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为”的用法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4
文言文“为”用法考察摘要:文言文“为”是古汉语作品中使用频率比较高的常用词之一。
这个词的意义和用法具有既简单又复杂的特点,这种特点对于古汉语学习者,特别是初学者,掌握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我们对虚词“为”的虚化过程、主要用法作出系统的整理,并对其特殊用法做详细的介绍,以期对初中的文言文教学有所帮助。
同时,结合最新版的普通初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将课文中的典型“为”字例句摘出,并给予较为详细的注释,帮助学生提纲性地理清其脉络。
关键字:为虚化用法教学“为”是古汉语作品中使用频率较高的一个常用词。
“为”是“爲”的简体字。
甲骨文的“为”,右边是一头大象的完整图形,左边上方是一只手。
整个图形,用大象和手表示象人牵大象从事劳动。
①事实上,远古先民正是从大象鼻子的灵巧功用,来表示“做”或“作”的一般意义。
金文中的“为”,除长长的象鼻缩短为一小段,让人难以置信外,大象和人手的形状基本可寻。
另一解释“为”:爲,母猴也,其爲禽好爪,爪,母猴象也;下腹爲母猴形。
②但是普遍认为“为”从爪从象。
从小篆到隶书,又由隶书到楷体,再由繁体字简化为原本的草书的“为”,其原始意义就一点也看不出来了。
“为”在汉语中,是一个多义字和常用字。
由大象鼻子的灵巧自如,可做一手之用,引申出很多意思。
(1)本义:做。
《论语.为证》:“见义不为,无勇也。
”(2)是。
《公输》:“此为何若人?”(3)认为,当做。
《鸿门宴》:“窃为大王不取也。
”(4)替,给。
《公输》:“公输盘为整造云梯之械。
”(5)因为。
《察今》:“非不贤也,为其不可得而法。
”(6)为了,为着。
(7)被。
《陈涉世家》:“士卒多为用者。
”(8)假如。
《战国策.秦策四》:“秦为知之,必不救也。
”(9)句末语气词。
表示反问或感叹。
《庄子》:“死何含珠?”注意“为”也是一个意义相当广泛的动词,其意义是“做”但是在不同上下文中,可以表示多种具体的意义。
如表示制作,《周礼》:“愚人为车。
”表示医治,《左传.成公十年》:“疾不可为也。
古汉语“为”字的探究“为”字的基本义是“做”,是汉语言中的基本词汇。
“为”字在甲骨文中就已经出现,其基本义一直沿用至今,变化不大。
本文依据杨伯峻先生的《孟子译注》及其后附的《孟子词典》提供的资料,对《孟子》中“为”字的用法进行较为全面而细致的考查、整理。
通过“为”字的用法,我们对前贤有关《孟子》语言特点的说明进行了验证,对前贤归纳的“为”字的用法进行了补充说明,并在具体问题上探讨更为具体的语言事实。
为汉语史研究起到些微助益。
《孟子》中,“为”字共出现505次,其中作为单音词出现469次,作为构成复音词的语索出现36次:之为3次。
以为29次,为臣2次,为间2次。
以上数据,主要参照杨伯峻先生的《孟子译注》(中华书局1960年版),我们又加以仔细的复核。
另外我们还统计出《孟子》中含有“为”字的单句(以句义完整为标准)共311句。
《孟子》中,“为”字用作实词的,按照杨伯峻先生的看法主要有连系性动词和一般性动词两大类。
但对于连系性动词的看法,我们不同意,因为“为”在这里只是相当于“是”,而不是“是”。
王力先生说:“‘为’字本身不是一个系词,而是一个动词,和‘惟’字的词性不同。
‘为’的本义是‘做’,在上古某些句子里,它具有一种引申的意义,使我们能够译成现代的‘是’字。
例如:余为伯口,余而祖也。
(《左传?宣公三年》)……这是叙述旬代替了判断句。
”(王力《汉语史稿》,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348―349页。
)我们同意王力先生的看法。
《孟子》中“为”作为虚词使用,是实义动词的虚化的结果,《孟子》中“为”字的虚词用法,有下列几项:1 副词,表时间,用于动词前,将,读wei。
2 介词,读wei。
3 连词,与,同。
表示并列关系。
4 语气词,一定与疑问词用在一起。
在《孟子》中我们还发现“为”字作为助动词表示被动的用法:其为士者笑。
这是杨伯峻先生没有提到的。
限于篇幅,无法一一举例。
另外,“为”字作为语素,与其他语素构成复音词。
考点三:文言虚词“为”一、解词释义为(一)用作介词,读作“wèi”。
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1.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作“向”“对”“给”等。
