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医院感染培训资料
- 格式:docx
- 大小:19.15 KB
- 文档页数:5
医院感染知识培训内容完整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医院感染管理规范》的第四章“医院感染的发生与传播”,具体内容包括医院感染的定义、分类、发生原因、传播途径、预防和控制措施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医院感染的定义和分类,知道医院感染的发生原因和传播途径。
2. 培养学生掌握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基本措施。
3. 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医院感染管理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医院感染的定义、分类、发生原因、传播途径、预防和控制措施。
难点:医院感染的传播途径和预防和控制措施。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
学具: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医院感染的概念。
2. 讲解:讲解医院感染的定义、分类、发生原因、传播途径、预防和控制措施。
3. 互动:提问学生,检查他们对医院感染知识的掌握程度。
4. 练习:让学生回答一些关于医院感染的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医院感染的定义、分类、发生原因、传播途径、预防和控制措施。
七、作业设计1. 请简述医院感染的定义和分类。
2. 请说明医院感染的发生原因和传播途径。
3. 请列举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基本措施。
答案:1. 医院感染是指在医院治疗期间,患者因各种原因而获得的感染。
医院感染可以分为内源性感染和外源性感染。
2. 医院感染的发生原因包括:患者的免疫力下降、医疗操作、抗生素的滥用、医院环境等。
医院感染的传播途径包括:空气传播、接触传播、消化道传播等。
3. 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基本措施包括:加强医院环境卫生管理、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加强患者和医务人员的防护措施、合理使用抗生素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对医院感染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掌握了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基本知识。
但在实际操作中,还需要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让他们能够在实际工作中正确应对医院感染。
同时,也可以拓展延伸,让学生了解我国医院感染管理的法律法规,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
医院感染知识培训资料内容医院感染知识培训资料一、医院感染概述1、医院感染定义- 医院感染(Hospital Acquired Infection,H)指在接受医疗服务的患者,在住院期间出现的感染,且与住院过程或医院环境有关。
2、医院感染的危害- 增加患者的痛苦和疾病负担- 增加住院时间和医疗费用- 增加患者死亡率和病死率- 增加医疗机构的经济负担和社会评价压力二、医院感染的分类1、按感染部位分类- 难治性伤口感染- 泌尿系统感染- 呼吸道感染- 血液感染- 消化道感染- 皮肤和黏膜感染- 其他部位感染2、按感染来源分类- 内源性感染- 外源性感染- 交叉感染3、按感染病原体分类- 细菌感染- 感染- 真菌感染- 寄生虫感染- 耐药菌感染三、医院感染的传播途径1、直接接触传播2、飞沫传播3、空气传播4、爆发性感染传播5、医疗器械相关传播四、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措施1、感染管理制度与流程- 制定感染管理制度、程序和操作规范 - 成立感染管理委员会- 建立感染监测系统- 负责感染防控培训和教育2、感染控制工作- 患者感染风险评估与分级管理- 确保医护人员的洁净与消毒- 加强手卫生和个人防护- 合理使用抗生素- 控制医疗器械使用和操作风险- 加强环境清洁和消毒3、感染监测与报告- 实施监测指标和方法- 定期汇报感染情况- 进行感染病例调查与分析五、附件本文档包含以下附件:1、医院感染防控工作流程图2、患者感染风险评估表格六、法律名词及注释1、《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指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律体系,包括宪法、行政法、刑法、民法、经济法等。
