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主义学派的兴起
- 格式:ppt
- 大小:1.23 MB
- 文档页数:23
内容摘要:本文主要是在对历史主义的历史作批判性考察的基础上,试图得出历史主义本身的内在发展脉络以及它对现在的意义和价值,全文寻求在哲学高度把握历史主义。
关键词:历史主义存在一、历史主义到底是什么在一个人运用试图快速理解和把握一种现象时,一种办法就是寻找相关的定义。
定义是一种归纳概括,是作者本人的理性和知觉与他所认为的外在现实取得了某种程度的一致性。
所谓经典定义,就是多数人认同或接受作者的见解,但也暗示着这种见解有作进一步修正的必要。
定义可以让学者暂时摆脱复杂多变的现实世界的骚扰,从而让学者有时间去构建庞大的理论体系。
换句话说,定义只是一种某些人的共同见解,一种对现实的简单抽象,过一段时间之后,定义就会被重新定义。
对学习历史的人来说,定义作为一种快速入门的工具,可以换来心安理得,却很容易陷入字符丛林,因为我们很少去追究定义在多大程度上限制了思考的自由度。
当我在图书馆起劲地摘抄一些关于历史主义的基本的定义时,我仿佛听见了历史主义的嘲笑声。
“一切都有可能被重新定义”,历史主义独自低语,似乎带有某种告诫意味。
历史主义最初主要是在德国兴起的浪漫主义的伴生物,它代表的一种对启蒙运动的理性主义的反抗。
经过近两个世纪的发展,历史主义已经成为一个相当宽泛的概念,它虽然本身就是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但同时,它已经变成一种思想方法,根植在人们的头脑之中,并蔓延至文学、艺术、历史等各个领域中。
用伊格尔斯的话来说,历史主义“不只是一种历史理论而已,它包含有一整套人生哲学、一种科学观(而尤其是人文科学和文化科学科学观)与一种政治社会秩序观的独特结合”。
1二、对历史主义历史的一般考察德国是历史主义的重镇。
早在17世纪,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就提出了普遍差异律和连续律。
随后,从维科、卢梭到康德、黑赛尔,最后在赫尔德那里初步形成了历史主义的理论体系。
19世纪是历史主义发展的黄金时代。
萨维尼和艾希霍恩的法学思想体现了历史主义思想的光芒。
西方历史学派的发展与演变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记录,而历史学作为人类学科之一,通过研究和分析历史事实、人物、事件等来揭示历史的真相。
西方历史学派的发展与演变,是一段充满曲折和变革的历程。
一、西方历史学派的初期西方历史学派的雏形诞生于18世纪的欧洲。
当时的历史学家主要关注的是古希腊、罗马等古代文明的研究,而他们的研究方法主要是基于文献资料的阐释和分析。
这种研究方法被称为“文献主义”,其代表人物包括德国历史学家莱普西乌斯和奥地利历史学家鲍尔哈夫。
但是,文献主义在20世纪初期遭遇了挑战。
随着科技发展和社会变革,历史研究需要更加科学化、系统化的方法。
此时,西方的历史学派开始了一段重大的转型期。
二、历史唯物主义和社会历史学的兴起19世纪曾经有一种叫做“历史唯心主义”的思想流派,认为历史是由上层统治者的英明领导和思想创新所决定的。
这种观点在20世纪初遭到了无情的批判。
代表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家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提出了自己的历史理论,即“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进程”。
历史唯物主义的兴起对西方历史学派的影响是深远的。
在学界中,人们开始更加注重社会历史的研究,试图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分析历史事件。
这一时期形成了社会历史学派,它不再是单纯的文献分析,而是将历史作为社会现象来研究,注重人文和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与方法。
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包括法国历史学家布洛赫和英国历史学家汤普森。
