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型糖尿病CD36基因表达与动脉粥样硬化关系的研究进展
- 格式:pdf
- 大小:234.19 KB
- 文档页数:3
SREBPs信号转导途径与动脉粥样硬化研究进展李博【摘要】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对细胞内胆固醇的稳态调节有重要作用,近几年研究发现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广泛参与了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如吸烟、高血糖、脂代谢障碍、肥胖、高血压等的促动脉粥样硬化作用,现就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在动脉粥样硬化中作用的最新进展做一综述,有助于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理有更新、更全面的认识.%Sterol regulatory element binding proteins (SREBPs) are key regulators of cellular lipid homeostasis. In recent years re-search has shown that SREBPs are involved in atherosclerosis risk factors such as smoking, diabetes, lipid metabolism disorders, obesity, hypertension, and others. This review addresses the role of the SREBPs in atherosclerosis in order to provide fresh insights into atherosclero-sis.【期刊名称】《心血管病学进展》【年(卷),期】2011(032)006【总页数】4页(P876-879)【关键词】动脉粥样硬化;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胆固醇【作者】李博【作者单位】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福建厦门361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3.5动脉粥样硬化(AS)的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阐明。
现认为,AS是一种慢性免疫-炎症性疾病,与脂代谢紊乱关系密切,而脂代谢紊乱的机制与细胞内胆固醇稳态的破坏有关。
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SREBPs)对细胞内胆固醇的稳态调节有重要作用,现对SREBP裂解激活蛋白(SCAP)-SREBP途经在AS机制中作用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内分泌代谢科莫一菲,周健,贾伟平高血糖是糖尿病的标志以及导致慢性并发症的主要原因,其不良作用主要体现在慢性持续的高血糖和血糖波动两方面。
长期持续的高血糖对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危害已经明确,而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血糖波动亦可能与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发展有关.因此,在制定治疗方案时可能需要兼顾减轻血糖波动以更理想地控制血糖。
这其中亟须解决的问题是建立起计算简单又有临床意义的血糖波动评价指标。
虽然已有许多指标可以用来评估血糖波动,但迄今为止还没有统一公认的最佳指。
而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ean amplitude of glycemic excursi on,MAGE)作为反映血糖波动的重要指标,在动态血糖监测(continuous glucose monito ring,CGM)快速发展的今天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然而MAGE的计算方法使许多临床工作者感到困惑,其临床价值也争议不断。
本文就MAGE及血糖波动的相关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一、MAGE的计算方法及特点早在1970年,Service等就提出了MAGE这一指标来反映糖尿病患者单日内血糖的波动情况。
其计算公式为:(当λ>ν时)。
其中,λ为每次有效血糖波动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之差;χ为有效波动的次数;ν可以根据研究目的而定,一般取24 h平均血糖的1个标准差(standa rd deviation,SD)。
计算步骤如下:(1)计算患者24 h内血糖值的SD;(2)每次血糖波动的波峰和波谷之差称为血糖波动幅度(amplitude of glucose excursion,AGE),只有当血糖波动上升支或下降支的AGE大于1个SD时被认为是有效的AGE;以第1个有效的AG E方向为准,来计算各个有效AGE的值;(3)计算所有AGE的均数,即MAGE。
具体如图1示:(1)计算各个血糖点的SD为4。
4 mmol/L,并以1个SD为阈值来判断有效的血糖波动;(2)第1个血糖波动下降支的AGE为18。
巨噬细胞与动脉粥样硬化——亚型及功能白瑞娜;郗瑞席;冯志博【摘要】动脉粥样硬化(AS)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多种免疫细胞参与了疾病的进展,分泌促炎和抗炎的细胞因子,从而影响斑块的稳定性.其中,巨噬细胞作为炎性因子的主要来源和先天性免疫应答中的主要细胞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既往观点认为炎症性巨噬细胞的聚集影响了斑块的不稳定性,但近年来,在体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织中发现了促炎型(M1)和抗炎型(M2)巨噬细胞,二者之间平衡失调造成的炎症状态可能是影响斑块稳定性的一个主要因素.因此,干预巨噬细胞极化可能成为抗动脉粥样硬化治疗的一个新靶点.文章针对巨噬细胞不同亚型的功能、对AS斑块稳定性的影响、调控巨噬细胞极化的信号通路及可能的生物学机制进行综述,并指出干预巨噬细胞极化可能对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治疗起到有利作用,为临床冠心病的治疗提供有力依据.【期刊名称】《中国循环杂志》【年(卷),期】2014(029)005【总页数】3页(P393-395)【关键词】促炎型巨噬细胞;抗炎型巨噬细胞;动脉粥样硬化,炎症【作者】白瑞娜;郗瑞席;冯志博【作者单位】100091北京市,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心血管病中心;100091北京市,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心血管病中心;100091北京市,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心血管病中心【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1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1],在其病理进展过程中,先天性和适应性免疫应答发挥了关键作用。
