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悟结合,提高诗歌教学有效性
- 格式:doc
- 大小:35.50 KB
- 文档页数:4
浅谈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论文一、引言在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长河中,古诗词作为传统文化的瑰宝,传承着民族的智慧与精神。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不仅是培养学生文学素养的重要途径,更是弘扬民族文化、培育民族精神的有效手段。
然而,在现实教学中,如何提高古诗词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成为摆在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大课题。
本文试图从教学实践出发,探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有效策略。
二、古诗词教学的意义与价值1.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古诗词是我国文学艺术的瑰宝,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通过学习古诗词,学生可以领略古人的智慧,感受诗词的韵律美、意境美,培养审美情趣。
2.传承民族文化。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学习古诗词有助于学生了解民族的历史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3.培育民族精神。
古诗词中蕴含着丰富的民族精神,如爱国主义、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等。
通过学习古诗词,学生可以汲取民族精神的营养,培养良好的品质。
三、古诗词教学现状分析1.教学方法单一。
在当前的古诗词教学中,部分教师仍采用“一言堂”的教学模式,以灌输式教学为主,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导致课堂氛围沉闷,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2.教学内容枯燥。
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于注重诗词的背诵和默写,忽视了诗词的意境和内涵,使得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流于表面。
3.评价体系不完善。
在古诗词教学评价中,部分教师过于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忽视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应试心理。
四、古诗词教学策略探讨1.激发学生兴趣。
教师应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丰富的教学手段,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
2.注重诗词意境。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品味诗词的意境,让学生在欣赏美的过程中感受诗词的魅力。
3.创新教学方法。
教师可采用小组合作、角色扮演、诗词创作等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4.完善评价体系。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全面评价学生在古诗词学习中的表现。
多形式朗读提高朗读教学有效性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朗读是语文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而我们的语文课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影响了朗读教学的有效性。
一、激情范读提高朗读教学有效性教师的范读能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而范读时要做到有激情,首先要入情,通过眼神、面部表情、形象地进行有感情地体验。
同时,根据教师范读时的轻重、缓急、停顿、语气让学生有意识地进行模仿,提高朗读教学有效性。
如《十里长街送总理》第三自然段是讲人们眼望灵车时所想到的,共三句话。
前两句作者回忆曾经在长安街上见到周总理的情景。
我首先进入角色,用幸福、愉快的语气朗读这两句,师生共同沉浸在欢乐之中,接着语调突然下降,语速放慢,用沉痛的语气读第三句,使失去周总理的悲痛之情达到最高潮。
我的感情很快感染了学生,许多学生眼含泪花,学生怀着沉痛、怀念的心情朗读这一段,这种感情加深了他们对课文的理解并在教师的激情范读中学生的语感得到了诱发,体现了朗读的有效性。
二、情境引读提高朗读教学有效性情境的设置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巧设的情境能够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设置一个合理有趣的情境让学生投身于情境中,在情境中引导学生读课文,在读中产生个性的情感体验,我是通过以下方法创设情境并引讀的:第一、通过图片创设情境。
