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骨伤科基础知识学习
- 格式:ppt
- 大小:204.00 KB
- 文档页数:19
中医骨伤科学复习重点总论:第一章:发展史1、晋·葛洪《肘后救卒方》最早记载下颌关节脱臼的手法整复方法。
2、蘭道人《仙授理伤续断秘方》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骨伤科专著。
3、宋·宋慈《洗冤集录》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法医学专著。
4、元·李仲南《永类欽方》首创过伸牵引加手法复位治疗脊柱屈曲型骨折,书中记载:“凡腰骨损断,先用门扉一片,放斜一头,令患人覆眠,以手悍止,下用三人拽伸,医以手按损处三时久。
:5、元·危宜林《世医得效方》最早施用“悬吊复位法“。
6、清·吴谦《医宗金鉴》将正骨手法归纳为:摸、接、端、提、推、拿、按、摩八法。
其次章、损伤的分类与病因病机1、新伤:是指2~3周内的损伤,或发病后马上就诊者;旧伤:宿伤,是指新伤失治,日久不愈,或愈后因某些诱因,隔一段时间又在原受伤部位复发者。
2、损伤病机:明·薛己《正体类要》:“肢体损于外,则气血伤于内,营卫有所不贯,脏腑由之不和。
”第三章、临床诊查1、行痹:表现为游走性关节难受;痛痹:难受较剧,痛有定处,得热痛减,遇寒痛增;着痹:关节酸痛,重着,痛有定处;热痹:患部灼痛,得冷稍舒,痛不行触。
2、肌力的测定标准:(6级)0级:肌肉无收缩(完全瘫痪);Ⅰ级:肌肉有稍微收缩,但不能够移动关节(接近完全瘫痪);Ⅱ级:肌肉收缩可带动关节水平方向运动;,但不能对抗地心吸引力(重度瘫痪);Ⅳ级:能抗地心吸引力移动关节,但不能反抗阻力(轻度瘫痪);Ⅴ级:能抗地心引力运动肢体,且能反抗肯定的强度的阻力(接近正常);Ⅵ级:能反抗强大的阻力运动肢体(正常)。
3、臂丛神经牵拉试验(Eaten’ test)(做法、临床意义)患者坐位,头微屈,检查者立于被检查侧,一手推头部向对侧,同时另一手握该侧腕部做相对牵引,此时臂丛神经受牵拉,若患肢出现放射痛、麻木为阳性。
多见于神经根型颈椎病。
4、直腿抬高试验(Laseque’s sign)患者仰卧位,两下肢伸直靠拢,检查者用一手握住患者踝部,一手扶膝保持下肢伸直,渐渐抬高患者下肢,正常者可抬高70°~90°而无任何不适;若小于以上角度即感觉该下肢有传导性难受麻木者为阳性。
中医骨伤知识点总结一、中医骨伤学概述中医骨伤学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主要研究人体遭受外伤后骨骺、骨干、骨关节及周围软组织(肌肉、血管、神经等)的受损、病理变化及其病因、病机、病理演变规律及相关的中医诊断、治疗原则和方法。
中医骨伤学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内经》、《黄帝内经》等古典医书中就有关于骨伤的记载。
在治骨伤方面,中医学家形成了一系列独特的理论体系、诊断方法和治疗技术。
在丰富的理论基础上,中医骨伤学通过辨证施治,运用针灸、推拿、草药、外治法(如跌打损伤的外治法)等方法,对骨伤疾病进行治疗,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二、中医骨伤学的基本概念1. 骨伤的概念骨伤是指人体遭受外力作用或因病理因素导致骨骼及相关软组织(如肌肉、骨膜、关节等)发生病变、损伤的一种疾病。