三、多元化和相对主义的历史学20世纪中期以后,西方历史学派进入了一个多元化和相对主义的时期。
这一时期的历史学家不再对任何一种方法或理论教条固守,而是开放、包容和接受多种研究方法和历史理论,并尝试将它们结合起来。
根据学者不同的学术偏好和探索方向,西方历史学派开始分化成为多个分支学派。
当代西方最重要的历史学派,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女性历史学派(Feminist History),它主要关注历史上女性的地位和价值,试图揭示历史对女性的压迫和歧视现象。
当代西方科学哲学本章概述当代西方科学哲学主要是指以科学为研究对象的哲学。
通常把波普尔之前的诸科学哲学称作逻辑主义,其后的则为历史主义。
实证主义是哲学史上头一个打起“科学哲学”旗号的哲学流派。
但通常把实证主义、马赫主义、实用主义、逻辑原子主义和逻辑实证主义以及流行于当代的日常语言学派,归属于传统意义上的实证哲学、分析哲学或语言哲学。
至于继波普尔之后的兴起的历史主义学派和科学实在论,由于着重历史考察的方法,着重于科学本身的探究,注重把哲学建立在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的基础之上,则归属于科学哲学。
这种科学哲学主要探讨科学理论的真理性标准或选择问题,以及科学发展的模式问题,试图解释科学活动并为其提供方法论指导。
本章主要介绍的是波普尔哲学、历史主义学派、科学实在论和反科学实在论。
第一节波普尔的朴素否证论波普尔(Karl Popper,1902-1994)生于维也纳的一个犹太人家庭。
曾任伦敦大学的逻辑和科学哲学教授。
他的批判理性主义哲学继逻辑经验主义衰落之后,开创了一个新的历史主义科学哲学流派。
主要著作有:《研究的逻辑》(1933)、《科学发现的理解》(1956)、《开放社会及其敌人》(1945)、《猜测与反驳》(1963)、《客观知识》(1972)等。
一、对归纳主义的批判古典经验论把归纳法视为从有限的经验事实向普遍的理性知识扩展的惟一有效的通道。
休谟提出著名的“归纳问题”后,这惟一的通道被打断,经验科学的基础出现了可怕的裂痕。
现代经验论则借助于概率工具从归纳问题的挫败中复兴。
波普尔则认为从逻辑上看归纳推理是不合理的,具体表现在:1、全称命题不能从单称命题的堆积中推出;2、通过归纳作出的结论总是可错的;3、作为归纳推理基础的归纳原理无法得到证明;否则必定陷入循环论或先验论。
他对归纳逻辑的批判确实是击中了要害,但是归纳逻辑并没有被波普尔一劳永逸地驳倒,它在科学中仍然占有地位。
二、否证论波普尔以否证论为旗帜登上哲学舞台的。
历史主义一些人认为必须研究与解释人类历史发展,基于这些解释才能认真了解社会与政治。
这样的见解被卡尔·波普尔称为历史主义。
(卡尔·雷蒙德·波普尔爵士, 1902年7月28日-1994年9月17日),出生于奥地利,逝于英国伦敦,犹太人,20世纪最著名的学术理论家、哲学家之一,在社会学上亦有建树。
波普尔最著名的理论,在于对经典的观测-归纳法的批判,提出“从实验中证伪的”的评判标准:区别“科学的”与“非科学的”。
在政治上,他拥护民主和自由主义,并提出一系列社会批判法则,为“开放社会”奠定理论根基。
)它是20世纪50年代末产生的一种科学哲学思潮,60年代后逐渐开始流行。
历史主义的产生被认为是科学哲学发展中的一场“革命”,在许多问题上,它都与逻辑经验主义背道而驰。
历史主义以描述科学实际如何,科学家如何做为目的,结果使得其科学哲学失去规范意义。
图尔明、库恩、费耶阿本德、汉森等是历史主义的代表人物。
简介自古以来就有不少人尝试以研究与解释个别人类历史发展(如部落史、国王史)为基础去理解个别的社会与政治,认为了解历史发展的趋势便能掌握未来发展,知道什么趋势将会容易成功。
黑格尔是较早有系统地理解整体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参见辩证法),为历史主义建立基础元素。
这些元素在十九世纪兴起,包括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是人类发展的最终目标(参见历史唯物主义)。
历史主义有时会与还原论相比较:还原论主张人类发展可以还原为基础法则。
例如,有些人类历史发展是由经济法则所决定的(经济决定论)。