如教学《小壁虎借尾巴》一课时,先出示课文图片让学生观察,并引导学生说出自己所看到的,然后,老师说:“这小壁虎真是可怜,没有尾巴多难看啊,该怎么办呢?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吧。
”学生观察后都有种想知道整个故事的心情,于是我的一句“没有尾巴多难看啊,该怎么办?”引起了学生的同情及有种想帮助它的愿望。
“让我们读读课文吧”使学生都迫不及待地进入到课文中去,这样的朗读才有目的有实效的。
第二、通过课件创设情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充分利用学生对于动画具有浓厚的兴趣,把课文做成形象、逼真的课件让学生进行观看,观看中学生高涨的兴趣帮助他们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浅谈现代诗歌教学中有效性策略的运用作者:李瑛来源:《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年第27期摘要:优美的诗篇都是以丰富的意象营造出深邃的意境,借助凝练语言的表达,展示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世界。
在现代诗歌教学中,如何让学生走近诗人的心灵世界,感受诗歌的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从诵读、创设情境、多元解读三个方面引导学生去体会新诗的审美特征,使学生乐于走近新诗,感受充溢于作品的真情,受到美的熏陶。
关键词:浅谈现代诗歌教学有效性策略运用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9(c)-0075-011 以诵读之法感受诗歌音韵节奏的美在诗歌的教学中,诵读是基础,特别是新诗,与古诗词比较,新诗的音韵更为和缓,更为自由,节奏也不同于古诗词,但同样能给人以美感,唯有反复诵读方能体会到。
如高中必修一第一单元中的《再别康桥》中,诗行的排列两两错落有致,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追求音节的波动和旋律感,而且叠字的反复运用,增强了诗歌轻盈的节奏。
戴望舒的《雨巷》,似断实连的分节跨行,使全诗回荡着一种深沉、优美的旋律。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利用多种手段指导学生朗读,如指导学生朗读《再别康桥》时,教师可以做一些示范性的朗读;指导学生朗读《雨巷》时,可放江南雨巷的画面,让学生结合这些画面进行朗读。
诵读的方法不求统一,要倡导多样化,如可以集体朗诵、个别吟诵等;可以分角色朗读;也可以根据学生诵读的不同程度分别进行理解性的诵读、有感情的诵读等;还可以采用活动的形式,如开展诗歌朗诵会。
总之诵读本身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在诗歌的反复诵读中让学生感受到诗歌的音韵节奏之美。
2 以创设情境解读意象之美意象是诗歌理论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意”即欣赏者的心意、情志,“象”即形象、物象,是审美主体眼中的形象或心中的物象,是主体与客体的统一。
意象是新诗内容的载体,是新诗的灵魂,也是“诗味”最浓的闪光点。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在鉴赏诗歌时要借助意象,体会蕴涵于其中的情感。
浅析小学语文古诗文诵读教学有效性培养摘要:小学语文古诗词是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是不容小觑的一个知识点,还是我们了解古人生活的一个特殊方式。
古诗词蕴含着对人生的思考,能够丰富学生的思想感情,更正学生的三观,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
本篇通过几个方面对语文古诗文诵读教学方式进行了几个方面的探寻,以提高学生和教师对古诗词诵读的重视。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词诵读;教学方式在小学语文古诗词的诵读教学方式当中,有很多的不足之处导致学生无法深刻的理解古诗词的内容。
例如:有些老师只是简单的进行语文古诗学习,然后直接让学生去背诵古诗词。
学生根本没有理解诗中所要表达的情感,也不知道该如何运用这首诗。
对小学学生来说,古诗词是语文教学中最难的一部分,无法理解诗中的思想感情和意境。
小学的古诗词基本上都是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提高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还有爱国的诗文,学好古诗文有利于提高他们的思想。
1 提高学生对古诗词兴趣对于很多小学学生来说,诵读古诗词是一个非常乏味的事情,他们对学习古诗文的积极性不强。
总结来说有几个原因:不喜欢古诗文阅读;没有掌握学习古诗词的方法,导致学习起来困难而不想学习古诗。
首先教师应该营造一个读书的氛围,可以先放一些朗读者们朗诵的音频鼓励学生们多朗读,多积累。
在朗读的过程中读的好的同学应受到表扬,表现积极的同学也要受到表扬,让学生积极的比较起来。
再次,激发他们的想象能力,对于刚才朗读过的基础上,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然后把他们想象到的故事讲给其他学生听。