如:①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②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花源记》)2.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作“为着”“为了”。
如: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
(《鱼我所欲也》)3. 表示被动,译作“被”。
如:①二虫尽为所吞(《幼时记趣》)②茅屋为秋风所破歌③士卒多为用者(《陈涉世家》)(二)“为”用作动词,读作“wéi”。
1.可作判断动词,译作“是”。
如:①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②知之为知之《<论语>八则》③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两小儿辩日》)④若为佣耕(《陈涉世家》)2.“为”也可作一般动词:如:①为坛而盟(筑)(《陈涉世家》)②以丛草为林(当作,作为)(《幼时记趣》)③孰为汝多知乎!(认为)(《两小儿辩日》)④为人五(雕刻)(《核舟记》)(三)“为”用作名词,如:或异二者之为(指心理活动)《岳阳楼记》。
练一练解释句中“为”字的意义和用法:1.以径寸之木为宫室()(《核舟记》)2.行拂乱其所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3.项燕为楚将()(《陈涉世家》)4.愿为市鞍马()(《木兰诗》)5.为天下唱,宜多应者()(《陈涉世家》)二、中考真题链接19.把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4分)①其岸势犬牙差互:②念无与为乐者:三、中考真题链接22011年山西中考(一)比较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7-11题。
(12分)小石潭记(节选) 柳宗元【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古汉语“为”的用法(一)“为”本是动词,读作wéi。
有“做”、“制造”、“作为”、“当作”、“认为”“是”等义。
例如:①譬如为.山,未成一篑。
(《论语·子罕》)②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梦游天姥吟留别》)③公输盘为我为.云梯之械。
(《墨子·公输》)④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魏学音伊《核舟记》)(二)“为”的介词用法“为”的介词用法由动词虚化而来。
“为”作介词,用法大致有四种:1、引进动作、行为受益的对象。
一般可译为“替”、“给”等。
例如:①公输盘为.我为云梯之械。
(《墨子·公输》)②以.天下与人易,为.天下得人难。
(《孟子·滕文公上》)2、2、引进动作、行为所涉及的对象。
一般可译为“向”、“跟”、“对”等。
例如:①不足为.外人道也。
(陶渊明《桃花源记》)②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司马迁《报任安书》)3、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或目的。
一般可译为“因为”、“由于”、“为了”等。
例如:①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荀子·天论》)②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君子不为.小人之凶凶也辍行。
(《荀子·天论》)③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史货殖列传》)4、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读作wéi,可译为“被”。
例如:①有决渎于殷周之世者,必为.汤武笑矣。
(《韩非子·五蠹》)②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贾谊《过秦论》)(三)“为”的连词用法“为”的连词用法,是从介词用法演变而来的,读作wéi。
1、用在假设复句中,一般可译为“如果”、“假如”。
例如:①王甚喜人之掩口也,为.见王,必掩口。
(《韩非子·内储说下》)②秦为.知之,必不救也。
(《战国策·秦策四》)2、用在因果复句中,可译为“因为”。