历史主义者则以解释个别人类历史发展,建立他相信的基础法则。
此词在其他范围有不同的使用。
在人类学上,“历史主义”指人类或生物会适应当地的环境而作出发展。
在神学上的使用,一些基督教教派亦会以“历史主义”为名理解圣经的预言,特别是与教会发展作出关连理解。
卡尔·波普尔批评历史主义的各种形式,指其根源为决定论与整体论。
(决定论认为,自然界和人类世界中普遍存在一种客观规律和因果关系。
西方史学思想的发展历程四个阶段在讨论西方史学思想发展的历程时,我们也很有必要将西方的史学发展划分为几个阶段,以利于分析和讨论的进行。
在这里,我主要根据陈启能研究员的观点,将其划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古典史学,即古希腊罗马史学。
第二阶段为西方中世纪史学。
第三阶段从14世纪的文艺复兴开始,直至19世纪末,历时600年.第四阶段包括整个20世纪,可以说是现当代史学.1这个阶段又可以二战结束为界分为前后两段。
古典史学第一阶段是古典史学,它起源于神话与史诗,创立于公元前5世纪的古希腊时代,包括了古希腊罗马的史学,是西方史学的开创时期.西方古典史学思想有以下几个特点:1、求真探索精神。
2 、人文主义观念.3、重视历史的垂训作用。
中世纪史学西方史学的第二阶段是中世纪史学。
欧洲在进入封建社会后,基督教史学和神学史观占据统治地位,古典史学的传统中断。
圣·奥古斯丁(354-439)和托马斯·阿奎那(1255-1274)的宗教信条和神学体系被奉为官方哲学,束缚人们的思想。
在这一时期,基本上没有出现著名的大历史学家,但与古典史学思想相比,有其独特之处,必须加以关注,现在我们来总结一下中世纪史学的几个特点:1、完全摒弃了古典史学的求真精神和严谨的治学态度。
2 、由于基督教是一个普世性的宗教,重视统一性和传教的神圣性,因而在世界史的体系上,其任务便是阐明上帝之命在人类各地区、各民族的实现过程,而不再限于某一地区。
这无疑是受了圣·奥古斯丁的《上帝之城》的影响。
3、强调神意,强调上帝的至高无上,人对上帝旨意的服从,压抑了人性。
古典史学的人文主义精神丧失殆尽。
4、在史观上,基督教史学打破了古典史学的“循环论”和“灾变论",提出了“千年王国"的说法,是一个单线不断发展的历程。
人文主义史学第三阶段从14世纪的文艺复兴开始,直至19世纪末,历时600年。
在这一时期,首先登场的是人文主义史学。
历史主义的兴起简介:梅尼切认为,历史主义的兴起是西方思想中最伟大的精神革命。
历史不仅是历史观,也是人生观和世界观。
这种人生观是通过从莱布尼茨到歌德的德国运动获得的。
这本书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讲述历史决定论的准备阶段和启蒙运动的历史。
第二部分描述了历史主义运动的发展和成熟。
导读:梅尼切从莱布尼茨、伏尔泰、孟德斯鸠、维科、伯克到德国伟大思想家的著作中,探索了一种新的历史意识的起源。
梅尼切学识渊博,严谨。
他对思想体系和学术观点中极其微妙的差异保持谨慎和敏感,这即使在伟大的先驱者中也是不寻常的。
他对摩泽尔、赫尔德和歌德这三个主要人物的论述,把叙事、思想和历史背景精心编织在一起,把每个思想家的个人气质与他们所处、参与和致力于写作的社会生活特征精心编织在一起,从而使这些思想家脱颖而出。
他对歌德的阐述特别详细,这构成了这幅伟大三联画中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幅画。
与鲁莽的知识分子历史学家通常肤浅的概括相比,这本书对读者提出了高得多的要求。
——以赛亚·伯林译者的话1862年10月30日,梅尼克诞生于普鲁士的萨尔茨维德尔(salzwedel),其时,兰克学派和普鲁士学派正如日中天。
梅尼克的父亲是邮局局长,是虔诚的路德派信徒,效忠于普鲁士王朝。
在梅尼克的周围存在着正统的虔敬主义、忠于王权的保守主义与基督教—社会主义信念。
1871年,因为父亲遭到贬职,全家迁往了柏林郊区。
正是在柏林,梅尼克发现了自己对历史的兴趣。
历史成为他以理想方式发现世界的途径。
很快,在时代世俗化浪潮的冲击下,正统的虔敬主义在梅尼克的心中衍化成了泛神论。
青年梅尼克虽然丧失了对《圣经》中人格化上帝的信仰,不过却依然信仰在理念世界中彰显出来的神圣的世界背景,并由此走向中世纪的泛神论,走向诺斯替主义,最终充满喜悦地探询了它们与新柏拉图主义之间的内在关系。