最后,教师对学生想象的的进行点评然后把这首诗的背景讲一下,让他们对整首诗有一定的了解。
因为学生会对课外的知识比较感性却,所以教师在讲古诗背景的的过程中讲述一些类似于这首诗的其他故事情境。
比如《悯农》我们在讲这篇古诗词时,可以穿插一些这个古诗的讲述视频,让学生对这首诗能够对此有更多的兴趣。
2 配乐诵读,以情感人,领略音韵美配乐诗朗诵是一种把文学、声音和音乐相结合的艺术理解方式和传播方式,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带领同学富有感情、抑扬顿挫地朗读诗词,并且提前配好优美且符合诗词主题的音乐,就可以让学生理解这首诗词的主要感情基调,学生朗读时还可以引发自己的情感共鸣,体会诗人或昂扬或低沉或欣喜或惆怅的情绪,这对理解古诗词是有重要影响的,单纯背诵过于机械化,理解以后再背诵就会变得更加轻易。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诗歌教学的有效性探析【摘要】传统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实践过程中,诗歌学习的主要方法是将整首诗歌背诵下来,然后通过一遍一遍的背诵进而试图让学生在“回味”之中体会到诗歌的深层含义。
这种诗歌学习的方法对于初中学生而言是否有效,并且如果在此基础上提升我们整个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诗歌学习的有效性,这是本文试图阐述的问题。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诗歌学习有效性理念众所周知,诗歌是我国传统文化积淀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瑰宝之一。
诗歌是对我国千年传统文化,特别是人民大众对在特定社会大背景下的批判与憧憬的高度浓缩与深度发展。
如果教师能够让学生真正理解和体会到诗歌的具体内涵,即可加深学生对当时历史条件下的社会现状的理解进而有助于学生对于历史发展的总体脉络的了解。
同时,对于初中学生而言,对于诗歌的深刻学生更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与推理能力,而这些知识、能力的掌握与提升也正是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
虽然在我们的传统课堂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通过对诗歌的自身的理解和把握以及长期的语文教学经验,已经使我们的诗歌教学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和高度,但是从如何提高诗歌学习的有效性这个层面而言,其中我认为在以下两个方面需要亟待提高:一、教师教学理念的提升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在诗歌教学过程中,首先要从自身的教学理念层次认识到,诗歌并非是单纯的文字堆砌,诗歌的教学并非是字词和基本大意的讲解,同时,诗歌的学习是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的重要方法之一。
诗歌,作为一种成熟的艺术作品而言,大部分都是诗中有画,画匿藏于诗文之中。
教师则应当能够首先体会到这一点,同时能够将自己的体会通过不同的方式表现出来。
例如,我在讲解南北朝时著名的北朝诗歌《木兰诗》时,首先通过阅读课文,在自己脑海中想像诗中所讲述的几个突出的画面。
(1)“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木兰当户织布图;(2)“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jiān),南市买辔(pèi)头,北市买长鞭。
怎样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和诗歌教学的有效性高尔基曾说:“文学的第一要素是语言,虽然语言是抽象的、概括的,却能唤起读者的表象联想和想象,产生形象感。
”诗歌和文学作品是想象的艺术,而诗是语言的精粹,尤其重视选择和运用最易唤起读者联想和想象的词语,使诗更具有形象美感。
中国是诗的国度,佳作浩如烟海,名家灿烂如繁星。
如何使学生走近诗歌,感受诗歌的魅力,充实其学养、提高审美素质?如何引导学生品味诗歌之美?我想,应该从下面几个角度切入:一、立足意象,进入诗的世界欣赏诗歌,要诵读诗句,领悟作品表现的意象,借助想象来填补诗人留下的艺术空白,体验意象的内涵和言外之意,使自己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艾青的《我爱这土地》,当我们了解了这首诗的时代背景,我们开始进入对诗的本身的理解。
这时,在我们的眼前展示的是诗的形象,这是诗人想象的产物。
我们的欣赏活动可以认为是对于诗人想象活动的再经历和再体验。
《我爱这土地》的形象核心,是一只不懈地在高产田土地、河流、风和黎明歌唱,以及死后连羽毛也奉献给土地的多情鸟。
诗人借这一只鸟的形象来表达他关心受苦受难的祖国和人民的情怀。
我们读诗的全过程,我们的想象活动,都是围绕这只鸟的形象而展开的。
我们对于诗中爱国主义激情的把握,是通过对于这只热爱土地的鸟的想象而获得的。
离开了这些,我们将一无所获。
从鉴赏诗歌的角度来看,诗歌是高度凝练的艺术,借助想象与联想,再现出来。
有一首唐诗,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它的繁复的色彩和音响,烘托着江天子夜的秋景。
