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面对幼儿的入园焦虑
- 格式:doc
- 大小:38.50 KB
- 文档页数:5
幼儿园缓解幼儿入园焦虑的方法幼儿园是孩子们从家庭走向社会的第一步,对于很多幼儿来说,入园是一件令他们感到焦虑和紧张的事情。
为了帮助幼儿缓解入园焦虑,幼儿园可以采取以下方法:一、提前熟悉环境幼儿园可以提前组织家长和幼儿参观园所,让他们熟悉园所的环境和设施。
在参观过程中,可以通过引导幼儿观察和认识各种教室、玩具、游戏区域等,让他们感受到幼儿园是一个充满趣味和安全的地方。
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幼儿园老师是幼儿入园后的第一个“朋友”,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对于缓解幼儿的入园焦虑非常重要。
幼儿园老师可以通过关心、理解和尊重每个幼儿,建立起亲密的关系。
在幼儿入园前,可以让老师与幼儿进行互动,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家庭情况等,以便在入园后更好地照顾和关心他们。
三、逐步适应入园生活幼儿在入园后,需要逐步适应新的生活环境和规则。
幼儿园可以采取渐进式的适应方式,例如在入园初期可以安排短暂的逗留时间,逐渐增加幼儿在园的时间。
同时,幼儿园还可以为幼儿提供安全感,例如每天固定的活动时间表,让幼儿可以有规律地参与各种活动,增强他们对园所的信任感。
四、丰富多样的教育活动幼儿园可以为幼儿提供丰富多样的教育活动,通过游戏、手工制作、音乐、舞蹈等方式,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和成长。
这不仅可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分散他们对入园的焦虑情绪,使他们更好地融入到园所生活中。
五、家长的陪伴和支持幼儿入园焦虑的程度与家长的情绪和态度密切相关。
因此,幼儿园需要与家长保持良好的沟通,了解幼儿的入园情况。
同时,幼儿园还可以为家长提供入园指导和支持,例如提供入园须知、家长会等活动,让家长了解幼儿园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与幼儿园共同关心和照顾幼儿的成长。
六、个体化关注和照顾每个幼儿都是独特的个体,幼儿园需要根据不同幼儿的需要和特点,提供个性化的关注和照顾。
例如,对于一些比较内向的幼儿,可以给予更多的鼓励和支持;对于一些比较活泼的幼儿,可以提供更多的户外活动和运动机会。
幼儿入园焦虑解决幼儿入园焦虑
幼儿入园焦虑是指孩子在即将去幼儿园或新环境中产生的紧张、不安和恐惧感。
以下
是几种解决幼儿入园焦虑的方法:
1. 提前适应:在入园前,可以带孩子多次参观幼儿园,熟悉环境和老师。
还可以与其
他幼儿园的孩子一起参加活动,让孩子提前适应新环境。
2. 淡化分离:家长在送孩子去幼儿园时,要保持乐观和自信的态度,和孩子简单告别,不要过于长时间拖延分离的过程。
3. 建立信任:家长要与孩子建立良好的沟通和亲密的关系,让孩子感受到安全和信任。
在他们担心和不安时,及时倾听并给予支持和安慰。
4. 鼓励交流:鼓励孩子与幼儿园老师和其他孩子交流,帮助孩子建立朋友和社交圈子。
5. 建立日常规律:为孩子营造稳定和可预测的日常生活,建立规律的作息和饮食习惯,有助于孩子的安全感和适应能力。
6. 善用支持:与其他家长交流经验,寻找其他孩子和家长的支持和帮助。
有时候,专
业咨询师或心理医生的支持也可以帮助解决幼儿入园焦虑问题。
记住,每个孩子的适应过程都不同,有些孩子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来适应新环境。
家
长的耐心和理解对于帮助孩子克服入园焦虑至关重要。
缓解幼儿入园焦虑的途径与方法