例如:①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
古汉语为的用法总结一、古汉语中“为”的基本含义与用法在古汉语中,“为”是一个非常重要且多功能的词,其基本含义是“做、作、成为”。
它可以用作动词、助动词以及介词,具有丰富的用法。
下面将对古汉语中“为”的各种用法进行总结和解析。
【一级标题1:表示行为动作】1. 作为谓词,表示想要做某事或者变成某种状态。
例:杨修曰:“我天下之才,见蒙大恶;桓公于秦同胞也!” (《三国演义》)按照这个意思使用时,“为”通常放在动词前面。
2. 作为谓词,表示效果或结果。
例:自古中国人民被剥削压迫都不甘心,“人民日报”1982年6月5日发表的《民族英雄孟子市司马迁》篇说:“我的座右铭就是一个字--'永不屈服!'”【一级标题2:表示理由说明】1. 表示原因或理由,在句子中起连接作用。
例:无论何时何地历代统治阶级总是千方百计设法掩盖统治阶级对不同阶级的压迫、剥削。
【一级标题3:表示替代动作】1. 用来表示一种替代行为或者意图。
例:我们可以说:“对不同阶级的矛盾培植和积聚,就是要统治阶级对被统治阶级进行剥削。
”【一级标题4:表示目的或方便】1. 表示达到某个目的或使事情更加方便顺利。
例:圈点法是一种良好和快捷帮助编写文章或记笔记的方法。
【一级标题5:其他含义及特殊用法】1. 表示担当、承担职责。
例:绝大多数年轻人认为未来在我们手里,应该振兴中华精神而为。
2. 表示适配或准备。
例:我揣想了你需要类型的电话号码等。
3. 表示简化:例:同时把自己老婆称为“合肥”。
4. 表示代值:例:“脚本”这个词可能产生歧义,有些人认为指将编译后但尚未运行的程序直接交给机器执行。
其实严格意义上讲,它只是指供解释性脚本语言使用的程序代码。
二、示例说明通过以上对古汉语中“为”的用法总结和解析,我们可以看到“为”的词义丰富多样,灵活运用能使句子更加具备表达技巧。
下面举几个例子来说明其用法:1. 这个演说家致力于救民于水火之际,他的奋斗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幸福的生活。
古汉语虚词“为”用法讲解1. 介词"为"做介词时读去声。
主要用法有三种。
(1)表示帮助、代替的意思。
可译作"给""替"等。
例如∶①吾疾贫富之不均,今为汝辈均之。
(《李顺》)——我痛恨贫富不均,今天给你们平均平均。
②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替国家整理财务,不算是与老百姓争利。
(2)表目的或原因。
可译作"为了"或"因为"。
例如∶①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
(《触耆说赵太后》)您送别燕后的时候,她登车后您还拉着她的脚,为了她的远嫁而哭泣。
②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荀子·天论》)——大自然的运行有它一定的规律,不因为尧的圣明而存在,也不因桀的昏暴而消失。
(3)表所向。
可译作"向"对"等。
例如∶①不足为外人道也。
(陶潜《桃花源记》)——不值得对外边人说啊。
②如姬为公子泣。
《史记·魏公子列传》——如姬向公子泣诉。
2."为"有时用作动词、副词、语气词,或表判断。
读阳平声。
例如∶(1)冰,水为之。
(《荀子·劝学》)——冰是水结成的(为;动词,做的意思。
)(2)公子姊为赵惠文王弟平原君夫人。
(《史记·信陵君列传》)——公子的姐姐是赵惠文王的弟弟平原君的夫人。
(为∶表判断,相当"是")(3)旦日飧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史记·项羽本纪》)——明天犒劳士兵,就要消灭刘邦的军队。
(为∶副词,"将"的意思。
)"为"做语气词时,常和"何"等疑问词并用。
例如∶(4)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如今人家正是菜刀和案板,我们正是鱼和肉,还要告辞作什么呢?。
常用文言文虚词之九:为.《说文》:“为,母猴也。
”虚词“为”与本义无关,是假借字。
可用作介词、连词、语气词。
先秦已有用例,连词和语气词的用法沿用于文言中;介词中表示行为对象的和表示行为目的的一直沿用至今,其他义项则只沿用于文言中。
连词和语气词读wéi,介词中表示行为对象和表示行为目的的读wèi,其他义项读wéi。
介词“为”和它的宾语一起用于动词前,作状语。
一、表示动作行为受益的对象。
可译为“给”“替”等。
例: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烛之武退秦师》)二、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