2、《医疗机构感染管理办法》: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健康委员会颁布的关于医疗机构感染管理的法规。
1、医院感染不包括()A、住院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B、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C、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D、入院前已开始或入院时已存在的感染第一个2、中国的医疗相关感染中()感染最常见A、上呼吸道系统B、下呼吸道系统C、消化道系统D、血液系统3、下列()属于消化道传染A、脑膜炎双球菌B、HCVC、金黄色葡萄球菌D、柯萨奇病毒4、关于埃博拉病毒说法错误的是()A、属于包膜病毒,生物安全等级为3级B、属于纤维病毒,能引起人类和灵长类动物产生埃博拉出血热的烈性传染病C、内镜高水平消毒液能够有效杀灭埃博拉病毒D、目前没有产品能够直接有效作用于埃博拉病毒5、下列()不属于接触传染A、流行性角结膜炎病毒B、单纯疱疹病毒C、风疹病毒D、柯萨奇病毒6、医疗相关感染是指()A、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B、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C、病人在医疗机构因其他疾病接受治疗的过程中所获得的感染D、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7、下列()不属于呼吸道传染A、冠状病毒B、流感病毒C、风疹病毒D、结核杆菌8、我国青年人群感染HCV的主要风险因素不包括()A、输血及血制品B、纹身C、吸毒史D、性接触9、清洁用具颜色编码规定公共区域用()表示A、红色B、黄色C、绿色D、蓝色10、下列关于HCV感染者的疾病进展与预后说法错误的是()A、丙肝起病隐匿B、部分患者无明显症状,30%慢性丙肝患者ALT正常C、丙肝感染的慢性化率非常低D、将导致肝硬化、肝癌等严重后果清洁第二本组考试由题库随机抽取10道题目,全部答对后视为通过1、使用反渗水冲洗透析器残血、透析器复用消毒剂使用应当符合要求。
一项不符合要求()A、减1分B、减2分C、减3分D、不得分2、生物膜不存在于下列()表面A、死组织B、活组织C、留置型医疗器械D、工业用水和饮用水管道或天然水系3、热原反应的主要原因是()A、复用用水不合格B、消毒液失效C、一次污染D、二次污染4、为医务人员提供必要防护用品,不符合要求()A、减1分B、减2分C、减3分D、不得分5、对初次透析患者进行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病毒感染相关检查,每()年复查1次A、半B、1C、2D、36、建立严格的接诊制度,实行患者实名制管理。
医院感染培训记录内容一、培训背景和目的(200字)医院感染是医疗机构中常见的问题,严重影响患者安全和治疗效果。
为了提高医务人员对医院感染的认识和培养相关的管理意识和技能,本次培训旨在传授医院感染防控的重要知识和操作方法,提高医务人员的驾驭医院感染风险和应对感染事件的能力,保障患者的安全与健康。
二、培训内容(800字)1.医院感染概述(200字)医院感染是指在患者接受医疗服务的过程中,在医疗机构内获得的各种感染,包括院内感染、院外转入患者感染、院外转出患者感染等。
培训中将详细介绍医院感染的危害、类型和传播途径。
2.医院感染防控措施(400字)a.手卫生和个人防护:讲解正确的手卫生方法,包括洗手和使用消毒剂的时机、方法以及个人防护用品的正确佩戴。
b.感染预防与控制:介绍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的原则,包括医疗环境的清洁与消毒、床单、衣物和器械等物品的消毒处理、患者感染监测及报告程序等。
c.医疗器械和设备的使用和维护:学习医疗器械的正确使用方法,包括各类手术器械、呼吸机、导管等的操作要点,以降低感染风险。
d.消毒和无菌操作:培训医务人员正确的消毒和无菌操作流程,使相关人员掌握防范噬菌体、病毒、真菌等各种微生物感染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e.用药合理应用:介绍正确的抗菌药物使用原则,包括给药途径、使用时间和剂量等,以防止细菌耐药性的发生。
3.感染事件处理流程(300字)a.感染事件的定义:明确感染事件的概念,包括各类感染事件的定义、标准及分级。
b.报告和上报程序:详细介绍医院感染事件的报告和上报程序,包括向上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整理相关资料与数据等。
c.现场处理和防控措施:培训医务人员现场处理感染事件的流程,包括隔离措施的落实、用过的装备的消毒方法等。