1883年,梅尼克进入柏林大学攻读日耳曼学、历史和哲学,受教于普鲁士学派三杰德罗伊森、西贝尔和特赖奇克,以及哈里·布雷斯劳。
科学哲学-主要流派1,逻辑经验主义。
兴起于20世纪20年代。
以马赫、彭加勒为思想先驱,借助于当时物理学革命的推动,由罗素和维特根斯坦等人开创。
以维也纳学派为中心的逻辑经验主义运动,作为第一个完整的科学哲学体系,标志着现代科学哲学的诞生。
逻辑经验主义以可证实性原则作为意义标准来排除形而上学,把科学哲学归结为以数理逻辑的方法对科学理论的结构作静态的逻辑分析,并致力于逻辑重建,在数十年内成为科学哲学中公认的正统观点。
主要代表人物有石里克、卡尔纳普、亨普尔、赖辛巴赫等。
2,证伪主义或批判理性主义。
20世纪40年代后,科学哲学在批评和反对逻辑经验主义的过程中得到进一步发展。
波普提出批判理性主义,反对建立在归纳主义方法论基础上的可证实性原则,代之以可证伪性原则,提出以知识增长的动态模式为研究中心,认为科学进步的主要机制是批判,但仍致力于追求普遍有效的方法论原则。
主要代表除波普外,有拉卡托斯和沃金斯(等。
3,历史主义。
20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以汉森、Th.库恩、费耶阿本德和图尔明等为代表的历史主义思潮,揭露了逻辑经验主义的根本缺陷。
认为它严格区分发现的范围和辩护的范围,单纯研究科学活动的成果——科学理论,置科学活动的研究于不顾,不符合科学的历史和实际。
批判理性主义以可证伪性为分界标准,完全否认归纳的作用,并提倡不断革命,否认了科学传统及发展中的连续性等,也难以与科学实际相一致。
历史主义的产生,形成了对逻辑经验主义的最大冲击,标志着现代科学哲学从逻辑主义转向历史主义的发展趋势。
4,科学实在论。
科学哲学发展中反实证主义趋向使逻辑实证主义自身的演变日益远离实证主义传统,使作为实证主义对立面之一的实在论再次成为争论的热点。
争论的分歧点主要在于,科学理论的对象是否独立于对它们的认识而客观存在和起作用科学能否向提供关于客观世界的认识科学理论的目的是否是揭示自然界的本质,即获得真理科学实在论的代表人物有夏皮尔、普特南、克里普克、W.塞拉斯、邦格等。
科学哲学-主要流派1,逻辑经验主义。
兴起于20世纪20年代。
以马赫、彭加勒为思想先驱,借助于当时物理学革命的推动,由罗素和维特根斯坦等人开创。
以维也纳学派为中心的逻辑经验主义运动,作为第一个完整的科学哲学体系,标志着现代科学哲学的诞生。
逻辑经验主义以可证实性原则作为意义标准来排除形而上学,把科学哲学归结为以数理逻辑的方法对科学理论的结构作静态的逻辑分析,并致力于逻辑重建,在数十年内成为科学哲学中公认的正统观点。
主要代表人物有石里克、卡尔纳普、亨普尔、赖辛巴赫等。
2,证伪主义或批判理性主义。
20世纪40年代后,科学哲学在批评和反对逻辑经验主义的过程中得到进一步发展。
波普提出批判理性主义,反对建立在归纳主义方法论基础上的可证实性原则,代之以可证伪性原则,提出以知识增长的动态模式为研究中心,认为科学进步的主要机制是批判,但仍致力于追求普遍有效的方法论原则。
主要代表除波普外,有拉卡托斯和沃金斯(J.Watkins)等。
3,历史主义。
20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以汉森、Th.库恩、费耶阿本德和图尔明等为代表的历史主义思潮,揭露了逻辑经验主义的根本缺陷。
认为它严格区分发现的范围和辩护的范围,单纯研究科学活动的成果——科学理论,置科学活动的研究于不顾,不符合科学的历史和实际。
批判理性主义以可证伪性为分界标准,完全否认归纳的作用,并提倡不断革命,否认了科学传统及发展中的连续性等,也难以与科学实际相一致。
历史主义的产生,形成了对逻辑经验主义的最大冲击,标志着现代科学哲学从逻辑主义转向历史主义的发展趋势。
4,科学实在论。
科学哲学发展中反实证主义趋向使逻辑实证主义自身的演变日益远离实证主义传统,使作为实证主义对立面之一的实在论再次成为争论的热点。
争论的分歧点主要在于,科学理论的对象是否独立于对它们的认识而客观存在和起作用?科学能否向提供关于客观世界的认识?科学理论的目的是否是揭示自然界的本质,即获得真理?科学实在论的代表人物有夏皮尔、普特南、克里普克、W.塞拉斯、邦格等。