幼儿入园焦虑是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给幼儿、家长和教师都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为了缓解幼儿入园焦虑,以下是一些途径和方法: 1. 提前适应:在入园前,家长可以带孩子多次到幼儿园参观、玩耍,逐渐适应幼儿园的环境和氛围。
2. 营造安全感:家长可以通过与孩子交流、鼓励、赞美等方式,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支持,增加孩子的安全感。
3. 与幼儿园老师合作:家长和幼儿园老师可以共同制定入园计划,制定适合孩子的入园方式和时间,建立良好的沟通和信任关系。
4. 调整心态:家长可以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孩子的入园焦虑,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信任和支持,从而降低孩子的压力和焦虑情绪。
5. 逐渐放手:家长在孩子逐渐适应幼儿园后,应逐渐放手,让孩子独立完成一些任务和活动,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和自信心。
总之,缓解幼儿入园焦虑需要家长、幼儿园老师和孩子共同合作,通过适当的方法和措施,让孩子顺利适应幼儿园生活,健康成长。
- 1 -。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幼儿园成为了家长和孩子们最关注和感兴趣的话题,然而,有不少家长和孩子们都会感到入园焦虑。
为了让孩子们更好地适应幼儿园生活,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缓解他们的焦虑情绪。
第一段:展开心理教育
在孩子即将进入幼儿园之前,我们必须要做好他们的心理准备工作。
可以在家长会上向家长们介绍幼儿园的一些情况,介绍教师的基本情况、教育理念和教学特点等信息,让家长了解幼儿园的教育方针、教学方式、课程设置等,这样可以减少家长过度地关注幼儿园的细节,从而减轻他们的焦虑情绪。
第二段:家长缓解焦虑
对于家长,需要让他们明白儿童进入幼儿园是非常正常的事情,同时家长也要让孩子体验在幼儿园中的快乐,比如可以提前带孩子去幼儿园玩耍,让孩子先熟悉幼儿园的环境。
第三段:师生面授
幼儿园老师在入学前期可以到幼儿家中,与家长一同交流,让孩子们先与老师互动,让孩子在老师的引导下逐渐适应新环境,建立起新的安全感。
第四段:开展入园适应班
一些幼儿园会开展入园适应班,让孩子们能够提前熟悉幼儿园的环境和老师,包括规定的作息时间、食堂用餐方式、水房卫生习惯等,提高孩子的适应能力和安全感。
第五段:合适的课程设置
学校还应该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幼儿的发展特点,合理课程设置,如启蒙教育、儿童手工、音乐舞蹈、游戏等多方位教学系统教学,从而促进幼儿的认知、语言、情感、社交等多方面的全面发展。
总之,为了缓解幼儿入园时出现的焦虑情绪,我们需要做到心理教育、家长缓解焦虑、师生面授、入园适应班和合适的课程设置五个方面的工作,从而给幼儿提供一个温馨舒适的环境,让他们快乐地成长。
处理幼儿入园情绪的具体方法幼儿入园是一个重要的转变,不仅对孩子自身而言,也对家长和教师来说都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过程。
孩子们可能会出现不同的情绪,如焦虑、恐惧、抵制等。
为了帮助他们适应新环境并建立积极的情绪,以下是一些具体方法:1.提前适应:在幼儿入园之前,家长可以提前带孩子到幼儿园,参观环境,与老师和其他孩子进行互动。
这样可以让孩子熟悉新的环境,减少不适应感。
2.建立良好的分离习惯:为了帮助孩子顺利分离,家长可以提前与孩子沟通,告诉他们即将去幼儿园,强调幼儿园是一个愉快和有趣的地方,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其中。
