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甘宁盆地姬塬地区长2油层组沉积相特征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216.13 KB
- 文档页数:3
文章编号:100020550(2005)022*******①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领域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编号:KZCX3-S W -128-04)资助②王多云,等1陇东地区长6-8优质储层形成机理及有利区预测.中国科学院兰州地质所(研究报告)12003收稿日期:2004204230;收修改稿日期:2004212220陕甘宁盆地西峰油田主要产层储油砂体沉积微相组合及特征①刘自亮1.2 王多云1 王峰1.2 李树同1.2 王志坤1.2 秦红1.21(中国科学院兰州地质研究所 兰州 730000) 2(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北京 100069)摘要以鄂尔多斯盆地西峰地区晚三叠世延长组为例,对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沉积体系中以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坝两种储油微相为主导的多种微相组合进行研究,提出将其划分为“水下分流河道区”、“水下分流河道与河口坝混合区”、“河口坝区”和“河口坝与滑塌体混合区”四段微相组合区。
文中对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中的沉积微相进行了详细刻画,例如,将水下分流河道划分为箱形叠加式、箱—钟形叠加式和钟形叠加式3种;将水下分流河道与河口坝组合划分为“河上坝”和“坝上河”两大类,及其以河为主的“坝上河”、以坝为主的“坝上河”、连续式“河上坝”和叠加式“河上坝”等4种亚类;将河口坝组合划分为迁移河口坝和叠加河口坝;将河口坝与滑塌体组合划分为坝顶滑塌和坝底滑塌,并讨论了各微相组合的形成机制。
关键词储油砂体微相组合水下分流河道辫状河三角洲前缘西峰油田陕甘宁盆地第一作者简介刘自亮男 1978年出生硕士研究生沉积学中图分类号 P512.2 文献标识码 A1 前言 辫状河三角洲是辨状河体系前积到停滞水体中形成的富含砂和砾石的三角洲,其前缘是辫状河三角洲沉积最活跃的部位,也是最重要的储油气相带。
在我国中新生代盆地中,辫状河三角洲油田为常见的油气聚集类型。
实际上在不同类型沉积盆地、不同沉积条件下的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中,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坝等沉积物有非常丰富的内容[1,2]。
姬塬油田超低渗油藏开发管理摘要:姬塬油田是典型的“低渗、低压、低产”的三叠系油藏代表,超低渗透油藏(也称致密性油藏)具有岩性致密、油水分异差、孔喉细微、储存物性差、自然能量不足、天然裂缝发育等特征,开发难度大。
但同时它又具有油层分布稳定、储量规模较大、原油性质较好、水敏矿物较少和宜于注水开发等有利条件。
因此,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将丰富的超低渗石油资源转变为油田快速发展的储量和产量是当前开发技术水平研究的重中之重。
关键词:姬塬油田超低渗透油藏开发技术姬塬油田位于鄂尔多斯盆地北部,勘探面积1802.1km2,到2008年,探明储量14014×104t,可采储量2646.48×104t,开发层系主要以三叠系特低渗透油藏为主,是长庆油田增储上产的主力区域,也是长庆油田发展史上建设速度最快的油田。
本文就姬塬油田超低渗透油藏的开发管理情况做浅在分析。
超低渗透油藏是指渗透率小于0.5mD、埋深在2000米左右、单井产量较低(2t左右)、过去较难进行有效开发的油藏,而姬塬油田就属于这类油藏。
一、超低渗透油藏是想相对已经规模开发的特地渗透油藏而言,相对于来说,超低渗透油藏的开发难度显得更加大,这从储层的颗粒和胶结物特征以及储层物性特征可以看出。
1.油藏储层颗粒及胶结物特征超低渗透油藏主要以细砂岩的形式存在,颗粒较小,与特低渗透油藏相比,细砂组分储层高13%左右,而粒度中值只有特低渗透油藏储层的84%。
超低渗透储层胶结物物种类多,含量高,以敏矿物为主,与特低渗透储层相比,高出2%,适用于注水开发。
同时,超低渗透储层面孔率仅为特低渗透储层的57%,中值压力却是前者的三倍。
2.储层物性特征姬塬油田超低渗透油藏储层非均质性强,由于受到沉积韵律的变化和成岩作用的影响,层内非均质性表现出较大的差异,从而使得储层非达西渗流特征更加明显,启动压力梯度也随之增大,造成渗透率低,单井产量也随之大幅度下降。
二、姬塬油田超低渗透油藏开发管理四大关键技术姬塬油田从大规模开发以来,由于超低渗透油藏的特性,在前两年的开采过程中含水上升率提高,导致了产能受到了严重的损失,因此在油田的开发管理过程中,对储层的特性出发,寻找最优的治理开发方案,从而达到油藏稳定开发的效果。
2015年17期 47姬塬油田流压与地层结垢关系研究张青锋 杨杰友 焦 滔 黎 平 于宏超 长庆油田分公司第五采油厂,陕西 榆林 718615摘要:姬塬油田是长庆油田近些年上产规模最快的一个油田,随着开发时间的延长,部分开发矛盾逐渐暴漏,油井结垢现象突出,堵塞现象逐年增多,为保持油田持续高效开发,油井措施工作量逐年加大,但措施效果及有效期却逐年缩短,导致油田递减较大,本篇论文重点研究姬塬油田地层结垢的主要原因,通过开展理论分析并结合油田生产实际,认为流压是导致地层结垢并影响储层物性变化的一个主要原因,合理控制流压,可有效延缓地层结垢,减缓油井的递减。
关键词:低渗透;结垢;合理流压 中图分类号:TE8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799(2015)17-0047-021 姬塬油田地质概况姬塬油田位于鄂尔多斯盆地中部偏西北,区域构造上横跨天环坳陷和陕北斜坡,晚三叠世西北部的盐定三角洲、东北部的安边三角洲与西部的环县三角洲在此交汇,其主力生油层为延安组长6、长9和延长组长2、长4+5、长6、长8油层,以低渗透和特低渗透油藏为主。
全油区平均渗透率5.6×10-3μm2,其中特低渗透油藏仅有2.0×10-3μm2。
2 姬塬油田结垢特征通过对姬塬地区地层水与注入水分析化验得知:姬塬油田地层水含盐量高达70g/L ,部分井甚至达到120g/l 之多,水型以CaCl2为主,尤其在长2、长4+5、长6、长8地层水中普遍含有高浓度Ba2+。
而注入水为洛河组地层水,水型为Na2SO4,矿化度为2300-5700mg/l ,其中SO42-含量达到1000mg/l-2900mg/l ,由于结垢离子在地面及地下发生化学反应易生成BaSO4、CaCO3、CaSO4等难溶化合物,造成地面和地层结垢地质特征明显。
经过十多年的开发,早期投入注水开发的部分油藏已进入中含水期,油田结垢和垢下腐蚀已成为困扰油田生产的两大突出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