2. 骨伤的分类按照受伤后的病理改变,骨伤可分为骨折、关节脱位、软组织损伤等不同类型。
3. 骨伤的病因常见的骨伤病因包括外伤、摔打、跌倒、扭伤等外因,也有内因如骨质疏松、骨髓炎、骨肿瘤等。
此外,在中医看来,情志失调也可造成气血不畅,导致骨伤发生。
4. 骨伤的临床表现骨伤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疼痛、肿胀、活动受限、畸形等症状。
5. 骨伤的诊断中医骨伤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骨折部位、病因和病史等进行综合分析判断。
6. 骨伤的治疗中医治疗骨伤主要包括挽骨复位、疏通经络、活血化瘀、祛风除湿等方法。
常用的治疗手段包括针灸、推拿、热敷、外敷等。
三、中医骨伤学的理论基础1. 经络学说中医骨伤学以经络学说为理论基础。
在中医理论中,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经络的畅通与否直接影响着气血的调畅及病变的发生。
因此,在骨伤的治疗中,通过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可有效改善受伤部位的病理状态,促进愈合。
2. 气血学说根据中医的气血学说,气血是构成人体的重要物质基础,对身体的功能活动有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在骨伤中,气血的调畅与否与伤损部位的康复密切相关。
因此,治疗骨伤时需要调和气血、促进气血运行的活动,以加速组织修复,促使骨折的愈合。
名词解释:1.骨折:骨的连续性和完整性遭到破环者,称为骨折2.脱位:关节遭受外力作用,使构成关节的骨端关节面脱离正常位置,引起功能障碍者,称为脱位。
3.石膏临界点:指石膏的硬化、定型阶段,一般需要10~20分钟。
4.骨骺损伤是小儿和青少年骨骼发育停止以前的一种特殊损伤。
5.骨折畸形愈合:骨折发生重叠、旋转、成角而愈合,称骨折畸形愈合。
6. 解剖复位:骨折之畸形和移位完全纠正,恢复了骨的正常解剖关系,对位(两骨折端的接触面)和对线(两骨折段在纵轴上的关系)完全良好时,称为解剖复位。
7. 功能复位:骨折复位虽尽了最大努力,某种移位并未完全纠正但骨折在此位置愈合后对肢体功能无明显妨碍者称为功能复位。
8. 弹性固定:脱位后,骨端位置改变,关节周围未撕裂的肌肉痉挛、收缩,可将脱位后的骨端保持在特殊位置上,对脱位关节作被动运动时,虽有一定活动度,但存在弹性阻力,当除去外力后,脱位的关节又回复到原来的特殊位置。
知识点1.小夹板最初记载在葛洪《肘后救卒方》。
2.现存最早的骨科专着《仙授理伤续断秘方》。
3.《诸病源候论》对伤科学的描述,清创疗方四要点:清创要早,要彻底,要正确的分层缝合,要正确包扎为后世清创手术奠定了理论基础。
4.华佗的贡献:发明了麻沸散,施行于剖腹手术、刮骨术,还创立了五禽戏,似今练功疗法,可运用于骨伤科疾病之康复。
5.直接暴力引起骨折的特点:多为横断骨折火粉碎性骨折,骨折处的软组织损伤较严重;间接暴力引起骨折的特点:多在骨质较弱处造成斜形骨折或螺旋形骨折,骨折处的软组织损伤较轻。
6.骨折的内因:年龄和健康状况;骨的解剖位置和结构状况;骨骼病变。
外因:直接暴力;间接暴力;筋肉牵拉;疲劳骨折。