3.情感支持:在孩子入园初期,家长和教师需要给予孩子更多的情感支持。
他们可能会感到孤独和不安,应该积极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并给予他们安抚和鼓励。
4.建立安全感:为了让孩子感到安全,家长和教师在幼儿园中需要建立良好的安全氛围。
这包括与孩子建立亲密关系、提供稳定的规则和清晰的界限,以及在需要时给予安慰和支持。
5.积极参与活动:孩子可以通过参与各种幼儿园的活动来逐渐适应新环境。
家长和教师可以组织一些适合孩子们参与的游戏和教育活动,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和融入园集体。
6.建立良好的日常习惯:在幼儿园中,孩子们需要适应一种新的日常生活习惯。
家长和教师可以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饮食、睡眠和卫生习惯,并在园内建立一套有规律的日常活动时间表。
7.倾听和关怀:幼儿在入园时往往需要倾诉和发泄情绪。
家长和教师需要倾听他们的疑虑和困惑,并给予耐心的理解和关怀。
8.与家长的合作:家长是孩子最重要的支持者,与幼儿园保持良好的沟通和合作非常重要。
家长和教师可以共同制定适应计划,分享孩子的进展和困难,并共同解决问题。
通过以上具体方法,孩子们可以逐渐适应幼儿园的新环境,建立自信和积极的情绪,促进他们的成长和发展。
与此同时,家长和教师的支持和理解也是至关重要的,他们的努力会帮助孩子度过这个新挑战。
如何对待幼儿的入园焦虑心理学简答题
解析:
幼儿入园焦虑的解决办法如下:
1.环境疗法。
家长可以提前帮幼儿选择好幼儿园,并在空闲时间多带去熟悉
内部环境。
2.心理疗法。
在入园前家长要对幼儿进行心理建设,可以告知幼儿园小朋友
多、老师对待小朋友多好、学习知识多快乐等积极的思想,缓解幼儿恐惧的心理状态。
3.社交疗法。
入园前要多带幼儿出去,帮助认识更多的新伙伴,锻炼主动与
他人沟通、交流的良好的社交能力。
4.生活疗法。
家长可以通过提前对幼儿进行自己穿衣、穿鞋、吃饭等生活技
能的训练,同时把入园要用的衣服、水瓶等生活用品准备齐全,起到增加幼儿安心感的作用。
5.情感交流。
教师要和幼儿进行有意识地游戏活动,让幼儿感受到老师是可
亲的人,慢慢地他们会欢迎你的加入,和你建立良好的感情。
入园焦虑解决设计方案
入园焦虑是指孩子在刚刚进入新的幼儿园或学校时所产生的紧张情绪和不安感。
为缓解孩子们的入园焦虑,可以采取以下设计方案:
1. 温暖的迎接环境:在幼儿园或学校门口设计一个温暖的迎接区域,布置温暖的装饰和亲切的老师接待,以提高孩子们的入园体验。
2. 配对制度:老师可以制定一个配对制度,让新来的孩子和老学校的孩子结对。
老学校的孩子可以帮助新来的孩子熟悉环境,介绍学校的规则和活动,从而减轻新生的焦虑感。
3. 逐步适应时间表:在孩子入园的前几天,可以制定一个逐步适应的时间表。
例如,第一天只参观一下幼儿园或学校,第二天只在园内玩半天,逐渐增加在园的时间,让孩子逐步适应新的环境和日常生活。
4. 游戏化的活动:通过游戏化的活动来引导孩子们适应新的环境,如合作游戏、角色扮演等。
这样能够让孩子们更加轻松地融入集体,减少焦虑感。
5. 家校配合:家长在孩子入园时要给予足够的支持和鼓励,与幼儿园或学校保持良好的沟通,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并与老师共同制定适应计划。
家长可以为孩子准备一些心爱的玩具,让孩子在学校逗留期间感到安慰。
这些设计方案可以帮助孩子们逐步适应新的环境,减轻入园焦虑,使他们更好地融入新的学习和生活中。
缓解幼儿入园焦虑的途径与方法
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家长选择将幼儿送到幼儿园接受学前教育。
然而,一些幼儿在入园前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焦虑情绪,这给家长和幼儿园老师带来了不小的困扰。
那么,有哪些途径和方法可以缓解幼儿入园焦虑呢?
