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教材电子版
- 格式:doc
- 大小:142.50 KB
- 文档页数:29
《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一、总论统计就是指对与某一现象有关得数据得搜集、整理、计算与分析等得活动。
一般理解为三个含义:统计工作、统计资料与统计学。
统计工作就是指利用科学得方法搜集、整理、分析与提供关于社会经济现象数量资料得工作得总称。
统计资料就是指通过统计工作取得得、用来反映社会经济现象得数据资料得总称。
统计学就是指研究如何对统计资料进行搜集、整理与分析得理论与方法得科学。
三者得关系:联系:1、统计工作与统计资料就是统计活动过程与活动成果得关系。
2、统计工作与统计学就是统计实践与统计理论得关系。
3、统计工作就是先于统计学而发展起来得。
(一)统计学中得基本概念P41、总体与总体单位ﻩ(1)总体:凡就是客观存在得,在同一性质基础上结合起来得许多个别事物得整体就就是统计总体,简称总体。
(2)总体单位:构成统计总体得个别事物称总体单位。
一个统计总体中所包括得单位数如果就是有限得,称为有限总体;如果就是无限得,则称为无限总体。
对无限总体不能进行全面调查,只能调查其中一小部分,据以推算总体;对有限总体既可以进行全面调查,也可以只调查其中得一部分单位。
总体就是由总体单位构成得,但就是总体与总体单位得概念不就是固定不变得,随着研究目得得不同,总体与总体单位也会由所不同。
2、指标与标志指标就是反映总体现象数量特征得概念。
指标还可以就是反映总体现象数量特征得概念及其具体数量。
都能用数值表示。
如:GDP、人口数等。
标志就是说明总体单位特征得名称。
可分为:品质标志,不能用数值表示,如性别、民族等;数量标志,可以数值表示,如年龄、工资等。
指标与标志得区别:1、指标就是说明总体特征得;而标志就是说明总体单位特征得。
2、标志可以分为不能用数值表示得品质标志与能用数值表示得数量标志两种;而指标都就是用数值表示得,没有不能用数值表示得指标。
联系:1、有许多指标得数值就是从总体单位得数量标志值汇总而来得。
2、指标与数量标志之间存在着变换关系。
《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辅导人:王力统计基础知识第一章总论第二章统计调查第三章统计整理第四章统计指标第五章时间序列第六章统计指数第七章抽样调查基础知识第八章统计分析基础知识第一章:总论本章知识点:1、统计的涵义2、统计中三组基本概念3、统计的任务及统计过程一、统计的涵义统计:指对某一现象有关的数据的搜集、整理、计算和分析等的活动。
现实中有三种涵义:统计工作、统计资料、统计学。
三者关系:①统计工作与统计资料是统计过程与活动的成果的关系;统计工作活动的目的就是取得统计资料;统计资料的取得必须依靠统计工作来进行。
②统计工作与统计学是统计实践与统计理论的关系。
统计学一方面是统计工作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概括,另一方面又指导统计工作的实践。
③统计工作是先于统计学而发展起来的。
也就是说先实践,再形成理论。
二、统计中常用的三组概念(一)总体与总体单位总体是将同一性质基础上结合起来的许多个别事物的整体,也叫统计总体,简称总体。
总体单位:构成总体的每一个事物的总称。
关系:总体是由总体单位构成的,根据研究事物和对象的不同,有时总体单位也可以构成总体。
举例:20XX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如果要研究全国人口年龄、性别等情况,那么全国所有的人口就成了我们要研究的总体了,那么每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口数就是总体单位。
如果我们研究的范围缩小为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话,那么此时又变成了总体,而不是总体单位了。