可译为“为了”“为”等。
例: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
(《触龙说赵太后》)三、表示动作行为的原因。
可译为“因为”“为”等。
例: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荀子·天论》)四、表示在动作行为发出的同时所旁及的对象。
可译为“跟”“对”“向”等。
例: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桃花源记》)五、用于被动句,介绍出施动者。
可译为“被”。
例:身体离散,为.天下戮。
(《吕氏春秋·慎大》)连词一、用于复句的前一分句,表示假设。
可译为“如果”。
例:是楚与三国谋出兵矣。
秦为.知之,必不救也。
(《战国策·秦策四》)二、用于复句的后一分句,表示选择。
可译为“还是”。
例:不知孚为琼之别名,为.别有伍孚也?(《三国志·魏书·董卓传》)语气词用于句末,表示感叹或疑问的语气。
可译为“了”“呢”等。
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列传》)。
古汉语中为字的用法一、古汉语中为字的基本含义与形式古代汉语中,为是一个常见的词语,它具有多种含义与用法。
首先,作为一个动词,为表示“做”的意思。
例如,“为人忠诚”表示做一个忠诚的人;“为国家贡献力量”表示做出对国家有益的事情。
其次,作为一个介词,为可以表示目的、理由或条件。
例如,“为了学习而努力”表示努力是为了学习;“不辞辛苦,就是为了家庭幸福”表示幸福是不辞辛苦的理由;“只要你愿意,我愿意尽可能地帮助你”表示愿望是条件。
在古代汉字中,为有两种常见的形式:甲骨文和金文。
甲骨文是最早出现的中国文字记录形式之一,在商朝时期使用。
它们通常刻在龟骨或兽骨上,并通过将骨头投入火中来读取信息。
甲骨文以其古雅、朴素、神秘的造型而闻名。
金文则出现在周朝时期,并在后来成为卜卦以及青铜器铭文的主要载体。
与甲骨文相比,金文更加规范、工整,并具有更强的书写连贯性。
二、古汉语中为字的用法示例1. 为字的动词用法:(1)为人:指一个人的品德、行为表现。
例如,“孔子为人仁爱”表示孔子以仁爱的品质为人。
(2)为民:指以民众利益为出发点和目标。
例如,“这位领导干部一贯以为民宗旨来处理问题”。
2. 为字的介词用法:(1)为了:表示目的、意图或追求。
例如,“努力学习,就是为了将来有更好的机会”。
(2)作为:表示身份、职务或角色。
例如,“他是全家人中唯一一个大学毕业的,因此作为家庭中最有能力解决问题的人”。
三、古汉语中其他常见字与“为”的搭配用法1. 任何时候都不能替代“以”字在古代汉语中,无论是在动词还是介词用法中,都不能将“任何时候”与“以”字互换使用。
“以”字表示基于某种条件或标准,并且往往伴随着一个结果,而“为”则更强调为了达到某种目标或目的而采取行动。
例如,“以人民利益为重”的正式用法是正确的,“任何时候都不能将人民利益为重”的用法是错误的。
2. 汉语成语中常见使用“为”在古代汉语成语中,为也常出现在一些固定的搭配用法中。
例如:(1)尽心尽力:表示全力以赴、竭尽所能。
古汉语的为动用法为动用法表示“主语为宾语怎么样”。
谓语可以由动词形容词或活用的名词充当,例如:(1)夫人将启之----夫人姜氏将为他们打开城门《触龙说赵太后》(2)等死,死国可乎?----同样是死,为国家而死可以吗?《陈涉世家》(3)祭祀必祝之----祝,祈祷,动词的为动用法,翻译为:为……祈祷《左传•成公十三年》(4)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泣,为……哭泣《病梅馆记》(5)后人哀之而不鉴之----哀,为……而哀《阿房宫赋》(6)马病肥死,使群臣丧之。
丧,为……治丧《史记滑稽列传》(7)文嬴请三帅。
请三帅:替三帅请求《秦晋崤之战》(8)邴夏御齐侯。
御齐侯:给齐侯御(驾车)《左传•成公二年》(9)广陵太守陈登得病……佗脉之。
脉,为……诊脉《三国志•华佗传》(10)伯夷死名于首阳之下,盗跖死利于东陵之上。
死名:为了名而死。
死利:为了利而死。
《庄子•骈拇》(11)君子死知己。
死,为……而死陶渊明《咏荆柯》主谓倒装也叫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
古汉语中。
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
例:甚矣,汝之不惠。
全句是“汝之不惠甚矣”,谓语前置,表强调的意味,可译为“你太不聪明了”定语后置现代汉语里,定语一般都放在中心词的前面,起修饰限制的作用。
但在古代汉语里,为了突出和强调定语,有时也会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这种情况叫做“定语后置”。
