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 格式:docx
- 大小:37.94 KB
- 文档页数:4
1 《草原》教学设计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草原的人情美。
2、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激发了解西部的兴趣。
3、揣摩优美的语句,体会课文表达上的特点,学习作者抒发情感的方法。
【教学重点】通过语言文字展开丰富的想象,在脑海中再现课文中描述的精彩情景,体会语句所包含的意思。
【教学难点】品味优美的语言,体会课文表达上的特点,学习作者抒发情感的方法。
【教学准备】学生准备:熟读课文。
教师准备:课件。
【教学流程】一、回顾美景、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一起欣赏了美丽的草原自然风光,今天让我们接着走进草原,继续我们的草原之旅,感受草原人情的美好。
二、自由朗读课文的2、3、4、5自然段,看每一个自然都讲了什么?三、朗读理解。
1、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第二自然段,作者初到草原和快到目的地时,看到的草原的景象是怎样的?(出示课件)2、看到这样的场面你有何感想呢?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感受。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二自然段。
四、读中体会。
1、请同学们自读课文3、4、5自然段,在感受最深的地方做上标记。
2、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说出自己的感受,抓住课文片段进行理解体会:⑴、主客见面时那真挚的感情,从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出示课件)引导学生从词句中体会:(如:“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中的两个“再”。
“总是热乎乎地握着”中的“总是”,“人很多,都是从几十里外乘马或坐车来看我们的”中的“很多……都是……”体会到主客双方的感情热烈、深厚。
)⑵、好客的主人是怎样款待客人的?把你体会最深的一点讲给同学们听。
(出示课件)指生读第四自然段,其它同学边听边想象画面。
看到这样的情景,你有什么样的感受,你有什么话要说?⑶、学习第五段:齐读最后一段,说说你对“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理解。
(出示课件)(蒙古族和汉族人民之间的情谊很深,怎么舍得马上就分别!大家站在夕阳下无边无际的大草原上,相互倾诉着惜别之情。
)五、总结感悟。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草原》教学设计(通用16篇)六年级上册《草原》教学设计 1目标设计:积累品味优美句,体会其含义,理解课文:草原人美、景美。
使学生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
重点难点:体会句子的含义教学方法:师生互动生生交流自主探究体验触情教具:录音机VCD学具:留言卡课前准备:自制心形卡熟读课文收集草原资料课堂流程:一、诱趣引入:同学们,今天老师想和大家比试一下预习作业(展示草原资料)你们的诗你们的佳句、老师的VCD都展现辽阔壮美,我相信也很想亲自到草原去看看吧!今天就跟随老舍先生一起走进那令人向往而又神秘的土地吧!二课上求知:(一)师生互动学习第一段(草原美景)1、指名读段2、出示学习提示:找出能体现草原美的词、句,谈谈你的理解;理清层次。
3、老师走进学生中倾听和诱导提炼理解精华,学生汇报。
4、自由读文体会景物的美[本段重点诱导:“一碧千里”“无边无际”这几个词你能看出什么?看出草原的辽阔,绿的美;平地绿、小丘绿对比的不鲜明,形成一体,美的那么柔;面对这种境界你的感受怎样?作者用骏马、大牛来衬托(情景交融法);修辞是一大亮点](二)生生交流学习第二段(迎客)1、自由读文小组合作学习并汇报2、教师相机点拨:结合“洒脱”“怎么走都可以”体会作者的心情变化;结合“彩虹”“欢呼”体会主人的好客;结合汽车“飞”“走”不同的描写,动静结合把作者的`激动心情灵活的展现出来。
(三)自主学习第三、四段(相见款待)1、默读自学质疑汇报2、解疑点拨:如何体会蒙汗两族人民的深情厚意蒙古不但景美人更美,我们目睹了草原人民接人待物的风俗习惯,又感受了民族团结之情,就让我们一起唱起来吧!放录音《骑着马儿巡逻去》(四)齐读第五段理解“蒙汗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进一步点明了让作者流连忘返、不忍离去的原因是草原的自然美和人情之美,你们看此情此景你想怎么表达你的心情呢?用歌、用诗、用画......三触景体验1、把你的话写在你的心形卡上贴在黑板,进行爱国教育。
《草原》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 认识“涡、羚、蹄、囊、厦、衍、眺、翩、怅、朦”10个字,重点指导“囊”字的书写。
积累四字词语“一望无际、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2. 熟读课文,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草原的美丽与辽阔。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通过品读,感受作者对草原的热爱和依恋之情。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体会草原的美丽与辽阔。
教学难点:通过品读,感受作者对草原的热爱和依恋之情。
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1. 教师谈话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同学们,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去领略大草原那无垠的魅力。
