状态也会因此而受到影响,通常表现出情绪不稳、病态、压抑等症状。
(3)发热:在猪只出现猪应激综合征时,由于猪只内部环境的不平衡,可以引起发热症状。
(4)呼吸急促:在猪应激综合征发生时,猪只往往会出现呼吸急促的症状,由于猪只的身体机能出现问题,导致呼吸急促等现象。
为了有效预防猪应激综合征,我们需要采取以下措施:
(1)合理饲养和管理:为了预防和控制猪应激综合征,我们需要加强对猪只的饲养和管理,保障猪只的生存和发展环境。
(2)营养药物的补充:在预防猪应激综合征时,适量补充营养药物也是很有必要的,可以从根本上提高猪只的抗病能力,加强猪只的身体免疫力。
(3)提高环境卫生:在猪应激综合征的防治过程中,我们还需要注重提高猪区的环境卫生,减少污染物的产生,保证环境清洁。
猪应激综合征的不良影响临床症状和防治方法猪应激综合征(PSS)是一种常见的豚鼠神经行为疾病,通常由于环境压力、疾病感染、饮食不良和社会环境等多种因素引起。
它会导致猪出现行为异常、食欲减退、体重下降、免疫能力下降、生产力下降等问题,直接影响到养猪业的发展和经济效益。
本文将介绍猪应激综合征的临床症状和防治方法。
临床症状1. 行为异常。
猪应激综合征患猪的行为变化是非常明显的,它们经常出现下列情况:不安、抽搐、流口水、挠痒、拱门、踩门、死角撞墙、掉尾巴、咬笼子、自伤、头撞笼等。
2. 食欲减退。
猪的食欲受到了高度的抑制,它们的饮食行为减少,导致摄入能量和营养素不足,逐渐出现体重下降的情况。
3. 免疫能力下降。
PSS还会使病猪的免疫系统受到影响,抵抗能力下降,容易患病。
4. 生产力下降。
猪应激综合征长期存在会使病猪下降50%以上的增重,导致养殖成本的增加,同时还会使其生殖性能低下,出现母猪流产和猪仔死亡率增高等问题。
防治方法1. 预防措施。
应该通过维持优良的养殖环境、管理措施和合理的饲料,降低养殖环境的压力感应,增加猪的抵抗力,防止疾病的发生。
2. 药物治疗。
猪应激综合征需要选用有针对性的药物进行治疗,比如利多卡因、地塞米松、多巴胺等药物能够减轻病猪的应激反应和改善其状态。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药物治疗只是辅助治疗手段,不能完全解决问题。
3. 心理疗法。
有一定的心理疗法可以通过改变猪的生理和行为状态来减轻其应激反应。
比如增加猪舍内的日照强度,给猪提供丰厚的玩具或让猪彼此触碰等方法可以减轻猪的精神压力,改善其感觉。
4. 综合管理。
在日常的养殖过程中,需要采取一些综合管理措施,要保持猪舍、喂食等方面的卫生和统筹养猪的管理,保证猪的体重和健康。
在管理上要避免过度饲养、过度密度等问题,从而减少猪应激综合征的发生。
结语猪应激综合征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疾病,对豚鼠生产和经济效益带来了极大的影响。
所以,养猪户必须认真对待,采取预防和治疗措施,确保猪的健康和养殖业的稳定发展。
猪应激综合征的主要症状是什么?如何诊断?概述:猪应激综合征是猪体受到外界种种刺激(应激原)作用,产生的各种特异症状的综合征,而不是一咱独立的疾病。
它多发生在肌肉发育良好,脂肪极薄,体形较矮和步行笨拙的猪,特别是眼神惊恐,肌肉与尾颤抖,胆小神经质的猪。
猪应激综合征的临床症状有哪些?猪心性急死病:3—5月龄猪最为常见。
突然死亡,有的病例可见到病猪疲惫无力,运动僵硬,皮肤发红,有的配种时期死亡。
有的数分钟死亡。
猪应激性肌变:轻者生前无症状,严重病例体温升高,呼吸100次/分,背部单侧或双侧肿胀,肿胀部位无疼痛反应。
肌肉僵硬,震颤,卧地,呈犬坐或跛行。