译成现代汉语时,一般都应提到中心词前边来。
另外,定语后置时,往往在中心词和定语之间家“之”子,有时也在定语后面加“者”字。
1.用“者”结句,形成“中心词+后置定语+者”2.用"之"结句,“中心词+之+后置定语”的形式。
如:“其嵌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之登于山。
”(《钴姆潭西小丘记》)3.用“者”又用“之”。
如:“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的形式。
文言文为字的用法及例句一、文言文为字的用法在古代中国,文言文是主要的书面语言。
由于它沿用了多个朝代的文字演变而来,所以使用了许多特殊的字和字义。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文言文为字的用法,并给出相应的例句。
1. 为表目的或意义在古汉语中,有些字被用作表示目的或意义,类似于现代汉语中“作为”、“是”的用法。
例如:“有司请审明王皆疏。
”(《旧唐书·良吏传》)这里,“明王”即指作为明君、贤臣之人。
2. 为表示方式或状态有些字被用来表示某种方式或状态,与现代汉语中的“以”、“以及”相近。
例如:“日麗風静。
”(刘向《说苑·流行》)这里,“日麗風静”表示天气晴朗、风平浪静之意。
3. 为表示时间或顺序在古代写作时,也常会使用一些特殊的字表示时间、次序等概念。
例如:“子卯蓋居興岡數年。
”(陈寿《三国志·魏志·武帝纪》)这里,“子卯”表示某一年份或时间段。
二、文言文为字的例句1. 以存止亡,民有所安。
这句话出自《史记·张丞相列传》中。
其中,“以”表示目的,“存止亡”指的是保护和守护,表达了保障民众安宁的意思。
2. 用兵如神,敌无所容。
这句出自《左传·昭公十四年》。
文中的“用兵如神”表示作战技巧高超,毫无破绽。
“敌无所容”则是指敌人对其毫无办法、无从应付。
3. 时雨多歉旱之年也。
这句话出自《汉书·郦后传》。
其中,“歉旱”即指干旱,“时雨多歉旱之年也”表示在已经干旱的年份里有降雨。
4. 其事多微小而可笑也。
这句话出自《韩非子·五蠹》。
其中,“微小而可笑”表示一个事件本身虽然很小,但却令人发笑、荒唐可笑。
5. 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这句话出自《论语·阳货》。
文中“交淡若水”是形容君子之间的交往平淡如水,“交甘若醴”则形容小人之间的交往甜美如酿醴。
总结:文言文作为古代中国的书面语言,使用了许多现代汉语中不常见或不同用法的字。
这些为字主要表达了目的、方式、时间、顺序等概念。
古汉语“何……为”句式古汉语“何……为”句式为同形异构,是多种句式的混合体。
分为“何+动+为”、“何以+动+为”、“何+以+名+为”、“何+以+为”、“何+名+之+为”五种句式【关键词】“何……为”句式语气词句式变换“何……为”所构成的句式,在古汉语中,尤其在上古汉语中出现频率较高。
“何”有时也写作“曷、奚、胡”等。
对“何……为”所构成的句式,长期以来学术界解释不一。
我们认为,它是同形异构,是多种句式的混合体,宜依据具体情况做具体分析。
据我们观察,它具有如下几式:“何+动+为”、“何以+动+为”、“何+以+名+为”、“何+以+为”、“何+名+之+为”。
第五式为宾语前置句,对此我们另文分析。
本文只分析前四式。
我们先分析有关句式,最后集中讨论“为”字。
一、何+动+为“何+动+为”中的“动”为动词或动词性短语;“何”为疑问代词,充当状语,相当于“何为”;“为”是语气词。
下面分别说明。
(一)“动”,包括动词或动词性短语,在句中为谓语中心词。
例如:①天之亡我,我何渡为(《史记·项羽本纪》)②汤为天子大臣,被恶言而死,何厚葬为(《汉书·张汤传》)③古之人曷引天为(刘禹锡《天论中》)例①为动词,例②为偏正式动词短语,例③为动宾短语。
(二)“何”“何”为疑问代词,相当于“何为”,询问目的、原因,充当状语。
例如:①于是加宠,将何治为(《国语·晋语》)②子,卒也,而将军自吮其疽,何哭为(《史记·孙子吴起列传》)③欲令君自为计,何多以对为(《汉书·张汤传》)例①《国语》韦昭注:“晋加宠于子,将何为治乎”例②《韩非子·内储说上》在叙述同一事件时,为“尚何为而泣”例③《汉书》严师古注:“言何用多对”以上均用“何以”、“何为”释“何”。
可见“何”相当于“何以”、“何为”。
“何+动+为”中的“为”应是语气助词,下文讨论。
二、何以+动/形+为这种句式中的“动/形”包括动词、形容词以及动词性、形容词性短语,为句中谓语中心语;“何以”有时也写作“何用”等,为固定结构,句中作状语,“为”是语气助词。
古汉语“何……为”句式古汉语“何……为”句式为同形异构,是多种句式的混合体。