历史主义是指从历史的联系和变化发展中考察事物,认为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有其历史原因,历史主义的方法要求从历史实际出发,按照事物发展的顺序去揭示历史发展的规律。
历史主义的产生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但直到 18 世纪末和 19 世纪初,才成为一种重要的哲学思潮。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是历史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他认为历史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每个时代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和价值观念。
历史主义的方法在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它强调历史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反对将历史简单地归结为一些普遍适用的规律或模式。
同时,历史主义也强调历史对现实的影响,认为我们需要从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以更好地理解和应对现实问题。
总的来说,历史主义是一种重要的哲学思潮和方法,它强调历史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反对将历史简单化和抽象化,对于我们理解历史和现实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文化人类学理论发展轨迹文化人类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文化的学科,旨在研究人类文化的演变、发展和变化规律。
文化人类学的理论发展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的欧洲,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经历了不断的演变和变革。
本文将重点介绍文化人类学理论的发展轨迹。
一、进化主义文化人类学的最初阶段是进化主义时期(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
进化主义是受到进化生物学的影响,认为人类文化也经历着类似于生物进化的过程。
代表人物包括英国人Tylor和美国人Morgan。
他们研究了各个文化的进化程度,并根据物质文化的进化阶段来划分文化的演变过程。
二、历史主义伴随着对进化主义的种种批评和反思,历史主义迅速兴起。
历史主义认为每个文化都有其独特的历史和发展轨迹,不同文化之间没有普适性的进化规律。
该时期的代表人物包括德国考古学家Boas和法国人Durkheim。
他们强调人类文化的历史背景和个体经验对文化形成的重要性。
三、结构功能主义四、符号学派符号学派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末期和70年代初期,在文化人类学中产生了巨大影响。
该派别强调人类对符号和象征的运用和理解对文化的重要性。
其中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是美国人Geertz。
他提出了“文化的厚描述”理论,认为文化是一个象征体系,对人们的行为和思维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五、解构主义20世纪70年代末期,解构主义开始盛行于文化人类学领域。
解构主义质疑了文化的稳定性和固化性,强调文化的多义性和不对称性。
其代表人物是法国人Lévi-Strauss。
他提出了结构主义理论,并强调文化结构背后的对立和矛盾。
六、后现代人类学进入21世纪,后现代人类学开始发展起来。
后现代人类学是对前几个理论流派的反思和批判。
后现代人类学强调研究者的主观性和研究对象的多样性,批判传统的理论框架和研究范式。
它更加关注权力、身份、性别和种族等问题。
该领域的代表人物包括美国人Clifford Geertz和Franz Boas的学生Mead。
