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8课 百家争鸣》教案
- 格式:docx
- 大小:18.47 KB
- 文档页数:4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第8课百家争鸣》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第8课百家争鸣》教材主要介绍了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众多学派对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问题提出了不同的见解,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
教材内容涵盖了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主要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展示了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对于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背景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于各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的认识尚不深入,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一步拓宽历史知识视野,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背景,掌握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主要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文化的感情,认识各家学派在我国古代哲学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背景,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主要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2.难点:各家学派思想的内涵及其在我国古代哲学发展中的地位。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课前预习,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背景,掌握各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2.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深入分析各家学派思想的内涵及其在我国古代哲学发展中的地位。
3.案例分析:通过具体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各家学派的思想。
4.启发引导: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第8课百家争鸣》2.辅助材料:相关的历史图片、文献资料、案例等。
3.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背景,引导学生关注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
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相关的历史图片、文献资料等,引导学生了解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主要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第8课百家争鸣【导入新课】家乡美山东被称为“齐鲁大地”,来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齐国和鲁国,那么我们济宁地区属于哪一个诸侯国呢?(鲁国)济宁有哪些称号呢?(孔孟之乡、礼仪之邦)我们济宁是儒家文化的发源地,是孔子和孟子的故乡。
今天,让我们回到春秋战国那个大动荡大变革的时代,去追寻圣人的足迹,去品尝思想文化的争鸣盛宴!解读“学习目标”。
(一)智者老子:自主学习师:孔子如此伟大还经常向一个人请教问题,孔子说他是能上天入地的人,他是谁呢?老子是神话传说中太上老君的人物原型,是春秋时期有名的思想家。
我们通过一段视频简单了解一下。
请大家通过自主学习完成“人物名片”——老子(二)圣人孔子【合作探究】1、大思想家孔子师:孔子为什么称为大思想家?生答:因为他创立了儒家学派。
提问:儒家思想是一个很大的思想体系,包括很多方面,它的核心思想是什么?生答:是仁和礼。
教师一边利用课件,一边解释“仁”:“仁”是会意字,左边一个“人”,右边一个“二”,大家猜猜看,“仁”字的含义是什么?(学生回答后总结)“仁”就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做人的道理。
用孔子的话解释,仁最根本的含义是“仁者爱人”。
当然,这里的“爱人”不是我们现在平常说的男女之间的爱,而是体贴别人、关心别人、尊重别人,是一种美德。
(社会人群要互相敬爱、谦让,和谐相处)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提问:孔子所说的礼是指什么呢?生答:要求人们能够约束自己,加强个人修养,使自己的言行举止符合社会规范。
(人们的言行举止要符合社会规范)师:孔子仁和礼的思想不仅对普通人要求,对统治者也提出了要求,在政治方面孔子有什么主张呢?生答:孔子提倡“为政以德”,主张以“德”教化人民,以“礼”治国。
师:孔子有这样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但他当年周游列国十四年,积极推行其政治方案,为什么还不被统治者采纳呢?(学生思考讨论后总结)①春秋战国时代,社会分裂割据,缺乏一个实行礼制的强有力的中央政权;②当时各诸侯国热衷于兼并战争和改革古制,以图自强,对孔子恢复周礼和仁政爱民的主张不符合他们的需要。
《百家争鸣》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和主要流派,理解各家学说的基本理念。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和教室辩论,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百家争鸣对中华文化的影响,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尊重。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介绍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主要流派及其主要思想。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各家学说的异同,并尝试用摩登视角解读其意义。
三、教学准备1. 课前安置学生自行预习相关内容,了解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
2. 准备相关视频、图片和PPT,以辅助教学。
3. 准备教室讨论和辩论的题目,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4. 邀请几位学生代表在教室上发表自己的观点,以激发其他学生的参与热情。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回顾春秋战国时期的整体背景,引导学生思考在这一时期,诸子百家的思想观点、社会影响等。
可以通过观看相关历史视频片段或图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一时期的社会状况。
2. 介绍百家争鸣:重点介绍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等主要流派及其代表人物和主要思想观点,同时简要介绍其他流派。
可以通过展示文献资料、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思想流派之间的异同和互相影响。
3. 学生讨论:组织学生分组,针对不同的思想流派进行讨论,鼓励他们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