皮肤红一阵白一阵。
哺乳母猪泌乳减少或无乳,公猪性欲下降。
猪应激综合征的剖检变化是什么?猪心性急死可见心肌有白色条纹或斑块病灶,心肌变性,心包积液。
脊椎棘突,上下的纵行肌肉及外臂部和腰部肌肉呈灰白色或白色,有时一端病变一端正常,间质轻度水肿。
肺水肿,有的胸腔积液。
猪应激性肌变可见后肢半腿肌、半膜肌、腰大肌、背最长肌肉苍白,质地疏松和有液体渗出。
病猪死后立即发生尸僵,肌肉温度偏高。
反复发作而死亡的见背部、腿部肌肉干硬而色深。
重者肌肉呈水煮样色白,松软弹性差,纹理粗糙,严重的肉如烂肉样,手指易插入,切开后有液体渗出。
有的多发生前后肢负重的肌肉,病变对称性,轻型的腿肌坏死外观粉红色,湿润多汁,轻挤压有大量淡红色液体渗出。
严重的腿肌坏死肉呈灰白色,色暗无光泽,质地硬。
猪应激综合征如何诊断?根据发病情况、临床症状,初步诊断为应激综合征。
猪场如何防治应激综合征?应根据应激原及应激综合征的性质选用具体的防治措施:(1)清除激原。
改进饲养管理如猪舍要通风良好,防止湿热拥挤、忽冷热、噪音和搔扰。
出栏前12~24小时内不饲喂或减饲,饮用口服补液盐水;注意车船或陆路驱逐,避免过分刺激;或在出栏运输前,对应激敏感的猪,应用抗应激素、抗应激添加剂或用氯丙嗪等镇静剂以防止发生应激现象。
仔猪断奶应激综合征的发生原因临床表现和防治措施仔猪断奶应激综合征是指仔猪在断奶后出现的一系列症状。
由于断奶过程中猪仔受到了生理、心理和环境的巨大变化,导致免疫系统抵抗力下降,容易引发应激反应,产生断奶应激综合征。
以下是仔猪断奶应激综合征的发生原因、临床表现和防治措施。
发生原因:1. 饮食结构突变:断奶后,仔猪从母猪的乳汁转变为固态饲料,消化系统需要适应新的饮食结构,容易引发应激反应。
2. 社会环境变化:断奶后,仔猪离开母猪,与同窝猪群的关系发生变化,导致猪之间出现攻击行为,引起应激反应。
3. 新环境适应:断奶后,仔猪需要适应新的生活环境,如温度、空气质量等方面的变化,容易引发应激反应。
4. 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仔猪在断奶阶段,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完善,抵抗力较弱,容易受到细菌和病毒的侵袭。
临床表现:1. 食欲减退:仔猪断奶后出现食欲减退,拒绝进食,导致体重下降。
2. 消化不良:仔猪出现拉稀、腹泻等消化不良症状,粪便呈黄色或绿色。
3. 免疫力下降:断奶后,仔猪的免疫系统抵抗力下降,容易感染疾病,如呼吸道感染、肠道感染等。
4. 精神压力增大:仔猪断奶后与母猪分离,面临新的环境和同窝猪群的攻击,容易产生精神压力,表现出焦虑、不安等症状。
防治措施:1. 合理饲喂:在断奶过程中,逐步过渡仔猪的饲料,减少饮食结构突变对仔猪的影响。
2. 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给仔猪提供适宜温度、湿度和通风条件,保持空气清新,避免细菌和病毒的传播。
3. 及时接种疫苗:断奶后,给仔猪适时接种必要的疫苗,增强免疫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4. 分组养殖:根据仔猪的年龄和体重,合理进行分组养殖,避免猪之间的攻击行为,减少精神压力。
5. 应激剂的使用:可适量添加一些保健药物或合理使用应激剂,缓解仔猪断奶应激综合征的症状。
总结:仔猪断奶应激综合征的发生原因由于饮食结构突变、社会环境变化、新环境适应和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等因素的叠加作用。