在这次旅游中,老师准备了许多小礼物要送给你们,但我们的旅游之友说,要想得到礼物,得先闯三关,你们有信心闯过吗?好,让我们共同在知识的海洋中快乐地旅行吧!2. 板书课题。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草原》。
(板书课题)3. 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 提出要求:自由朗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生字、多音字,读通句子。
2. 指名朗读课文,教师相机指导。
3. 展示朗读。
喜欢哪段就读哪段,看谁读得最流利、最响亮。
4. 感知课文主要内容。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草原美景以及一次访问蒙古族同胞的情景)5. 引导学生分段。
(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分段。
)三、再读生字及生词,在具体的语境中体会意思。
1. 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
你发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体会“一碧千里”“茫茫”等词)从哪个词能看出草原很大、很广?(无边无际)你能用具体的景色说明“一碧千里”吗?引导学生抓住“翠色欲流”和“流入云际”等词句来理解“一碧千里”,体会草原的广阔和美丽。
(板书:一望无际一碧千里)2. 齐读第一自然段。
一边读一边想象草原的美景。
(生齐读)3. 齐读第二至第四自然段。
想一想这部分主要写了什么?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热情好客)这是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欢迎远客;二是互相倾诉(小队访问),与学生分角色朗读这部分内容。
《草原》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并从中感受草原景色的美丽和人民热情好客,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大草原的思想感情。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句子中的意思教学重难点:1.通过语言文学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写的生动情景2.体会重点句子意思教具准备:幻灯片、幻灯机、录音机、片一、复习引入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草原》这篇课文。
现在让我们回忆一下,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了解了课文的哪些内容?(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板书课文的线索:草原美景-欢迎远客-亲切相见-盛情款待-联欢话别;学生可从课文写了作者老舍先生第一次随作家代表团去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感受到草原天空明朗,空气清鲜,草地辽阔,有很多的牛羊,草原很大很美很绿等)师:现在让我们再次走进草原去感受草原美景吧。
(课件播放草原美景部分)二、学习远迎客人师: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现在就让我们来看看蒙古族同胞对待远道而来的客人是怎样迎接的,(板书:看画面)请看画面。
(出示课件迎客画面)下面大家自己读书希望能做到边看边想边划出你感受或体会最深的句子,在书旁写出你的感受。
(板书:读课文划句子谈体会)学生汇报(说说你的收获吧。
懂得几十里外迎接、骑马带路是蒙古人的特点,看出主人迎客的隆重热情,“飞”反映了主人迎客心情急切。
)(从“来到几十里外欢迎客人,立刻扭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在车左右与前面引路”等地方体会主人的热情礼重。
指导两个比喻句。
幻灯出示: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用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比喻河;2、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用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比喻群马疾驰,襟飘带舞的蒙古族同胞。
小结:这些比喻的特点恰当生动,使被描写的景物更加形象地呈现在我们面前,建议大家把它背熟并抄写在笔记本上。
)齐读。
草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篇6【教学目的】认识草原特点,提高认识和审美能力,渗透民族团结的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教学要求】1、学会字词,了解课文内容,认识草原特点。
2、提高认识能力和审美能力,渗透民族团结的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一段。
【教学重点】认识草原特点,体会民族感情。
【教学难点】1、体会第一段草原景色文字的意境美。
2、体会第2—5段文字中所蕴含的深刻的思想感情。
3、以情贯穿,保持作者感情的连续性。
【教学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课文第1段;第二课时教学课文第2—5段。