再如我们想知道岳阳20XX年8月止,全市产值过2000万元的1331家规模以上工业生产情况,那么全市1331家产值过2000万的企业就是我们需要统计的总体,每一个企业就是构成总体的总体单位。
当要研究某一个企业内部问题,如企业职工工资待遇等情况,那么这个企业的所有职工成了统计总体,每个职工则为总体单位。
结论:总体和总体单位随着研究的对象改变是可以相互转换的。
(二)指标与标志•指标:反映总体现象数量特征的概念。
•标志:用来说明总体单位特征的名称。
第一章总论第一节统计的相关概念一、统计的产生与发展统计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已有悠久的历史,它是随着人类社会活动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一般认为统计包括统计实践活动和统计理论两大部分。
自从有了国家,就有了统计实践活动。
在我国,据《书经·禹贡篇》记载,公元前2200年,大禹曾经“平水土,分九州,数万氏”。
其中,九州表记述了九州的基本土地状况,被西方经济学家推崇为“统计学最早的萌芽”。
西周时就建立了较为系统的统计报告制度。
秦时曾将"欲强国知十三数及自然资源等"作为治国强邦的依据。
在国外,埃及在建造金字塔时,曾对全国人口、财产进行过普查。
但在当时,未曾有学者从事过统计理论的研究,也就一直没有形成系统的统计学。
随着社会的发展,统计的范围逐渐由人口、土地扩大到工业、商业、贸易、金融、保险、交通等各方面,统计理论也随之产生和发展起来。
其间,出现了各种不同的学派和观点。
一般地,统计史学家把17 世纪初的统计学称为古典统计学,把引入了概率论的统计学称为近现代统计学。
古典统计学又分为德国的国势学派和英国的政治算术学派,近现代统计学又分为数理统计学派和社会统计学派。
这些统计学派构成了统计学历史的主体,各种不同学派中的科学的观点及内容构成了现代统计学的基础。
二、统计的涵义统计,是指对与某一现象有关的数据进行搜集、整理、计算和分析等的活动。
在不同的场合,“统计”一词可以有不同的涵义。
就目前而言,统计有三种涵义,即统计工作、统计资料和统计学。
统计工作,即统计实践活动,指的是利用科学的方法,对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方面的信息资料进行搜集、整理和分析的工作过程。
如,各级统计部门对其所属地区的工业、农业、服务业等方面的数据资料进行的搜集、整理和分析的工作就是统计工作;某一社会机构或个人为了了解某方面的社会经济现象而收集、整理和分析相关资料也属于统计工作。
统计资料,是在统计工作中取得的、反映社会现象的各项数据资料以及与之相关的其他实际资料的总称。
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第一章总论一、统计的含义:统计工作、统计资料、统计学。
1.统计工作:利用科学的方法,对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方面信息资料进行搜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就是统计工作。
2.统计资料:在统计工作中取得的、反映社会现象的各项数据资料以及与之相关的其他实际资料的总称。
3.统计学:研究如何对统计资料进行搜集、整理和分析的理论与方法的科学,其研究对象是统计研究所要认识的客体。
二、统计学的三个基本概念:总体与个体;指标与标志;变异与变量。
1.总体:是指客观存在的、在某种共性基础上由许多各别事物结合起来的整体。
2.个体:又称总体单位,是指构成统计总体的各别事物的总称。
3.总体与个体的关系:总体是由个体构成的,但总体和个体的概念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研究目的不同,总体和个体也会有所不同。
4.样本是从总体中抽取出来,作为这一总的代表部分个体组成的集合体。
样本一具有以下特点:样本单位必须取自总体内部;从一个总体中可以抽取许多种不同的样本;样本是总体的代表;对样本进行调查是为了对总体进行推断。
5.指标是说明总体数量特征的概念。
6.标志是说明个体特征的名称。
标志按其性质不同,可以分为品质标志与数量标志。