可以设计一些开放性问题,如“你认为哪种思想最适合当今社会?”等,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
4. 教室辩论:选择一个或多个主题,组织学生进行教室辩论。
可以事先准备一些相关资料,引导学生了解相关历史背景和知识,帮助他们更好地参与辩论。
辩论过程中,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同时尊重他人的观点。
5. 总结与评判:在课程结束时,进行总结和评判。
教师简要回顾百家争鸣时期的主要思想流派和观点,同时对学生的讨论和辩论进行评判,必定他们的积极思考和表现,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
6. 安置作业:要求学生通过网络、图书馆等方式进一步了解百家争鸣时期的其他思想流派和代表性人物,以及这些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百家争鸣》教案(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一. 教材分析《百家争鸣》是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的一节课,主要介绍了中国古代诸子百家的兴起和发展。
本节课的内容包括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主要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通过学习,学生可以了解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多样性,理解不同学派之间的争论和辩论,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对中国古代历史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诸子百家的兴起和主要思想可能还不够熟悉。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存在对复杂概念和理论的理解困难,需要通过具体案例和实际操作来加深理解。
此外,学生可能对古代思想家的生活和思想有一定的兴趣,可以通过引入相关故事和实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诸子百家的兴起背景和代表人物,掌握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主要学派的基本思想。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分析不同学派的思想特点和影响,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理解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多样性,尊重不同学派的存在和发展,培养开放包容的历史观念。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诸子百家的兴起背景和代表人物,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主要学派的基本思想。
2.难点:对不同学派思想的特点和影响的深入理解,批判性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的培养。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诸子百家的兴起背景、代表人物和主要思想,为学生提供系统的知识框架。
2.案例分析法:教师通过引入具体案例和故事,帮助学生理解不同学派的思想特点和影响。
3.合作讨论法:学生分组进行合作讨论,分析不同学派的思想特点和影响,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材。
2.课件:教师准备与本节课相关的内容课件,包括图片、文字、视频等。
3.学习材料:为学生准备相关的学习材料,如诸子百家的经典著作、思想家的故事等。
部编版七年历史上册第8课《百家争鸣》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七年历史上册第8课《百家争鸣》是本册教材中的重要内容,主要介绍了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
本课内容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旨在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面对初中一年级的同学们,他们在小学阶段已经接触过一些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知识,对于诸子百家的名字可能有所耳闻,但对其思想内容和影响可能了解不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培养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兴趣,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动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诸子百家的起源、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多样性,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爱国情怀。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诸子百家的起源、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2.难点:诸子百家思想的内涵和影响。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案例分析、合作讨论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地图等教学辅助材料,帮助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教学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中国古代哲学家的漫画,引导学生思考哲学家是如何看待世界的,引出本课内容。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诸子百家的起源、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3.合作讨论:分组讨论诸子百家思想的内涵和影响,分享学习心得。
4.课堂讲解: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详细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5.案例分析:分析诸子百家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体会古代智慧与现代生活的联系。
6.总结提升:总结本课所学内容,强调诸子百家思想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7.课后作业:布置相关思考题,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求简洁明了,突出重点。
第8课百家争鸣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知道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学会运用唯物史观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理解这一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点比较和阶级分析法,掌握各派学说的差异及其阶级立场;通过选择一观点批驳其他观点,学会运用知识进行驳论和论证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联系生活实际,认识传统文化的价值,培养弘扬传统文化、建设现代文明的意识;学习诸子百家在社会大变革时期勇于创新、创造性探索的勇气和精神,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弘扬百家争鸣中大胆思考、自由讨论的学术传统,培养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孔子和儒家学说;百家争鸣。