三、培训方式和工具(100字)本次培训将通过组织专业讲师进行现场授课,辅以多媒体展示、案例分析和模拟演练等形式,提高医务人员对医院感染防控知识的学习效果。
同时,还将提供相关的培训手册和资料供参与者参考和学习。
医院感染知识培训资料一、医院感染定义:医院感染是指住院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无明确潜伏期的感染,规定入院48小时后发生的感染;有明确潜伏期的感染,自入院时起超过平均潜伏期后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获得而于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入院时已存在的感染。
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也属医院感染。
二、医院感染发生率:卫生部规范规定100张病床以下、100-500张病床、500张病床以上分别低于7%、8%、10%;一类切口感染率分别低于1%、0.5%、0.5%;漏报率低于20%(三级甲复查要求漏报率低于10%)。
医院感染散发是指医院感染在某医院或某地区住院病人中历年的一般发病率水平。
历年是指情况大致相同的年份。
医院感染流行是指某医院、某科室医院感染发病率显著超过历年散发发病率水平。
医院感染暴发是指在某医院、某科室的住院病人中,短时间内,突然发生许多医院感染病例的现象。
医院感染流行趋势是指在某医院、某科室的医院感染病例数增加快,短期内不能控制。
三、消毒灭菌原则和消毒灭菌程序:原则为进入人体织组或无菌器官的医疗用品必组须灭菌;接触皮肤粘膜的器具和用品必须消毒。
用过的医疗器材和物品,应先去污染,彻底清洗干净,再消毒或灭菌;其中感染病人用过的医疗器材和物品,应先消毒,彻底清洗干净,再消毒或灭菌。
所有医疗器械在检修前应先经消毒或灭菌处理。
医院诊疗器械,为预防感染发生,应根据不同类别选用不同的消毒方法。
1 、高度危险性物品:是指穿透皮肤或粘膜而进入无菌组织或器官内的器材。
如手术器械和用品、心导管、移植物、输液输血器材、注射器、针头、导尿管、活检钳等。
必须进行严格灭菌,首选压力蒸气灭菌,经受不住高压时可选用环氧乙烷或高效灭菌剂。
灭菌前必须进行彻底清洁,灭菌时严格掌握灭菌所需时间、温度、压力浓度等影响因素,灭菌中、后应做好效果监测,才能保证使用安全。
2 、中度危险性物品:指仅和皮肤粘膜相接触,而不进入无菌组织内的器材。
医院感染知识培训资料一、医院感染定义:医院感染是指住院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无明确潜伏期的感染,规定入院48小时后发生的感染;有明确潜伏期的感染,自入院时起超过平均潜伏期后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获得而于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入院时已存在的感染.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也属医院感染。
二、医院感染发生率:卫生部规范规定100张病床以下、100-500张病床、500张病床以上分别低于7%、8%、10%;一类切口感染率分别低于1%、0。
5%、0.5%;漏报率低于20%(三级甲复查要求漏报率低于10%)。
医院感染散发是指医院感染在某医院或某地区住院病人中历年的一般发病率水平。
历年是指情况大致相同的年份。
医院感染流行是指某医院、某科室医院感染发病率显著超过历年散发发病率水平。
医院感染暴发是指在某医院、某科室的住院病人中,短时间内,突然发生许多医院感染病例的现象.医院感染流行趋势是指在某医院、某科室的医院感染病例数增加快,短期内不能控制。
三、消毒灭菌原则和消毒灭菌程序:原则为进入人体织组或无菌器官的医疗用品必组须灭菌;接触皮肤粘膜的器具和用品必须消毒。
用过的医疗器材和物品,应先去污染,彻底清洗干净,再消毒或灭菌;其中感染病人用过的医疗器材和物品,应先消毒,彻底清洗干净,再消毒或灭菌。
所有医疗器械在检修前应先经消毒或灭菌处理。
医院诊疗器械,为预防感染发生,应根据不同类别选用不同的消毒方法。
1、高度危险性物品:是指穿透皮肤或粘膜而进入无菌组织或器官内的器材。
如手术器械和用品、心导管、移植物、输液输血器材、注射器、针头、导尿管、活检钳等。
必须进行严格灭菌,首选压力蒸气灭菌,经受不住高压时可选用环氧乙烷或高效灭菌剂。
灭菌前必须进行彻底清洁,灭菌时严格掌握灭菌所需时间、温度、压力浓度等影响因素,灭菌中、后应做好效果监测,才能保证使用安全。
2、中度危险性物品:指仅和皮肤粘膜相接触,而不进入无菌组织内的器材。
医院感染培训资料(详细版)医院感染,也称为医院获得性感染,是指患者在接受医疗过程中感染上的疾病。
由于患者在医疗机构内接受治疗,他们的免疫系统可能已经受损或受到压制,因此更容易感染细菌、病毒或真菌。
医院感染不仅会延长住院时间,还可能导致更严重的疾病和甚至死亡。
以下是一份详细的医院感染培训资料,旨在帮助医务人员了解如何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