1.提前适应:家长可以提前带幼儿到幼儿园熟悉环境、认识老师和同伴,缓解陌生感和焦虑情绪。
2.塑造积极态度:家长可以通过与幼儿交流、故事讲解等方式,让他们了解幼儿园是一个充满乐趣和学习的地方,树立积极的入园态度。
3.建立信任感:幼儿园老师要通过温暖、关爱、细心的服务,让幼儿感受到被关注和重视,建立他们对幼儿园的信任感。
4.适当安慰:幼儿在入园时可能会出现分离焦虑,家长和老师要给予适当的安慰和支持,让他们慢慢适应新的环境和生活。
5.游戏化教育:幼儿园可以利用游戏、竞赛等方式,让幼儿在游戏中了解周围环境和认识同伴,缓解入园焦虑。
6.个性化关注:每个幼儿的情况都不同,家长和老师要根据幼儿的特点和需要,提供个性化的关注和支持,帮助他们顺利入园。
以上是缓解幼儿入园焦虑的途径和方法,希望能够对家长和幼儿园老师有所帮助,让幼儿能够快乐、健康地成长。
- 1 -。
幼儿园缓解幼儿入园焦虑的方法
随着幼儿园教育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家长选择将孩子送入幼儿园接受教育。
然而,幼儿园入园对于一些孩子来说却是一件令人焦虑甚至恐惧的事情。
对于这些孩子,家长应该采取一些措施缓解他们的入园焦虑。
1. 与孩子一起准备入园
在孩子入园前,家长可以与孩子一起准备入园,让孩子逐渐适应幼儿园环境。
可以带孩子去幼儿园逛一逛,让他们熟悉幼儿园的环境和设施;也可以和孩子一起阅读幼儿园故事书,让孩子了解幼儿园的生活和学习内容。
2. 建立安全感
在孩子入园前,家长可以告诉孩子幼儿园是一个安全、有趣的地方,老师会照顾好他们。
可以让孩子和老师进行交流,建立起良好的信任关系,让孩子在幼儿园里感受到家的温暖和安全感。
3. 提前安排好时间
孩子进入幼儿园后,家长可以提前安排好时间,让孩子逐渐适应幼儿园的作息时间。
可以提前让孩子早起,逐渐调整睡眠时间,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
同时,也要注意让孩子有充足的时间休息和玩耍,不要让孩子过度疲劳。
4. 合理安排饮食
孩子进入幼儿园后,家长也需要合理安排孩子的饮食,保证孩子的营养摄入和身体健康。
可以提前准备好便当或者让孩子在幼儿园里
享用健康营养的午餐。
5. 鼓励孩子参加活动
幼儿园里有各种各样的活动,家长可以鼓励孩子积极参加,让孩子在活动中体验到乐趣和成就感,从而缓解入园焦虑。
总之,入园焦虑是许多孩子都会面临的问题,家长应该采取一些措施,帮助孩子尽快适应幼儿园的环境和生活,让他们在幼儿园里开心、愉快地学习和成长。
缓解幼儿入园焦虑的方法
幼儿入园焦虑是很常见的现象,尤其是对于那些从未离开家庭环境的孩子来说。
这种焦虑可能会导致孩子的情绪不稳定,影响他们的学习和社交能力。
为了缓解幼儿入园焦虑,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方法: 1.提前适应
在孩子入园前,可以提前适应幼儿园的环境和规则。
可以带孩子去幼儿园参观,让他们熟悉幼儿园的环境和老师,了解幼儿园的规则和活动安排。
这样可以让孩子在入园前就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减少他们的不安和恐惧感。
2.与老师沟通
在孩子入园后,家长可以与老师保持联系,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的表现和情况。
如果孩子有任何问题或困难,可以及时与老师沟通,让老师帮助孩子解决问题。
这样可以让孩子感到有人关心和支持他们,减轻他们的焦虑感。
3.建立安全感
在孩子入园后,家长可以在家中为孩子创造一个安全、温馨的环境。
可以给孩子讲故事、唱歌、玩游戏等,让孩子感到家庭是一个温暖、安全的地方。
这样可以让孩子在家中建立起安全感,减轻他们的焦
虑感。
4.培养独立性
在孩子入园后,家长可以适当地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可以让孩子自己穿衣、洗脸、刷牙等,让他们学会自理能力。
这样可以让孩子在幼儿园中更加自信和独立,减轻他们的焦虑感。
缓解幼儿入园焦虑需要家长和老师的共同努力。
家长可以提前适应、与老师沟通、建立安全感和培养独立性,让孩子在入园后更加自信和放心。
