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表的变迁 修改稿
- 格式:doc
- 大小:59.00 KB
- 文档页数:4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2.5 地表的变迁》苏教版(3)一. 教材分析《地表的变迁》这一节内容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材的一部分,主要向学生介绍地表形态的变化和地质作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地表变迁的原因,掌握地壳运动、气候变化等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探索精神。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和科学知识,对地表变迁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地质作用和地表变迁的原因认识不够深入,需要通过实例和实践活动来进一步理解和掌握。
此外,学生对科学探究的方法和技巧还需进一步培养和提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地表变迁的原因,掌握地壳运动、气候变化等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探究地表变迁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地表变迁的原因及其影响。
2.难点:地壳运动、气候变化等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地表变迁的基本概念和原因。
2.演示法:通过实例和实验演示地表变迁的过程。
3.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地表变迁的理解和看法。
4.实践活动:让学生参与实验和观察,亲身体验地表变迁的过程。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和教辅:准备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材和相关教辅资料。
2.实验器材:准备地球仪、地形模型、岩石标本等实验器材。
3.课件和视频:制作与地表变迁相关的课件和视频。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地球仪和地形模型,引导学生观察地表形态的变化,激发学生对地表变迁的兴趣。
提问:“你们观察过地表的变化吗?谁能举例说明?”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和例子,教师总结引入本节课。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和视频,呈现地表变迁的实例,如地震、火山爆发、河流侵蚀等。
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
同时,教师讲解地壳运动、气候变化等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2.5《地表的变迁》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地表的变迁》是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五课的内容。
这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地表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与变化之中,主要变迁原因有地壳运动和海平面升降,以及人类活动如填海造陆等。
通过学习,学生能从身边的地表变迁现象感受地球的活力。
二. 学情分析经过五年多的学习,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素养,对周围的自然环境有一定的认识。
他们具备观察、思考、探究的能力,但对于地表变迁的理解还需要通过实例来加深。
此外,他们对身边的地表变迁现象可能有所忽视,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希望能让学生更加关注自然环境的变化。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和分析,学生能理解地表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与变化之中,知道地壳运动和海平面升降是主要的地表变迁原因。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从地理变迁的资料中获取信息,结合自己所在地区的地理变迁现象,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关注自然环境的变化,更加珍爱自然,保护环境。
四. 教学重难点重点:地表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与变化之中,主要变迁原因有地壳运动和海平面升降。
难点:理解地壳运动和海平面升降对地表变迁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和小组合作法。
情境教学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概念,案例教学法可以通过具体的实例让学生深入理解地表变迁的原因,小组合作法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地表变迁的图片和视频资料。
2.准备相关地图,展示地表变迁的实例。
3.准备教学课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地球表面各种地貌图片,让学生感受到地表形态的多样性。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地貌是如何形成的吗?引导学生思考地表变迁的原因。
2.呈现(10分钟)呈现PPT,展示地球表面地貌的变化过程。
通过动画形式展示地壳运动和海平面升降对地表变迁的影响。
五年级科学地表的变化教学设计9、《地表的变化》教学设计前准备、教师、学生搜集自然力量和人为力量对地表影响的图片、文字和视频资料;2、每组准备一套:带铁圈的铁架台、酒精灯、烧杯、水、两块掰开的泡沫。
教与学的目标.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能面对地表改变的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
2.喜欢大胆想象;意识到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
3.了解地球表面是在不断变化的;了解人类活动对地表改变的影响。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展示青藏高原图片,(青藏高原号称“世界屋脊”,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有趣的是登山队员多次在青藏高原的喜马拉雅山主峰上发现海洋古生物化石(展示图片);2、展示非洲板块和拉丁美洲版块图片。
你看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想法?让学生猜想、交流并汇报。
3、地球表面是不断变化的,这节我们就来学习《地表的变化》。
(板书题)二探究新知关于地表的变化,大家想研究哪些问题?学生讨论汇报。
(为什么地表会发生变化?什么力量让地表发生变化?地表变化对人类的影响?我们这里的地表发生过变化吗?)2、为什么地表会发生变化?根据已有的经验和现有知识,先猜一猜。
学生回答(地震、火山、风化、搬运、堆积等)。
3、上面同学们说的既有自然力量对地表的影响,也有人为力量对地表的影响。
到底是不是这样呢?以小组为单位,先充分交流你们前搜集的资料,看一看自然力量对地表的影响。
小组讨论交流并汇报。
4、做实验也是我们研究科学的好方法。
设计什么样的实验呢?板块运动模拟实验:在盛有水的烧杯内放两块紧靠的泡沫,用酒精灯加热烧杯,泡沫块逐渐分开。
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生汇报实验方案。
生做实验。
、教师展示资料:(火山、地震、泥石流、石蘑菇等)小结:自然力量如板块移动、火山、地震、风化等都能对地表、地貌造成很大的影响。
6、人类活动对地表有哪些影响呢?小组讨论交流、汇报。
(乱砍乱伐、过度放牧对地表的影响)。
教师展示图片:(三峡工程、三北防护林、开山修路等)小结:人类活动在不断的改变着地表形态,而且影响越来越大。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5.地表的变迁》优质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5.地表的变迁》这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地表变迁的现象和原因。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图表和实例,引导学生认识地球表面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与变化之中,从而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探究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对地球和自然环境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他们对地表变迁的原因和现象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实例和观察来加深理解。
