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内镜下揭盖法治疗鼻前庭囊肿的效果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177.50 KB
- 文档页数:5
鼻内镜下揭盖法鼻前庭囊肿切除术23例临床分析目的:探讨鼻内镜下揭盖法治疗鼻前庭囊肿的疗效。
方法:在鼻内镜下辅以鼻窦切割吸引器,对23例患者行鼻前庭囊肿揭盖术。
结果:23例患者随访1年以上,全部病例均治愈,无一例出现囊肿复发和并发症的发生。
结论:鼻内镜下辅以鼻窦切割吸引器行鼻前庭囊肿揭盖术,具有手术精确、时间短、创伤小、愈合快等微创手术优点,值得推广。
标签:鼻前庭囊肿;揭盖;鼻内镜;鼻窦切割吸引器鼻前庭囊肿是耳鼻咽喉科常见病,好发于30—50岁女性,其传统治疗方法为经唇龈沟进路行囊肿剥离摘除[1]。
近年来随着鼻内镜技术的发展及微创手术观念的普及,鼻腔微创手术已成为鼻部疾病手术治疗的主要方法和必然趋势。
鼻前庭囊肿壁由含弹性纤维和网状血管的结缔组织构成,囊壁内膜表皮细胞多为纤毛柱状上皮或立方上皮,含有丰富的杯状细胞,与鼻腔黏膜相似[1、2、4]。
这为经鼻腔进路切除鼻前庭囊肿顶壁、保留囊肿其他各壁、使囊腔与鼻腔融合为一体的“揭盖术式”提供了良好的理论基础。
经鼻腔行“囊肿揭盖术”治疗鼻前庭囊肿的治疗方法亦多见报道,并在临床上得到肯定。
我科于2010—2013年收治23例鼻前庭囊肿病例,在鼻内镜下通过鼻窦切割吸引器行“囊肿揭盖”治疗鼻前庭囊肿,临床疗效满意,现总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23名患者中,男性2例,女性21例,均单侧发病,其中左侧11例(男性2例,女性9例),右侧12例(男性O例,女性12例),年龄最低36岁(男性36岁,女性42岁),最高58岁,男性4l岁,女性58岁),平均年龄38.1岁(男性38.5岁,女性38.1岁)。
主要症状为一侧鼻前庭部或鼻翼附着处隆起、一侧鼻腔通气不畅,部分患者伴有同侧鼻前庭部及上唇胀痛。
6例患者有局部感染病史,表现为局部明显隆起,疼痛加重,经抗炎治疗炎症完全控制后手术。
专科检查一侧鼻前庭、鼻翼附着处隆起,鼻唇沟变浅或消失;前鼻镜检查见鼻前庭、鼻腔前端底、外侧壁隆起,表面光滑,触软而有弹性,鼻前庭、鼻腔前端变窄;隆起处穿刺可抽出黄色或棕色黏液性或浆液性液体,合并感染时则抽出脓性液。
鼻内镜下电动切割揭盖术治疗鼻前庭囊肿围手术期护理【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3)03-0118-02鼻前庭囊肿是鼻科常见疾病,是位于鼻前庭底壁皮下与上颌牙槽突骨间、下鼻甲前端以前鼻腔外下壁部的非牙源性局限性囊性肿块,生长较为缓慢,早期常无症状,随着囊肿增大可产生局部胀痛感,合并感染时疼痛加重且囊肿生长迅速。
鼻前庭囊肿的治疗多采用传统的口腔前庭唇龈沟切口进路囊肿剥除手术治疗,该治疗方法创伤较大,术后肿胀、疼痛严重,且术后易复发及牙龈瘘形成,不易被患者接受。
鼻内镜下联合电动切割器施行鼻前庭囊肿揭盖术,是一种新兴的微创手术,不仅可在清晰的视野最大限度的清除囊壁、防止囊壁残缘闭合而复发,还可避免鼻前庭正常组织的过度损伤、最大程度的减轻患者术后的痛苦。
我院自2005年4月~2011年2月共施行鼻内镜下电动切割揭盖术治疗鼻前庭囊肿鼻前庭囊肿揭盖术27例,通过术前准备、术后护理及出院指导等多环节的护理观察及研究,形成了一套系统的护理方法,取得了满意的治疗效果,现予总结报道。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2005年5月至2011年2月浙江省台州市立医院收治鼻前庭囊肿患者27例(27侧),其中男9例,女18例;年龄22~62岁;病程6个月至9年。
左侧17例,右侧10例。
囊肿最小约1.4cm×1.1 cm,最大约2.4cmx3.0 cm。
所有病例均有鼻翼根部隆起、胀满感,伴鼻塞14例,合并感染3例。
经ct检查无周围骨质破坏,其中3例由于囊肿过大,使周围骨质受压变形。
所有患者均无手术史。
术后病理均诊断为鼻前庭囊肿1.2 手术方法手术方法按鼻腔局部麻醉手术进行术前准备,患者取仰卧位,1%丁卡因棉片表面麻醉囊肿周围后,1%多卡因加1%肾上腺素少许作鼻前庭及唇下囊肿周围局部浸润麻醉。
0度鼻内镜下,镰状刀切开囊肿前缘隆起皮肤,进入囊腔,吸引器吸尽囊液,切取部分囊壁送病理检查。
三种手术方式治疗鼻前庭囊肿的临床观察孙亚萍;徐进敬;吴元庆;王俊;胡京华【期刊名称】《吉林医学》【年(卷),期】2024(45)2【摘要】目的:探讨唇龈沟径路鼻前庭囊肿切除术、鼻内镜下鼻前庭囊肿揭盖术、鼻内镜下鼻前庭囊肿切除术三种手术方式治疗鼻前庭囊肿(NVC)的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耳鼻咽喉科2013年1月~2020年6月手术治疗的64例NVC患者,分为A、B、C组,A组为唇龈沟径路鼻前庭囊肿切除术23例,B组为鼻内镜下鼻前庭囊肿揭盖术22例,C组为鼻内镜下鼻前庭囊肿切除术19例。
分析三组术中及术后的康复情况,评估手术治疗的效果。
结果:B、C两组在手术时长、术中出血量、切口愈合时间、术后在院时间、术后面部肿胀等情况均优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B、C两组术后第1天、第2天、第3天、第5天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均低于A组;B、C两组比较,B组创口愈合时间短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与唇龈沟进路鼻前庭囊肿切除术相比,鼻内镜下鼻前庭囊肿揭盖术、鼻内镜下鼻前庭囊肿切除术治疗NVC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少、切口愈合快、术后并发症少等优势。
鼻内镜下揭盖术伤口愈合时间优于鼻内镜下切除术,因此,鼻内镜下鼻前庭囊肿揭盖术适合在临床上广泛推广,鼻内镜下切除术可作为传统的唇龈沟进路切除术、鼻内镜下揭盖术复发病例的补充治疗。
