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有机第一章有机化学反应机理概述
- 格式:ppt
- 大小:1.94 MB
- 文档页数:74
细说高中有机反应类型和反应机理纵观近几年高考,有机化学的比重相对稳定,都在二十几分,所涉及到的知识点主要为有机物官能团的性质(选择题)、有机反应类型的判断、有机结构、有机推断及有关计算。
而有关有机反应类型的判断,官能团性质的考查是学生错误率较高的知识点。
那么,如何有效地进行复习呢?我们知道,有机反应不同于无机反应,概念间有交叉,也有包含与被包含关系,有的反应类型较难判定。
若掌握了有机反应机理,则反应类型的判断以及官能团的性质就迎刃而解了。
一.反应类型:取代;加成;消去;氧化;还原;加聚;缩聚;酯化;水解;显色反应二.反应机理:1.取代反应-----等价替换(有进有出)a.定义:有机物分子中的某些原子或原子团,被其它的原子或原子团所代替的反应。
b.类型:烃的卤代、烃的硝化(磺化)、醇分子间脱水、醇与HX反应、酚的卤代、酯化(皂化)、水解(卤代烃、酯、二糖、多糖、蛋白质)、有机酸酐c.条件:①X2单质------ 烃的卤代、苯的同系物侧链卤代:光照苯的同系物苯环卤代:常温、铁屑;②浓溴水 ------ 酚的苯环卤代(邻、对位);③浓硫酸、加热------酯化、分子间脱水、醇与HX反应;④水解----- 氢氧化钠水溶液共热或稀硫酸共热或酶;⑤碱石灰、加热-------羧酸盐(去羧反应):2. 加成反应---开键加合(只进不出)a.定义:有机分子里不饱和的碳原子跟其它原子或原子团直接结合生成别的物质。
b.类型:烯、炔、二烯烃等不饱和烃的加成,苯和苯的同系物的加成,醛、酮的加成,油酸的氢化,油脂的硬化。
c.对象:加H2O、加X2、H2、HX、HCN等d.注意:①卤素可用水溶液,也可用溴的CCl4或者单质气体;②与H2加成一般用Ni作催化剂,对碳氧双键的加成中学阶段只限醛、酮,而不考虑羧基、酯基;③氢化反应的产物中碳的“架”或“环”不变,因此可根据氢化产物回推原来有机物的碳架或碳环;⑤与卤素、卤化氢的加成为分子式中羟基的引入提供先决条件。
醛类或酮类分子中的羰基被锌汞齐和浓盐酸还原为亚甲基:2. 反应实例2、反应实例二. 坎尼扎罗(Cannizzaro) 反应(P.365)凡α位碳原子上无活泼氢的醛类和浓NaOH或KOH水或醇溶液作用时,不发生醇醛缩合或树脂化作用而起歧化反应生成与醛相当的酸(成盐)及醇的混合物。
此反应的特征是醛自身同时发生氧化及还原作用,一分子被氧化成酸的盐,另一分子被还原成醇:脂肪醛中,只有甲醛和与羰基相连的是一个叔碳原子的醛类,才会发生此反应,其他醛类与强碱液,作用发生醇醛缩合或进一步变成树脂状物质。
具有α-活泼氢原子的醛和甲醛首先发生羟醛缩合反应,得到无α-活泼氢原子的β-羟基醛,然后再与甲醛进行交叉Cannizzaro反应,如乙醛和甲醛反应得到季戊四醇:1.反应机理醛首先和氢氧根负离子进行亲核加成得到负离子,然后碳上的氢带着一对电子以氢负离子的形式转移到另一分子的羰基不能碳原子上。
2.反应实例烯丙基芳基醚在高温(200°C)下可以重排,生成烯丙基酚。
重排得到对位产物。
对位、邻位均被占满时不发生此类重排反应。
Claisen 重排是个协同反应,中间经过一个环状过渡态,所以芳环上取代基的电子效应对重排无影响。
丙基酚。
2.反应实例Claisen 重排具有普遍性,在醚类化合物中,如果存在烯丙氧基与碳碳相连的结构,就有可能发生Claisen 重排。
四.弗瑞德-克莱夫茨(Friedel-Crafts)烷基化反应(P.201)芳烃与卤代烃、醇类或烯类化合物在Lewis催化剂(如AlCl3,FeCl3, H2SO4, H3PO4, BF3, HF等)存在下,发生芳环的烷基化反应。
卤代烃反应的活泼性顺序为:RF > RCl > RBr > RI ; 当烃基超过3个碳原子时,反应过程中易发生重排。
1.反应机理首先是卤代烃、醇或烯烃与催化剂如三氯化铝作用形成碳正离子:所形成的碳正离子可能发生重排,得到较稳定的碳正离子:碳正离子作为亲电试剂进攻芳环形成中间体s-络合物,然后失去一个质子得到发生亲电取代产物:2.反应实例五. 弗瑞德-克莱夫茨(Friedel-Crafts )酰基化反应(P.200)芳烃与酰基化试剂如酰卤、酸酐、羧酸、烯酮等在Lewis酸(通常用无水三氯化铝)催化下发生酰基化反应,得到芳香酮:这是制备芳香酮类最重要的方法之一,在酰基化中不发生烃基的重排。
