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原始的农耕生活知识精讲 人教实验版
- 格式:doc
- 大小:840.00 KB
- 文档页数:6
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
知识要点:
一、原始农业的发展
1.距今10000年左右,我国出现了最早的人工栽培的农作物。
长江中下游的先民开始栽培稻,北方地区的先民开始栽培粟和黍。
2.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工具的发展,是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
二、河姆渡人的生活
1.生存年代:距今约7000年。
2.发现地点:浙江余姚。
3.居住房屋特点:干栏式建筑。
4.生存状况:
(1)农具以骨耜最为典型,还会制作陶器和玉器。
这里出土了中国最早的象牙雕刻。
(2)主要种植水稻,还饲养猪、狗和水牛等家畜。
三、半坡居民的生活
1.生存年代:距今约6000年。
2.发现地点:陕西西安。
3.居住房屋特点:半地穴式圆形房屋。
4.生存状况:
(1)使用精美的磨制石器。
(2)主要种植粟,饲养猪和狗等家畜。
(3)主要生活用具是陶器,最具特色的是彩陶。
知识框架简图
浙江余姚
距今约7000年
住干栏式房屋,磨制石器,使用骨耜,种水稻饲养猪、狗、牛,制作陶器、玉器、象牙
陕西西安
距今约6000年
住半地穴式圆形房屋,磨制石器
种植粟,饲养猪、狗,会制作彩陶
山东大汶口
距今约5000年
使用磨制石器,石镰、石锄
制作黑陶、白陶,出现私有财产,贫富分化。
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知识梳理本课重点识记内容1、陕西西安半坡村的半坡遗址,距今约6000年。
2、半坡居民居住半地穴式的圆形房屋。
3、半坡人使用磨制石器,是新石器时代。
4、半坡人主要生活用具是陶器。
5、半坡人会纺织和制衣。
6、生活在长江流域浙江余姚的河姆渡人,距今7000年左右。
7、河姆渡人居住干栏式建筑。
8、农业工具是骨耜。
会雕刻技术。
9、河姆渡人的木构水井是迄今发现年代最早的木构水井。
10、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人工栽培水稻的国家。
11、黄河流域是栽培粟的最早起源地。
12、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以及聚落、磨制工具的发展是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
一、半坡居民的生活1生活流域:黄河流域。
生活地点:陕西西安东部半坡村一带。
距今时间:距今约6000年。
居住环境:居住区有房屋、窑穴、壕沟,居住区外有公共墓地和超值陶器的窑场。
房屋特点: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屋内有灶坑。
使用工具:使用磨制石器,称为新石器时代。
制造骨器、角器等。
生产活动:从事农业生产,主要种植粟;饲养猪和狗等家畜;用弓箭、长矛、石球等捕猎斑鹿、獐、兔。
用渔叉、鱼钩、渔网捕鱼。
采集野果作为食物的补充。
生活用具:主要是陶器,最具特色的为彩陶。
彩陶以红底黑色纹饰为主,纹饰多为几何图案,还有动植物纹饰,其中鱼纹、鹿纹较多。
还有装饰品和少量的乐器,如陶埙。
还有纺织、制衣用的骨针、骨锥、纺轮。
二、河姆渡人的生活生活流域:长江流域中下游地区。
生活地点:浙江余姚。
距今时间:距今约7000年。
房屋特点:干栏式房屋,这是中国最早的木构建筑。
木构水井:河姆渡遗址发现了木结构水井,是迄今发现年代最早的木构水井。
主要作物:水稻,遗址中发现了人工栽培水稻的遗址,说明长江下游是亚洲稻的起源地之一。
农业工具:最为典型的农业工具是骨耜。
主要家畜:猪、狗和水牛。
其他器具:会制作陶器和玉器,还有简单的乐器骨哨。
艺术品:会运用雕刻等技术,将象牙和兽骨制成艺术品。
懂得使用天然漆。
河姆渡出土了中国最早的象牙雕刻。