【课前准备】教学挂图2幅。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揭示课题:19,草原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让学生谈一下自己阅读课文后的初步印象与体会。
三、理清课文层次,划分段落,了解大意。
四、学习课文第一段:1、了解草原“天”的特点,理解草原的天为什么比别处的天“更可爱”,体会作者激动的感情。
2、了解草原的特点,抓住“一碧千里”带动全段的学习。
3、体会作者感情。
4、理解“骏马”、“大牛”句。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一、学习课文第二段。
1、默读思考:作者在去牧业公社的途中,初入草原和接近公社时所看到的景色有什么不同?结合“洒脱”、“怎么走都可以”及“河”句体会作者感情的变化。
2、理解“欢迎远客”这层文字,结合“彩虹”“欢呼”句理解。
体会主人的热情好客。
3、结合汽车“飞”与“走”的不同描写,深入体会作者心情的激动。
二、学习课文第3—5段。
1、第三段:结合“热乎乎”“你说你的,我说我的”等语句,体会主人的热情,客人的动情。
2、第四段:结合蒙民的招待物品及人们的表现,体会主人的热情;结合“会心”等句,体会两族人民感情的交融。
3、第五段:结合主客表现,理解结尾诗句,深入体会蒙汉人民的深情厚谊。
三、归纳全文,回到整体,揭示“民族大团结”的课文主题,体会写作方法。
四、布置作业: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民族感情。
2、写一篇读后感,谈谈学习体会。
《草原》教学设计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感受内蒙古大草原的风土人情,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激发学生对草原的热爱和对民族团结的赞颂之情。
3.体会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学习作者抒发情感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图片导入,重温美景1.草原风光图(一碧千里的草原,四面有小丘,有成群的牛羊,还有骏马)。
上节课,我们随着老舍先生一起走进了内蒙古大草原,领略了让他“何忍别”的风光美,那奇丽的景色真是既令人惊叹,又叫人舒服。
2.这节课,我们继续跟随老舍先生的脚步,去感受让他“何忍别”的人情美。
【设计意图】复习导入,重温草原的美丽风光,激起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再次走进草原,走进文本,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合作共读,体味风情1.音乐过渡,激发想象。
(1)“我们访问的是陈巴尔虎旗。
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
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
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
”“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牛羊多起来,也看到了马群,隐隐有鞭子的轻响。
”听!(播放音乐《赛马》,视频内容为万马奔腾,时长约30秒。
)【设计意图】音乐可以启发人的想象。
只要运用恰当,音乐绝对是一种优质教育资源。
一曲《赛马》,能把学生迅速带入到草原的情境中去。
(2)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我仿佛看到蒙古族同胞骑着骏马在草原上奔驰,迎接客人。
2.自由朗读,概括场面。
(1)老舍先生是怎样描绘见面后的动人场景的呢?请大家自由读第2~5自然段,用你的朗读再现你所想象到的情景。
(2)谁能用最简单的语言说说这一部分主要写了哪几个场面?(远迎、相见、款待、话别)3.问题入手,小组共学。
老舍先生在课文结尾写道: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请同学们在小组内合作学习第2~5自然段,看看从哪些地方体会到了“蒙汉情深”?(点击课件,“蒙汉情深”变红色。
)4.交流品读,体味“情深”。
(1)哪个小组先来汇报?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草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有感情朗读课文,巩固课文背诵。
2、体会句子含义和优美语言的表达效果,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教学重点:体会句子含义和优美语言的表达效果,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教学难点:体会句子含义和优美语言的表达效果教学准备:1、学案。
2、制作课件。
3、印好自主学习评议表,组织学生学习,组织组长评议本节课自主学习出色的同学以及小组。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基础知识滚动练习2、这节课,我们继续深入理解课文,领略草原的美丽风光,感受蒙古族同胞的热情好客。
二、讲授新课1、回顾课文,读句子想一想,草原有什么特点?辽阔、碧绿(又大又美)(1)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2)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
(3)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4)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这是真的吗?运用拟人的手法,也突出了草原的美。
