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法国新浪潮
- 格式:doc
- 大小:28.00 KB
- 文档页数:3
浅析法国“新浪潮”电影的特点1. 引言1.1 介绍法国“新浪潮”电影法国“新浪潮”电影,是20世纪60年代在法国兴起的一股电影运动。
这一电影运动以其独特的风格和对传统电影语言的颠覆而闻名于世。
法国“新浪潮”影片通常为黑白电影,情节多为现代生活的描写,表现出一种对现实生活的冷峻观察和挖掘。
法国“新浪潮”电影的导演多为年轻且具有个性化风格的导演,他们在作品中常常表现出对传统电影形式的挑战和创新。
这些导演包括让-吕克·戈达尔、弗朗索瓦·特吕弗、雅克·德米、克洛德·沙布罗尔等。
他们的作品轰动影坛,成为当时电影界的一大亮点。
法国“新浪潮”电影深受欢迎,在国际电影界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法国“新浪潮”电影代表了一种新的电影形式和风格,对当代电影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影响不仅体现在艺术性和表现形式上,还在思想和社会文化层面上有很大的意义。
法国“新浪潮”电影作为电影史上的一大重要篇章,将继续为后人所传颂和研究。
1.2 概括“新浪潮”电影的影响法国“新浪潮”电影的影响深远而广泛。
这一电影运动在20世纪60年代兴起,对当时的法国电影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国际电影界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新浪潮”电影打破了传统的电影语言形式,大胆尝试新的拍摄手法和导演风格,引领了电影艺术的革新。
“新浪潮”电影关注社会现实和文化问题,对当时的社会风貌和价值观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呈现,引发了观众对生活的思考和反思。
“新浪潮”电影的多元化表达和对传统电影形式的挑战,为当代电影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对国际电影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新浪潮”电影以其独特的风格和观念,影响了整个电影界,为电影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创新。
2. 正文2.1 导演风格的个性化表现法国“新浪潮”电影以其独特的导演风格而闻名。
这些导演在影片中展现了个性化的表现方式,注重于探索和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
他们常常打破传统的电影拍摄手法,采用自由、直观的手法来呈现故事和人物情感。
浅析法国“新浪潮”电影的特点【摘要】法国“新浪潮”电影是20世纪60年代在法国兴起的一股电影运动,对整个电影行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从“新浪潮”电影的背景和特点入手,探讨了其对电影语言的革新和对主题和题材的挑战。
影响和特点方面,新浪潮电影采用了新的叙事方式和摄影手法,打破了传统的电影语言规范。
导演们的创新风格也使他们成为当时的先锋,其作品更具现代感和个人色彩。
最终,新浪潮电影对电影行业的影响是深远的,许多后来的导演都受到了其启发,其持久影响力也令人印象深刻。
通过深入分析新浪潮电影的特点和影响,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一电影运动对当代电影的重要性。
【关键词】法国“新浪潮”电影、背景、影响、特点、导演风格、创新、叙事方式、突破、电影语言、革新、主题、题材、挑战、影响力1. 引言1.1 介绍法国“新浪潮”电影“新浪潮”是指1960年代初在法国出现的一股电影运动,这一运动带来了许多新的创新和变革,对电影行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法国“新浪潮”电影通常以其大胆的风格和独特的叙事方式而闻名,吸引了大量观众和评论家的关注。
这一运动的代表人物包括让-吕克·戈达尔、弗朗索瓦·特吕弗、雅克·德米等知名导演。