大量免疫细胞如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存在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织中[2],通过分泌促炎和抗炎细胞因子、趋化因子,影响AS的病理过程,持续的炎症状态加剧了斑块的不稳定性,并最终可导致斑块的破裂和临床症状如心肌梗死、中风等的出现。
因此抗炎、稳定斑块对预防冠心病急性事件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巨噬细胞作为斑块组织中炎症因子的主要来源和先天性免疫应答中的主要免疫细胞,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进展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炎症性巨噬细胞的聚集和泡沫细胞的形成加速了斑块的破裂。
2型糖尿病与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关系分析第一章:引言糖尿病是一种世界范围内广泛流行的代谢性疾病,其特征是血糖水平持续高于正常范围。
在所有糖尿病患者中,约90%为2型糖尿病。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慢性血管疾病,其特征是动脉血管内脂质沉积物的形成和斑块的形成,最终导致动脉狭窄和缺血性心脏病发作。
2型糖尿病与动脉粥样硬化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本论文将对这种关系展开分析。
第二章:2型糖尿病的病理生理学2型糖尿病的发病机制涉及多个方面,包括胰岛素抵抗、胰岛素分泌不足以及胰岛素抵抗和分泌不足的结合。
胰岛素抵抗是指细胞对胰岛素的反应降低,导致血糖水平上升。
研究表明,胰岛素抵抗与炎症反应和脂代谢紊乱密切相关,这些因素也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之一。
第三章: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生理学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与多个因素有关,包括脂质沉积、炎症反应和细胞增殖等。
高脂血症是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而2型糖尿病患者通常伴有血脂异常。
此外,炎症反应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过程中也起着重要作用。
第四章:2型糖尿病与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关系2型糖尿病和动脉粥样硬化之间存在紧密的相互关系。
首先,研究表明,2型糖尿病患者更容易发展成动脉粥样硬化。
其次,2型糖尿病和动脉粥样硬化都与胰岛素抵抗和炎症反应密切相关。
胰岛素抵抗和炎症反应不仅是2型糖尿病的发病机制,也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
此外,2型糖尿病和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关系也可能通过血脂异常、高血压以及其他共同的危险因素而进一步加剧。
第五章:临床研究证据大量的临床研究证据进一步支持2型糖尿病与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关系。
一项流行病学研究发现,2型糖尿病患者的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明显高于非糖尿病人群。
另一项队列研究揭示了2型糖尿病作为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的证据。
此外,一些临床试验表明,通过降低血糖水平和改善胰岛素抵抗,可以减缓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
第六章:治疗策略根据2型糖尿病与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紧密关系,治疗策略应综合考虑两者的管理。
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中医药治疗进展钟灼琴;陈金水;张坤木;吴天敏【摘要】颈动脉粥样硬化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其中医病因病机主要为年老体虚,精气不足,精微不能充养四肢百脉,痰浊、瘀血阻脉.随着病变进一步发展,可出现头晕、头痛、记忆力减退、晕厥等症状,属于中医学\"眩晕\"\"健忘\"\"厥证\"等范畴.目前,国内所用的抗颈动脉粥样硬化西药均为国外创制,无一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且因其不良反应临床应用受到一定限制.近年来,关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尤其是中药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报道较多,但文献质量普遍较低,多为个人经验总结.今后应针对颈动脉粥样硬化进行大样本、多中心、高质量的中医药治疗研究及针灸、推拿治疗的安全性研究,以形成符合临床患者需求的中医药综合诊疗方案.【期刊名称】《医学综述》【年(卷),期】2018(024)024【总页数】6页(P4932-4937)【关键词】颈动脉粥样硬化;中药;针灸;推拿【作者】钟灼琴;陈金水;张坤木;吴天敏【作者单位】福建省立医院康复科,福州350001;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医科,福州350005;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推拿科,福州 350003;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医科,福州35000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3.5颈动脉粥样硬化是指在颈动脉任一部位存在动脉粥样斑块。
临床主要表现为头晕、头痛、思维迟钝、肢体麻木等,反映了总体动脉硬化负荷,能预测心、脑等重要器官的梗死[1]。
Sirimarco等[2]通过随访23 364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4年发现,46%的患者患冠心病的概率上升,患其他血管疾病的概率也相应上升,总体心血管发病率上升22%。
因此,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已被视为冠心病、脑卒中等心脑血管事件的独立预测因子。
其形成机制尚不明确,现有观点认为其发病主要与炎症、氧化有关[3],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肥胖、吸烟、饮酒等均是导致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可通过多普勒超声检查,方法无创、简单,可观察到动脉粥样斑块、硬化程度等。