2、交流点拔(学习2-5段):草原的天很可爱,景色也很迷人,草原人民又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该怎样理解?它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体现蒙古族同胞热情好客的语句很多,拿出笔把每小节中你最喜欢的句子划出来展示。
(1)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把“飞”改成“跑”行吗?他们为什么要跑得那么快?(2)也不知是谁的手……民族团结互助。
说着你想说的话,和前后左右的同学握握手,体会一下当时主客相见热闹的场面。
(3)干部向我们……我们再回敬。
他们盛情地招待我们,访问团的每一个成员对他们都充满了感激之情。
(4)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①这句话怎样理解?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联系《赠汪伦》这首诗互相讨论。
)蒙古族和汉族人民之间的情谊很深,怎么忍心马上分别,大家站在蒙古包外,望着一望无际的草原,在夕阳下,相互倾诉着惜别之情。
草原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草原第二课时教案教学设计一、导入。
1.上节课,我们跟随作者的脚步,初入草原,感受到草原特别的(美)那草原的美体现在哪两个方面呢(风景美,人情美)2.今天,我们继续走进课文,去具体感受下草原的美吧!二、精读感悟。
(一)景色美。
1.请同学们打开课本,首先,我们先来欣赏草原的风景有多美吧!出示自学提示:自由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把你觉得写得美的句子用“”画出来,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在边上写一写自己的感受。
过渡:好,让我们一起来看下老舍笔下的草原,到底有多美呢请同学来分享下你找到的句子。
(1)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新,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师:为什么喜欢这句话说说你的体会。
师:看到如此美景,作者心情怎么样你从哪句话可以看出来师:你的体会很正确,请坐。
是呀,老舍先生初到草原,心胸为之开阔,眼界为之大开,心情愉快极了。
师:草原的美体现在【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师:作者说草原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你觉得可爱在哪里生:空气很清新,天空很明朗。
师:是呀,因为没有污染,草原的空气是——(那么清新),天空是—(那么明朗)。
(加着重号)所以,作者说草原的天比别处——更可爱。
师:透过这两个“那么”,作者第一次来到草原时的那种惊喜之情跃然纸上。
难怪老舍先生都想高歌一曲,表示满心的愉快呢!来,请你带着这种愉快的心情一起读好这句话。
让我们带上好心情,一起读一读这句话吧!过渡:草原的美景远远不止这些,还有哪句话也写出了草原的美(2)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四面都是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
能说说你的感受吗(从颜色方面描写了草原特别的美) 【你真会读书】这个句子虽然很短,却写出了优美的意境。
来,说说是哪个词让你感受到了草原的美生:一碧千里。
师:这里的“碧”是什么意思呢生:绿色。
师:是的,你能给大家说说,“一碧千里”在你脑海中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吗(一时描述不出来是吗没关系,我们听听别的同学的想法,请坐)师:谁来说说。
《草原》教学设计【课时安排】两课时【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草原的美。
2.品味语言,学习借景抒情的手法。
【学习重难点】借景手法的运用和抒情方式的表达【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明确概念就是作者把自己内心要表达的某种情感蕴含在对景物的描写之中,借景物来抒发感情的一种方式。
1.写景的角度:方位角度:远------近高-----低感觉角度: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时间顺序2.抒情方式直接抒情间接抒情二、知识巩固1.那此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
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爬山虎的脚》从上面这段话中找出能够表达作者情感的词语“新鲜”“舒服”“均匀”“漾起”“好看”2.雨改变了山林的颜色。
在阳光下,山林的色彩层次多得几乎难以辨认,有墨绿、翠绿,有淡青、金黄,也有火一般的红色。
在雨中,所有色彩都融化在水淋淋的嫩绿之中,绿得耀眼,绿得透明。
这清新的绿色《山雨》发挥想象,补写空缺处的句子仿佛在雨雾中流动,流进我的眼睛,流进我的心胸。
3.朗读课后链接碧野的《天山景物记》选段描写了哪些草原景象?白天草原的美丽辽阔,野花、酥油草、溪水、蒙古包、羊群、马群、牛群等黄昏的草原金碧辉煌,雪峰、蒙古包、静夜。
邦达列夫的《草原》选段描写了草原的夜景,主要写了哪些景象?草原的芳香静谧,黑色星空、蛐蛐叫声、干草的气味。
从描写角度分析夜景下的草原在两篇文章中有何不同?《天山景物记》以时间顺序写草原夜的变化,邦达列夫的《草原》从视觉、听觉、嗅觉描写夜的静谧三、实践提升观察上下学路边大树,结合夏季特点,利用借景抒情的手法,写一篇不少于100字的短文。
草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让学生从网络图片的感知中学习、理解课文1、2两个自然段的内容;2.使学生懂得草原景色的特点,了解蒙族同胞的热情;3.使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课文的语言美,体会草原的景色美。