综上所述,文化人类学的理论发展经历了进化主义、历史主义、结构功能主义、符号学派、解构主义以及后现代人类学的阶段。
历史学中的主要派别与学派历史学作为一门学科,拥有丰富的学术传统和多元化的研究方法。
在历史学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多个主要派别和学派,它们在对历史的理解、研究对象和方法上存在着不同的观点和偏重。
本文将介绍历史学中的一些主要派别和学派,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历史学的发展历程和多样性。
1. 传统主义派别传统主义派别是历史学的最早形态。
这一派别注重对文献和古代资料的研究,强调历史事件的客观性和真实性。
代表性学者包括杜冈、海涅曼等人。
他们认为历史研究应该严谨而客观,通过对古代文献和资料的研究,还原历史事件的真实面貌。
2. 马克思主义派别马克思主义派别是20世纪初兴起的重要历史学派。
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关注社会经济结构对历史变迁的影响,强调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和阶级斗争的推动力。
典型的马克思主义派别有英国的历史唯物主义学派和法国的史料学派。
他们在历史研究中注重对经济、社会、政治的分析,并强调历史的社会性和阶级斗争的决定作用。
3. 客观主义派别客观主义派别是以安纳尔学派为代表的学派。
客观主义派别在历史研究中强调对普遍规律和原则的追求,注重因果关系的分析和历史事件的客观解释。
安纳尔学派提倡以数学和统计方法研究历史,通过大量数据和统计分析,揭示历史事件的规律性和普遍性。
4. 文化史学派文化史学派强调历史文化的研究,关注社会、宗教、艺术、文学等方面对历史发展的影响。
该学派代表性学者有胡安·卡洛斯·略斯特拉、雅克·勒·戈夫等人。
他们试图通过对文化现象的研究,揭示历史变迁中的意义和价值观的演变。
5. 结构主义派别结构主义派别是20世纪中叶兴起的学派,以社会学家弗洛伊德曼为代表。
结构主义派别强调对历史宏大结构和形式系统的分析,试图揭示历史背后的普遍结构和模式。
该派别的研究方法以结构分析为核心,注重对符号、象征和意义的分析。
6. 后现代主义派别后现代主义派别是最近兴起的历史学派,对传统历史学提出了批判和反思。
第一章实证主义第一节实证主义概况第二节孔德的实证主义第三节穆勒的归纳主义第四节斯宾塞的综合哲学第二章非理性主义和唯意志主义第一节非理性主义和唯意志主义概况第二节叔本华的生活意志论第三节克尔凯郭尔的非理性主义第四节尼采的权力意志论第三章新康德主义第一节新康德主义概况第二节早期新康德主义者朗格的哲学第三节柯亨和马堡学派第四节文德尔班和弗莱堡学派第五节新康德主义的伦理学社会主义第四章马赫主义第一节马赫主义概况第二节马赫的要素一元论第三节阿芬那留斯的经验批判主义第四节彭加勒的约定论第五章生命哲学第一节生命哲学概况第二节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的生命哲学第三节柏格森的生命哲学第六章新黑格尔主义第一节新黑格尔主义概况第二节英国新黑格尔主义第三节美国新黑格尔主义第四节德、意新黑格尔主义第七章实用主义第一节实用主义概况第二节皮尔士与实用主义的创立第三节詹姆士与实用主义的系统化第四节杜威与实用主义的发展第八章20世纪的实在主义思潮第一节20世纪实在主义思潮概况第二节迈农的对象论和尼哈特曼的本体论的实在主义第三节亚历山大的层创进化论和怀特海的有机体哲学第四节美国新实在主义第五节批判实在主义第九章分析哲学(上)第一节分析哲学概况第二节分析哲学之父——弗雷格第三节罗素的逻辑原子主义第四节维特根斯坦的前期哲学第五节逻辑经验主义运动第十章分析哲学(下)第一节维特根斯坦的后期哲学第二节日常语言哲学第三节蒯因的逻辑实用主义第四节克里普克的本质主义第五节分析哲学的最新发展——戴维森与达米特第十一章现象学第一节现象学概况和胡塞尔的哲学活动第二节对心理主义的批判第三节意向性理论第四节现象学的方法第五节生活世界和目的论的历史解释方法第六节胡塞尔的现象学与存在主义的关系第十二章存在主义第一节存在主义概况第二节海德格尔的存在哲学第三节雅斯贝尔斯的生存哲学第四节萨特的存在主义第十三章哲学人类学