7.骨折的类型:根据骨折线的形态分为横断骨折、斜形骨折、螺旋形骨折、粉碎骨折、青枝骨折、嵌插骨折、裂缝骨折、骨骺分离、压缩骨折。
移位的方式:成角移位、侧方移位、缩短移位、分离移位、旋转移位。
8.骨折的特有体征:畸形、骨擦音、异常活动(假关节活动)。
题型:一名词解释(10*2’)二单选(30*1’)三简答(6*5’)四问答(2*10’)中医骨伤科基础重点名词解释:1、传达暴力:(P7)传达暴力多由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纵向轴心作用力形成,易发生在四肢和脊柱。
2、筋缩:(P29)指筋伤后出现缩短现象,多见于损伤后关节固定时间较长,发生粘连,挛缩造成关节活动受限。
3、筋萎:(P29)指筋伤后筋腱功能减弱,萎软无力。
4、筋断:(P78)指肌肉肌腱,韧带,神经核血管等断裂。
5、中心脱位:(P79)指杵骨穿破臼底,从臼底脱出关节者,可见于髋关节。
6、放射痛:(P68)有些疾病除局部疼痛外,亦可在病灶的周围出现疼痛,称为放射痛。
7、托马斯征:(P131)又称髋关节屈曲挛缩试验,用于检查髋关节屈曲挛缩畸形。
8、肘后三角:(P126)肘关节屈曲90°时,肱骨内上踝,外上课和尺骨鹰嘴突三点的连线构成的等腰三角形,称肘后三角。
9、反射性膀胱:(P155)膀胱充满时下腹部有胀感,有时出现轻微头胀,出汗或其他不适,抓摸大腿内侧,腹股沟或会阴部皮肤等刺激,常可诱起排尿。
10、皮肤牵引:(P240)利用粘贴于皮肤的粘胶条(或乳胶海绵条)使牵引力直接作用于皮肤,间接牵拉肌肉和骨骼,而达到患肢复位,固定与休息的目的。
11、撬拨复位法:(P348)凡采用手法不易整复的撕脱骨折、关节内骨折、关节邻近骨折或脱位,可用钢针穿过皮肤,对骨折块或关节部分作撬拨复位。
在撬拨复位过程中,常需牵引或手法复位相配合。
12、假关节:(P97)假关节活动,指间关节部位出现类似关节的异常活动,见于骨折不愈合或先天性骨缺损者。
13、克氏骨圆针:(P261)直径0.6~3.0毫米,长70~280毫米的骨圆针。
14、骨牵引术:(P242)骨牵引系通过穿入骨骼内的骨圆针或牵引钳,使牵引力直接作用于骨骼,而起复位、固定与休息作用。
15、拾物实验:(P116)本试验主要用于检查小儿脊柱前屈功能前屈功能有无障碍。
一、小题1<1>.中医骨伤科学古属“疡医”范畴,又称“接骨”“正骨”“正体”“伤科”。
2<4>.唐.·蔺道人..........,其中提出了正确复位、夹板固定、内外用药...著《仙授理伤续断秘方》是我国现存第一部骨伤科专著和功能锻炼的治疗大法....,首次描述髋关节脱位,并分为“从档内处”(前脱位)和“从臀上出”(后脱位)两种,利用手牵足蹬法复位。
3<6>.元·危亦林《世医得效方》首.载其创.的“悬吊复位法.....”。
明.·薛己....》中序云:“肢体损于外,则气血伤于内,营卫有所不贯,脏腑由之不和。
”..撰《正体类要4<6>.清.·吴谦..手法归纳为摸、接、端、提、推、拿、按、摩八法..。
....·正骨心法要旨》将正骨..等著《医宗金鉴5<9>.损伤的分类.....:1.) 按损伤部位....分:外伤(皮肉筋骨脉)和内伤(脏腑损伤以及脏腑、气血、经络功能紊乱)。
2.) 按损伤性质....分:急性损伤(急骤暴力所致)和慢性损伤(劳逸失度或者体位不正确)。
3.) 按受伤时间....分:新伤(2~3周内)和旧伤(/宿伤)。