教学重点:掌握1、2两个自然段的内容,归纳出草原景色的特点。
教学难点:从课文的句里行间体会蒙古人的热情。
教具准备:大课文小黑板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检查预习情况1.让学生回顾所学的生字词,并说说生字词的意思。
2.请学生展示网上下载的有关内蒙古草原的图片和资料,并说说自己对草原的初步认识和印象。
二、学习新知感知草原的景色之美、人之热情。
1.激发兴趣:你们眼中的草原和老舍先生所写的草原是否相同?老舍先生笔下的草原景色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2.学习第一自然段(1)默读课文,走进老舍先生笔下的草原。
(2)再读课文,体会老舍先生笔下的草原景色。
(3)朗读课文,欣赏草原的美丽景色。
(4)组织讨论,说说草原景色的特点。
课文哪些句子生动地描写了草原的景色?草原的景色有哪些特点?这些特点是通过哪些修辞手法表现出来的?(5)读文、板书、归纳:特点:广阔辽远一碧千里柔美和谐手法:比喻拟人反复(6)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形式的读课文,在读中归纳自然段的意思,体会草原的景色美,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3.学习第二自然段(1)组织学生自学课文,提疑释难。
(2)启发学生读文思考:在草原上行车有什么特点?作者看到的河像什么?这一句为什么加上感叹号?蒙古族是怎样迎接客人的?(3)放手讨论交流,理解课文内容。
(4)指导朗读课文,体会句里行间所体现出的蒙族同胞的热情。
(5)小结自然段内容。
三、巩固知识,反馈练习。
1.找出课文中的比喻句,再指出它们各是把什么比作什么的。
2.在下面的句子中填上适当的关联词语。
(1)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清新,天空是()明朗。
(2)这种境界,()使人惊叹,()叫人舒服;()愿久立四望,()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体会“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所描绘的情感。
2.体会兄弟民族之间的深情厚谊。
教学过程一.引学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生字,观赏了内蒙古大草原的美景,这节课让我们继续和作者一起走进那美丽的大草原,去感受蒙古同胞的热情好客。
二.引探1.出示第一自然段,学生自主完成下列各题。
(1)草原的自然风光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感慨? 默读第1自然段举手回答。
(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2)同桌交流:是怎样的景象让作者有了如此的感慨?找出相应的句子读一读。
(3)出示句子: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①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有什么作用?②草原上的羊群还像什么呢?同学们,发挥你的想象力吧!③看到这些草原美景,作者有什么感受?(4)小练笔请同学用自己的话写出一两句描写草原美景的句子或小诗。
也可以用手中神奇的笔画一画草原美景。
2.草原人民是怎样待客的?老舍先生又是怎样描绘见面后的动人场面的呢?小组合作朗读2—5自然段,再现所想象到的情景。
(欢迎远客、亲切相见、热情款待、联欢话别)(1)欢迎远客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牛羊多起来,也看到了马群,隐隐有鞭子的轻响。
快了,快到了。
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①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2自然段(语气欢快奔放)②为什么说“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2)亲切相见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放。
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
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
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总的意思是民族团结互助。
①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3自然段。
②从这段话你体会到了什么?(3)热情款待奶茶倒上了,奶豆腐摆上了,主客都盘腿坐下,谁都有礼貌,谁都又那么亲热,一点儿不拘束。
草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嘿,大家好!今天咱们来聊聊“草原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
听起来是不是有点正式,不过别担心,我会尽量让这段话轻松些,毕竟谁说学习不能带点乐趣呢?咱们得说说草原,想象一下那一望无际的绿意,天上飘着几朵白云,微风轻拂,简直让人想大喊一声“太美了!”草原的魅力可不是说说而已。
课上,咱们可以通过视频带同学们“飞”到草原,看看那里的动物。
你想啊,野生的马、羊,还有那些优雅的鹤,真是让人眼前一亮。
孩子们看着看着,嘴巴都合不拢,心里想的肯定是“哇,这才是真正的大自然!”然后,咱们可以聊聊草原上的生活。
