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骨伤学教材
- 格式:ppt
- 大小:875.50 KB
- 文档页数:42
2023年中医骨伤科学专业考研书目
2023年中医骨伤科学专业考研书目:
1. 《中医骨伤损伤学》(第二版),作者:杨书峰,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 《中医骨病诊疗学》(第二版),作者:姚红,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3. 《中医科学指南》,骨科卷,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4. 《中医骨伤科学千题精选》,作者:何鸿琛,出版社:人民军医出版社。
5. 《中医骨伤学精品教材》,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6. 《中医骨伤科学专业词汇手册》,作者:田华,出版社: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7. 《中医现代骨伤科学》,作者:李锁江,出版社: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8. 《中医骨伤损伤学入门与实践》,作者:邱伟华,出版社: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9. 《中医骨伤学(影印本)》,作者:汪宇宁,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10.《中医骨伤科学教程》,作者:陆治国,出版社: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以上是中医骨伤科学专业考研的书目,建议考生在备考过程中,结合自己的情况和专业背景,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自己的书籍进行学习和阅读。
中医骨伤科学书
以下是一些关于中医骨伤科学的书籍推荐:
1. 《中医骨伤科学》- 杨绍勤
这本书是介绍中医骨伤科学的基础著作,详细介绍了中医骨
伤学的理论、诊断和治疗方法。
2. 《中医骨伤学》- 周任团、冯石铭
该书详细介绍了中医骨伤科学的理论、病因病机、诊断和治
疗方法,并结合临床实践进行案例分析。
3. 《中医骨科学》- 邱久铭、欧阳德任
这本书主要介绍了中医骨科学的基本理论和疾病诊治,内容
包括骨伤科学、关节疾病和脊椎疾病等方面。
4. 《中医骨伤应急互助手册》- 徐张顺
这本书是一本实用的中医骨伤科学指南,介绍了中医应对急
性骨伤的紧急处理方法,涵盖了各类骨折、脱位等伤害的处理。
5. 《中医骨科学教程》- 于立军、蔡亚军
这本书是一本系统介绍中医骨科学知识的教程,包括中医骨
伤科学基本理论、诊断和治疗方法的讲解,以及常见病例的分析。
以上是一些关于中医骨伤科学的书籍推荐,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请注意,中医骨伤科学是一门专业性较强的学科,如果需要深入学习,建议在专业指导下进行。
中医骨伤科学书籍
以下是几本关于中医骨伤科的科学书籍:
1. 《中医骨伤科学》作者:朱虹翔、朱南松
该书系统地介绍了中医骨伤科的理论、诊断与治疗方法,包
括中医经络学、骨伤科基本理论、常见骨伤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等内容。
2. 《中医骨伤科学丛书》作者:赵鸿翔、卢方容
该丛书包括多本专著,涵盖了骨折、脱臼、关节损伤、软组
织损伤等多个方面的内容,系统地介绍了中医骨伤科的理论和临床实践。
3. 《中医骨伤科学》作者:李新华、赵敬修
该书讲述了中医骨伤科的理论基础和诊疗方法,包括针灸、
推拿、草药等综合治疗方法,也较为系统地介绍了中医在骨折、脱臼、关节病变、软组织损伤等方面的应用。
4. 《中医骨伤科学》作者:赵森生
该书从中医整体观念的角度出发,结合临床实践,系统地介
绍了中医骨伤科的理论、诊断与治疗方法,并通过丰富的病例分析,加深对中医骨伤科学的理解。