他们通过对电影语言和传统叙事方式的挑战,开创了一种全新的电影风格,给观众带来了耳目一新的感受。
法国“新浪潮”电影常常涉及现代生活中的社会问题和个人困境,以及对传统价值观和道德规范的挑战。
这些电影对主题和题材的选择非常大胆,展示了这一时期导演们的独特视角和创作才华。
法国“新浪潮”电影以其独特的风格和叙事方式,对电影行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持续影响着当代电影的发展。
1.2 探讨“新浪潮”电影的背景“新浪潮”电影的背景可以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的法国。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法国电影产业陷入了一种僵化和保守的状态。
当时的主流电影受到商业压力和政府审查的限制,导致了电影创作的困境。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一批年轻的新锐导演开始挑战传统的电影制作模式,探索更为自由和独立的创作方式。
浅析法国“新浪潮”电影的特点法国“新浪潮”电影对传统叙事结构和电影语言进行了颠覆。
它对电影的叙事方式进行了彻底的改变,打破了传统的线性叙事框架,尝试使用跳跃式的叙事方式,让观众在影片中不断追寻线索,拼凑出一个完整的故事。
“新浪潮”电影还引入了大量的随拍手持摄影,采用长镜头、手持镜头等取景方式,带给观众一种强烈的亲身参与感。
这样的拍摄方式不仅为电影增添了一份真实感和生活感,也极大地丰富了电影的表现形式。
“新浪潮”电影对传统的话题和题材进行了大胆的突破。
传统的法国电影通常以农村生活、城市小资生活、历史传奇为主题,而“新浪潮”电影则选择以更加具有现代感和强烈时代感的话题和题材为素材,如青年人的心理与行为、性解放、都市生活的困惑等。
故事的情节往往较为离奇和抽象,角色也往往扭曲,突显当时年轻人的迷茫和反叛情绪。
这种对话题和题材的新探索,使得“新浪潮”电影与传统的法国电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新浪潮”电影注重对电影史和大师的致敬。
在观影中,难免会发现大量对经典电影的致敬和借鉴。
导演们常常将自己对电影史和大师的理解融入到电影中,以此表达对电影艺术的热爱和敬畏。
这种对电影史的传承和对大师的敬仰,为“新浪潮”电影赋予了一种深厚的文化内涵,也使得观众在观影过程中感受到了一种与传统电影的对话和接轨。
“新浪潮”电影注重对影像的表现和情感的表达。
在影像的表现上,“新浪潮”电影以其独特的镜头语言、光影处理和剪辑手法,为观众带来一种极富创意和艺术感的视觉体验。
在情感的表达上,“新浪潮”电影则尝试通过镜头语言和剪辑手法,表达角色内心的深刻情感和心理活动。
这种对影像和情感的追求,使得“新浪潮”电影在艺术上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也使得它成为了法国电影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
法国“新浪潮”电影以其独特的叙事结构、对话题和题材的突破、对电影史和大师的致敬、对影像和情感的表达以及对大众文化和社会现实的反思,成为了一种独特的电影风格和流派,深刻地影响了后世的电影创作和艺术发展。
浅析法国“新浪潮”电影的特点法国“新浪潮”(Nouvelle Vague)电影是20世纪60年代中期起源于法国的一股电影运动,以其大胆的创新和超现实的风格风靡电影界。
在这场电影浪潮中,一些青年导演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挑战了传统的电影语言和叙事结构,引领了电影艺术的新的方向。
本文将对法国“新浪潮”电影的特点进行浅析。
法国“新浪潮”电影的特点之一是其强调对电影语言和形式的创新。
新浪潮导演们常常打破传统的电影叙事结构,采用非线性的叙事方式,通过快剪和跳跃剪辑等手法创造出一种超现实的效果。
他们还大量利用手持摄影和自然光线,摒弃传统的摄影机和人工灯光,以更加真实和纪实的方式展现故事。
他们还常常使用长镜头和直接对话的方式拉近观众与角色之间的距离,让观众更加沉浸在故事中。
法国“新浪潮”电影的特点之二是其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批判。