品质标志表示事物的品质属性特征,是不能用数值表示的,数量标志表示事物的数量特征,是可以用数值表示的。
标志的具体表现是在标志名称之后所表明的属性或数值,称为标志值。
7.标志在同一总体不同个体之间的差别就称为变异。
8.同时具备:同质性、大量性、差异性三个特征,才能形成总体。
9.数量变异标志称为变量。
数量变异标志的表现形式是具体的数值,称为变量值。
10.按变量值的连续性可把变量分为连续变量与离散变量两种。
三、统计的工作过程包括: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统计分析四个阶段。
第二章统计调查一、科学的调查方法有组织地、有计划地、系统地向客观实际搜集统计资料的工作过程。
1.搜集统计资料的工作一般分为两种:原始资料、次级资料。
统计基础部分第一章总论第一章题量少,07、08年分值占3分左右,但是很重要。
本章学习概要:需要掌握的内容:1、总体与总体单位(提示:判别,把握总体和总体单位的关系)2、指标和标志的概念(提示:判别)及两者区别3、总体的基本特征(同质性、大量性、差异性)4、连续变量和离散变量的概念(提示:会区别)第一节统计的涵义一、统计的概念、统计的三种涵义●统计,是指对与某一现象有关数据的搜集、整理、计算和分析等的活动(因此“搜集”即:统计调查是统计工作的基础阶段)。
●在实际应用中,统计的涵义是指统计工作、统计资料与统计学。
二、统计工作、统计资料、统计学三者之间的关系●统计工作与统计资料是统计活动过程与统计活动成果的关系。
●统计工作与统计学是统计实践与统计理论的关系●统计工作是先于统计学发展起来的。
第二节统计学中的基本概念一、总体与总体单位●总体是客观存在的,同一性质基础上结合起来的许多个别事物的整体,是统计总体,简称总体。
●构成统计总体的个别事物称为总体单位●总体与总体单位的概念不是固定不变,随着研究目的的不同,可以改变。
例题讲解:例1.1:对某市工业企业职工收入情况进行研究,总体是:DA. 每个工业企业B. 该市全部工业企业C. 每个工业企业的全部职工D. 该市全部工业企业的全部职工(总体)例1.2:要了解某工业企业职工的文化水平,则总体单位是:BA .该工业企业的全部职工(总体)B 该工业企业的每一个职工(总体单位)C 该工业企业每一个职工的文化程度D 该企业全部职工的平均文化程度例1.3:构成总体,必须具备:DA. 总体性、数量性与同质性B. 总体性、同质性与差异性C. 社会性、同质性与差异性D. 同质性、大量性与差异性例1.4 总体的基本特征有()()()()()。
A.同质性B.大量性C.差异性D.相对性E.绝对性(06年考题)二、指标与标志●指标是反映总体现象数量特征的概念。
●标志是指总体中各单位所共同具有的属性和特征。
《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一、总论统计是指对与某一现象有关的数据的搜集、整理、计算和分析等的活动。
一般理解为三个含义:统计工作、统计资料和统计学。
统计工作是指利用科学的方法搜集、整理、分析和提供关于社会经济现象数量资料的工作的总称。
统计资料是指通过统计工作取得的、用来反映社会经济现象的数据资料的总称。
统计学是指研究如何对统计资料进行搜集、整理和分析的理论与方法的科学。
三者的关系:联系:1、统计工作与统计资料是统计活动过程与活动成果的关系。
2、统计工作与统计学是统计实践与统计理论的关系。
3、统计工作是先于统计学而发展起来的。
(一)统计学中的基本概念P41、总体与总体单位(1)总体:凡是客观存在的,在同一性质基础上结合起来的许多个别事物的整体就是统计总体,简称总体。
(2)总体单位:构成统计总体的个别事物称总体单位。
一个统计总体中所包括的单位数如果是有限的,称为有限总体;如果是无限的,则称为无限总体。
对无限总体不能进行全面调查,只能调查其中一小部分,据以推算总体;对有限总体既可以进行全面调查,也可以只调查其中的一部分单位。
总体是由总体单位构成的,但是总体和总体单位的概念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研究目的的不同,总体和总体单位也会由所不同。
2、指标与标志指标是反映总体现象数量特征的概念。