《原始的农耕生活》说课稿《原始的农耕生活》说课稿1各位专家领导:你们好!今天我要为大家说的课题是《原始的农耕生活》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第2课内容。
一、教材分析:1. 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本课以半坡、河姆渡和大汶口三处文化遗址为代表,展示了距今7000年到距今四五千年的远古历史。
在此期间,一方面,我国远古居民活动足迹不断扩大,中华大地上遍布氏族聚落,另一方面,人们在生活生活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原始农业逐步发展,并成为主要经济形态,人们逐步摆脱了完全依赖自然的采集和渔猎生活,过度到比较稳定的农耕生活,从而奠定了我国农耕文化的基础。
我国地域广阔,存在着多处经济文化区域,而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是两个最主要的区域,半坡反映了黄河流域的状况,河姆渡又是长江流域重要的代表,所以通过本课的学习,可以让同学们明白我国南北共同发展,共同构筑远古中华农业文明的基础的历史事实。
同时对促进学生民族自豪感有着重要作用。
2.教材的内容要素分析:本课围绕原始农耕经济时代居民们的生产与生活状况,用三个子目展开叙述。
第一目是河姆渡的原始农耕;第二目是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第三目是大汶口原始居民。
3.学情分析:学生是学习主体,又是学习客体,因而,了解学生是教学的必要前提。
七年级学生对学习历史有浓厚兴趣,但没有预习历史的习惯,因而课堂必须留给学生阅读教材时间,加上学生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比较适合根据一定的学习任务分段阅读。
同时七年级学生接受能力有限,不需要教师补充太多课外知识,因而教师要善于利用教材在课堂上完成教学目标。
本课面对的是七年级学生。
这个阶段的学生思维活跃、乐于表现、求知欲望强烈,对事物充满了好奇,有主动学习的愿望。
这样便于老师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及知识结构出发,通过较多图片、小故事、小常识等资料入手,抽丝拨茧,逐层深入,使学生在学习和探究过程中有所收获。
本课的教学对象为初一学生,他们天真活泼、好动好奇好问,喜欢直观有趣的历史故事,并且乐于参与教学,善于想象,有一定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探究的精神。
人教版初一历史上册第二课知识点归纳:原
始的农耕生活
原始的农耕生活
原始居民地域距今时间生产工具房子畜牧手工业
河姆渡居民长江流域约七千年磨制石器耒耜干栏式家畜纺织陶器
半坡居民黄河流域约五六千年磨制石器骨箭头
半地穴式猪狗纺织彩陶
1、我国较早种植粟的是半坡居民
2、我国较早种植水稻的是河姆渡居民
3、我国早期文字的雏形源于半坡彩陶
4、河姆渡原始居民用耒耜耕地,种植水稻
半坡原始居民用石刀收割庄稼,主要粮食作物是粟。
欢迎大家阅读由为大家整理的初一历史上册第二课知识点归纳,大家一定要仔细阅读哦,加油吧。
岳麓版初一历史第八单元知识点归纳:清朝专制统治的强化
人教版初一历史重点知识之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人教版历史初一原始的农耕生活知识点原始聚落(半坡原始居民)距今约6000多年的半坡聚落位于陕西西安半坡村,现存遗址面积约5万平方米。
半坡聚落是黄河流域原始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遗址北部是公共墓地,南部是居住区,东部是烧制陶器的窑厂。
居住区内有一座很大的长方形房屋,是氏族成员共同活动的场所。
四周建有许多圆形或方形小屋,是氏族成员的住处。
居住区周围有用于防护的壕沟。
半坡居民居住的房屋大多是半地穴式的。
他们先从地表向下挖出一个方形或圆形的穴坑,在穴坑中埋设立柱,然后沿坑壁用树枝捆绑成围墙,内外抹上草泥,然后架设屋顶。