4.) 按受伤部位破损情况........分:闭合性损伤(钝性暴力损伤而无外部创口)和开放性损伤(锐器、火器或钝性暴力,皮肤、粘膜破损,深部组织与外界相通)。
5.) 按受伤程度....(取决于致伤因素的性质、强度、作用时间长短,受伤部位及其面积大小、深度)分:轻伤和重伤。
6.) 按伤者的职业特点.......分:生活性损伤、运动性损伤、工业性损伤、农业性损伤和交通性损伤。
7.) 按致伤因素的理化性质.........分:物理性损伤、化学性损伤和生物性损伤。
6<10>.损伤的外因.....主要是外力伤害,包括直接暴力,间接暴力,肌肉过度强烈收缩和持续劳损四种。
7<11>.损伤的内因.....是指由于人体内部变化的影响而致损伤的因素,包括年龄、体质、解剖结构、先天因素、病理因素、职业工种和七情内伤等。
中医骨伤科学知识点总结名词解释1、损伤:是指人体受到外界各种创伤性因素引起的皮肉、筋骨、脏腑等组织结构的破坏,及其带来的局部和全身性反应。
2、骨擦音:无嵌插的完全性骨折,当摆动或触摸骨折的肢体时,两断端互相摩擦可发生响声或摩擦感,称骨擦音。
3、骨病:骨骼、关节及其周围筋肉的疾病,称为骨病。
4、清创术:就是清除伤口内的异物、坏死组织和细菌,使污染伤口转变成为干净伤口,缝合后使之能一期愈合。
5、骨折:骨的完整性或连续性遭到破坏者,称为骨折。
6、脱位:凡构成关节的骨端关节面脱离正常位置,引起关节功能障碍者,称为脱位。
7、骨性关节炎:是一种慢性关节疾病,又称增生性关节炎、肥大性关节炎、老年性关节炎、骨关节病、软骨软化性关节病等:它的主要病变是关节软骨的退行性变和继发性骨质增生。
8、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是以骨量减少、骨的微观结构退化为特征的,致使骨的脆性增加以及易于发生骨折的全身性骨骼疾病。
9、筋伤:各种暴力或慢性劳损等原因所造成筋的损伤,统称为筋伤。
10、筋断裂:系指外力作用于肢体,造成肌肉、肌腱、韧带的断裂,伤后导致肢体严重的功能障碍和明显的局部疼痛、肿胀、瘀斑、畸形等临床表现。
11、肩关节周围炎:是一种以肩痛、肩关节活动障碍为主要特征的筋伤,简称“肩周炎”。
12、肱骨外上髁炎:亦称肱桡关节滑囊炎、肱骨外髁骨膜炎,因网球运动员较常见,故又称网球肘。
13、腕管综合征:是由于正中神经在腕管中受压,而引起的以手指麻痛乏力为主的症候群。
14、弹性固定:脱位后,关节周围的肌肉痉挛收缩,可将脱位后骨端保持在特殊的位置上,对该关节进行被动活动时,仍可轻微活动,但有弹性阻力,被动活动停止后,脱位的骨端又恢复原来的特殊位置。
这种情况称为弹性固定。
15、解剖复位:骨折之畸形和移位完全纠正,恢复了骨的正常解剖关系,对位(指两骨折端的接触面)和对线(指两骨折段在纵轴上的关系)完全良好时,称为解剖复位。
16、功能复位:骨折复位虽尽了最大努力,某种移位仍未完全纠正,但骨折在此位置愈合后,对肢体功能无明显妨碍者,称为功能复位。
中医骨伤科基本知识介绍及常见疾病防治从治疗方式以及治疗病症目标来说,中医骨科以及西医骨科并没有根本区别,其主要原因则是由于西医骨科在现代化治疗过程中,同样会使用中医骨科的方法治疗远端骨折;中医骨科医生也会采用现代化骨科的方法治疗复杂性骨折问题。