末尾一句,以传到客船的夜半悠悠钟声,给人留下了言语难以表达的离愁别绪。
有趣的是,这种由具体的诗句引发的情思,其具体性可以因欣赏者的不同际遇而各不相同。
它既有稳定性,又有“随意性”。
大体上总与羁旅客子的愁思有关。
至于它在欣赏者心中所唤起的具体的思念,则是不可规定的:有人可因感慨而半生飘零,一事无成;有人可能思念老母娇妻;有人也许为友情的离弃而痛苦;也许为了贫病……但那浮动在落月渔火的微茫中的是一缕轻愁,这是相同的。
怎样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和诗歌教学的有效性作者:李银霞来源:《新课程·教师》2010年第06期高尔基曾说:“文学的第一要素是语言,虽然语言是抽象的、概括的,却能唤起读者的表象联想和想象,产生形象感。
”诗歌和文学作品是想象的艺术,而诗是语言的精粹,尤其重视选择和运用最易唤起读者联想和想象的词语,使诗更具有形象美感。
中国是诗的国度,佳作浩如烟海,名家灿烂如繁星。
如何使学生走近诗歌,感受诗歌的魅力,充实其学养、提高审美素质?如何引导学生品味诗歌之美?我想,应该从下面几个角度切入:一、立足意象,进入诗的世界欣赏诗歌,要诵读诗句,领悟作品表现的意象,借助想象来填补诗人留下的艺术空白,体验意象的内涵和言外之意,使自己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艾青的《我爱这土地》,当我们了解了这首诗的时代背景,我们开始进入对诗的本身的理解。
这时,在我们的眼前展示的是诗的形象,这是诗人想象的产物。
我们的欣赏活动可以认为是对于诗人想象活动的再经历和再体验。
《我爱这土地》的形象核心,是一只不懈地在高产田土地、河流、风和黎明歌唱,以及死后连羽毛也奉献给土地的多情鸟。
诗人借这一只鸟的形象来表达他关心受苦受难的祖国和人民的情怀。
我们读诗的全过程,我们的想象活动,都是围绕这只鸟的形象而展开的。
我们对于诗中爱国主义激情的把握,是通过对于这只热爱土地的鸟的想象而获得的。
离开了这些,我们将一无所获。
从鉴赏诗歌的角度来看,诗歌是高度凝练的艺术,借助想象与联想,再现出来。
有一首唐诗,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它的繁复的色彩和音响,烘托着江天子夜的秋景。
末尾一句,以传到客船的夜半悠悠钟声,给人留下了言语难以表达的离愁别绪。
有趣的是,这种由具体的诗句引发的情思,其具体性可以因欣赏者的不同际遇而各不相同。
它既有稳定性,又有“随意性”。
大体上总与羁旅客子的愁思有关。
至于它在欣赏者心中所唤起的具体的思念,则是不可规定的:有人可因感慨而半生飘零,一事无成;有人可能思念老母娇妻;有人也许为友情的离弃而痛苦;也许为了贫病……但那浮动在落月渔火的微茫中的是一缕轻愁,这是相同的。
学会感悟语言魅力,实施课堂有效教学中学的语文,教材内容越来越精彩,语言也越来越丰富了。
在语文教学中让我体会最深的是:看似平常的文字中隐含着足以震撼人心的情感;华丽的词藻向我们展现一个个美丽逼真的景象;真实自然的描述像我们讲述一个个动人的故事。
学生们若能感悟语言的真谛,便能增长了知识,明白了事理,认识了世界。
在教学中,我喜欢引导学生慢慢地品味感悟、展开想象去体验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透过文本,走进作者的心灵,读出作品的灵魂,感受作者驾驭文字的能力,实施课堂有效教学。
一、在“品词赏句”中感悟想象,感受语言运用的有效性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进行思维和表达,以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化、思想、道德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语文课就要充分利用语言的丰富,语言的精湛,语言的耐人寻味的特点来让学生理解和吸收。
用什么方式呢?——靠品词赏句,要千品万赏。
语文课堂因为有了品词赏句,文章才能真正地理解、感悟和鉴赏;语文课有了品词赏句课堂才不会显得浮华、浅薄;课堂中有了品词赏句,才能更好地使读与品赏结合起来,体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如:那水呢,不但不结冰,倒反破绿萍上冒着点热气。
一句中的“点”字就是一例。
怎样使学生体会到“点”字好在哪里呢?教学时,我先启发学生思考:点是什么意思?然后让学生比较“点”和“些”的区别?用哪个字好,为什么?如果学生不能比较得出,教师再启发学生想想:济南的冬天天气是怎么样的?热气会是多还是少呢?学生很快就能想到:济南的冬天是温晴的,热气只会是一点点,所以用“点”能表达极为准确,符合济南冬天的特点。
而用“些”热气大了些,则与济南冬天的天气特征不符。
郑板桥的《竹石》言道:“咬定语言不放松,立根原在词句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这足于说明品词赏句的重要性。
教学中,我们若坚持不懈地进行品词赏句的训练,久而久之,学生就能养成准确地谴词造句的好习惯。
二、在“美读”中感悟想象,欣赏语言情感的有效性唐彪先生说:“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
教材教法Teaching methods2019年第13期破译古诗教学的密码——关于提升古诗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思考 芦寿良(江苏省苏州外国语学校,江苏 苏州 215000)【摘要】古诗教学历来是小学阅读教学的难点,原因是古诗内容时空跨度太大,学生的阅历背景又太浅;教学模式陈旧,多数教学仅仅满足于诗意的疏通和诗句的积累。