许多新浪潮电影作品都表现了对当时法国社会政治和文化的批判,对传统道德和价值观的挑战。
导演们常常从不同的角度来探讨人性、生活和情感,展现出对现实问题的关切和反思。
比如《好贼》(À bout de souffle)就表现了对失落的一代的无力和迷茫。
这些电影作品因此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社会批判的力量,成为了那个时代青年一代的心灵陪伴。
法国“新浪潮”电影的特点之三是其对传统文学和电影的致敬。
新浪潮导演们常常在作品中对一些经典的文学作品和电影进行致敬和模仿,借助这些经典作品来传达他们对文学和电影的敬意,并且在这个基础上进行创新和超越。
比如许多新浪潮电影都以轻松、幽默的方式模仿了好莱坞电影和犯罪小说,同时又通过对这些作品的重构和颠覆,来表达对传统的反叛和批判。
法国“新浪潮”电影的特点之四是其对电影导演的重视。
在这场电影浪潮中,导演的地位得到了空前的重视,他们成为了电影创作的核心,也是作品最终风格和情感的决定者。
许多新浪潮电影的成功都离不开导演的巧妙构思和创意发挥。
在这一时期,一批年轻的导演们崭露头角,如杰奎斯·德米(Jacques Demy)、埃里克·羅梅(Éric Rohmer)、让-吕克·戈达尔(Jean-Luc Godard)等,他们以自己独特的风格和视角赋予了电影新的生命和活力,成为了导向时代的电影力量。
浅析法国“新浪潮”电影的特点法国“新浪潮”(Nouvelle Vague)是20世纪60年代初在法国兴起的一股电影运动,它以其独特的风格和对传统电影形式的突破而闻名。
这一运动产生了许多倍受欢迎的电影,将一些年轻导演推向了国际舞台,成为了电影历史上的一大亮点。
下面我们来浅析一下法国“新浪潮”电影的特点。
一、对传统电影形式的颠覆法国“新浪潮”电影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对传统电影形式的颠覆。
这些电影往往不拘泥于传统的叙事结构和技术手法,而是采用了更加自由、实验性的手法。
《400击》(Les Quatre Cents Coups)的导演弗朗索瓦·特吕弗利耶采用了手持摄影机的技术,使得影片更加真实和生动,充满了年轻人的活力和冲动。
新浪潮电影还经常采用跳跃式的剪辑手法,颠覆了传统的时间和空间的表达方式,使得观众体验到不同寻常的观影感受。
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新浪潮电影深刻地关注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展现了年轻一代对传统道德观念和社会规范的挑战。
这些电影的主题多围绕着青少年的成长问题、情感困惑以及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反抗,如《青梅竹马》(Jules et Jim)、《我的美国叔叔》(Mon Oncle d'Amérique)等。
这些电影通过对人物内心的挣扎和矛盾的真实展现,使观众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年轻一代的精神状态。
三、对电影本身的反思新浪潮电影还对电影本身进行了深刻的反思,质疑了传统电影模式和商业化趋势。
导演们常常在影片中使用自我意识的手法,打破第四堵墙,直接向观众发问,引导观众去思考电影的本质和意义。
他们还在电影中向前辈导演们致敬,如让-吕克·戈达尔的《至爱慕情》(Bande à part)就在剧情中模仿了《霸王别姬》的经典场景,展现出对电影历史的敬仰和致敬。
四、艺术的成就与商业的成功兼得虽然新浪潮电影在风格上偏向实验性和反传统,但是它们却取得了巨大的商业成功和艺术成就。
法国新浪潮电影运动名词解释(一)法国新浪潮电影运动名词解释1. 新浪潮电影运动•定义:新浪潮电影运动(Nouvelle Vague),又称法国新浪潮,是指在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在法国出现的一股电影改革运动。
该运动以对传统电影语言和叙事结构的颠覆和创新为特点,影响了世界电影的发展。
2. 导演•定义:在新浪潮电影中,导演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他们是影片的创作者和掌舵者,负责电影的创意、筹备、拍摄和调度工作。