临床表现主要包括食欲减退、消化不良、免疫力下降和精神压力增大等症状。
猪应激综合征的发病症状猪应激综合征的诊断及防治措施-养猪技术猪的应激综合征是猪体受到外界刺激而表现各种特异症状的综合征,健康猪因环境的突然变化易发生该征而出现全身颤抖、呼吸困难、肌肉僵硬、下痢、水肿病等综合病症。
下面具体介绍一下:猪应激综合征的发病症状猪应激综合征的诊断及防治措施。
给大家了解一下以降低该征给养猪户带来的损失。
1、表现形式及发病症状急性应激。
这是最严重的一种应激表现形式,少数对应激敏感的猪在进行抓捕、注射或者受到惊吓时就会突然发生死亡,部分种公猪在配种过程会由于极度兴奋而发生死亡,部分会在车船运输过程中突然发生死亡。
猪心性急死也叫做急性心衰竭、致死性昏厥,育肥猪和仔猪都能够发生。
病猪主要特点是快速发生死亡,心肌以及全身横纹肌发生变性,一般在气候炎热的季节突然发生死亡,没有表现出任何先驱症状。
应激性肌病主要是育肥猪容易发生,典型特征是宰后肌肉发生炎症、水肿、变性以及坏死。
肉眼观察,发现颜色较淡,质地松弛,存在渗出液。
通常可分成三种类型,即PSE猪肉也叫做水猪肉;肌肉坏死,主要是背肌发生坏死,也叫做背肌坏死;腿肌坏死,主要是腿部肌肉发生炎症坏死的疾病。
猪急性高热症。
通常是待宰的育肥猪容易发生,是由于使用某些全身麻醉药物而引起的一些应激综合征,如胆碱、氟烷等,但与药物自身的药理作用没有关系。
病猪前期表现尾巴发抖和肌肉颤抖,接着出现呼吸困难,体表发生充血,出现紫斑,体温快速升高,能够达到43℃左右,心跳亢进,后肢持续痉挛、收缩。
症状严重时,随着症状的进一步加重会引起全身无力、肌肉僵硬,最终发生死亡。
慢性应激。
该类型应激不会导致病猪出现特殊的病理变化,往往是存在心脏明显肥大,尤其是中隔及右心非常明显,肾上腺发生肥大,并存在胃肠溃疡等病变。
这可能是由于应激原刺激强度较小,经常间断,再加上作用方式和临床症状比较不明显,往往会被饲养员忽视。
如果没有及时采取有效控制,也会严重损害养猪业的经济效益。
饥饿、冷应激、噪音等是比较容易形成慢性应激的因素,其都可能造成不良因素的累积,导致机体生产性能降低,抵抗力减弱。
猪应激怎么处理,猪应激是什么症状1、加强饲喂管理:提供充足且干净的饮水,确保饲料营养均衡,保证猪群有足够的营养可供生长。
2、保证环境适宜:夏季做好降温工作,冬天做好保温工作,保证猪舍冬暖夏凉,同时确保猪舍周围没有噪音。
3、合理运输及转群:在运输及转群时可给猪群饲喂亚硒酸钠VE,降低发生应激的几率。
一、猪应激怎么处理1、加强饲喂管理(1)为猪群提供营养丰富的饲料,确保饲料营养均衡,提高猪群的免疫力,如果有必要还可在饲料中加入适量的霉菌毒素处理剂,避免猪食入不干净的饲料后出现应激反应。
(2)提供充足、干净的水源,保证猪群能随时喝到水。
2、保证环境适宜(1)在炎热的夏季需要及时做好防暑降温处理,避免猪群中暑,同时在冬天也要做好保温工作,将猪舍保持在冬暖夏凉的状态。
(2)注意饲养密度,密度不能过大,需要保证每只猪都有足够的生长空间。
(3)在猪场周围不能有强烈的噪音、空气污染以及人为干扰。
3、合理运输及转群在运输猪群,或者转群的时候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发生应激,因此在猪群进行转群、运输前可以饲喂亚硒酸钠VE、阿司匹林,降低发生应激的几率。
二、猪应激是什么症状1、症状当猪发生应激反应后会出现精神委靡、体温升高、采食量下降、消化不良、腹泻、抗病力减弱等症状,猪应激不仅会影响猪群的生长情况,还会对它们的生产性能造成一定的影响。