屋内,地面修整的正分平整,中间有一个灶坑,用来烧煮食物、取暖和照明,睡觉的地方高于地面。
我国是最早种植栗的国家之一。
半坡居民已种栗、白菜或芥菜等农作物,他们在居住区内建起圈栏,饲养猪、狗等家畜。
此外,他们还经常去打猎,捕鱼,以补充食物。
已经开始有彩陶了。
使用的工具有骨耜,石铲,石斧等。
大部分都经过了磨光处理。
因为他们的石器比北京人的石器相比,已经进步了很多,所以人们把他们的时代成为新石器时代。
陶器是那时人们日常生活的主要用具。
半坡出土了大量的陶器,陶器的底色一般为红色,上面大多绘有人、动物和几何花纹等图案,称为彩陶。
半坡原始居民距今时间:距今约五六千年发现地点:黄河流域陕西西安生产活动:种植粟和蔬菜,饲养猪狗;渔猎生产工具:普遍使用磨光石器,木制的耒和耜住房:半地穴式房屋用具:彩陶(上有最早文字雏形) 学会纺织河姆渡的原始农耕1、时间---距今7千年2、生活位置:河姆渡居民位于长江流域3、农业:河姆渡居民种植水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
4、河姆渡居民会建造房屋,还会开挖水井。
小练习[2009恩施中考]第1题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之一,你知道最早种植粟的居民吗?请选出A.元谋人B.北京人C.半坡居民D.河姆渡居民[参考答案]C[2009德城中考]第11题“民以食为天”,从野食充饥到农耕种植是人类生活史上的飞跃。
七年级历史原始的农耕生活知识精讲人教实验版自学目标启示●知识要点跟踪1.人物:①_______原始居民已使用磨制石器,用耒耜耕地,种植水稻。
②_______原始居民他们的主要粮食作物是粟。
2.地点:①在下图处填上我国原始农耕时代的遗址名称。
3.时间:①距今约_______年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活,生动展现了长江流域原始农耕的图景。
②在陕西西安附近半坡村,发现距今约_______千年的原始农耕村落遗址。
●重点难点剖析重点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他们在生产、生活方面的特征有:(1)生产工具:普遍使用磨制石器,但主要用耒耜翻地耕种。
(2)生产部门:都出现了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
手工业包括制陶、纺织、制作简单的玉器和原始乐器。
农业上最大的成就是,河姆渡原始居民已种植水稻,半坡居民已种植粟和蔬菜,我国因此成为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粟和蔬菜的国家。
原始农耕经济发展同时还存在着家畜饲养、渔猎经济。
(3)已经建造房屋,过着定居生活。
难点从半坡遗址与河姆渡遗址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状况方面,比较中国南、北原始农耕文化的异同:从上表可以看出南、北农耕文化的异同,也可以想到:(1)原始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为人类定居生活提供了经济条件。
人类开始向适宜农耕和畜牧的山前、低地迁移,搭屋建房,形成村落,半坡、河姆渡遗址就是中国原始聚落的典型代表。
(2)从北方半坡遗址半穴居房屋和南方河姆渡遗址的杆栏式建筑,可见它与地理环境、经济发展有密切关系的。
原始人也懂得人必须与自然协调好才能生存。
●常考热点质疑1.示例:(1)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与北京人、山顶洞人在生活上有哪些进步?(2)从生产、生活状况上,比较河姆渡与半坡原始居民有何异同之处。
2.质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习方法商讨●知识系统概述距今约一万年前,我国已出现原始农耕。
河姆渡、半坡、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的原始农耕,是新石器时代中期、晚期原始农耕的不同典型。