分为“何+动+为”、“何以+动+为”、“何+以+名+为”、“何+以+为”、“何+名+之+为”五种句式【关键词】“何……为”句式语气词句式变换“何……为”所构成的句式,在古汉语中,尤其在上古汉语中出现频率较高。
“何”有时也写作“曷、奚、胡”等。
对“何……为”所构成的句式,长期以来学术界解释不一。
我们认为,它是同形异构,是多种句式的混合体,宜依据具体情况做具体分析。
据我们观察,它具有如下几式:“何+动+为”、“何以+动+为”、“何+以+名+为”、“何+以+为”、“何+名+之+为”。
第五式为宾语前置句,对此我们另文分析。
本文只分析前四式。
我们先分析有关句式,最后集中讨论“为”字。
一、何+动+为“何+动+为”中的“动”为动词或动词性短语;“何”为疑问代词,充当状语,相当于“何为”;“为”是语气词。
下面分别说明。
(一)“动”,包括动词或动词性短语,在句中为谓语中心词。
例如:①天之亡我,我何渡为?(《史记·项羽本纪》)②汤为天子大臣,被恶言而死,何厚葬为?(《汉书·张汤传》)③古之人曷引天为?(刘禹锡《天论中》)例①为动词,例②为偏正式动词短语,例③为动宾短语。
(二)“何”“何”为疑问代词,相当于“何为”,询问目的、原因,充当状语。
例如:①于是加宠,将何治为?(《国语·晋语》)②子,卒也,而将军自吮其疽,何哭为?(《史记·孙子吴起列传》)③欲令君自为计,何多以对为?(《汉书·张汤传》)例①《国语》韦昭注:“晋加宠于子,将何为治乎?”例②《韩非子·内储说上》在叙述同一事件时,为“尚何为而泣?”例③《汉书》严师古注:“言何用多对?”以上均用“何以”、“何为”释“何”。
可见“何”相当于“何以”、“何为”。
“何+动+为”中的“为”应是语气助词,下文讨论。
二、何以+动/形+为这种句式中的“动/形”包括动词、形容词以及动词性、形容词性短语,为句中谓语中心语;“何以”有时也写作“何用”等,为固定结构,句中作状语,“为”是语气助词。
《古汉语判断句中“为”、“是”的连用》补说卢烈红先生《古汉语判断句中“为”、“是”的连用》一文讨论了汉代至唐代的汉译佛经中,“为”、“是”可以在判断句中连用,表示判断。
考察发现,古汉语中“为”、“是”还可在选择疑问句中连用,表示选择关系。
例如:(1)诸比丘道:“□□光明倍寻常,照曜竹林及禅房。
为是..梵众四..上界天帝释,为是天王?□□佛会禅林内,能令夜分现祯祥。
”(《敦煌变文集·频婆娑罗王后宫彩女功德意供养塔生天因缘变》,第768页)(2)佛说大德,智慧第一,是智慧者,为是..无为?(《大方广宝箧经》卷..有为,为是上)(3)平子怅然而问之曰:“子将并糧推命,以天逝乎?本丧此土,流迁来乎?为是..上智,为是..丈夫?”于是肃然有灵。
(后汉·张衡《髑髅赋》,..下愚?为是..女子,为是清严可均校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卷五十四《全后汉文·张衡》,第770页。
中华书局1958年12月)上举三个例句中,“为是”两两连用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是……还是……?”此用法当是“为是”表示判断的用法的一种变体形式。
与“为是”表选择关系的用法相同的一个词是“为复”。
例如:(4)〔魔王三女〕遂即向前启白大王:“近日恰似改形容,何故忧其情不乐?为复..诸天相恼乱,为复..宫中有不安,为复..忧念诸女身?惟愿父王有慈愍,..忧其国境事,为复如今为女说来由。
”(《敦煌变文集·破魔变文》,第350页)(5)长者巡游三处,尊者皆言不堪,佛与此地无缘,为复..多生业障?(《敦煌变文集·降魔变文》,第365页)(5)君家少室西,为复..少室东?别来几日今春风新买双溪定何似?余生欲寄白云中。
(唐·王维《问寇校书双溪》,明铜活字本《唐五十家诗集》第1601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8月)(6)〔百千万众〕闻居士有疾,皆来体问,言:“居士居士,何故有疾?为.移(复.)是.四大违和,为复是...教化疲倦?愿为我等,说此病缘。
古文为的用法及读音古代汉语中有一个常见的助词“为”,它具有多种用法和读音。
本文将详细介绍这些用法及其相应的读音,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古文中的表达方式。
一、作为动词1. 读音:wéi(一声)2. 含义:表示做事、从事、执行等意思。
3. 示例:a) 曹操为人机敏而果断。
解读:曹操的性格机智灵活,决策果断。
b) 孔子为政教育强调了德行修养。
解读:孔子在执政时重视道德修养和教育。
二、作为介词1. 读音:wèi(四声)2. 含义:表示被动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被”、“给”等。