CD36、PPAR-γ、炎症因子与糖尿病并发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王芳;陈国荣【期刊名称】《医学综述》【年(卷),期】2005(11)1【摘要】糖尿病并发大血管病的发生率非常高,是糖尿病致死的主要原因。
除了常见的动脉粥样硬化发病的危险因素外,如高血脂、高血压等,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发生还有其特殊的原因。
识别危险因素、探讨发病机制和寻找有效的干预措施成为糖尿病性心血管病变研究的迫切课题。
现仅就CD36、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和某些相关炎症因子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在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中的作用综述如下。
【总页数】3页(P38-40)【作者】王芳;陈国荣【作者单位】温州医学院病理学教研室,浙江,温州,325027;温州医学院病理学教研室,浙江,温州,32502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87.2【相关文献】1.PPAR-γ2基因Pro12Ala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J], 艾智华;金小岚;游志清;万勇;程莹2.回药复方软化动脉胶囊对糖尿病并发动脉粥样硬化大鼠血糖及主动脉PPAR-γ基因表达的影响 [J], 张元琛;田强;党毓起;袁玲;马浩亮;时沛;陈怡萌;南一3.动脉粥样硬化小鼠肝脏脂质代谢相关的PPAR-γ/LXR-α/ABCG1通路及炎症因子的变化和化瘀祛痰方在其中的作用 [J], 冷雪; 吴瑶; 王莹; 吕美君; 宋囡; 贾连群4.2型糖尿病CD36基因表达与动脉粥样硬化关系的研究进展 [J], 孙红伟;段淑荣5.可溶性CD36与2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关系 [J], 王声翰;杨菊红;郑妙艳;孔岩;王珊珊;单春艳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专家讲坛CD36与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关系的研究进展上海市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内分泌科(200433) 冯家烜 徐茂锦(通讯作者)大多数急性冠脉事件都发生于动脉粥样硬化(A S)基础上,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是导致A S发生的重要物质。
巨噬细胞通过一种清道夫受体CD36摄取大量的OX-LDL形成泡沫细胞,故抑制CD36的表达可能与抗AS 有关。
本文将主要就CD36在糖尿病AS发病中的重要作用作一综述。
1 CD36概述 20世纪70年代末,G o ldste i n等首先报道了巨噬细胞上存在乙酰化低密度脂蛋白(A cLDL)的结合部位,该部位可以介导A cLDL的摄取和降解。
随着对其研究的深入,将这种存在于巨噬细胞膜表面,能特异性结合并摄取OX-LDL,并具有与多个配体结合功能的糖蛋白称为清道夫受体(SR)。
现认为,S R至少存在5种不同类型,共13个亚型1!。
与糖尿病相关的主要是A类S R(SRA)和B类SR(S R B),其中S RB有两种异构体,即SRB-I和CD36,这两种异构体的C-末端不同,分布、结合配体和功能却相似,但CD36转运胆固醇的效率仅为S RB-I的1/4。
CD36是一种细胞表面单链糖蛋白,包括胞质区、跨膜区和细胞外区。
在不同类型的细胞其相对分子质量从78∀103至88∀103不等。
同一物种的CD36氨基酸顺序基本相同。
CD36广泛存在于单核细胞、血小板、内皮细胞、脂肪细胞、骨髓树突细胞、乳房和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2!。
CD36可与许多配体结合,除了识别OX-LDL和血栓反应蛋白(Thro m bo spond i n,T SP),也识别化学修饰的脂蛋白(如c-LDL)、I型和I V型胶原、长链脂肪酸、疟原虫感染的红细胞、阴离子磷脂、凋亡细胞3!。
CD3能与多种配体结合,可能与存在2个基本结构有关,一是带电的胶原结构,一是免疫决定区4!。
通过这些结构与这些配体结合后,或者被内吞,或保留在细胞外介导细胞黏附或脂质转运。
脂质代谢相关基因多态性与动脉粥样硬化于佳;倪唤春;罗心平【摘要】脂质代谢异常是动脉粥样硬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受多个脂质代谢相关蛋白的调控.胆固醇酯转运蛋白(CETP)介导血浆脂蛋白之间胆固醇酯的转运,在胆固醇酯逆转运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受体-1 (OLR-1)和CD36参与脂质代谢、巨噬细胞泡沫化及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CETP、OLR-1和CD36基因多态性影响编码蛋白的生物活性和脂质代谢,与心血管疾病风险相关,被认为是动脉粥样硬化的易感基因.【期刊名称】《国际心血管病杂志》【年(卷),期】2014(041)003【总页数】4页(P173-175,185)【关键词】动脉粥样硬化;胆固醇酯转运蛋白;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受体-1;CD36;基因多态性【作者】于佳;倪唤春;罗心平【作者单位】200040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心内科;200040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心内科;200040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心内科【正文语种】中文脂质代谢相关蛋白在动脉粥样硬化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胆固醇酯转运蛋白(CETP)介导胆固醇酯在高密度脂蛋白(HDL)和富含载脂蛋白B脂蛋白之间的交换,在胆固醇逆向转运过程中发挥作用。
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受体-1(OLR-1)和CD36属清道夫受体,参与泡沫细胞形成,与动脉粥样硬化发展密切相关。
近年来研究发现,CETP、OLR-1和CD36基因多态性改变了基因表型,影响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过程。
CETP基因位于染色体16q21,全长约25kb,包含16个外显子和15个内含子。
CETP蛋白是一种疏水糖蛋白,包括476个氨基酸,4个N-连接糖基化位点。
CETP促进胆固醇酯从HDL转移至其他脂蛋白,抑制CETP可增加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
大型临床试验显示,CETP抑制剂托塞曲匹和达塞曲匹可显著改善患者脂质谱,遗憾的是最终因全因死亡率增高或并未降低心血管事件再发风险而提前终止临床试验[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