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已经普遍使用石器,有了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
与原始农耕经济发展同时,还存在着渔猎经济。
他们已经会建造房屋,过着定居生活。
大汶口原始居民,农耕经济有了更大发展,手工业比以前有更大的进步。
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出现了。
●知识结构图表●学习方法探究1.要掌握学习历史知识的一般规律。
任何历史事件都包含着几个要素:即人物、地点、时间、事件、意义(作用)。
在自学中就从这五个方面去寻找、把握,就可以再去学习所有的这类其他知识,这是最基本的。
在此基础上才能去扩展、去分析、去联系,慢慢就能领悟学习历史知识规律,达到“无师自通”,也就是学会了学习历史的方法。
2.要学会读图,从“我国原始农耕时代主要遗址图”上,可以看出:这些遗址都是在大河、大江流域,半坡、大汶口遗址是在黄河流域,河姆渡遗址是在长江流域,红山文化遗址是在辽河流域。
而河姆渡与半坡遗址是当时南北农耕文化的两个典型,从而再结合史实引发一些其他问题。
3.“同步创新训练”中的“自设创造”栏目,目的是让学生参与命题。
这就要求学会命题,掌握命题的规律。
以单项选择题为例,将人物、地点、时间、著作之类的知识点作为题干,设置同类内容的四个选项,确定一个正确的就可以了。
当然这是最简单的,如果再深化扩展考查的力度,还需要从知识点的多角度、多侧面设置题干,或综合、或归纳、或分析、或概述确立选项,选出正确一项就达到命题的目的。
另外,将一些成题找出来,按上面提示的命题方法和思维方式,进行分析,对号入座,也是学习命题的好方法之一。
同步创新训练1.世界上最早种粟的是A.河姆渡原始居民B.半坡原始居民C.山顶洞人D.大汶口原始居民2.在长江流域我国原始农耕时代的遗址是A.河姆渡遗址B.半坡遗址C.大汶口遗址D.红山文化遗址3.世界上最早栽培水稻的是我国的A.山顶洞人B.半坡原始居民C.河姆渡原始居民D.大汶口原始居民4.半坡原始农耕村落遗址距今约A.三四千年B.四五千年C.五六千年D.七八千年5.下列关于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农耕生活的描述不相同的是A.普遍使用磨制石器B.都能制造陶器,饲养家畜C.建造房屋,过着定居生活D.种植粟和蔬菜6.下列内容出现的先后顺序是①使用骨针缝衣②采用天然火③种植水稻④制造色彩鲜丽的彩陶A.②①③④B.①②③④C.④③②①D.①③②④7.下图是原始居民使用的骨耜和装有木柄的骨耜复原图,它的功能是A.制陶B.耕地C.造房D.捕鱼8.使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过着定居生活的主要原因是A.学会建造房屋B.自然环境的变化C.原始农耕经济发展D.掘井饮水方便10.下面两图是半坡原始居民的房屋复原图与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杆栏式房屋。
比较一下,两者有什么区别?为什么?想一想,两地的原始居民在建造房屋时他们是怎样考虑的?读图分析后讨论再回答。
11.下图《白虎通》引文的意思是什么?在原始农耕生活中有哪些具体反映?大家讨论讨论,在现实生活中应受到什么教育?●自设创造学会命题,就是对所学知识的应用与创造。
题型、难易、数量不限,以留下创设的空间。
提示:参考本课训练试题,可以用水稻和磨光石器创设两个否定选择题。
走进第二课堂●考古发现河姆渡遗址的发现河姆渡文化遗址的发现,是当地人民在修建排涝工程时发现的。
河姆渡是河姆村和渡头村的合称,位于浙江省四明山麓的宁绍平原,流经平原的姚江将河姆村与渡头村一分为二。
1973年7月,红星大队在修建排涝工程时,发现地层下有些陶器碎片,再往下挖时,又挖出了鹿角、象牙等物,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并立即报有关部门。
考古工作者很快赶到现场,考证后,一处令世界震惊的古文化遗址得以确认。