这些书籍都是较为综合性的中医骨伤科学著作,可以帮助人们了解中医在骨伤科领域的理论和实践。
中医伤科学参考书目录(1)本科生中医骨伤科学理论参考书
《中医伤科学》主编王和鸣中国中医药出版社《中医骨伤科各家学说》主编刘柏龄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中医骨伤科学基础》主编丁继华人民卫生出版社《中医伤筋学》主编孙树春人民卫生出版社《中医正骨学》主编朱云龙人民卫生出版社《中医骨病学》主编蒋位庄人民卫生出版社《骨科手术学》主编袁浩人民卫生出版社
习题参考书
《中医伤科学习题集》(“十五”国家规划教材教学配套书)
主编赵文海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编《骨伤科临床实习指南》(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实习指导丛书)
主编赵文海科学出版社编
(2)研究生教学参考书
《骨与关节损伤》主编赵文海北京科技出版社《骨病临床研究》主编何伟北京科技出版社《软组织损伤临床研究》主编蒋鸣福北京科技出版社(3)临床参考书
《实用骨科学》主编胥少汀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临床骨科解剖学》主编郭世绂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骨关节X线诊断学》主编李景学人民卫生出版社《骨与关节MRI》主编江浩上海科技出版社《骨肿瘤诊断图谱》主编李瑞学天津科技出版社《中国骨伤治疗彩色图谱》主编赵文海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中医骨伤科学》主编赵文海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中医骨伤学教案《中医骨伤学》教学大纲前言《中医骨伤学》骨伤学是临床医学的一门重要学科,是研究防治骨折和脱位的一门科学,是中医骨伤科学的重要组成部份。
它有悠久的历史、系统的理论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是中医骨伤专业临床课程之一。
设置本课程的目的与任务,是使学生系统掌握中医骨伤学的基本知识和常见的防治方法,为今后参加中医骨伤科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教材选用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张安桢主编的《中医骨伤学》共八章,第一章总论,着重介绍常见骨折的诊疗。
第二至第四章,着重介绍常见四肢骨折、颅骨与躯干骨折,诊疗,包括整复方法、固定方法、药物治疗、练功疗法及其他疗法等。
第五至第八章,着重介绍常见关节脱位的诊疗,包括整复方法、固定方法、药物治疗、练功疗法及其他疗法等。
本课程教学分堂讲学及见习,共110学时,教学要求理论密切联系实际,熟悉教学大纲,掌握教材内容,突出讲授重点。
多采用启发式教学,可结合具体的临床病例,充分利用X 线、幻灯片、挂图、实物、多媒体课件及电视录像等各种现代化教学设备。
在临床见习时密切联系课堂讲的内容,除继续巩固掌握骨伤学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外,还要传授基本操作技能,使学生能够运用中医的理、法、方药与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防治常见的骨折、脱位。
绪论【目的要求】1. 以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使学生了解骨伤学的源流和发展概况2.了解隋唐以来骨伤学的主要著作和成就3.掌握建国以来骨伤学的重大发展4.掌握骨伤等常见骨折与脱位诊疗方法及新发展【教学内容】1.介绍骨伤学的源流和发展过程2.讲述历代骨伤学的主要成就3.列举事实说明解放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正确地贯彻执行党的中医政策,使骨伤学得到了新生和发展第一章骨折概论【目的要求】1.熟悉骨折的定义、病因及分类2.