3. 记者电影•定义:记者电影(Cinéma vérité)是新浪潮电影中的一种拍摄风格和手法。
它强调真实记录,使用手持摄影机和轻便设备,以粗糙的形式呈现真实的情节和场景。
4. 纪实电影•定义:纪实电影(Documentary film)是新浪潮电影中的另一种重要形式。
它通过真实的记录和镜头呈现,展示了真实事件、人物和社会问题,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性。
5. 断裂叙事•定义:断裂叙事(Jump cut)是新浪潮电影中常用的叙事手法。
它通过剪辑不连续的画面,突然跳跃或中断镜头,打破传统的时间和空间连贯,使叙事更富有张力和独特性。
6. 反商业化•定义:新浪潮电影运动强调对商业化电影的抵制和对传统主流电影的批判。
它注重表达导演个人的创作理念和独立精神,追求艺术性和自由性,摆脱了商业电影的桎梏。
7. Francois Truffaut•定义:弗朗索瓦·特吕弗(François Truffaut)是法国新浪潮电影运动的重要代表之一。
他是新浪潮导演中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以其自传体电影《四百击》等作品而闻名于世。
8. Jean-Luc Godard•定义:让-吕克·戈达尔(Jean-Luc Godard)是法国新浪潮运动中的另一个重要导演。
他以独特的创新手法和政治意识而闻名,作品《卡门》等被认为是新浪潮电影的代表作之一。
9. François Truffaut 手法•定义:弗朗索瓦·特吕弗的导演手法在新浪潮电影中具有重要影响。
浅析法国“新浪潮”电影的特点法国“新浪潮”电影是一种经典的电影运动,它在1960年代出现在法国电影界,被誉为电影史上最重要的文化运动之一,它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和影响力。
“新浪潮”电影的特点是什么呢?本文将从电影风格、拍摄手法以及文化背景等方面进行分析。
一、电影风格“新浪潮”电影在电影风格方面体现了明显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现实主义“新浪潮”电影强调对社会现实的描写,它装置了现代社会的事物、地点和语言,以真实的方式描述了人类的生活和人物的生命。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过去的法国电影大多局限于剧情上的幻想和虚构。
2、新思维“新浪潮”电影打破了传统的故事叙述模式,采用闪回和碎片式的叙述,突出人物的内心冲突和心态变化,表现了新的思维方式和文化氛围。
3、流行文化“新浪潮”电影在拍摄风格方面也采用一些流行文化元素,如音乐、时装、汽车等,表达这个时代青年人的感性与生活境遇。
二、拍摄手法1、跟踪拍摄“新浪潮”电影特别善于运用跟踪拍摄技术,通过跟踪人物的动作和面部表情,表现出他们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2、自由摄影“新浪潮”电影摄影方式简单、灵活,不受传统拍摄方式的约束,如无脚架、随手拍摄、手持摄影等,这种拍摄方式强调舒适和自由。
这也是“新浪潮”电影非常引人注目的特点之一。
3、创新表现技法“新浪潮”电影摄影技法也有一些创新的表现方法,如借助快慢镜头表现时空变化、使用字幕化解文字句、在画面上使用静止或动态的文字等。
这些技法使电影在艺术上更加创新和多样化。
三、文化背景“新浪潮”电影出现的时代背景是文化大革命。
随着社会的变化,年轻人的文化需求也发生了变化,年轻人对于电影的需求也变得更加多样化和个性化,是这种文化氛围让“新浪潮”电影得以产生和发展。
总之,“新浪潮”电影具有现实主义和流行化的特点,拍摄手法上强调自由和创新,它的出现和发展与时代背景有着密切的关系,是法国电影史上不可忽视的文化运动。
浅析法国“新浪潮”电影的特点20世纪60年代初,法国电影界迎来了一场革命性的变革,这就是著名的“新浪潮”运动。
新浪潮电影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思想在国际上获得了广泛的认可和影响,成为了当时世界电影的一大亮点。
新浪潮电影有许多明显的特点,下面我们来一起浅析一下。
新浪潮电影与传统电影风格截然不同。