一、中医骨伤科基本知识(一)什么是中医骨伤科中医骨伤科隶属于临床医学领域中是目前比较重要的防止骨折、伤筋、脱位和内伤的专业学科,严格来说中医骨伤科并不完全属于中医领域,因为该科室的建立和发展是基于中医治疗理论,但是所使用的治疗技术和方法,则充分结合了现代化医学以及其他学科领域的专业知识,所以中医骨伤科包含中药学、方剂学、正常人体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生物化学、生理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中医基础理论、金匮要略、中医临床思维训练、临床实践方法学讲座、中医内科病因病机学、中医内伤杂病临床研究、中医药临床研究实践与应用、温病学、中医各家学说、诊断学基础、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诊断学、药理学、内经、伤寒论、中医儿科学、针灸学、推拿学、西医内科学、西医外科学等。
(二)与西医骨科的区别从本质上来看,中医骨伤科是中医分科的一种,其治疗方式与探病流程与西医骨科十分相似,以及人体免疫系统的相关病症,因此中医骨伤科的常见治疗病症包含腰椎间盘突出症、腰腿痛、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痛风等。
相比西医的骨科来说,中医骨伤科诊断利用望闻问切,在治疗过程中,主要使用中药、正骨、按摩、针灸以及夹板固定等方式治疗疾病;而西医骨科诊断利用视触叩听、影像学和实验室检查,在治疗骨骼疾病时,主要利用手术的方式,并结合内外固定法医治,而相对复杂性创伤西医的治疗方法相对比较优越成熟,但是中医骨伤科由于使用中医整体系统化的疗法,可以在不开刀手术的情况下治疗病症,对于患者身体的损害和影响相对较小,并且中医治疗相对比较灵活,能够更快的让患者恢复骨骼功能。
二、中医骨伤科常见疾病防治(一)辨证在中医骨伤科常见病症治疗过程中,腰间盘突出的病症是中老年群体的高发病症种类之一,所以医生要根据患者的身体素质和病症特点选择适合的治疗方法,首先需要分辨患者病症的种类。
期末整理(前数字为书上页码)(张琥/杨松斌)第一章中医骨伤科发展简史1中医骨伤科是研究防治人体皮、肉、筋、骨损伤与疾患的一门科学。
中医骨伤科古称“接骨”、“正体”、“正骨”、“伤科”。
[新石器时代]外伤科名医:俞跗。
2 [周]医生分为:食、疾、疡、兽。
[战]《五十二病方》最早记载:破伤风;水银膏治疗外伤感染。
3 [西汉]淳于意记录的完整伤科病案:堕马致伤;举重致伤。
[汉]华佗精通方药、针灸、养生,更擅长外伤科手术。
[晋]葛洪《肘后救卒方》最早记录:下颌关节脱臼手法整复方法;竹片夹板固定骨折。
4 [唐]蔺道人《仙授理伤续断秘方》: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骨伤科专著。
5 [清]吴谦《医宗金鉴》:正骨八法——摸、接、端、提、推、拿、按、摩。
6 [清]王清任《医林改错》:尤善活血化瘀,如血府逐瘀汤、膈下逐瘀汤、少腹逐瘀汤、身痛逐瘀汤、通窍活血汤。
9 第二章损伤的分类(1)按发生过程和外力作用性质:急性损伤;慢性劳损(2)受伤部位的皮肤/粘膜是否破损:闭合性;开放性(3)按致伤因素的性质分类:物理(外力、高热、冷冻、电流)、化学、生物第三章损伤的病因病机10 损伤的外因:(按外力性质)直接/间接暴力、肌肉强烈收缩和持续劳损15 损伤与气血的关系:气血损伤的关系是损伤病机的核心内容。