了解骨折的愈合过程,及其影响骨折愈合的因素3.掌握骨折的临床表现,诊断要点及其并发症4.掌握骨折的治疗(急救、手法复位、夹板固定、药物治疗、练功活动等)原则5. 了解骨折愈合标准【教学内容】重点介绍骨折的定义、病因及分类,骨折的愈合过程及影响骨折愈合因素、愈合标准和时间第一节骨折的定义、分类第二节骨折的病因病病机第三节骨折的诊断第四节骨折的并发症第五节骨折的愈合过程和愈合时间第六节影响骨折愈合的因素第七节骨折的治疗原则第八节骨折的整复方法第九节骨折的固定方法第十节骨折的药物治疗第十一节骨折的练功疗法第十二节开放性骨折的处理原则第十三节骨折的畸形愈合、迟缓愈合和不愈合第二章上肢骨折【目的要求】1.掌握锁骨、肱骨干、肱骨髁上、桡骨远端等骨折的病因病机、诊断、整复手法及夹板固定方法2.熟悉肱骨外髁、肱骨内上髁、桡尺骨干双骨折,桡、尺骨于单骨折的诊断、整复手法及夹板固定方法3.了解上肢其他骨折的诊治方法【教学内容】复习上肢各骨的解剖结构及生理功能,讲授上肢各种常见骨折的发病机理、诊断、整复手法、固定方法、药物治疗及练功疗法等第一节锁骨骨折第二节肱骨外科颈骨折第三节肱骨干骨折第四节肱骨髁上骨折第五节肱骨外髁骨折第六节肱骨内上髁骨折第七节尺骨鹰嘴骨折第八节桡骨头骨折第九节尺骨上1/3骨折合并桡骨头脱位第十节桡、尺骨干双骨折第十一节桡、尺骨于单骨折第十二节桡骨远端骨折第十三节腕舟骨骨折第十四节掌、指骨骨折第三章下肢骨折【目的要求】1.掌握股骨颈、股骨干、胫腓骨干、髌骨及踝部骨折的病因病机、诊断要点、整复方法、固定与牵引方法2.熟悉股骨粗隆间、跟骨骨折的诊断、治疗原则、整复方法与固定方法3.了解其他骨折的诊断治疗方法【教学内容】简要复习下肢各骨的解剖结构及生理功能。
中医正骨书籍大全
中医正骨书籍大全
建国后中医正骨世家书籍:《郭氏正骨学》,《正骨学》,《整骨学》,上海石攸山《正骨疗法》。
《魏指薪治伤手法与导引》。
《平乐郭氏正骨法》。
杜自明《中医正骨经验概述》。
《刘寿山正骨经验》。
《林高如正骨经验》。
《陈氏祖传正骨手法》,《苏氏正骨》。
《罗氏正骨心法秘诀》。
郑怀贤《伤科诊疗》。
《中医伤科学讲义》。
《临床正骨学》(朱兴恭),《实用正骨学》郭汉章,《陈氏整骨学》,《常氏整骨绝技》,《凤阳门正骨千手大法》(郑福山),《新正骨讲义》,《伤科治验心法》,《整骨手册》,《董万鑫骨科秘验》,《正骨经验荟萃》,《简明正骨》,《中国接骨学》,《实用正骨手册》(李锋)。
《中医正骨入门》,《临床正骨学》1979 ,《正骨术》。
《民间正骨诀窍》,《世医正骨临证录》,《平乐正骨》,《简要针灸正骨》,《岭南正骨精要》(萧劲夫),《郭氏中医骨伤临症验录》,《龚氏三代骨科秘方》,《骨伤手术学》(郭维淮),《快速整骨法》(孙华岳)等。
《中医骨伤科基础》是一门研究骨关节及其周围筋肉损伤与疾患的基础课程。
讲授本课程的目的与任务,是使学生在学过中医学各门基础课程的基础上,了解与掌握中医骨伤科的基本理论与骨伤科疾病诊断、治疗的基础方法,为今后学习骨伤专业各门临床学科打下扎实的基础。
《中医骨伤科基础》共十四章,第一章介绍中医骨伤科学发展简史;第二至第八章着重介绍中医骨伤科的诊断方法,包括损伤分类、病因病机、辨证诊断、骨关节与神经功能检查法、关节镜及影象学检查等;第九章至第十四章着重介绍中医骨伤科的治疗方法,包括手法、固定、药物、练功、其他疗法及创伤急救等。
本课程教学总时数54学时。
教学方法要求理论密切联系实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辨证思维方法和临床实践能力。
教学中应充分利用X线片、幻灯片、挂图、实物、电影及电视录象等各种现代教学设备,实行启发式形象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本课程的教学,既强调中医学术的系统性,又要突出骨伤科的学术特点,应贯彻“少而精”的原则,对重要学术内容必须讲深讲透,能反映当代本学科的新成就、新成果,造就新一代高水平的应用型中医骨伤人才。
教学目的要求和内容第一章中医骨伤科发展简史【目的要求】1.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使学生了解中医骨伤科的起源及其发展的漫长历程。
2.掌握历代中医骨伤科的主要成就。
【教学内容】1.中医骨伤科的起源、发展。
2.历代中医骨伤科的主要成就。