一、医院感染的定义和原因1.医院感染是指患者在接受医疗过程中感染上的疾病,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2.病原体的传播:细菌、病毒、真菌等病原体在医院内通过空气、水、医疗设备和人员等途径进行传播。
3.患者易感性:患者在接受治疗期间,免疫系统可能受损或受到压制,更容易感染细菌、病毒或真菌。
4.医疗行为:医疗行为中包括多次手术、使用多种医疗器械等,这些操作容易引起伤口感染和交叉感染。
二、医院感染的分类1.外源性感染:在医院内感染,与医疗行为和治疗设备有关。
2.内源性感染:患者在身体内原有的病原体在医院内产生并感染。
3.交叉感染:指患者之间通过医疗设备、医护人员、手术室等途径相互传染。
三、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1.手卫生:是医院感染控制的最基本措施。
医务人员必须保持手部卫生,减少细菌、病毒等病原体的传播。
2.消毒与灭菌:医疗设备和工具必须消毒或灭菌,以减少交叉感染的风险。
3.预防性用药:在特定情况下,对高危患者进行预防性用药,以减少感染的风险。
4.隔离措施:对疑似或确诊感染的患者,应当采取隔离措施,避免病原体的传播。
5.个人防护:医务人员应该佩戴适当的防护装备,如口罩、手套、护目镜等,以保护自己不受感染。
6.环境清洁:医院内部的环境必须定期清洁消毒,以减少细菌、病毒等病原体的传播。
7.患者教育:医务人员应向患者及其家属提供相关知识,如手卫生、如何预防交叉感染等。
8.管理与监督:医院应建立完善的感染管理与监督体系,定期进行医院感染监测和评估。
四、医院感染的防控策略1.制定医院感染控制指南,建立感染管理委员会,推广感染控制知识,建立医院感染防控体系。
医院感染培训资料
一:医院感染的定义:
是指住院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者入院时已处于潜伏期的感染。
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也属医院感染。
二:医院感染的分类;
1、内源性感染(自身感染):指免疫机能低下病人由自身正常菌群引起的感染。
即病人在发生医院感染之前已是病原携带者,当机体抵抗力降低时引起自身感染。
2、外源性感染:指由环境或他人处于(病人、带菌者、工作人员、探视者、陪护者)获得而引起的直接感染。
环境感染由污染的环境(空气、水、医疗用具及其他物品造成的感染。
如手术室空气污染造成病人术后切口感染,注射器灭菌不严格引起的已型肝炎流行等。
三、医务人员职业防护制度
认定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具有传染性,不论是否有明显的血迹污染或是否接触非完整的皮肤与粘膜,接触上述物质者,必须采取防护措施。
医务人员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戴手套,操作完毕,脱去手套后立即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
在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飞溅到医务人员的面部时,医务人员应当戴手套、具有防渗透性能的口罩、防护眼镜;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大面积飞溅或者有可能污染医务人员的身体时,还应当穿戴具有防渗透性能的隔离衣或者围裙。
医务人员手部皮肤发生破损,在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戴双层手套。
医务人员在进行侵袭性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要保证充足的光线,并特别注意防止被针头、缝合针、刀片等锐器刺伤或者划伤。
使用后的锐器应当直接放入耐刺、防渗漏的利器盒,或者利用针头处理设备进行安全处置,也可以使用具有安全性能的注射器、输液器等医用锐器,以防刺伤。
禁止将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头重新套上针头套。
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刀片等锐器。
医务人员发生血源传播性疾病病毒职业暴露后,应当立即采取以下局部处理措施(在发生科室完成):
(1)、在肥皂液和流动水清洗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粘膜。
(2)、如有伤口,应当在伤口旁端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肥皂液和流动水进行冲洗;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
(3)、受伤部位在伤口冲洗后,应当用消毒液,如:75%酒精或者0.5%碘伏进行消毒,并包扎伤口;被暴露的粘膜,应当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