在那个年代,传统电影注重故事的连贯性和剧情的发展,而新浪潮电影则更注重对情感和思想的表达。
新浪潮导演们不拘泥于传统的叙事方法,他们尝试了新的镜头语言,使用随意的剪辑和散漫的故事线,来表现角色内心的矛盾和挣扎。
这种破坏传统的叙事方式也成为了新浪潮电影的一大特点。
新浪潮电影强调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在60年代法国社会充满了变革和动荡,新浪潮导演们对这一时代的社会现实充满了好奇和批判。
他们仔细观察了自己周围的生活,并把这些生活中的片断和碎片,通过电影的形式进行再现。
新浪潮电影中的角色和故事都是取材于真实的生活,他们善于通过对细节的塑造和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描绘,来反映社会的真实面貌。
新浪潮电影喜欢突破和挑战权威。
在那个年代,法国社会对于传统的权威和规范有着颇多的质疑,新浪潮电影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产生的。
新浪潮电影所呈现的角色和故事往往都是些叛逆和不羁的,他们试图挑战社会的条条框框,追求自由和真实的生活。
这种对权威的挑战和对常规的打破,也成为了新浪潮电影的一大特点。
新浪潮电影关注青年文化和流行文化。
在那个年代,法国青年文化和流行文化兴盛,新浪潮导演们深受其影响。
他们轻松地接受了流行音乐、时尚和其他青年文化的元素,并将这些元素融入到了自己的电影作品中。
新浪潮电影对青年的生活和情感有着深刻的表达,这种与新时代和新文化的紧密联系,也成为了新浪潮电影的一大特点。
新浪潮电影以其与传统电影截然不同的风格,对现实社会的关注,对权威的挑战以及对青年文化的接纳和运用等特点,成为了一种极具个性和影响力的电影形式。
即便是今天,新浪潮电影的风格和思想依然深刻地影响着后来的电影创作和电影产业,这也正是它为何被誉为世界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一的原因。
浅析法国“新浪潮”电影的特点法国“新浪潮”是20世纪60年代初在法国兴起的一股电影运动,以创新的手法和前卫的风格,挑战传统的电影语法和观众的审美观念。
它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自发性和个人主义法国“新浪潮”是一场全新的电影运动,没有固定的规则和组织,几位主要导演通过自己的个人努力和影像创作,推动了这一运动的发展。
他们强调个人的创作独立性,抵制商业电影的主流观念和技术束缚,追求自由和真实的电影表达。
二、非线性叙事和实验性法国“新浪潮”电影拒绝传统的线性叙事方式,通过裁剪、交错和跳跃等手法,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展现不同的视角和情节。
这种实验性的叙事形式常常让观众感到迷茫和困惑,但也为电影创作者提供了更多的自由度和创意空间。
三、现实主义和反叙事法国“新浪潮”电影强调对现实生活的观察和呈现,尤其关注年轻人和底层社会的生活状态。
它摒弃了传统叙事的逻辑和结构,更加注重情感和感觉的传递,通过碎片化的叙事和随机性的场景设计,突出观众的感知体验和情感共鸣。
四、对电影史和流行文化的参照法国“新浪潮”电影在风格上常常与好莱坞电影、黑色电影和二战后的法国电影进行对话和互文。
导演们在电影中常常引用经典电影的片段和符号,模仿影史上的著名镜头和情节,同时也赋予这些符号和影像新的意义和解读。
他们还从流行文化中汲取灵感,包括音乐、时尚和政治等方面。
五、电影自觉和元电影特点法国“新浪潮”电影在形式和风格上对电影作了深度的自觉反思,引入自我意识和元电影的元素。
它打破了观众和电影之间的界限,强化了观众的参与和影片的主动性。
导演弗朗索瓦·特吕弗的《美丽的斯坦非斯》中,角色向摄影机说话,直接与观众进行对话,这种自觉的表演形式强化了观众对镜头的关注和反思。
法国“新浪潮”电影以其独特的风格和哲学观念对电影史产生了重要影响,它的创新性和前卫性开启了电影语言和技术的新纪元,同时也激发了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电影创作者的创作灵感。
法国新浪潮
一《电影手册》杂志与新浪潮运动
法国著名的电影理论刊物,创办于1951年,由安德烈.巴赞担任主编。
一批受巴赞纪实美学理论影响的青年评论家聚集在这个杂志周围。