同时,老师也需要关注孩子的情绪和表现,给予他们关心和支持,帮助他们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和学习。
如何面对幼儿的入园焦虑【摘要】每年的新生人园都是伴随着孩子的哭声开始的,严重的分离焦虑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
帮助幼儿缩短分离焦虑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家长要帮助孩子建立良性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以适应幼儿园的生活规律。
幼儿教师要爱孩子,用他们喜欢的形式开展教育活动,使之尽快克服分离焦虑,融入幼儿园生活。
有效地缩短幼儿的“分离焦虑”期,使幼儿尽快地适应幼儿园生活,愉快地接受教育,从而实现从家庭到幼儿园的平稳过渡。
【关键词】焦虑家长教师家园合作焦虑,指的是个体在预感潜在的危险或不幸时,所产生的强烈的负性情绪和紧张的神经症状(Barlow,1988)。
根据2011年崔松鹤调查,发出现焦虑反应的幼儿占了一半左右,入园过一个月以后仍表现出“焦虑反应”的幼儿仍有20%。
习性学的理论认为,产生分离焦虑的原因是分离焦虑是相对复杂的情感反应,部分是因为对不熟悉的事物的一般性恐惧焦虑。
其代表人物鲍尔比(BoWlby,1973)认为,婴幼儿面临的许多情境实际都蕴涵着自然的危险信号;在人类的进化过程中,这些环境如此频繁地与危险联系在一起,使得人类于它们的恐惧成为一种具有生物基础的自发反应。
一旦婴幼儿有能力将熟悉的事物和不熟悉的事物加以区分,在与熟悉的陪伴者分离的时候,婴幼儿就会本能地对陌生的面孔(在远古时期,很可能就是猛兽)、陌生的环境感到恐惧。
凯根(1972)指出,个体6到10个月时已经具各了以下图式:(1)熟悉陪伴者的面容,(2)这些陪伴者在家中的可能行踪(如果他们不在眼前)。
这个时候,突然出现的与幼儿头脑中的看护人图式不同的陌生人的脸会使幼儿感到不安,因为他们无法解释他是谁或者自己的养护者发生了什么事。
婴儿会对无法预期养护者去向的分离表现出抗拒和紧张,因而产生了分离焦虑。
按照习性学依恋理论,幼儿依恋产生的标志,是怯生和分离焦虑的产生,即幼儿的陌生人焦虑和分离焦虑都是与幼儿的依恋息息相关的。
根据艾思沃斯(AinsWorth,1978)的研究,那些很少与其养护者分离的幼儿,任何的分离对他们来说都是很陌生和很恐惧的。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A.H.Maslow,1908-1970)提出人的需要层次理论(hierarchical theory of needs),他认为人的需要是由五个等级构成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其中,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是人类最基本的需要。
幼儿由于无力应付环境中的不安全因素的威胁,他们的安全需要就显得尤为强烈。
幼儿刚人园时突然和亲人分离面对陌生的教师、小朋友和周围环境,无论在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会产生极大的不安全感。
综上所述,初入园幼儿的分离焦虑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对陌生环境的一种本能的不安全感和害怕感;二是对父母的依恋行为。
孩子刚入园时有不适表现是正常的,只要针对幼儿实际情况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预防和矫治,便可以顺利渡过分离焦虑。
面对幼儿入园焦虑,家长与教师要携手共同努力。
一、家长方面(一)交往准备幼儿对父母依恋一方面与教养方式有关,另一方面与幼儿成长过程中与社会接触的程度有关。
父母要使幼儿的交往范围扩大,降低其对家人的依恋,帮助孩子建立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
在孩子1岁半时,就要有计划地带孩子到有其他孩子活动的地方,帮助孩子找玩伴,让孩子之间多些接触。