比如说,牧民的日常,他们的帐篷,那可是“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居住方式呀!课上咱们可以让孩子们想象一下,如果自己是草原上的小牧民,起床的时候听到风吹过草丛的声音,或者清晨时分,牛羊在旁边咩咩叫,那种亲切感,想想都觉得美滋滋的。
可以请同学们分享他们的想象,真是“百花齐放,争奇斗艳”!咱们可以来点互动。
比如说,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扮演牧民、动物,甚至是大自然的声音。
哈哈,想象一下,一个小朋友在班上模仿风的声音,另一个小朋友则在那边“咩咩”叫,场面肯定 hilarious!这样不仅能让他们记住草原的特点,还能培养他们的表现力,简直是一举两得。
说到学习,当然得有点挑战了。
可以给他们出些简单的小题目,比如问:“草原上有哪些动物?”或者“牧民的生活特点是什么?”让他们在小组里讨论。
听说,讨论的时候可热闹了,一个个争先恐后,像打仗一样,真是有趣极了。
这时候,老师可以穿插一些生动的故事,像是草原上那些精彩的传说,保证能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
哎,这个时候,咱们也可以安排个小活动,比如说画一画自己心中的草原。
孩子们的创意那是一个飞起!五颜六色的草原、各式各样的动物,简直让人眼花缭乱。
老师可以把这些作品贴在墙上,大家一起欣赏,互相点赞,简直是一个“小画展”,让孩子们的自信心一下子涨了起来。
最后咱们不能忘了总结。
可以问问孩子们今天学到了什么,记住了哪些有趣的事。
草原》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1、引语:草原不仅有美丽的景色,还有热情好客的人民。
请同学们快速浏览第然段,你们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2、根据学生汇报,引导学生感受草原人民的人情美。
PPT出示:“他们热情好客,把我们迎接得像亲人一样。
烤羊肉、奶茶,还有那美妙的马头琴声,令我们流连忘返。
”
①你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什么?(草原人民非常热情好客。
)
②指导学生理解“美妙的马头琴声”。
为什么马头琴声令人流连忘返?(因为它美妙动听。
)
③指导朗读句子,读出草原人民的人情美。
设计意图:通过品读悟情,让学生感受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
)
四)合作探究,联系上下文体会重点语句表达的情感。
1、分组讨论,找出课文中的重点语句,并联系上下文,
体会表达的情感。
2、每组派代表发言,分享自己的体会。
设计意图:通过合作探究,让学生联系上下文,深入理解课文,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思辨能力。
)
五)作业布置,巩固研究成果。
1、背诵第二自然段和第然段的重点语句。
2、思考:你在草原上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为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作业布置,巩固研究成果,同时让学生思考自己对草原的感受和想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悟相结合,让学生深入感受草原的美丽和人情,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品词析句的能力和合作精神。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学生情感体验的引导。
草原风光旖旎,令人陶醉。
车在辽阔的草原上行驶了150华里,此刻,我们即将与蒙古同胞见面,我的心情异常激动。
我从以下句子中感受到作者的激动之情:
1.“河!”(作者看到河时的惊喜之情,因为有河附近就有人家,说明访问的目的地快到了。
)
2.“快了,快到了!”(短促的语气,强烈的语调,表达出作者想见到蒙古同胞的渴望之情。
)
如果用一个词概括草原人民的特点,我想用“热情好客”。
我们通过小组讨论发现,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体现在迎接、相见、款待、联欢、话别等方面。
为了更深切地感受到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我们可以在“迎接、相见、款待、联欢、话别”前面加上一些词语,如“激情、盛情、尽情、深情、热情”。
这样可以更好地表达出草原
人民的热情好客。
在品读“热情迎接”这一段中,我从以下句子或词语中感受到草原人们迎接客人的热情:
1.“忽然,像一阵风吹来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骏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男女老少都来迎接客人,而且人数
众多,可见主人的热情。
)
2.“这是主人来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
”(来到几十里外迎
接客人,可见主人的热情好客。
)
3.“静寂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
一片。
”(感受到了迎接客人时激动场面。
)
通过朗诵相关句子,我们更深刻地感受到了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
1.草原人民的热情让人感动。
让同学们想象一下当时的情景,他们见面时会是什么样子呢?
2.我们听不懂蒙古族语言,但这并没有妨碍我们之间的交流。
虽然我们的语言不同,但我们的心是相通的。
3.朗读时要表现出相见时的激动和兴奋。
4.“盛情款待”让我们感受到了草原人民的人情美。
他们用奶茶、奶豆腐、手抓羊肉、奶酒等款待我们,还唱歌助兴。
除了吃喝之外,还有其他的款待方式。
注:原文中有明显的格式错误和重复的段落,已在修改中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