3. 示例:a) 周瑜为诸葛亮所折服。
解读:周瑜对诸葛亮由衷地佩服和敬仰。
b) 汉朝因外族入侵而灭亡。
解读:汉朝是因为外族入侵而被灭亡。
三、作为连词1. 读音:wéi(一声)2. 含义:表示原因、理由,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因为”、“由于”等。
3. 示例:a) 李白登上山顶为了看到更广阔的风景。
解读:李白登山是出于欣赏更广阔的风景的愿望。
b) 他早起为了赶上火车。
解读:他早起是因为要赶上火车。
四、作为副词1. 读音:wéi(一声)2. 含义:表示程度,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很”、“非常”等。
3. 示例:a) 那个城市的夜景真为美丽!解读:那个城市的夜景非常美丽!b) 这件事情实在为难我了。
解读:这件事情真的很难让我做决定。
综上所述,“为”的用法多样,可以作动词、介词、连词和副词。
不同用法下,它具有不同的读音,“wéi”(一声)作动词,“wèi”(四声)作介词,“wéi”(一声)作连词和副词。
熟悉“为”的多种用法和正确发音对于理解古代文献、阅读古文、翻译古代汉语都非常重要。
在阅读古文时,我们应该结合上下文和语境,理解“为”的具体用法和意义。
通过深入学习和阅读各类古代汉语经典著作,积累对“为”的准确理解和正确运用,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领会古人的思想、感悟历史的沧桑。
另外,在学习过程中还可以参考相关工具书、字典以及教材等,加深对“为”的理解。
句式“何---为”句式“何---为”古汉语何……为”句式古汉语何……为"句式为同形异构,是多种句式的混合体。
分为何+动+为”、何以+动+为”、何+ 以+名+为”、何+以+为”、何+名+之+为"五种句式【关键词】何……为”句式语气词句式变换何……为”所构成的句式,在古汉语中,尤其在上古汉语中出现频率较高。
何"有时也写作曷、奚、胡”等。
对何为”所构成的句式,长期以来学术界解释不一。
我们认为,它是同形异构,是多种句式的混合体,宜依据具体情况做具体分析。
据我们观察,它具有如下几式:何+动+为”、何以+动+为”、何+以+名+为”、何+以+为”、何+名+之+为”第五式为宾语前置句,对此我们另文分析。
本文只分析前四式。
我们先分析有关句式,最后集中讨论为”字。
一、何+动+为何+动+为”中的动”为动词或动词性短语;何”为疑问代词,充当状语,相当于何为”为”是语气词。
下面分别说明。
(一)动”,包括动词或动词性短语,在句中为谓语中心词。
例如:①天之亡我,我何渡为?(《史记项羽本纪》)②汤为天子大臣,被恶言而死,何厚葬为?(《汉书张汤传》)③古之人曷引天为?(刘禹锡《天论中》)例①为动词,例②为偏正式动词短语,例③为动宾短语。
(二)何”何"为疑问代词,相当于何为”,询问目的、原因,充当状语。
例如:①于是加宠,将何治为?(《国语晋语》)②子,卒也,而将军自吮其疽,何哭为?(《史记孙子吴起列传》)③欲令君自为计,何多以对为?(《汉书张汤传》)例①《国语》韦昭注:晋加宠于子,将何为治乎?”例②《韩非子内储说上》在叙述同一事件时,为尚何为而泣?”例③《汉书》严师古注:言何用多对?” 以上均用何以”、何为”释何”。
可见何”相当于何以"、何为"。
何+动+为”中的为”应是语气助词,下文讨论。
一、何以+动/形+为这种句式中的动/形”包括动词、形容词以及动词性、形容词性短语,为句中谓语中心语;何以”有时也写作何用”等,为固定结构,句中作状语,为”是语气助词。
为文言文翻译为的文言文意思:为拼音:[wéi](1)<动>做;干。
《为学》:“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
”(2)<动>发明;制造;制作。
《活板》:“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
”(3)<动>作为;当作。
《公输》:“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
”(4)<动>成为;变成。
《察今》:“向之寿民,今为殇子矣。
”(5)<动>是。
《出师表》:“宫中府中,俱为一体。
”(6)<动>治;治理。
《论积贮疏》:“安天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惊者?”(7)<动>写;题。
《伤仲永》:“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8)<动>以为;认为。
《鸿门宴》:“窃为大王不取也。
”(9)<动>叫做;称做。
《陈涉世家》:“号为张楚。
”(10)<动>对待。