如何让古诗教学更富实 效,更有诗情?破译古诗教学的“密码”,可以从三个方面着力:反复诵读、凸显意象、文化渗透。
【关键词】诵读;意象文化【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2017年9月开学后,全国小学语文教材将统一使用部编教材,新教材最明显的变化之一就是古诗文篇目的大幅增加,这意味着未来的语文教育将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
但古诗教学历来是小学阅读教学的难点,原因是古诗内容时空跨度太大,学生的阅历背景又太浅,他们很难与诗人“心灵相通”。
另外,古诗教学模式陈旧,多数教学仅仅满足于诗意的疏通和诗句的积累,毫无美感可言。
如何破译古诗教学的“密码”,让古诗教学更富实效,更有诗情?在教学过程中,笔者有如下思考。
一、反复诵读——古诗教学最根本的教学策略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说:“诗,被卷入课程,既是她的幸运,又是她的不幸。
语文老师的责任就是用自己的智慧和才情保护‘诗’的存在,使她免于被拆解、被蒸发。
而保护‘诗’的最佳策略就是诵读。
”诵读,不同于背诵,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它可以让读者在感知言语声音形态的同时,实现对文本的感悟理解。
对于古诗而言,诵读必须糅合到诗的整体意境中去,沉潜诗中,咀嚼滋味,方有所益。
因此,诵读既是对诗的倾听,也是对诗的再阐释、再创造。
著名特级教师余映潮老师教学杜甫名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就以反复诵读的方式学习了这首古诗,通过诵读,“读懂课文内容”,“读清全诗思路”,“品评人物形象”。
在第二教学环节“朗读,读清全诗思路”中,余老师对诗歌每一小节的诵读都进行了非常细腻的指导。
读悟结合,提高诗歌教学有效性
——《七律长征》说课稿
五年级语文教研组
尊敬的评委、各位同仁:上午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八组中的第一篇课文《七律长征》。
我将从六个方面来说对这节课的思考。
一、说教材
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
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
回顾长征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以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用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
全诗采用七律的形式,浓缩红军长征的壮阔历程,是一首歌颂中国革命的不朽史诗。
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七律长征》是五年级上册第八组第一篇课文。
本组教材以“走近毛泽东”为专题,安排了四篇课文。
让学生去感受他伟人的风采和凡人的情怀,是本组教学的主要目标,同时,在感受的过程中,教师要重点帮助学生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学习场面描写和人物描写的一些基本方法。
依据《新课标》对本学段的阅读要求和本册教材特点,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从“三个维度”来考虑,我制定了以下学习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远征”“逶迤”“磅礴”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其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感受毛泽东及其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精神和英雄豪迈的气概,既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
二、说学情
通过四年多的学习,学生虽然已受到了爱国主义情感的熏陶,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并具备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能力,但是长征这样一个历史事实,对于学生来说太遥远了,
学生们对长征可以说是十分陌生的。
学习本课,学生将感受到中国工农红军在毛泽东的领导下战胜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和胜利后无比喜悦的心情,领略毛泽东作为诗人的豪情和作为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高昂气质,从而进一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训练。
基于这样一个事实,怎样让学生通过短短的56个字体会出如此深厚的思想感情是教学的难点,课前布置学生搜集的资料,意在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既让学生产生了学习的热情,又为接受长征精神的洗礼作铺垫。
三、说教法