和人类文化哲学第一节哲学人类学概况第二节舍勒和哲学人类学的创立第三节哲学人类学的几种新形态第四节卡西尔的人类文化哲学第十四章结构主义与后结构主义第一节结构主义与后结构主义概况第二节结构主义的语言学模式第三节列维一斯特劳斯的结构主义社会理论第四节阿尔图塞的马克思主义的结构主义第五节拉康的结构主义精神分析学说第六节发生学结构主义第七节巴尔特结构消融论与本文批判论第八节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第九节福柯的后结构主义第十五章弗洛伊德主义第一节弗洛伊德主义概况第二节弗洛伊德早期的两大发现第三节两大发现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广泛应用第四节阿德勒和荣格对弗洛伊德理论的改造和发展第五节新弗洛伊德主义第六节弗洛伊德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第十六章法兰克福学派第一节法兰克福学派概况第二节霍克海默的社会批判理论第三节阿多诺的社会批判理论第四节哈贝马斯的社会批判理论第十七章哲学释义学第一节哲学释义学概况第二节哲学释义学的历史渊源第三节海德格尔的哲学释义学第四节伽达默尔的哲学释义学第五节利科的哲学释义学第十八章当代西方科学哲学第一节波普尔的朴素否证论第二节拉卡托斯的精致否证主义第三节历史主义学派的兴起第四节费耶阿本德的多元方法论和相对主义第五节劳丹与历史主义尾声第六节科学实在论第七节科学实在论与反科学实在论之争第十九章现代西方宗教哲学第一节现代西方宗教哲学概况第二节马利坦与新托马斯主义第三节鲍恩与美国人格主义第四节穆尼埃与法国人格主义第五节蒂里希与新正统主义神学第二十章当代西方哲学的发展趋势与后现代主义唑第一节当前西方哲学发展的主要倾向第二节当代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兴起及其基本倾向第三节利奥塔对后现代状况的描述第四节罗蒂的新实用主义与后现代文化第五节当代后现代主义对现代西方哲学的继承和超越第六节后现代主义与当代哲学的走向。
新历史主义发展历程背景略述:新历史主义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由斯蒂芬*格林布拉特首次提出。
在80年代达到了发展高峰并成为英美文学与文化批评领域内颇有影响的跨学科,多方向的重要理论流派和批评思潮。
90年代以后,逐渐呈现出衰弱的趋势。
产生的背景:20世纪西方文论,总体呈现出不断创新但又昙花一现的主旋律。
形式主义,新批评,结构主义,符号学和解构主义等流派,都告别了“历史”而进入“形式”,历史意义让位于语言的解析。
就在这样的情况下,历史发展的辩证法再一次将历史这个主题置于文论史格局,并经多位学者的重新思考探讨判断与立意,使“历史”这个主题得到了不同于以往形式主义,不同于“旧历史主义”的新的发展。
新历史主义产生于这样的后现代主义大氛围中,它对后现代主义既有继承也有反叛,甚至有学者认为:新历史主义是解构思想见地在新领域的延伸。
美国的新历史主义的批评家们以“学古通今,集古之精华,变通于当今”的精神,将历史批评置于后现代文化的氛围中,并对它进行了全新的阐释。
新历史主义者们多为历史学家,文学史家,文艺复兴和莎士比亚研究专家,他们的历史评述和写作使新历史主义批评具有凝重的历史感和鲜明的实践性。
历史主义:(在解释新历史主义之前,不得不提历史主义,以便辨析出新在何处)18世纪末开始主要在德国发展的一种思潮在启蒙运动和法国大革命以后与浪漫主义的兴起相伴相生,后来历史主义逐渐影响到欧美国家。
较早提出历史主义思想和理论的是弗里德里希*施莱格尔于1797年的一些笔记。
这种思潮在历史、哲学、文学领域都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历史主义的代表人物有:意大利的维柯,法国的卢梭,德国的黑格尔,现代的克罗齐和狄尔泰等也属于历史主义之列。
虽然他们对历史主义的研究都各有侧重,但对历史主义的共识是:都强调历史的总体性发展,认为对社会生活的理解应建立在对人类历史的思索上,认为社会发展规律支配着历史的进程,并允许对社会的进程加以预见。
在对文学研究的应用中,历史主义把文学当作一面“镜子”,认为文学是某个历史时期的政治和文化的摹本,因而它也是人们了解和接触这一历史时期的工具。