《电影手册》的年轻批评家们提出的最具影响力并于日后获得普遍共识的电影观念,就是“作者论”。
“作者论”认为,一个导演对于一部影片占有的分量,应该与一个作家对自己小说占有的分量一样多。
而作家的文风同样可以在电影中置换成“个人影像风格”或“视听语言方式”。
“拍电影,重要的不是制作,而是成为电影的制作者”。
“只要影片表现出最起码的电影技能,明显表现出导演的个性,并且在一系列影片中一贯地显示出风格特征,并且有某种内在的涵义,都可以称为作者电影。
”——特吕弗
50年代末,《电影手册》的青年评论家们纷纷从理论研究转向电影创作,构成了蔚为壮观的运动声势,1959年,有24位青年导演拍摄了他们的处女作,而1960年更有43位青年导演加入这一行列。
1959年到1962年的短短4年时间里,百余位新导演拍出了处女作,而且当年的许多年轻导演后来成为了世界级的电影大师。
他们一致地反对当时流行的所谓“优质电影”。
这种“优质电影”实际上是一种被大众兴趣所左右的,按照陈规俗套制作的商业影片。
要以一种艺术趣味来替代商业趣味。
他们声势浩大的奋起推翻和打碎旧存的制片秩序。
这一次运动对商业电影的确形成了极强烈的冲击。
所谓“新浪潮”,可贵之处关键在于“浪潮”二个宇。
综观世界电影史,从未见过有像这样一次,有这么多的人共同参与到一场电影革新运动中来。
然而,有着共同的敌人并不能说明有着共同的美学观念和美学追求。
新浪潮运动内部大致可分为两个松散的派别——《电影手册》派和“左岸”派。
这两个派别的创作自成一体,少有交流。
在题材取向、拍摄方式、导演手法以及风格方面都大相径庭。
但两派的创作都立足个人表达的原创性呈现,讲究个人风格。
鲜明的作者性是这两派得以聚为一体的共同特征。
二《电影手册》派
1 青少年题材是《电影手册》派创作的主要题材面,包含着时代感和个人体验的“真实”是他们的影像基调。
他们的创作十分明显地受到了巴赞纪实美学理论和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影响。
日常性成为电影叙事的主要特性,“把摄影机扛到街上去”的低成本棚外拍摄方式和编导一体、自然光效、生活化表演等创作方法也是从新现实主义电影中汲取的。
但同时,《电影手册》派又对这些方法实施了立足个人表现的本质性改造,并且不再认为现实世界就是唯一真实的世界。
他们的创作更转向主观的方面和内心真实的方面。
A 个人生活及个人对生活的认识成为绝对的表达中心。
在真实的生活化流程中,个人体验的“心理色彩”是这些影片的特点。
B 叙事模式与情节结构的非经典性。
有意拒绝了以戏剧性事件的联接进行叙事的方式转而通过一连串日常琐事的积累来反映当代青年的生活、情感与精神状态。
“细节电影”是《电影手册》派创作的主要类型,因为细节的频繁使用使时间变得破碎,空间也不具有戏剧结构的稳定性,主题的思想和行为成为时间和空间的直接支点,成为影片的真正主角。
这样,建立于戏剧化模式之上的传统电影的类型和风格自然也就瓦解
了。
C 棚外拍摄的发展、新器材的运用。
自故事片电影生产与创作的开始,摄影棚内的拍摄就成为电影拍摄的主要方式。
把电影从摄影棚的制约下解放出来的是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
“新浪潮”继承并发展了“新现实主义”。
而轻便摄影机、便携话筒、小型录音设备、手持灯光和强感光度胶片等轻便器材的选用,为导演的创造性发挥增添了可能性。
偷拍、抓拍、即兴拍摄多种手法都被创造出来。
2 让.吕克.戈达尔
60年代法国电影的关键人物,也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世界范围内最重要的艺术家之一。
因为戈达尔的影片清楚地完成了从临摹现实的传统叙事电影向作为探讨现实的工具和作为同观众交流的媒介的现代电影的过渡。
“我认为自己是个杂文作家,我不过是非常轻而易举地将它们拍成了电影,而不是将其写下来。
”
《精疲力尽》(1959年)
剧情:米歇儿是一个具有无政府主义思想、热衷冒险的青年。
一天,他在马赛偷了一辆车驶往巴黎,警察发现后骑车追赶,被他击毙。
到巴黎后,他去找夏天在南方认识的美国姑娘,隐匿在她的住所,并动员她一同去意大利。
与此同时,警察一直在调查米歇儿,米歇儿将别人欠他的钱追回之后正准备带女友离开之时,女友告诉他已经打电话把他告发了。
朋友劝他快逃,他说:“玩够了,我厌倦了,想要睡觉。
”警察赶来开枪将他击中。
临死之际,他望着女友,作了个鬼脸说:你真可恶(你真是个寄生虫)。