2、发生猪应激的原因(1)营养不足:饲料中没有足够的营养、某些营养元素缺乏或过剩、营养不均衡、饲料中有霉菌、原料质量差等因素都会导致猪群发生应激反应。
(2)气候:温湿度不合适、大风、沙尘等原因都会造成猪应激,比如高温会影响猪群的采食量,严重时甚至中暑死亡,而低温又会减弱小猪的抗病力,从而形成小僵猪。
(3)管理不当:饲养密度过大、空气污染、惊吓、噪音、强光、饥渴等原因也会造成成猪应激,其中当饲养密度过大时,猪群会因为争夺地盘而发生争斗,严重影响猪群的生长情况。
猪应激综合征的不良影响临床症状和防治方法猪应激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猪类疾病,常常会给猪类的生产和健康带来极大的危害。
该疾病在整个猪类养殖过程中都有可能发生,尤其是在转运、混养和饥饿等环境应激时更容易发病。
猪应激综合征的不良影响临床症状和防治方法将在下面进行详细介绍。
1. 生长受损猪应激综合征对猪的生长发育造成了不可逆的损害。
处于发育期的猪经过疾病发作后,生长速度会受到限制,甚至达不到预期体重,从而导致生长周期延长。
2. 免疫力下降猪应激综合征会导致猪体内免疫系统的紊乱,破坏猪体的自身免疫能力,从而引发各种疾病,如呼吸系统疾病等。
3. 表现异常猪应激综合征会使猪出现有异常的行为表现,例如磨牙、刨地、嗅觉异常等。
4. 营养代谢紊乱猪应激综合征影响猪体能量平衡、消化吸收和代谢功能,引起脂质代谢和葡萄糖代谢紊乱,从而影响猪体健康状态。
5. 对猪肉品质的影响猪应激综合征会对猪肉品质造成影响。
病猪,特别是急性非化脓性肺炎猪,其肉中含有更多的氨基酸和亚硝酸,从而影响了肉的质量。
1. 不食或少食2. 颓废、抑郁3. 发热、烦躁4. 腹泻、呕吐5. 呼吸急促、喘气6. 步态异常、瘸腿7. 嗜睡、神经过敏防治方法1. 改善环境条件应在猪圈中提供足够的空间、良好的通风、保持一定的温度和湿度等条件。
2. 保证饲料质量应防止发霉变质的饲料或饮水,避免饮用污浊的水源。
3. 注重防疫加强微生物学检测,遵守疫苗接种计划,及时发现疾病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4. 消除应激因素通过加强猪群管理,减少转运、混养、饥饿等应激因素对猪的影响,从而减少猪应激综合征的发病率。
综上所述,猪应激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猪类疾病,对猪的健康和生产造成了较大的危害。
我们应该采取针对性的防治措施,及时发现并消除猪应激综合征的发病因素,从而降低其对猪群的影响。
猪运输应激综合征的病因猪运输应激综合征的主要症状和防治方法-养猪技术猪应激综合征(PSS)是猪遭受多种不良因素的刺激,引发的非特异性应激反应。
猪在长途运输过程中,受到多种不良因素的影响以及高强度刺激原的刺激而引起的病变过程,能够表现出典型的症状,甚至会引起死亡。
商品仔猪和饲养用种猪通常表现出神经症状和发生恶性高热病变,屠宰用商品猪会发生猝死,并使肉品质下降。
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猪运输应激综合征的病因猪运输应激综合征的主要症状和防治方法。
1、病因分析追捕。
猪在出栏时需要称量体重,因此需要进行追赶、抓捕。
在这个过程中,必然会使猪都到惊吓,出现高声尖叫、逃跑等现象,导致心理和生理之间平衡被破坏,使其处于一种高度紧张的状态,造成内分泌和神经发生一系列的变化。
如果猪适应能力差,会由于心理安定状态和生理稳定性都被破坏,导致内分泌、神经系统调节出现障碍。