若父母能作暂短回避更好,这样会使孩子逐渐适应短期分离,有利于克服“分离焦虑”。
另外,每天抽空让孩子和邻居年龄相近的孩子多相处,互相到家里做客,家长之间也要多交往,以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与社会关系。
在入幼儿园时,如有熟识的伙伴同去,就会减少孤独感。
(二)心理准备培养孩子入园后具备的一些情感态度。
家长可以提前带孩子参观幼儿园,熟悉幼儿园环境,初步体验幼儿园的生活。
当人来到陌生环境时,会产生恐惧与排斥感。
幼儿年龄小,接触外界生活有限,对父母的依恋感强,初到陌生环境,更充满了恐惧,消除恐惧的最好办法就是让幼儿熟悉环境。
要让孩子感觉到,幼儿园是美好的地方,知道小朋友在幼儿园中做什么,逐步建立起“幼儿园”的概念,在建立暂时兴趣的基础上,不断深化其对幼儿园的认识,逐渐形成持久的兴趣,借以培养幼儿喜欢幼儿园的积极情感。
家长要告诉孩子:“从上幼儿园那天起,爸爸妈妈早上把你送进幼儿园,晚上下班再来接你。
”让幼儿对家长“暂时的消失”有心理准备,知道并不是永远见不到爸爸妈妈了。
同时,家长也应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认识到在刚开始时,孩子哭闹不愿上幼儿园是正常的,因为离开父母来到一个陌生环境,大部分孩子因思念父母不愿上幼儿园。
为了设法把哭闹的孩子送到幼儿园,一些家长采取哄骗方法,这种方法不可取,哄骗无形中使家长失去信任,同时也会造成教孩子撒谎的弊端。
家人意见立场一定要一致,坚持把孩子送到儿园去,千万不要当着孩子的面发生分歧意见,进行争执。
(三)生活准备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自理能力。
家长要了解幼儿园的一日生活常规,有目的培养孩子的生活习惯和良好的自理能力,形成与幼儿园同步的作息规律,以适应幼儿园的生活节奏和要求。
要有意识地改变观念,减少对孩子的溺爱,培养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给孩子更多自我锻炼与自我服务的机会,减少孩子对父母的依赖,让孩子学会自己吃饭、盥洗、穿脱衣服、上厕所、叠被子等,习惯幼儿园的作息时间和活动内容。
如果孩子没有养成这些习惯和具备这些能力,很容易在集体生活中受到小朋友的嘲笑,使自尊心受到伤害而不愿上幼儿园。
作为家长要尽量帮助孩子减少挫折,增强自信心,使上幼儿园成为孩子每天最期盼的事。
二、教师方面(一)做好家访工作《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家庭是幼儿园的合作伙伴。
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
”新生入园前的家访,一是了解幼儿的生活习惯、兴趣爱好、个性特点和家庭环境、父母素养以及他们在对待幼儿教育问题上所持的观点等;二是通过家访与幼儿接触,初步建立感情。
所以入园前,老师要对每个幼儿都能上门家访或电话联系。
亲切自然地进行自我介绍,允许幼儿称呼自己阿姨,因为“阿姨”比“老师”更容易让孩子感到亲近,缓解了幼儿对老师的陌生与恐惧。
幼儿早期触觉较为敏感,多与幼儿肌肤相亲,如拍拍幼儿的小脑袋、拉拉幼儿的小手、抱抱他等,都让幼儿对教师产生深深的亲切感和依恋感。
和孩子一起玩他们喜欢的玩具,谈他们感兴趣的话题。
通过制定“幼儿人园前调查表”对每个幼儿的家庭情况及幼儿的生活自理、社会交往、性格品质等方面进行全面摸底,做到心中有数。
(二)针对不同个性,采取不同的策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要尊重不同幼儿的个性和发展水平,因材施教,要因人施教。
”因此不同个性的幼儿,分离焦虑的表现程度也不相同,我们采取不同的指导策略,使幼儿较快地缩短分离焦虑期。
如针对大哭大闹的外向型幼儿,我们转移他的注意力;默默流泪的内向型幼儿,我们倾注爱心,对充满“怀疑”的幼儿,我们营造信任,对不哭不闹得幼儿我们主动关注。
(三)要热爱幼儿、平等对待每一个幼儿热爱幼儿,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容忍幼儿的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 ,是幼儿教师应具有的、最起码的素质和职业道德。