女友没有听清楚,问警察,警察说:他说,你真可恶(你真是个寄生虫)。
在电影表现形式上,戈达尔改造了传统电影的叙述方式和电影与观众之间的关系。
他不再然观众被动接受影片的灌输,而是让观众成为主动的参与故事阐释的人。
比如,戈达儿常常让米歇儿对着镜头说话,也就是直接向观众发言。
米歇儿一边驾驶着汽车向前疾驶,一边哼着欢快的曲子,他自语道:乡下的景色真好,我真爱法兰西。
然后他将头转向观众,说:如果你不喜欢海滩,如果你不喜欢高山,如果你不喜欢城市,那你就完蛋了。
这个时候,这个正在被警察追捕的窃车犯,他被我们关心就并不是害怕他是否会被警察抓住,而是,我们得对他提出得问题在心里有一个回答:到底喜不喜欢他提出得那些东西?归根到底,自己到底有没有完蛋?经典故事片为观众所营造得情景的真实,就被打破了。
而在影片结束的时候,米歇儿说女友“真可恶,女友听到这个评价之后,她茫然地看着镜头,学着米歇儿的样子将食指放在唇上。
她茫然了,观众与她一起茫然:这个告密者,她面对自己造成的结果,心里在想什么呢?影片没有给我们回答,我们就不能像以往看完一部大团圆的情节剧之后一样,轻松地走出影院。
对经典电影的叙事模式进行革命性改造是戈达尔的创作抱负。
他对经典类型电影强盗片进行借用和改造。
影片一开始,米歇儿偷车,打死警察。
到最后被警察击毙,这是一个完整的强盗片的框架,但是戈达尔并不填充和丰满这个框架,而是将其旁置一边,转而将重心放到非戏剧性的日常性行为细节的表现之上。
米歇儿讨债、与女友厮混、出逃、偷盗这些与强盗片应有的戏剧重心无多少关联的行为,构成了这个无政府主义青年生存状况和精神面貌,无形之中,强盗片的内容被改置了。
戈达尔在影片中涉及了对社会的认识。
米歇尔的女友虽然美丽,但她代表的是依附这个社会体制的限制的人,她关心的是工作与未来的生涯,她不能也不敢彻底认同米歇尔对自由和解放的实践,因此她出卖了米歇尔。
她所依附的社会体制,正是米歇尔所要逃避的。
所以,在影片的结尾,米歇尔被警察打死之前对女友说你真是个寄生虫。
她正是寄生于这个社会的限制体系的。
三“左岸”派
左岸派是由居住在塞纳河左岸的电影导演、文学家组成。
他们的创作风格显现出与《电影手册》派完全不同。
他们对人及其精神发展过程感兴趣,对能够加强文学表达的电影化手法感兴趣。
因此,左岸派的创作势必会承载着文学的直接影响。
很多人也把左岸派电影称为“作家电影”。
左岸电影是一种心理电影,它的题材始终围绕着时间和人的精神这两方面,。
这类影片的银幕表现千变万化都离不开过去、现在和将来,或者可以说,离不开回忆、现实和预想,伴随它的因素则是忘却和记忆、杜撰、谎言和想象。
事实与幻象、记忆中的和正在发生的,失忆的与清醒的,被混为一谈。
《广岛之恋》中现实和回忆的交叉,《去年在马里昂巴德》中不知地处何方的马里昂巴德,“心理要素”从其寄存的物体上分离出来,趋向于独立存在。
左岸派电影创作的丰盛期更为持久,一直到70年代末都存在。
1959年阿仑.雷乃的执导的左岸派代表作《广岛之恋》获当年戛纳国际电影节评委会大奖。
1961年执导的《去年在马里昂巴德》被称为“迄今以来最难理解的影片”。
《广岛之恋》1959
1957年,一位法国女演员到广岛拍摄一部宣传和平的影片,回国前一天,偶遇一位日本工程师,两人产生了爱情。
从日本工程师熟睡中颤动的手,女演员想起了自己的初恋情人。
14年前,在她的家乡小城内韦尔,18岁的她和一个德国士兵相爱,他们偷偷约会并准备逃往国外结为夫妻。
可就在出逃前夕,德国士兵却被法国抵抗组织的冷枪打死,而她也被当作奸细剃光了头关入地窖。
广岛之恋是一段惶惑的恋情。
惶惑来自在广岛的恋情中时时叠印出梦魇般的内韦尔之恋。
1957年的广岛和1944年的内韦尔平行交错出现在银幕上,法国女演员、日本建筑工程师、死去的德国士兵纠缠在现在与记忆的两段恋情间。
用电影重建新的时空关联,实现心理世界的外显,这是阿仑.雷乃的创作目的。
《广岛之恋》的主题显然是人道主义立场上的反战。
雷乃将他对电影形式的探索与主题的表现进行了有机的结合。
广岛的满目疮痍,原子弹留下的痕迹,游行示威的队列构成了战争对城市和人民伤害的直接展示,而法国女演员哀伤的初恋,内韦尔广场上的冷枪,被剪的头发,构成的是战争对情感,对人的心理深层次的伤害。
女演员目睹熟睡的日本恋人颤抖的手的特写与内韦尔恋人垂死之际手的切换,不仅是叙述转换的技巧,同时也是心灵颤抖的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