四、医务人员手卫生制度
医护人员在下列情况下应当洗手:
直接接触病人前后,接触不同病人之间,从同一病人身体的污染部位移动到清洁部位时,接触特殊易感病人前后;
接触病人粘膜、破损皮肤或伤口前后,接触病人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伤口敷料之后;
穿脱隔离衣前后,摘手套后;
进行无菌操作前后,处理清洁、无菌物品之前,处理污染物品之后;
在医护人员的手有可见的污染物或者被病人的血液、体液污染后。
医护人员的洗手方法是:
采用流动水洗手,是双手充分浸湿;
取适量肥皂或者皂液,均匀涂抹至整个手掌、手背、手指和指缝;
认真揉搓双手至少15秒钟,应注意清洗双手所有皮肤,清洗指背、指尖和指缝,具体揉搓步骤(七步洗手法)为:
掌心相对,手指并拢,相互揉搓;
手心对手背沿指缝相互揉搓,交换进行;
掌心相对,双手交叉指缝相互揉搓;
右手握住左手大拇指旋转揉搓,交换进行;
弯曲手指使关节在另一手掌心旋转揉搓,交换进行;
将五个手指尖并拢放在另一手掌心旋转揉搓,交换进行;
必要时增加对手腕的清洗。
在流动水下彻底冲净双手,擦干或自动晾干,取适量护手液护肤。
医护人员洗手时应当彻底清洗容易污染微生物的部位,如指甲、指尖、指甲缝、指关节及佩戴饰物的部位等。
医护人员洗手使用皂液、在更换皂液时,应当在清洁取液器后,重新更换皂液或者最好使用一次性包装的皂液。
禁止将皂液直接添加到未使用完的取液器中。
医护人员手无可见污染物时,可以使用速干手消毒剂消毒双手代替洗手。
具体方法是:
取适量的速干手消毒剂于掌心;
严格按照洗手的揉搓步骤进行揉搓;
揉搓时保证手消毒剂完全覆盖手部皮肤,直至手部干燥,是双手达到消毒目的。
医护人员在下列情况时应当进行手消毒:
检查、治疗、护理免疫功能低下的病人之前;
出入隔离病房、重症监护病房、烧伤病房、新生儿重症病房和传染病病房等医院感染重点部门前后;
接触具有传染性的血液、体液和分泌物以及被传染性致病微生物污染的物品后;
双手直接为传染病病人进行检查、治疗、护理或处理传染病人污物之后;
需双手保持较长时间抗菌活性时。
医护人员手被感染性物质污染以及直接为传染病病人进行检查、治疗、护理或处理传染病病人污染物之后,应当先用流动水冲净,然后使用手消毒剂消毒双手。
医护人员进行侵入性操作时应当戴无菌手套,戴手套前后应当洗手。
一次性无菌手套不得重复使用。
医疗垃圾的分类
类别
特征
常见组分或者废物名称
感染性废物
携带病原微生物具有引发感染性疾病传播危险的医疗废物
1、被病人血液、体液、排泄物污染的物品,包括:
(1)棉球、棉签、引流棉条、纱布及其他各种敷料;
(2)一次性使用卫生用品、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及一次性医疗器械;
(3)废弃的被服;
(4)其他被病人血液、体液、排泄物污染的物品。
2、医疗机构收治的隔离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产生的生活垃圾。
3、病原体的培养基、标本和菌种、毒种保存液。
4、各种废弃的医学标本。
5、废弃的血液、血清
6、使用后的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及一次性医疗器械视为感染性废物
病理性废物
诊疗过程中产生的人体废弃物和医学实验动物尸体等。
1、手术及其他诊疗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的人体组织、器官等。
2、医学实验动物的组织、尸体。
3、病理切片后废弃的人体组织、病理腊块等
损伤性废物
能够刺伤或者割伤人体的废弃的医用锐器
1、医用针头、缝合针。
2、各类医用锐器,包括:解剖刀、手术刀、备皮刀、手术锯等。
3、载玻片、玻璃试管、玻璃安瓿等。
药物性废物
过期、淘汰、变质或者被污染的废弃的药品。
1、废弃的一般性药品,如:抗生素、非处方类药品等。
2、废弃的细胞毒性药物和遗传毒性药物,包括:
(1)致癌性药物,如硫唑嘌呤、苯丁酸氮芥、萘氮芥、环孢霉素、环磷酰胺、苯丙胺酸氮芥、司莫司汀、三苯氧氨、硫替派等;
(2)可疑致癌性药物,如:顺铂、丝裂霉素、阿霉素、苯巴比妥等;
(3)免疫抑制剂。
3、废弃的疫苗、血液制品等
化学性废物
具有毒性、腐蚀性、易燃易爆性的废弃的化学物品
1、医学影像室、实验室废弃的化学试剂。
2、废弃的过氧乙酸、戊二醛等化学消毒剂。
3、废弃的汞血压计、汞温度计。
说明:
1、次性使用卫生用品是指使用一次后即丢弃的,与人体直接接触的或者间接接触的,并为达到人体生理卫生或者卫生保健目的而使用的各种日常生活用品。
2、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是指临床用于病人检查、诊断、治疗、护理的指套、手套、吸痰管、阴道窥器、肛镜、印模托盘、治疗巾、擦手巾、压舌板、臀垫等接触完整粘膜、皮肤的各类一次性使用医疗、护理用品。
3、一次性医疗器械指《医疗器械管理条例》及相关配套文件所规定的使用于人体的一次性仪器、设备、器具、材料等物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