河姆渡文化遗址约四万平方米,经过两次局部发掘,出土了大量文物。
有骨、石、木、陶等文物达七千多种,象牙雕刻件、漆器、陶制艺术品,价值极高,堪称国宝。
遗址中还有大量保存完好的稻谷和典型的木建筑房屋。
它说明,同黄河流域一样,这里也是我国古代文明的发源地。
河姆渡文化遗址的发现,引起世界的关注。
近几年,已有20多个国家、地区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专家、官员前来考察。
1991年,国家决定在这里建立博物馆。
1993年5月12日落成并开放。
目前,有关部门正准备对河姆渡遗址做第三次考古发掘,并准备在那里再建一座发掘现场的纪念馆和原始部落村。
●秘闻轶事半坡遗址博物轶事人们都知道闻名于世的西安半坡博物馆,但很少有人知道这座博物馆的建立与陈毅元帅的支持是分不开的。
1956年,陈毅元帅到西安参观了半坡遗址和出土文物。
陈毅说:“这些遗物非常珍贵,一定要好好保护,最好在这里建座博物馆。
”随同前来的地方领导说:“准备在这里动工建发电厂。
”陈毅严肃地说:“发电厂哪里不能建,可以换个地方嘛!”地方领导又提出没有经费问题。
陈毅说:“你们做个预算报国务院,我负责给你们办。
”结果,国务院拨款,电厂挪了地方,博物馆很快建了起来。
半坡博物馆,展示了六千多年前半坡人居住的房舍、储藏用的窖穴、饲养牲畜的栏圈、烧制陶器的窑址及大量的珍贵文物,让人感受到当年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情景。
面对历史遗址极其典型和丰富的博物馆,无不想到陈毅元帅的远见卓识;看到半坡博物馆里半坡人的复原模型,不得不令人想到另一段插曲。
1972年,著名的科学家杨振宁来西安参观半坡博物馆时,他发现半坡人模型是白种人面孔,便问博物馆的负责人,是否研究证明6000年的半坡人是白种人。
博物馆负责人听了大吃一惊,说半坡人不可能是白种人。
原来当时负责制作模型的雕塑家,都是受过俄罗斯艺术教育的,模型不自觉地将俄罗斯白种人特征表现出来。
2000年,杨振宁再次来半坡博物馆参观时,馆长便迎上去告诉他,半坡人模型都已改成东方人的面孔了。
参考答案1.B 2.A 3.C 4.C5.解析:此题是否定性选择题,但又要涉及河姆渡与半坡原始居民比较,找出共同特征后才能得出正确结论。
通过对比可知A、B、C是他们共同具备的特征。
不相同的是河姆渡人种稻,而不种粟和蔬菜。
答案:D6.A7.解析:此题是原因选择题,重在考查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首先要理解“定居”含义,这是关键词语。
定居是对游牧而言,游牧生活是因为生活来源是靠采集和渔猎方式取得,随着工具的进步,农耕成为生活用品主要来源,A、B、D都是促进定居原因之一,但主要的还是农耕经济发展,生活来源稳定,才能实现定居。
答案:B8.C9.10.半坡原始居民的房屋是半穴居房屋,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房屋是杆栏式的房屋。
它与南北方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有密切关系。
杆栏式的房屋是长江流域及南方地区较普遍流行的居住的形式,与南方地势低洼多雨潮湿的自然环境有关。
而北方气候干燥,冬季气温又低,建筑地穴式的房屋与北方的气候条件是相适应的。
两地原始居民,正是从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等因素考虑,而建筑的房屋是不同式样的,体现了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观点。
11.关于神农氏教民种植五谷的传说,古史多有记载。
《白虎通》引文是讲神农氏制耒耜,教民农耕,要讲究地理环境与气候条件。
长江流域的河姆渡适合种植水稻,黄河流域的半坡适合种植粟。
同时它也影响了两大流域的居民定居生活,河姆渡原始居民建造杆栏式住房,半坡原始居民住半穴式房屋都与上面提到的条件有关。
现实生活中要学会利用自然、改造自然、顺应自然的科学规律,树立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