指标还可以是反映总体现象数量特征的概念及其具体数量。
都能用数值表示。
如:GDP、人口数等。
标志是说明总体单位特征的名称。
可分为:品质标志,不能用数值表示,如性别、民族等;数量标志,可以数值表示,如年龄、工资等。
指标与标志的区别:1、指标是说明总体特征的;而标志是说明总体单位特征的。
2、标志可以分为不能用数值表示的品质标志与能用数值表示的数量标志两种;而指标都是用数值表示的,没有不能用数值表示的指标。
联系:1、有许多指标的数值是从总体单位的数量标志值汇总而来的。
2、指标与数量标志之间存在着变换关系。
3、变异与变量P6标志在同一总体不同总体单位之间的差别就称变异。
《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一、总论统计是指对与某一现象有关的数据的搜集、整理、计算和分析等的活动。
一般理解为三个含义:统计工作、统计资料和统计学。
统计工作是指利用科学的方法搜集、整理、分析和提供关于社会经济现象数量资料的工作的总称。
统计资料是指通过统计工作取得的、用来反映社会经济现象的数据资料的总称。
统计学是指研究如何对统计资料进行搜集、整理和分析的理论与方法的科学。
三者的关系:联系:1、统计工作与统计资料是统计活动过程与活动成果的关系。
2、统计工作与统计学是统计实践与统计理论的关系。
3、统计工作是先于统计学而发展起来的。
(一)统计学中的基本概念P41、总体与总体单位(1)总体:凡是客观存在的,在同一性质基础上结合起来的许多个别事物的整体就是统计总体,简称总体。
(2)总体单位:构成统计总体的个别事物称总体单位。
一个统计总体中所包括的单位数如果是有限的,称为有限总体;如果是无限的,则称为无限总体。
对无限总体不能进行全面调查,只能调查其中一小部分,据以推算总体;对有限总体既可以进行全面调查,也可以只调查其中的一部分单位。
总体是由总体单位构成的,但是总体和总体单位的概念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研究目的的不同,总体和总体单位也会由所不同。
2、指标与标志指标是反映总体现象数量特征的概念。
指标还可以是反映总体现象数量特征的概念及其具体数量。
都能用数值表示。
如:GDP、人口数等。
标志是说明总体单位特征的名称。
可分为:品质标志,不能用数值表示,如性别、民族等;数量标志,可以数值表示,如年龄、工资等。
指标与标志的区别:1、指标是说明总体特征的;而标志是说明总体单位特征的。
2、标志可以分为不能用数值表示的品质标志与能用数值表示的数量标志两种;而指标都是用数值表示的,没有不能用数值表示的指标。
联系:1、有许多指标的数值是从总体单位的数量标志值汇总而来的。
2、指标与数量标志之间存在着变换关系。
3、变异与变量P6标志在同一总体不同总体单位之间的差别就称变异。
可分不变标志和变异标志。
不变标志是指对总体单位都有完全相同是具体表现的标志;变异标志是指在总体单位之间具有不同标志表现的标志。
数量变异标志称为变量。
数量变异标志的表现形式是具体的数值,称为变量值。
变异标志有品质便标志和数量变异标志之分。
4、总体单位基本特征:同质性、大量性、差异性。
数量变异标志称为变量。
数量变异标志的表现形式是具体的数值,称为变量值。
按变量值的连续性可把变量分为连续变量与离散变量两种。
连续变量的数值是连续不断的,相邻的两个值之间可作无限分割,即可取无限个值。
离散变量的两个变量值之间只能取有限个变量值。
在社会经济统计中,一般表现为只能取整数的变量为离散变量。
(二)统计的工作过程P8-9我国统计的基本任务是: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进行统计调查、统计分析提供统计资料和统计质询意见,实行统计监督。
统计的工作过程划分为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四个阶段。
1、统计设计是统计工作第一阶段,是保证统计工作质量的重要前提。
2、统计调查是整个统计工作的基础。
3、统计整理统计整理处于统计工作的中间环节,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4、统计分析是统计获得成果的阶段。