教学难点:“百家争鸣”对后世的影响。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的大变革时代,正是在这样的时代,学术思想空前繁荣,空前自由和活跃。
各家学派为了让统治阶级接受自己的主张,纷纷著书立说,宣传自己的观点。
因此把这一时期的这些学派称为“诸子百家”。
你知道各个学派的代表人物吗?他们的思想主张对后世有什么影响?二、讲授新课:(一)老子1.多媒体展示表格,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并完成表格内容。
提示:2.出示材料,指导学生认真阅读并思考:老子的话究竟是什么意思?它的这种思想在现实社会生活中是否有用?如果你认为有用的话,能不能举出一个实例加以说明?材料:老子主张以柔克刚。
相传老子曾经张开嘴让弟子们看,然后对弟子们说:“我那坚硬的牙齿早就掉了,可我那柔软的舌头却还在!”提示:(1)老子的意思是坚硬的东西未必结实,柔可以克刚,体现了他辩证看问题的思想。
(2)我认为有用。
它使人认识到:什么事物都不是绝对的,都是可以变化的。
貌似强大的人可能会被弱者打败,看起来聪明的人可能一生无所作为,平凡的人由于努力可能会做出惊天动地的大事业。
(二)孔子和儒家学说1.介绍孔子的生平。
提示:孔子名丘,字仲尼,生于公元前551年,死于公元前479年。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百家争鸣》公开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百家争鸣》是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的一章内容。
本章主要介绍了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各诸侯国林立,思想文化繁荣,出现了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众多学派,形成了中国思想史上的百家争鸣局面。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诸子百家的起源、主要思想观点以及各家的代表人物。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接触过部分中国古代历史,对于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背景有所了解。
但对于诸子百家的思想观点以及各家代表人物的认识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各家的思想观点,并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能够理解各家思想的现实意义。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诸子百家的起源、主要思想观点以及各家代表人物;掌握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主要学派的特点;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诸子百家的思想观点;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化的自豪感,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诸子百家的起源、主要思想观点以及各家代表人物;2.难点:各家思想观点的理解和运用。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诸子百家的起源、主要思想观点以及各家代表人物;2.案例分析法:分析诸子百家的思想观点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3.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2.课件:制作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件;3.案例材料:收集与诸子百家思想观点相关的案例材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地图,引导学生回顾社会背景。
提问:“在这个时期,中国社会出现了哪些思想学派?”2.呈现(10分钟)讲解诸子百家的起源、主要思想观点以及各家代表人物。
重点介绍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主要学派的特点。
3.操练(10分钟)分组讨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每组选择一个学派,分析该学派的思想观点,并找出一个现实生活中的案例,阐述该案例如何体现该学派的思想观点。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8课《百家争鸣》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百家争鸣》是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的一课。
本课主要介绍了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众多学派对当时社会的各个方面问题提出了不同的见解,形成思想领域中百家争鸣的局面。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诸子百家的起源、主要思想、代表人物及其影响。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背景有一定的了解。
但对于诸子百家的思想内容及其影响可能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诸子百家的思想内涵,以及他们对后世的影响。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诸子百家的起源、主要思想、代表人物及其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理解,提高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诸子百家的起源、主要思想、代表人物及其影响。
2.难点:对于诸子百家思想的理解和分析。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诸子百家的起源、主要思想、代表人物及其影响。
2.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分析诸子百家的思想内涵及其影响。
3.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诸子百家的思想。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对于诸子百家的起源、主要思想、代表人物及其影响有深入的了解。
2.学生准备:预习本课内容,对于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背景有一定的了解。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同学们,你们知道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背景吗?那么在这个时期,出现了众多学派,他们对于当时社会的各个方面问题提出了不同的见解,我们称之为什么吗?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百家争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呈现诸子百家的起源、主要思想、代表人物及其影响,引导学生初步了解诸子百家的基本内容。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第8课百家争鸣》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第8课百家争鸣》这一课,主要介绍了中国古代诸子百家的兴起和争鸣。
这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各种学派思想纷呈,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景象。