(1)伤气:(轻)气滞、气虚、(重)气闭、气脱(2)伤血:血瘀(痛点固定不移)第四章辨证诊断21骨折、脱位的症状与体征:(1)一般:①疼痛;②肿胀;③功能障碍(2)特殊:①畸形;②骨擦音;③异常活动;④关节盂空虚;⑤弹性固定22 骨病的疼痛性质:(1)疼痛(2)肿胀(3)肢体功能27 望诊(望局部)(1)望畸形(2)望肿胀、瘀斑(3)望创口(4)望肢体功能28 局部闻诊(选)(1)听骨擦音(2)听骨传导音(3)听入臼声(4)听伤筋/关节声(5)听啼哭声(6)听创伤皮下气肿音30摸诊的意义:概念——通过医者的手对损伤局部的认真触摸,可帮助了解损伤的性质,有无骨折、脱位,以及骨折、脱位的移位方向等。
1.中医骨伤科学是一门防治骨关节及其周围筋肉损伤与疾病的学科。
2.晋·葛洪·《肘后救卒方》,最早记颞颌关节脱位复位,论述开放性伤口早期处理重要性。
3.蔺道人·《仙授理伤续断秘方》现存最早骨伤专著,分述骨折、脱位、内伤三大证型,提出正确复位、夹板固定、内外用药和功能锻炼的治疗大法。
4.危亦林·《世医得效方》·最早用“悬吊复位法”治疗脊柱骨折。
——5.清·吴谦·《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手法:摸、接、端、提、推、拿、按、摩。
6.内伤是指脏腑损伤及暴力所引起的气血、脏腑、经络功能紊乱而出现的各种损伤内证。
7.急性损伤是指急骤的暴力所引起的损伤。
慢性劳损是指劳逸失度或体位不正确,导致外力长期累积于人体所致的损伤。
8.外伤四因:直接暴力、间接暴力、肌肉过度强烈收缩、持续劳损。
9.病机:①气滞:多见胸部屏伤或挫伤。
特点是外无肿形,痛无定处,自觉疼痛范围较广,体表无明确压痛点。
②血瘀:血瘀出现局部肿胀、疼痛。
疼痛性质如针刺刀割,痛点固定不移,是血瘀最突出的一个症状。
10.肝主筋(手足拘挛、肢体麻木、屈伸不利),肝藏血,肾主骨。
11.颈部:颈椎间孔挤压试验、臂丛神经牵拉试验;胸腰背部:直腿抬高试验;肩部:搭肩试验(肩关节内收试验);膝部:挤压研磨试验。
12.骨伤初期:伤后1-2周内;中期:伤后3-6周期间;后期:伤后7-8周后。
——13.夹板固定适应证:①四肢闭合性骨折;②四肢开放性骨折(创面小,经处理伤口闭合者)③陈旧性四肢骨折运用手法整复者14.夹板固定后注意事项:①抬高患肢,以利肿胀消退②密切观察伤肢血运情况③注意询问骨骼突出处有无灼痛感④注意经常调节扎带的松紧度⑤定期进行X线检查了解骨折是否发生再移位⑥指导患者进行合理的功能锻炼15.骨牵引:又称为直接牵引,系利用钢针或牵引钳穿过骨质,使牵引力直接通过骨骼而抵达损伤部位,并起到复位、固定与休息的作用。
中医骨伤重点名词解释:一、骨折特征:1畸形:骨折时常因暴力作用、肌肉或韧带牵拉、搬运不当使断位移位,出现肢体形状改变,而产生畸形。
2骨擦音:由于骨折断端相互触碰或摩擦而产生,一般在局部检查时用手触摸骨折处而感觉到。
3异常活动:骨干部无嵌插的完全骨折,可出现同关节一样能屈曲旋转的不正常活动,又称假关节活动。
二、缺血性肌挛缩:是筋膜间隔区综合征产生的严重后果。
上肢多见于肱骨髁上骨折或前臂双骨折,下肢多见于姑姑髁上或胫骨上端骨折。
上、下肢的重要动脉损伤后,血液供应不足或包扎过紧超过一定时限,前臂或小腿肌群因缺血而坏死。
由于神经麻痹,以及肌肉坏死经过机化后形成瘢痕组织,肢体逐渐挛缩而形成特有的畸形——爪形手、爪形足,可造成严重的残废。
三、脂肪栓塞:为少见而严重的骨折并发症。
成人骨干骨折,骨髓腔内血肿张力过大,骨髓脂肪侵入血流,形成脂肪栓塞堵塞血管,可以引起肺、脑等重要脏器或组织的缺血,因为危及生命。