统计的认识过程是:从定性认识(统计设计)到定量认识(统计调查和统计整理),再到定量认识与定性认识相结合(统计分析)。
这种质一量一质的认识过程是统计的完整过程,虽然每个阶段有各自的独立性,但他们又是相互连接的统计过程,缺点哪个环节都会出现偏差。
二、统计调查。
统计调查是按照预定的目的和任务,运用科学的统计调查方法,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客观实际搜集统计资料的过程。
原始资料指向调查单位搜集的尚待汇总整理的个体资料,这些个体资料需要通过汇总、整理,形成反映总体特征的综合资料。
它是统计活动所取得的初级统计资料,是原始的统计信息。
次级资料是已经经过加工整理的资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总体现象。
是经过加工整理的二手资料。
统计调查的基本要求:准确性、及时性、以保证统计数据的质量。
统计调查的种类:1、按调查对象的范围不同,分为全面调查和非全面调查。
全面调查是对构成调查对象的所有单位进行逐一的、无一遗漏的调查,包括全面统计报表和普查。
非全面调查是对调查对象中的一部分单位进行调查,包括非全面统计报表、抽样调查、重点调查、典型调查。
非典型调查方法都叫抽样调查。
2、按调查登记的时间是否连续,分为连续调查和不连续调查。
连续调查是为了观察总体现象在一定时期内,(通常是一年内)的数量变化,它要求随着调查对象的发展变化,连续地进行调查登记。
不连续调查是间隔一个相当长的时间(通过是一年以上)所作的调查,一般是为对总体现象在一定时点上的状态进行研究。
3、按调查组织方式的不同,分为统计报表调查和专门调查。
统计报表是按照国家统一规定表示要求,自下而上地逐级提供统计资料的一种调查方式。
专门调查是为了研究社会经济现象某种情况或某项问题而专门组织的调查。
专门调查包括普查、重点调查、典型调查、抽样调查等。
(一)调查方案一般有以下五个方面内容:1、确定调查目的和任务;2、明确调查对象、调查单位和报告单位;3、制定调查项目和调查表;4、选择调查方式和方法;5、规定调查地点、时间、组织计划等。
1、确定调查目的:确定调查的目的就是明确在调查中要解决那些问题,通过调查要取得什么样的资料,取得这些资料有什么用途等。
2、明确调查对象、调查单位和报告单位。
调查对象是根据调查目的、任务确定的调查的范围,即所要调查的总体,它是由某些性质上相同的许多调查单位所组成的。
调查单位是所要调查的现象总体中的个体,即调查对象中的一个一个具体单位,它是调查中要调查登记的各个调查项目的承担着。
报告单位是负责向统计调查机关提交调查资料的单位。
3、制定调查项目和调查表。
调查项目是指对调查单位所要调查的主要内容,也就是调查单位的各个标志的名称。
调查单位和报告单位有时是一致的。
(三)统计调查的方式。
定期的统计报表。
是我国统计工作的一种重要的形式。
它是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自上而下地统一布置,自下而上的逐级按照统一要求提供基本统计资料的一种报告制度。
1、普查是专门组织的一次性的全面调查,用来调查属于一定时点上或时期内的现象的总量。
是一次性的,全面性的,周期性的。
普查的组织方式:一是组织专门的普查机构;二是由被调查单位填报。
在组织普查工作时,要遵守以下几点:第一,确定普查的标准时间。
第二,普查的登记工作应整个普查范围内同时进行,以保证普查资料的时效行、准确性,避免资料的搜集工作拖得太久。
第三,同类普查的内容和时间在历次普查中应尽可能保持连贯性。
2、重点调查P17重点调查:是一种非全面调查,它是对所要调查的总体中选择一部分重点单位进行调查。
重点调查能以较少的投入、较快的速度取得某些现象主要标志的基本情况或变动趋势。
非全面调查、重点单位。
3、抽样调查P17抽样调查:抽样调查是按随机原则从调查总体中选取一部分单位进行调查,用以推算总体参数的调查方式。
特点:按照随机原则抽取样本;根据样本的资料推断总体的数值。
应用范围:1、对一些不可能进行全面调查的现象,必须用抽样调查的方式取得资料。
2、对一些难于进行全面调查而又必须取得全面调查的社会现象。