教材通过介绍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主要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百家争鸣这一时期的历史背景、人物和思想仍然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引导学生了解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理解各家思想的内涵,并通过生动有趣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历史素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掌握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主要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百家争鸣时期的思想繁荣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主要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2.教学难点:各家思想的内涵和相互关系,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情景模拟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他们的历史素养。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图片、地图等教学资源,生动形象地展示百家争鸣的历史场景,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多媒体课件,生动形象地展示百家争鸣的历史场景,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掌握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主要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3.合作探讨: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各家思想的内涵和相互关系,分享学习心得。
第8课百家争鸣【教学目标】1、知道道家、儒家、墨家、法家等派别的代表人物和观点。
理解百家争鸣的含义。
2、研读史料,理解各派学说的主要观点,初步形成历史典籍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展开问题探究,认识百家争鸣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3、感受中华传统思想文化的智慧和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体会春秋战国思想家们以天下为己任,关心国家发展和人类命运的崇高抱负和理想。
【教学重点】孔子和儒家思想。
【教学难点】理解百家争鸣的深远影响,体会思想家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感。
【教学方法】阅读法、讨论法、谈话法和讲述法相结合;运用表格整理知识。
【教学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百家争鸣》【授课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师:小调查,如何解决不交作业的问题。
生:(学生们中说纷纭)。
师:称赞学生具有古代圣贤思想。
引出今天课题《百家争鸣》并解释百家争鸣的含义。
师生共读:学习目标,明确学习任务。
师:儒道法墨思想的内涵到底是什么?有哪些代表人物?同学们可能还不是很清楚,带着这些问题预习课本。
二、自学与指导:(完成导学案内容。
学生展示成果,教师点拨。
)(一)老子1、简介:姓李,名耳。
春秋后期___国人,____学派创始人。
2、主张:万物运行皆有其自然的法则,人们应顺应自然;世间的事物皆有其对立面,对立的双方是可以_______的;主张______,与世无争,天下就能太平。
3、相关书籍:老子的学说集中在______一书,该书成为道家的经典。
(二)孔子和儒家学说1、简介:春秋晚期__国人。
中年后周游列国,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晚年主要从事教育,整理编订文化典籍。
2、思想:核心思想是“___”,主张______,反对苛政。
认为统治者只有实行德政,社会才会稳定。
3、教育成就:创办私学,主张“______”;发现和总结出许多教育规律,提出一系列教学原则和方法;晚年精心整理古代重要的文献资料。
4、评价:大思想家、大教育家、____学派的创始人。
5、相关书籍:他的思想后来由其弟子整理成______一书。
《百家争鸣》教材分析在春秋战国这一社会转型时期,学术自由,思想空前繁荣,形成了我国思想文化发展的第一个高峰,出现百家争鸣局面。
这些学说构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体系,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对后世影响深远,尤以儒家学说和道家学说的影响为大。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指导学生用比较的方法学习各家学说,指导学生用图表、归类等方式自学,掌握利用图表学习历史知识的方法,培养学生列表概括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分析史料和搜集资料启发学生、教育学生。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了解孔子的教育思想,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了解老子的哲学思想,培养辩证看待事物的能力;学习诸子百家在社会大变革时期敢于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创造性探索的勇气和精神,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孔子和儒家学说;百家争鸣。
【教学难点】理解“百家争鸣”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课前准备1.多媒体课件;2.学生完成相应预习内容。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的重要成分,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
是推动学生产生寻求知识,从事学习活动的强大心理动因。
同学们,下面是一个字的古汉语解释,你能猜出来是什么字吗?①婴儿;②孩子;③儿子或女儿;④对人的尊称;(多指男子,相当于“您”。
)⑤泛指人;⑥特称孔子;这个字呢?就是子,在春秋战国时期,经常用到第四种“对人的尊称”,那么在春秋战国时期,涌现出了很多思想家,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称为“子”,今天就请同学们跟着老师一起学习诸子百家的思想,学习第8课,百家争鸣。
二、讲授新课(一)百家争鸣(1)教师让学生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农具和牛耕发明和推广,生产力水平提高。
这引起了经济、政治方面的巨大变革,也带来了社会秩序失衡、战争频繁等许多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对以前知识的回顾,有助于学生牢记知识,为新知识的学习做铺垫。
(2)教师引入“百家争鸣”概念以及产生的原因。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8课百家争鸣》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第8课百家争鸣》是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的一课,主要介绍了中国古代诸子百家的起源、发展和影响。