爱幼儿、了解幼儿,才会去注意观察幼儿的一言一行,急其之所急,想其之所想。
初入园几天,幼儿的“分离焦虑”很强 ,教师要特别关心他们,想尽一切办法让他们放松,以积极的情感代替消极的情感。
孩子有哭闹行为,教师应该和颜悦色地加以劝导,决不恐吓孩子,这样做或许一时也能奏效,但不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使孩子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对老师抱有畏惧感和不信任感。
(四)给幼儿创设轻松自然的氛围教师可以布置新颖而富有情趣的环境,从而淡忘分离痛苦。
音乐对缓解情绪紧张、消除焦虑有着不小的作用。
家访时,教师可以向家长询问孩子在家里最喜欢听的歌曲,然后,把每个孩子喜欢的音乐下载到播放器里。
幼儿入园初期,教师可以常常播放这些音乐,特别是当某个孩子哭闹时,有针对性地播放一段他在家里喜欢听的音乐,转移他的注意力,使他产生对幼儿园的熟悉感与亲近感。
(五)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针对幼儿天性好动、爱玩的特点,将游戏作为他们人园生活的主要内容。
可采取分组看护的方式,把游戏转到户外来进行,幼儿的注意力被游戏或玩具所吸引,忘记了回家、找妈妈。
此外,教一些幼儿喜欢且容易接受的儿歌、故事、舞蹈,既可以激发幼儿的求知欲,又可以利用这些游戏活动转移幼儿想家的情绪,让幼儿完全放松下来投人到自由自在的玩耍中去,感受到快乐和满足,在新环境中逐渐感受新的群体的吸引力与乐趣。
三、家园合作(一)教师与家长紧密联系教师应与家长建立紧密的联系,主动和家长交流幼儿在园情况,随时了解幼儿的动态,做好家长工作,争取家长的配合,以便共同帮助幼儿克服不良的情绪。
可以利用幼儿园网站,在每个幼儿的网页上和家长交流该幼儿在园的情况,解答家长提出的问题,商讨需要教师、家长共同努力解决的问题。
在幼儿离园时,教师为幼儿整理衣裤,擦净小脸,向家长提供“大便记录”、“进餐记录”、“睡眠记录”等表格信息,家长看到干净漂亮的孩子,了解了幼儿在园的情况后,便会鼓励幼儿第二天早早来园。
(二)家长要积极配合教师家长要多与教师沟通,了解孩子在园情况。
在与孩子交流时,家长要注意自己的语言导向,不要总问一些消极性的如“在幼儿园吃饱了吗?”“有小朋友欺负你吗?”等问题,这无形中会让孩子对上幼儿园产生不好的印象。
家长应在和教师沟通的基础上,从正面引导幼儿,比如:“今天你得了一个‘小红花’,真棒!明天我们还去幼儿园,再得一个‘小红花’好吗?”“老师说你很乖,可喜欢你了。
”用积极鼓励的语言与幼儿交流,多鼓励孩子正确的行为,以此帮助孩子和教师、小朋友建立起感情,会让孩子感受到上幼儿园的快乐。
在家时多给孩子们讲讲幼儿园有趣的事情、给他们玩一些好玩的玩具,配合老师指导孩子按照幼儿园的要求做一些力所能及的自理活动,便于配合教师共同做好幼儿人园工作。
总之,帮助幼儿开开心心上幼儿园并非难事,只要幼儿教师和家长共同配合,就可以缩短幼儿的入园分离焦虑期。
根据幼儿的生理和心理发展水平,因势利导,因材施教,帮助幼儿顺利度过入园关,为他们在整个学前期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1]彭耽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329-330.[2]王丽燕.入托危机的表现形式[J].学前教育研究,2014 , (7 , 8).[3]佘翠花.幼儿入园焦虑的成因及消除对策[J].幼儿教育(教师版),2008,(8).[4]罗增让.儿童分离焦虑的发展变化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2,(4).[5]祁海芹.儿童入园“分离焦虑”问题矫治[J].教育科学,2013 , (12).[6]朱立新.幼儿入园初期亲子分离焦虑分析[J].基础教育研究,2011.2[7]翁晖亮.儿童分离性焦虑[J].中国社区医师,2007.(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