此外,学生可能对地球科学方面的知识感兴趣,但同时也可能觉得比较抽象和难以理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理解地表变迁的概念,知道地表变迁的原因,学会运用地理知识解释地表变迁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法,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增强对地球科学的兴趣,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地表变迁的概念和原因。
2.难点:对地表变迁现象的理解和运用地理知识解释。
五.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课采用情境教学法、问题驱动法、小组合作法和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情境教学法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地表变迁;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地表变迁的原因;小组合作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多媒体辅助教学法生动形象地展示地表变迁的现象和原因。
六.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表面形态变化的视频,引导学生关注地表变迁现象。
2.探究地表变迁的原因: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地表变迁的原因,教师给予指导。
3.实例分析:学生观察教材中的实例,理解地表变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4.小组合作:学生分组进行实地考察,观察地表变迁的现象,拍摄照片,制作PPT。
5.成果展示:各小组展示自己的PPT,分享实地考察心得和对地表变迁的理解。
6.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地表变迁的原因和现象,强调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7.布置作业:学生课后撰写考察报告,加深对地表变迁的理解。
地表的变迁课程标准:1.认识各种自然力量对地表改变的作用。
2.了解人类活动对地表改变的影响。
3.能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分析和解读数据,对现象作合理的解释。
4.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语言、文字、图表、模型等)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
教学目的:●能够根据资料推断某地方在很久以前的地形。
●能够对一些现象做出大胆的猜想。
●能够模拟风化对岩石的影响。
●能够对人类的一些行为做出合理的评判。
教学成果:●知道流水、冰川、风、气温会对地表产生影响。
●知道人类的有些行为也使得地表发生了变化。
●知道地表的变迁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学习成果评价概念发展层次1:不知道流水、冰川、风、气温会对地表产生影响。
层次2:知道流水、冰川、风、气温会对地表产生影响,但不知道人类的有些行为也使得地表发生了变化。
层次3:知道流水、冰川、风、气温会对地表产生影响并知道人类的有些行为也使得地表发生了变化。
探究能力:层次1:不能根据资料推断某地方在很久以前的地形。
层次2:能够根据资料推断某地方在很久以前的地形但不能够对一些现象做出大胆的猜想。
层次3:能够根据资料推断某地方在很久以前的地形并能够对一些现象做出大胆的猜想,能够模拟风化对岩石的影响。
教学材料:酒精灯、装有水的容器、小石块、镊子、火柴教学步骤教学步骤互动性质学生/教师互动的目的二次备课集中话题 1.在推测的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意见。
2.不但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推测结论,还要学生说出自己的推测结论,还要让学生说明自己这样推测的依据是什么。
认识一些改变地表的自然力探索和调查 1.先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表达,表达不出时,教师可给适当补充。
2.必须让学生分析图示现象。
只有在分析中才能形成该地貌的原因。
实验1:发现冷暖对变化对岩石的破坏作用。
实验2:发现植物生长和冰冻对岩石的破坏作用。
实验3:发现流水的搬运作用。
发现冷暖变化对岩石的破坏作用发现植物生长和冰冻对岩石的破坏作用。
回顾和解释教师出示图片总结现象,认识人类社会对地表的影响。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2.5 地表的变迁》苏教版(1)一. 教材分析《地表的变迁》这一节内容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材的一部分。
本节课主要通过研究地壳运动、海陆变迁等现象,让学生了解地表形态的变化,并认识地球表面的动态特征。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生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和观察能力。
他们在学习本节课的内容时,能够通过观察图片、动手操作等方法,了解地表变迁的现象。
但部分学生对于地球内部结构、地壳运动等概念的理解可能存在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耐心引导,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认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地壳运动、海陆变迁等现象,认识地球表面的动态特征。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探究地表变迁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地球科学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关爱地球、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地壳运动、海陆变迁等现象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难点:地球内部结构、地壳运动的机制。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动画等素材,创设生动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实验教学法: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地表变迁的现象,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讨论教学法:学生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思考,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图片、动画等教学素材。
2.准备实验器材,如地球仪、地形模型等。
3.准备教学PPT,设计教学环节。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动画等素材,展示地球表面的变化,引导学生思考:地表为什么会发生变迁?2.呈现(10分钟)介绍地壳运动、海陆变迁等现象,通过地球仪、地形模型等展示地球内部结构和地表形态的变化。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地壳运动的原因和地表变迁的过程,结合实例进行说明。
4.巩固(5分钟)针对学生的讨论,教师进行点评,总结地表变迁的原因和特点。
地表的变迁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
地表的变迁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知道流水、冰川、风、气候会对地表产生影响。
2、知道人类的有些行为也使得地表发生了变化。
3、知道地表的变迁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过程与方法:
1、能够根据资料推断某地方在很久以前的地形。
2、能够对一些现象作出大胆的猜想。
3、能够模拟风化对岩石的影响。
4、能够对人类的一些行为作出合理的评判。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要用证据支持自己的解释。
2、感叹自然的力量,欣赏自然的美。
3、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教学重点:地球多种地表形成的具体原因。
教学难点:风化和侵蚀的作用。
教学准备:
1、课件;
2、小石块、镊子、酒精灯、火柴、敞口玻璃器皿、沙盘、小水盆、塑料盆、木尺、胶带、底部带小孔的塑料杯、木条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过渡:大家看过化石吗?你听说过哪些动物的化石?