有机电化学反应的原理有机电化学反应是利用电化学方法来加速或改变有机化学反应过程的领域,其原理基于电化学中的一些基本原理和有机化学中的反应机理。
有机电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有以下几个方面:1. 电位:电位是电化学反应中一个极其重要的概念,它是指电子在电化学反应中的能量状态。
在有机电化学反应中,电位可以通过电位差计算,通常用伏特(V)表示。
较高的电位会促使电荷移动,引发化学反应。
2. 电解质:电解质是指在水或其他溶液中能够产生电离的物质。
以溶液中的电解质为电荷载体产生的电场可以引发有机分子中的电子密度移动,从而促进有机电化学反应的发生。
3. 活性中间体:电化学反应中会产生一些有机分子的活性中间体,它们具有很强的反应活性。
这些中间体可以通过电极表面固定或者固态电解质当中的位置进行产生和收集,从而进一步反应。
4. 反应活性:电化学反应可以引起分子中的电子移动,改变分子中的电化学性质,增加反应活性。
这些反应活性通常被定义为“电化学反应活性”,并可以使用不同的电化学参数进行测定,例如氧化还原电位。
5. 电极材料:电极材料是有机电化学反应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常见的电极材料包括铂、金和碳等,在不同的有机电化学反应中具有不同的反应性能和催化活性。
在有机电化学反应中,电子可以通过直接或者间接的电转移来引发反应。
其中,直接电转移反应是指电子直接从一个分子传递到另一个分子。
在这种反应中,通常需要采用电化学单元电池,通过两个电极之间的电子传递来推动有机化学反应的发生。
间接电转移反应是指电流主要对电解质分子产生作用,从而引起分子中的电子移动。
然后这些活性中间体可以反应来产生新的化合物,或者参与其他反应。
在有机电化学反应中,常见的反应包括电加成、氧化还原反应和有机电化学合成等等。
其中,电加成反应是指通过使用电极产生的电流来加速碳碳双键的开裂,从而生成新的化合物。
氧化还原反应是指通过引入外部电势来促进有机分子的氧化和还原反应,产生新的化合物。
绪论一、研究有机物的过程:1、提纯结晶、蒸馏、升华、萃取、层析等2、分析元素分析、化学方法、物理方法物理方法包括:核磁共振谱、质谱、红外光谱、紫外光谱,X-ray、电子衍射等2014-5-151二、高等有机化学(Advanced Organic Chemistry)主要论述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反应机理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
1、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与性质的关系诱导效应、共轭效应、空间效应、环境效应等2、有机反应机理了解有机反应的本质,对反应结果进行解释和预测。
目前已经发现的活性中间体物种:自由基、碳负离子、碳正离子、离子游离基、卡宾、芳炔、内鎓盐等以及非碳活性中心的有机中间体。
2014-5-1522第一章:有机化学反应机理的研究基础介绍第一节:补充知识2014-5-153从下面几组数据中找找规律:(CH3)3C COOH CH3CH2COOH CH3COOH H COOH pKa 5.50 4.84 4.76 3.77I CH2COOH Br CH2COOH Cl CH2COOH F CH2COOH pKa 3.18 2.90 2.86 2.59CH3CH2CH2COOH Cl CH2CH2CH2COOH CH3CH Cl CH2COOH CH3CH2CH Cl COOH pKa 4.82 4.52 4.06 2.80+I 效应:(CH3)3C -> (CH3)2CH- > CH3CH2-> CH3--I 效应:F> Cl > Br> I2014-5-1552014-5-156诱导效应可以静电诱导方式沿着分子链由近及远地传递下去,在分子链上不会出现正负交替现象。
而且随着距离增加,诱导效应明显减弱。
一些脂肪酸和取代羧酸的pK a 值2014-5-157●饱和一元羧酸分子中,烃基上氢原子被X -、-OH 、 -NO 2等基团取代后,产生的吸电子作用,对羧基产生-I 效应,降低了羰基碳原子上的电子云密度,使得负电荷更为分散而稳定,所以酸性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