3、对一些不要的进行全面调查的社会现象。
4、对普查等全面等调查资料的质量进行检验,可利用抽样调查方法。
它的不足之处,只能提供宏观数据或某些微观数据,不能提供地方各级领导机关所需要的某些数据。
4、典型调查。
是一种非全面调查,它是根据调查的目的与要求,在对被调查对象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有意识地选择若干具有典型意义的或有代表性的单位进行的调查。
这种调查由于受“有意识地选出若干有代表性的单位”的限制,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人们主管认识的影响。
5、结合运用。
在《统计法》中规定:统计调查应当以周期性普查为基础,以经常性抽样调查为主体,以必要的统计报表、重点调查、综合分析等为补充,搜集、整理基本统计资料。
(四)统计资料搜集的方法统计调查包括搜集原始资料和搜集次级资料,次级资料来源与原始资料。
原始记录:是按照统计、会计和业务三种核算的要求,通过一定的表格形式,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情况所作的最初的直接的数字或文字记载。
最初性、直接性。
初级资料搜集方法:直接观察法、报告法、面谈访问法、邮寄访问法、电话访问法和互联网访问法(CATI)。
面谈访问法分入户访问法和街上拦截访问法。
企业事业单位统计资料的搜集1、原始记录。
是按照统计、会计和业务三种核算的要求,通过一定的表格形式,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情况所作的最初性、直接性。
它是企业各项经济活动的真实记载或证明。
2、统计台帐的特点和分类,统计台帐是根据编制统计报表、满足经营管理需要而设置,按照时间的顺序进行登记、汇总或积累资料的账册。
其特点:按照时间的顺序对统计资料进行的登记。
随着时间的进程不断循序地汇总或积累资料。
统计台帐一般分为进度台帐和历史台帐。
在企业中,厂部、车间、班组都负担有分级管理的责任。
3、企业的内部报表,企业内部报表是指为满足企业各级领导和业务指挥生产、管理企业和填制国家统计报表的需要而设立企业内部统计报表。
4、报送形式:传统的报送方式,包括邮寄报送、电话报送、磁介质报送等方式。
计算机数据处理和远程传输。
其他报送方式。
统计调查误差,是指调查所得的统计数据与调查总体真值的差别。
统计调查误差分为登记误差和代表性误差。
登记误差是由于调查过程中各个有关环节上的工作不准确而产生的误差。
代表性误差,是指用部分总体单位的指标估计总体指标时,估计结果同总体实际指标之间的差别。
控制登记误差的方法:首先要制定科学的统计调查方案,使调查人员或填报人员能够明确执行,不致产生误解。
其次,要抓好调查方案的贯彻执行工作。
控制代表性误差的方法,在抽样调查中,要严格遵守随机原则,通过调查样本容量、改进抽样调查的组织形式等,从而达到控制代表性误差的目的。
三、统计整理(一)统计资料整理的内容和方法统计资料整理是统计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是根据统计研究的任务与要求,对调查所取得的各种原始资料,进行审核、分组、汇总,使之系统化、条理化、从而得到反映总体特征的综合资料的过程。
统计整理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P26-271、对原始资料进行审核与检查,如果发现被调查单位的资料不齐全或有差错,要及时查询订正。
2、对各项指标进行综合汇总,并按调查和分析目的的要求进行各种分组,汇总出各组单位数和各项指标的总数。
3、将汇总的结果编制成统计表与分析表,以便进一步分析和应用。
4、对统计资料进行系统积累。
统计整理的基本方法:是分组、汇总和编制统计图表。
(二)统计分组概念:是根据研究的任务和对象的特点,按照某种分组标志将统计总体分为若干组成部分。
注意三点:对象是总体;应有分组标志;对总体总体而言是“分”,对总体单位而言是“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