在这堂课中,我将主要采用“朗读体会法”、“读悟结合法”,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诗意,在读中感受毛泽东及其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达到熟读成诵的效果。
另外,利用“创设情境法”,将学生带入特定的历史背景中,再辅之“自主合作,小组交流”的方法,为学生营造了一个新型的良好的课堂氛围。
四、说学法
在研读诗句,体会情感时,我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理解长征的艰辛和红军战士藐视困难的精神;通过已有的知识储备和图片(阅读链接)资料感受长征的艰辛和红军战士大无畏的革命精神;结合时代背景理解红军战士在极其艰苦条件下的乐观主义精神和对美好的革命前途的向往和自信。
五、说教学过程:
在本课教学中,我力图体现课题研究的思路,根据课堂教学过程的一般规律,按照学习的“启动——感知——理解——巩固——应用”这几个基本阶段,来进行多元化情境的教学。
主要采取下列教学步骤:
1.激情导入,交流资料。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长征,拉近学生与所学知识的距离。
一个好的导入,便有了一个好的开始。
一节课能否抓住学生的心,导入是否精彩,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特别是对于学生相对较为陌生的认知领域,如果能通过情境设计,拉近学生与所学知识的距离,将会对教学内容的推进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这篇课文是关于红军长征时的故事,红军长征是何等样的壮举,然而对当前小学生来说有些遥远了,他们根本没办法去亲身体会,更有些学生不能想象长征时的情景,单靠老师的一本书,一支粉笔,是无法让未经风雨的学生体会出长征的艰辛的。
因此,我将采用图片或视频的方法导入,并进行必要的介绍,给学生带来了视觉、听觉上的强烈
震撼,增加学生对长征的了解,进而带动学生,感动学生,实现语文教学的潜移默化。
2.初读全诗,整体感知。
(一读:读通顺)
初读全诗,力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初步把握朗读的节奏和感情。
3.朗读感悟,领略诗境。
(二读:读明白)
细读全诗,理解每句诗的意思,深刻体会红军长征途中的“难”以及红军战士的“不怕难”,不仅仅就字就词孤立地分析讲解。
(1)引导学生融入情境,激发情感。
在教学中,如何激起学生热烈的情绪,把情感活动与认知活动结合起来,与教材建立起美妙的情感,十分重要。
李吉林老师曾总结出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研读文本、融入情境的模式:在初读课文、激发动机中入情;在感受课文描写的形象中动情;在领悟课文语言的神韵中移情;在表情朗读、语言训练中抒情。
我将认真学习、借鉴李老师的这些做法。
(2)品读课文,在读中加强体验。
《语文课程标准》写道:“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在“教学建议”的“阅读”部分又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根据这种精神,我在这一课中将用足时间在学生的朗诵上,从读中体会到毛泽东及其领导的工农红军的大无畏精神和英雄豪迈的气概。
(3)采用各种形式增加学生对朗诵的兴趣。
读,对于很多同学来说都是比较无聊的事,更不用说要他们花很多时间来读,来体会。
因此需要设计多种方式去让学生诵读。
我将采用“三读”法——我会读、我能读、我情读,层层递进,引导学生深入地去领会文章的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整体把握语感,选择恰当的读法。
诵读需要强调的是对文章蕴含的思想情感的内心体验,而不是读得轻重缓急的表面形式。
我将让学生个别读、小组读、接力读,齐读……读的次数虽多,但却不让学生感到乏味,我引导学生品诗始终结合着诵读进行,把学生从赏析古诗得到的感受理解通过朗读得以融化整合,保存下来,在头脑中积淀起丰富而鲜活的语言模块,积淀起一种深刻而强烈的语感图式。
(4)对比学习,增加理解。
这一课是通过写长征的艰难来突出毛泽东及其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的大无畏精神,因此我将采取对比的方法,让学生充分体会这长征的难,再让学生转变思想,让他们知
道,红军战士在面对这些艰苦时所表现出来的大无畏精神。
4.总结全文,回归整体。
(三读:读出感情)
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诗句,在诵读中进一步体会红军战士的战斗豪情。
5.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收集毛主席的诗词,感受其诗词的风格。
六、说板书
教学中,我将根据学生归纳提炼适时进行板书,力图做到不但将诗歌的主要内容呈现出来,也将诗歌的思想内容体现了出来,简洁却又不失美观。
七律长征
毛泽东
--------- ---------
------ ------
------ ------
当然我的预设还有许多不足之处,甚至是错误,恳请领导和同仁们批评指正。
我国著名语文教师贾志敏老师曾经说过,他是用自己的一生来备课的,在他面前,在诸位同仁面前,我也只是万里长征迈开了第一步,路漫漫兮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2011-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