【总页数】5页(P272-276)【作者】孙亚萍;徐进敬;吴元庆;王俊;胡京华【作者单位】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南京市第一医院耳鼻咽喉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65【相关文献】1.经阴道、腹腔镜与开腹三种不同手术治疗卵巢囊肿临床疗效观察2.不同手术方式治疗舌下腺囊肿118例临床观察3.不同手术方式治疗鼻前庭囊肿的临床疗效分析4.不同手术方式治疗假性胰腺囊肿的临床疗效观察5.三种手术方式治疗鼻前庭囊肿的疗效观察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鼻内镜下揭盖法治疗鼻前庭囊肿的效果分析
目的:总结鼻前庭囊肿治疗中鼻内镜下揭盖法治疗的应用价值。
方法:以66例鼻前庭囊肿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接受经唇龈沟切口入路切除治疗的对照组及接受鼻内镜下揭盖法治疗的观察组,每组33例。
分析两组术中情况、治疗效果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而观察组手术时间及伤口愈合时间则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同时观察组手术治疗总有效率为84.85%,而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60.60%,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此外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3.03%,而对照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8.18%,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则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鼻内镜下揭盖法可有效提高鼻前庭囊肿的临床治疗效果,在鼻前庭囊肿的临床治疗过程中可推广应用。
标签:鼻内镜;揭盖法;鼻前庭囊肿;治疗效果
鼻前庭囊肿为耳鼻喉科良性肿瘤性疾病,虽然本病早期临床常无特异性症状,且病情发展也较为缓慢,但是随着囊肿的逐渐生长,常可导致患者出现局部肿胀、疼痛感,严重者可导致上颌骨出现骨质损害,不仅可严重影响患者的颜面,同时也可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2]。
手术治疗为公认治疗本病最为有效的治疗方法[3-4]。
虽然传统手术治疗可有效的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但是其对患者的损伤较大,且存在一定的并发症发生率,治疗效果常可受到一定的影响。
因此,笔者所在医院近年来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将鼻内镜下揭盖法作为治疗本病的主要治疗方法,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66例于2014年3月-2015年1月就诊于笔者所在医院的鼻前庭囊肿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所有入选接受观察者均需符合本研究的入选及排除标准。
患者入组后,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每组33例。
对照组,男19例,女14例;年龄33~62岁,平均(46.61±5.22)岁;囊肿直径0.9~3.3 cm,平均(2.12±0.21)cm;病程1~5年,平均(3.06±1.36)年;左侧者22例,右侧者11例。
观察组,男18例,女15例;年龄32~61岁,平均(46.56±5.16)岁;囊肿直径1.1~3.2 cm,平均(2.35±0.26)cm;病程1~6年,平均(3.25±1.25)年;左侧者20例,右侧者13例。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囊肿直径、病程及囊肿部位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可比性。
1.2 入选标准
(1)具有鼻腔阻塞、肿胀感及局部鼻翼处隆起症状。
(2)经CT检查明确存在鼻腔内囊肿[5]。
(3)经穿刺检查,可抽取出脓性液体。
(4)年龄>18岁。
(5)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3 排除标准
(1)恶性肿瘤者。
(2)存在手术治疗禁忌证。
(3)经CT检查排除牙源性肿块者。
(4)除外双侧鼻腔囊肿。
1.4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于仰卧位下进行手术,术前应用利多卡因对牙龈进行浸润麻醉,于麻醉完全后,在上唇系带第2~5齿龈沟处行手术切口。
将局部黏膜进行逐层分离,在完全暴露囊肿部位后,对囊肿进行切除。
完成切除后清洗术腔,逐层缝合,并留置引流管。
术后7 d后进行拆线。
观察组:患者同样于仰卧位下进行手术治疗,并应用利多卡因对牙龈进行浸润麻醉。
将鼻内镜置入鼻腔,于鼻内镜下对鼻前庭内肿物进行观察。
并于鼻内镜观察下,应用刀片及剥离子仔细对囊肿周围组织进行剥离及分离,并进行分离。
必要时可先将囊肿内液体进行抽取后再进行分离。
分离完成后,应用纱布进行填塞止血。
1.5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价标准
对所有患者在接受手术治疗时的术中出血量及手术时间进行统计,对比两组术中出血量及手术时间。
同时根据患者手术1周后的临床症状及体征对患者的术后治疗效果进行评价,以患者术后临床症状完全消失,且无并发症发生者为痊愈;以患者术后临床症状较前明显改善,且出现并发症,经治疗后并发症消失者为有效;以未达到以上治疗效果者为无效。
总有效率=痊愈率+有效率。
同时对两组患者在术后1周时间内所出现的并发症发生率进行统计,对比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1.6 统计学处理
所得数据采用Excel及SPSS 19.0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手术相关情况比较