机体分泌大量的糖皮质激素,导致内环境的稳定被破坏,破坏各个器官的正常功能,发生病理性损伤,从而引起应激综合征。
噪声。
对于对噪音敏感的猪,噪声应激是导致其突然瘫痪或者倒毙的最主要原因。
一般来说,运输车辆在运行过程中产生的噪音,尤其是车辆喇叭发出的噪音,能够达到80-120分贝左右。
在这种强噪音的重复刺激下,会促使猪交感神经系统过于兴奋,导致颅内压和血压升高,呼吸加速,脉搏加快,发热、出汗,减少分泌唾液,抑制胃收缩。
尤其是大脑垂体系统机能发生紊乱,使其出现惊恐、兴奋、四处冲撞等异常现象,且人为无法控制这种顽固病态。
高湿高温。
如果外界温度较高,再加上车厢内粪尿、水分的蒸发,导致车厢内形成高湿高温的小气候,造成猪体温调节紊乱,热量积聚在体内无法散发。
例如,在5月底气候较热时进行运输,在外界温度最高达到30-32℃,尽管已经搭棚进行遮阴,并对车厢使用冷水冲洗,依旧会导致车厢内非常闷热,猪体表过于潮湿灼热,比较容易发生应激和死亡。
饥饿和饮水不足。
猪在运输过程中,喂料和供水不方便,或者出现食欲不振,在排空胃肠内容物后长期处于饥饿、缺水状态,导致耗损大量的体液和组织,蓄积过多的酸类代谢产物,从而引起脱水和代谢性酸中毒。
猪应激综合征的不良影响临床症状和防治方法
猪应激综合征是一种由于环境、饲养条件、饲料等因素引起的生理和行为障碍综合症,严重影响猪的健康和生产性能。
随着养猪业的不断发展,猪应激综合征已经成为了一个值
得关注的问题。
本文将就猪应激综合征的不良影响、临床症状以及防治方法进行详细介
绍。
一、猪应激综合征的不良影响
1.影响生长发育:猪应激综合征会导致猪的食欲减退、消化吸收能力下降,从而影响
生长发育。
长期处于应激状态的猪体内产生的应激物质会影响内分泌系统的正常功能,导
致代谢紊乱,影响生长发育。
2.抵抗力下降:猪应激综合征会影响猪的免疫力,使其对疾病的抵抗力下降,易患上
各种疾病,严重影响养猪业的生产效益。
3.行为异常:猪应激综合征还会导致猪的行为异常,如强行咬铁栏、顶墙、轻度过度
运动等,这些异常行为不仅会对猪的健康造成不良影响,也会对其他猪的生长和健康造成
影响。
1.食欲不振:猪应激综合征会导致猪的食欲不振,不愿意进食或者进食量减少。
2.体重减轻:长期处于应激状态的猪会导致体重减轻,生长速度明显减缓。
3.行为异常:猪应激综合征会导致猪的行为异常,包括焦躁、过度运动、顶墙、咬铁
栏等。
4.免疫力下降:猪应激综合征还会导致猪的免疫力下降,易患上各种疾病,如呼吸道
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等。
5.生病率提高:猪应激综合征会导致猪的生病率明显提高,严重影响养猪效益。
1.改善环境:合理设置猪舍环境,保证通风、温度、湿度和采光的合理性,减少外界
因素对猪的影响,降低猪的应激水平。
2.合理饲养:合理配方饲料,保证猪的营养需求,适量投喂,减少压力源。
3.减少干扰:减少猪的人为干扰,避免过度照射灯光,减少不必要的噪音。
4.丰富猪的活动空间:增加猪的活动空间,可以减少猪之间的压力源,减少猪的应激
水平。
5.精准用药:在猪出现应激综合征症状时,可以适当使用镇静剂、抗生素等药物,帮助猪缓解应激状态,促进康复。
猪应激综合征是一个严重影响猪健康和养殖效益的问题。
为了降低猪的应激水平,我们需要从环境、饲养、用药等方面进行综合防控,保证猪的生长和健康。
猪应激综合征还需要更多的研究和预防工作,为养猪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更多的支持与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