四、坠积性肺炎:下肢和脊柱骨折,须长期卧床,致肺功能减弱,痰涎积聚,咳出困难,可引起呼吸系统感染。
老人常因此而危及生命,故患者在卧床期间应多作深呼吸,或主动按胸咳嗽帮助排痰,注意练功活动。
五、孟氏骨折:即尺骨上1/3骨折合并桡骨头脱位定义:尺骨半月切迹以下的上1/3骨折,桡骨头同时自肱桡关节、桡尺关节脱位,而肱尺关节没有脱位。
临床三型:(一)伸直型比较常见,多发生儿童。
肘关节伸直或过伸位跌倒,前臂旋后掌心触地。
作用力顺肱骨传向下前方,先造成尺骨斜形骨折,残余暴力转移于桡骨上端,迫使桡骨头冲破,滑出环状韧带。
向前外方脱位。
骨折断端向掌侧及桡侧成角。
成人直接暴力打击造成骨折,骨折为横断或粉碎型。
(二)屈曲型多见于成人。
肘关节微屈曲,前臂旋前位掌心触地,作用力先造成尺骨横断或短斜型骨折,并突向背侧、桡侧成角,桡骨头向后外方滑出。
(三)内收型多发生幼儿。
肘关节伸直,前臂旋前位,上肢略内收位向前跌倒,暴力自肘内方推向外方,造成尺骨喙突处横断或纵行劈裂骨折,移位较少,而桡骨头向外侧脱位。
中医骨伤科学复习重点第一章总论中医骨伤科学就是一门防治骨关节及其周围筋肉损伤与疾病得学科、第一章:发展史1、晋·葛洪《肘后救卒方》最早记载下颌关节脱臼得手法整复方法,适用夹板固定。
2、《五十二病方》最早记载破伤风3、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提出清创四要点:清创要早、要彻底、要正确得分层缝合,正确包扎4、蔺道人《仙授理伤续断秘方》就是我国现存最早得一部骨伤科专著。
5、元·李仲南《永类欽方》首创过伸牵引加手法复位治疗脊柱屈曲型骨折。
6、元·危亦林《世医得效方》最早施用“悬吊复位法“。
7、清·吴谦《医宗金鉴》将正骨手法归纳为:摸、接、端、提、推、拿、按、摩八法、第二章损伤得分类与病因病机损伤:就是指人体受到外界各种创伤性因素引起得皮肉、筋骨、脏腑等组织结构得破坏,及其1、损伤得病因:外力伤害(直接暴力、间接暴力、肌肉过度强烈收缩、持续劳损)、外感六淫、邪毒感染、内因(年龄、体质、解剖结构、先天因素、病理因素、职业工种、七情内伤) 2.损伤病机: 明·薛己《正体类要》:“肢体损于外,则气血伤于内,营卫有所不贯,脏腑由之不与。
”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第三章诊断一、损伤得症状体征1。
一般症状体征:疼痛、肿胀青紫、功能障碍2。
特殊症状体征:畸形、骨擦音(骨折得主要体征之一)、异常活动、关节盂空虚、弹性固定二.骨病得症状体征骨病:骨骼、关节及其周围筋肉得疾病1.一般症状体征:疼痛、肿胀、功能障碍2.畸形、肌肉萎缩、筋肉挛缩、肿块、疮口与窦道三。
骨与关节检查法1。
肌张力:在静止状态时肌肉保持一定程度得紧张度。
0级:肌肉无收缩(完全瘫痪)Ⅰ级:肌肉有轻微收缩,但不能够移动关节(接近完全瘫痪)Ⅱ级:肌肉收缩可以带动关节水平方向运动,但不能对抗地心引力(重度瘫痪)Ⅲ级:能抗地心引力移动关节,但不能抵抗阻力(轻度瘫痪)Ⅳ级:能抗地心引力运动肢体,且能抵抗一定强度得阻力(接近正常)Ⅴ级:能抵抗强大得阻力运动肢体(正常)2.临床检查方法用途:摸压痛、摸畸形、摸肤温、摸异常活动、摸弹性固定、摸肿块手法:触摸法,挤压法、叩击法、旋转法、屈伸法、摇晃法3、关节活动范围测量:中立位0°法、邻肢夹角法第四章治疗方法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