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而观察组手术时间及伤口愈合时间则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 手术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手术治疗总有效率为84.85%,而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60.60%,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0.027
2.3 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 3.03%,而对照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8.18%,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则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3 讨论
鼻内镜为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发展所出现的诊疗手段,此种诊疗手段属微创诊疗方法,其相对于传统的诊疗方法,具有对患者损伤小及易于术后恢复的特点,故虽然产生时间较短,但在临床的应用已较为广泛[6-8]。
而鼻内镜下揭盖法为临床结合鼻内镜特点所出现的针对于鼻前庭囊肿等疾病的治疗方法,其不仅有着良好的治疗效果,同时也可有效地促进患者的术后恢复[9-12]。
故此本研究将其应用于鼻前庭囊肿的临床治疗中,结果显示,在应用了鼻内镜下揭盖法进行治疗的观察组,患者术中的出血量明显少于应用经唇龈沟切口入路切除治疗的对照组,而观察组手术时间及伤口愈合时间则明显短于对照组。
观察组手术相关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其因观察组所应用的治疗方法属微创治疗方法,对患者的损伤较小。
同时本研究结果同样显示,观察组手术治疗总有效率为84.85%,而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60.60%,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此外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3.03%,而对照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8.18%,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则明显低于对照组。
可见鼻内镜下揭盖法不仅可有效的改善患者手术相关情况,同时可有效的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并降低患者术后的并发症发生率。
因本研究随访时间较短,故无法对患者在接受不同治疗方法后的长期疗效进行观察。
综上所述,鼻内镜下揭盖法可有效的提高鼻前庭囊肿的临床治疗效果,在鼻前庭囊肿的临床治疗过程中可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彭小伟,喻建军,李赞,等.侵犯眼眶及颅底的鼻窦囊肿的诊断和治疗[J].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4,28(13):942-944.
[2]胡鹏,朱纲华,赖若沙,等.伴视力减退的鼻窦黏液囊肿的临床诊断和治疗[J].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1,25(5):217-219.
[3]李先辉,陈崇喜.鼻前庭囊肿揭盖术与传统唇龈沟径路鼻前庭囊肿切除术的比较[J].实用医学杂志,2012,28(21):3578-3580.
[4]戚莎菲,刘鹏,李士新,等.鼻内镜下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治疗鼻前庭囊肿[J].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杂志,2014,2(2):102-104.
[5]王汉杰,丁勇生,段书峰,等.CT及超声在鼻前庭囊肿诊断中的应用[J].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2014,12(2):209-210.
[6]姜义道.鼻内镜手术切除治疗鼻腔鼻窦恶性肿瘤的临床疗效[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23):5844-5845.
[7]李智斌,王晓霞,马小绒,等.鼻内镜下泪囊鼻腔造孔联合泪囊支架术治疗老年慢性泪囊炎的疗效[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34(6):3160-3161.
[8]朱昌政,陆进明,张雷,等.支撑喉镜联合鼻内镜下声带良性增生性病变切除术疗效观察[J].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2012,20(2):175-176.
[9]朱小燕,邹恒英.鼻内镜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的临床疗效及其与临床分型的关系[J].中国内镜杂志,2012,18(1):92-94.
[10]郭虹,张丹.鼻内镜下手术治疗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临床观察及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4,12(6):566-568.
[11]钟伦坤,孙永东,陈隆晖,等.鼻内镜下咽鼓管置管联合鼓室清窍汤冲洗治疗慢性分泌性中耳炎临床观察[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31(2):114-117.
[12]李先辉,陈崇喜.鼻前庭囊肿揭盖术与传统唇龈沟径路鼻前庭囊肿切除术的比较[J].实用医学杂志,2012,28(21):3578-3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