《鸿门宴》:“君王为人不忍。
”(11)<动>算作;算是。
《殽之战》:“秦则无礼,何施之为?”(12)<动>担任。
《鸿门宴》:“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
”(13)<动>对付。
《鸿门宴》:“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
”(14)<介>表示被动。
《韩非子·五蠹》:“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15)<连>如果;假如。
《战国策·秦策》:“秦为知之,必不救矣。
”(16)<助>用在句中,起提前宾语的用;用药尾,表示感叹或疑问。
《苏武》:“何以汝为见?”《鸿门宴》:“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为拼音:[wèi](1)<介>给;替。
《庖丁解牛》:“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2)<介>向;对。
《桃花源记》:“不足为外人道也。
”(3)<介>因为。
《答司马谏议书》:“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
”(4)<介>为了。
《史记·货殖列传序》:“天下熙熙,皆为利来。
古汉语“为”的用法
(一)“为”本是动词,读作wéi。
有“做”、“制造”、“作为”、“当作”、“认为”“是”等义。
例如:
①譬如为.山,未成一篑。
(《论语·子罕》)
②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梦游天姥吟留别》)
③公输盘为我为.云梯之械。
(《墨子·公输》)
④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魏学音伊《核舟记》)
(二)“为”的介词用法
“为”的介词用法由动词虚化而来。
“为”作介词,用法大致有四种:
1、引进动作、行为受益的对象。
一般可译为“替”、“给”等。
例如:
①公输盘为.我为云梯之械。
(《墨子·公输》)
②以.天下与人易,为.天下得人难。
(《孟子·滕文公上》)2、2、引进动作、行
为所涉及的对象。
一般可译为“向”、“跟”、“对”等。
例如:
①不足为.外人道也。
(陶渊明《桃花源记》)
②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司马迁《报任安书》)3、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或目的。
一般可译为“因为”、“由于”、“为了”等。
例如:
①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荀子·天论》)
②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君子不为.小人之凶凶也辍行。
(《荀子·天论》)
③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
利往。
(《史货殖列传》)
4、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读作wéi,可译为“被”。
例如:
①有决渎于殷周之世者,必为.汤武笑矣。
(《韩非子·五蠹》)
②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贾谊《过秦论》)
(三)“为”的连词用法
“为”的连词用法,是从介词用法演变而来的,读作wéi。
1、用在假设复句中,一般可译为“如果”、“假如”。
例如:
①王甚喜人之掩口也,为.见王,必掩口。
(《韩非子·内储说下》)
②秦为.知之,必不救也。
(《战国策·秦策四》)
2、用在因果复句中,可译为“因为”。
例如:
①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
(《孟子·梁惠王上》)
②我欲杀之,为.其功多,故不忍。
(《史记·留侯世家》)
(四)“为”的语气词用法
“为”用作语气词,读作wéi,放在疑问句末尾,表示疑问,前面往往有疑问代词
“奚”、“何”等与之呼应。
一般可译为“呢”。
例如:
①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论语·季氏》)
②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史记·项羽本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