2、问:你听说过鱼龙吗?鱼龙生活在什么地方?海藻、海螺呢?
3、思考:化石有什么作用?(了解地球的过去)
(二)研究喜马拉雅山的过去
1、过渡:知道喜马拉雅山和珠穆朗玛峰吗?20世纪60年代,科学家在那儿有了新的发现呢。
2、出示介绍。
3、讨论:以前是什么样的?
交流:为什么说那里可能是海洋?有何证据?
44、师总结:通过寻找证据来支持自己的解释,这是一种重要的科学探究方法。
5、继续猜测:喜马拉雅山是究竟如何由海洋变成陆地的呢?
6、微视频解说海陆变迁的秘密。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一)组织学生初步探究是什么力量让地球的表面千姿百态
1、过渡:逶迤wēi yí磅礴的山脉,曲折幽深的峡谷,究竟是什么力量让地球表面变得千姿百态呢?
2、小组讨论:引导小组可以从内部力量外部力量,表现形式,对地表的变化等方面进行讨论。
(二)分析不同地形的形成原因
1、过渡:你认识下面这几种地貌吗?它们是如何形成的呢?
2、出示图片海边礁石、石林、火山口湖、风蚀石的图片,学生交流,教师及时补充石林、火山口湖的形成原因。
(三)探究风化
1、过渡:大自然真有这么巨大的力量吗?我们借助实验来验证。
岩石是坚硬无比的,为什么一些巨大的岩石最后会变成细小的沙子和泥土呢?
2、小组探究:请小组内先猜测,再根据器材组织实验,完成实验报告。
4、问题引出风化:除了冷暖变化还有哪些力量使巨大的岩石变成细小的沙土?
生交流:风吹日晒、雨水冲刷、生物破坏
教师总结:在长期的风吹日晒、雨水冲刷、生物破坏等作用下,地表的岩石破碎的过程叫风化。
(四)探究侵蚀作用
1、过渡:高山上风化后的岩石又是怎样被搬运到其他地方的呢?
2、学生猜测:下雨的时候雨水冲刷或者被流水搬运到其他地方。
3、小组自主探究:根据实验台上的器材,在小组内自主探究,小组内有几个探究点,想如何设计自己的实验报告,先制定方案设计实验记录单,再动手实验。
4、小组实验。
5、生总结交流:流水除了搬运作用,还有破坏磨蚀的作用。
6、教师补充:风化后的岩石被风、水、冰或重力磨蚀、搬运的过程叫侵蚀。
(五)探究沉积和成岩作用
1、过渡:同学们能跟着老师一起想象一下,河水夹杂泥沙滚滚东流,泥沙会如何?
2、学生思考:慢慢的沉积下来,
3、教师补充:泥沙慢慢沉积下来,天长日久就形成平原,这就是沉积作用。
4、教师补充成岩作用
(六)探究人类对地表的影响
1、过渡:除了大自然的力量,其实我们人类也在促使大自然发生变化,你能说出人类的哪些活动改变了地表?产生了什么影响吗?
2、学生交流:拦河筑坝、砍伐森林、围海造田、开采矿石
3、讨论:人类应如何的自然相处?
三:总结扩展,生成创新
1、过渡:古往今来,沧海桑田,无论是地球内部外部还是人类的活动,地表的变迁始终没有停止过,这是46亿年前的地球,这是现在的地球,你能预测未来的地表会如何变化吗?
2、生讨论交流:
3、教师提问:在众多的因素中,你认为哪个因素对地表的改变极为重要,为什么?
4、引发学生思考
5、播放视频气候对地表的影响。
6、课下继续探究:究竟气候是如何影响地表的呢?请同学们课下继续探究!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