本课内容涵盖了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主要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旨在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多样性,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诸子百家的起源、发展和影响,学生可能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生动有趣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百家争鸣的背景、主要思想以及其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影响。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诸子百家的起源、发展和影响,掌握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主要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诸子百家的起源、发展和影响,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主要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2.难点:对于诸子百家的思想内涵和对中国历史文化的深远影响的深入理解。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图片、视频等,引导学生进入百家争鸣的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合作,引导学生共同探讨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2.课件:PPT或者黑板3.教学资源:相关故事、图片、视频等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中国古代哲学家的漫画或者视频,引导学生思考:你们知道这些人物是谁吗?他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从而引出本课的主题——百家争鸣。
2.呈现(10分钟)通过课件或者黑板,呈现诸子百家的起源、发展和影响,以及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主要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第8课百家争鸣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百家争鸣的时代背景、诸子百家的具体内容(代表人物、时期、主张)、百家争鸣的的影响与现实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组收集资料、角色扮演等学生活动,使学生学会团结协作。
提高从历史材料中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分析问题、提炼观点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讲述百家争鸣的具体内容与意义,表现我国的悠久历史文化,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与爱国热情,树立自主创新意识及正确对待人类文化遗产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诸子百家的具体内容(代表人物、时期、主张)。
【教学难点】百家争鸣的影响与现实意义。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出示班级学生书法作品《百家争鸣》,百家是指哪些学派,争鸣又是什么意思,百家争鸣是一场什么运动,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第8课《百家争鸣》。
讲授新课一、老子同学们谁知道《塞翁失马》的故事,请他讲给大家听一听。
学生讲述故事《塞翁失马》,这个故事里包含了一个俗语?——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老翁丢失了马,哪里知道就不是福气呢?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世间的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对立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好事可能变坏事,坏事可能变好事。
你能举出学习或生活中的一个例子吗?考试考好了骄傲,不认真努力,结果下次考试就考差了;后来认识到自己的自满,虚心学习,又考好了。
(生)看来古人的思想中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老子还有哪些观点,在治理国家上他有什么主张?万物有其自然的法则,人们应顺其自然。
(生)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人们与世无争,天下就能太平。
(生)西方学者说世界有三个圣人,一个是基督教的创始人耶稣,另一个是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还有一个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孔子。
你知道人们为什么尊称孔子为〝圣人〞,称他是中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他有哪些主要的历史贡献呢?让我们首先来认识孔子。
(过渡)二、孔子和儒家学说1、走近孔子,了解生平投影孔子的图片,学生根据图片讲述孔子的生平: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年鲁国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部编历史七年级上第八课教学教案第8课百家争鸣【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知道、了解孔子在思想教育文化方面的主要贡献,知道“百家争鸣”中的主要派别及代表人物。
过程与方法:本课教学以学生活动为主,通过分组活动这一形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协作性;通过假设历史情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探究能力,激发其历史学习的兴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孔子的教育思想,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了解老子的哲学思想,培养辨证看待事物的能力;学习诸子百家在社会大变革时期,敢于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创造性探索的勇气和精神,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难点】孔子的政治主张和教育成就,老子的哲学思想;主张如何认识、理解春秋战国时期各家学派的思想。
【导学过程】教师讲解与学生分析讨论相结合【情景导入】展示各家学派代表人物的图片进入新课的学习。
【自主预习】展示曲阜三孔的图片指导学生自主预习课文内容(一)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活动):请给孔子先生做一个名片,那我们该如何介绍呢?名丘,字仲尼。
春秋末期鲁国人,儒家学派创始人,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
中国思想文化的主要代表人物,世界历史文化名人。
(学生讨论):孔子在政治上的主张和学说是什么?(主张恢复西周的奴隶制度,提出“仁”的学说。
)(讲解):孔子的政治思想一核心是“仁”,最高的道德准则什么是“仁” ?包含一切美德“仁者爱人”统治者要体察民情,爱惜民力,反对苦役和任意刑杀。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二)思想家老子让学生阅读教材中有关内容,并指导学生归纳出以下内容:老子是春秋时期人,道家学派创始人。
著有《道德经》一书。
由教师或学生讲述塞翁失马的故事,通过对失马、得马、伤人到避战祸的关键内容的分析,体会到老子思想中的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即各种事物都有对立面。
(三)百家争鸣学生结合课文及课见图片,总结了解各学派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合作探究】1、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是什么?你最喜欢的是哪家的学说?为什么?2、哪家的学法更适合当时社会的需要?3、如果你是一校之长,一班之长你认为应该如何治理学校、班级?学生小组之间合作探究交流解决上述问题,加深对课文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