3.清代鸦片战争后,由于帝国主义文化侵略,中医骨伤科受到歧视与摧残的历史。
4.解放后,由于正确地贯彻党的中医政策,中医骨伤科得到新生与发展,并取得巨大成就。
【教学方法】课堂讲述,用启发式、问题式教学。
【教学时数】2学时。
第二章损伤的分类【目的要求】1.了解损伤的概念及各种分类法的特点。
2.熟悉损伤各种分类的相互联系。
3.掌握损伤常用分类方法。
【教学内容】1.按损伤部位分类(外伤、内伤)。
2.按损伤性质分类(急性损伤、慢性损伤)。
3.按受伤时间分类(新伤、陈伤)。
《中医骨病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介绍(一)课程目标及地位1.目的:讲授本课程的目的与任务,是使学生在学过中医骨伤学各门基础课程的基础上,了解与掌握中医骨病学的基本理论与骨伤科疾病诊断、治疗的基本方法,为今后学习骨伤专业各门临床实践知识.打下扎实的基础。
2.课程性质::《中医骨病学》是在中国传统医学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的科学知识,以研究防治人体骨骼、关节、筋肉等运动系统疾病的一门学科。
中医骨病学是医学类中医骨伤专业的临床课程。
3.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中医骨病学》共十三章,第一章介绍中医骨伤科学发展简史、中医骨病学范围与分类病因病机、辨病与辨证及治疗原则;第二章介绍骨关节的形态和机能;第三章至第十三章介绍各类骨病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并结合现代医学对部分章节做了重点介绍,使中医学和西医学在骨病学的研究方面得到了很好的结合。
(二)教学基本要求1.思想道德与职业素质目标: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诚实守信,忠于人民,志愿为人类健康而奋斗;热爱中医骨伤事业,积极运用中医药理论、方法与手段,将预防疾病、祛除病痛、关爱患者与维护民众的健康利益作为自己的职业责任,具有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和终身学习的观念,具有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有效沟通的能力,遵守医学伦理,为患者的隐私保密,在追求准确的诊断或改变疾病的进程时,尽可能考虑患者及家属的利益;尊重同事和其他卫生保健专业人员,具有良好的交流沟通与团结协作能力。
具有健全的心理和健康的体魄,能够承受紧张繁忙的临床工作。
2.知识目标:学会应用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基本知识和科学方法指导未来的学习和医疗实践。
掌握中医学基础理论与中医诊断、中药、方剂等基本知识,注重经典理论在实践中的运用。
掌握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基本知识,掌握常见骨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以及治疗原则,熟悉常见传染病的发生、发展、传播的基本规律和防治原则。
掌握基本的药理学知识与临床合理用药原则。
骨伤科中成药旧书
1. 骨伤科中成药学》:作者为王和鸣,本书主要介绍了骨伤科常用中成药的配方组成、功效主治、用法用量、注意事项等内容,对于骨伤科临床医师和药师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2. 中医骨伤科常用中成药》:作者为石印玉,本书系统介绍了中医骨伤科常用中成药的处方来源、药物组成、功能主治、用法用量、注意事项等内容,同时还附有部分中成药的彩图,以便读者更好地了解中成药的外观和剂型。
3. 骨伤科中成药合理应用》:作者为李盛华、周明旺,本书主要介绍了骨伤科中成药的基本知识、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等内容,对于提高骨伤科医师的临床水平和合理用药水平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